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閱讀:數(shù)碼時代的文本變革_第1頁
超閱讀:數(shù)碼時代的文本變革_第2頁
超閱讀:數(shù)碼時代的文本變革_第3頁
超閱讀:數(shù)碼時代的文本變革_第4頁
超閱讀:數(shù)碼時代的文本變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超閱讀:數(shù)碼時代的文本變革 提要:由于計算機和萬維網的普及,以電子超文本為對象的閱讀(即超閱讀)正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超閱讀的特性,評介了國外相關研究的成果,并在闡述超閱讀的長處與局限的基礎上提出了揚長避短的措施。 關鍵詞:超文本超閱讀網絡文化 電子超文本(electronic hypertext)的勃興,是20世紀下半葉最令人矚目的現(xiàn)象之一。60年代中葉,它僅僅是美國學者納爾遜頭腦中的靈想獨辟。80年代中葉,隨著光記錄技術的進步,超文本日益廣泛地應用于單行電子出版物。從90年代初開始,由于超文本標識語言(html)的問世、萬維網(www)的建立,超文本在賽伯空間

2、中不脛而走,成為在線電子出版物最為流行的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超文本是作為線性文本的對立物而出現(xiàn)的。由于超文本勢力日盛,與之相適應的超閱讀(hyperreading)正深入人們的生活、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本文試圖剖析超閱讀的特性,評介相關研究的成果,并探索超閱讀揚長避短的途徑。一 超閱讀的特性 基于印刷術發(fā)展起來的傳統(tǒng)文本,以線性文本為其主流。多數(shù)出版物通過章節(jié)設置、頁碼標注等方式規(guī)定了閱讀順序,讀者的任務似乎就是逐章、逐節(jié)、逐頁、逐段、逐行以至逐字往下讀。當然,這不是說傳統(tǒng)文本就沒有非線性因素,百科全書從總體上說便不是為線性閱讀而設計的,人們通常只是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查閱它。有人因此將百科全書視為超

3、文本的雛形,這是不無道理的。盡管如此,超文本真正成熟是電子時代的事情。電子文本固然也有線性因素,但是,它所看好的其實是以非線性為特征的超文本。如果我們將超閱讀的特征界定為非線性的話,那么,它無疑是與超文本相輔相成、在電子時代獲得嶄露頭角的機遇的。如今廣為人知的沖浪、巡航等譬喻,很大程度上是相對于超閱讀而言。它們既說明了超閱讀有別于傳統(tǒng)閱讀的特點,又展現(xiàn)了超閱讀特有的魅力。 不過,在將超文本與閱讀聯(lián)系起來時,我們有必要區(qū)分兩個相關的概念:一是對于超文本的閱讀,二是以超文本的方式來進行閱讀。盡管超文本本身可能包含了許多交叉鏈接、因而提供了非線性閱讀的可能性,但如果我們不使用這些鏈接的話,超文本(通

4、常是在一個節(jié)點的范圍內)用瀏覽器讀起來或許和一般意義上的文本并沒有什么差別。由此看來,超文本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用非超文本的方式來閱讀。反過來,非超文本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用超文本的方式加以閱讀。例如,打開印刷在紙面上的散文時,即使其中沒有現(xiàn)成的注解,也沒有標明引文,但是,我們完全可以一邊跳來跳去地讀,一邊查找手邊的辭典、對照其它散文,試圖找到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人認為:這一意義上的閱讀(即以超文本的方式進行閱讀)便是超閱讀,它適用于一切文本(包括成套的文本)。(burbules,1997)上述兩個概念的區(qū)分,事實上牽涉到閱讀過程中人所固有的受動性與能動性。由自身信息的結構所規(guī)定,每種閱讀材料都有與之

5、匹配的閱讀方式,這體現(xiàn)了人在閱讀時的受動性;從自身的知識儲備、閱讀能力、閱讀目標等條件出發(fā),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的閱讀方式有所抉擇,這體現(xiàn)了人在閱讀時的能動性。因為上述矛盾的存在,我們有必要更嚴格地界定超閱讀的外延與內涵,將狹義超閱讀理解為針對超文本的非線性閱讀,而將針對線性文本的線性閱讀稱為傳統(tǒng)閱讀。為簡明起見,下文不把針對超文本的線性閱讀和針對線性文本的非線性閱讀列為研究的重點。 與傳統(tǒng)閱讀相比,超閱讀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追隨鏈接以把握文本間性。任何意義上的閱讀都涉及材料的節(jié)點與鏈接兩方面,用傳統(tǒng)的術語來說,也就是文本單位和文本間性。以線性文本為主流的印刷品使得閱讀經常定位于相對孤

6、立的作品或文獻(文本單位),文本間性隱而不顯(除非加注或作特別說明)。與此相反,超閱讀材料以鏈接的形式突出了文本間性,從而大大便利了讀者的視野在文本之間的遷移。印刷文本本質上是選擇性與排外的。任何印頁、任何卷宗,都只能包容一定數(shù)量的詞語;它可以參考其它文本,但為此必須翻檢藏書、到書店購買或者上圖書館借閱。這類活動本身不是閱讀,讀者卻必須為此花費時間和精力,有時還得耗費金錢。網上的超文本本質上是包容的:文本的大小幾乎可以視人們的愿望而定,任何文本都可以被鏈接到實際上數(shù)量無限的其它在線文本,訪問這些文本鏈接只需要一點點時間或努力。 實施跳躍以進行網上沖浪。如果說傳統(tǒng)閱讀以連貫性為特點的話,超閱讀的

7、特征則在于跳躍性。連貫性具有兩方面的依據(jù):從主觀方面來說在于人類思維的邏輯性,從客觀來說在于傳統(tǒng)文本相對嚴密的結構。這兩方面的依據(jù)互為因果:閱讀結構嚴密的傳統(tǒng)文本有助于訓練人的邏輯思維,邏輯思維訓練有素的人易于把握傳統(tǒng)文本內在的結構。正因為如此,為了促進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有必要引導他們條分縷析地閱讀各種以連貫性見長的范文。傳統(tǒng)閱讀雖然有上述不可抹殺的功效,但亦存在易使思維陷入各種條條框框的缺陷。例如,科舉時代講究起承轉合的八股文,從破題、承題、起講,中經入手、起股、中股、后股,而以束股結束,看起來似乎結構緊湊、易學易教,實際上形式死板、束縛性靈。當代以應試為宗旨的新八股,同樣不利于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

8、。與此相比,超閱讀比較重視自由聯(lián)想的作用,相對充分地體現(xiàn)了讀者的能動性。如果說自由聯(lián)想是超閱讀的主觀依據(jù)的話,那么,相對多樣的路徑設置則是超閱讀的客觀依據(jù)。當這些路徑通過網絡媒體彼此相通、在不同路徑之間實現(xiàn)跳躍成為可能時,傳統(tǒng)意義上的讀者便向網絡媒體的沖浪者轉化。 提供選擇以實現(xiàn)閱讀的個性化。傳統(tǒng)閱讀通常面對的是定型的文本。形式上相對穩(wěn)定的傳統(tǒng)文本往往成為存在終極解釋的客觀證據(jù),這種終極解釋的主觀原因則是對解釋者權威性的認可。在不少情況下,原作者因其意圖被作為釋讀文本的參照而享有權威地位,由原作者手定的文本則成為一切傳世之作的基準。版本考訂也好,文字訓詁也好,都服從于上述權威和基準。如果找不到

9、原作者或者原創(chuàng)文本,那么,聲望卓著、功力不凡的學者便可能成為權威,由他們所校定的文本相應可能成為基準。超閱讀根本否定終極解釋的存在,這種否定建立在以下認識之上:其一,超文本是一種開放的作品,鼓勵充分發(fā)展讀者的閱讀潛能。因此,不同讀者對同一超文本作出不同解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其二,超文本賴以安身立命的網絡媒體以平等作為自己的特色。因此,不同解釋之間的關系,并非壓制與服從。換言之,話語霸權在超閱讀中沒有市場。 必須指出:與傳統(tǒng)閱讀相比,超閱讀的歷史還相當短暫,而且,目前人們對二者的關系仍存在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超閱讀和傳統(tǒng)閱讀并沒有什么本質差別。例如,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學的p. w. foltz

10、曾對傳統(tǒng)閱讀和超閱讀進行比較研究,其成果以博士論文的形式發(fā)表,題為線性文本與超文本中的讀者理解和策略(1993)。他在文中報告自己的實驗結果時,就持這樣的觀點。問題在于:這一實驗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它的做法是從現(xiàn)成的本科生經濟學教科書中選取部分內容,分別制成電子線性文本和電子超文本,然后就理解的速度和精確性等項目對非經濟學專業(yè)學生進行測試。測試用的超文本僅僅包含6018個單詞、26個節(jié)點、17個橫向鏈接,而且,這些節(jié)點本身又是根據(jù)原作的段落標題設計的。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的超閱讀,畢竟和網絡用戶接觸在線超文本的體驗有不少的差距。當然,這不是說超閱讀就與傳統(tǒng)閱讀不存在共同之處,我們應當比較全面地看待二

11、者之間的關系。二 超閱讀研究 關于超閱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次大戰(zhàn)期間擔任美國總統(tǒng)科學顧問的布什。他在20世紀40年代所發(fā)表的一篇文章中,就設想了超越印刷文本之局限的新的閱讀方式。(bush, 1945)雖然布什受時代所限、將這種超越的技術基礎認定為縮微膠卷,但這篇文章從總體思路上對后人多所啟發(fā)。納爾遜、恩格爾巴特等人在60年代中葉所設想的超閱讀,便是沿著上述思路加以拓展的,只不過其時的技術基礎已經轉移到計算機。關于超閱讀的研究,到80年代末開始形成高潮,至90年代堪稱成果迭出。 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等領域,已對閱讀進行了大量研究,某些成果已在實踐中獲得應用。上述研究的目標之一,是弄清哪些主客觀要

12、素對閱讀效果有影響。這些因素包括:讀者背景知識、閱讀動機、認知能力,文本的結構形式、題材類型,提示的誘導、從眾的壓力等。這類研究原則也適用于超閱讀。除此之外,人們還試圖尋找影響超閱讀的特殊因素,其中之一是顯示器的分辨率。實驗表明:同一個文件分別呈現(xiàn)在紙面和屏幕上時,就閱讀速度而言,后者高于前者。(gould, etc., 1984, 1987)但是,若顯示器的分辨率提高,則閱讀速度加快。這說明:閱讀速度事實上并非取決于文本的結構。因此,對閱讀和超閱讀所作的比較研究,必須以二者擁有相等的分辨率為前提。從理論上說,要想弄清超文本的特性,首先得將其特性和在特定裝置上閱讀它的體驗上加以區(qū)分。(land

13、ow, 1994)為電子超文本的特性所決定,在超閱讀領域人們更多地探討人機界面的設計,分析鏈接、組織與調用信息的方法。為此,人們不僅運用了計算機科學,而且引入了心理學、闡釋學、工程學、概率論等原理。例如,spiro和jehng等人所作的研究就援引了認知心理學理論。(1990) 以要素研究為基礎,人們正在試圖建立超閱讀模式。這種理論嘗試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取向。第一種是移用或借鑒傳統(tǒng)閱讀理論模式,像v. balasubramanian所著超文本入門(1995)就是如此。它的理論來源主要是語義學和符號學。另一種是著眼于超閱讀所固有的特性,將鏈接取為中心范疇。例如,nicholas c. burbule

14、s認為:人們通常關心節(jié)點而非鏈接,鏈接的價值被低估,原因在于鏈接的易用使之看起來像是捷徑、轉移的迅捷使其自身來不及被反映,一切看起來仿佛自然而然。其實,鏈接很值得研究,理由如次:其一,并非一切鏈接都渾然無別。超文本的作者設置鏈接有一定的考慮,讀者選擇與追隨這些鏈接也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時出于他們所特有的方式,有時由常規(guī)所預示,有時出于對作者設定這些鏈接的意圖的猜想。其二,在讀者遭遇超文本之前,鏈接就已存在。在多數(shù)情況下,讀者并不了解超文本的作者,對他們的理智、偏見、動機和信用都一無所知。運用與定位超文本中的鏈接,是使作者的默許假設及價值觀豁顯的主要方式。其三,鏈接不僅連接既定的兩個文本,而且改

15、變材料被閱讀與理解的方式。兩個相連的文本的單純并置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更不用說對鏈接本身加上說明或標題。作者當然可以用鏈接來表達一定的意圖,雖然這種意圖并不一定能為讀者所把握。 burbules對鏈接修辭非常感興趣,他說自己從修辭的角度來描述不同種類的鏈接,為的是強調它們的多樣性、強調它們非中性的意義,希望人們將鏈接當成一種有待評價和探詢的修辭運動。修辭有意無意地暗示著選擇,昭示著假設,帶來了效果。因此,超閱讀不僅僅是單純追隨擺在我們面前的鏈接,而且意味著對它們的意義加以闡釋、對它們的合適與否進行判斷。在網絡上,超文本固然為一個個的作者所擁有,但是,這些頁面并非孤立存在,因此,作者必須對自己所

16、創(chuàng)造的網頁負責任。讀者也必須擺脫自己對網絡所持的簡單消費者的傾向,學會區(qū)分簡單的信息與鏈接的信息,抵制頁面上那些花花俏俏的東西的誘惑,培養(yǎng)批判性的超閱讀能力。有三條值得注意:其一,讀者必須掌握與網絡設計、制作有關的技巧,迨所謂能作方能評。其二,必須認識到不論網絡是個多么富于彈性的結構,仍然具有一定的組織性,不可能對于各種文化群體和個人都一視同仁。網絡不僅是人的思維方式的外化,而且以其反饋改變人的思維方式。人們創(chuàng)造工具,工具在為人們服務的同時反轉過來改造人。網絡與人的關系同樣是如此。其三,必須認識到不管網絡如何龐大、仍然有些重要的東西未被收入。任何鏈接都在包容某些聯(lián)接點的同時排除了另一些聯(lián)接點,

17、任何路徑都在開拓某一通道的同時甩開了其它通道,任何修辭都既是揭示又是隱瞞。因此,我們必須在閱讀存在的信息的同時閱讀不在的信息。如果讀者擁有批判能力的話,網絡可以提供巨大的發(fā)現(xiàn)、集成的機會;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網絡可能是一個操縱人、歪曲人的可怕的媒體。(burbules, 1997)這些見解是相當精辟的。 如果說一定的理論模式總是和一定的閱讀規(guī)范相聯(lián)系、因而大致相當于我國古典文論所說的規(guī)矩或者法的話,那么,閱讀策略則與巧相通(作為范疇的規(guī)矩與巧最初見于孟子離婁等文獻),同樣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即使在縱覽線性文本時,讀者也采用了某些策略。循規(guī)蹈矩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閱讀的情況固然存在,但這種閱讀

18、通常只是相對于非常重要、難度又很大的文本而言的。如果不是這種情境,讀者往往試圖根據(jù)文本提供的標題、強調性字段(在中文出版物中通常以黑體字排?。┑忍崾具M行跳躍式閱讀。換言之,閱讀并不一定是連貫的。一項研究表明:除將文本從頭讀到尾之外,讀者還可能先將一段讀完、然后再重讀該段各個句子,或者有目的地回到文本中先前讀過的任何有關的句子。在閱讀時,讀者不止利用一種策略,顯出種種彈性。(goldman & saul, 1990)可見,閱讀并非總是按單一順序進行的靜態(tài)過程。策略的運用取決于讀者在相應領域的知識、目標、技能及文本特性等。策略亦為超閱讀所必需。米歇爾德索托日常生活實踐一書說:簡而言之,空間是被實踐

19、了的地點。由都市規(guī)劃所定義的幾何性街道在行走者(的腳步下)轉化為空間。同樣,閱讀行為也是經由對某一特定地點的實踐所生成的空間;一部被書寫的文本,亦即一個由符號系統(tǒng)所組成的地點。(轉引自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下695頁)超文本的路徑好比是德索托所說的街道,閱讀則像行走一樣、由行人的腳步將這些街道轉化為空間(即閱讀空間)。沒有行人,街道便失卻了存在的意義或價值,由一條條街道所組成的都市也就成了龐貝式的死城。都市中的街道,除沿用歷史自然形成的墟集外,通常是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劃加以建造的,支配它們是體現(xiàn)一定價值觀的程序與規(guī)則。要想在街道上行走,就難以抹殺這些程序與規(guī)則的影響,行人通常也并不直接向這些規(guī)則和

20、程序加以挑戰(zhàn)。盡管如此,行人有時仍拒絕墨守成規(guī),在行走時運用一定的策略(如抄近路、翻墻等)。人們在從事閱讀活動時,也有自己的策略。這些策略并無一定之規(guī),也難以為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所支配。超閱讀的境界,因此可以區(qū)分為三種,即無法、有法、無法之法。作為最高境界的無法之法,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對理論模式的心領神會、對閱讀技巧的得心應手。在超閱讀策略研究方面,雖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p. w. foltz,1993),但數(shù)量較少,有待深化。 三 超閱讀評價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萬維網的流行,超閱讀正在逐漸走俏,其長處與短處都日益清楚地顯示出來。如何使之揚長避短,已經成為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寫作此文

21、時,筆者曾就超閱讀的優(yōu)點征求了marlenem、hologram、erhnamm、idiotboy、pcgirl79等8位在線網友的意見,他們從不同角度談到了開拓閱讀空間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其一,超閱讀將范圍由文字材料擴大到圖片、動畫以至視頻,進而使視覺感知和聽覺感知有機結合,這是利用超文本來導引不同符碼的材料實現(xiàn)的。其二,超閱讀改變了囿于某一中心文本的模式,通過追隨鏈接以獲得多樣化的說明,特別是利用網絡媒體的漫游特性、下載功能、檢索服務來擴展信息來源,使讀者的眼界大為開闊。其三,超閱讀注重動態(tài)交互,這種交互具有相互激發(fā)、益人神智的作用。 除了開拓閱讀空間之外,超閱讀的長處主要在

22、于實現(xiàn)建構學習、培養(yǎng)閱讀個性兩方面。 研究表明:超文本的潛能暗合于建構學習理論。對于那些復雜的、非決定性的知識領域,那些要求高度認知彈性及容忍模糊性的知識領域來說,超文本與學習的聯(lián)系顯得特別重要。學習和理解都是通過制造聯(lián)系來起作用的。我們對于某一事物達成理解,是在將它置于同我們已知的其它事物的聯(lián)系之時。人腦與記憶自身是超環(huán)境:我們不是將新的信息作為離散的、孤立的事實來加以學習,或者說,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不可能長時間地記住它們。我們能夠掌握得最好的信息,是那些可以結合入我們已有的知識的材料,經常是通過復雜的、多維的聯(lián)想連接。正是通過將新的材料結合入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方式,人們實現(xiàn)了由信息到知識的

23、轉化。在建立活躍的、新奇的聯(lián)想模式的過程中,在首要文本和補充材料之間的線性消失了。不僅如此,平常認為是單一的文本也開始消解,分離為一系列獨立的節(jié)點。(burbules & callister, 1996a)由此看來,超閱讀事實上就是一種建構學習。 傳統(tǒng)教育對學生的訓練是以文本為基礎進行的。文本代表了相對固定的思路、相對權威的觀點、相對強制的要求,不論是教師對于文本的解釋,還是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歸根結底要以是否合乎文本原意來判定。由此而訓練出來的學生或許在思維條理性、收斂性方面有其所長,易于服從權威,接受社會所灌輸給自己的仿佛是天經定義的規(guī)范。但是,他們在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知識的創(chuàng)新性、開拓進取的

24、勇氣等方面可能有所不足。相比之下,以超文本為依托的新型教育具有獨特的優(yōu)點。超文本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擺脫傳統(tǒng)文本及連同課堂練習而來的標準答案的束縛,尋找對于材料獨一無二的組織方式。經過超文本建構的訓練,學生在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上可望有較大的提高。 超閱讀的上述優(yōu)點固然已經獲得比較廣泛的肯定,但它所潛藏的缺陷亦招致了批評。大致而言,這種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方向感、邏輯感和歷史感的喪失上。 方向感是和人類活動的計劃性相聯(lián)系的。傳統(tǒng)閱讀中已有精讀與泛讀的區(qū)分,盡管如此,相對受重視的畢竟是前者,熟讀深思是基本要求。相比之下,超閱讀引以為榮的是漫游。游而至于漫,不論是漫無邊際、漫無目的、還是漫無止歸,都比

25、讀而泛更進一步,隨機性占據(jù)了相當重要的地位。所謂隨機,事實上可以用心理學所謂刺激反應模型來解釋。漫游,指的就是用戶在網絡上沿著超文本的鏈接隨機地從一個網頁瀏覽到下一個網頁。在這種情況下,頁面所提供的刺激是決定用戶反應的主要因素,與計劃性相聯(lián)系的方向感由此而弱化。當然,不是說計劃性在超閱讀過程就完全不起作用。所謂計劃,表現(xiàn)為有目的地按一定的要求或步驟查找信息,當用戶開動引擎、根據(jù)搜索結果進行閱讀時,情況就是如此。不過,檢索所得盡管根據(jù)匹配程度高低排了序,但為了避免滄海遺珠,用戶往往不得不實施窮盡式閱讀。在這種情況下,有時讀上數(shù)十篇甚至數(shù)百篇,卻仍然找不到所需要的材料,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喪失方向感

26、。 人們?yōu)楹涡枰喿x文本?一種可能是捕捉信息、了解世界,另一種可能是反思自我、訓練思維。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發(fā)現(xiàn)別人、進入別人的世界,而且進行反觀,觀察自己的內心,同時在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是進行自我調整的根據(jù)。因此,在考察超文本閱讀時,必須注意相輔相成的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們如何評判超文本,另一方面是超文本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如果教師不再向兒童講解文本層系,如果基于三段論的預期在閱讀過程中不再起引導思路的作用,如果閱讀實踐無法繼續(xù)為讀者提供邏輯思維的范本,人們是否還能像過去那樣進行嚴密的思考,值得懷疑。這是超閱讀招致非議的原因之一。 早在20世紀30年代,本雅明在思考機械復制時代藝

27、術的命運時,就指出了原作的氛圍(aura,又譯靈韻)因復制而喪失的問題。人類復制信息的活動已經由手工復制、機械復制進入數(shù)碼復制階段,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藝術原作,而且是廣義的精神產品。澳大利亞monash大學歷史系教授graeme davison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歷史與超文本。在文章中,他引述了sven birkerts的谷騰堡的挽歌:電子時代閱讀的命運一書中的觀點,認為超文本與網絡將擦除作為被書寫的記憶之積淀的時間感,而這種時間感恰恰是我們的歷史感的基礎。為了理解上述看法,讓我們想象一下進入圖書館的情景。書架上的那一排排書,都在無聲地敘說著某種歷史。我們從書籍之多可以想象得到人類在過去的歲

28、月中所已積累的知識之豐富,從書籍的尺寸、印張、版式、裝訂等方面的差異又可以萌發(fā)歲月的滄桑感。相比之下,一旦這些書籍都被數(shù)字化、以網頁或文件的文件出現(xiàn)在電腦屏幕上,那么,不僅書籍汗牛充棟的歷史感沒有了,而且,看不到舊書發(fā)黃的書頁與新書嶄新的書頁之間的差別,也聞不出舊書的霉味與新書的油墨香之間的區(qū)分。我們對于過去的感覺,不僅僅是由語言建構的,而且由印刷品及其在圖書館中的堆積加以具體化。在這一意義上,電子超文本所能傳達的時間感遠不如印刷品。因此,書籍的數(shù)字化意味著時間感的消失,或者說歷史的深度被消解。 根據(jù)辯證法的觀點,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傳統(tǒng)文本已經過時而加以摒棄,但也不能因為超文本在某些方面尚不成熟

29、而將它棄置一旁??紤]到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速度,筆者認為超閱讀的前景是光明的。雖然如此,要想使超閱讀造福于人類、有益于文明,無疑必須注意揚長避短、因勢利導。具體地說,可從完善導航機制、實現(xiàn)自動連貫、確立價值標準入手。 傳統(tǒng)閱讀的最大優(yōu)勢(同時也是最大劣勢)是根本不用擔心歧路亡羊。超閱讀在使讀者體驗到曲徑通幽之樂趣的同時,可能帶來讓人無所適從的煩惱。正因此如此,有必要完善導航機制,避免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迷路的危險。對于讀者來說,在文本中穿行不像在超文本中航行那樣承載巨大的心理負荷。為了簡化超文本讀者的任務,必須提供附加的導航特性。這類特性在文本中也有,像目錄和索引就是如此。但是,超文本

30、的結構比文本復雜得多,比較有效的解決辦法是提供地圖。讀者從地圖中不僅可以了解超文本由幾部分構成,而且可以把握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一項研究表明:在提供地圖的條件下,用戶能夠較迅速地回答主試就超文本所提出的問題。(monk, walsh & dix, 1988)但是,在同樣研究中,有人卻得出如下結論:不論回答問題的準確性或所耗用的時間來說,有否地圖并無差別。他們還發(fā)現(xiàn):在有地圖的條件下,被試傾向于訪問更多的節(jié)點。航行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用戶的任務而定的。獲得探索信息空間之指示的被試更多地利用導航特性,獲得回答既定問題之指示的被試則更多地利用索引特性。(hammond & allinson, 198

31、9) 由此看來,讀者的目標和背景知識決定了一項特性是否有用,設計導航機制時必須考慮到讀者的類型。 超閱讀以跳躍為特色,這對于擁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來說是很相宜的。不論跳到超文本的什么部分,這些人總能迅速地將該部分的內容納入自己的認知框架中。與此相反,缺乏背景知識的讀者往往對彼此交叉、四通八達的超文本感到困惑,每一次改換路徑都意味著進入陌生的語境,都意味著原有的思路的中斷。有鑒于此,某些超文本的實驗者嘗試性地讓計算機自動在每一文本單位的開頭加上一段說明性的文字,使得跳躍性的閱讀連貫化。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先對整個超文本進行命題分析,確定循著不同路徑所進行的跳躍有哪些破壞了命題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為了建

32、立或恢復這些聯(lián)系需要補充哪些內容。應當說明的是:這樣的自動說明并非總有必要,也并非總有可能。為了判定自動說明是否有可能,必須從理論上區(qū)分若干超文本類型,讓作者在開發(fā)時就清醒地意識到實現(xiàn)自動說明需要什么樣的技術支持。為了判定自動說明是否有必要,必須從理論上建立若干讀者模式,讓真正的讀者在進行超閱讀時根據(jù)自己的水平與愛好加以選擇。我們不妨對瀏覽者、用戶和合作者加以區(qū)分。瀏覽者是偶然、好奇的讀者,沒有明確的目的,隨意所之。要想為他們提供幫助的話,可以從讓他們知道如何返回入手。為此,要有目錄或地圖顯示他們先前所做的選擇,使之可以方便地回到所經過的某一節(jié)點而不致迷路。用戶有明確的目的,上網是為了查找一定

33、的信息,因此,他們最需要的是弄清整個超文本的組織、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定位。合作者希望對超文本施加活躍甚至永久的影響,如加注、修改與補充等。他們對于不允許作任何修飾的只讀模式最有意見。在設計自動說明時,要注意量體裁衣、對癥下藥。 超閱讀在否定終極解釋的同時,造成了各種解釋都具有同樣價值的假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后果,必然是思想上的離心主義、行動上的莫衷一是。應當看到:超文本的確給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闡釋工具或閱讀手段,然而,它自身是惰性的,沒有自行作出選擇的能力,選擇什么樣的鏈接來進行跳躍,歸根結底是人的價值判斷在起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超閱讀中引進歷史的維度、確立某種公認的價值標準。 上

34、述過程本質上再造經典。經典性不是文本孤立的特性。任何一種文本被作為經典,都是相對于其它文本而言的,或者是由于該文本與其它已被視為經典的文本的相似性,或者是由于該文本與其它已被視為非經典的文本的差異性。因此,一種文本被確立為經典的過程,既是親合化(相對于其它經典而言),又是疏遠化(相對于非經典)。在文本演變過程中,存在試圖上升為經典的一般趨勢,同時也存在試圖解構、叛離經典的特殊趨勢。經典通常處于文本世界的中心,非經典則處于文本世界的邊緣。大體而論,傳統(tǒng)文本世界是以經典為中心的,經典意味著權威性、穩(wěn)定性、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一致性。超文本就其主導趨勢是非經典的。因為它所依賴的網絡出版系統(tǒng)給予非經典性的

35、作品以出版的機會、非經典性作家以成名的機會,并且,改變了追求永恒的觀念。盡管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到相反的趨勢存在:一方面,在傳統(tǒng)文本世界中,仍存在解構經典的趨勢,這就是說,某些經典在一定的條件下喪失了它們的權威地位,原因也許是社會條件、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經典成了歷史的經典,而非現(xiàn)實的經典;另一方面,在超文本世界中,同樣存在再造經典的趨勢,這就是說,某些超文本精華不僅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且作為有價值的文獻而被保留、被仿效。網絡出版既為非經典性文本的發(fā)表提供了便利,同時又為經典性文本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前者更多地體現(xiàn)在bbs上,后者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專題網站的建設上。在一個非常自由與寬松的出版環(huán)境中,經過競爭

36、,仍會形成優(yōu)勝劣敗的局面。對于這個問題,應持辯證的觀點。 人們曾經責難電子書,說它限制了讀者在選擇閱讀環(huán)境方面的自由。如果說人們可以躺在浴缸中舒舒服服地讀印刷品的話,電子書就無法給人們帶來這樣的樂趣了。就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而論,電子書的確還有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盡管如此,膝上電腦、無線調制解調器等應用,已經使電子書的閱讀由固定向移動發(fā)展。參閱landow, george p. whats a critic to do? critical theory in the age of hypertext. landow, george p. edit.hyper/text/theory. the jo

37、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p34。supersed 在實驗中,超文本未必勝出。當前的成功之一是作為搜索引擎,如superbook,提供了這種功能。另一種潛能在于呈現(xiàn)不易以線性形式呈現(xiàn)的文本信息,任何文本信息都有相關的、相反的觀念,可用超文本來加以組織。第三種潛能是提供動態(tài)連貫。正如本文所述,提供附加信息。通過將讀者的知識、能力、目標模式化,超文本可以開發(fā)出對文本加以動態(tài)結構的類型。包括附加背景知識。通過可選項,保證各取所需。 個性化文本的聽起來不錯,但要準確量度讀者的背景知識、能力和目標確有困難。有賴于開發(fā)出恰當?shù)挠脩裟J???紤]到文本當中有什么信息

38、、讀者已掌握了哪些信息,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超文本的成功一方面依賴于對計算機潛能的開發(fā),另一方面得靠作家開發(fā)出較好的個性化文本。 如何看待書籍與超文本、印刷術與網絡的關系呢?盡管存在關于書籍即將死亡的種種說法,書籍仍將存在于網絡時代,就像手寫本在印刷術發(fā)明仍然存在一樣,只不過它們不再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或者說書面?zhèn)鞑ゲ辉僬贾鲗У匚?。這種變化很難說是書籍的死亡或電子文本的僭位,不妨視為一種載體遷移。 1、教育理論與文學理論 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學的p. w. foltz曾對傳統(tǒng)閱讀和超閱讀進行比較研究,其成果以博士論文的形式發(fā)表,題為線性文本與超文本中的讀者理解和策略(1993)。foltz, p

39、. w. (1993). readers comprehension and strategies in linear text an hypertex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他做了兩項實驗,集中考察兩種因素對于閱讀的影響:一是文本的連貫性,二是讀者的目標。第一個實驗考察讀者的理解與策略,運用一個線性文本,或者兩個超文本環(huán)境之一(從一個本科水平的經濟學教材中的兩個超文本版本之一)。操縱讀者的目標,使一半讀者閱讀這一段以學習一般知識,另一半閱讀這一段以發(fā)現(xiàn)特定知識。試圖進行以下比

40、較:其一,在閱讀超文本與線性文本時,讀者的理解與策略是否有別?假設:既然讀者缺乏對于文本主題的背景知識,超文本缺乏連貫性可能影響理解。其二,讀者的目標是否和文本的程式發(fā)生相互作用?讀者是否基于其目標運用不同策略?文本程式是否使理解程度有別?假定超文本更宜于信息檢索的任務,因此,有特定目標的讀者(必須發(fā)現(xiàn)相關信息)依托于超文本時表現(xiàn)更好;擁有一般閱讀目標的讀者利用線性文本更為有利,因為它提供了單一的連貫性信息。 取自本科生水平的經濟學教科書的一個段落被轉換成為超文本,運用了幾部超文本作品的方針;包括利用作者的段落標題以設計節(jié)點,利用作者的概要以產生層系。由此產生的層系超文本包含6018個單詞,由

41、26個節(jié)點組成。在上述層系之外,有17個橫向鏈接,指示作者進行各部分之間的交叉參考。超文本允許讀者通過按鈕對文本加以縱覽,遵循層系結構或者交叉鏈接。此外,還提供了超文本結構圖,允許跳到文本的任何點。假定超文本的跳躍性不能像線性文本那樣提供連貫的段落,因此導致理解度降低。為了驗證這一點,開發(fā)出更為連貫的超文本,這個超文本與前一個超文本幾乎一樣,所不同的只是提供了附加的連貫性。為了確定在超文本中進行的非連貫性的跳躍,首先對文本進行宏命題分析,描繪每個句子的要旨,。分析指示何處可能發(fā)生非連貫的跳躍,為了使轉變更為連貫需要補充什么缺失的信息。因此,不論非相干的跳躍發(fā)生的什么地方,計算機自動加入一個附加

42、的首段以補充必須的缺失的宏命題,以句子的形式。 為了對超文本和文本的線性版進行比較,開發(fā)了在線的線性版。文本允許人們前后翻頁,到達段落的起首或結尾。在段落的首頁也提供內容表。內容表等于在超文本地圖所提供的層系呈現(xiàn)。 沒有經濟學背景的本科生閱讀三個文本程式之一。半數(shù)讀者被要求找出文本中跨越若干部分的知識,另一半讀者被要求閱讀文本以掌握一般知識。在閱讀文本之后,被試回答理解問題,寫一篇關于這一段落的論文。某些問題要求被試回憶文本中的信息,另一些問題要求被試將所習得的知識運用于新的例子。允許習自文本或記自文本的東西進行評價。 令人吃驚的是:超文本讀者與線性文本讀者的表現(xiàn)幾乎沒有什么差別。在時間上幾乎

43、一樣,理解也幾乎相同。然而,運用超文本的被試的確得分較高,對于評價它們對于文本的結構的知識的問題是如此。 操縱讀者的目標確有效果。搜尋特定信息的被試速度較快,但對于一般知識的理解不足。不過,指示文本程式的不同類型,并未影響擁有不同目標的讀者的理解。由此看來,超文本無助于讀者尋找信息。為了說明何以無別,必須看看讀者的策略。電腦存下了每個被試的過程以及他們在縱覽時的選擇。被試花費5秒以上的任何節(jié)點或頁面都被視為他們已經讀了文本。因此,在線性文本中,被試仍可通過迅速前后翻頁進行非連貫轉變。被試閱讀文本的順序其后與文本的宏命題分析進行比較,以便計算被試所作的連貫性轉變的數(shù)量。連貫性轉變指的是不破壞文本

44、宏命題的轉變,亦即他們正在閱讀的節(jié)點的上下文與他們所跳到節(jié)點的上下文本相同。 在該研究的所有組中,80%90%的轉變是以一種與文本的宏命題相一致的方式進行的。與文本程式和讀者的目標無關。這對于線性文本的讀者來說無足怪,可超文本的讀者也是如此,首先進行同樣背景的轉變,很少跳到超文本迥然有別的部分。答題顯示:文本越是被連貫閱讀,所寫的論文就越好。因此,讀者對超文本的理解在以一種連貫性的方式閱讀時較好。 在上述實驗中,所有被試幾乎都以相等的連貫的方式閱讀同樣的文本,因此理解沒有大的區(qū)別。顯示:被試傾向于運用一種非常理性的探索來縱覽超文本,試圖保持連貫。a. 超文本讀者策略的語詞報告 上述研究顯示:被

45、試運用來自文本的信息以引導自己以連貫的方式縱覽文本。在第二個實驗中,訂立了這么一個協(xié)議:閱讀文本必須安靜,但必須大聲報告他們在縱覽文本時所想到的東西。如果被試決定在超文本當中決定作出變換時,主試要求他們描述自己其時所想的事情。結果因此提供了對于他們的航行策略加以定量分析的數(shù)據(jù)??陬^報告顯示:被試很少想要從層系結構上滑開,通常只是讀完了一個文本單位才表現(xiàn)出轉移到另一個文本單位的興趣。這一策略有點像深度第一策略,避免在任何一點上從當前的上下文滑開。進行口頭報告的有6個被試。其中,2個被要求尋找特殊信息,4個被要求掌握一般知識。被要求掌握一般知識的被試運用閱讀策略以按連貫的方式讀完整個文本。他們一旦

46、作出了非連貫的轉移,通常表現(xiàn)出混淆,然后試圖回到先前的上下文。被要求尋找特殊信息的被試則試圖使上下文保持在他們需要發(fā)現(xiàn)的特殊信息的周圍。而且,他們通常始于所需的信息的上一個節(jié)點,以獲得適當?shù)谋尘爸R,然后再進入包含所需要的信息的節(jié)點。 地圖看來對被試幫助很大。在實驗中,被試平均查考了地圖8次,以便進行定向。節(jié)點的標題也有作用。層系結構的地圖看來是用來定向的首要資源。標題可區(qū)分層系中項目之間的關系,允許被試基于下列的商標進行航行。 兩個實驗表明:閱讀超文本不只是單純的閱讀,而且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陬^報告顯示:被試力圖使自己停留在相同的文本背景中。b. 超文本與線性文本的含義 閱讀策略和超文本

47、中的理解:瀏覽線性文本時,被試僅僅依靠文本的線性次序,以追隨連貫的路徑。對超文本來說,主體依靠地圖、節(jié)點標題等文本中指示結構的附加限制物。這些限制物作為向導,供節(jié)點定位之用。 當讀者被要求在不熟悉的文本中找到特定信息時,他們仍需要適當?shù)谋尘爸R。閱讀不同格式的文本,但使用相同的策略。 加上連貫性補充段落的超文本,對讀者來說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原因可能在于被試在這些段落出現(xiàn)時未格外留心,也可能這些段落未能提供充分的信息。然而,因為被試傾向于以連貫的方式縱覽連貫的超文本,因此,這類補充段落很少提供給他們。因此,他們沒有足夠機會去運用這些補充段落,以產生顯著差別。雖然這一實驗未能顯示自動的連貫有

48、助于閱讀,這類探索對于超文本開發(fā)來說或許有用。讀者可能因為補充段落的幫助而擺脫于對其后連貫路徑的依賴,在作出跳躍時得到必須的信息幫助, 一個超文本的讀者必須能夠猜想追隨特定鏈接能否通達相關信息并與當前的上下文連貫。為了讓讀者能作出成功的猜想,通過文本的結構和節(jié)點的標題所顯示的信息必須是明顯的。c. 文本理解理論與超文本 這項研究由缺乏連貫性方面的變化,無法得出超文本閱讀中連貫性在什么程度上被破壞、因此影響到理解。v在開發(fā)超文本的過程中,鏈接的節(jié)點之間的連貫性經常未加考慮。超文本方針告訴開發(fā)者將相關的項目鏈接在一起,但很少有方針告訴他們使相互鏈接的節(jié)點彼此連貫。通常假定:兩個節(jié)點是由某種共同的信

49、息片斷鏈接的,因此,讀者可以產生關于鏈接的正確的參考,并將新信息結合進他或她關于文本的描述。研究結果顯示:被試避免松散鏈接的信息(即跨層系的鏈接),而首先在高度相關的鏈接之間進行轉移。 如果讀者熟悉該領域的話,情況會有很大不同。他們可以不考慮連貫性而進行跳躍,因為原有的知識結構保證他們在節(jié)點之間通過聯(lián)想而進行搭橋式的交叉參考。因此,具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可望較好地探索超文本中非連貫性的節(jié)點。2、出發(fā)點3、研究取向 研究取向主要有以下三類: 超閱讀將讀者的選擇置于重要地位。因此,自然要關注讀者作出選擇的原因。這種選擇取決于讀者的知識背景、操作目標。反過來,要考察讀者向超讀者的轉化。 一是超閱讀過

50、程中作者與讀者的關系。有人認為超閱讀的出現(xiàn),印證了后現(xiàn)代主義者關于作者之死的宣言,實現(xiàn)了接受美學關于發(fā)揮讀者能動作用的要求;也有人認為超閱讀的流行,進一步強化了作者對于讀者的控制。 二是超閱讀過程中手段與內容的關系。有人認為三是超閱讀過程中方式與環(huán)境的關系。4、結論 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認為超閱讀和傳統(tǒng)閱讀沒有什么兩樣,另一種認為二者迥然有別。a. 超閱讀與學習理論 對于超文本來說,讀者同樣可以采用多種策略,但在這樣做的時候必須保持連貫性,以發(fā)展一種連貫的心理呈現(xiàn)。開發(fā)超文本的注意事項之一,是讓讀者可以用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切入相關的段落。這樣,讀者的閱讀策略有賴于超文本所貫徹的機制。主要基于

51、檢索的超文本傾向于將讀者的策略定位于檢索。但是,這些機制必須吻合讀者的目標,目標可以影響策略的選擇。 超文本提供了不同于閱讀標準線性文本的新的閱讀在線文本的方式。文本典型地呈現(xiàn)為線性形式,讓讀者從頭至尾讀到底。在超文本中,信息可以呈現(xiàn)為語義網絡,其中許多文本單位彼此鏈接。用戶可從超文本的一個部分跳到另一個部分,選擇與自己的興趣最為相關的路徑進行瀏覽。比較起來,超文本閱讀更有彈性。傳統(tǒng)文本也有某種彈性(例如目錄、索引等),但不是被廣泛應用,更談不上系統(tǒng)開發(fā)。超文本允許讀者自動地利用上述特性,而非要求讀者根據(jù)需要加以運用。在決定文本被閱讀的順序方面,超文本向讀者提供了額外的控制。彈性本身便于實現(xiàn)閱

52、讀的個性化,并減輕尋找信息的負擔。 有可能是成千上萬個除了隨機閱讀與計劃閱讀外,窮盡式閱讀也是一種方式。在超文本世界中,引擎的設計面向這兩種需要,按目錄編排的引擎更多地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信息加以分門別類處理的要求;全文檢索則是另一種方式。當然,我們要看到:即使在傳統(tǒng)文本世界中,隨機性與計劃性的矛盾仍是存在的。人們固然有根據(jù)塾師的要求有計劃地選讀作品的經歷,同時也有在圖書館或書店中漫游的體驗。二者都是不可代替的。有時,漫游能給人以更多的觸發(fā)與聯(lián)想。 這種閱讀無疑有兩種態(tài)勢:一是仰視,正如兒童那樣;另一種是俯視,正如教師對于學生那樣。 就主觀因素而言,超閱讀與人的需要存在密切關系。這一問題可以從多方面

53、來看:其一,超文本是適應人的需要而建立的。人們不僅進行分析,而且進行綜合;不僅需要建立單獨的文本,而且需要建立聯(lián)系。不僅需要一氣呵成的專著,也需要辭典與百科全書。第二,人作為需要主體與需要對象的二重性。一方面,作為需要主體,要尋找信息;另一方面,作為需要主體,要提供信息。在這一過程中,能動性與受動性是對立的統(tǒng)一。有三種可能:提供者將信息按自己的思路塞給接受者,這看起來是處于最主動的地位,其實效果并不一定好;提供者只是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始數(shù)據(jù),讓接受者去自己組裝;提供者替接受者著想,為他們發(fā)揮主動性提供方便。相比之下,第三種方式也許是最好的。第三,超文本為主是滿足人的信息性需要。 關于超文本在教育

54、中的應用,已有一些文章。美國一些學者開發(fā)了一個名為romantics high school的教育項目,利用網絡進行關于浪漫主義研究的信息交流。 比較文學在方法論上的特色其實就是尋找不同文本(通常產自于不同文化)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這種尋找對于傳統(tǒng)文本來說一般是靠冥思苦索完成的。超文本可以助比較文學一臂之力,而使相應的研究操作化。例如,我們要比較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湯顯祖的牡丹亭,便可以在兩個文本的可比點之間建立對應的鏈接。讓學生自己來尋找鏈接點,這樣,文本的應用不僅非作者始料所及,往往也出乎教師的思考之外。 為電子超文本的特性所決定,在超閱讀領域人們更多地是從計算機科學出發(fā),探討人機界

55、面的設計,分析鏈接、組織與調用信息的方法。 航行或瀏覽僅僅對于小小的超文本系統(tǒng)有效,對于大型超文本數(shù)據(jù)庫來說,通過探詢(queries)而進行的信息調用(ir,information retrieval)是至關重要的。信息探詢包括內容檢索和結構檢索兩類。 有人因此認為超閱讀也與文學格格不入。試想想:如果我們將莎士比亞名作暴風雨的原文連同評論、學術研究、演出實況等用超文本技術組合在一起,結果會是如何呢?論者直言不諱地說:暴風雨不再是一部供欣賞的文學作品,而是一堆供記憶的事實,或者是有待破解之謎語、有待解釋之奧妙。當我們以這種方式閱讀時,劇本傾向于消失在超文本中,就像水消失在海綿中一樣。(hard

56、ison, 1989)但是,想要用這種輕松愉快的口吻來將超文本打發(fā)掉是難以辦到的。因為用上述方法對名作進行加工,所得到的僅僅是搖籃期的超文本,而不是成熟期的超文本。并不是所有的超文本都將經典藝術置于這等的不幸之中。注釋:burbules, nicholas c., rhetorics of the web: hyperreading and critical literacy. /facstaff/burbules/ncb/papers/rhetorics.html. published in page to screen: taking literacy into the electronic era, i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