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史_第1頁
中國工藝美術史_第2頁
中國工藝美術史_第3頁
中國工藝美術史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4復習重點一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和民族特點:裝飾紋樣:商代的饕餮紋,周代的竊曲紋,戰(zhàn)國的蟠螭(panchi)紋,漢代的四神紋和云氣紋,六朝的蓮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蓮。原始社會幾何紋, 商周至漢魏六朝的動物紋,隋唐以后的花鳥圖案。藝術風格:商代的威嚴莊重,周代的秩序,戰(zhàn)國的清新,漢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豐滿華麗,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壯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纖巧。二、影響清代工藝美術的外來因素主要是法國的巴洛克和羅可可藝術。三、工藝美術與現(xiàn)代設計的異同:不同點:工藝美術的個體制作、 手工產品與現(xiàn)代設計的大工業(yè)化、批量化產品的對比。工藝美術的地域特色明顯,而現(xiàn)代

2、社會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 交通運輸發(fā)達、 藝術潮流國際化、流行趨勢泛化等原因,盡管某些民族特質性的審美傾向還存在,但設計作品的地域性差別越來越淡化。工藝美術的技術傳承以縱向形式為主,在農業(yè)社會環(huán)境中,行業(yè)競爭相對平和,高檔工藝美術品(宮廷用品)的制作反映出一種不計工本的制作觀念 ;現(xiàn)代設計的技術性要素大多是公開的,處在機械文明和商業(yè)社會中,行業(yè)競爭廣泛而激烈, 經濟效應和功能被視為現(xiàn)代設計的重要考慮因素。工藝美術的貴族化、 政治性、 鮮明的等級性與現(xiàn)代設計的大眾化、文化性之間的差異。一致性:工藝美術和現(xiàn)代設計都具有事先規(guī)劃性。工藝美術制作和現(xiàn)代設計制作都在繼承前一時代的形式、 技法的基礎上進行

3、一定的創(chuàng)新和改造,并都必須具備技術可行性前提。工藝美術和現(xiàn)代設計的產生、 發(fā)展都以社會經濟為基礎,并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工藝美術和現(xiàn)代設計作品都既具有實際功用、又具有審美特性,是社會物質生活中完善的功能和美的形式的結合。三陶瓷工藝陶和瓷的區(qū)別:(1)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土作坯。(2)燒成溫度不同。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3)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

4、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4)吸水性: 陶器可以吸水,瓷器幾乎不吸水。人面魚紋盆出土于西安半坡,它屬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漢代瓦當?shù)难b飾,可分為卷云紋,動物紋,四神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文字等。漢代陶塑主要作明器,四川成都天回山漢墓出土的說唱俑,最為傳神。蓮花和忍冬是我國古代裝飾中最早見到的植物紋。在裝飾圖案發(fā)展史上,從商代到六朝以動物為中心的裝飾題材已近尾聲,即將過渡到隋唐以后以植物紋為中心的歷史階段。這反映生產力的發(fā)展和提高,人們在審美領域逐漸擺脫宗教意義和神化思想的束縛,而以自然花草為欣賞對象,獲得思想上的解放。唐代的青瓷是當時陶

5、瓷中的一個主要品種,其中最著名而有具代表性的是越窯。浙江唐時稱越州,從商周戰(zhàn)國秦漢六朝以來,一直以燒青瓷為主,具有深厚的制瓷基礎和傳統(tǒng)技術力量,被稱為“諸窯之冠”。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彩陶器,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做釉料著色劑,經過約800C的溫度燒制而成。釉色呈黃、綠、白、赭、褐等多種色彩,在燒制過程中,各種釉色互相交錯溶合,形成絢麗多彩、燦爛多姿的藝術品,人們稱作唐三彩。隋唐時期中國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指越窯,北指邢窯)。五代時期錢越為維持安定局面中原各主進貢越窯青瓷,禁止民間使用,稱為“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元代陶瓷最有成就的是青

6、花和釉里紅的燒制,都屬于釉下彩。青花瓷是指在瓷胎上用氧化鈷顏料,按照所要求的紋飾圖案進行繪畫,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溫12001300中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花紋的釉下彩瓷。青花最早出現(xiàn)是在北宋,元代后期青花制作已達到成熟階段。何朝宗是明代德化窯的瓷塑名家?,m瑯彩俗稱古月軒,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用器。它是從明代在銅胎上以藍為地色,掐以銅絲,填以紅、黃、藍、綠、白等幾種色釉而燒成的“銅胎琺瑯”制作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為是在瓷胎上畫琺瑯,所以通常稱作“瓷胎畫琺瑯”。 四金屬工藝1.青銅工藝夏商周三代號稱“青銅時代”。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青銅工藝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商代青銅器的特征:1

7、)鬼神觀念統(tǒng)攝下的青銅藝術發(fā)展高峰。2)整體具有莊重、威嚴、華麗和神秘的氣氛與色彩。3)裝飾紋樣由早期的單純質樸向晚期的繁縟華美轉變。4)類型豐富,多酒器、食器等。5)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饕餮紋又叫獸面紋,是殷代青銅器的主要紋樣,而且多飾在器物的顯要部位。青銅是指紅銅與錫的合金。 金銀錯是戰(zhàn)國時期興起的一種裝飾工藝,用金銀絲或金銀片在銅器上鑲嵌成各種圖案,用錯石磨錯平滑,金銀錯是在刻紋裝飾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它彌補了刻紋裝飾纖細難辯的不足。金銀錯也稱錯金銀。漢代優(yōu)秀的青銅雕塑品:馬踏飛燕和長信宮燈。漢代青銅雕塑和工藝雕塑的代表作品分別是馬踏飛燕和長信宮燈。馬踏飛燕出土于甘肅武盛擂臺

8、,是東漢青銅雕塑的代表作品。它通高345厘米,臉型精美,構思奇巧。作者運用浪漫主義手法,設計一匹風馳電掣的駿馬,三足騰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飛的鳥背上,側視的基本輪廓呈倒三角形,具有強烈的運動感,被譽為漢代青銅雕塑藝術的奇葩。長信宮燈是漢代工藝雕塑的重要作品,此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各部分鑄成后合成,燈盤可轉動,燈罩能啟合,以便調節(jié)燈光照射的方向與角度;宮女的右臂和軀體中空,煙氣進入體內,煙灰貯留體中,可保持室內清潔。長信宮燈設計靈巧,結構合理;宮女造型生動,神態(tài)憂郁,性格鮮明,是實用與美觀高度統(tǒng)一的作品,為漢代工藝雕塑的典范。2.銅鐵器工藝鎏金是將金箔碎片加熱后,加入7倍的水銀,混合成液

9、體再涂在銅器上,經低溫烘烤,使水銀揮發(fā),金泥則固著于銅器上,具有輝煌的效果。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簡稱“琺瑯”,俗呼“琺藍”,習稱“景泰藍”。景泰藍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制作時先要用紫銅制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復燒結,磨光鍍金。景泰藍的制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又大量引進了傳統(tǒng)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集大成者。五染織工藝漢錦經錦。唐錦緯錦。陵陽公樣:這類圖案是唐錦中最為精美的一部分。主體紋樣有鴛鴦、孔雀、雞、鴨、羊、鹿、獅、天馬、駱駝等。紋樣成雙成對,圖案新穎奇麗,別具一格

10、,被稱為“陵陽公樣”。絞纈又稱撮纈,方法是先將待染的織物根據需要花紋,按一定規(guī)格用線縫扎成十字形、方格形、條紋等形狀,然后染色,染好后曬干,把線結折去。由于染液不能滲透,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蠟纈即現(xiàn)代的蠟染。它是先將融化的蠟畫在織物上,浸染后,經過熱煮脫蠟,就顯出了花紋。蠟液浸入纖維后,有防水作用,染液不能進入,形成白花的獨特裝飾效果。緙絲又名刻絲、魁絲和克絲,我國唐代已有這種品種,宋代成為著名品種。制作方法是“通經斷緯”,先掛好經線,然后將許多不同色彩的緯線根據圖樣用小梭子綴織上去,交接處承空似有雕鏤的痕跡,花紋兩面相同,極其精巧,但費工費時。元代的絲織品中,以織金最有名,稱之為“納石失”。

11、元代加金織物,有金線織出和織后加金兩種?!凹{石失”的發(fā)展原因是原料充足,黃金和蠶絲較豐富。西域金綺工匠大批遷入。顧繡的特點:一是選擇古人名跡為繡稿;其二是在繡法上,凡針絲不及之處,皆以彩筆接色,追求繪畫效果;其三是擘絲極細。其四是顧繡針法豐富,常用針法有:擻和針,滾針,施毛針以及網繡。六 漆器工藝雕漆為漆工藝的一種形式.以木灰、金屬為胎,上漆八九十層甚至一二百層,待半干時描稿,然后雕刻。因漆色多為朱漆,故又名“剔紅。七家具工藝明代家具的特色:總結的四個字來概括“簡、厚、精、雅”。簡是指它的造型洗練,不繁瑣,不堆砌;厚,是形象渾厚,具有莊重、質樸的效果;精,作工精巧,嚴謹準確、一絲不茍;雅,是風

12、格雅典,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八雕塑工藝1.石雕石窟寺藝術:是我國佛教寺院的一種藝術形式,用于禮佛和修煉的地方,始于公元4世紀,盛于58世紀,此后逐漸衰落。石窟寺多依山開鑿,窟前建造木構或仿木構窟前建筑。石窟寺藝術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石窟寺佛教壁畫和佛教造像。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石窟寺的代表洞窟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代表石窟寺:敦煌莫高窟地處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鳴沙山東麓的玉門系礫巖的斷面上。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門樂尊開始建窟,此后洞窟的開鑿與寺院的興建逐漸興盛,形成歷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1個朝代不斷建造而成的莫高窟。莫高窟至今存有492個洞窟,保存著歷代塑像2400余身,壁畫約45000平方米,是我國最重要的佛教石窟寺。唐代以馬為主題的淺浮雕代表作品是昭陵六駿2.玉雕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玉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主要是祭祀玉器。距今五、六千年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出現(xiàn)的最早的玉器是“玉龍”,龍的整個造型呈“C”字形,是一個高度抽象的龍的符號。東南部地區(qū)的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琮等祭品為代表,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早的玉琮。商代玉石雕刻的題材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