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病機傷寒論方劑太陽病太陽本病中風(fēng),以桂枝湯主之(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傷寒以麻黃湯主之(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風(fēng)寒兩感,以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桂枝3g 芍藥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黃3g 大棗3枚 杏仁3g)(桂枝4.5g 芍藥4.5g 麻黃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棗2枚)。傷寒而內(nèi)有火郁,以大青龍湯主之(麻黃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棗4枚 石膏30g)。中風(fēng)內(nèi)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桂枝2g 芍藥3g 麻黃1.5g 炙甘草2g 大棗2枚 生姜4g 石膏9
2、g)。傷寒而內(nèi)有水飲結(jié)中上焦,以小青龍湯主之(麻黃4.5g 芍藥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細辛3g)。表已解而內(nèi)燥,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黨參9g(或西洋參36g))。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湯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shù)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表退而熱結(jié)血分,以桃核承氣湯、抵當(dāng)湯、丸主之(桃核承氣湯:桃仁9g 大黃9g 桂枝4.5g 元明粉6g(沖服) 炙甘草4.5g)(抵當(dāng)湯:水蛭15條 虻
3、蟲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黃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內(nèi)有火郁,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麻黃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表解而內(nèi)燥,以人參石膏湯主之()。表解而里熱,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沖服))。入太陰去路表未解而里濕,以五苓散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shù)9g 茯苓9g 桂枝6g)。表解而里陽虛,以甘草干姜湯主之(炙甘草612g 干姜36g)。表解而里陰虛,以芍藥甘草湯主之(芍藥15g 炙甘草9g)。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后以桂枝湯主
4、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表風(fēng)未解而里虛,以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主之(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黨參9g 大棗4枚 生姜9g)。表未解而里熱,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葛根12g 黃芩9g 黃連6g 炙甘草3g)。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黨參6g 白術(shù)12g 芍藥6g)。表風(fēng)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樸杏仁湯主之()。表解而里濕,以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術(shù)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棗4枚)。表虛而里實,以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5、里實而宜吐,以梔子濃樸湯、梔子干姜湯,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姜湯,隨證主之(梔子濃樸湯:山梔子9g 炙厚樸6g 炙枳實9g)(梔子干姜湯:山梔子9g 干姜4.5g)(梔子香豉湯:)(梔子甘草湯:)(梔子生姜湯:)入少陰去路表虛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汗出不止,惡風(fēng),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 炮附子34.5g )里虛惡寒,以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芍藥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里寒有濕,以茯苓白術(shù)桂枝甘草湯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湯主之(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藥9g 白術(shù)9g 生姜9g)。里虛亡陽,以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9g
6、 炙甘草9g)。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桂枝9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里虛亡陽驚狂,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里虛亡陽煩躁,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蠣9g 煅龍骨9g)。表解而里陽虛,以茯苓四逆湯,干姜附子湯主之(茯苓12g 人參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干姜4.5g 生附子9g)。太陽壞病結(jié)胸痞證結(jié)胸證重者,以大陷胸湯,大陷胸丸主之(大黃9g 元明粉9g(沖服) 甘遂末1.53g(沖服))輕者以小陷胸湯主之(黃連3g 半夏6g 瓜蔞1530
7、g)。痞證表未解而里虛,以桂枝人參湯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白術(shù)9g 黨參9g 干姜9g)。表已解而里實,上有熱,以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大黃9g 黃連3g 黃芩3g)。表已解而里實,下有寒,以附子瀉心湯主之(大黃6g 黃連3g 黃芩3g 炮附子4.5g)。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棗湯主之(大棗10枚 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棗煎湯,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棗湯沖服。)。表解而里有寒、有熱,以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主之(生姜9g 半夏9g 黨參9g 干姜3g 黃芩6g 黃連3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炙甘草9g 黃芩6g 黃連3g 半夏9g 黨參9g 干姜4.5g 大
8、棗4枚)。里濕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赤石脂1530g 禹余糧1530g)。里濕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shù)9g 茯苓9g 桂枝6g)。表解而里郁,以旋復(fù)花代赭石湯主之()。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搗篩和勻,每次36g煎服,可與豆豉同煎)。陽明病陽明病,太陽經(jīng)證未罷,中風(fēng),仍以桂枝湯主之,傷寒,仍以麻黃湯主之(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太陽未解,而將入陽明,以桂枝加葛根湯主之(葛根9g 桂枝4.5g 芍藥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太陽未解,而已入陽明,
9、以葛根湯主之(葛根9g 麻黃4.5g 桂枝4.5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芍藥6g)。二陽表未解,而里有郁,以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表解而里熱,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葛根9g 麻黃4.5g 炙甘草3g 芍藥6g 桂枝4.5g 大棗4枚 半夏9g 生姜6g)(調(diào)胃承氣湯: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沖服))。表解而里微實,以小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厚樸4.5g 炙枳實6g)。表解而里大實,以大承氣湯主之(大黃12g(酒洗) 炙厚樸12g 炙枳實12g 元明粉9g(沖服))。里實而津竭,以密煎導(dǎo)方、豬膽汁方主之()。里實而脾約,以麻仁丸方主之(麻子仁15g 芍藥9g
10、炙枳實9g 大黃6g 炙厚樸9g 杏仁9g)。里實而血瘀,以抵當(dāng)湯主之(水蛭15條 虻蟲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黃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陽明病虛證陽明虛證,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里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6g 黨參9g 生姜12g 大棗4枚)。里有積濕,以五苓散主之(豬苓9g 澤瀉15g 白術(shù)9g 茯苓9g 桂枝6g)。里有虛熱,以梔子豉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山梔子9g 香豉9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黨參9g(或西洋參36g))。里有濕熱,以豬苓湯主之
11、(豬苓9g 茯苓9g 澤瀉9g 阿膠9g(烊化) 滑石15g)。里有燥熱,以白虎湯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里有瘀熱,以茵陳蒿湯主之(茵陳蒿15g 梔子9g 大黃69g)。少陽病少陽經(jīng)本病,經(jīng)氣郁迫,表里不和,以小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棗4枚)。太陽經(jīng)證未罷,而遽入少陽,以柴胡桂枝湯主之(桂枝4.5g 芍藥4.5g 柴胡6g 黃芩4.5g 黨參4.5g 炙甘草3g 半夏6g 大棗2枚 生姜4.5g)。太陽病未解而表實,以麻黃湯主之(麻黃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少陽病已具而里虛,以小建中
12、湯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芍藥15g 生姜9g 膠飴30g)。太少合病,而自下利,以黃芩湯主之. 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黃芩9g 芍藥12g 炙甘草6g 大棗4枚)(黃芩9g 芍藥12g 炙甘草6g 大棗4枚 半夏9g 生姜9g)。表未解而里實,以大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芍藥9g 半夏9g 生姜12g 枳實6g 大棗4枚 大黃6g)。表已解而里熱,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沖服))。婦人熱入血室,以小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棗4枚)。 少陽壞病入陽明去路: 里虛而心
13、悸煩,以小建中湯主之(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芍藥15g 生姜9g 膠飴30g)。里虛而心動悸,以炙甘草湯主之(炙甘草9g 生姜6g 黨參9g 生地黃12g 桂枝6g 阿膠9g(烊化)麥門冬15g 麻仁9g 大棗10枚)。里虛而煩滿譫語,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柴胡6g 黃芩3g 生姜3g 黨參3g 桂枝3g 茯苓9g 半夏4.5g 大黃4.5g 煅龍骨9g 煅牡蠣9g 鉛丹4.5g(先煎) 大棗2枚)。少陽本病未罷,仍以小柴胡湯主之. 表未解而里實,仍以大柴胡湯主之(柴胡9g 黃芩6g 黨參6g 半夏9g 炙甘草4.5g 生姜9g 大棗4枚)(柴胡9g 黃芩6g 芍藥9g 半夏9
14、g 生姜12g 枳實6g 大棗4枚 大黃6g)。表未解而里熱,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柴胡4.5g 黃芩3g 黨參4.5g 炙甘草3g 生姜3g 半夏4.5g 大棗2枚 元明粉6g(沖服))。入太陰去路: 表里未解,以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柴胡9g 桂枝4.5g 干姜3g 瓜蔞根9g 黃芩4.5g 牡蠣9g 炙甘草3g)。 少陽壞病結(jié)胸痞證按結(jié)胸證,以大陷胸湯主之。痞證,以半夏瀉心湯主之(大陷胸湯:大黃9g 元明粉9g(沖服) 甘遂末1.53g(沖服))(半夏瀉心湯:半夏9g 黃芩6g 黃連3g 干姜4.5g 黨參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太陰病太陰病,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湯主之(桂枝6g 芍
15、藥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棗4枚)。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湯主之,后以桂枝湯主之,表已解而里有實寒,以四逆湯主之(四逆湯: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里有寒而上有虛熱,以黃連湯主之(黃連4.5g 炙甘草4.5g 干姜4.5g 人參9g 半夏9g 大棗4枚 桂枝4.5g)。表未解而里虛,以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生姜6g)。表未解而里實,以桂枝加大黃湯主之(桂枝6g 大黃4.5g 芍藥12g 生姜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表寒郁而內(nèi)生濕熱。以茵陳蒿湯主之(茵陳蒿15g 梔子9g 大黃69g)。表濕郁而內(nèi)生瘀熱,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麻黃
16、2g 連翹9g 杏仁6g 赤小豆30g 大棗4枚 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 生姜6g 炙甘草6g)。表里俱有瘀熱,以梔子柏皮湯主之(山梔子9g 黃柏6g 炙甘草3g)。 少陰病少陰病,表里俱寒,以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麻黃3g 細辛3g 炮附子4.5g)(麻黃3g 炙甘草3g 炮附子4.5g)。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湯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里寒而土敗,以附子湯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黨參6g 白術(shù)12g 芍藥6g)。里熱升而咽痛,以甘草湯,桔梗湯主之(炙甘草湯:炙甘草9g 生姜6g 黨參9g 生地黃12g 桂枝6g 阿膠9g(烊化)麥門冬15g 麻仁9
17、g 大棗10枚)(桔梗9g 生甘草9g)。里陰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湯主之(半夏 桂枝 炙甘草各等分)。咽痛而生瘡,聲不出,以苦酒湯主之(半夏 雞蛋清 苦酒(米醋))。咽痛而胸滿心煩,以豬膚湯主之(豬皮適量)。里寒而土虛,以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6g 黨參9g 生姜12g 大棗4枚)。里寒而水泛,以真武湯主之,里熱而有濕,以豬苓湯主之(真武湯: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藥9g 白術(shù)9g 生姜9g)(豬苓湯:豬苓9g 茯苓9g 澤瀉9g 阿膠9g(烊化) 滑石15g)。里熱而有郁,以四逆湯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里寒而陽微,以通脈四逆湯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18、蔥白4莖(本方為四逆湯加蔥白而成))。里寒而脈絕,以白通湯主之(生附子9g 干姜6g 蔥白4莖 童便100ml(藥煎成后加入))。里寒而無脈,嘔煩,以白通加豬膽汁湯(生附子9g 干姜6g 蔥白4莖 童便100ml(藥煎成后加入) 豬膽一個(取汁和入))。里寒而下利膿血,以桃花湯主之(赤石脂15g 干姜6g 粳米30g)。里熱而液耗,以黃連阿膠湯主之(黃連4.5g 黃芩4.5g 芍藥9g 雞子黃2枚 阿膠12g(烊化))。里熱而水涸,以大承氣湯主之(大黃12g(酒洗) 炙厚樸12g 炙枳實12g 元明粉9g(沖服))厥陰病厥陰病,里寒而吐蛔,以烏梅丸主之(烏梅15g 細辛3g 干姜6g 附子6g
19、 當(dāng)歸9g 蜀椒6g 桂枝6g 黨參6g 黃柏9g 黃連9g)表寒而里虛,以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當(dāng)歸9g 桂枝9g 芍藥9g 細辛3g 炙甘草4.5g 通草6g 大棗6枚)。若內(nèi)有積寒,以當(dāng)歸四逆加吳榮萸生姜湯主之(當(dāng)歸9g 芍藥9g 桂枝9g 通草6g 細辛3g 吳茱萸6g 生姜15g 大棗6枚 炙甘草4.5g)。里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搗篩和勻,每次36g煎服,可與豆豉同煎。)。里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湯主之(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里寒而厥逆,以四逆湯主之,里寒而陽郁,以通脈四逆湯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4.5g 蔥白4莖(本方為四逆湯加蔥白
20、而成)。里寒而上有浮熱,以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里寒而上虛,以吳茱萸湯主之(吳茱萸6g 黨參9g 生姜12g 大棗4枚)。陽回而里熱下利,以白頭翁湯主之(白頭翁9g 黃柏6g 黃連6g 秦皮9g)。陽回而里熱有燥屎,以小承氣湯主之(大黃9g(酒洗) 炙厚樸4.5g 炙枳實6g)。陽復(fù)而里生煩熱,以梔子豉湯主之(山梔子9g 香豉9g)。 由病機可得知病癥。病機種類:傷寒,中風(fēng),火郁,水郁,內(nèi)燥,里濕,里寒,里熱,里虛,里實,熱結(jié)血分,里陽虛,里陰虛,里水,湯液經(jīng)法十二神方四正方北方壬癸水,“滲可祛濕”方玄武;東方甲乙木,“輕可祛實”方青龍;南方丙丁火,“滋可祛枯”方朱鳥;西方庚辛金,“收可
21、已耗”方白虎。八維方北東位丑,“滑可袪著”,方咸池;東北位寅,“溫可袪寒”,方陽旦;東南位辰,“宣可袪郁”,方天阿;南東位已,“泄可祛實”,方螣蛇;南西位未,“澀可固脫”,方神后;西南位申,“清可祛熱”,方陰旦;西北位戌,“重可祛怯”,方紫宮;北西位亥,“補可扶弱”,方勾陳。二旦六神大小湯弘景曰: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xué)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shù)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shù)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小陽旦湯治天行病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fēng),鼻鳴干嘔者。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二
22、兩,切)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小陰旦湯治天行病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人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利自止也。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惙:(chuo輟)意指疲乏。),身勞力怯,惡風(fēng)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黃芪
23、(五兩)人參桂枝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大陰旦湯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生姜(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小青龍湯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麻黃(三兩)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兩)甘草(炙,一兩半)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
24、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大青龍湯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麻黃(去節(jié))細辛芍藥甘草(炙)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兩)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小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dāng)?shù)升不已,脈洪大者方:石膏(如雞子大,綿裹)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大白虎湯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麥門冬(
25、半升)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兩,切)竹葉(三大握)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nèi)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小朱鳥湯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nèi)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錠)黃連(四兩)黃芩芍藥(各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nèi)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大朱鳥湯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shù)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雞子黃(二枚)阿膠(三錠)黃連(四兩)黃芩芍藥(各二兩)人參(二兩)干姜(二兩)上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貴州大學(xué)《行政監(jiān)督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貴州財經(jīng)大學(xué)《生物制藥綜合實驗》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貴陽學(xué)院《裝飾材料構(gòu)造與人體工程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2025江西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專職安全員)題庫附答案
- 2025青海建筑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5年四川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貴陽信息科技學(xué)院《機械原理(實驗)》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硅湖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工業(yè)發(fā)酵分析》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2025貴州省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
- 廣州新華學(xué)院《實驗設(shè)計與數(shù)據(jù)處理》2023-2024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試卷
- 2022年0822海南省公務(wù)員考試《行測》真題
- 機械制造企業(yè)風(fēng)險分級與管控
- 家庭管理量表(FaMM)
-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射頻治療
- 2023屆河南省洛陽市平頂山市許昌市濟源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
- 【超星爾雅學(xué)習(xí)通】《老子》《論語》今讀網(wǎng)課章節(jié)答案
- 配電箱采購技術(shù)要求
-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附屬外國語學(xué)校2020-2021七年級下學(xué)期期中英語試卷+答案
- 綠色施工措施措施 四節(jié)一環(huán)保
- TCSES 71-2022 二氧化碳地質(zhì)利用與封存項目泄漏風(fēng)險評價規(guī)范
- GB/T 8561-2001專業(yè)技術(shù)職務(wù)代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