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doc_第1頁
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doc_第2頁
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doc_第3頁
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doc_第4頁
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劃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在高職高專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專題報告之一我國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應用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二三年十二月目 錄一、“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界定-21教育手段是一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智能方法-22教育手段是一種有形的物質工具和傳播媒介-23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是有形的物質手段和無形的智能手段的總和-2 二、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應用現狀-3 (一)、有形手段應用比較先進-3 (二)、無形手段的應用水平還比較低-16 三、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的發(fā)展趨勢 -18 1多媒體化-18 2網絡化-19 3智能化-19 4最優(yōu)化-20 四、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20 (一)、對實現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質量規(guī)格的作用-20 (二)、對高職高專教育其它因素的影響-28 (三)、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29我國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應用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 【內容摘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現代遠程教育手段被廣泛運用于教育領域,必將引起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巨大變革,也對高職高專教育產生深刻影響。為弄清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的應用現狀、未來發(fā)展趨勢以及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作用和影響,對制定高職高專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迎接挑戰(zhàn),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和實踐調研、理論研究和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應用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本課題研究得出了: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是“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為實現其教育目的而使用的各種手段”,既包括有形的物質設備、工具和傳播媒介(媒體)等,也包括無形的非物質的智能方法,是有形的物質手段和無形的智能手段的總和;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有形的物質手段在高職高專教育領域中應用是比較重視的,而無形的智能手段的應用水平還比較低;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的發(fā)展趨勢是將從廣播電視階段走向多媒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和最優(yōu)化等基本結論。 同時,闡述了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對實施高職高專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作用,即對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視覺和聽覺效果)和技能(動作和智力技能)培養(yǎng);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力、聯想力、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自學能力、應用能力、專業(yè)或職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激發(fā)動機、培養(yǎng)情感、產生學習興趣等。二是間接作用,即對其它教育要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教育理念、辦學模式、課程、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地位和作用等要素的影響,形成新的人才觀和教育觀、開放的辦學模式、綜合化的課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中心、主導地位轉變?yōu)樵诂F代遠程教學中的指導、輔助地位;從傳統(tǒng)教學中的主角轉變?yōu)樵诂F代遠程教學中的導學者、助學者。教師的作用主要為指導、咨詢、輔導和監(jiān)督等。形成以學生個體化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方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可能,選擇不同的學習媒體、時間、地點、內容和進度,進行個體化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高,為實現終生教育和學習化社會奠定基礎等等。 總之,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在高職高專教育領域內的廣泛應用,將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結合,引起教育方式的巨大變革,提高教育的質量、效率和效果,擴大教育規(guī)模,實現教育的大眾化和民主化,為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各種應用型高等專門人才。 【關鍵詞】 現代遠程教育 手段 現狀 趨勢 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的傳播媒體和手段被運用于教育領域,如同生產工具的變革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一樣,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在教育中普遍運用,必將引起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變革。高職高專教育也不例外。在這場變革中,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對高職高專教育將起什么樣的作用,其現在的應用現狀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弄清這些問題,對制定高職高專教育的發(fā)展戰(zhàn)略,迎接挑戰(zhàn),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這個問題。一、 “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界定1 教育手段是一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智能方法“手段”一詞在英語中的解釋有兩種:是“means”,即“方法”的意思,起源于拉丁文“medius”,即“中間”的意思;是“trich”,即“詭計”的意思,起源于拉丁文“tricari”,即“惹麻煩,玩詭計”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中,對“手段”解釋有三種: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具體方法;指待人處事所用的不正當的方法;本領、能耐。綜合英、漢詞典中對“手段” 一詞的解釋,英語中“手段” “means”和“medius”和現代漢語詞典中“手段”前兩種的解釋基本一致或相似。一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用于褒義);一種是指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使用的計謀(用于貶義)。它們都是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而使用的一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智能方法。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對電化教育手段的解釋為:運用電化媒體進行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方法和方式。在遠距離開放教育詞典中,對教育手段的解釋是:“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者所采用的具體的活動方式、方法、技術和措施的總和。它們都繼承了“手段”一詞的本義,即一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智能手段。這是對手段、教育手段的一種解釋。2教育手段是一種有形的物質工具和傳播媒介教育的過程,其實質上就是一個知識的傳播過程。知識的傳播需要通過一定傳播手段,即知識的載體來實現。按照傳播理論: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主要由傳播者(又稱信源)、受傳者(又稱信宿)、訊息、媒介、反饋五種要素組成。那么教育知識的傳播過程就是由教師(即傳播者)、學生(即受傳者)、教學內容(即訊息)、教學媒體(即媒介)、交互(即反饋)五種要素組成的,當然也必須有一個教育機構(即傳播組織)提供支持,但主要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在此當中,使用的傳播手段(即教育手段)就是教學媒體(即媒介)。當然,它也離不開教學工具(即教具)。在傳統(tǒng)的面授教育中,老師主要通過語言、情態(tài)、聲音、姿勢、動作等傳播媒介以及使用黑板、粉筆等教具,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根據學生課堂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改變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在現代教育中,老師在繼續(xù)使用語言、情態(tài)、聲音、姿勢、動作等手段進行教學以外,也使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教具,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衛(wèi)星通信、電視直播、powerpoint電子黑板等進行教學?,F在報刊、雜志、網絡上很多文章,在闡述現代教育手段時,大多是從現代教學媒體和教學設備,教學的軟硬件的物質技術方面來應用。這種認識在美國教育技術發(fā)展的早期和我國電化教育開展初期比較普遍,到現在仍有很多人持這種觀點。 3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是有形的物質手段和無形的智能手段的總和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就是“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為實現其教育目的而使用的各種手段”,既包括有形的物質設備、工具和傳播媒介(媒體)等,也包括無形的非物質的智能方法,是有形的物質手段和無形的智能手段的總和。有形的物質手段包括從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等教具一直到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衛(wèi)星通信、電視直播、powerpoint、電子黑板等現代教學媒體及設備。無形的智能手段是指那些通過實踐總結和理論概括抽象出來的,解決遠程教育教學問題的方法、技術、策略、系統(tǒng)科學和教學設計理論等。只有這些手段用于為現代遠程教育目的服務時才成為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否則,單純的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傳播理論及系統(tǒng)科學等不屬于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它既可以用于遠程教育,也可以用于其他領域,如工業(yè)、事業(yè)、交通運輸、軍事、科研等領域,成為這些領域的手段。 二、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應用現狀 在闡明了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以后,以下主要來闡述現代遠程教育手段在我國教育中的應用現狀。我們通過對我國的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廣播電視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網絡學院的文獻、網絡和現狀調研,主要從有形手段和無形手段兩個方面闡述了現代遠程教育手段的應用現狀。 (一)對有形手段應用比較重視 無論是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還是廣播電視大學或普通高等教育的網絡學院,現代遠程教育有形的物質手段應用是比較先進的。特別是計算機、多媒體、網絡、衛(wèi)星通信通信、電視直播、powerpoint、電子黑板等現代教學媒體及設備已被廣泛應用教育教學領域,其應用程度的水平和范圍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也毫不遜色。具體來講:1 現代遠程教育有形手段已成為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現代遠程教育有形的物質手段,從信息傳播和技術應用方面來看,比較適合于知識的傳播與傳授,對職業(yè)技能培訓難度較大。雖能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網絡創(chuàng)建一種虛擬的教學環(huán)境,進行仿真實驗,展現一些課堂教學難以用語言講述清楚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教學效率,但最終不能代替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因此,現代遠程教育有形手段只是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從346所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的情況來看,在現代遠程教育有形手段的應用方面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利用計算機網絡(校園網、區(qū)域網或互聯網)傳遞教學信息和教學內容; 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應用powerpoint進行課堂教學; 應用計算機網絡收集資料和自主學習; 應用Email進行交互等等。2現代遠程教育有形手段已成為廣播電視高等教育教學的主要手段中國廣播電視大學自1979建(復)以來,主要應用印刷、廣播、電視、和視聽教材等多種媒體手段,開展高等??茖W歷教育。應用國家提供的覆蓋全國、工作可靠的衛(wèi)星和微波電視信息傳輸系統(tǒng),進行遠程教學。截至到2000年底,累計培養(yǎng)高等??平逃厴I(yè)生近300萬(約占同期全國各類高等學校畢業(yè)生總數的12.9,占同期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畢業(yè)生總數的27.4),培養(yǎng)中專畢業(yè)生100萬,高等師范專科和中等師范畢業(yè)生120多萬人,培訓中小學教師和校長300多萬人次,開展繼續(xù)教育、崗位培訓等各種非學歷教育超過3500萬人次,為數以千計的農民提供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從1999年秋開始,教育部批準實施“中央電大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以來,廣播電視大學從過去的主要應用印刷、廣播、電視和視聽教材等多種媒體手段進行遠程教學,發(fā)展到應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以及廣播、電視、印刷、視聽教材等多種媒體手段進行遠程教學,使廣播電視大學從第二代遠程教育(其手段主要是廣播電視)發(fā)展第三代遠程教育即現代遠程教育(其手段主要是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與普通高校合作,應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開展遠程教育,除舉辦高等??平逃酝?,也進行專升本教育試點。截至到2003年12月,在校生達到146.7萬人。(以下有關數據資料來源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中期評估專題研究報告) 在硬件建設方面 應用計算機網絡進行遠程教育教學的環(huán)境初步形成。根據對2002年廣播電視大學系統(tǒng)遠程教育基礎教學設施建設情況的統(tǒng)計,全國44所省級電大和中央電大直屬部及其參加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的921所分校,已建成的省、地區(qū)兩級校園網共計847個,其中使用了電大統(tǒng)一的教學平臺的有651個,使用電大統(tǒng)一教務管理軟件的758個;共有衛(wèi)星接受設備1216套,其中配置了IP(VBI)接受設備的有956套;已建成投用的網絡教室8878個,多媒體教室3516個,視聽閱覽室1555個;各校計算機總數合計為177575臺,其中有133865臺接入互聯網。也就是說,全國省級電大和地區(qū)一級電大每個學校都至少有一套配置IP(VBI)接收系統(tǒng)的衛(wèi)星電視接收設備,普遍建設了校園網,并實現了校園網與因特網的溝通;平均每87個學生有一間網絡教室,每5.76個學生有一臺可上網的電腦;各校還對原有的音像設備和閉路電視系統(tǒng)進行了改造,更新、增建了多媒體教室和視聽閱覽室;基于ISDN和IP的視頻會議系統(tǒng)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開展實時交互的遠程教學的條件。一個符合電大遠程教學特點和需求,能夠實現各種遠程教學手段的硬件環(huán)境已經搭建起來。 實現衛(wèi)星電視網、計算機互聯網和有線電話通信網絡的有機結合。在建設計算機網絡的同時,電大沒有放棄原有的廣播電視等其它遠程教學手段,而是力求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優(yōu)勢互補,發(fā)揮更大的效益。目前,中央電大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衛(wèi)星與微波電視傳輸系統(tǒng),每年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二套節(jié)目(CETV2)播放中央電大課程9000學時;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CETV1)每周播出3學時;1999年建成的電視直播教室和利用ISDN線路聯通的視頻會議系統(tǒng)與電話實時答疑結合在一起,實現實時交互教學和工作研討;1999年開通的VBI數據廣播在2001年擴展為IP數據廣播,利用衛(wèi)星電視通道向全國867個接收點發(fā)送數字化的教學資源和有關的教學信息;全國電大以共同的教學平臺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溝通,形成方便快捷的教學網絡,其中:中央電大網站以千兆光纖(開通100兆)連通教育科研網;2兆專線聯通電信網;網上資源的傳播通道有兩種:一是通過上述兩條專線經互聯網傳播,通過聯網計算機訪問;二是利用教育衛(wèi)星寬帶網,通過IP數據廣播通道傳播,然后在配有接收卡的計算機接收。前者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實現遠程面授、實時教學交互的功能,但對于網絡環(huán)境要求較高,帶寬或網速不夠都可能導致學生無法接收網上視音頻資源;后者信息接收速度很快,適于傳輸視音頻、動畫等容量較大的教學資源,但由于是單向發(fā)布故不具備實時教學交互的功能。因此,目前中央電大采用的方式是:利用數字通訊衛(wèi)星的IP數據廣播通道將網上教學資源傳播到當地電大的教學平臺,學生在當地電大的教學平臺上瀏覽教學資源的內容,同時利用該平臺與中央電大教學平臺的互聯實現教學實時與非實時交互。以這種方式實現的教學信息分布發(fā)送,既提供了交互的統(tǒng)一網上教學條件,又分散了訪問量,保證了瀏覽的快捷和可靠。(見圖1) 地方的各級電大,則以校園網為骨干,整合原有的音像播出設備,為教學和教學管理提供一套全新的信息傳輸環(huán)境。(見圖2)CERNET或公網 或DDN專線地方電大計算機校園網或局域網地方電大教學平臺衛(wèi)星接收機有線電視VBI/IP教育電視臺IP/VBI數字播出服務器IP/VBI衛(wèi)星接收機個人計算機ADSL 中央電大校園網教學平臺光纜DDN光纜ISDN PSTN圖1:電大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示意圖省級電大教學點用戶地縣電大局域網圖2 地方電大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示意圖 統(tǒng)一的遠程教學和管理應用軟件系統(tǒng)。應用軟件系統(tǒng)是計算機網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各級各地電大的教學平臺軟件和教務管理軟件是否統(tǒng)一,是否具有良好的互通兼容性和穩(wěn)定性,直接影響電大系統(tǒng)遠程教學的開展。中央電大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各級電大也給以了大力的支持和協(xié)助,目前,參加試點項目的電大絕大多數都應用了全國電大統(tǒng)一的三級遠程教學平臺和教務管理系統(tǒng)軟件。試點項目中期評估時,也將教學平臺和教務管理系統(tǒng)的使用情況列入了評估指標中。據統(tǒng)計,各地電大校園網統(tǒng)一使用了中央電大教學平臺省級電大版和地區(qū)分校版的近80,省、地兩級電大統(tǒng)一應用了電大教務管理系統(tǒng)的達82.3%。應用軟件系統(tǒng)統(tǒng)一化的工作還在深入開展。三級遠程教學平臺電大在線遠程教學平臺系統(tǒng)是一個分布式的遠程教學系統(tǒng)。除中央電大版的教學平臺外,還拓展開發(fā)了相應的省級電大版和地區(qū)分校版。在這個系統(tǒng)中,中央電大的遠程教學平臺作為一個資源分發(fā)中心,把不斷更新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數字化衛(wèi)星信道和互聯網資源源不斷地分送到省級電大和分校版的平臺上,并實現自動更新;地方電大的信息資源也可打包發(fā)送到中央電大平臺,并通過衛(wèi)星發(fā)送到指定接收者,從而進一步疏通了中央電大與省、地、市電大之間的資源發(fā)送和數據信息交換渠道。該教學平臺系統(tǒng)還預留了多個接口,將完成與電大系統(tǒng)使用的其他數據庫系統(tǒng)的無縫銜接等復雜任務。整個系統(tǒng)的硬件平臺建立在互聯網和中國教育衛(wèi)星寬帶網的基礎上,并充分考慮了地方電大現有硬件設備的條件和系統(tǒng)軟件狀況等運行環(huán)境。三級遠程教學平臺是由前臺系統(tǒng)模塊和后臺管理、發(fā)布系統(tǒng)模塊構成的一套基于WEB的遠程交互式教學平臺,可以和VBI、IP技術配合使用,能管理大量的教學資源。其前臺系統(tǒng)為網站的公開頁面,主要完成學員注冊,學員的選課、學習考試,頁面的瀏覽,管理、網站統(tǒng)計等功能。后臺系統(tǒng)的進入有嚴格的驗證管理,并有不同的權限級別。此系統(tǒng)留有專門的接口,可以與教務管理系統(tǒng)實現無縫連接,完成學生成績查詢、平時作業(yè)布置、網上作業(yè)成績記錄等功能。 該系統(tǒng)具有注冊、學習資源展示、招生熱線、檢索、遠程教育研究、教師風采、公告版、網上調查、時間表、教材信息、教學論壇、答疑室、兄弟院校介紹、其他辦學類型教學信息、著名開放教育站點介紹等欄目,其設計功能主要包括: 注冊登記:包括新學員的注冊、交費;原有學員注冊;網站用戶注冊;普通用戶注冊為輔導教師、網管;用戶登錄。 資源管理:投稿;發(fā)布;顯示及權限控制;課程檢索;關鍵字檢索;熱點檢索;后臺全文瀏覽。 網上交流:專業(yè)課程答疑室;答疑室秩序維護;討論區(qū)精華選擇;FAQ等。 網上測驗:網上作業(yè)、網上模擬組卷;網上測驗;網上閱卷;學員作業(yè)成績管理。 學生學習支持:個人筆記本;個人收藏夾;個人通訊錄;個人留言本。 前臺系統(tǒng)主要為網站的公開頁面,主要完成用戶的注冊,學員的選課、學習、考試,發(fā)布文章的瀏覽,討論區(qū)及答疑室等功能。后臺系統(tǒng)的主要功能有文章的發(fā)布、用戶的管理、學員繳費管理、網站統(tǒng)計等功能,具有嚴格的驗證管理,并有不同的權限級別管理。 該系統(tǒng)的幾個突出特點是:VBI技術應用、公式輸入、網絡會議(支持語音、視頻)、智能化和個性化、具備靈活的學習功能、豐富的練習功能、完善的測試功能以及課件制作工具和環(huán)境。 該平臺通過了教育部的專家鑒定,其將衛(wèi)星電視網和計算機互聯網的有機結合起來的設計思路得了較高的評價,在應用中也獲得了好評。統(tǒng)一教學平臺不僅避免了因軟件系統(tǒng)重復開發(fā)帶來的浪費,更為電大網上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基礎條件,也保證了能為電大學員提供統(tǒng)一的網上學習環(huán)境。教務管理系統(tǒng)“廣播電視大學教務管理系統(tǒng)(JWGLNET)”是中央電大根據開放教育試點的需要,組織電大系統(tǒng)技術人員聯合開發(fā)的一套教務管理軟件,由中央電大和部分省級電大進行測試運行后,在全國電大系統(tǒng)推廣使用,先后曾多次升級,以適應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的不斷更新,已由最初的使用撥號訪問中央電大服務器的工作方式升級為基于因特網傳輸數據,實現在線管理的應用軟件系統(tǒng),并強化了其各方面的教務管理功能。目前已經多數省電大已經升級到其4.0版本。該應用軟件功能分為系統(tǒng)維護、計劃管理、考務管理、成績管理、學籍管理等模塊。可以實現從教學計劃管理、學生入學注冊、建立學籍檔案、考試成績和學分統(tǒng)計,直至畢業(yè)審核等全過程的教務管理工作。該軟件的推廣應用是電大教務管理工作的一大飛越,為學生人數以百萬計的電大大規(guī)模遠程開放教育實施標準化、信息化的教務管理工作提供了統(tǒng)一的技術平臺,為實施開放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提供了必要條件。隨著試點項目的深入開展,開發(fā)和推廣使用統(tǒng)一的應用軟件的工作還在進行,中央電大正加緊進行教務管理系統(tǒng)新的升級,要將教務管理系統(tǒng)、網絡教學平臺和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等軟件系統(tǒng)整合起來,還計劃積極開發(fā)、完善并推廣網絡會議系統(tǒng)、網上教研中心、教師備課系統(tǒng)等應用軟件以及其他管理系統(tǒng),并注意解決資源共享和系統(tǒng)互操作問題。電大系統(tǒng)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用軟件的開發(fā)推廣是靠這個整體的力量完成的。在中央電大組織開發(fā)統(tǒng)一的教務管理系統(tǒng)前,就有一些省級電大先行做了一些研發(fā)工作,后來在統(tǒng)一開發(fā)電大教務管理系統(tǒng)時也參考、吸收和綜合了這些地方電大的經驗和成果。目前,各省級電大繼續(xù)在各種應用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應用方面進行著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深圳電大自主開發(fā)的網上課程注冊與繳費系統(tǒng)已通過專家鑒定,并在2003春季運用該系統(tǒng)成功進行了課程注冊與繳費。全國電大在這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經驗的推廣,不斷提高著電大系統(tǒng)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水平。 因地制宜,立足于應用。各級電大的校園網建設不同于校園相對封閉、學生活動范圍有限的普通高校,其教學點幾乎遍布本地域的各個角落,學生個別化學習的時間和地點更難以統(tǒng)一,這方面因素是電大校園網建設必須要考慮的。我國幅員廣大,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各地區(qū)電大自身的規(guī)模、經費等情況不同,周邊的網絡技術環(huán)境也優(yōu)劣不一。于是各地電大在進行網絡建設規(guī)劃時,往往難以別處的經驗照搬,必須從本地、本校的實際出發(fā)。為實現同樣要求的網絡功能,開展統(tǒng)一的網上教學,各地電大立足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勇于創(chuàng)新,各自采取了靈活的接入方式、不同的設備組合和網絡架構,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上網條件,建設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網絡。這方面所表現的創(chuàng)造精神,不僅是貫徹試點項目“邊實踐,邊研究,邊產出”指導思想的結果,也是電大系統(tǒng)多年開展遠程教育的經驗的結晶。例如:A.上海:以光纖連通到分校。上海電大在現代化建設方面始終走在全國電大的前列,在計算機網絡建設方面也是如此,以光纜專線連接的城域寬帶網是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網上教學資源傳輸的理想方式,上海電大率先實現了?!吧虾k姶蠓e極籌措資金,大力進行遠程教育的各項基礎建設,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學校建成了主干帶寬1000兆、上機容量2000臺的校園網;建成了擁有18臺多媒體服務器及課件服務器的2個網站和22個子網站;與全市25個教學點連通光纜形成了上海電大系統(tǒng)城域寬帶網;建立了適應教學需要的具有網絡環(huán)境的計算機機房、財會模擬實驗室、電視直錄教室、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視聽閱覽室和網絡閱覽室;建設了能容納40多位技術人員工作的信息技術中心大型工作場地;完成了232門次課程上網,以及1600小時的VOD網上視頻點播,并及時向學生提供有關課程的教學大綱、導學要點、電子教案、網上討論、網上習題等,部分課程還設有網上測試。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校為每位學生設置了免費的E-mail信箱,提供“上海電大遠程教育網絡特惠卡”,并贈送每人5小時上網學習時間;推行“上網學習排行榜”,對上網次數名列前茅者給予上網時間獎勵。幫助試點專業(yè)學生組建了若干學習小組,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信息互通、學習交流和討論,學習小組的優(yōu)越性正逐步得以體現?!?資料來源:上海電視大學強化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 努力推進電大素質教育) B. 江蘇:采用ATM網方式與分校溝通。ATM在技術上具有多種優(yōu)越性,例如其信息單位是信元而不是包,尤其適用于視音頻文件較多的教學課件的傳輸和直接應用于多種通信環(huán)境,并可實現局域網和廣域網的無縫互連,一度曾是普通高校校園網建設的首選方案,但其設備價格高且網絡管理維護相對復雜,又使很多單位望而卻步。江蘇省電大憑借與省電信良好的合作關系,借助于電信系統(tǒng)的優(yōu)越的網絡條件,在全省范圍建設了標準起點高、技術領先,功能齊備的計算機網絡教學環(huán)境?!敖K電大立了規(guī)模較大、功能完備的1000M快速以太校園網; 江蘇省12所市級電大及40多所縣級電大建立了100M或1000M校園網,參與試點的學校全部接入江蘇電大ATM寬帶網,與省校及其他分校實現互聯。省校網絡中心采用 155M ATM寬帶接入,市、縣電大采用2M+512K ATM寬帶接入,其中512K SVC電路為雙向視頻獨立傳輸通道,基于V.35的MCU可同時支持64路雙向視頻;2M PVC電路為專用獨享數據傳輸通道?;贏TM通道的寬帶應用,已實現三方面應用: 利用Polycom 512 V.35視頻會議系統(tǒng)建立遠程直播課堂, 實現遠程面對面雙向交互教學,獨創(chuàng)的基于雙數據通道雙大屏幕顯示系統(tǒng),在穩(wěn)定傳輸25幀/秒圖象的同時,同步傳輸高品質多媒體課件畫面。目前,每天對江蘇省開通23小時網上直播課。 建立江蘇省電大寬帶地域網,形成了江蘇電大INTRANET網。 實現江蘇省各級電大校園網的高速互聯和教學、管理等諸多信息的高度共享。 各接入學??梢砸暂^高的速度訪問省校網站的教學資源和服務, 如:電大在線平臺、VOD視頻點播、BBS討論等。 江蘇省電大地域網經省電信ATM互聯至省校高端路由器(CISCO 7206),統(tǒng)一出口經省高教城域網(千兆快速以太網)接入CERNET。 目前,CERNET及省內網站訪問速度達300K/S。每天通過省校統(tǒng)一出口訪問INTERNET的數據流量已經超過40GB?!?(資料來源:/xjzx/part2.htm,江蘇電大教育技術中心介紹) C. 青海:作為經濟欠發(fā)達的西部省份,他們的建設計算機網絡的模式很典型“在青海開展遠程開放教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面臨著許多困難,公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計算機網絡應用和個人擁有計算機的數量更無法與發(fā)達地區(qū)相比,教育技術人才比較缺乏。即使十五計劃末,青海也不可能完全把教育科研網的光纖連通到鄉(xiāng)鎮(zhèn)。那么在光纖延伸不到的地方,如何傳輸遠程開放教育教學信息。通過調查研究,分析青海的實際情況,反復實踐,我們選擇了州、地、市、縣級電大現代遠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天網(衛(wèi)星電視教育網)與地網(校園局域網)結合,加大容量硬盤為補充,保證教學信息傳輸到各試點單位。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充分發(fā)揮了衛(wèi)星電視教育網寬帶傳輸平臺的優(yōu)勢,衛(wèi)星電視教育網覆蓋范圍廣,組網靈活,只要有電的地方,就可以安裝衛(wèi)星接收天線,接收下載教育資源,避開了廣域網帶寬較窄,不能下載大型多媒體課件的弊端。同時也能發(fā)揮局域網寬帶(100Mbps)的優(yōu)勢,學生在校園網上可以點播多媒體課件進行學習。對于各試點單位由于停電、計算機系統(tǒng)故障等原因,教學資源接收不全的,還采取了用大容量硬盤到省校拷貝所需教學資源為補充的手段。各試點單位都要購置并安裝Ku波段衛(wèi)星地面接收系統(tǒng),配置兩臺高檔計算機分別安裝IP數據接收卡和VBI卡,設專人負責VBI/IP數據接收,并把接收下來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類、加工整理后,轉儲到校園網的服務器上,供師生使用。各試點單位都要建立校園網并安裝“電大在線”教學平臺,連通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多功能教室,閉路廣播電視系統(tǒng),以此來基本滿足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學設施的要求。校園網的建設要充分體現為教學服務的思想,除了具有公用局域網的功能(WWW、FTP、Email、資源共享等)外,還應該有教學(科研)、辦公管理、遠程通訊服務三大功能。多媒體教學是校園網最主要的應用之一,需要足夠的帶寬,在設計方案時應特別注意。網絡教室一般由原來的微機室改造而成,供學生上網瀏覽教學信息和教學輔導資料,開展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網上測試、收發(fā)電子郵件等教學活動。多媒體教室按系統(tǒng)構成可分為純軟件型、純硬件型和軟硬件結合型,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純軟件型多媒體教室應用逐步成熟。多媒體教室由配置檔次較高的計算機網絡組成,裝有一臺教師用機,并安裝多媒體教學平臺,可實現屏幕廣播教學、師生對話、分組討論、電子舉手、屏幕監(jiān)控、遙控輔導等功能,配有耳機、麥克風,可替代語言實驗室的功能,除舉辦本科英語專業(yè)的單位需要建立語言實驗室外,其它各專業(yè)可在多媒體教室里上公共英語課。多功能教室一般配有多媒體計算機、放像機、VCD機、卡座式錄音機、實物展視臺、高亮度投影儀、電子銀幕、音響系統(tǒng)等設備,是利用多種媒體進行集中授課輔導的場所。閉路廣播電視系統(tǒng)可播放音像磁帶課程,也可以直接播放接收的衛(wèi)星電視教育節(jié)目。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建立網絡化的電子圖書館,為師生提供更多的圖書資料。校園網還通過DDN專線或ISDN接入互聯網,通過電子郵件或BBS等方式實現網上答疑、布置作業(yè)、網上討論等教學功能??傊沂‰姶笙到y(tǒng)在六州一市一地20幾個縣都按照這種模式建立了遠程教育基礎設施?!保ㄙY料來源:青海廣播電視大學孫業(yè)科邊遠落后地區(qū)遠程教育教學信息的傳輸及應用的研究與實踐)D. 西安:傳送數據包和利用網吧。據一般的測算,一個30座的計算機網絡教室,至少需要二、三十萬元人民幣的投資,連通網絡后,每個月的線路租用和信息流量費用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且在西部地區(qū)一般的中小城市和縣城尚少網絡專線,要靠電信局的撥號入網也難以支持眾多學生同時上網。如何避免這些學校的校園網因難以與外界溝通而成為信息孤島,就成為這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計算機網絡建設的一大難題。西安電大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積極探索了通過資源包、網吧等方式,創(chuàng)設校園、社會、家庭一體化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的路徑,從而使本地區(qū)電大學生上網學習得以實現?!拔靼搽姶笥?001年年底選取了碑林分校和戶縣分校作為試點學校, 對通過資源包、網吧等方式,創(chuàng)設校園、社會、家庭一體化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進行了實踐性的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分校建立了擁有數十臺計算機和管理機的網絡教室,另設一臺專門用于電信上網的計算機,還安裝了衛(wèi)星天線、VBI接收機和VBI卡,并將衛(wèi)星數據信號聯入計算機,從而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局域網。將由西安電大校部提供“教學資源包”安裝兩所學校的局域網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學校的網絡教室通過局域網間接上網學習?!敖虒W資源包”定期更新。除了安排學生在校內的網絡教室上網外,分校還與一些網吧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制作了上網票證,發(fā)放給學生,以便家中沒有上網條件的學生能夠在自己方便的時候就近上網學習。學校方面經常去網吧了解情況,以便于隨時督促學生。當中央電大組織網上的實時教學活動,如開學初的入學教育、網上直播教學、期末復習在線討論時,學校都由負責網絡技術的教師和輔導教師帶隊,組織同學們到網吧進行學習。比如,2001年12月22日下午4點30至6點30分,碑林分校60余名開放教育漢語專業(yè)的學員在西安市小南門里奔月網吧,通過視頻點播收看了中央電大胡吉成老師的現場直播輔導,一些同學還向胡老師提問,老師當場進行了答復,師生之間實現了互動交流,效果很好?!?(資料來源:西安廣播電視大學 張寧 張宇 姬勇創(chuàng)設適合西部地區(qū)實際的校園、社會、家庭一體化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從上面的幾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各個地區(qū)的電大都在“因地制宜,適用為度”方面進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探索。除上述的校園網總體規(guī)劃和建設外,在具體技術方案的設計上,電大系統(tǒng)也是百花齊放。如服務器和操作系統(tǒng)軟件的選型等方面,有的采用了性能優(yōu)越而價格高昂的SUN服務器和UNIX系統(tǒng),從而獲得更多的并發(fā)訪問支持和更好的穩(wěn)定性;而更多的是采用PC服務器和Windows NT系統(tǒng),降低了網絡維護的技術要求,節(jié)約了資金;還有的使用免費的Linex系統(tǒng)。其它設備,如路由和集線器的選擇、視頻點播系統(tǒng)(VOD)的選擇、視頻會議系統(tǒng)的選擇等等,也都體現了“因地制宜,適用為度”原則。建設過程一般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實施,逐步改造完善的??梢姡姶笙到y(tǒng)在規(guī)劃和建設時,既并沒有盲目地追求設備的先進與超前,而確實是從本地的學生數量、周邊網絡技術環(huán)境和自身經濟條件出發(fā),突出“適用性”,強調“適度超前,逐步發(fā)展”;也沒有簡單地照搬別人的現成方案,草率地集成一個小范圍的局域網,然后束之高閣,而是著眼于應用,“為用網而建網”,從學生遠程學習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一個符合當地學生實際情況的網上學習環(huán)境。中期評估的結論表明,評估指標中所規(guī)定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網上教學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即“能查詢、瀏覽、下載和儲存網上教育資源,及時接收網上教學輔導、學習指導,具有網上發(fā)布信息和提供網上討論等功能”,已經初步得以實現,這是各級電大在計算機網絡建設工作中實事求是、勇于創(chuàng)新、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結果。 總之,開展試點的電大基層教學點都已具備局域網、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上網條件。全國電大系統(tǒng)從過去單純依靠廣播電視傳輸教學資源的狀況,發(fā)展到利用數字衛(wèi)星和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寬帶傳輸平臺來開展現代遠程教育。 在軟件建設方面 網上教學信息資源建設情況及時發(fā)布教學信息,提供各類教學信息資源,營造一個適應學生個別化遠程學習的環(huán)境,是電大計算機網絡最主要的用途。三年來,各級電大上網的教學信息資源從無到有,數量與日俱增,并越來越注重資源的整體設計和交互性。中央電大發(fā)布的信息資源下表1為2001、2002和2003年在中央電大教學網站“電大在線”上新發(fā)布的各類教學信息資源數量統(tǒng)計。表1 中央電大教學網站逐年新發(fā)布的各類教學信息資源數量統(tǒng)計文本類資源(篇)流媒體課件(講)網上答疑(場)網上會議(場)01年22334531381102年57305842182003年25222913453303全年預期353140848346 (資料來源:電大在線,其數據采集時點是截至6月30日。由于2003年數據僅僅是前半年的,不便于和其它年份相比較,故按其趨勢估測了本年度的各項預期值。預期值以上半年教學信息發(fā)布量占全年的60%的規(guī)律推測。) 將表上數據轉換為圖表,可以明顯看到網上的教學信息資源與教學活動逐年遞增的情況。(見下圖)圖3 2001、2002和2003年各類信息資源發(fā)布的數量變化圖中比較了各年度所發(fā)布的不同種類網上教學信息資源的數量,可以看到,中央電大網上教學信息資源和網上教學活動是在迅速增長的,尤其是交互式的網上教學活動增長的幅度更大,幾乎是直線遞增的,而文本類和流媒體課件(到目前為止主要是IP課件)的新增數量在2002年后呈下降趨勢。電大在線在2001年和2002年搞的兩次調查的數據表明,隨著中央電大網上教學資源的豐富,學生認為文本資源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比例從2001年的48.49降到了2002年的27.44;對IP課件的認可度從2001年的20.22%上升到2002年的22.30%;而對網上教學活動的認可度從2001年的42.99%上升到2002年的76.61%。由此可見,由于網上閱讀文本資源不如印刷資源方便,而網絡由于具有實時性交互性,從而為網上教學活動(包括實時網上答疑、有針對性的考試輔導等)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因而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對網上學習資源和教學活動的整體滿意度(非常滿足和基本滿足)從2001年的 55.79%提高到2002年的60.46%,提高了4個多百分點。(資料來源:中央電大方慕真、顧靜相合理組建網上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可見隨著學生逐步熟悉網上學習,對網上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篇文章所提供的數據一方面說明了網上信息資源建設所存在問題的緊迫性,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要關注學生對網上資源使用情況的反饋意見,根據網上教學需求的變化隨時進行調整和改進。目前,在中央電大的教學網站上,除了網上實時交互的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和頻繁外,在網上教學的整體設計和各種教學媒體的有機整合方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央電大教學網站上前一段時間展示了新近開發(fā)制作的一些經整合的網上課件,各系部也進行了相應的研討活動,有人這樣評價:中央電大的教師“已經由數年前被動地按要求完成多媒體尤其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教學信息資源的建設,轉變?yōu)橹鲃拥丶訌娒襟w的整合與設計,深入挖掘各類媒體的功能,根據課程性質和特點選擇媒體類型與配伍,最大限度地增強教學媒體的效益。在教學信息資源建設方面已經走出為形象化而形象化、為用因特網而用因特網的誤區(qū),正在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這個質的變化具有及其深遠的意義與作用,不僅是電大教學資源建設進入新時期的標志,也為電大教師業(yè)務能力的發(fā)展呈現了一個廣闊的領域?!保ㄙY料來源:中央電大王石丞2002年文法部多媒體教學資源展示會印象一文)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因為信息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最終要依靠電大的教師來解決。地方電大的網上教學信息資源由于使用了共同的教學平臺,地方電大的教學網站上發(fā)布的教學信息資源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中央電大教學網站。除此之外,地方電大也自行開發(fā)、編制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在自己的遠程教學網站上發(fā)布。根據中央電大教學支持服務中心2003年6月對全國電大試點單位網上教學情況調查的統(tǒng)計數字,各地電大在其校園網和互聯網站上發(fā)布的各類資源總量見下表: 表2 地方電大教學信息資源分布總量類別(單位)文本(篇)多媒體課件(個)視頻課件(講)網絡課程(門)網上教學活動(場次)數量63663437923201127223476網上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教師網上教學信息資源要靠教師逐字逐篇、逐幀逐講地積累,網上教學活動要靠教師悉心策劃,認真組織。為推廣網上教學,電大的廣大教師在學習信息技術,提高自身素質,努力轉變在教學中的角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網上教學信息資源等各方面付出了諸多努力。除上述網上教學信息資源建設成果之外,從2743位專兼職教師填寫的中期評估教師問卷的數據統(tǒng)計,我們也可以看到電大教師本身能力和工作研究內容的變化。(見表3)表3 地方電大教師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項目參加信息技術培訓掌握的技能在教學中進行的探索瀏覽下載網上信息BBS討論制作電子教案建設維護網上信息制作CAI課件媒體使用課件開發(fā)人數2127263819472199127094421831440百分比0.780.960.710.800.460.340.800.52教師組織網上教學活動的情況見下表:表4 地方電大教師網上交互教學活動項目通過E-mail 與學生交流、答疑,平均每星期的次數利用BBS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每學期的次數0次15次610次10次以上0次12次34次56次人數1711618502352331825620354百分比0.080.760.390.290.17由上面兩個表的數據可以看到,有80%的教師在進行媒體使用方面的探索,超過半數的教師參與了課件開發(fā),超過90%的教師用電子郵件與學生交流,80%以上的教師利用了BBS的方式組織網上的交流討論。這構成了推廣電大網上教學的基礎和動力。技術力量是信息資源建設的另一個必要因素中央電大在1997年就成立了多媒體開發(fā)研究中心,形成了專門的課件開發(fā)隊伍。從2001年開始,中央電大由電大在線遠程教育技術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遠程教學信息資源的研發(fā)工作,其中近20人專門從事多媒體課件的開發(fā)。該公司為加速進行網上流媒體課件的制作,還專門開發(fā)了“流媒體課件寫作系統(tǒng)”,并通過了教育部專家鑒定。各省電大近年來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隊伍。目前所應用的開發(fā)工具一般為Authorware、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PowerPoint以及PHP、Java等編程語言。三年來,在中央電大、地方電大和普通高校的教師及各級電大技術人員共同努力下,電大的網上教學信息資源建設已經邁出了關鍵的步伐,網上教學信息資源從無到有,并積累了相當的數量。但是,這些資源相對與目前已經開設的29個專業(yè),349門課程(算上選修課還更多),還是感到不足;和學生個別化遠程學習的需求比較,更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突出網上教學信息資源的總體設計,遵循遠程開放教育規(guī)律,制作精品網絡課件,加強網絡交互性的應用等方面,電大系統(tǒng)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應用計算機網絡進行遠程學習的情況中期評估學生問卷中關于“上學期參加過哪些教學活動”或“上學期參加過哪些學習方式”(不同地區(qū)的問卷題目有不同,在分析時將數據按類歸納處理)一題的回答情況:該項目有效問卷總數5132份,選擇了“上網瀏覽教學信息”的4038人,占 78.68。關于上網地點,5848份問卷中,回答說自己可在學校上網的有2682人,占45.86%,回答說自己能在家里上網的有2649人,占45.30%。根據對中期評估學生問卷統(tǒng)計的綜合估算,電大學生人均每周上網的時間達到2.4小時,相當于平均每天21分鐘。由于抽樣方法、問卷設計、答卷指導、數據整理等諸方面的原因,對上述數據進行統(tǒng)計檢驗有一定困難。有些數據本身的意義也需要進一步分析,如:“參加過網上教學活動”的概念就比較模糊,它可以涵蓋從只上過一次網到以網上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整個范圍;對“上網地點”的回答也是如此,因為具備某種條件和使用了這個條件畢竟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卷時對問題理解的歧異顯然會導致統(tǒng)計數據的偏差。另一方面,如何界定學習過程中對網絡的利用程度,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所采用的統(tǒng)計網站點擊率、注冊數、上網次數、上網時間記錄等方法也都各有其不足之處。盡管如此,這些數據還是反映出網絡應用的趨勢和地域差異。輔以個案分析,我們便能更準確地把握數據的意義并對電大學生應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的總體情況做出比較客觀的判斷。個案分析據上海電大學生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