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生產者行為一、名詞解釋生產函數(shù)答:生產是企業(yè)把各種投入轉換為產出過程,把投入和產出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生產技術。對于特定的生產技術,把投入轉化為產出的過程,表現(xiàn)為生產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與產出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這種數(shù)量關系可以用函數(shù)表示,我們稱之為生產函數(shù)。要素報酬遞減率答:要素報酬遞減率又稱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即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增加某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當該生產要素投入數(shù)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增加一單位要素所帶來的產量增加量是遞減的。等產量曲線答:等產量線表示某一固定數(shù)量的產量可以用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的不同組合生產出來。邊際技術替代率答:邊際技術替代率是指在產量保持不變的前提條件
2、下,增加一單位某種生產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種要素的數(shù)量。通常,由于生產過程中投入的生產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隨著一種生產要素數(shù)量的增加,該要素對另外一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是遞減的。成本函數(shù)答:指在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成本與產出之間的相互關系。成本理論主要分析成本函數(shù)。短期成本答:由于短期有部分固定不變的生產要素,短期成本分為:短期固定成本(FC)、短期變動成本(VC)、總成本(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變動成本(AVC)、平均總成本(AC)、邊際成本(MC)。平均成本答:是指企業(yè)在短期內平均每單位產量所消耗的不變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答:是指企業(yè)在短期由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量所
3、消耗的可變成本。邊際成本答:是企業(yè)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量。長期成本答:長期成本是指規(guī)模可以變動,各種要素數(shù)量都能夠變動情況下,生產一定產量必須花費的可能的最低成本。二、是非題1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起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技術水平一定。 ( 是 ) 2當其他生產要素不變時,一種生產要素投入量越多,產量越高。 ( 非 ) 3同一平面上,可以有且只有三條等產量線。 ( 非 ) 4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和邊際成本遞增規(guī)律是同一問題的兩個不同角度的表述。(是 ) 5在農業(yè)生產中,土地越密植越好,施肥越多越好。 ( 非 ) 6邊際產量曲線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于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 ( 是 ) 7生產一
4、定量產品時,投入的要素的配合比例應該固定不變。 ( 非) 8一條等產量線的上部表示的產量大于該等產量線的下部表示的產量。( 非 )9.經濟分析中的長期是指年以上 ( 非) 10利潤最大化就是實現(xiàn)無限利潤 ( 非 )11廠商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是邊際成本 (是)12.長期成本分為長期固定成本和長期可變成本 (非)13短期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交點是收支相抵點 (是)14收益就是利潤,因此,收益最大化就是利潤最大化 (非)三、選擇題1、如果連續(xù)地增加某種生產要素,在總產量達到最大時,邊際產量曲線(D)A.與縱軸相交;B.經過原點;C.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D.與橫軸相交。2、下
5、列說法中錯誤的一種說法是(B)A.只要總產量減少,邊際產量一定是負數(shù);B.只要邊際產量減少,總產量一定也減少;C.隨著某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將趨于下降,其中邊際產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產量;D.邊際產量曲線一定在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與之相交。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D)A.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是規(guī)模報酬遞減造成的;B.邊際收益遞減是規(guī)模報酬遞減造成的;C.規(guī)模報酬遞減式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造成的;D.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式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造成的。4、等產量曲線是指在這條曲線上的各點代表(D)A.為生產同等產量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比例是不能變化的;B.
6、為生產同等產量投入要素的價格是不變的;C.不管投入要素量如何,產量總是相等的;D.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所能生產的產量都是相等的。5、等成本曲線平行向外移動表明(B)A.產量提高了;B.成本增加了;C.生產要素的價格按相同比例增加了;D. 生產要素的價格按不同比例增加了。6、在生產者均衡點上(D)A.;B.;C.等產量曲線和等成本曲線相切;D.上述都正確。7、如果等成本曲線與等產量曲線沒有交點,那么要生產等產量曲線所表示的產量,應該(D)A.增加投入;B.保持原投入不變;C.減少投入;D.上述三者都不正確。8、當某廠商以最小成本生產出既定產量時,那他( D )A.總收益為零;B.一定獲得最大利潤;
7、C.一定未獲得最大利潤;D.無法確定是否獲得最大利潤。9、經濟學中短期與長期劃分取決于( D )A.時間長短; B.可否調整產量;C.可否調整產品價格; D.可否調整生產規(guī)模。10、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稱為( B )A.平均成本; B.固定成本;C.長期成本; D.總成本。11、在長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項是不存在的( A )A.可變成本; B.平均成本;C.機會成本; D.固定成本。12、使用自有資金也應計算利息收入,這種利息從成本角度看是( B)A.固定成本; B.隱含成本;C.會計成本; D.生產成本。1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A.廠房設備投資的利息是可變成本;B.貸款利息的支
8、出是可變成本;C.總成本在長期內可以劃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D.補償固定資本無形損耗的折舊費是固定成本。14、邊際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時,( B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變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C.總成本下降; D.平均可變成本上升。15、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D )A.在開始時下降,然后趨于上升; B.在開始時上升,然后趨于下降;C.一直趨于上升; D.一直趨于下降。1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A.在產量的某一變化范圍內,只要邊際成本曲線位于平均成本曲線的上方,平均成本曲線一定向下傾斜;B.邊際成本曲線在達到一定產量水平后上升,是由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所造成的;C.長期平均成
9、本曲線在達到一定的產量水平以后趨于上升,是由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所造成的;D.在邊際成本曲線上,與平均成本曲線交點以上的部分構成商品的供給曲線。四、簡答題1、下面是一張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短期生產函數(shù)的產量表:可變要素數(shù)量可變要素的總生產量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1(2)2(2)2(12)(6)10324(8)(12)4(48)12(24)560(12)(12)6(66)(11)6770(10)(4)8(70)(8.75)9963(7)(-7)(1)在表中填空,用()表示;(2)該生產要素是否出現(xiàn)邊際報酬遞減?如果是,是從第幾單位的可變要素投入量開始的?2、一個廠商使用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
10、生產汽車。假設平均勞動生產率(總產出除以工人的數(shù)量)在最近幾個月一直增加。這是否意味著工人工作越來越努力了?或者,這是否意味著該廠商變得更加有效率了?請加以解釋。答:這種情況并不意味著工人工作越來越努力了。因為當工人顯得過少,資本顯得過多,勞動使用量增加時,勞動的平均產量會增加,但這不一定是工人工作更加努力的結果,而是勞動的邊際產量超過平均產量的結果。如下圖所示:在上圖中,當超過時,是上升的。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撇開其他情況,例如撇開勞動和資本的使用價格及其變動,那么勞動平均產量上升,會使勞動的平均成本(即單位產品中的勞動成本或者說)下降,并進而使產品平均成本()下降。這顯然意味著該廠商
11、變得更加有效率了。3、假定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有四種方法(見下表)能生產出100單位的產品:試問:(a)哪種生產方法在技術上是無效率的?(b)“方法D在技術上是最有效率的,因為它一共只耗用了90單位的資源?!边@種說法對嗎?為什么?(c)如何判斷哪種生產方法經濟上是否有效?資本(單位)勞動(單位數(shù))方法A6200方法B10150方法C10100方法D4050答:(a)方法B在技術上是無效率的,與方法A相比,它使用的資本和勞動的數(shù)量都要較方法A多,而產量相同;同樣,與方法C相比,它使用勞動較多且產量相同,所以廠商不會選擇這種生產方法。(b)這種說法不對,與方法A和方法C相比,方法D耗用的資本數(shù)較高
12、,而勞動數(shù)較少。判斷技術上的效率不能以耗用資源的總數(shù)為尺度。 (C)要判斷哪種生產方法在經濟上時有效的,必須知道勞動及資本的價格,依據(jù)TC=LPL+KPK分別計算其耗用總成本,總成本最低者就是在經濟上有效率的生產方法。4、要素報酬遞減規(guī)律與邊際成本曲線的形狀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如果投入的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開始時上升,然后下降,那么短期邊際成本曲線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是怎樣的?如果邊際產量一開始就下降,那么成本曲線又是怎樣的?答:在短期,固定要素(如資本設備)一定的情況下,可變要素投入量逐漸增加,到一定階段,該要素(如勞動)的邊際產量會出現(xiàn)遞減現(xiàn)象,這就是所謂的要素報酬遞減規(guī)律。當要素報酬遞減時,由該
13、要素生產的產品的邊際成本就會上升,短期邊際成本曲線之所以會先出現(xiàn)下降再上升的U型,就是生產要素報酬(邊際產量)先遞增再遞減的結果。 如果投入的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開始時上升,然后下降,則短期邊際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都會先降后升;如果邊際產量一開始時就下降,那么短期邊際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一開始就向右上傾斜(即上升)。 5、某河附件有兩座工廠,每天分別向何種排放300及250單位的污水。為了保護環(huán)境,政府采取措施將污水排放總量限制在200單位。如果每個工廠允許排放100單位污水,A、B工廠的邊際成本分別為40美元和20美元,試問這是不是將污水排放量限制在200單位并使所費成本最小的方法? 答:為了
14、考察這是不是使所費成本最小的方法,我們必須考察廠商的邊際成本。在分別排放100單位后,A工廠減少污水排放量的MC=40美元,而B工廠的MC=20美元,這就是說,以已經排放100單位為基點,B工廠再增加排放1單位污水會增加成本20美元,而A工廠減少排放1單位污水會減少成本40美元,這樣總成本將節(jié)省20美元,以此類推,只要A工廠減少污水排放量的MC還大于B工廠的MC,那么增加B工廠的污水排放量而減少A工廠的排放量都會使總成本減少,直至A工廠和B工廠污水排放的MC相等為止。五、計算題1、已知生產函數(shù)為,Q表示產量,K表示資本,L表示勞動。令上式的K=10。(a)寫出勞動的平均產量()函數(shù)和邊際產量(
15、)函數(shù)(b)分別計算當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值時廠商雇傭的勞動(c)證明當達到極大時.答:對于生產函數(shù)令K=10,則(a)勞動的平均生產函數(shù)勞動的邊際產量函數(shù)(b)對于總產量函數(shù)欲求總產量極大值,只要令其邊際產量為零,即10-L=0求得L=10,又即當總產量達到極大值時廠商雇傭的勞動為10。同樣,對于平均產量函數(shù)令即得又故L=8為極大值點即當平均產值達到極大值時廠商雇傭的勞動為8。對于勞動的邊際產量由于為負向傾斜的直線,而且勞動L不可能小于零,故當L=0時,有極大值10。亦即當邊際產量達到極大值時廠商雇傭的勞動為0。(c)證明:由(b)可知:當L=8時勞動的平均產量達到極大值則而當
16、L=8時,故當達到極大值時2、設廠商產出一定量某種產品需要的勞動(L)和資本(K)的數(shù)量可以采用下述A、B、C、D四種組合中(見下表)的任何一種。L(單位)K(單位數(shù))A182B133C114D86(a)若每單位勞動價格為6美元,但單位資本價格為12美元,則該廠商為使成本最低宜采用哪種生產方法?(b)若資本價格不變,上升到8美元,該廠商采用哪種方法生產?答:(a)對于方法A對于方法B對于方法C對于方法D為使得成本最低該廠商將采用方法B或者方法C。(b)對于方法A對于方法B對于方法C對于方法D當上升到8美元時,該廠商將采用方法C或者方法D。3、假定某廠商只有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勞動L,產出一種產品Q
17、,固定成本為既定,短期生產函數(shù),求解(a)勞動的平均產量為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shù);(b)勞動的邊際產量為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shù);(c)平均可變成本極?。O大)時的產量;(d)假定沒人工資W=360元,產品價格P=30元,求利潤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shù)。4、填制下表:產量QTFCTVCTCMCAFCAVCATC1100502303404270570說明:答:(a)對生產函數(shù)勞動的平均產量函數(shù)令求得L=30即勞動的平均產量為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shù)為30。(b)對于生產函數(shù)勞動的邊際產量函數(shù)為令求得L=20即勞動的邊際產量為極大時雇傭的勞動人數(shù)為20。(c)由(a)題結論當平均可變成本極小(極大)時,L=30代入生產函數(shù)中,即平均可變成本最?。O大)時的產量為3060。(d)利潤令,即即當W=360,P=30時,利潤極大化時雇傭的勞動人數(shù)為40人。5、假設某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函數(shù)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