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潘季馴傳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1頁
明史·潘季馴傳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2頁
明史·潘季馴傳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3頁
明史·潘季馴傳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潘季馴,字時良,烏程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撫廣東。行均平里甲法,廣人大便。臨代去,疏請飭后至者守其法,帝從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進右金都御史,總理河道。與朱衡共開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尋以憂去。隆慶四年,河決邳州、睢寧。起故官,再理河道,塞決口。明年,工竣,坐驅運船入新溜漂沒多,為勘河給事中雒遵劾罷。萬歷四年夏,再起官,巡撫江西。明年冬,召為刑部右侍郎。是時,河決崔鎮(zhèn),黃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壞,淮、揚、高郵、寶應間皆為巨浸。大學士張居正深以為憂。季馴以故道久湮,雖浚復,其深廣必不能如今河。議筑崔鎮(zhèn)以塞決口,筑遙堤以防 潰決

2、。又:“淮清河濁,淮弱河強,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則居其八,非極湍急,必至停滯。當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濁,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敵河之強使二水并流,則??谧钥?。”季馴之再起也,以張居正援。居正歿,家屬盡幽系。季馴言:“居正母逾八,旦暮必歿,乞降特思宵釋?!庇防钪矂蛹军h居正,落職為民。十六年,給事中梅國樓復薦,遂起季馴右 都御史,總督河道。明年,黃水暴漲,沖入夏鎮(zhèn)壞田廬,居民多溺死。季馴復筑塞之。季馴 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增筑設防置官建閘下及木石樁埽綜理纖悉積勞成 病 三疏乞休,不允。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季馴謂祖陵王氣不宜輕 泄,議不合。都給事中楊其休請允季去。

3、歸三年卒。 (節(jié)選自明史潘季馴傳 1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季馴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增筑設防置官建閘下及木石樁埽綜理纖悉積勞成病 B季馴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習地形險易增筑設防置官建閘下及木石樁埽綜理纖悉積勞成病 C季馴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增筑設防置官建閘下及木石樁埽綜理纖悉積勞成病 D季馴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習知地形險易增筑設防置官建閘下及木石樁埽綜理纖悉積勞成病 1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憂,指父母之喪。古代官員的父母死去,官員必須停職守制,稱為“丁憂”,也稱“丁艱” 給事中,官職名。明代給事

4、中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糾B彈官吏。 C乞休,指自辭官職,類似的說法還有“乞身”“乞骸骨”等。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D歿,是死的委婉說法之一。古人根據(jù)人的社會地位對死亡各有其稱,如天子死曰“薨” 1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潘季馴心系百姓,為政造福一方。他任廣東巡按時,推行均平里甲法,給當?shù)匕傩諑肀憷核€上奏請求告誡后來的人也遵守此法,得到允許。 B潘季馴成功治河,卻遭彈劾罷免。黃河邳州和睢寧決堤,他負責治理河道,堵塞決口;工程完成后,因驅使漕運船只進入新河沉沒過多而被彈劾罷免。 C潘季馴知恩圖報,敢于仗義相助。他能復出,是因為

5、張居正的支持:張居正死后,家屬全部被幽禁,他請求免去張居正年邁母親的死罪。 D潘季馴獨抒己見,最終被迫去職。泗發(fā)大水,城中積水達三尺高,威脅到祖陵的安全:他認為祖陵的王氣不宜輕泄,因見不統(tǒng)一,最終離職。 1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季馴以故道久湮,雖浚復,其深廣必不能如今河。 【答案】 122 C 123 D 124 C 125 潘季馴認為以前的河道長期堵塞,即使疏通恢復,它的深度和寬度一定比不上現(xiàn)在的河道。 【解析】 12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還要

6、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此題較容易,句中“治河命”作“奉”的賓語,不要斷開;“木石樁?!币粋€詞語作“及”的賓語,不要斷開。根據(jù)以上對文句的理解,故答案選C。 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123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選項D,如天子死曰“薨”,說法有誤。天子死曰“崩”

7、。故答案選D。 124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xiàn)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jié),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選項C,張居正死后,家屬全部被幽禁,“幽系”的意思“囚禁”,不是“幽禁”。故答案選C。 125本題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

8、,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以:認為;故:以前;雖:即使;浚:疏通;其:代詞,它的;如:比得上。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點睛】 翻譯句子的具體方法是留、刪、補、換、調、變,“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把a”,就是增補。變單音詞為雙音詞,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罢{”。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白儭?,

9、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 參考譯文: 潘季馴,字時良,是烏程縣人。嘉靖二十九年中進士。朝廷授予九江推官。升御史,擔任廣東巡撫。推行“均平里甲法”,廣東當?shù)匕傩帐直憷<尉杆氖哪?,由左少卿升右僉都御史職位,全面管理河道。與朱衡一同開挖新河,加官職右副都御史。隆慶四年,黃河在邳州、睢寧決堤。起用潘季馴恢復原來的官職,再次總理河道,堵塞決堤的口子。第二年,工被勘河給事中雒遵彈劾因為潘季馴指揮運輸船只進入新溜的時候漂沒了很多船只,程竣工,罷官。 萬歷四年的夏天,再次起用為官,巡撫江西。第二年冬天,召入朝廷授予官職做刑部右侍郎。這時,黃河在崔鎮(zhèn)決堤,黃河水向北流淌,清河口淤塞積

10、淀,整個淮河水道向南遷徙,高堰湖堤損壞嚴重,淮、揚、高郵、寶應之間都是洪水。大學士張居正深重地認為這件事非常憂慮。河漕尚書吳桂芳奏議恢復原來黃河舊水道,而總河都御史傅希摯想要堵塞決堤黃河口,束水歸漕,兩人奏議意見不一致。適逢吳桂芳死,萬歷六年夏天,任命潘季馴憑借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的身份代理河漕尚書。潘季馴認為原來黃河水道因時間久遠而湮沒,即使疏浚修復,它的深度寬度一定不能象現(xiàn)在的河道,奏議修筑崔鎮(zhèn)用來堵塞決堤的口子,修筑遙堤用來防潰堤決口。又說:“淮水清澈黃河水渾濁,淮河水弱小黃河水強大,黃河水一斗,黃沙占居其中的六成,黃河夏秋之間黃沙就占居其中的八成,沒有極其湍急的河水,一定到時候河水停滯

11、流淌。應當借助淮河的清澈流水來沖刷黃河的渾濁流水,修筑高堰約束淮河水進入清口,來抵擋黃河水的強勢。讓二水一并流淌,那么入??谧匀痪褪杩?。就是吳桂芳新開的草灣河,也可以不再修整治理?!彼旆謼l上書六件事,皇帝下詔像奏議那樣(實行)。 兩河工程建成,升工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潘季馴的再次起用,是因為張居正的引進推薦。張居正死亡,家屬都囚禁。李植于是彈劾潘季馴黨羽庇護張居正,潘罷官成為平民。萬歷十六年,給事中梅國樓再次推薦,于是皇帝起用潘季馴作右都御史,任為總督河道。從吳桂芳以后,河漕都全面管理到這種情況下再設置專門官職。潘季馴共四次接受治理黃河的使命,前后有二十七年,熟知地形的險阻與平坦。增加建筑設置防備的措施,設置官署建造水閘,下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