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學術思想史_第1頁
西方學術思想史_第2頁
西方學術思想史_第3頁
西方學術思想史_第4頁
西方學術思想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心靈心靈 Philosophy of mind psychology 心靈哲學與心理學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uman behaviour and thought. 心理學是關于人類行為與思 想的科學科學研究。 你一定要讀這本書。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敘述清晰,敘述清晰, 語言簡練。語言簡練。 讀完該書,你或許忍讀完該書,你或許忍 不住要當心理學家!不住要當心理學家! 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來 使用的教材,也是在 美國許多大學里推廣 使用的經典教材。 林波 著 高覺敷 譯 商務印書館 心靈哲學心靈哲學不是一門實驗性的課: 它不涉及做實地的科學觀

2、察。 神經心理學家, 要對大腦中的神經刺激模式做觀察。 心靈哲學家會問更基本的概念問題: 這些神經的活動就等于思想活動嗎? 思想能還原為身體事件嗎? 我們擁有與身體判然有別的心靈嗎? 如果我們擁有心靈,心靈與身體如何發(fā)生關系? 此即“心體問題”(mind/body problem)。 心靈mind 靈魂soul dualism. 心靈和身體是分離的, 我們每個人既有一個心靈, 也有一個身體, 是所謂心體二元論二元論。 在某種意義上, 如果你認為, 心靈和身體是同一個東西, 我們不過是血肉之軀而并無區(qū)別的實體, 是所謂物理主義。 Dualism 二元論 Dualism 二元論,非物質實體(心智)

3、,是存在的。 二元論者一般相信: 身體和心靈是判然有別的實體, 它們互相作用, 但仍然各自分離。 心智過程(如思維)與身體過程(如 腦細胞的活動)不是一回事; 心智過程發(fā)生在心靈里, 不發(fā)生在身體里。 心靈并非活的大腦。 心體二元論 是一種很多人持有的觀點。 中西傳統思想,向來把人分為兩個部分 身體與心靈身體與心靈 心靈 理性,邏各斯 概念,邏輯 理性主義 身體 感性 感覺,刺激,印象 經驗主義 心靈 理性,邏各斯 概念,邏輯 理性主義 審美/藝術 Aesthetics/Art 身體 感性 感覺,刺激 經驗主義 真:邏輯學 美:美學 Beauty/The Beautiful 善:倫理學 純粹理

4、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但丁與他的導師彼得拉克神游天堂 神曲 天堂插圖 輪回 純粹物質的東西,如大腦, 怎么能產生我們稱之為意識的 那種感情與思想的復雜模式呢? 這都是物質現象嗎? Criticisms of dualism 對二元論的批評 進化 相互作用 人類是從比較簡單的生命形式進化來的。 然而,二元論者發(fā)現,要解釋此說是難的。 心靈實體能是從哪兒突然跳出來的呢? 為什么心靈的進化與大腦的進化如此密切地平行呢? 美國 蓋奇 Phineas P. Gage 1823 1860 Interaction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二元論者面對的最嚴重的困難是: 他們難以解釋像心靈和身體這么不同

5、的兩個實體 怎么可能互相作用。 比方說,我可以有一個想法, 然后這個想法能導致一個身體的動作。 純粹心智的思想, 怎么可能導致物質的抓撓。 王師傅賣鞋,一雙鞋進價王師傅賣鞋,一雙鞋進價30元甩賣元甩賣20元。元。 顧客來買鞋給了張顧客來買鞋給了張50,王師傅沒零錢,于是找鄰居,王師傅沒零錢,于是找鄰居 換了換了50元。元。 事后鄰居發(fā)現錢是假的,王師傅又賠了鄰居事后鄰居發(fā)現錢是假的,王師傅又賠了鄰居50。 請問王師傅一共虧了多少?請問王師傅一共虧了多少? Dualism without interaction 沒有相互作用的二元論 Mind/body parallelism 心體平行論 Occ

6、asionalism 偶因論偶因論 Epiphenomenalism 副現象論 Mind/body parallelism 心體平行論 psychophysical parallelism. 有些二元論者爭辯說:盡管心靈和身體都存在,我們 都兼而有之,但它們之間不存在真實的相互作用。 這個有點奇怪的觀念是所謂身心平行論。 GOD Mind Body Occasionalism 偶因論偶因論 偶因論。 而偶因論承認心靈和身體之間確實有這么一種關系, 但論辯說,這種關系是由上帝的干涉提供的。 Epiphenomenalism 副現象論 Epiphenomenalism 副現象論: 盡管身體中的事件

7、導致心智事件, 但是心智事件永遠不導致身體事件, 也不導致其他心智事件。 心靈,于是就是副現象。 心靈,于是就是副現象。 副現象論者的解釋是, 我看似有能力舉起我的手, 那是一種幻覺。 實情是我的身體舉起我的手, 但我的心靈誤以為此乃身體聽了心靈的命令。 這使自由意志不可能了:111111111111 我們永遠不真能選擇行為; 我們能夠有的, 僅僅是我們有選擇行為這一幻覺。 Physicalism 物理主義物理主義 Physicalism: 物理主義: 心智事件能夠完全以身體事件得到解釋, 通常是大腦中的那些事件。 monism 物理主義是一元論的一種形式。 一元論是這么一種觀點: 只存在一種

8、實體。 物理主義者主要著意于證明 全部的心智事件都是身體性的, 因此二元論是錯誤的。 物理主義有幾個類別。 Type-identity theory 類型同一論類型同一論 物理主義的這一種類聲稱: 心智事件與身體事件等同。 Criticisms of type-identity theory 對類型同一論的批評對類型同一論的批評 No knowledge of brain processes 沒有關于大腦過程的知識 Properties of thoughts and of brain states 思想的屬性與大腦狀態(tài)的屬性 All thoughts are about something

9、全部的思想都關于某事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個體差異 No knowledge of brain processes 沒有關于大腦過程的知識 關于我們的思想,我們有直接的知識;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對 大腦過程一無所知。 思想與大腦過程不可能是相同的,因為不知道神經心理學的任 何事情而知道思想,是可能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特有的門徑進入我們自己的思想: 我們比任何別人都更好地知道我們自己有意識的思想 是什么;對大腦過程我們就不見得知道了。 然而,如果思想和大腦過程是等同的,那么它們就應 該共有相同的屬性。 Properties of thoughts and of brain

10、 states 思想的屬性與大腦狀態(tài)的屬性 All thoughts are about something 全部的思想都關于某事 全部思想都關于某事:有一個思想, 卻什么也不關于,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認為“巴黎是我最喜歡的城 市”,那么我的思想就和現實世 界的一個東西有關系。 但是,大腦過程和狀態(tài)似乎不關于什么東西: 它們似乎不與外在于它們的任何東西有關系, 但思想與外在的東西有關系。 對類型同一論還有一種批評: 比方說, 類型同一論堅持認為關于天氣的思想必定全是同一類 型的大腦狀態(tài),即便這些是思想是不同人所有的。 類型同一論的一個基本假定是: 兩個人能夠有完全相同類型的思想。 Behav

11、iourism 行為主義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者 完全否認心靈的存在。 在我們描述某個處于疼痛或者氣憤中的人的時候, 行為主義者爭辯說, 這不是對一個人的心智經驗的描述。 毋寧說,那是對這個人公開行為或者潛在行為的描述。 換言之, 那是一種對他們在如此這般的情勢中將會干的什么事 情的描述, 就是說,是對他們行為天性的描述。 處于疼痛中, 即是有一種趨勢, 要畏縮、喊叫、要尖叫等等, 這要看疼痛的程度了。 處于氣憤中, 是一種趨勢, 要咆哮,要跺腳, 要對人粗魯無禮地回話。 盡管我們討論我們的心智狀態(tài), 但是,按照行為主義者的看法, 這么說僅僅是描述 我們的以某種方式存在的行為和趨勢的 一種方便的辦

12、法而已。 行為主義者的解釋, 使心體問題成了一個偽問題 并非一個真實的問題。 要解釋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關系,沒有什么難的, 因為心智經驗 可以輕易地用行為主義的模式來得到解釋。 因此,不必解決這個心體問題, 行為主義者聲稱已經把這個問題徹底消解了。 Criticisms of behaviourism 對行為主義的批評對行為主義的批評 Pretending 假裝假裝 How do I learn about my own beliefs? 我如何了解我自己的信念?我如何了解我自己的信念? Pain of the paralysed 癱瘓病人的疼痛癱瘓病人的疼痛 Beliefs can cause

13、 behaviour 信念能導致行為信念能導致行為 Pretending 假裝假裝 行為主義無能于 在某人真的疼痛和某人假裝疼痛之間做出區(qū)別。 行為主義者會指出, 有人假裝疼痛, 不可能產生疼痛所有的全部的生理伴隨現象 體溫變化、出汗,等等。 How do I learn about my own beliefs? 我如何了解我自己的信念?我如何了解我自己的信念? 按照行為主義的看法,我了解我自己的信念, 和我了解別人的信念, 在方式上是一模一樣的,即借助于觀察行為。 狗饞肉了,和你一 樣,因為它流口水 了,和你一樣。 但是, 關于真正發(fā)生的事情,這肯定是一個不準確的描繪。 哦,是嗎? 通過聽

14、我自己說些什么, 通過注意我在各種各樣的環(huán)境中做些什么事情, 我能夠對我真正所相信的事情得到有趣的發(fā)現, 這么說或許是對的。 然而,為了知道我相信殺人是錯誤的這樣的事情,我不需要觀 察我自己的行為。 我知道這些事情,不需要像一個私家偵探那樣調查我自己行為。 指責這個人的那些人,單指責這個人的那些人,單 憑他們的指責本身,一點憑他們的指責本身,一點 也不能證明他們比這個人也不能證明他們比這個人 更勇敢。你是真勇敢還是更勇敢。你是真勇敢還是 像他那樣膽怯,這個問題像他那樣膽怯,這個問題 必須把你置于另外一次地必須把你置于另外一次地 震中進行考驗,才可能得震中進行考驗,才可能得 到真實的答案。到真實

15、的答案。 內省常常是無用的。這位內省常常是無用的。這位 先生內省過,但是他似乎先生內省過,但是他似乎 不承認自己怯懦,卻相信不承認自己怯懦,卻相信 他逃跑的行為是出于他的他逃跑的行為是出于他的 某種自由的選擇某種自由的選擇然而,然而, 這僅僅是自欺欺人而已。這僅僅是自欺欺人而已。 吾日三省吾身;為吾日三省吾身;為 人謀而不忠乎?與人謀而不忠乎?與 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傳不習乎? 曾先生說得對;但是,問 題是很多人在反省之后, 也從來不能發(fā)現自己有任 何可以指責的行為。 我們的確可能內省自己,但是,我們 并不因此更理解自己的一切方面,因 為我們對自己的偏愛,使我們不可能

16、對自己有客觀的看法。人總是把最大 的奉承留給自己。 如果我們能夠像評價別人那樣評價自 己,那可能近于真相。 但是,我們對別人的評價也很難客觀,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看人的方式是錯誤 的,也可能干脆是因為我們(比方說) 嫉妒一個人,或者太喜歡一個人。 我把自己的這張最不寫實的照片 貼在這里,有點個人崇拜。我太 自愛了。我可能對自己客觀嗎? 太不可能了! 行為主義起碼 是有用的。 Beliefs can cause behaviour 信念能導致行為信念能導致行為 對行為主義的另一個批評是:對行為主義的另一個批評是: 它不承認一個人的信念它不承認一個人的信念 能夠是其行為的原因這么一種可能性。能夠是其

17、行為的原因這么一種可能性。 根據行為主義的分析,一個人把雨衣披上,根據行為主義的分析,一個人把雨衣披上, 其原因不是一個信念即天在下雨;其原因不是一個信念即天在下雨; 把雨衣披上這一傾向,卻是這個信念的主要成分。把雨衣披上這一傾向,卻是這個信念的主要成分。 起碼有時候,我們的心智事件的確導致行為,起碼有時候,我們的心智事件的確導致行為, 這么說肯定是對的。這么說肯定是對的。 我披上我的雨衣,我披上我的雨衣,因為因為我認為天要下雨。我認為天要下雨。 Other Minds 其他心靈 心靈哲學的另一個問題上, 即所謂“其他心靈難題”。 我如何知道別人像我那樣思考、感覺、有意識呢? 在我痛的時候,我

18、肯定地知道; 但是,我如何能夠知道別人也可能痛? For all I know, other people could all be highly sophisticated robots, or, as they are sometimes called, automata, programmed to respond as if they had an inner life, when in fact they do not. 就我所知道的全部事情而言,其他人可能是一些高度老練的機 器人,或者是一些有時被人們稱呼的那樣,是一些自動程序, 有所反應,顯得好像有內在生活似的,而其實他們沒有。

19、Whilst this notion may seem close to a form of paranoia, it is a serious question to which philosophers have devo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 study of it reveals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ay we come to learn about our own experience and the way we learn about other peoples experience. 這

20、個想法似乎近于某種形式的妄想狂,但它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是哲學家傾注了大量注意力的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 揭示出在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經驗與我們或許了解其他人的 經驗這二者之間的一些重要區(qū)別。 To a behaviourist it is clearly appropriate to attribute mental experience to others on the basis of their behaviour since that is what the mind is. 在一個行為主義者看來,根據別人的行為而把心智經驗歸之于 別人,顯然是恰當的,因為那些行為就是心靈之所是.

21、 The argument from analogy 類比論證類比論證 The most obvious answer to the doubt that other people are conscious is an argument from analogy. 別人是否有意識,對這個疑問的最明顯的回答,是一個根據類 比的論證。 an argument from analogy is based 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quite similar things. If one thing is like another in some respects, i

22、t is assumed that it will be like it in others. 類比論證是基于兩個相似的東西之間的比較。 如果一個東西在一些方面像另一個東西, 那么就可以設想它在其他方面也像另一個東西。 When Im in extreme pain I scream, and so do most members of the human species when they are in situations in which I would expect them to be experiencing pain. 我處于劇痛中的時候,我尖叫; 人類物種的大多數成員, 在處于我會料想他們會體驗疼痛的處境中的時候,也尖叫。 類比論證聲稱: 在我自己的情況和別人的情況之間, 在身體和行為上的相似之處, 足以使我推斷別人像我那樣是真有意識的。 Criticisms of the argument fro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