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一社會消費性支出.ppt_第1頁
財政支出一社會消費性支出.ppt_第2頁
財政支出一社會消費性支出.ppt_第3頁
財政支出一社會消費性支出.ppt_第4頁
財政支出一社會消費性支出.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一節(jié)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性質第二節(jié)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第三節(jié)文科衛(wèi)支出 第三章社會消費性支出 購買性支出之一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一節(jié)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性質 一 社會消費性支出的屬性社會消費性支出是非生產的消耗性支出 社會消費性支出是維持政府機構正常運轉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所需經費的總稱 是國家執(zhí)行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的保證 本質 社會消費性支出滿足的是純社會公共需要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一節(jié)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性質 二 社會消費性支出的項目屬于社會消費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費 國防費 文教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費 工交商農等部門的事業(yè)費等 從世界各國的一般發(fā)展趨勢來看 社會消費性支出的絕對規(guī)模總是呈現一種擴張的趨勢 相對規(guī)模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也是擴張趨勢 達到一定規(guī)模則相對停滯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二節(jié)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 一 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的屬性二 行政管理費三 國防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二節(jié)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 一 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的屬性1 從國家職能角度的來看 兩類費用是國家的兩項基本支出 行政管理用于國內秩序穩(wěn)定 國防用于抵御外部侵略 2 從直接的生產和消費社會財富的角度來看 兩類費用屬社會財富的 虛耗 3 從財富生產的社會條件來看 兩類費用又不是 虛耗 社會財富 是生產的條件 有利于財富增加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二節(jié)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 4 從社會經濟的循環(huán)來看 兩類活動是社會消費的組成部分 消費使產品價值最終實現 是經濟循環(huán)的一部分 有刺激和擴張生產的作用 5 支出結構不當形成浪費 行政經費和國防支出過多過濫形成浪費 使經濟投入減少 降低財富增長速度 行政和國防屬于純公共物品 應當由政府提供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行政管理支出結構表 9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二 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行政管理費不可能從財政支出中完全消失 甚至它的絕對規(guī)模不斷增長也帶有必然性 然而 行政管理費在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卻應是下降的趨勢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二 行政管理費 三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F狀與國際比較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變化和現狀規(guī)模迅速擴張增長速度超過財政支出增長速度占GDP比重穩(wěn)中有升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二 行政管理費 三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F狀與國際比較我國行政管理費的規(guī)模變化和現狀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二 行政管理費 三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現狀與國際比較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的國際比較 若干國家1995年行政管理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各國行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趨勢圖 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的國際比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有統(tǒng)計顯示 1995年 中國吃財政飯的城市人口有3600萬人 占職工總數的32 僅一年支付的工資和獎金就有4700億元 鄉(xiāng) 鎮(zhèn) 村還有吃三提五統(tǒng)的1400萬人 1978 1995年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了5 1倍 而財政支出中的行政費用增加了17 8倍 幾乎是每四年翻一番 大約三萬億的政府財政收入 其中2 3用于政府自身的開支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行政管理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不斷增大 由1978年的4 7 到2003年的19 財政支出總額從1978年到2003年增加20倍多 行政管理費支出從1978年到2003年卻增加88倍多 另外 雖然自1978年以來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呈不斷下降 由1978年的64 下降到2003年的30 但按財政功能性質支出中占比例仍然最大 而社會文教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從1992年至2003年卻基本不變 只維持在26 28 之間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八五 期間 全國公車耗資720億元 年遞增27 大大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 截至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數字 我國約有350萬輛公車 包括司勤人員在內耗用約3000億元人民幣 在職務消費中 車輛消費占單位行政經費的90 左右 占到全部國家財政支出的38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根據專家計算 2003年由國家財政 預算外資金 企業(yè)和村民交費和列支成本支出的行政事業(yè)供養(yǎng)費用高達14266億元 加上公安和武裝警察的1500億 達15766億元 占2003年GDP的13 52 由這些被供養(yǎng)的公務人員 包括公安和武裝警察 所消耗 國家預算收入 有統(tǒng)計的預算外5000億收入 沒有被統(tǒng)計的3000億預算外收入 整個國家總計支出37960億中的37 58 由被供養(yǎng)的行政公務人員所消耗 而高達37960億的國家實際支出中 只有21 33 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會保障 撫恤救濟 教育 醫(yī)療衛(wèi)生四類項目 因此 經濟建設費支出比例減少卻沒有相應提高社會文教費支出比例 行政管理費的增長壓縮了其它的公共福利開支 使基本公共產品嚴重短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經濟增長水平 財政收支規(guī)模與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應呈正相關和比較穩(wěn)定的關系 政府職能范圍 政府機構的設置 行政效率 管理費本身的使用效率與行政管理費的規(guī)模有直接的關系 我國公用經費缺乏明確的界定 預算約束軟弱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對政府機構先后進行了五次改革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 官民比例 背景資料 機構改革與我國的行政支出改革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公務用車浪費 我國目前大約有400萬輛公車 每年消耗超過2000多億元 對比 德國首都柏林 公務用車一共92輛 其中專車不到30輛 很多車僅用于運送文件 在芬蘭中央政府 只有總理和外交 內務 國防部長有固定公車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公款吃喝消費 粗略統(tǒng)計 公款吃喝每年不少于2000個億 至少吃掉一個三峽工程 公費出國消費 近年來官員出國考察和培訓熱在各地持續(xù)升溫 目前我國官員公費出國一年耗資已經超過3000億元 這些培訓實為旅游 在法國巴黎 奢侈品店里幾乎都設有中文導購 專門接待每年從中國前來購物的官員和官太太 在南非 當地華人協(xié)會抱怨說 每年有200到300個中國公務團體前來游山玩水 令他們疲于接待 估算一年起碼消費5000萬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政績工程 和辦公樓建設浪費 一些政府舉債建設超豪華大廣場 大劇院 大體育館 大機場 高爾夫球場等 還有 一個省級貧困縣政府的辦公樓耗資7000多萬元 相當于全縣年財政收入的1 3 西部一個鎮(zhèn)建起了形似天安門城樓的辦公樓 南部一個只有7個村干部的村委會 耗資400多萬元興建辦公樓 對比 在美國 找政府部門 外地人得帶上地圖按地址尋找 因為政府部門常為小型平房或直接租用民宅 與中國地市政府的高樓大廈 深院圍墻 警察站崗的一目了然 迥然不同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紅色的屋頂 陳舊的灰墻 簡單得像盒子一樣的輔助樓 這就是德國北部城市不倫瑞克的市政廳的外貌 推開一間間官員的辦公室 更讓人吃驚 看不到現代化的裝潢和陳設 居然還沒有空調 飲水機等設備 一位官員說 他們要喝什么得自己帶 6層高的輔助樓里有一部電梯 是1956年產的 只能乘兩人 遇到上下班大家還得跑樓梯 在一些國人的眼里 這樣的市政廳無疑是寒酸的 近年來 一些地方競建豪華辦公樓之風屢屢引起公眾關注 在全國比較 耀眼 且造成不良影響的典型事件也時有所聞 比如 河南鄭州市惠濟區(qū) 耗費數億元建造了一個 白宮 式的政府機關辦公大樓 辦公區(qū)域占地149畝 再加上周邊園林綠地 占地總面積為530畝 可謂其中的 典型代表 在這些縣市長們看來 政府辦公樓也許就是政府和城市的臉面 對于政府和城市來說 還有什么比臉面更重要的呢 政府蓋樓 歐洲為何如此寒酸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城市政府和城市的臉面當然重要 但一個城市政府是否有臉面 看的是行政效率如何 民眾滿意度怎樣 官員是否廉潔 領導是否有較強的公仆意識和法治精神 一個城市是否有臉面 看的是經濟是否發(fā)展 法治是否健全 社會秩序是否安定 公共設施是否以民為本 等等 而不在于花了多少錢 修了多么氣派的辦公樓 正如德國當地市民所說 作為城市日常事務的執(zhí)行機構 我們沒有感覺不方便的地方 更不會因為辦公樓的老舊 辦公設施的簡陋 覺得形象不佳 相反 這值得驕傲 寒酸的市政廳 卻成了市民的驕傲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并沒有什么深刻的哲理 道理非常簡單 大樓越寒酸 有限的公共資金就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公共服務中 市民就能享受更多的實惠 政府蓋樓 歐洲為何如此寒酸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還應當看到 歐洲的一些政府大樓之所以 寒酸 與他們完備的管理與監(jiān)督機制分不開 比如 在德國新建辦公大樓 建設部的工作主要是把關建設標準和基建程序 首先要明確使用部門的功能需求和人員情況 核定所需面積 二是要選址 一般只能在公共財產內 三是要根據選址地區(qū)房地產的市場狀況 以及政府的財政狀況 決定是租還是建 其標準就是要合理和節(jié)約 如果新建大樓超過這個標準 財政局有義務處理問題辦公樓 相關的官員還必須引咎辭職 如此嚴苛之下 德國許多鎮(zhèn)政府 社區(qū)辦出于經濟的考慮 他們寧愿選擇租用民房辦公 政府蓋樓 歐洲為何如此寒酸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費從53億元躥升至2005年的6512億元 劇增123倍 年均增長19 5 超過GDP增速近1倍 但這還不是中國社會管理的最終成本 在財政 其他支出 6673億元當中 一個可觀的部分也流進了行政渠道 一些部門 創(chuàng)收 形成的 小金庫 也有約1 3被用于彌補行政經費不足的部分 另外還有些行政經費的欠賬掛賬 把這些開支加起來 人們很容易得出 政府太貴 的結論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還有幾筆驚人的費用 一是公車近4000億元 二是公款吃喝超2000億元 三是出國 考察 約3000億元 這三項合計9000億元 而為提供這些開銷的我國全年財政收入又有多少呢 預計去年全國財政收入將突破3萬億元大關 這個數字中包含的我國一年的所得稅收入為7000多億元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這一算實在讓人感到無比心痛 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我們多么需要有一個精簡 高效 廉潔 節(jié)儉的政府機構啊 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 中國財政收入增長了約28倍 而同期行政管理費用卻增長了87倍 以公車為例 數百萬公車真正用于公務的僅三成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從1986年到2005年 中國人均負擔的年度行政管理費用增長23倍 而同期GDP增長了14 6倍 這種超常規(guī)增長與政府浪費現象有關 對這種浪費更為具象的體現是 貴州一個貧困縣 一年至少要用一卡車茅臺酒搞招待 據粗略統(tǒng)計 中國每年公款吃喝的費用達上千億元 換句話說 每年的公款吃喝都要吞掉一個三峽工程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部門披露 中國大陸五分之一的城鎮(zhèn)建設存在 政績工程 各級政府的辦公樓也愈來愈氣派 據報道 山西省一個國家扶貧開發(fā)重點縣年財政預算不足一億元 有的部門卻建起了耗資一千多萬元的辦公樓 廣東省一個只有七名村官員的村委會耗資四百多萬元興建辦公樓 還有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和事例 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 中國大陸目前有公車數百萬輛 每年消耗超過2000多億元 其中真正用于公務的約占三分之一 且黨政機關部門公車每萬公里運輸成本 成倍高出社會轎車的運輸成本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湖南省衡南縣是個財政窮縣 歷年來財政累計負債高達七億元 一些教師工資只發(fā)70 就連縣鄉(xiāng)公路改造 鄉(xiāng)村扶貧等都得從官員工資中扣錢來補 窟窿 可當地不少官員 近年來卻爭先恐后地坐上了嶄新的中高檔轎車 中國式奢侈 病因何在輿論認為 這種 中國式奢侈 就是 花公款的奢侈 因為花的是公款 所以出手出奇地大方 其特色之一在于借用權力 比如當了 縣官 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買一輛在當地最豪華的轎車 而特色之二則是為了所謂的 政績 形象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中國式奢侈 最大的特色在于大多 不會出事 分析人士指出 奢侈了怎么處罰 不奢侈怎么獎勵 似乎沒有明確標準 也少有人監(jiān)督 不奢侈不光榮 奢侈也不可恥 更重要的是 有些奢侈者因為 大方 有 魄力 善于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 不僅平安無事 而且很快高升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將行政浪費的病因總結為五個 一是行政權力運行透明度低 政府機構控制著80 的公共管理信息 社會掌握的政務信息不超過20 二是出現了 上級不好監(jiān)督 同級不愿監(jiān)督 下級不敢監(jiān)督 的監(jiān)督 死角 三是責任主體缺位 有人上樹摘果 無人澆水施肥 四是預算約束軟化和預算外資金大量存在 五是對黨政官員的考核主要看經濟發(fā)展指標 而不計行政成本 這種考核方式使政府官員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內在動力和外部壓力 居高不下的中國的社會管理成本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我國行政管理費規(guī)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參照各國經驗 可行的辦法 對行政管理費支出的絕對規(guī)?;蚱湔钾斦С龅谋戎匾?guī)定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指標 并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審計部門對其施行嚴格的審計監(jiān)督和立法監(jiān)督 二 行政管理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背景資料 美國的國防預算是如何制定出臺 一 我國國防政策 二 我國國防費規(guī)模及其變化和構成 三 國際比較 首先由國防部確定預算要求 然后由管理和預算署審查國防部要求并得到總統(tǒng)的認可 每年年初國會開始舉行會議前 總統(tǒng)將國防預算申請?zhí)峤粐鴷?國會在每年9月30日以前審查預算申請 并通過相關法案 三 國防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三 國防費 中國的國防預算是按照以下程序編制的 總后勤部和國防系統(tǒng)有關部門提出 按歸口管理的渠道逐級上報 經國家財政部門綜合平衡和國務院審定 形成國防預算草案 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執(zhí)行 我國國防支出項目包括 人員生活費 訓練維持費 裝備費其構成基本上是各占1 3的態(tài)勢 背景資料 中國的國防預算是如何制定出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三 國防費 財政用于國防建設 國防科研事業(yè) 軍隊正規(guī)化建設以及民兵建設方面的費用支出 找到合理的國防支出規(guī)模存在以下困難 國防總需求難以界定 國防總效益難以確定 國防的負擔難以合理確定 國防支出的合理數量界限 難以由一般模式來確定的 實際上 如何安排國防支出 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程序決定的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三 國防費 二戰(zhàn)后 世界各國國防支出發(fā)展變化呈現三個特點 國防支出的絕對額不斷增長 而相對額有所下降 國防支出中投資費的比重不斷提高 軍民結合是國防支出的發(fā)展方向 40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國防支出及其增長趨勢 國防支出增速及其占財政支出和GDP的比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2005年度部分國家國防費的比較 圖4 22005年度部分國家國防費的比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2005年度部分國家國防費占GDP的比重 圖4 32005年度部分國家國防費占GDP的比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與發(fā)達國家國防費比較而言 無論是從國防費占GDP比重看 還是從國民人均國防費 軍人人均國防費看 中國都是世界上國防費投入相對較低的國家 近年來 中國國防費占GDP比重約1 4 左右 而美國超過4 英國 法國等都超過2 有關數據顯示 盡管經濟遭遇寒流 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國防費投入有增無減 比如 2010年美國國防費6363億美元 比上一年度增加243億美元 印度國防費320億美元 比上一年度增加30億美元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2010年中國國防費只是美國國防費的12 3 人均國防費只有美國的2 5 軍人人均國防費也只有美國的6 6 投入水平相對較低 三 國防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2010年中國的國防預算為5321 15億元人民幣 較上年增長7 5 這是22年來中國國防費增幅首次降至1位數 1989年 2009年的21年間 我國國防費用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幅 其中2009年我國國防費預算增加14 9 2010年的增幅只有去年的一半 2011年國防費預算大約為6011億人民幣元 比上年預算執(zhí)行數約增加約676億元 大約增長12 7 國防費預算占當年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6 與前幾年相比 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三 國防費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三 國防費 2011年 中國增加的國防費主要用于適當增加裝備建設 軍事訓練和人才培養(yǎng)經費 加大基層部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適當提高與官兵生活密切相關的經費保障標準和調整軍隊津貼 補貼標準等 我們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 實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 盡管中國有13億多人口 國土面積大 海岸線長 但是中國國防投入在世界上相對較低 中國有限的軍事力量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獨立 主權和領土完整 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第三節(jié)文科衛(wèi)支出 一 文科衛(wèi)支出的經濟屬性二 教育支出三 科學研究費支出四 衛(wèi)生支出五 加強管理 提高文科衛(wèi)支出的效益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文科衛(wèi)支出的經濟屬性 財政用于文化 教育 科學 衛(wèi)生 出版 通訊 廣播 文物 體育 地震 海洋等事業(yè)的經費支出的統(tǒng)稱 由國家財政用于這些事業(yè)的日常經費支出和投資支出兩項內容構成 教科文衛(wèi)提供的主要是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混合產品 48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文科衛(wèi)支出增速及其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文科衛(wèi)支出增速及其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 我國教育經費規(guī)模及其來源結構 三 我國教育支出的結構和效益 二 教育支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按照教育層次來分 教育支出可以分為初等 中等和高等三級教育經費支出 從經濟性質看 教育服務首先具有私人性 但在實踐中 各國政府卻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務方面發(fā)揮著主導作用 原因是教育服務還具有較強的公共性 換言之 教育是一種混合產品或準公共產品 尤其是越基礎性的教育 其公共性越強 對于整個社會的利益與好處就越多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具有強烈的正外溢性 具體表現 1 教育是高素質勞動力的來源 2 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 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 4 教育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 5 教育資本市場的不完全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政府投入為主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全部教育經費60 以上 占GDP的比重為2 8 來源 政府投入 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 社會捐資和集資辦學 收取學費和雜費目標 爭取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達到4 二 我國教育經費規(guī)模及其來源結構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教育投入總規(guī)模及各種來源的比重 表4 8我國教育投入總規(guī)模及各種來源的比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表4 7我國政府教育投入情況 我國教育經費規(guī)模及其來源結構 國務院于1993年在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 中提出 逐步將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 2005年 2 82 2006年3 01 根據1995年的數據 世界平均水平為4 9 高收入國家為5 1 中等收入國家為4 5 低收入國家為4 1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三 我國教育支出的結構和效益 我國目前不僅教育經費規(guī)模仍然偏低 而且在重視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同時 忽視了初等教育 特別是農村的普及教育長期處于落后的困境 導致教育經費在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分布的級次結構不盡合理 根據 世界發(fā)展報告 提供的數據 世界各類型國家三級教育的人均教育經費之比的共同特征是逐漸升高 但極差則隨著經濟的發(fā)達程度呈反向關系 即經濟越發(fā)達 極差越小 據有關國際組織的調查研究說明 初等教育的投資比中等教育投資更有效率 更加公平 而中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則優(yōu)于高等教育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世界各類型國家 1995年 和中國三級教育人均教育經費對比 以小學生人均經費為1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教育支出的結構不合理原因客觀原因 目前的經濟實力 居民的收入水平 接受初級教育生源的數量等 政策原因 我國教育投資體制改革遲滯 長期忽視初級教育投入 三 我國教育支出的結構和效益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對教育的投資規(guī)模和重視程度的重要指標 我國這一指標不僅遠遠低于世界發(fā)達國家甚至明顯低于發(fā)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1993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聯(lián)合發(fā)布的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 明確規(guī)定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即GDP的比例 本世紀開達到4 事實上在1998年才2 55 左右 直到2003年也只有3 28 而最近3年來 國際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為5 1 其中發(fā)達國家為5 3 發(fā)展中國家為4 都大大高于我國3 28 的比例 財政性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也僅僅能提升近4個百分點 低于韓國 1997年 20 5 泰國 2000年 22 44 和墨西哥 1999年 25 54 的水平 政府用于教育支出的經費不足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近幾年來 預算內財政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不增還減 與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走勢逆向而行 財政性教育支出未能與經濟同步增長或優(yōu)于經濟增長 使得政府教育經費對學校運轉的支撐力度沒有得到增強 而教育接受者的家庭或個人直接負擔的教育成本較大 政府用于教育支出的經費不足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教育支出的區(qū)域結構不合理 東 中 西部差異明顯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經費研究小組對50多個不同發(fā)展水平國家教育結構的統(tǒng)計研究結果 人均GDP在600到2000美元之間時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投資比例應為40 5 29 17 9 而2002年我國的人均GDP值為988 4美元 其財政性三級教育投資比例卻為33 34 34 88 22 56 此外 2002年我國普通高校 中學與小學的在校學生年生均教育事業(yè)費支出比例為11 84 1 46 1 由此可知 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 政府教育支出應向初等教育傾斜 但是 我國當前的財政性三級教育支出結構呈現出高教育投資比例明顯偏高 而初 中等教育投資比例較低的狀況 與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不相適應 目前全球190多個國家中已有170多個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 中國13億人口中有9億農民 而在中國一億多文盲半文盲人口中 大約90 生活在農村 我國財政性教育支出結構不合理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鄭重承諾 從2006年起用兩年時間 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溫家寶在向5日開幕的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 這是我國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必將對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一政策將惠及中國農村地區(qū)約一億六千萬適齡兒童 他們占到全國近兩億中小學生的80 有關資料數據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當被公認為中國第一位職業(yè)教育家的孔子在魯國廣收門徒時 他收取的 學費 是 十條牛肉干 此后 收取實物或金錢作為學費的私塾成為中國廣袤農村地區(qū)的主要教育形式 近代新式教育在中國發(fā)端以來 實行全民免費義務教育始終是教育界孜孜以求的目標 但由于制度 國力 財力等多方面的限制 始終難以完全實現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1986年 中國開始實施 義務教育法 規(guī)定國家對中小學生提供 免收學費 的九年制義務教育 但是 由于缺乏有力的財政保障 這一政策在廣大農村 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qū)的實施障礙重重 許多學校被迫向學生收取遠遠高于學費的各類 雜費 義務教育 成為農村家庭的沉重負擔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社會學家在多個省區(qū)進行的調查顯示 在人均純收入約3200元的中國農村 僅供一個孩子接受一年的中小學教育就要支出各類學雜費約800元 教育費用過高已成為農村孩子輟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2004年 中國農村小學和初中的輟學率分別達到2 45 和3 91 在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的中西部地區(qū)這一問題更為突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1997年以后 經濟的減速導致居民收入低落 但是城鄉(xiāng)人均教育支出卻每年增長13 3 和15 3 教育支出連續(xù)的高速增長 使其在收入和消費支出中的分量節(jié)節(jié)攀升 在城鎮(zhèn) 2002年人均教育支出636元 占收入的比重為8 3 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 6 比1997年分別增加1 7個和2 5個百分點 在農村 人均教育支出332元 占收入的比重為13 4 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達18 1 分別比1997年增加5 5個和8 0個百分點 就絕對數而言 除食品外 沒有任何消費項目的花費能出其右 世界上只有7 5 的國家個人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超過10 中國即是其中之一 有關資料數據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溫家寶還承諾 中國政府將把農村義務教育 全面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 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有關專家指出 這一政策導向將改變以往農村義務教育主要由實力薄弱的縣鄉(xiāng)財政 埋單 的狀況 更好地保障義務教育的經費來源 在全國農村率先實現真正的 免費義務教育 對實現中國政府新近提出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目標和把中國巨大的 人口壓力 轉化為 人力資源優(yōu)勢 具有決定性意義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 年內要重點抓好五個方面 1 促進教育公平 落實好城鄉(xiāng)免費義務教育政策 爭取三年內基本解決農村 普九 債務問題 完善國家助學制度 加大對中等職業(yè)學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 確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2 優(yōu)化教育結構 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 特別要重點支持農村中等職業(yè)教育 逐步實行中等職業(yè)教育免費 今年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yè)做起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有關資料數據 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實行績效工資制度 4 推進素質教育 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加快課程 教材 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 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 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 實踐 創(chuàng)造 5 實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 推進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 要把學校建成最安全 家長最放心的地方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大幅度增加全國教育支出 其中中央財政支出1981億元 比上年增長23 6 全面落實城鄉(xiāng)義務教育政策 中央下達農村義務教育經費666億元 提前一年實現農村中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500元和300元的目標 實行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制度 中等職業(yè)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yè)學生免學費政策開始實施 國家助學制度不斷完善 資助學生2871萬人 基本保障了困難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而失學 2010 有關資料數據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五年全國財政教育支出累計4 45萬億元 年均增長22 4 全面實現城鄉(xiāng)免費義務教育 所有適齡兒童都能 不花錢 有學上 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全面實施 中等職業(yè)教育對農村經濟困難家庭 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農專業(yè)的學生實行免費 加快實施國家助學制度 財政投入從2006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億元 覆蓋面從高等學校擴大到中等職業(yè)學校和普通高中 共資助學生2130萬名 還為1200多萬名義務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 加快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和職業(yè)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 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能力 制定并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中央財政科技投入6197億元 年均增長22 7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長期以來 國家一直將高等教育總投入的75 視為財政撥款的標準 但學校的高收費早已打破了這一標準 在2000年之前 國家投入尚占多數 但自2001年開始 賓主易位 個人投入反客為主 達50 7 2002年增至56 7 大學投入國家與個人主賓易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在各學級中 國家對大學的投入增加最快 2002年國家投入733億元 比1997年增加485億元 每年增加97億元 年遞增24 2 但與個人投入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1999年隨著并軌令的下達 公費上大學劃上句號 學雜費陡漲65 2 此后 隨著收費標準的不斷提高以及學生數量的快速增加 個人投入繼續(xù)猛增 2000年個人投入增143億元 2001年再增260億元 2002年更增366億元 5年間個人投入每兩年翻一倍 5年增加5倍 年遞增速度高達41 1 國家和個人兩大主力的巨大投入促成了大學投入總量每年30 6 的高增幅 升速居所有學級之首 大學投入國家與個人主賓易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然而 絕對量的高速增長掩蓋著一個相反的事實 由于學生數量的增速快于國家和社會投入的增速 因此生均國家投入和社會投入已經連續(xù)幾年悄然削減 1999年生均國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 隨后3年便逐次減為9324元 8268元 7622元 平均每年削減7 9 社會投入趨勢亦然 平均減幅為9 6 而個人投入卻一如既往上漲 每年的生均值都要增加1000元以上 2002年生均為11272元 比國家投入高47 9 這一趨勢表明 今后上大學能夠享受的國家投入和社會投入將越來越少 留下的缺額和保持總費用增加的增量都將主要由個人來承擔 而逐步減少非義務教育的國家投入 增加個人投入正是國家政策應有的方向和所要達到的目標 大學投入國家與個人主賓易位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受追求文憑的大氣候影響 讀中專已成無奈的選擇 畢業(yè)后的就業(yè)也相當困難 故而備受學生和社會的冷落 中專學生數也于1999年開始萎縮 2002年已減至609萬人 比最高的1998年減少70萬人 與此同時 國家的支持力度也漸漸減小 每年的增加額只有區(qū)區(qū)幾個億 因此 中專成為小學以上各學級中投入總量最小 比重最低 增長最慢的學級 2002年生均國家投入只有2021元 對技工學校的投入更少 153萬在校學生中 只有1 3的學生享受國家投入 其余均為個人和社會投資 社會投入更是以每年11 0 的速度遞減 但學校對經費的需求毫無二致 在得不到國家和社會支持的情況下 唯有大幅度增加對學生的收費 2002年生均個人投入5984元 平均每年增長7 2 中專 一個漸被冷落的群體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高中的教育投入增幅僅次于大學 但國家的投入要小得多 其經費來源更依賴于個人 與大學擴大招生相呼應 高中在校學生數平均每年以10 的速度快速增加 2002年我國共有高中學生2195萬人 其中職業(yè)中學學生512萬人 比1997年的1362萬人增加了61 2 國家投入不僅總量相應跟進 而且生均還有7 7 的增長 與此同時 學校的收費標準更以每年14 7 速度遞增 2002年生均個人投入達4825元 占全部投入的70 1 成為高中投入的主要來源 可以說 高中已成為個人教育投入的第二個重點 高中投入 個人占七成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根據 義務教育法 規(guī)定 義務教育所需費用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 特別是占總數3 4的人員經費和基建經費應全部由財政負擔 公用經費也以財政為主 不足部分才向學生收取少量雜費予以補充 然而現實情況是 2002年初中生均國家投入1062元 尚不及個人投入2147元的一半 義務 二字早已名存實亡 初中投入 早無 義務 之實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小學的情形稍好于初中 2002年生均國家投入921元 平均每年增長17 7 生均個人投入1142元 雖然比國家投入多 但增速相對緩慢 年增幅僅9 3 是所有學級中個人投入增速最慢的 因而在1999年以后出現了國家投入比重上升 個人投入比重下降的喜人現象 2002年個人投入占53 7 比1998年下降7 2個百分點 要扭轉國家與個人投入比重倒置的格局尚待時日 小學投入 國家正在加碼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嚴格地講 幼兒教育不應列入教育系列學級 國家不要求6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入托 事實上多數農村幼兒并不入托 所有全國在園的幼兒只占全部適齡幼兒的51 也正基于此 2002年國家投入只有41億元 從覆蓋面講 國家只對20 的幼兒園進行投入 80 的在園幼兒享受不到 所以個人承擔的費用始終占90 以上 但是 城鎮(zhèn)家庭卻將幼兒教育作為實質性的教育階段 而且愿意花大投入 另一方面 幼兒園為了生存 只得在幼兒身上打主意 所以各項收費很是不菲 2002年生均個人投入達2310元 幼兒教育 個人投入唱主角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yè) 標準學制為19年 按2002年各學級的實際水平計算 將孩子培養(yǎng)到大學畢業(yè)共需投入130551元 其中 國家投入45078元 占34 5 社會投入5689元 占4 4 個人投入79784元 占61 1 育人19年 投入13萬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在各學級中 花費最大的是大學階段 4年共需79578元 占19年總投入的61 0 其次是高中 占15 8 小學因為時間最長 故而投入總量較大 6年共需12764元 占9 8 國家投入對大學的傾斜非常突出 在19年總共投入的45078元中 67 6 投在大學階段 未能上大學的人只能享受余下的32 4 以下 社會投入與國家投入基本一致 但更傾向于高學級 其中大學占70 3 育人19年 投入13萬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個人投入是教育投入的主力 19年個人共投入79784元 占投入總量的61 1 各學級的花費為 大學4年花費45089元 占全部個人投入的56 5 高中占18 1 初中 小學 幼兒園相差不大 但因為小學是6年制 每年的投入最少 是家長最為輕松的階段 育人19年 投入13萬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分城鄉(xiāng)看 城鎮(zhèn)19年個人共投入87061元 其中大學占51 8 農村個人共投入75019元 其中大學占60 1 要強調的是 這里是按2002年的投入水平計算的 而每年的投入水平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著 處在不同學段的人 需要的投入不一樣 學業(yè)接近尾聲的學生 總投入量比上述數額小 學業(yè)開始不久的學生 總投入將遠比上述數額大 按過去5年的平均增幅計算 每向后推一年 個人投入將增加14 6 育人19年 投入13萬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科學研究費支出的特征 二 國家的科技投入政策 三 財政的科學研究支出 四 國際比較 三 科學研究費支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科學研究費支出的特征 按照我國財政支出的劃分標準 科技支出包括科技三項費用 新產品試制費 中間試驗費和重要科學研究補助費 科學事業(yè)費 科研基建費及其他科研事業(yè)費 科學研究支出的特征 1 科技產品具有公共性和外部性 從研究性質上說 科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即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科學研究費支出的特征 基礎科學研究一般具有研究成果交易性差 外溢性明顯等特征 而應用科學研究往往直接導致新產品 新工藝的發(fā)明 基于以上不同的特點 基礎科學研究一般由政府來承辦 所需經費主要由財政承擔 而應用科學研究則主要由私人承辦 所需經費由私人承擔 2 科學投入的高風險性和收益的不確定性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科學技術和技術創(chuàng)新涉及面非常廣 從第一 第二到第三產業(yè) 從純基礎的研究 生活日用品的開發(fā) 到國防科技 從自然資源 大氣 海洋 土壤 到人文社會科學 幾乎覆蓋了所有的行業(yè) 所有的地區(qū)和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1 科學技術是對歷史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2 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 一 科學研究費支出的特征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1 科技投入機制2 稅收激勵3 政府采購 優(yōu)先采購 二 國家的科技投入政策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二 國家的科技投入政策 在現代社會中 科技進步愈益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據統(tǒng)計 現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全面超過了勞動力增加和資金增加 成為第一生產力 各國用于科學研究方面的政府支出日益增長 從絕對規(guī)模來看 從1989 2003年 我國科技支出的平均增速為15 6 但從相對規(guī)???我國財政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缺乏穩(wěn)定的增長機制 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從1992年的5 06 降到2000年的3 62 而從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來看 發(fā)達國家一般維持在2 以上 且呈上升趨勢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1956年4月28日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方針 提倡文學 科學研究的思考自由 辯論自由 創(chuàng)作和批評自由 我國領導人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視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領導人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視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 帶來了科學的春天 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講話 提出了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 的著名論斷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領導人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視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濟 科技 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礎上起步 要在較短時間內達到經濟發(fā)達國家經過幾百年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后來居上 更須集中力量 大力發(fā)展和泛應用科學技術 充分發(fā)揮科技生產力在經濟 社會發(fā)展中推動作用 這是我們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屹立于世界先進進民族之林的歷史性使命 江澤民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 1995年5月26日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領導人對科技發(fā)展的重視 我們要始終堅持把自主創(chuàng)新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fā)展方式轉變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著力突破帶動技術革命 促進產業(yè)振興的前沿科學問題 突破提高健康水平 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 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 維護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高技術問題 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溫家寶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 2010年1月11日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科學研究活動及科學研究支出的結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 能為企業(yè)提高生產效率 增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的科研活動 這種科研活動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獲得經費 政府不必介入和干預 企業(yè)是科研主體 第二類 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 但是能為創(chuàng)造直接經濟效益的應用性科研活動提供基礎先決條件的科研活動 這種科研活動不能通過市場取得所需經費 因而只能通過政府提供財力加以進行 我們所提及的科學研究支出 主要應用于這一方面的開支 第三類 具有一定直接經濟效益 但效益不足以彌補其成本的科研活動 這類科研活動可以由政府補貼 三 財政的科學研究支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財政用于科學研究支出 97 表4 10財政用于科學研究支出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科技經費和研究與試驗發(fā)展經費 R D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投入總量呈加速增長態(tài)勢 80年代以來 我國財政科技支出總量一直不斷上升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科技投入方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2008年全國財政科技投入超過2400億元 較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增長了40多倍 2010年 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4114 4億元 比上年增加889 5億元 增長27 6 財政科學技術支出占當年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 58 十一五 期間 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20 以上 2010年達到1 890億元 帶動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fā)展經費支出接近7000億元 居世界第3位 財政科研 R D 支出的特點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企業(yè)成為R D經費的主要來源和執(zhí)行部門2003年 我國的R D經費中來自企業(yè)的資金占60 1 政府資金占29 9 總額達到186億美元 居世界第六位 美國和日本分別以2846億美元和1353億美元的R D經費支出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德國 法國和英國分別以613億美元 385億美元和340億美元處于世界第三至第五位 從增長速度來看 1993 2003的10年間 我國的R D經費支出額以年均15 8 的速度增長 增速在38個國家中處第一位 財政科研 R D 支出的特點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目前世界領先國家R D占GDP的比重平均為3 左右 中國目前1 75 的水平同其還有差距 同時 中國科學研究投入偏低 發(fā)達國家用于基礎研究的費用占整個R D的比重在10 以上 其中美國在2008年為17 日本在2005年為12 7 但中國2010年的水平還不到5 財政科研 R D 支出的特點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我國科學研究支出的現狀分析05年 08年 我國科研經費支出不斷增長 增長速度都超過20 科研經費占GDP的比例不斷上升 2009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fā)展 R D 經費支出5433億元 比上年增17 7 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 62 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72億元 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少差距 1 國家財政用于科學研究的投入力度不足2 我國科學研究與開發(fā)的經費投入不足 發(fā)達國家 R D 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都在2 3 之間 而我國在0 5 1 2 之間徘徊 3 政府對科技人才的資金投入較低 科技人才大量流失 科技人才十分缺乏 我國科學研究支出的現狀及其政策選擇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從人均科技投入經費的比較來看 我國的差距明顯 美國以人均730美元高居榜首 瑞典 日本緊隨其后 大大高于其他國家 我國的人均科技投入經費僅為58美元 不足美國的8 也僅是韓國的15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對科技投入力度的不足以及我國經濟基礎的相對薄弱 存在問題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基礎性研發(fā)投入比例過低2003年 我國基礎性研究經費為9 92美元 占全國R D經費總額比重僅為5 33 為美國的1 8 日本的5 8 法國 2002 的13 韓國 澳大利亞 西班牙 2002 的基礎研究經費也分別為我國的2 3倍 1 9倍 1 7倍 處于最低水平 而且 我國這一比重長期穩(wěn)定在5 距離發(fā)達國家20 的比重相差較大 存在問題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支出構成不平衡中央財政投入增長快 地方投入增長慢 2002年 國家財政科技撥款比去年上漲22 占中央財政的7 9 地方財政的科技投入僅增加14 占地方財政的2 財力較雄厚的地區(qū) 科研投入比重較高 欠發(fā)達地區(qū)科研投入十分有限 存在問題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1 我國R D經費支出總額 186億 已躍居世界第六位 2003年 2 我國R D經費占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3 企業(yè)已成為R D經費的主要來源和R D活動的主要執(zhí)行部門4 基礎研究經費支出接近10億美元 在R D支出中的份額尚需提高 四 國際比較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圖4 5部分國家R D經費支出總額與GDP的比值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四 國際比較 我國科學研究支出的政策選擇1 力爭保持財政科學研究支出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適應性增長格局 使前者的年均增長水平高于后者的年均增長水平 逐步擴大國家財政對科技的投入2 政府應充分調動企業(yè)增加R D投入的積極性3 政府應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投入 同樣也包括教師 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 財政學 第四版 陳共主編 一 政府介入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的理由和范圍 二 我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