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第9章民事行為.ppt_第1頁
民法第9章民事行為.ppt_第2頁
民法第9章民事行為.ppt_第3頁
民法第9章民事行為.ppt_第4頁
民法第9章民事行為.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法總論,主講人:胡 奎 手機郵箱: Q Q:838702761 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45,第 九 章民事行為,一、民事行為概說(理解),(一)概念,1、民事行為是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合法的民事行為稱為民事法律行為。 2、民事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二、民事行為的分類(了解),(一)單方民事行為與多方民事行為,1、單方民事行為是指根據(jù)一項意思表示就可成立的民事行為。這種行為僅憑一方的意思表示,無需

2、他人同意,只要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即可產(chǎn)生法律效力。分為兩類:(1)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須向相對人作意思表示,但不需相對人承諾,民事行為即能成立。如民事行為的撤銷、債務的免除、追認代理權等。(2)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無須向相對人作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為即能成立。如立遺囑、刊登懸賞廣告、繼承人放棄繼承等。,(一)單方民事行為與多方民事行為,2、多方民事行為是指兩個以上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才可成立的民事行為。包括雙方民事行為、共同行為、決議。,(二)要式行為和不要式行為,1、要式行為是指依照法律規(guī)定,必須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為,如:票據(jù)行為就是法定要式行為。 2、一般來說,民事行

3、為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以外,都是不要式行為。,(三)主民事行為和從民事行為,1、主民事行為是指能單獨成立,不以其他民事行為的成立為要件的民事行為。 2、從民事行為是指從屬于其他民事行為而存在的民事行為。,(四)獨立的民事行為和輔助的民事行為,1、獨立的民事行為指行為人借助自己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為。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民事主體所為的民事行為,皆為獨立的民事行為。 2、輔助的民事行為指行為人的意思表示須在他人意思表示的輔助下才能成立民事行為時,該他人的意思表示即為輔助的民事行為。法定代理人對未成年人的意思表示所作的同意表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超越代理權行為的追認,皆屬于輔助的民事行為。,(五)生前

4、行為和死因行為,1、生前行為是指在行為人生前發(fā)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多數(shù)民事行為屬于此類。 2、死因行為是指以行為人的死亡為生效要件的民事行為。遺囑為典型的死因行為。,(六)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1、負擔行為是指民事主體通過行為向其相對人表示受為或不為特定行為的約束,以設立一個給付義務并由此建立債的關系。負擔行為將給行為人自己設定給付義務,同時給債權人設定債權。典型代表如債權契約。,(六)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2、處分行為是指通過對既存權利設定負擔、變更、移轉(zhuǎn)或拋棄而直接對該權利發(fā)生作用的民事行為。其一,處分行為是對標的的處分,沒有標的,就沒有處分行為。其二,處分行為的結(jié)果是直接導致權利狀態(tài)的變化,即

5、權利的移轉(zhuǎn)、變更、消滅以及使原權利增加負擔,而不是使行為人負有義務。如將所有權移轉(zhuǎn)給他人或免除他人債務等。,(七)有因行為和無因行為,1、有因行為,指行為與其原因在法律上相互結(jié)合不可分離的民事行為。 2、無因行為,指行為與其原因可以分離的民事行為。如票據(jù)行為。,三、民事行為的成立(理解),1、民事行為的成立主要解決按照法律規(guī)定成立民事行為應包括哪些必不可少的事實要素。 2、民事行為的成立屬于事實判斷問題;民事行為的有效,即一個民事行為是否構(gòu)成一個具有合法性的民事行為,屬于價值判斷問題。確定民事行為是否有效的第一步,應是確定該民事行為是否已成立。,(一)概述,(二)成立要件,1、一般成立要件。

6、(1)當事人。 (2)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將其期望發(fā)生某種法律效果的內(nèi)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現(xiàn)于外部的行為。單方民事行為中,有一項意思表示即可;雙方民事行為中,需要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二)成立要件,2、特別成立要件。 (1)特別成立要件是指某些特別類型的民事行為的成立,應具備特別的事實要素。如要物行為,該行為的成立除須具備民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外,還須有一方當事人義務的履行行為或標的物的交付行為。,(二)成立要件,(2)合同法第293條規(guī)定:客運合同自承運人向旅客交付客票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另有交易習慣的除外。 (3)合同法第367條規(guī)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時成立,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7、。,四、意思表示(掌握),(一)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1、意思表示是民事行為的核心要素。指表意人將其期望發(fā)生某種法律效果的內(nèi)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現(xiàn)于外部的行為。意思存于內(nèi)心,是不能發(fā)生法律效果的。當事人要使自己的內(nèi)心意思產(chǎn)生法律效果,就必須將意思表現(xiàn)于外部,即將意思表示出來。,(一)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2、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 (1)目的意思。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為具體內(nèi)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據(jù)以成立的基礎。,(一)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2)效果意思。效果意思是指當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發(fā)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如果當事人沒有效果意思,就不是意思表示。這一點體現(xiàn)在:

8、雙方當事人的情誼行為,沒有打算發(fā)生法律上效果的情形。如甲對乙說:“我兒子如果考上重點大學,我一定請你喝酒?!?(一)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問題】甲乙兩人在火車上相識,甲擔心自己到站時未醒,遂請求乙在火車到達A站時呼喚自己下車,乙欣然答應。在火車到達A站時,甲乙都沉睡未醒,故甲沒能及時下車,并為此支出了額外費用。問:甲能否要求乙賠償?,(一)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答案】不能。因為乙當時答應到時叫醒甲只是一種情誼行為,而不是一種意欲發(fā)生法律效果的委托合同關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乙不承擔責任。,(一)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3)表示行為。表示行為是指行為人將其內(nèi)在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現(xiàn)于外部

9、,為行為相對人所了解的行為要素。如某人在拍賣會上招呼朋友,不成立拍買的意思表示,因為只有表示行為,但沒有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二)意思表示的形式,1、口頭形式。指以對話的形式所進行的意思表示。對話的外延包括電話交談、托人帶口信、當眾宣布自己的意思等??陬^形式的民事行為,是不要式的民事行為,具有簡便迅速的優(yōu)點,但同時由于缺乏客觀記載,一旦發(fā)生糾紛,日后難以取證。大多適用于即時清結(jié)或標的數(shù)額小的交易。,(二)意思表示的形式,2、書面形式。指用書面文字形式所進行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11條規(guī)定:“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以及數(shù)據(jù)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shù)據(jù)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xiàn)所載

10、內(nèi)容的形式?!睍嫘问娇墒箼嗬x務關系明確化,并可保存證據(jù),有助于預防和處理爭議。書面形式是要式法律行為的一種形式,是否采用,由法律或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主要適用于履行期限較長、交易規(guī)則復雜、標的數(shù)額較大的交易行為。,(二)意思表示的形式,3、推定形式。指當事人通過有目的、有意義的積極行為將其內(nèi)在意思表現(xiàn)于外部,使他人可以根據(jù)常識、交易習慣或相互間的默契,推知當事人已作某種意思表示,從而使民事行為成立。如租期屆滿后,承租人繼續(xù)交納房租,出租人接受之,由此可推知當事人雙方作出了延長租期的法律行為。,(二)意思表示的形式,4、沉默方式。指既無語言表示又無行為表示的消極行為,在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情況下,視為

11、當事人的沉默已構(gòu)成意思表示,由此使法律行為成立。通常情況下,內(nèi)部意思之外部表達須借助于積極的表示行為,沉默不是表示行為,因此沉默不是意思表示,不能成立民事行為。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時,當事人的消極行為才被賦予一定的表示意義,并產(chǎn)生成立民事行為的效果。如在繼承和遺贈中,(三)意思實現(xiàn),1、意思實現(xiàn)是指民事主體作出特定的行為以代替相應的意思表示。 2、合同法第22條規(guī)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jù)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如甲向一臺自動售貨機投幣購買飲料。,(四)意思表示的生效,1、意思表示可以分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和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遺囑

12、行為、拋棄動產(chǎn)行為。一般來說是在意思表示作出時生效,但要注意的是,立遺囑的意思表示要在意思表示人死亡的時候生效。,(四)意思表示的生效,3、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解除合同、要約、承諾、免除債務、授予代理權等。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為對話的意思表示和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1)對話的意思表示是在相對人了解的時候生效。非對話的意思表示,如書信往來,電報,是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四)意思表示的生效,(2)到達不要求對方當事人了解意思表示的內(nèi)容,而只要把意思表示到達到相對人可以控制的范圍內(nèi)。比如,相對人的電子郵箱、企業(yè)的傳達室簽收郵件都是到達。 (3)合同法第26條規(guī)定:如果承諾不需要通知的

13、,根據(jù)交易習慣或要約要求以行為方式作出承諾的,則行為作出時承諾生效。即以行為方式作出的承諾,在行為作出時生效。例外:中標通知書發(fā)出時就已發(fā)生法律效力。,(四)意思表示的生效,(4)如果意思表示是通過傳達人傳達的,如果傳達人是為表意人服務的,傳達人沒有傳達或者推遲傳達、錯誤傳達的風險由表意人承擔。如果傳達人是為相對人服務的,則由相對人對傳達人的錯誤承擔責任。 (5)如果是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作出的意思表示,除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的民事行為以外的其他的意思表示都應當是在送達到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時生效。,(五)意思表示的解釋,1、解釋對象:

14、我國通說認為就意思表示的解釋對象應采折衷主義理論,以表示主義為主,意思主義為輔。一般情況下采表示主義理論,在當事人因欺詐、脅迫、乘人之危、錯誤等原因為意思表示時,應采意思主義理論。,(五)意思表示的解釋,2、解釋方法:合同法第125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五)意思表示的解釋,(1)文義解釋:是指通過對意思表示所使用的文字詞句的含義的解釋,以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但考慮到語言文字大多具有多義性,而意思表示人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所具備的法律知識也各有不同,詞不達意在所難免。所

15、以在進行文義解釋時,不應拘泥于當事人所使用的文字。,(五)意思表示的解釋,(2)體系解釋:又稱整體解釋,是指把意思表示的全部條款和構(gòu)成部分看做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從各個條款以及構(gòu)成部分的相互關聯(lián)、所處的地位的總體聯(lián)系上闡明當事人有爭議的用語的含義。,(五)意思表示的解釋,(3)習慣解釋:是指意思表示所使用的文字詞句有疑義時,應參照當事人的習慣解釋。,(五)意思表示的解釋,(4)目的解釋:指如果意思表示所使用的文字或某個條款可能作兩種解釋時,應采取最適合于意思表示目的的解釋。,(五)意思表示的解釋,(5)誠信解釋:指對意思表示進行解釋時,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五)意思表示的解釋,【案情】2002年

16、11月27日,原告被被告駕駛的微型面包車撞傷,經(jīng)公安交警部門調(diào)解,由被告賠償原告各項損失57000元。簽訂協(xié)議時,被告給付了30000元,剩余部分27000元向原告出具了欠條。2005年9月,原告以被告不還欠款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五)意思表示的解釋,原告向法庭提交了被告出具的27000元欠條。在該欠條的反面由被告批注“2004年1月2日已付人民幣300元整”和“2004年1月19日已付人民幣700元整”。在該欠條的正面由被告注明“2004年4月1日還欠款貳仟整”。原告認為欠條正面注明的是“還(huan)欠款2000元”,被告則認為是“還(hai)欠款2000元”。,(五)意思表示的解釋,【

17、問題】本案所爭議的焦點,應該如何解釋?,(五)意思表示的解釋,【解析】被告無法提供已償付原告24000元的足夠證據(jù)。同時欠條正面“2004年4月1日還欠款貳仟整”系被告所批注,并且與2004年1月2日和1月19日兩次在欠條反面批注的書寫語言不一致。據(jù)此,2004年4月1日還欠款貳仟整”中應為“還(huan)欠款2000元?!?五、民事行為的生效條件(掌握),(一)概述,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是指已成立的民事行為發(fā)生法律效力所應當具備的要素。民事行為的生效意味著當事人的意思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反映的是國家意志對個人意志的態(tài)度。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 3、不違反法律

18、、行政法規(guī)或社會公共利益,(二)一般生效要件,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就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從事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原則上不能獨立實施民事行為。不具有相應行為能力的人所從事的民事行為,未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追認的,自始不發(fā)生效力。但限制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可獨立實施單純獲得利益的民事行為。,(二)一般生效要件,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人的內(nèi)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相一致的狀態(tài)。二是指當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意思表示的狀態(tài)。將意思

19、表示真實作為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是為了貫徹意思自治原則。行為人意思表示不真實,包括以下幾種:,(二)一般生效要件,(1)意思與表示不一致,即行為人的內(nèi)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真意保留。又稱單獨虛偽表示,指行為人故意隱瞞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基于真意保留所為的民事行為,原則上可以生效。但該真意保留為相對人明知時,民事行為應不生效力。,(二)一般生效要件,戲謔表示。又稱缺乏真意的表示,指行為人作出的意思表示并非出于真意,并且期待對方會立即了解其表示并非出自真意。,(二)一般生效要件,虛偽表示。虛偽表示又稱偽裝表示,指行為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假的意思表示?;谔?/p>

20、偽表示所為的民事行為,原則上不生效力,但其不生效不得對抗善意的第三人。,(二)一般生效要件,虛偽表示隱藏行為。指行為人將其真意隱藏在虛假的意思表示中?;陔[藏行為所為的民事行為,隱藏真意的虛假意思表示應不生效力,至于被隱藏的真實意思表示,則應依據(jù)關于該意思表示的規(guī)定來具體判斷。,(二)一般生效要件,錯誤。指行為人由于認識錯誤或欠缺對錯誤的認識,致使意思與表示不一致。錯誤包括關于當事人本身的錯誤、關于當事人資格的錯誤、關于標的物本身的錯誤、關于標的物性質(zhì)的錯誤、關于民事行為性質(zhì)的錯誤、關于價格、數(shù)量、履行地、履行期限的錯誤、關于動機的錯誤。,(二)一般生效要件,錯誤。在傳統(tǒng)民法上,嚴格區(qū)分錯誤和

21、誤解。前者指行為人非故意的表示與意思不一致;后者指相對人對于意思表示了解的錯誤。我國民法不作類似區(qū)分,在關于重大誤解的規(guī)定中,涵蓋了錯誤和誤解所包含的內(nèi)容,并將相應民事行為的效力規(guī)定為可撤銷。,(二)一般生效要件,誤傳。指因傳達人或傳達機關的錯誤導致行為人意思與表示不一致。誤傳在我國民事立法上沒有單獨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將其作為重大誤解的一種情況來處理。,(二)一般生效要件,【案例】甲、乙是鄰居,乙得病需錢治療,甲便給乙送去3000元,并對乙說:“你先用著,以后再說?!币医邮眨⒈硎局x意。2年后,甲乙發(fā)生糾紛,甲要求乙返還3000元,乙拒絕。該案應如何處理?乙理解錯誤,應返還,(二)一般生效要件,

22、(2)意思表示不自由。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以下幾種:欺詐。是指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基于錯誤判斷作出意思表示?;谄墼p所為的民事行為,我國民法通則一概認定為無效,未盡妥當。合同法則采取了較為妥當?shù)奶幚磙k法,即損害國家利益的方為無效,此外一概為可撤銷。,(二)一般生效要件,脅迫。是指以給自然人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意的意思表示?;诿{迫所為的民事行為,民法通則一概認定為無效,合同法則規(guī)定,損害國家利益的方為無效,此外一概為可撤銷。,(二)一般生效要件,乘人之危。是指行為

23、人利用對方當事人的急迫需要或危難處境,迫使其作出違背真意的意思表示?;诔巳酥K鶠榈拿袷滦袨?,民法通則規(guī)定為無效,合同法則規(guī)定,如對有急迫需要或處于危難處境的當事人有損害的,可以撤銷合同。,(二)一般生效要件,3、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社會公共利益。此處的法律應作狹義的理解。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主要是指不違反禁止性規(guī)定。其中違反效力性的禁止性規(guī)定的,民事行為絕對無效;違反管理性的禁止性規(guī)定的,并不當然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二)一般生效要件,【案例1】甲購得乙的奶牛一頭。當時乙謊稱,該牛已配種,已有近3個月沒有發(fā)情,現(xiàn)已懷孕。甲信此言,當即以3000元的較高價格與乙成交。但待其將牛牽回數(shù)日,

24、發(fā)現(xiàn)該牛又發(fā)情,并沒有懷孕,遂找到乙要求退牛還款,并賠償自己飼養(yǎng)奶牛的草料費。乙辨稱,牛是你自己相中當面成交的,不能翻悔,拒絕退還價款。該案應如何處理?欺詐,民事行為無效,(二)一般生效要件,【案例2】某電器商行明知彩色電視機有質(zhì)量問題,但在銷售時故意不加以說明,顧客甲購買了質(zhì)量有問題的彩電。該案應如何處理?,(二)一般生效要件,【案例3】甲某單位今年又蓋了一批房屋,甲某估計自己可以分到一套,于是先按房屋面積買了一些純毛地毯,準備搬進新居時用。但后來甲某沒有分到房屋。問:甲某購買地毯的行為效力如何?,(三)特別生效要件,一般情況下,民事行為具備一般有效要件即產(chǎn)生法律效力。但在特殊情況下,民事行

25、為還須具備特別有效要件,才能產(chǎn)生完全的法律效力。如合同法第44條: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xù)才生效的,應依照其規(guī)定。這里的批準、登記手續(xù)即是民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六、效力存在欠缺的民事行為(掌握),(一)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1、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所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民事行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進行的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民事行為。,(一)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2、損害國家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行為。 (2)惡意串通,損害國

26、家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行為。 (3)民事行為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一)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3、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性規(guī)范的民事行為。如: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5、絕對無效民事行為的效力:自始無效。,(一)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6、民事行為的部分無效。民法通則第60條: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合同法第56條:無效的合同或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合同法第57條: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立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二)可撤銷

27、的民事行為,1、含義: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又稱相對無效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但因欠缺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可因行為人撤銷權的行使,使其自始歸于無效的民事行為。,(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2、種類: (1)存在重大誤解所實施的民事行為。重大誤解是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在作出意思表示時,對涉及民事行為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項存在認識上的顯著缺陷。重大誤解的構(gòu)成,從主觀方面看,行為人的認識應與客觀事實存在根本性的背離;從客觀方面看,因為發(fā)生這種背離,應給行為人造成了較大損失。,(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2)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顯失公平是指出于非自愿的原因,實施民事行為的結(jié)果對一方當事人過分有利,對他

28、方當事人過分不利。顯失公平著眼于民事行為的結(jié)果。處于不利地位的一方當事人只需舉證證明雙方利益失衡的狀態(tài)即可,如果對方當事人不能舉證證明這種狀態(tài)是發(fā)生民事行為時雙方自愿的結(jié)果,該民事行為即為可撤銷民事行為。,(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為民事行為。民法通則將此類行為規(guī)定為無效民事行為,一方面不正當?shù)貜娀藝腋深A、限制了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常會給被欺詐、脅迫以及處于危難處境的當事人帶來更為不利的法律后果。因此合同法將其規(guī)定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3、撤銷權: (1)撤銷權是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能通

29、過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民事行為的效力歸于消滅的權利。撤銷權為形成權。 (2)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或者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3)撤銷權的實現(xiàn),必須借助于法院或仲裁機關的裁斷。若行使撤銷權,則民事行為自始無效。,(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4、撤銷權與變更權: (1)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同時也是可變更的民事行為。 (2)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gòu)不得撤銷。,(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1、概念: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雖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確定,只有經(jīng)過特定當事人的行

30、為,才能確定生效或不生效的民事行為。,(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2、類型: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多方民事行為。催告權: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nèi)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撤銷權: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2)無權處分行為。合同法第5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chǎn),經(jīng)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這一結(jié)論也有例外。比如動產(chǎn)善意取得;商業(yè)貿(mào)易。,(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3)無權代理行為。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在代理權終止后,

31、以代理人的身份所進行的民事行為,只有經(jīng)過被代理人的追認,民事行為才能生效。這一結(jié)論也有例外。比如表見代理,合同法第49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4)無權代表行為。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超越代表權限進行的民事行為。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法人或其他組織事后追認的,民事行為有效。合同法第50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代表行為有效(無須追認)。,(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32、案例1】劉某60歲,早年喪妻,有兩子一女:甲、乙、丙。2007年劉某與孫某結(jié)婚,甲、乙、丙對此非常不滿,認為孫某與自己的父親結(jié)婚會影響自己繼承劉某的財產(chǎn)。三人私下訂立了一份書面協(xié)議,協(xié)議規(guī)定:劉某所有的12間住房三人每人四間,存款15萬元每人5萬,待劉某去世后分割,任何一方不得反悔。該協(xié)議效力如何?,(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案例2】甲誤將一塊有文物價值的金幣當作普通金幣賣給了乙。一年后,甲偶然知道該金幣的文物價值,故訴到法院主張撤銷合同。法院如何處理?,(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案例3】母親去世,有一兒一女,兒子要將母親遺產(chǎn)五間房賣給他人,已出嫁的女兒反對,兒子不聽,立約出售了其中四間房。此行為效力如何?,(三)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案例4】甲為1乘客(老煙民,熟知煙的價格),乙為1小販。乙在火車車廂叫賣:“紅塔山香煙,10元錢1條。”甲欣然買之。經(jīng)查,該煙為假煙。甲與乙之間的行為性質(zhì)如何認定?,(四)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被撤銷或確定不發(fā)生效力的法律后果,1、返還財產(chǎn)。 2、賠償損失。 3、其他法律后果。,七、附條件與附期限的民事行為(理解),(一)附條件的民事行為,1、概念:附條件的民事行為是指民事行為效力的開始或終止取決于將來不確定事實的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的民事行為。 法條: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