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農業(yè)經濟管理碩士論文_第1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農業(yè)經濟管理碩士論文_第2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農業(yè)經濟管理碩士論文_第3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農業(yè)經濟管理碩士論文_第4頁
【畢業(yè)學位論文】(Word原稿)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農業(yè)經濟管理碩士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密級: 論文編號: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學位論文 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模式研究 I 摘 要 本文基于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實踐,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主體缺位、錯位及主體行為不當等問題和成因,提出預防式、全過程、綜合式、可追溯的現代質量安全管理理念;綜合運用供應鏈理論、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理論與博弈論等經濟理論,通過案例分析,總結、比較并優(yōu)化選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范式,從而拓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研究視角,豐富現有理論研究成果。 通過研究,本文得出了四個主要結論。一是要從風險管理入手,利用從 “農田到餐桌 ”全過程、預防式、綜合式、可追溯的質量安全管理可以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提高管理效率,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二是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與部門分段、產銷分 割的傳統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相比,前者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三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能夠降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發(fā)生的風險。四是零售企業(yè)對上游環(huán)節(jié)的可追溯管理機制在質量安全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零售企業(yè)不能發(fā)揮其在質量安全管理中的作用,那么將會產生質量安全隱患。 關鍵詞 : 農產品質量安全,供應鏈,逆向管理模式 of in up is on of of up of of on by of of is to to of to of to in of of is of to of is on of of of of of is in If it of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 1 研究背景 . 1 研究意義 . 1 內外研究綜述 . 2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 . 2 關于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3 理論與分析方法 .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政府管理體制問題研究 . 5 關概念的界定和研究假設及內容 . 6 相關概念的界定 . 6 研究假設 . 6 研究內容 . 7 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 7 因素分析法 . 8 案例分析法 . 8 比較 分析法 . 8 性分析法 . 8 分析和綜合法 . 8 典型調查法 . 9 究思路與技術路線 . 9 第二章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概述 . 10 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構成 . 10 觀領域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政府角度 . 11 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guī)體系 . 11 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 . 12 產品檢驗檢測體系 . 12 產品質量認證體系 . 13 觀層面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中介組織角度 . 14 民專業(yè)合作社 . 14 業(yè)行業(yè)協會 . 14 觀領域的質量安全管理體系 供應鏈中的行為主體角度 . 15 一步的闡述 . 16 小 結 . 16 第三章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 17 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 17 產品數量穩(wěn)步增長 . 17 產品的質量安全明顯提高 . 18 國農產品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 . 18 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 19 境因素 . 19 織制度因素 . 19 營管理因素 . 21 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的積極因素 . 23 業(yè)組織因素 . 23 應組織因素 . 24 費者 . 25 小 結 . 27 第四章 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 . 28 產品供應鏈與質量安全管理 . 28 產品供應鏈的界定 . 28 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內含與理念 . 28 于供應鏈的逆 向農產品質量安全模式中利益主體行為對質量安全的影響 . 29 戶與企業(yè)的關系 . 29 聯企業(yè)間的關系 . 31 府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行為 . 33 費者對質量安全的需求有利于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 33 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的應用 . 33 出口為導向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 . 34 國內超市為導向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 . 35 小 結 . 38 第五章 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 式案例分析 以畜產品為例 . 39 出口為導向的四川井研縣生豬產銷案例 . 39 本情況與特點 . 39 V 行為主體在供應鏈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中的行為與作用 . 40 國內超市為終端的蒙牛液態(tài)奶案例 . 44 本情況和特點 . 44 同主體在質量安全管理中的行為與作用 . 46 一步的比較 . 49 第六章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 51 要結論 . 51 策建議 . 51 參考文獻 . 53 致謝 . 58 作者簡歷 . 59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研究背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關系著百姓的營養(yǎng)與健康,關系著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關系著國家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 。它已成為政府、專家及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 如今我國農產品的供求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農產品的增長方式已從過去追求數量增長轉變?yōu)樽非筚|量增長,從強調數量安全轉向強調質量安全。隨著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在選擇農產品時也更加注重營養(yǎng)、安全和健康。 隨著貿易全球化的發(fā)展,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農產品生產,往往通過貿易技術壁壘協定( 衛(wèi)生和植物衛(wèi)生措施協議( 的綠色壁壘抬高外國農產品出口的門檻。這些國家圍繞質量安全而建立起來的農產品質量技術標準和動植物衛(wèi)生檢疫標準已成為我 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近幾年,我國出口美國、日本、歐盟等國的茶葉、蘑菇等農產品因為質量安全問題遭到出口國退貨,畜產品及水產品國際貿易中也因為畜禽飼料中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及藥物殘留造成了幾億美元的損失。為了占領國際市場,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勢在必行。 盡管我國政府一直努力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開展了農產品質量認證,加強了質量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又于 2006 年頒布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但是,對于中國百姓餐桌而言, 2006 年仍是一個特別 “辛苦 ”的年份, “嗑藥 ”多寶魚、紅心鴨蛋、福壽螺事 件、瘦肉精事件等等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再一次暴露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隨著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不斷發(fā)展, 出現了許多新型的生產經營模式,如 “公司生產基地農戶 ”、 “公司農戶 ”、 “專業(yè)合作組織農戶 ”、 “行業(yè)協會農戶 ”等形式。這些經營模式推進了農業(yè)專業(yè)化、規(guī)?;?、標準化生產,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其中,龍頭企業(yè)成為組織標準化生產的重要載體。目前,省級以上龍頭企業(yè) 80%通過了國家或國際有關組織的質量、環(huán)保、安全衛(wèi)生等管理體系認證,有的還建立了農產品產 地、質量、等級標識和可追溯制度,組織和帶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這為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了成功經驗。 本論文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貫徹實施為契機,著重分析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各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明確主要問題,借鑒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成功案例,提出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旨在促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研究意義 本文從供應鏈角度通過應用案例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不僅豐富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研究理論,而且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1. 理論意義 本文基于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實踐,將供應鏈理論、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理論與農產品質量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緒論 2 安全理論相結合,針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主體缺位、錯位及主體行為不當等問題,從理論高度總結、比較和優(yōu)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提出基于供應鏈的逆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模式,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范式,從而拓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研究視角,豐富現有理論研究成果。 2. 實踐意義 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尤為迫切 ,已嚴重影響到產業(yè)化經營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本論文從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整個供應鏈角度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促進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實踐意義。一是便于建立溯源機制,實施包括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在內的全過程標準化管理,在機制上實現管理創(chuàng)新,從而確保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保證質量安全,真正做到 “從農田到餐桌 ”整個鏈條的質量安全;二是從管理主體上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政府、社會中介組織及各相關主體都可各就其位參與其中,特別是發(fā)揮中介組織 對公共物品供給的社會監(jiān)管作用,改善政府部門機構的重疊交叉,缺乏溝通的現狀,提高管理效率。 內外研究綜述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產品安全問題的研究正逐步展開,現將國內外相關研究加以整理,并作評述。 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 在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概念之前,首先對農產品與食品的概念給以界定。農產品與食品的概念界定一直引起眾多爭議,兩者的概念并沒有科學意義上的明確界定,在許多方面難以劃分。按照國際公認和國內普遍認可的觀點,農產品是指動 物、植物、微生物產品及其直接加工產品,包括食用和非食用兩個方面。但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大家常說的農產品,多指食用農產品,包括鮮活農產品及其直接加工品(金發(fā)忠, 2006)。在 2004 年月日印發(fā)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中,同時指出了農產品和食品兩個概念。其中,農產品是指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產品,食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的產品。(錢永忠, 2005)認為現階段 “農產品 ”與 “食品 ”兩個概念的劃分應歸于環(huán)節(jié)的劃分,農產品應側重于生產環(huán)節(jié),即來源于農業(yè)生產活動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按照產業(yè) 類別來分,是屬于第一產業(yè)的產品。而 “食品 ”應重在強調“經過加工制作的過程 ”,是屬于第二產業(yè)的產品,可定義為 “以農產品為原料、由工業(yè)化過程生產、改變了原料產品基本理化性質、可供人類直接或間接食用或飲用的產品 ”。但是,這樣劃分只是當前管理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在體制和法律上解決兩者劃分的困擾。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的界定是指來源于農業(yè)的初級品,即在農業(yè)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由于農產品受自然環(huán)境、種植方法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等影響較大,所以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其自身的定義。總體上學術界有 3 種 定義與說法值得研究、探討、遵循和推崇:第一種,是把質量安全作為一個詞組,既包含質量又包括安全,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是農產品安全、優(yōu)質、營養(yǎng)要素的綜合體,這個概念被現行的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所采納,但與國際通行的說法不一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緒論 3 第二種,狹義概念,是指質量中的安全。從廣義上講,質量是指產品、過程或服務滿足規(guī)定要求(需要 )的特征和特性總和,應當包括安全;第三種,是指質量和安全的組合。質量是指農產品的外觀和內在品質,即農產品的使用價值、商品性能,如營養(yǎng)成分、色香味和口感 ,加工特性以及包裝標識等;安全是指農產品的危害因素, 如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等對人和動物以及環(huán)境存在的危害與潛在危害(金發(fā)忠, 2005)。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定義是來源于農業(yè)的初級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關于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分析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影響農產品的不安全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 1)我國農業(yè)生產工藝落后。( 2)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受到污染。( 3)農業(yè)種植養(yǎng)殖業(yè)的源頭污染。( 4)食品添加劑 (防腐劑 )。( 5)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6)新原料、新工藝帶來的食品安全性,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7)市場和政府現有措施失靈,如假冒偽劣、產品標識濫用、違法生產經營等。( 8)有關農產品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質量檢驗檢測機制和質量標準體系。( 9)境外質量安全問題的影響。與國內不同的是,發(fā)達國家在 19 世紀 70 年代就開始重視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且其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較高,因此,當前對( 4)、( 5)、( 8)和( 9)方面非常關注。(闞學貴 (2001)、趙霖等 (2001)、寧望魯 (2001)、周潔紅等( 2004)。 理論與分析方法 在研究過程中,一些學者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食品的質量安全 ,并沒有對農產品和食品給以區(qū)分,但是由于農產品與食品在理論研究和分析方法上是相似的,因此大部分研究理論和分析方法仍可以借鑒。 由于學者們采用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理論與分析方法不同、角度各有側重,因此研究成果各有千秋,目前集中反映在兩大方面: 一是運用經濟分析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研究質量安全問題, 即把農產品作為公共物品,一些學者從市場、監(jiān)管以及農產品本身的特性等方面分析信息不對稱造成市場失靈,一些從外部性角度進行分析。 1995)將食品安全從信息角度分為不對稱不完全信息(對消費者信息不完全而不是生產者)和 對稱不完全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信息都不完全)。同樣,為了便于分析,按產品質量信息傳遞的角度,尼爾遜等( 970; 992; 992)將商品分為搜尋品、經驗品和信用品三類。市場機制在調節(jié)這三種不同類別的質量特性時存在巨大的能力差異。因為消費者可以從市場上直接獲得搜尋品的信息,所以可以很好的保護自己,信息不對稱問題幾乎不存在。而經驗品和信用品則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購買前,消費者無法了解其質量,信息不對稱將會導致逆 向選擇并造成市場失靈。 一些學者主張通過聲譽機制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 1976)的研究表明,在無限次重復博弈的條件下,由于市場主體聲譽機制的存在,在長期博弈過程中可以出現納什均衡;1970)對此做出了回應,認為在市場主體把過去和現在聯系在一起的長期交易中,經濟主體可以通過提供擔保、建立品牌等來抵消逆向選擇產生的市場失靈。而 1980)和1982)進一步建立了 “聲譽理論 ”,提出了市場機制自身聲譽機制作用也可以對市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緒論 4 失靈進行矯正;格羅斯曼( 981)認為可以通過信譽機制形成一個獨特的高質量高價格的市場均衡而不需要通過政府來解決食品市場的質量安全。無限重復博弈情況下企業(yè)的質量聲譽形成機制認為如果能夠確保維持高質量而帶來的未來收益,企業(yè)就不愿意丟失其聲譽。2000)的研究表明,在行為人不斷重復博弈過程中,通過聲譽機制可以達成可自我實施的協議,可以有效地防范市場失靈。 夏皮羅( 983)認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需要由足夠消費者信任的第三方介入。對于農產品的信用特性,即當產品質量涉及到化學結構、化學毒素殘 留或微生物時,因為消費者無法判斷,所以有時生產者也很難建立質量聲譽,食品市場甚至會出現劣貨(低質量、低成本)驅逐良貨(高質量、高成本)現象。因此,這需要由足夠令消費者信任的第三方介入市場,提供有關食品質量的信息以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這個第三方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組織。 基于上述理論, 1996)和 1996)認為,在市場機制下,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效能的高低關鍵取決于合適的信息制度。這些信息制度包括企業(yè)的聲譽形成機制、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標簽管理、法律和規(guī)制 的制定、各種標準戰(zhàn)略及消費者教育等。 國內學者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出發(fā),研究了我國農產品市場上質量信號問題。(周德翼、楊海娟, 2002)將我國食物安全的信息不對稱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環(huán)境污染于新型生產技術的出現要求生產者、管理者、消費者具有更多更明確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二是食品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三是生產經營者與管理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四是下級管理者(代理人)與上級管理者(委托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五是政府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并認為政府的宏觀管理是食品安全控制的關鍵,政府通過質量安全品質 標準體系和監(jiān)測執(zhí)法制度兩個方面,從外部營造改進食品安全的壓力和動力,激勵和約束生產經營者的行為。為了節(jié)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揭示和管理成本,政府可以審查、認證、市場準入制度;關鍵質量控制點的檢查監(jiān)督;食品安全標識制度三種手段相結合調控企業(yè)的質量行為。 張云華、孔祥智、楊曉艷、羅丹( 2004)分析了食品供給鏈中行為主體間在一次博弈、重復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動態(tài)博弈下的戰(zhàn)略選擇。分析表明,在市場中常見的一次性市場交易中,供應鏈的行為人會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動機而選擇不合作的機會主義行為。但是在無限期的重復博弈中,供應 鏈中的行為人會達成一種合作均衡,從而實現食品供給的安全性。更進一步的 食品供應鏈中參與人類型不確定這種不完全信息存在的情況下,行為主體間也會在有限期的重復博弈中實現一定階段前的相互合作。 安凡所( 2005)認為我國農產品市場存在著雙重的信息不對稱:其一是在流通環(huán)節(jié)中,生產者與流通者的信息不對稱;其二是在銷售過程中,商販與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并認為要充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必需大力發(fā)展超市,加快我國農產品產銷結構的變化,使超市與龍頭企業(yè)和中介組織的長期博弈,推動了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流通 模式的變革,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二是基于供應鏈,運用經濟學中的縱向一體化理論、契約理論研究不同主體的作用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 一些學者認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涉及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整個供應鏈。因此,從整個供應鏈條管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能夠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國外關于食品質量安全產業(yè)治理結構的文獻比較豐富, 分析了供應鏈中食品質量與治理結構的關系問題。 討論了治理結構中縱向一體化解決消費者無法識別質量特征的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第一章 緒論 5 任品( 場上存在的道 德風險問題。 論述了在安全食品的供給中食品產業(yè)的領導力量的作用及機制。 對食品供應鏈中的契約協作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他們的研究一般都基于交易成本經濟學和不完全契約理論 ,研究重點都集中在治理結構中的縱向契約協作和縱向一體化機制及其對食品安全供給影響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上。 在國內,從整個供應鏈研究食品質量安全產業(yè)結構治理理論日見增多。桑乃泉( 2001)談及到食品產業(yè)的縱向聯合與供給鏈管理,但是他沒有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給予討論。張云華、孔祥智、羅丹( 2004)應用交易成 本經濟學等理論從交易成本、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消費者需求與企業(yè)質量聲譽角度分析了安全食品供給中縱向契約協作必要性。認為食品質量安全涉及從農產品生產、加工到銷售整個過程各個階段的質量控制,為保證食品質量安全 ,就必須實行食品供給鏈的縱向契約協作或所有權一體化。張雨、吳俊力、李秀峰等( 2004)認為可靠、高效的食品供應組織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她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提出三種比較成功的食品供應組織模式可以選擇來提高我國食品安全,包括農民銷售合作組織、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組織和食品供應鏈物流管理 模式等。夏英等( 2001)從質量標準體系和供應鏈綜合管理的角度討論了食品安全保障問題。胡定寰( 2006)提倡采用 “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yè)(農民合作組織)農戶 ”的新型農業(yè)產業(yè)化模式,通過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來確保農產品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政府管理體制問題研究 在研究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政府管理問題上 , 國內學者大多集中于對現有政府管理失靈的分析,及政策層面的措施與建議。主要涉及到:( 1)質量安全管理法制化; (2)建立和不同規(guī)模、組織的生產者對安全蔬菜供給推廣速測技術、創(chuàng)建專銷網點、實施產地標 識制度、試行追溯和承諾制度; (3)消費者教育; (4)完善保障體系 ,包括健全標準體系、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加快認證體系建設、加強技術研究和推廣、建立信息服務網絡 (范小建 ,2003;周潔紅 ,2003;劉振偉 ,2002;謝敏 ,2002)。此外,部分研究對發(fā)達國家政府在質量安全管理上的做法和經驗進行了大量的介紹和論述,例如:秦富、王秀清等( 2003)研究了英國、德國、荷蘭、丹麥歐盟國家和美國的食品安全體系;韓俊、羅丹等( 2004)對主要歐盟國家、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制與我國進行了比較研究,并提 出相關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研究內容極為豐富,即有質量安全體系方面的研究(科技支持體系、危險性評估、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認證體系、信息服務體系、應急機制等),還有從不同環(huán)節(jié)、不同產品和行業(yè)進行的分類研究,以及國別經驗研究等等;同時,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也呈現出多樣性,這是可喜的一面。但不能不看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問題。一是重復和有效性較差,許多成果相互雷同,對解決現實問題、難點問題幫助不大。二是研究成果泛化為對策措施,缺乏理論支撐,內在邏輯關聯差,難于推出系統化科研成果。三 是一些重要的、事關操作的研究內容仍十分薄弱,特別是微觀層面的有關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