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汗癥門(五則)_第1頁
《辨證錄》汗癥門(五則)_第2頁
《辨證錄》汗癥門(五則)_第3頁
《辨證錄》汗癥門(五則)_第4頁
《辨證錄》汗癥門(五則)_第5頁
免費預(yù)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辨證錄汗癥門(五則)人有大病之后,無過而遍身岀汗,日以為常,人以為內(nèi)熱發(fā)汗也,誰 知是陽氣之虛,外泄而N奏理不能口閉乎。大病之后,氣血大虧,氣不 能入于血之中,血必至逼其氣于膚之外,使肺金清肅之令行,則氣雖 欲越出于皮毛,而月奏理未疏,何能外泄?惟大病之后,必先損其肺, 肺先無自主之權(quán),安能禁其氣之不固哉。氣不固,而汗乃氣之所化, 汗隨氣泄,遍體出汗淋漓,又無內(nèi)邪之散,有不散盡其真氣者乎。似乎較亡陽之癥相同,然而亡陽之癥身喪于頃刻,自汗之病不至遽殞 于須臾,其故何也?蓋亡陽之癥,乃熱邪驅(qū)之;自汗之癥,乃陰虛促 之也。陽病暴而陰病緩,陽暴難于救援,陰緩易于調(diào)劑。治法自當以 補氣為主,而補氣之中,

2、兼以補陰,則陰能攝陽,汗不止而自止矣。 方用攝陽湯:人參(一兩)黃罠(一兩)白芍(五錢)麥冬(五錢)北五味(一 錢)山茱萸(三錢)熟地(一兩)水煎服。二劑汗少止,四劑汗大 止,十劑全愈。此方用參、罠以大補其氣。氣足則肺氣有養(yǎng),皮毛自固。益之麥冬、 五味則肺金不特自足以衛(wèi)外,兼可以分潤于腎水。猶恐汗出太多,必 損耗真陰,更加熟地、山茱以益精,使肺金不必又來下生腎水,則肺 氣旺而皮毛益固矣。增入白芍一味以收斂肝氣,則肝木自平,使肺金 無仇家之相逼,則肺氣安然,自能行其清肅之氣,而下輸于膀胱,則 上下之氣舒,而心中生液,不來克肺,則肺金有權(quán)得以自主,安肯聽 汗之自出哉。此攝陽之妙法也。倘貧窮之人無力

3、買參,豈忍視死不救。 前方之中倍加黃罠二兩,增入防風五分,同前藥煎服,功未嘗不同, 但必須多服數(shù)十劑也。此癥用斂汗湯其妙。黃 罠(一兩)麥冬(五錢)北五味(二錢)桑葉(十四片)水 煎服。人有夢遺之后,身體野狼狽,加之行役太勞,或行房太甚,遂至盜汗 淋漓,人以為腎氣之虛也,誰知是心氣之熱乎。夫心喜寒而不喜熱, 腎喜熱而不喜寒,似乎心腎之相違,然而于相違之中,未常不相合也。 腎因夢遺之后,自然精水不足,加之行役、行房,以勞其筋骨,則內(nèi) 陰大虧,何能上濟于心乎?心無腎水之濟,則心添其熱,而腎水更耗, 久則腎畏心之取資,堅閉腎宮,而心不得不仍返于心宮,無奈心無液 養(yǎng),而煩躁之念生。然心雖無寧靜之氣,未

4、常無專主之權(quán),徒然煩躁, 而相火尚不敢顯背夫心,以自越出于軀殼之外,但乘心假寐,乃竊其 資重而潛移耳。故盜汗之岀與自汗之出,實有不同。自汗者,心不得 而自主也;盜汗者,心尚能操其意。此等之汗,必出在胸間者尤甚。 汗本熱也,而越出于軀殼之外,則熱變?yōu)楹?。正因相火之熱,乃虛?而非實火,況乘心之未知而遁出,非明目張膽者可比,熱出為寒,正 顯其陰之象也。況心原無液何從而得汗乎?亦竊腎之余津私自潛移者 也。治法瀉心中之熱,仍宜補腎中之水。腎水足而心火自清,心火寧 而心汗自止矣。方用防盜止汗湯:麥冬(五錢)生棗仁(一兩)熟地(一兩)山茱萸(三錢)黃連(五分)人參(三錢)丹參(三錢)茯神(三錢)肉桂(五分

5、)水 煎服。一劑汗少止,二劑汗全愈。此方心腎雙補之藥也。心腎兩足,自有離而復(fù)合之勢。黃連清心,肉 桂溫腎,二味同用,能使心腎交于頃刻。心腎既交,則心火清明,相 火畏主,何敢竊財用而偷出哉。倘不補心腎,惟事止汗,汗不能止, 必且輕變重而重變危矣。烏可輕用止?jié)逗酢4税Y用四參湯亦效。玄參(一兩)麥冬 生地(各五錢)天門冬 人參 沙參(各三錢)丹 參茯苓(各二錢)黃連(五分)北五味(一錢)水煎服。人有夜間發(fā)熱,初時出汗星星,后則漸多,H久每夜竟出大汁,至五 更而止,人以為陽虛盜汗也,誰知是陰虛出汁乎。夫陰虛者,腎虛也。 腎藏真陰,陰宜秘藏,何故發(fā)汗?蓋腎中之火動也。腎水非火不養(yǎng), 何反致泄水?即水

6、泄宜從下出,何走皮毛而旁出耶?不知腎火生水, 真火也。真火喜靜而不喜動,水靜則真火生水,水動則真火泄水矣。 生水則火能秘藏,泄水則火乃奔越。故腎中之火動者,仍腎中之水自 動,由于人之縱欲而好泄其精也。精泄過多,則勞其精而水動,而火 亦動?;饎佣蛔阋詽?,則火且挾水,而騰出于本宮,不從下走, 而乃隨其火性,游行于經(jīng)絡(luò)騰理之間,遇毛竅而泄也。初則偶爾游行, 久則夜夜出汗。陰氣愈虛則愈汗,毛竅之細路竟成轉(zhuǎn)輸之大道矣。然 汗既易出,宜無分晝夜,何夜汗而晝不汗耶?得毋陰虛而陽未虛乎? 不知陰陽各有道路,行于陽之分,則陰不敢奪陽之權(quán);行于陰之分, 則陽不敢奪陰之柄。夜間出汗,實陰走于陰之途,至于五更,

7、則陰不 敢入于陽之界。故陰汗遇陽氣而自轉(zhuǎn),非陰虛而陽不虛也。治法宜大 補其真陰,而加之陽分之藥,提陰出于陽分,庶幾陰遇陽而止也。方 用補陰止汗湯: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人參(二錢)白術(shù)(三錢)地骨皮(一兩)沙參(三錢)北五味子(一錢)桑葉(十片)水煎服。 二劑汗少止,四劑汗乃止,十劑汗不再岀矣。此方熟地、山茱補精之物也,地骨、沙參補陰而更能清骨髓中之虛熱, 五味、桑葉止汗之神劑,人參、口術(shù)健脾開胃補氣之圣藥也。多用補 陰之品,則水足以制火,少用補陽之味,則陽易于提陰。陰陽水火, 既無偏勝之虞,自無走泄之患,何必用澀精之牡蠣、斂汗之瞿麥哉。 此癥用湛露飲亦效。熟地(二兩)地骨皮 沙參 丹皮(

8、各五錢)北五味(一錢)水煎 服。人有飲食Z時,頭項至而與頸Z間大汁淋漓,每飯皆如此,然身又無 恙,人以為陽氣之旺也,誰知是胃氣之盛乎。夫胃氣即陽氣也,胃旺 則陽旺,而分為二者何故?不知陽旺者,合三陽而言之;胃旺者,單 舉胃一經(jīng)而言之也。胃木屬土,無水谷之入,則胃氣安靜。即處饑餓 之時,而其火暗起,亦不過在胸膈間,不能上至于頭項。惟得水谷之 氣,填于陽明之經(jīng),則胃中之火,借水谷之氣以助其勢,遂化汗而上 騰,越出于頭面之上下也。此等之汗,明是胃火之盛,由于心包之火 旺也。心包生土以生火,非助火以害土。胃得火生以出汗,不同于邪 火之自焚也。故止岀汗于上焦,而不亡陽于下焦耳。治法瀉胃火之有 余,不可損

9、胃土之不足,使胃平而汗自止也。方用收汗丹:玄參(三錢)生地(三錢)荊芥(一錢)五味子(三分)桑葉(十 片)白芍(五錢)蘇子(一錢)白芥子(一錢)水煎服。服一月 全愈。此方不去瀉胃火,反去滋陰。蓋陽之盛者,陰之衰也。補陰則陰旺自 足攝陽,不必止汗而汗自止。況方中有桑葉、荊芥為引經(jīng)止汗之藥, 白芥、蘇子為消痰定氣之品,原調(diào)劑之咸宜,抑陽而歸陰,化汗而為 精,又何疑乎?然必久服而始奏效者,以調(diào)胃之藥,宜和緩而不宜急 遽也。此癥用龜豕膏亦奇效。殺豬心內(nèi)之血(一兩)龜板膏(二兩)五味子(二錢,為末)煮 成一塊,口含化咽,服作一次。食完,永不再發(fā)。先將龜板融化,后入豬心血,再入五味子末,調(diào)化膏,切片,含化

10、。 神方也。人有心頭有汗,一身手足無汗者,人以為心熱之故也,誰知是思慮過 多,心虛而無血以養(yǎng)心乎。夫心主火也,思慮過多,則心火炎燒,逼 干其液,液干宜無汗矣,何心頭多出汗耶?不知此汗非汗也,乃心中 之液,內(nèi)不能存,外走而汗出耳?;蛞尚囊簾o多,安得盡化為汗?不 知心為君主之官,心熱則五臟七腑之液群來相資,因其內(nèi)熱之甚,不 養(yǎng)心而為液,反越心而為汗也。汗既多出,無有盡期,五臟七腑之液 何能相繼?勢必心愈熱而汗不可止,及至汗不可止,而心中干燥,煩 躁不眠之癥生矣。治法補血以養(yǎng)心,瀉火以生液,不必止汗而汗自止 矣。方用滋心湯:人參(三錢)桑葉(十四片)黃連(五分)丹參(三錢)麥冬(五 錢)甘草(五分)熟地(一兩)山茱萸(五錢)柏子仁(二錢)生 地(五錢)白術(shù)(三錢)沙參(二錢)玄參(三錢)丹皮(三錢)水煎服。二劑心汗止,十劑不再發(fā)。此方名為滋心,實多滋腎之味。蓋心之液必得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