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經(jīng)典實用)_第1頁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經(jīng)典實用)_第2頁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經(jīng)典實用)_第3頁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經(jīng)典實用)_第4頁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經(jīng)典實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之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 法法 考綱說明考綱說明: 1.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作用。 2.要求掌握常見的18個文言虛詞: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 以、因、于、與、則、者、之 注:這些詞語有些具有實詞含義,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 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通常意義上把他們稱為 虛詞。 高考題: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選擇題(2014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 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時人為之語曰 吾羞,不忍為之下 B.乃欣然就職 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 C.其見重如此 其

2、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傳之好事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翻譯題(一)(2015年安徽卷)把原文畫線的句子翻 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 (1) 出知西安之咸寧,誓于神,不以一錢自 污。 (2)諸子酒酣耳熟,辨難蜂起,各負氣不肯相下。 (3)吾懼夫三蠢之為子孫憂也,故不敢 也。 答案(1)(梁熙)出任西安府的咸寧的知縣,向神靈發(fā)誓, 不會因一文錢而玷污了自己。 (之、以、于,虛詞應 翻譯到位,實詞:“出”“自污”需翻譯到位) (2)眾人酒興正濃時,辯駁問題紛然并起,人人憑恃義 氣不肯服輸。 (“耳熟”古今異義詞,“蜂” 名詞作狀語, 省略的內(nèi)容要補充完整) (3)我擔心這蠢三

3、問題會成為子孫后代的禍患,所以不 敢啊。 (“夫”發(fā)語詞,虛詞“為”是得分點)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二)(2015新課標I)把中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 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者 2.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 或萬一可濟 答案: (1)我只知道我們君主可以統(tǒng)治中國,如果立異姓為 帝,我就死去。 (2)金人雖然不求索我,我應當與太子同行,求見兩 位敵帥當面責斥他們,也許萬一可以成功。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知識梳理知識梳理 (一)課文回顧 上次學習的課文過秦論中,“之”字出現(xiàn)的頻率: 過秦論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

4、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 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 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 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 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 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 景、蘇厲

5、、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 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 國家無事。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 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 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

6、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 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 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 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 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 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 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 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 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 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 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 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 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 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 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 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之”出現(xiàn)56次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選取其中的幾句,檢查掌握的情況: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囊

8、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是時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 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 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1.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之”字用法梳理歸納: 一、代詞: (一)人稱代

9、詞。 一般用在動詞后作賓語。這時,所指代的 對象大都出現(xiàn)在上下文中。有時可靈活用作第一人稱或第 二人稱??勺g為“我、你、他(它)、他(它)們”等,或 將所代的對象直接譯出。有時也可不譯。 格式:動詞+之 1.具答之 2.又數(shù)刀斃之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5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二)指示代詞 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這”、“這 樣”“這事”、“那”、“那樣”等。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 顓臾)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季氏將伐 顓臾) 3、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4、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

10、藺相 如列傳)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二、“之”字作動詞,翻譯為“到去”或 “往”、“到” 格式:人名或人稱代詞(有時 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詞: 1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2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3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齊桓晉文之事) 4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 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5(陳涉)輟耕之壟上。 6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7吾欲之南海,則何如?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三、助詞 (一)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格式:主語(名詞/代詞)+之+謂語(動詞/形容詞) 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11、。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3鄰之厚,君之薄也。 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 之武退秦師) 5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 諫) 6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 踐滅吳) 7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提示:做好這類題的方法是,刪除法,把這個“之”字 去掉,再讀幾遍,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句意前后沒有任何變 化。這時就可斷定這個“之”字在句中起到這個作用。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二)結(jié)構(gòu)助詞“的” 格式:名詞(或形容詞)+之+名詞。(放在定語和中 心語之間) 1、于廳事之東北角 2、是寡人之過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魏,多變之國也 5、龜玉

12、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 臾) 6、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 滅吳)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三)起湊足音節(jié)作用。無實義,可不譯。 1.一般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后,表示時間持續(xù) 的狀態(tài)。 悵恨久之 頃之,煙炎張?zhí)?久之,聞左公被炮烙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國也)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2.用在人名之間。無實義,可不譯。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燭之武言曰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四)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可不譯。 格式:“中心詞(名詞)+之+定語+者”(“者”有時 省略) 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

13、粟一石。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 飲黃泉,用心一也。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五)賓語前置標志。通常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 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謂語前,可不 譯。 格式:賓語(名詞)+之+謂語(動 詞)。(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 宋何罪之有?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四、較特殊的情況:“之”與前面的動詞在結(jié) 構(gòu)上看是動賓關系,從語義上看,則賓語 “之”無所指,這時可視為補充音節(jié)的語氣詞, 或者如古人所說的襯字。如: 1、填然鼓之。 2、樹之以桑。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之之”用法歸納:用

14、法歸納: (一)動詞,到,往,到去 。 (二)助詞。 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 間。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 前的標志。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 的標志。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 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三)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 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2指示代詞,這,此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義與用法 練習鞏固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 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久3 之,此僧以簞dn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 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撓, 實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