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生態(tài)建設.doc_第1頁
果園生態(tài)建設.doc_第2頁
果園生態(tài)建設.doc_第3頁
果園生態(tài)建設.doc_第4頁
果園生態(tài)建設.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8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 果園生態(tài)工程建設 綠色無公害生產要求能夠穩(wěn)定、高效、可持續(xù)地輸出無公害果品,而常規(guī)果品生產是單一的植物生產,難以達到這一要求。 發(fā)展綠色無公害生產需要從生態(tài)角度考慮,從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出 發(fā),通過建設相關的生態(tài)工程,構建物質、能量、信息良性循環(huán)的農業(yè)生態(tài)經濟系統(tǒng),建立生態(tài)型(不是野生園)無公害果園。這種果園是一個整體協(xié)調、循環(huán)再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有機統(tǒng)一,能夠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有益和有害生物和諧共存,無需大量農藥化肥等外來投入,就能夠持續(xù)、穩(wěn)定、高效的輸出農產品。 一、果園生態(tài)工程建設基本原理與技術原則 (一)果園生態(tài)工程建設基本思路 果樹生產系統(tǒng)實質上是以果實輸出為標志的一個開放系統(tǒng),果實的采收與輸出意味著物質與能量向系統(tǒng)外輸出,而系統(tǒng)中物質與能量的輸入則有賴于系統(tǒng)內土壤有效養(yǎng)分的釋放、植被分解、二氧化碳同化、降雨、人工澆水和施肥等途徑。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維持一個開放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與正常運轉,需要輸入與輸出的物質與能量保持平衡。果品規(guī)模化商業(yè)化生產之前,果園外部投入少,果品產量低,果園輸入與輸出的物質與能量總量相近,系統(tǒng)在低流量近平衡態(tài)運轉。果品商業(yè)化生產初期,果品產量提高,果園輸出的物質能量增加,為彌補果園自然狀態(tài)下物質能量供應能力的不足,人們開始有意地向果園灌水施肥,盡管如此,果園系統(tǒng)依然人不敷出,出現土壤礦質元素虧缺、有機質含量下 降、樹體枝干營養(yǎng)物質積累減少,系統(tǒng)中物質循環(huán)與能量轉化輕度失衡。到了果品商業(yè)化生產盛期,果品產量進一步提高,果園輸出量激增,為了維持系統(tǒng)物流與能流的被動平衡,人們對生產系統(tǒng)的干預強度加大,形成了以投入化肥農藥為主體的石油農業(yè)的生產方式,盡管向系統(tǒng)輸入了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并暫時維持住了高額產出,但是由于生物的復雜性和果實成分的多樣性,輸人物質的成分比例難與輸出的相吻合,結果導致果實品質下降、系統(tǒng)代謝失調、資源浪費、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輸入與輸出的真正平衡需要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與維持,依賴于系統(tǒng)內生物的多樣性與協(xié)調性,人類的強烈干預,只能以犧牲土壤持續(xù)性的生產能力、犧牲果實中物質種類的多樣性與平衡為代價。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真正把果園當做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來管理,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運用生態(tài)學的理論指導果樹生產。 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因素,動物是第一生產者的消費者,能夠對植物進行轉化;微生物是動物一植物一微生物循環(huán)中的樞紐,可以分解動植物殘體,也是化解有毒有害物的關鍵因素。動物和微生物在常規(guī)果品生產沒有得到重視,發(fā)展無公害生產建立生態(tài)型園,需要強化動物和微生物的作用,需要本著循環(huán)高效、永續(xù)利用的原則,結合具體情況建立一些簡單的配套工程,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生物鏈”。在這一鏈條中重點增加動物和微生物環(huán)節(jié),動物包括禽、畜、蚯蚓、昆蟲等,可以直接增添,也可以通過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間接增加動物種類。微生物的作用則可以通過建沼氣池、堆肥腐熟、青貯氨化、增施微生物肥料和拮抗均等方式,加以發(fā)揮。 (二)果園生態(tài)工程建設的基本原理為常規(guī)果園建立相關的生態(tài)配套工程,目標是建立生態(tài)型園。生態(tài)果園是按照生物共生、能量多級傳遞和物質循環(huán)再生的原則,設計和建設的能夠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穩(wěn)定性、高效性和高生產力功能,能夠促進果樹的豐產、穩(wěn)產、優(yōu)質、低耗、高效,并能夠在果樹持續(xù)性生產中,促進園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逐步優(yōu)化的一種新型果園。 生態(tài)型果園是依據系統(tǒng)論、互作用、生態(tài)位、協(xié)同學原理進行設計的、具有耗散結構合理性的有機整體。系統(tǒng)論原理:生態(tài)果園實質上是一個人工創(chuàng)造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是生物有機體(植物、動物、微生物)與其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相互作用或潛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tǒng)一體,其最基本的特點是結構的有序性,系統(tǒng)的整體性和功能的綜合性?;プ饔迷恚荷鷳B(tài)果園是多種成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因果而綜合形成的統(tǒng)一有機整體,每一成分的表現、行為、功能及其大小均或多或少受其他成分的影響。在生態(tài)果園結構模式的物種搭配中,除了考慮光能的利用,養(yǎng)分和水分的需求等因素外,還應注意生物他感作用(互作用)所產生的影響,充分利用共生相克的生物補償原理,調整益害生物種群結構及比例,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技術,減輕環(huán)境污染,達到最優(yōu)的生態(tài)目標和經濟目標。生態(tài)位原理:生態(tài)位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態(tài)因子變化梯度中能被某種生物占據利用或適應的部分。利用生態(tài)位共享原理,設計高效可行的間作、套種、混播、多層栽培、立體種養(yǎng)的生物群落,使之成為具有種群多樣性的穩(wěn)定而高效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使有限的光、熱、水、肥、氣等資源得以合理利用。例如在果樹行間套種牧草的栽培形式,所選用的牧草多屬豆科類,如圓葉決明、百脈根、白三葉、箭舌豌豆等。所種植的牧草一方面可作為牲畜飼草,另一方面也可割后壓埋于林果園內,改良土壤結構,增加紅壤有機質。另外,豆科牧草的根系大,又有根瘤菌著生,可以固定空氣中游離態(tài)氮,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還可以在果樹 行間栽培喜濕耐蔭的食用菌(如平菇等),果樹冠下的高濕、弱光可為食用菌的生長發(fā)育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而且食用菌所使用過的廢基料可以作為果園的有機肥以增加土壤養(yǎng)分含量,菇類在生長過程釋放大量的CO2可促進果樹的光合作用,二者互補互利,相互促進。協(xié)同學原理:整體協(xié)調和再生循環(huán)反映了系統(tǒng)生態(tài)學的方法論、認識論、技術體系和動力學機制。只有從整體上把握系統(tǒng)動態(tài),才能實現系統(tǒng)的合理調控。協(xié)調的實質是綜合,是協(xié)調生物與環(huán)境或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再生是實現系統(tǒng)內的自組織、自調節(jié)的關鍵步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做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凈、無廢棄物生產,以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循環(huán)體現了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延續(xù)不止的生態(tài)動力學機制,呈現了物質的循環(huán)、再生和信息的反饋、耦合。生態(tài)果園是在一個區(qū)域范圍內,以第一性生產為主要內容的工程設計,是一個高度開放和合理協(xié)同生態(tài)經濟系統(tǒng)。其目的是在優(yōu)化大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體系內部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和有效調控來形成生態(tài)與經濟良性循環(huán)的環(huán)狀結構,其中包括配置相應的耕作方式與種植制度以及選擇適生的品種和生物技術應用,以適應自然環(huán)境變化趨勢。 此外,“邊緣效應”原理;群落學上種群間相居而安的原理;強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學過程的原理;生態(tài)系統(tǒng)動態(tài)演替導向原理;加強內循環(huán)作用,促進系統(tǒng)內部深度開發(fā)的原理;因地制宜進行區(qū)域性生態(tài)建設原理;優(yōu)化投能結構,提高投能效率的原理;限制因子作用原理等也是果園生態(tài)工程建設的基本原理,這里不再贅述。 (三)果園生態(tài)工程建設的技術原則 1生物多樣性原則 生態(tài)型果園樹冠下富集了多種多樣的植物、昆蟲和微生物,形成了多樣性的生物種類,并依其在生物鏈中的作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維系著系統(tǒng)內物質與能量的代謝,形成了彼此共生和互生的長期依賴關系,構成了穩(wěn)定的生態(tài)群落。生態(tài)群落內生物種類越多、數量越龐大,種群依附關系越復雜,種群越穩(wěn)定。同時果園中植物、藻類和光合細菌是第一生產者,種類和數量越多,對光能的利用率越高,相當于向果園輸入的能量越多。而生產者的增加會帶動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增加,最終向土壤輸入的物質和能量增加。為維持生物多樣性,在構建完整生物鏈的前提下,必須重視果園動物(包括各種昆蟲、蚯蚓和線蟲)和微生物的作用,實行果園生草或長期免耕栽培。2第一性生產的物質平衡原則 第一性生產,即果品的輸出,依賴于果園生態(tài)群落流向土壤的物質和能量及果樹本身光合生產積累的物質和能量。物質和能量輸入與輸出的平衡是維持果園持續(xù)性生產的基礎。常規(guī)生產中,向土壤的輸入主要依賴施肥澆水等人為投入,生態(tài)型果園土壤的物質補充則主要依賴生態(tài)群落。而在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生態(tài)群落向趨于穩(wěn)定性(飽和性)發(fā)展,這就決定了系統(tǒng)本身物質和能量流動具有趨于穩(wěn)定性的特點,因此,生態(tài)型果園不應無限追求單位產量,而應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果品輸出。 3資源的多級利用與循環(huán)再生原則 物質和能量在系統(tǒng)內流動,資源多級利用,上一級廢料為下一級的資源,整個系統(tǒng)內資源能夠循環(huán)再生。比如果間作牧草等一牧草養(yǎng)殖畜禽一動植物殘體與排泄物一進入沼氣池發(fā)酵形成肥料等一肥料還田用于果樹與間作物生長。 4環(huán)境資源要素經濟利用原則 保證光、熱、水、氣、土等資源要素的經濟利用。比如為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需樹上枝葉層與樹下植被分層截留充分利用,而且枝葉截留與植被截留比例要與果實物質成分的構成比例及維持地上部光輸入(有機生產)與地下部物質輸入(無機生產)的比例相適宜。果實生長發(fā)育需要適宜的溫度,設置防護林、增加植被覆蓋率、保障水分的正常輸入等,均能夠為果樹生產創(chuàng)造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水是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中不可替的因素,是許多地區(qū)果樹生產的限制因子。為實現水分的經濟利用,應進行地面植被多層次覆蓋或植被殘體交替覆蓋(如果園定期覆草),以控制水分蒸發(fā),使更多的水分進人土壤一根系一樹體循環(huán)。再就是限制地上部水分輸出(控制枝、葉、果的數量,減少水分蒸騰散失),或應用根冠通訊理論與輕度脅迫原理進行調虧或隔行交替灌溉,以及采用滴灌、噴灌方式進行定量化補水。覆蓋植被殘體,促進微生物活動,能夠增加系統(tǒng)CO2濃度提高光能利用;水土保持與果園間作等是提高土壤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遵循上述原則,可以有針對性地在無公害果園實施生態(tài)建設,如選擇優(yōu)良品種適地適樹、設置防護林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修筑梯田保持水土、果園間作套種、生草覆蓋發(fā)展仿生栽培、科學修剪保證果園通風透光、合理灌溉節(jié)水栽培、興建沼氣池與堆肥漚肥促進物質轉化等,本章主要介紹節(jié)水灌溉、果糧間作、興建沼氣池、堆肥漚肥技術與渭北的五配套(五個一)工程等,其它內容別的章節(jié)有介紹。 二、果園節(jié)水灌溉系統(tǒng) (一)渠道防滲與管道輸水 渠道輸水是目前我國農田灌溉的主要輸水方式,但傳統(tǒng)的土渠大部分水都滲漏和蒸發(fā)損失掉了。需要對渠道進行防滲處理,主要措施為三合土護面防滲;砌石(卵石、塊石、片石)防滲;混凝土防滲;塑料薄膜防滲(內襯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護面)等。渠道防滲處理后,渠系水利用可提高5070。管道輸水是利用管道將水直接送到田間灌溉,以減少水在明渠輸送過程中的滲漏和蒸發(fā)損失。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軟)管及金屬管等。管道輸水與渠道輸水相比,具有輸水迅速,水的利用系數可提高到0.95。 (二)噴灌 噴灌是利用管道將有壓水送到灌溉地段,并通過噴頭分散成細小水滴,均勻地噴灑到田間,對作物進行灌溉。分為普通噴灌、微噴灌、脈沖微噴灌。它作為一種先進的機械化、半機械化灌水方式,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已廣泛采用。常用的噴灌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軸式、卷盤式和輕小型機組式。 移動管道式噴灌通常將輸水干管固定埋設在地下,田間支管和噴頭可拆裝搬移、周轉使用,因而降低了投資。固定管道式噴灌是將管道、噴頭安裝在田間固定不動,其灌溉效率高,管理簡便,但是投資較高(畝投資一般在1 000元左右),不利于機械化耕作。中心支軸式與平移式大型噴灌機,只能在預定范圍內行走,行走區(qū)域內不能有高大障礙物,土地要求較平整。其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高,適用于大型農場或規(guī)模經營程度較高的農田。卷盤式噴灌機靠管內動水壓力驅動行走作業(yè),與中心支軸式及平移式的大型噴灌機相LC,具有機動靈活、適應大小田塊、單位面積設備投資低等優(yōu)點。卷盤式噴灌機有噴槍式和析架式兩種,后者具有霧化好、耗能低的優(yōu)點。輕小型機組式噴灌,可以手抬或裝在手推車或拖拉機上,具有機動靈活、適應性強、價格較低等優(yōu)點,通常用于較小地塊的抗旱噴灌。每667m2投資為100200元。 噴灌系統(tǒng)一般有水源、首部樞紐、輸配水管網和尾部設備灌水器以及流量、壓力控制部件和測量儀表等組成。江河、湖泊、水庫、井、渠、泉等水質符合噴灌要求的均可作為水源,通過雨水集流或引用其它地表徑流到水窖(或其它微型蓄水工程,比如山頂“水囤”)內也可作為滴灌水源。首部樞紐包括泵組、動力機、肥料罐、過濾設備、控制閥、進排氣閥、壓力表、流量計等。其作用是從水源中取水增壓并將其處理成符合微灌要求的水流送到系統(tǒng)中去。常用水泵有潛水泵、深井泵、離心泵等。動力機可以是柴油機、電動機等。也可以利用自來水、蓄水池的壓力水。在供水量需要調蓄或含沙量很大的水源,常要修建蓄水池和沉淀池。沉淀池用于去除灌溉水源中較大的顆粒,為了避免在沉淀池中產生藻類植物,應盡可能將沉淀池或蓄水池加蓋。過濾設備的作用是將灌溉水中較大的固體顆粒濾去,避免污物進入系統(tǒng),造成系統(tǒng)堵塞。過濾設備應安裝在輸配水管之前。輸配水管網的作用是將首部樞紐處理過的水按照要求輸送分配到每個灌水單元和灌水器。灌水器按其工作原理分縫隙式、折射式、射流式和離心式。目前市場上較多的是射流式微噴頭。噴灌系統(tǒng)的管道布置時應遵循管道系統(tǒng)布置時應盡量使管道長度最短、管徑小,且有利于水錘防護;支管布置應盡量與作物的種植方向一致;各級相鄰管道應盡量垂直,支管通常與溫室或大棚的長度方向一致;對棚間地塊應考慮地塊的尺寸;充分考慮地塊形狀,使支管長度一致;管道系統(tǒng)布置應與排水系統(tǒng)、道路、林帶、供電系統(tǒng)等緊密結合。各級管道間應盡量滿足垂直布置關系,以節(jié)省管道用量。 微噴灌是通過管道系統(tǒng)將有壓水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用微噴頭或微噴帶將灌溉水噴灑在土壤表面進行灌溉的一種新型灌水方法,屬局部灌溉,比一般噴灌省水、耗能低,還可用于降溫除塵、防霜凍、調節(jié)田間小氣候等方面。脈沖微噴灌是由導流閥(又稱脈沖發(fā)生器)和膜片微噴頭工作的結果,其工作過程是通過充水增壓和高速噴水減壓兩個互為獨立工作階段自動往復循環(huán)而完成的。 (三)滴灌 滴灌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節(jié)水灌溉技術之一。它是將水進行加壓、過濾后,必要時連同可溶性化肥(農藥)一起,通過低壓管道系統(tǒng)輸送至滴頭,然后將水一滴一滴均勻而緩慢地滴人作物根區(qū)土壤中的灌溉方法,具有節(jié)水、增產、適應性強等優(yōu)點。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區(qū)最有效的一種節(jié)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達95。但滴頭容易堵塞,滴灌用水需進行凈化處理;由于滴灌只濕潤作物根區(qū)部分土壤,加上作物根系生長的向水性,因而會引起作物根系向濕潤區(qū)生長,從而限制了根系的生長范圍,在干旱地區(qū)采用滴灌時,要正確布置滴頭,在平面上布置要均勻,在深度上最好采用深埋式。 接管道的固定程度,滴灌可分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動式三種類型。固定式滴灌,其各級管道和滴頭的位置在灌溉季節(jié)是固定的。其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省工、省時,灌水效果好。國產設備667米2投資約為700元(果樹)至1 400元(大棚蔬菜)。半固定式滴灌,其干、支管固定,毛管由人工移動。667米2投資為500700元。移動式滴灌,其干、支、毛管均由人工移動,設備簡單,較半固定式滴灌節(jié)省投資,但用工較多。667米2投資為200500元。 完整的滴灌系統(tǒng)由水源、首部樞紐、輸水配水管道和滴頭四大部分組成。前三部分同噴灌,滴灌的管道一般包括干、支、毛三級管道。滴灌系統(tǒng)中,采用低壓力(0106兆帕)網管輸水與灌水,塑料管是滴水系統(tǒng)的主要用管。常用的塑料有聚氯乙烯管(PVC)和聚乙烯管(LDPE),它們的性能規(guī)格較多。管件主要有接頭、三通、彎頭、螺紋接頭、旁通、堵頭等。滴灌系統(tǒng)常用的管件較多,性能各異。滴頭是滴灌系統(tǒng)的心臟部分。其作用是將毛管中的壓力水流減壓后,以穩(wěn)定、均勻的小流量施入土壤。一般滴灌系統(tǒng)工作的好壞,最終取決于滴頭施水性能的優(yōu)劣。對其要求是出水量小而均勻,不易堵塞,便于安裝且耐用。滴頭的工作壓力一般在100千帕左右,滴水量在每小時幾千克到十幾千克,出水孔口在0310米。選擇滴頭要注意滴頭應具有低而均勻、穩(wěn)定的流量,且流量不因一些微小的壓力變化而發(fā)生明顯的變化;滴頭不易堵塞,結構簡單,便于制造、裝卸和清洗;價格低廉,堅固耐用。滴灌設備安裝:根據果園的坡向和果行的長度設置主管道;主管道設置的方向應與果園的坡向一致。主管道設置的寬幅為3050米。為了減小不同坡位間的水壓差設置橫頭管道。即從主管道處安裝三通,接入橫頭管道并安裝一個閥門,再安裝三通連接橫頭管道,橫頭管每組長度為105米,接入6根滴管帶。主管道上的每個三通所安裝的閥門可控制6行滴管帶,這6行滴管帶的供水是獨立的,稱為一組滴灌設施,它可通過調節(jié)閥門大小和閥門的開啟數量來平衡不同坡位上的水壓。根據果行的長度確定滴管帶。滴管帶從雙種植行中間果樹基部穿過,噴水眼朝下,每隔3米用05毫米厚、20厘米X30厘米大小的塑料薄膜鋪蓋固定。滴管帶末端用堵頭塞緊,另一端與橫頭管相接,可設置活接,這樣于每年秋后茶園清園時可拆下收回滴管帶,滴管帶一般可使用58年。(四)滲灌 滲灌是利用一種特別的滲水毛管埋人地表以下3040厘米,壓力水通過滲水毛管管壁的毛細孔以滲流的形式濕潤其周圍土壤。由于它減小土壤表面蒸發(fā),是用水量最省的一種微灌技術,也是地下暗管灌溉的一種特殊型式。地埋滲水管分孔口式滲水和全壁型滲水兩種,分孔口式滲水相當于地下滴灌。將能夠向外滲水的泥罐、陶罐等器皿,裝水后埋在樹冠下面的“皿灌”技術,是全壁型滲水滲灌的一種型式。 此外,還有半固定穴式滲灌,此種灌水模式是平陰縣針對農村果樹管理水平自行研制的一種局部灌水方法。其技術路線是從水源到各果農戶采用有壓管道輸水,高位水池蓄集水,一戶一表一閥自成系統(tǒng),4行果樹布置一條田間毛管,每25米左右留一個15毫米的配水口,選用15毫米的蛇皮管作配水器,各棵果樹周圍均勻地布置3個長600毫米,深450毫米,寬300毫米的滲水施肥穴。這種灌水模式對水質要求較低,基本不需過濾,滲水施肥穴結合冬季施肥每年更換一次位置,去掉部分舊根,新長部分吸收根,增加營養(yǎng)根的數量,能改善果樹周圍的土壤性質,增大孔隙度,降雨季節(jié)集蓄雨水,防止形成地表徑流和土壤板結。工程建設按照優(yōu)先發(fā)展水源條件具備、果樹綜合管理水平高、進入盛果期的果園,設計時采取建蓄水池或安裝變頻調速設備,一戶一表一閥為一個輪灌小組的辦法,滿足隨機用水的要求。 (五)膜上灌、膜下灌 用地膜沿果樹行向覆蓋與樹冠下,引入的灌溉水從地膜上面流過,并通過膜上小孔滲入根部附近的土壤中進行灌溉,這種方法稱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層滲漏和蒸發(fā)損失少,節(jié)水顯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礎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費用,并能起到對土壤增溫和保墑作用。在干旱地區(qū)可將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過膜上小孔進行灌溉,這稱作膜下灌。這種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優(yōu)點,又具有地膜覆蓋的優(yōu)點,節(jié)水增產效果更好。 (六)果園覆蓋 果園覆蓋包括薄膜覆蓋和覆草,薄膜覆蓋一般在春季干旱、風大的34月份進行,覆蓋時可順行覆蓋或只在樹盤下覆蓋,這對保持土壤墑情、減少水分蒸發(fā)、提高地溫、促進果實成熟和提高幼樹栽植成活率具有重要作用。覆草一般在5月上旬以后,地溫已經回升時進行,每667米覆草1 500千克,覆草厚度2025厘米。為防風防火,應在樹盤上零星壓土,樹干周圍50厘米內應留空不覆草,以保證根莖活動和上下流通;在覆草前,施足氮肥(一般每株施051千克尿素),并中耕除草,整平地面。 (七)穴貯肥水地膜覆蓋技術將作物秸稈或雜草捆成直徑1525厘米、長3035厘米的草把,放在水中或510的尿液中浸透;在果樹根系集中分布區(qū)挖48個比草把稍大的穴坑,將草把放人,填土掩埋,當埋至一半時,在草把周圍撒施50100克過磷酸鈣,繼續(xù)埋土至草把頂部,施尿素50100克,再覆一層薄土,然后整理樹盤,使營養(yǎng)穴低于地面12厘米,形成盤子狀,澆水35千克7c即可覆膜;將舊農膜裁開拉平,蓋在樹盤上,并一定要把營養(yǎng)穴蓋在膜下,四周及中間用土壓實,每株蓋46米。在穴中心上方的地膜上穿一小孔,以便以后施肥澆水或承接雨水,并在小孔上壓一小石塊,以防水分蒸發(fā)。一般年份每年施肥四次,每次每穴50100克尿素,雨季可每710天澆水一次,秋季每15天澆水一次。 三、果園間作與套種 果園間作是一種傳統(tǒng)的果園管理制度,尤其在棗樹、核桃、板栗、梨樹等果園采用較多。果樹結果多數比較晚,為了充分利用環(huán)境資源,特別是在幼齡果園,需要實行果園間作或套種。果樹樹體高大,根系較深,能夠占據地面上層空間和利用深層的土壤營養(yǎng)與水分;農作物相對矮小,可以利用近地面空間和淺層土壤營養(yǎng)與水分,果園間作能夠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果園間作具有防風保土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還能夠抑制雜草生長,增加有益生物多樣性,符合無果園生態(tài)建設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一)果園間作原則與方式 果園間作以不影響果樹生長發(fā)育為前提。間作物僅限于果園行間空地或缺株的隙地種植,要與果樹保持一定距離。間作物生長期要短,養(yǎng)分和水分較吸收少,大量需肥、需水的時期和果樹錯開;植株要矮小或匍匐生長,不影響果樹的光照條件;能提高土壤肥力,病蟲害較少。果園中常用的間作物有豆科作物、甘薯類和蔬菜類等。適于間作的豆科作物有大豆、小豆、秣食豆、花生、綠豆、紅豆等。這類作物植株矮小,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肥力,與果樹爭肥的矛盾較小,尤其花生植株矮小,需肥水較少,是沙地果園的優(yōu)良作物。甘薯、馬鈴薯前期需肥水較少,對果樹影響較小,后期需肥水較多,對功旺樹可促使果樹提早結束生長。但由于后期生長繁茂,影響樹體后期光照。蔬菜類需要耕作精細,肥大水足,對果樹生長較為有利。但間種晚秋萊,則易使果樹和瞎長生長,對果樹越冬不利。 山區(qū)果園間作,果樹一般栽在土層比較厚的梯田邊緣或壕頂外側,梯田面上種花生、地瓜、大豆、小麥等。當梯田壁較高,或間作的果樹不是很高大(如桃、石榴、山楂、蘋果等)時,常每一梯田一行,株距較大;當梯田壁較矮,或間作的果樹樹冠很高大(如梨、柿、杏、核桃、板栗、楊梅、龍眼、荔枝等)時,則隔一梯田栽植一行。平原、沙地實行大行距、小株距,南北成行,行距為樹高的35倍,大致1020米,株距35米。北方間作樹種一般為棗、柿、梨、蘋果等,南方以柑橘、李等為主。果園間作的最佳模式主要有:a果糧間作,桃樹豌豆大豆,桃樹千斤谷,桃樹地豆、甜豆、土豆;蘋果谷子,蘋果大豆;板栗大豆;李子花生,李子大豆;梨樹甘薯。b果菜間作,水澆地間作韭菜、菠菜、油菜等;桃園可以間作韭菜、甘藍、菜椒、茄子、菠菜、冬瓜、蘿卜、西紅柿等,最好不間作高稈爬蔓的蔬菜作物;旱地間作秋羅卜、茄子、辣椒等需水少的蔬菜;板栗園間作栗蘑,葡萄園間作香菇。c果藥間作,可間作矮稈藥材如柴胡、桔梗、板藍根、黃芩、知母、地黃、沙參、黨參、紅花等。 為防止連作障礙間作物須合理輪作倒茬,輪作制度因地而異,例如: 山西晉東南地區(qū):馬鈴薯甘薯谷子馬鈴薯。 遼寧遼西地區(qū):花生豆類谷子或稷子花生或綠肥谷子大豆甘薯花生或綠肥。 浙江橘園:蠶豆綠豆或印度豇豆蠶豆。 山東省:花生甘薯豆類花生或甘薯。 (二)果園間作應注意的問題果園間作套種要注意病蟲害發(fā)生情況以及植物間的相互關系。除草莓外,果樹之間不宜間作、混栽,比如,蘋果園混栽桃、杏、李、梨等樹種,除結果后會發(fā)生擁擠、郁閉外,會使果園病害蟲更加猖獗。蘋果園間套番茄、辣椒、油葵、白菜、棉花等作物,害蟲種類更加多樣化,因為多樹種、多作物共生,為害蟲提供了完整的食物鏈,致使其相互危害,像棉鈴蟲、桃蛀螟危害蘋果也與這有關系。植物間存在相生相克,一些間作物通過水分和養(yǎng)分競爭及其特殊的分泌物會限制果樹的生長,例如,核桃與其他果樹核桃葉的分泌物核桃醌經雨淋后,滴人土中對蘋果根系生長有抑制作用,黃瓜根系分泌的芳香酸,可以抑制植物根系對養(yǎng)分的吸收。間作須考慮植物間的異株克生關系,馬鈴薯與茴香,向日葵、冬油菜與豌豆,芹菜與菜豆,洋蔥、韭菜與萵苣它們的分泌物水火不相容,不宜搭配;胡桃樹下不能種蕃茄、苜蓿;莎草、早熟禾、燈心草、歐洲草莓等,拒絕其它植物來到它們中間。一些田間雜草,如狗牙根、阿拉伯高粱、雞腳草、俯仰馬唐、小糠草、牛尾草、黑麥草和藍莖冰草等等,它們都能產生異株克生化合物,作用于其它物種,影響其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的生長發(fā)育。植物間的相生相克關系對防除果園有害生物也有作用。黑麥秸稈在漬水的條件下會釋放酚類物質而抑制藻類生長?,F在發(fā)現豆科植物中的長柔毛野豌豆有異株克生作用,有望利用它來抑制果園雜草。毛苕子當年秋播翌年春夏便可覆蓋果園裸地,雜草幾乎不長。石蒜(龍爪花)鱗莖中含有毒性的生物堿,在果園種植后,可以抑制其他雜草的生長,還能有效地預防田鼠、鼴鼠、地老虎、螻蛄等的危害。萵苣能夠防治番茄頂枯病、絲瓜可以防治大豆蚜,夏至草對果園害螨有明顯防治效果等。蕎麥中含有阿魏酸和咖啡酸等,對雜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蘋果園套種小麥可以防治重茬病。美國農業(yè)研究局果樹研究實驗室植物病理學家Mark Mazzola認為,果園中的小麥可作為一種倒茬或覆蓋作物,在蘋果園里種植小麥對蘋果樹是有益的。某些小麥品種能夠改善有益微生物的土壤環(huán)境,將有害真菌菌落限制在一個低水平上;而且麥田土壤中有一種細菌(PseudomonasPutida)能夠保護幼樹的根不受有害真菌的危害,有利于防治重茬病,可以用來替代果園土壤殺菌劑,也可以提高產量。(三)幾種果園間作套種形式 1果糧間作 (1)果樹間作小雜糧 果園以3米4米株行距定植的幼齡果園為主,如桃園。一般一年生幼樹3米4米株行距定植果園,要留出1米行間保證幼樹生長,其余3米種植小雜糧,實際折合占地75;二年樹留出15米行間,其余25米行間種小雜糧,小雜糧占地625;三年樹留出2米行間,果樹和小雜糧各占地50;第四年不再問作。 獨稈多角大豆栽培技術 獨稈多角大豆生育期90110天,不分枝,節(jié)上和頂尖結角,莖稈粗壯,適于密植。667米2產250300千克,百粒重22克,品質優(yōu)良。應選擇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種植,忌與豆科重茬,葵花茬也不宜種值。行間整平后,每667米2撒施優(yōu)質農家肥300千克,加過磷酸鈣40千克,拌勻后做底肥。另用磷二銨10千克667米2加草木灰170千克667米2,拌勻后做種肥,種肥與種子要分開避免“燒種”。適宜播種期為6月110日,最晚不得超過6月25日。每667米2用種4-5千克,行距50厘米,留苗18萬2萬株,播后及時鎮(zhèn)壓保墑。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種,要求手間苗,留苗均勻。早中耕、多中耕,最后一次中耕要在封壟前結束。造墑播種或座水點種,保證一次苗全苗齊。初花期如脫肥667米2施尿素5千克,初花期、鼓粒期遇旱要及時灌水。獨稈多角大豆結莢多易倒伏,當植株高2530厘米時噴多效唑、縮節(jié)胺或苗高30-40厘米時噴矮壯素,使莖稈粗壯、節(jié)間縮短,增加抗倒伏能力。 千斤谷高效栽培技術 矮稈千斤谷生育期100120天,株高90100厘米,穗長25-30厘米。莖稈粗壯,葉片寬厚,葉色濃綠,耐陰,適合果樹行間生長。667米2產400-500千克,出米率85,米質香甜爽口。千斤谷喜光、喜溫、喜肥、較耐干旱,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層深厚、中等肥力以上的砂壤土為宜,前茬以玉米、豆類、小麥等為好,嚴格避免重茬。將幼齡果樹間作行間精細整平(可以畦平地不平),而后667米2施優(yōu)質農家肥3000千克以上及磷二銨15千克,撒施后旋耕。一般采用行距50厘米、株距067厘米,每667米2用種量0607千克,每667米2 (按折合面積)18萬2萬株。播種期6月10日左右為宜,最晚不得超過6月20日。播種深度34厘米,土壤墑情好時可以適當淺播。播種之前要踩底,播后隔日鎮(zhèn)壓,幼苗期再鎮(zhèn)壓一次。兩葉一心時疏苗、5-6葉定苗。要保證苗眼寬度,力爭苗眼清晰、留苗均勻、分布合理。結合定苗拔除雜草,做到三鏟三犁。澆水追肥。播前墑情不足要澆底墑水或抗旱坐水播種,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遇旱要及時澆水。播種時用毒谷拌種防地下害蟲,谷苗3片葉和56片葉各防治一次谷子鉆心蟲。矮稈千斤谷為活稈成熟,當谷穗變黃、籽粒變硬時應及時收獲,防止鳥害,確保豐收。 矮稈高梁高效栽培技術 生育期130天左右,需有效積溫2 700-2 800C;株高140150厘米,1920片葉,莖稈粗壯,有分蘗性,抗逆性強,米白半透明,米質優(yōu)良。選擇平坦向陽、土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的沙壤土地塊。精細整地,畦平有利灌水。667米2施優(yōu)質有機肥6 000千克和磷二銨15千克做底肥,肥料與種子分開避免燒種。播種期4月20日左右,為保全苗要澆底墑水或坐水播種,播深34厘米,667米2用種量15千克,播后隔日鎮(zhèn)壓。行距4550厘米,株距12厘米,667米2保苗1萬株。拔節(jié)期667米追尿素15千克,孕穗期667米追尿素10千克,孕穗前和灌漿期各噴一次500倍磷酸二氫鉀液,追肥后要及時灌透水。防治病蟲害,忌用敵百蟲、敵敵畏等高粱禁用的化學農藥。 (2)葡萄園間作土豆 在五年生的葡萄行內(行距2-3米),在不影響葡萄的修剪、管理,也不影響葡萄通透性和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下,華北地區(qū)于4月15日種植兩壟土豆,行距為66厘米。土豆栽培技術要點:選用抗病、高產優(yōu)良品種“荷蘭薯”的脫毒種薯,該品種種薯長,芽眼平,皮光滑,薯塊大,抗病、高產。耕翻前澆足底墑水,適耕期用牲畜耕翻。耕后耙平,無明暗坷垃。播前將土豆切成大塊,用草木灰或滑石粉拌勻待播種。切口干燥后開溝穴播,行距66厘米,穴距33厘米,每穴播1-2塊土豆,溝施腐熟雞糞1 000千克667米2,埋嚴壓實。荷蘭薯植株個體生長量大,結薯多,群體不宜過大,留苗密度3 000-3100株667米2。出苗后,及時除草、松土,促進根系生長發(fā)育。苗高20厘米時第一次培土,土豆開花后第二次培土?,F蕾前追硫銨20千克667米2,結合澆水。在葡萄防病噴1-3度石灰硫磺合劑和200倍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時,隨帶兼防土豆病害。(3)果樹甘薯套種 果樹行間種植甘薯,依據行間可利用面積的大小,位置關系決定甘薯和果樹的比例,多數選擇于新建果園中幼年果樹行間,或改造換優(yōu)的老果園。甘薯占地在果樹樹冠范圍以外并留出果樹管理活動面積。甘薯起壟多采取順果樹長行方向,壟距7080厘米,壟高25厘米左右。甘薯田間管理,主要在封壟前中耕除荒,極端干旱下澆水抗旱。2果菜間作 (1)幼齡桃樹間作蔬菜 利用早春樹葉未長全以前,間套一年或多年生蔬菜作物,間作種植作物有:桃樹+地豆、甜豆、土豆,還可以間作幼齡桃樹+韭菜、甘藍、菜椒、茄子、菠菜、冬瓜、蘿卜、番茄等,最好不問作高稈爬蔓的蔬菜作物。以幼齡桃樹間套地豆種植方式為例:豆角地膜覆蓋,3月10日至15日整地、起壟、鋪膜,邊鋪膜邊打孔播種。幼齡桃樹行間做2個小高畦,平均行距60厘米,播種2行。穴距1820厘米,每667米25 5006 000穴,每穴34粒。 主要栽培技術要點:選用優(yōu)質高產的品種。品種有美國地豆、新西蘭地豆和“供給者”等優(yōu)良品種。播種前精細整地。(最好結合秋耕、耙、蓋保墑)做到深、松、細、碎,無明暗坷垃和根茬硬物。底肥全量,粗細結合,一次施人。結合整地先用耠子開深溝,溝底667米2施熟雞糞2米,然后施人磷酸二銨15千克,尿素15千克,氯化鉀10千克。再用犁在溝兩邊25厘米處各開一條溝,即蓋肥又起垅。適墑下種,播前020厘米土壤含水量要在18以上。確保苗齊苗全。仔細鋪膜壓土。膜要拉平與地面貼緊,兩邊用土埋嚴、壓實。蓋膜后要隔34米橫壓一條土壟,防止大風鼓膜。按預定距離打孔播種后及時用濕土將孔蓋嚴。其余膜面上要保持干凈,以便充分采光提溫。田間管理。播后10天左右,發(fā)現捂苗及時將苗從播種孔撥出,并重新將播種孔用濕土蓋嚴,以防大風扯膜和跑墑。開花到結莢期噴藥防病滅蟲23次,5月中、下旬遇干旱及時順溝澆水或噴灌。 (2)葡萄間作黃瓜 在五年生的葡萄行內(行距23米),在不影響葡萄的修剪、管理,也不影響葡萄通透性和正常生長發(fā)育的前提下,華北地區(qū)7月8日土豆收獲,正值葡萄采摘上市后空閑期,7月10日播種兩壟黃瓜,行距60厘米。 黃瓜栽培技術要點:7月8日土豆收獲后及時整地,將土豆的殘枝、殘薯撿凈,667米施腐熟雞糞2 000千克,用四輪旋耕,再做80厘米寬小畦,澆足底墑水。選用津春四號良種。7月10日播種2行黃瓜,播深23厘米,667米2播量200克,行距6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3粒。出苗后及時中耕,保持土壤疏松。34片葉定苗,56片葉時扎架綁蔓,初花期以控為主,進行蹲苗。根瓜采收前后,每667米2施硫銨15千克,結合澆水。結瓜期要保持土壤濕潤,使瓜條細長、勻稱。當瓜條長到20厘米,單瓜重130克左右時,可以采摘上市,9月下旬拉秧。夏播黃瓜主要病蟲害以霜霉病、晚疫病為主,可結合葡萄噴藥進行防治。蟲害主要是蚜蟲、茶黃螨,蚜蟲用40菊馬乳油20003000倍噴霧,茶黃螨用73克螨特乳油1 200倍液噴霧。 (3)山地幼齡柿園套種西瓜 在果樹行間667米2施1 000千克有機肥,然后深翻整平,做成15米寬的高畦,用水浸透畦面。選用鄭雜5號和新紅寶兩個品種。用水選法選擇純度高、粒大飽滿、成熟度好、發(fā)芽率高的優(yōu)質種子。將選好的種子在晴朗無風天氣曬3天,曬時經常翻動;將曬過的種子放人1高猛酸鉀溶液中浸泡15分鐘,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將用藥液處理好的種子浸在253013的水中,每隔6小時攪拌1次,浸泡36小時后取出晾干,用紗布裹好準備催芽。將處理好的種子放在2830C的條件下,經過36小時,待種子大部分吐白,即可播種。播種于3月10號播種,采用穴播法。每隔40厘米1穴,每穴放2粒種子,每667米2600700穴,每播完1畦應立即蓋上地膜,邊緣用泥 土壓緊壓實。 苗后管理:待大部分種子子葉露出地面以后,用竹片撐起地膜;在苗長出3片真葉時,抽去竹片,拉平地膜,并用刀劃“T形口將苗露出,同時間苗,地膜邊緣和“T”形口周圍仍要用泥土壓緊。在此期間每667米2應追施2530千克尿素。倒秧在主蔓長到2030厘米時將向不同方向生長的蔓轉向一側。盤條是在蔓長到5060厘米時,繞根轉一圈,然后仍將主蔓拉向同一方向。盤條后進行第一次壓蔓,以后每長23節(jié)壓蔓一次,整個生長期共壓蔓4-6次,瓜前瓜后各壓23次。留見最好選留第二雌花;若第二雌花受損,則留第一雌花;若第一二雌花均受損,則留第三雌花。瓜選留后,應做好人工輔助授粉工作,還應追施N、P、K復合肥,每667米施4060千克。 3果菌間作 (1)栗樹底下栽栗蘑 栗蘑學名“灰樹花”,原產于深山野外,是一種野生食用菌,其外形美觀,肉質柔軟,脆如玉蘭,味如雞絲,品味獨特,有“野山參”之美稱,營養(yǎng)價值很高,富含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有重要的醫(yī)療保健作用,長期食用能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多種疾病。因受資源限制,到目前為止在市場上仍屬珍稀食用菌產品,價格檔次明顯高于其它菇類產品,市場開發(fā)前景十分廣闊。 栗蘑生產基本條件要求:生產溫度范圍1630C,最適溫度2228。適宜濕度 80一95,生長過程中保持空氣新鮮,保護地栽培應注意通風換氣。栗蘑生長過程中需較強的散射光,避免陽光直射,光照度2001 000勒克斯。生產場地不得雨澇積水。要求土壤pH 565,生長過程中所需養(yǎng)分在菌袋生產過程中已配齊。無需再添加養(yǎng)分。 栗蘑生產材料:專用菌種、棉籽殼、麥麩、栗樹枝木屑等、專用塑料袋、高溫消毒設備、生產場地設施建設、產品包裝材料。生產工藝流程:菌絲原種培養(yǎng)一菌袋材料配制與消毒一菌袋接種一背陽半地下菌棚建設一菌袋人棚栗蘑培養(yǎng)一栗蘑采摘與包裝。栽培方法:露地栽培選地勢高、向陽、排灌方便的地塊,適宜砂質土壤,有粗砂粒更好。為防止雜菌侵染,最好選新開的生地,地塊土質過肥、過細、過粘都不好。栽培床應安排東西走向,長253米,寬045055米,深025-035米,床間距081米為宜。栽培床挖好后,先灌一次大水,水滲后撒一薄層石灰消毒(見白即可),在石灰粉上再撒一層敵百蟲粉防治地下害蟲。完成上述工序后,回填土002米,然后排放菌袋,床寬045米時碼4行,寬055米碼5行,碼放要緊密,橫平豎直。菌袋碼好后,回填土,超過菌袋001米即可,然后用05米寬的編織袋沿坑壁四周圍好,并在床面上撒一層小 石子,防止栗蘑出土后沾泥土按栽培床東西向插北高南低的架,搭上蛆料和草簾,以調溫、保濕,防風沙和陽光直射,保持栗蘑鮮嫩。 出菇期管理:自然條件下,一般5月,出菇,應注意幼菇管理,棚內要維持2226的溫度和80%95的相對濕度,栽培床內要保持適宜的水分,在噴水增加濕度時,霧滴要細,噴霧器口要向上,避免沖掉幼菇。從5月初至9月初為栗蘑生長適期,一般采摘第二十天后長第二茬,一年可收獲三茬。每收獲一茬后要澆23次大水,水要把茵袋浸透,出菇后按幼菇管理方法進行管理。 采摘標準:當菌柄和傘蓋背面剛出現多孔現象,傘蓋周邊發(fā)黃或發(fā)黑時,應及時采收,采收前23天不要澆水。 (2)葡萄套種香菇 選地、做畦: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排水良好,靠近水源,沙質壤土或腐殖土的地塊,在秋季或春季整地做畦,畦寬60厘米,深10-15厘米。菌種制作:配料:鋸末75,麥麩20,石膏1,糖1,滅菌后含水量60。裝袋:采用17厘米33厘米聚乙烯塑料袋或低壓聚乙烯塑料袋經高壓滅菌后每袋裝干料300克,中間扎眼,孔徑2厘米,用無棉蓋或棉塞加頸圈封口。滅菌:高壓滅菌,冒大氣后保持810小時。接種:在無菌箱內每立方米用甲醛810毫升,高錳酸鉀5克,熏蒸45分鐘后接種。栽培種接種量按每瓶二級接種3040袋為宜。發(fā)菌:發(fā)菌期間每天要通風換氣,保持溫度在20-25C,濕度70以下。 精細輔料、接種:栽培時間在3月末4月初,畦底覆膜,用幅寬15米地膜,在自制內加料加菌種,每平方米加菌種5袋,菌種掰成小塊,一半混于料中,一半撒于料面,壓實后,料面再撒上用2石灰水浸泡過的稻草,合上薄膜,薄膜每米長縫隙間塞上一個稻草把,以利通氣,然后蓋土2-3厘米或其它覆蓋物保溫。后期管理:春末夏初,視具體情況,當外界氣溫達到15C時將菌坨移至葡萄架下碼放,碼放高度1米左右為宜。兩邊要留有水槽,遇干澆水,逢澇排水。小菇發(fā)育最適宜溫度是15C左右,適宜濕度85,光線以散射光為主,如遇強光,適當加蓋草簾遮蔭。出菇期管理要求:保持濕度和新鮮的空氣。 收獲:直徑5厘米左右時商品性較好,即可采收。 4果藥間作 (1)葡萄套種黃芩 地塊:選光照充足、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黑沙土、沙質壤土栽培。 播種:4月中下旬播種,以直播為宜,667米用種量1千克,行距1520厘米,播深15厘米。 田間管理:當苗高4厘米時間苗,苗高8厘米時定苗,株距810厘米。施肥:株高68厘米時,追施尿素5千克667米2,封壟前開溝施入三元復合肥25千克667米2,開花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06千克667米2,分三次噴施。排灌水:干旱時及時澆水,雨季注意排水。剪枝打頂:除留種子植株外,應該在晴天上午將花枝剪掉,以集中養(yǎng)分長根。采種:計劃采種地塊,于開花前多施肥,促進花朵旺盛,結籽飽滿,隨熟隨采,一年生667米2產種25千克左右,二年生667米2采種7510千克。 病蟲害防治:防治根腐病采用50多菌靈500倍液灌病區(qū);防治白粉病用粉銹寧20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病枯病用50多菌靈1 000倍液噴霧,每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采收加工: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采挖,抖凈泥土,剪去蘆頭,曬干捆把。 (2)果園間作天南星 天南星,又名虎掌南層,味苦辛,性溫,有毒,有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消腫散結之功效,是名貴的中藥材。天南星種植在果園里,它的毒性能夠很好地控制鼠、兔、害蟲對果樹的根部、樹干及果實的危害,使果樹延長壽命,提高果品產量。 天南星一般多生長在陰坡濕潤的樹林中,喜溫和濕潤氣候,耐寒,以肥沃含腐植質較多的壤土或沙質壤土種植為好。天南星怕旱又怕澇,黏性過重和排水不良的地方不宜栽種。選擇好地塊后,667米施農家肥5000千克,以馬糞、羊糞為好。然后平整土地,在果樹行間打成5080厘米的畦田,畦田應一頭較高一頭稍低,以利排水。 種子繁殖:秋末,選當年成熟的種子,放盆內悶23天,再用清水淘洗干凈,晾干。也可將采回的種子放在陽光下微曬,使其水分蒸發(fā),待籽粒松散后抖出,趁濕播種,播種行距1215厘米,插后覆土、鎮(zhèn)壓、澆水。約15天即可出苗,次年農歷谷雨至立夏期間,幼苗長到10厘米時即可移栽。667米2需種子25千克。 塊莖繁殖:在秋末1011月采收時,選取中、小塊莖,放窖內或屋內細沙土中埋藏保存,次年農歷谷雨前后栽種。按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開穴,穴深46厘米,每人放莖塊1個,芽頭向上,覆蓋細土3厘米,后澆水,667米2需塊莖3050千克,成藥產量可達500千克/667米2。 5幼齡葡萄園間作草莓 在12年生籬架式幼齡葡萄園里間作草莓,使草莓成熟期比露地栽培的提前1個多月,平均667米2產草莓超過1 000千克,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主要技術如下: 施肥整地:9月份耕翻葡萄行間的地曬垡,再每667米施豬糞1 000千克、25三元復合肥50千克,土肥要混合均勻,然后整地作畦,建好灌排水溝系。 栽植:選用明寶等草莓良種。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擇四葉一心以上的大壯草莓苗,按株行距20厘米X30厘米栽植,栽時做到苗心基部與土表齊平,栽后灌透水,以保成活。每667米栽植7000株左右。 建棚與覆膜:12月下旬搭小拱棚,拱棚為半圓環(huán)竹片結構,長45米左,寬約26米,最高處高16米,環(huán)距09米,棚上覆蓋塑料薄膜。翌年1月中旬地面覆蓋黑色地膜增溫保墑,防幼果受凍害。3月上旬就可有少量草莓上市。 栽后管理:草莓現蕾時,每667米施稀糞水1 000千克?;ㄆ趪娛?2次濃度為03的尿素液,花后噴2次濃度為03的磷酸二氫鉀液,可提高坐果率,增加果重,改善果實品質。當棚內溫度升至30C左右時,將小拱棚兩邊的塑料薄膜掀開,通風降溫換氣。及時清除老葉、病葉?;ㄇ叭缰仓暧型介L跡象,應噴多效唑2 000倍液1次。采果時疏去高節(jié)位上過多的花蕾、幼果、畸形果和匍匐莖。注意應在每個小拱棚內至少栽植兩個草莓品種,這樣有利于其相互授粉。病蟲害防治按常規(guī)進行。 四、果園興建沼氣池 沼氣是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下,經沼氣微生物的發(fā)酵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無色、有臭、有毒的混合可燃氣體,可作為照明、取暖和做飯的能源。沼氣的產生需要嚴格的厭氧環(huán)境、足夠的菌種、合適的碳氮比、適宜的發(fā)酵液濃度、適當的pH與合適的溫度,為滿足這些條件,人們有意識地建造的沼氣發(fā)生器,就叫“沼氣池”,沼氣池中通常填人人畜糞便、秸稈和雜草等有機物質,在密閉缺氧的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