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賦稅簡單名詞解釋_第1頁
中國歷史賦稅簡單名詞解釋_第2頁
中國歷史賦稅簡單名詞解釋_第3頁
中國歷史賦稅簡單名詞解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輸籍定樣,又稱 “輸籍法 ”。中國隋朝制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開 皇五年(公元 585 年)隋文帝采納高熲建議,規(guī)定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查, 令百姓五黨或三黨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高低,重新規(guī)定應納稅額,以防止 人民逃稅和抑制豪強地主占有勞動人口,造成稅負不合理現象。 一條鞭法 明朝后期實行的新稅法。 “鞭”就是“編”,也叫 “條編法 ”。 公元 1581 年,明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 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田畝多少征稅,叫作 “一條鞭法 ”。這就使賦 稅制度頭緒不繁,征收和交納的手續(xù)大為簡便。由于大地主的阻撓反對,實行 不久就停止了,但是,用銀兩收稅

2、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 “地丁銀 ”制度 清朝的賦稅制度??滴鯐r,清政府規(guī)定以康熙五十年( 1711 年)的人丁數 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又實行 “攤丁入 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成為清朝劃一的賦役制度, 叫“地丁銀”制度。 這種賦稅制度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削弱,賦稅負擔 也比過去較為均平 初稅畝 公元前 594 年,魯國國君為了增加收入,規(guī)定不論公田私田,都由國家按 田畝實數收稅,這就是 “初稅畝 ”。稅畝的實行,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權,標志著 井田制的瓦解。 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唐朝沿用北魏的一種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均田制規(guī)定,

3、十八歲以上的男 子授田一百畝。其中二十畝叫做 “永業(yè)田”,八十畝叫作 “口分田 ”。租庸調制規(guī) 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納谷物二石,叫作 “租”;納絹二丈或布二丈五尺, 叫作 “調”;服徭役二十天,也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 “庸”。唐朝輸庸代役不再 象隋朝那樣有年齡限制。這些制度不觸動地主階級的利益,地主的田地保留不 動,貴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級占有永業(yè)田。他們都不納租調,不服徭役。但 是,均田制使農民可以耕種一定數量的土地。納絹代役的規(guī)定使農民的生產時 間比較有保障,這都在客觀上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兩稅法 唐后期實行的賦稅制度。由于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繼續(xù) 實行。為了解決財政

4、上的困難,公元 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 行兩稅法。兩稅法主要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分夏秋兩次收稅。兩稅法的實 行,唐政府的收入增多了,但地主把賦稅轉嫁給農民,農民所受的剝削更重 了。 均輸與平準 均輸,西漢時為克服貢物運輸征用大量農民從事勞役,妨礙農業(yè)生產等弊 端,桑弘羊主持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吏,一般貢品則按當地市場價格 ,折合成當 地豐饒而價廉的土特產品,交給均輸官,由他負責運到其他價高地區(qū)銷售。既 可免除各郡國輸送貢物入京的煩難,減輕農民的勞役負擔,又可避免貢物在運 輸中損壞和變質,使國家財政也能增加收入。平準是封建國家運用手中掌握的 大量物資和經濟力量,貴時拋售,賤時收買

5、,以穩(wěn)定市場物價的一種經濟活 動。桑弘羊于西漢元封元年在京師長安設置了平準機構施行此方法。 算緡告緡 元狩四年(前 119 年)在御史大夫張湯的建議下和桑弘羊等的具體籌劃 下,武帝頒布了算緡告緡令。所謂算緡,就是向工商業(yè)者和高利貸者征收財產 稅。所謂告緡,就是向朝廷揭發(fā)工商業(yè)者和高利貸者隱產漏稅的違法行為。這 既是為解決財政困難的燃眉之 急,也有打擊豪商的用意。算緡、告緡令的具體實施是凡是從事工商業(yè)的 人必須申報個人的財產 ,以一千錢為一緡,每二千緡納稅一百二十錢,作為一 算。另外,凡百姓家有小形馬車,或有五丈以上船只的,都要征算。凡隱匿財 產不報,或申報不實的,罰戍守邊塞一年,錢財沒收。凡告

6、發(fā)別人隱匿財產的 人,賞給被告發(fā)者財產的一半。 xx, 西晉頒布的土地、賦稅制度。是戰(zhàn)國、秦漢以來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 的產物。晉初社會經濟有所發(fā)展,土地兼并漸趨嚴重,為加強對自耕農民的控 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證國家賦稅徭役的徵發(fā),太康元年 (280 年)滅吳統 全國后,西晉政府遂頒布占田、課田令。占田、課田令規(guī)定: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丁男課田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 男減半,次丁女不課 (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 上至六十五為次丁 )。官吏以官品高卑貴賤占田,從第一品占五十頃,至第九品 占十頃,每品之間遞減五頃。此外又規(guī)定可依官品高低蔭庇親屬,最多可

7、至九 族。 大 xx, 隋代檢括戶口的措施。自南北朝以來,戶口隱漏日趨嚴重,國家所能直接 掌握的勞動力減少,而地方豪強地主占有的人口增 多,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開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各州縣大 索貌閱,核點戶口。所謂 “大索 ”就是清點戶口,并登記姓名、出生年月和相 貌;所謂 “貌閱 ”,則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防止詐老扎小。 如有不實,保長等要辦罪。 通過檢查,大量隱漏戶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賦稅收入。 支移 宋代賦稅輸納方式之一,實際上是賦稅與勞役相結合的又一種兩稅加稅名 目。賦稅輸納有固定的地點、倉庫;而以有余補不足,則移此輸彼,移近輸遠 ,謂之支移。支移

8、始行于河北、河東和陜西等路,以便充實邊境軍儲。 折變 宋賦稅輸納辦法之一,實際上成為一種加稅名目。征科賦稅有固定物品, 官府根據一時所需,變而取之,謂之折變。按照規(guī)定,折變并用平估,使其值 輕重相當,且以納月上旬時估中價準折,實際上卻往往增取其值,虧損人戶。 和買 原意是指兩廂情愿公平交易,後和買逐漸變?yōu)楣俑畯娙∶裎?,為應付軍?及官府的種種需要,貧苦民戶往往被迫以高價從市場或 富戶手中購買用來繳納的物品。因此,名為和買,實為抑奪,與賦役的抑 配方式實無二致。 和糴 在豐收的年份或者糧食盛產地區(qū),政府用低價收購糧食,來避免糧食欠收 的時候出現饑荒。 唐中期以后,逐漸成為官府強加于百姓的抑配征購。 客戶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中的一類戶口,與主戶相對而言,泛指非土著的住戶。 它不是一個統一的階級或階層,其中包括有地主、自耕農、城市小商販、無業(yè) 游民。 主戶 舊時指世代居住在本地的人家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