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四大園林_第1頁
中國古典四大園林_第2頁
中國古典四大園林_第3頁
中國古典四大園林_第4頁
中國古典四大園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典四大園林 中國古典四大園林摘 要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以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為宗旨。中國古典園林起源于商周時的囿,歷經五千年的的歷史沉淀,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園林工作者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具體的特點包括自然山水、建筑風格、藝術風格、文化特色,即審美文化、民族文化和藝術文化的融合;建造思想包括3點,即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天人合一” 理念 ;集詩字畫與文學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現形式 和追求“詩情畫意” 的造園手法;追求“立意 ,塑造“神似”表

2、現手法。本文主要從中國古典四大園林出發(fā),即蘇州拙政園、留園、承德避暑山莊、北京頤和園,對其建造歷史、背景、風格、特點和發(fā)展過程進行相應的總結和對比,從而強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認識,使園林藝術和造園思想能夠很好地傳承發(fā)展下去。關鍵詞:拙政園 留園 避暑山莊 頤和園 歷史 特點 風格一、蘇州拙政園 1、基本介紹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年間,現在全園包括東、中、西三部分。東部占地2萬平方米,明快開朗,其東北、西南為草地,叢植、林木蔥郁,平崗遠嶼,竹塢曲水,山巒明秀,景物舒曠;其間分布“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 等建筑。中部是全園的主體和精華,是典型的多景區(qū)復合的園林,園林空間劃分形成序列組合。劃分主次

3、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組合開合變化有序層次清晰。 整個園林以大水池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則遼闊,散則曲折。池的東西兩端留有水口、水尾,以體現疏水若為無盡之意。池中利用兩土山結構島山,把池水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山南水面開闊,山北溪澗清流,主次分明。兩島山上,西山頂建“雪香去蔚亭”,東山頂建“待霜亭”。島上南面黃石參差錯落,北面蘆葦叢生,兩山之間跨溪架橋。西山西南角建六方形“荷風四面亭”,三面環(huán)水,一側臨山,猶若半島。西面三曲橋可通“柳蔭路曲”廊,南面五曲橋與“倚玉軒”相連,不僅是全園的交通樞紐,而且又把水池分為三個彼此通透的水域。其次,拙政園以“林木絕勝”著稱。數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

4、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至今,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tǒng),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 2、風格特點 1)、因地制宜,以水見長。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

5、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筑數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園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

6、筑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因此,拙政園的園林藝術,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二、蘇州留園1、基本介紹留園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坐落在蘇州市,

7、始建于明代,清代時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后改為“留園”。留園占地約50畝,中部以山水為主,是全園的精華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樓、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處。留園內建筑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 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和卓越智慧。以建筑空間處理得當而居蘇州園林之冠。留園的總體布局是園林緊鄰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園林的格局。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 、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處齋、軒

8、,院內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園;西區(qū)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留園內的建筑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同時,留園的建筑分布形式很具特色,建筑上分布極不均勻,有些地方極其稀疏,有的地方則十分稠密,對比異常強烈。以東區(qū)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鱗次櫛比,內外空間交織穿插,使人有應接不暇之感。但西區(qū)部分的建筑則十分稀疏、平淡,從而使人弛而不張。當然這種疏密的對比與變化,不僅體現在平面布局上,而且還關系到園林建筑的立面處理。留園中部景區(qū)建筑沿園的四個周邊排列

9、,則使人處于園內可以同時環(huán)顧四個周邊的建筑。東南兩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兩面則較稀疏,充分體現出園林的布局特點。2、風格特點1)、順其自然,布局靈活留園的平面布局采取不規(guī)則的形式,遼闊疏朗與緊湊迂回相結合,構成許多曲折而富有變化的風景。園內以假山、樹木、房屋、走廊、圍墻等阻隔視線,采用曲橋、曲徑、曲廊,是人幾經曲折還未窺見全園之貌,步移景異,耐人尋味。留園整體布局以中部為主,主要廳堂又在東部,但由于景觀內容充實而極富變化,仍為全園精華所在。由此看來,中國園林通常都是采取以比較含蓄隱晦的方式來突出重點這一構圖原則的。2)、小中見大,大中有小留園空間結構的處理,采用了空間大小對比,以及明暗、開合、高

10、低參差對比,將空間進行空透、靈活、虛實的處理,使園林占地不大,卻讓人感到園內層次豐富。3)、曲徑通幽,步移景異全園以廊為脈絡,在中部爬山狼與云墻結合,沿山脊線明暗變化,高低曲直,透違延伸;在東部游廊迂回于廳堂軒齋之間,穿珠引線,將建筑與峰石、樹木分割成大小變化、特色分明的園林小空間。曲折的長廊增加園內的層次感,使人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空間流暢,虛實有致留園的設計主要是以山、池、樹、石為主,亭、臺、樓、閣為輔,通過景物與房屋的空間組合,使之相互穿插、滲透、融合,將小空間轉化為視覺的大空間。當人們走進蘇州園林,會感到每個空間序列,虛虛實實,層層布局。內部空間通過門、窗、廊

11、達到互相流通,并以虛實明暗做對比。外部空間則用山、石、樹、池,進行有限的劃分,組織大小不同的空間,并由亭、廊等建筑物穿插組合,相互流通,構成各種不同環(huán)境,從而使景觀豐富多彩。三、承德避暑山莊 1、基本介紹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項工程竣工,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避暑山莊的營建,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開拓湖區(qū)、筑洲島、修堤岸,隨之營建宮殿、亭樹和宮墻,使避暑山莊初具規(guī)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二十六景”。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

12、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 山莊的布局,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qū),各個景區(qū)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qū)。 避暑山莊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在總體規(guī)劃布局和園林建筑設計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觀特點和有利條件,吸取唐、宋、明歷代造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江南園林的創(chuàng)作經驗,把山石、水體、植物、建筑和道路等造園要素加以綜合、提高,把園林藝術與技術水準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為中

13、國古典園林的最高典范。 2、風格特點1)、樹木花卉的有機布置,極大豐富了園林景色以樹木花卉與其它園林素材相結合,組織風景構圖的。這樣起來,幾乎山莊的每一“景”都與樹木花卉有關。正是由于樹木花卉為園林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風景素材,從而大大豐富了園林景色。2)、樹木花卉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對園林風景的藝術欣賞樹木花卉還有力地加強了山莊園林風景構圖的節(jié)奏感。任何藝術都要有一定的韻律,要有節(jié)奏感,它對藝術品起著豐富和變化的作用。否則,藝術的統(tǒng)一就會變得呆板,這是形式美的法則之一,也是園林風景構圖的藝術標準之一。3、對“宜人調養(yǎng)之功”的園林“小氣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以喬木、灌木、草坪混合配置的25米寬的

14、綠帶,可凈減噪量3-5.5分貝。山莊作為數里寬的大綠帶,其減噪作用是很大的,這些對于改善山莊的氣候和環(huán)境無凝起了良好的作用,所以說樹木花卉合理布置有力地提高了山莊的園林功能。綜上所述,山莊的樹木花卉在植物的配置、園林風景構圖藝術性等方面,都有強烈的特點。山莊的合理布置和植物素材對于提高園林風景藝術,加強園林功能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而現在從實踐中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對于今后山莊樹木花卉植物科學布置,改善現代的園林景觀效果都提供有益的幫助。四、北京頤和園 1、基本介紹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為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屬于皇家園林,始建于1750年,1

15、764年建成,面積 290公頃 ,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lián)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qū)。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lián)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頤和園重建幾次雖然在某些局部上遜色于當年的清漪園,但總體上還是沿用了乾隆年間清漪園的規(guī)劃與布局。頤和園的總體規(guī)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卻有著自己的特點和條件。其一:西湖(在建

16、清漪園時乾隆把西湖該為昆明湖)從元、明以來就是京郊的一處風景名勝區(qū)。 其二:當時翁山(即后來的萬壽山)與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態(tài)勢。雖然這種北山南水的關系有點尷尬,但這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礎。這一點在營建中有為重要。其三:乾隆對杭州西湖的喜愛。杭州西湖素為乾隆所向往,在他第一次南巡前一年,曾命畫家董邦達繪制西湖圖長卷,并題詩以志其事,詩中已經略透露欲在近造園,以摹仿杭州西湖景觀的意圖。 2、風格特點1)、造園與水利工程的完美結合乾隆初年,海定附近陸續(xù)興建和擴建的園林越來越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這里的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供水的主要來源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莊水系之外,大部分必須仰給于

17、玉泉山匯經昆明湖之水玉泉山水系。而后者正是明代以來通惠和賴以接濟的上源,如果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則會直接影響大運河的通州到北京一段漕運暢通。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乃于乾隆十四年冬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水系整治工程。其主要內容:(1)攔蓄西山、香山、壽安山一帶的大小山泉和澗水,通過石渡槽導入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過玉河匯入西湖;(2)結合興建頤和園來拓寬、疏浚西湖作為蓄水庫(3)疏浚長河(長河即元、明以一直沿用的字西湖通往北京城的輸水干渠)。這三條水利工程完成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長河這樣一個可以控制調節(jié)的供水系統(tǒng)。這個供水系統(tǒng)圓滿地解決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濟,保證農田灌溉和園林用水。同時,還創(chuàng)設了一條由西

18、直門直達玉泉山靜明園的長達十余公里的皇家專用水上游覽路線。頤和園的建成則意味著這個水系的樞紐部位的建成和最終完善化,它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社會效益都很大,無愧為藝術與工程結合,造園與興修水利相結合的一個出色典范。2)、與周圍皇家園林構成三山五園的格局頤和園建成后與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圓明園、暢春園以及香山、玉泉山、萬壽山形成三山五園的格局。頤和園建成、昆明湖開拓以后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qū)。同時在西北郊構成了三條軸線,一:萬壽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軸線。二:靜宜園宮廷區(qū)、玉泉山主峰、清漪園的宮廷區(qū)三者,構成了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三:圓明園與暢春園之間的南北軸線。這個軸線系統(tǒng)把三山五園串綴成為整體的園林集群。在這個集群中,清漪園所處的樞紐地位十分明顯,萬壽山瀕臨昆明湖而突出水取其近的優(yōu)勢,沿湖不設宮墻則能以東南西三面的平疇、村舍、園林作為經管的延展;西面屏列著玉泉山,它與完壽山、里湖中軸線之間的距離,相當于后者與圓明園、暢春園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