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一單元閱讀5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優(yōu)質課教案_17_第1頁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一單元閱讀5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優(yōu)質課教案_17_第2頁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一單元閱讀5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優(yōu)質課教案_17_第3頁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一單元閱讀5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優(yōu)質課教案_17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世說新語兩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教學難點重點詞句的翻譯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

2、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xiàn)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詠雪一、創(chuàng)設情景 導入新課(播放雪絨花作為背景音樂。)多媒體展示雪花紛飛的圖片,學生賞析。然后過渡到問題設計:你覺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進而問他們,既然這樣,你們想知道古人用什么來比喻雪花的呢?從而導入所學課文.二釋題:1先指名讓學生介紹2教師再放幻燈片 ,進行補充說明世說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

3、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這部書不僅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也因為其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三、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作點拔。2學生示范朗讀并做點評。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huán)節(jié),力爭當堂成誦。4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

4、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組討論 質疑體會 教師導學1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2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a文章開頭一句話,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內容? b“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c聯(lián)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d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

5、什么用意?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e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五、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讓學生再舉幾例古人吟詠白雪時用的比喻的詩句。把事先找好的詩句和學生做交流。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高群對雪五、運用比喻 想像寫作古人詠雪的詩句寫得如此精妙(問題設計)怎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歸納:由“形

6、似”到“神似”!讓學生嘗試比喻句的寫作:英語中有26個字母,從這些大寫字母中任選幾個,發(fā)揮想象,仿寫句子。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B是兩個聯(lián)結的心,是友誼。C是未滿的月牙兒,是缺憾學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時適時師生共點評!六、教師小結及作業(yè)的布置。1教師小結2布置作業(yè) (一)在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的基礎上,背誦詠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詠雪的詩句(三)預習陳太丘與友期板書設計世說新語詠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課時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過程:一、 導入:(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再逐漸地引入課文)1、“誠信”和“禮貌”是我們在生活中常提及的兩個詞,是否有同學能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你對它們

7、的認識理解呢?2、總結學生發(fā)言,由此導入新課:是的,幾千年來“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不斷地熏陶著我們。老祖宗們反復地告誡我們,誠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得誠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們必須講誠信。當然在為人處世中,我們還得講禮貌,因為這樣更能使自己受到別人的尊重,為自己迎得別人的信任。還記得歌德曾說過的話嗎?“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倍Y貌待人對于個人來講是一個人內在美的體現(xiàn),是社會交往的需要。接下來,我們就要學習一篇與“信”“禮”相關的文言文。二、口頭表達活動:那么,誰能講講這則小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教師進行評價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8、1、放錄音(或師范讀)。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師正音,辨形。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3遍,爭取讀熟。4、教師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糾正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四、疏通文意1、生譯為主,師提示重點詞、句。(放幻燈片)期:(古義)約定、(今義)星期。不:現(xiàn)寫作“否”,表示不。引:拉。過:超過。顧:回頭看。委:丟下、拋棄。2、1、小組成員結合課文注譯進行翻譯,并把不理解的詞句勾畫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 2、師生共同明確這則短文的重點詞句,并識記。五、分組討論 質疑體會師預先準備,與學生的質疑相結合。1友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假如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可以選擇陳太丘那樣“舍去”

9、,因為友人不守時,也可以選擇再等等或打電話問明情況,表現(xiàn)你的態(tài)度)。2哪些言行表現(xiàn)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當父母問年僅七歲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簡單的回答“已去”,而是詳細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當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與人其行,相委而去”時。元方義正嚴辭地進行駁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些都表現(xiàn)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3“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如答失禮,理由可參考:元方批評友人無理,自己更應做到有禮友人已經(jīng)認錯,又是父親的朋友,是長輩,即是有錯,也應以禮待之。如答不失禮,理由可參考

10、:友人失約在先,是無信;友人罵元方之父,是無禮;對七歲的孩子不應求全責備)4假如第二天陳太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么?(開放性試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針對上述問題及質疑采用多形式解答:問題1、2由小組內成員自行討論解答:問題3、4、5、師指導生解答。六、 美文共賞活動(拓展延伸)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說新語。與期行進行比較閱讀荀巨伯探友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姸€,一郡并獲全。七、一文一詩活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之習乎?孔子(讓學生識記)八、小結比較兩篇文章在內容上的異同: 詠雪描寫了人物群像,側重表現(xiàn)了謝道韞的文采。與孩子有關 主要描寫了元方,側重表現(xiàn)了元方的懂禮識儀,聰明剛正。九、布置作業(yè)課本劇表演活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