大學社會調查報告.doc_第1頁
大學社會調查報告.doc_第2頁
大學社會調查報告.doc_第3頁
大學社會調查報告.doc_第4頁
大學社會調查報告.doc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社會調查報告題目:泰山封禪大典泰山悠久的封禪文化封禪是一種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禮。這種儀式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齊、魯的儒士認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無上的神靈,而泰山是齊、魯分界。后來在齊、魯祭祀泰山的儀式擴大為統(tǒng)一帝國的望祭,并定名為“封禪”。封禪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禪是祭地的意思。封禪之禮,最初見于管子封禪篇,但此篇今已佚。首位真正舉行封禪大典的是秦始皇。始皇三年,巡狩郡縣,與魯儒士討論封禪典禮。博士們議論紛紛,但提不出一個具體的儀禮程序。秦始皇遂借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儀典,先到泰山行封禮,然后到梁父行禪禮。漢初,經濟蕭條,漢文帝13年雖討論過封禪,但沒有經濟條件去做。武帝后經濟好轉,于是命名儒趙綰、王臧等人“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但因竇太后極力反對而作罷。元封元年,武帝才行封禪。然而這次封禪,不但具體儀式主要由方士草訂,并且其行事神秘,史官亦不知其詳。封于泰山,而禪于肅然山(泰山東北),并改元元封。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舉行過5次。東漢建武30年(54年),張純等大臣奏請漢光武帝封禪,但他以自己無德而不許。兩年后,他認為“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禪的制典,遂東巡,封于泰山,禪于梁陰,并改元為中元元。其后在中國歷史上,唐高宗、宋真宗都舉行過封禪。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zhàn)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并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夸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筑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幽遠的。封禪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系,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產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tài)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fā)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最具代表。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xù),封建統(tǒng)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后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視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國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椫,雖然那只是為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并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自秦始皇起,封禪活動成為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泰山封禪-歷史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yè)。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后,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后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后,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后,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后,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后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筑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于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后,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fā),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F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于岱廟院內。宋真宗之后,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中華泰山封禪大典項目十大看點1種獨特的歷史探尋方式 :項目總時長約80分鐘,整個演出穿越了中國5000年的歷史時空,真實再現了古代五朝的市井文化和帝王封禪場景:包括序幕、金戈鐵馬秦、儒風雅樂漢、盛唐氣象唐、藝術王朝宋、康乾盛世清。演繹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故事,真實再現了古代五朝的市井文化和帝王封禪場景。演出所表現的內容,實際上是當時那個朝代華夏文明發(fā)展所達到的高度,是對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度思考,是對華夏古老文明的崇高禮贊,也是目前國內第一場涵蓋了五朝歷史的演出。2756個座位虛席以待:項目高難度的階梯式舞臺、12個大型升降系統(tǒng)、多達90平方米的巨大升降平臺與LED顯示屏完美結合。舞臺還第一次采用了鋼架式構造,以確保能在以山石結構為主的地基上穩(wěn)固矗立。這些最高難度的機械拼接技術、全新的舞臺設計理念和手法,都是由中國軍區(qū)總裝備部操作、實現的。 3億巨資傾力打造:本項目從2008年11月開始建設,將于9月份上演。項目總投資3億元,前期投資8000萬元,是目前國內投資最巨大的戶外實景演出。4虔誠仰望視角: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的演出舞臺設在泰山東麓天燭峰的天地劇場。舞臺依山而建,與海拔1500米的巍巍泰山融為一體。天地是背景,群山是演員,舞美效果從山腳延綿至山頂。5千年中華文明積淀 600萬華麗服裝經費:項目共斥資600萬元用于服裝制作。在80分鐘的演出時間里,5000套純手工制作的古裝服飾貫穿始終。500名演員身著霓裳華服,上演一場精彩的古代勞動人民和王侯將相的古裝服飾展演。7幕場景更替青山依舊 8千6百平方米天然劇場 9巨大平臺升降變換 10余月開天辟地: 除了采用最新的高科技裝備技術為觀眾獻上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之外,項目還致力于為泰山旅游帶來新的理念,打破“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旅游歷史,填補了泰安市娛樂演藝產品的空白,與泰山傳統(tǒng)的觀光產品優(yōu)勢互補,形成了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產品組合,更為泰山古老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泰山封禪-意義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蔽褰浲x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這似乎純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禮記正義云:“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征,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xié)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泰山作為世界自然及文化雙遺產,當之無愧,舉世公認。泰山的自然景觀雄偉壯麗,是名副其實的“天然山岳公園”。她矗立于齊魯平原之上,東望蒼海,西襟黃河,宛若東天一柱,高峻挺拔,雄峙天外,有直達天庭之概。天下名山,或以麗、或以奇、或以險,唯泰山以其雄,安天下常人之心,壯天下英雄之膽。泰山的歷史文化含蘊豐富,博大精深,被譽為“東方文化寶庫”和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泰山成山久遠,不僅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而且也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孔子、司馬遷、李白、杜甫、姚鼐等文化名人都曾登臨泰山,留下了數之不盡的詩文碑刻。作為天人合一的典范,泰山集儒釋道于一山,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特別是道教的碧霞元君、東岳大帝諸神在民間有著美麗的傳說和廣泛的信仰。歷代帝王對泰山更是推崇備至,從傳說中的遠古七十二位君王到有史可查的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都到泰山舉行過封禪祭祀活動,既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也使泰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泰山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和豐厚無邊的文化資源,是泰安發(fā)展旅游、振興經濟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作為生活和工作在泰山腳下的泰安人,我們既為擁有泰山、得益泰山而自豪,也深感繼承遺產、再創(chuàng)輝煌之責任重大。建國五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泰安市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泰山的保護和管理,充分開發(fā)利用泰山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推進對外開放,大力發(fā)展旅游事業(yè),使古老的泰山煥發(fā)了青春。面對新的世紀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和文明素質的提高,國內外旅游業(yè)蓬勃發(fā)展,前景廣闊,人們對旅游產品的品位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我們要“營造大泰山、發(fā)展大旅游、開拓大市場、構筑大產業(yè)”,必須在保護、管理、開發(fā)泰山的同時,大力加強對泰山文化的發(fā)掘、研究和宣傳,讓世人了解泰山,使泰山走向世界。泰山自古以來就是神山、圣山、文化山,其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積淀深厚,有著廣闊的開發(fā)潛力和很高的開發(fā)價值。但是,由于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演變,許多典籍、文物、古跡散佚毀廢,發(fā)掘和闡釋的難度越來越大。做好泰山文化的發(fā)掘、研究工作,意義重大,刻不容緩。這方面,我們過去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種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今后,我們要繼續(xù)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既注重發(fā)掘泰山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內涵,也要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集思廣益,深入研究,不斷有所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賦予泰山以新的魅力和新的價值。我們堅信,隨著泰山文化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泰山這座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寶庫,將為我國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名山大川,五岳為先;五岳之尊,首推泰山。泰山的名字寓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