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細則_第1頁
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細則_第2頁
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細則_第3頁
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細則_第4頁
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細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細則 第一章調查要點 1、不穩(wěn)定斜坡 調查的內容包括:構成斜坡的地層巖性、風化程度、厚度、軟弱夾層巖性及產狀;斷 裂、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特征及產狀; 風化殘坡積層巖性、 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 巖土體中結構面與斜坡坡向的組合關系。不穩(wěn)定斜坡與建筑物的平面關系(如:房屋與高陡 邊坡的距離)。調查斜坡周圍,特別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滲入或地下水對斜坡穩(wěn)定的影 響、人為工程活動對斜坡的破壞情況等。對可能構成崩塌、滑坡的結構面的邊界條件、坡體 異常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以此判斷斜坡發(fā)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可 能的影響范圍。斜坡穩(wěn)定性調查表中有關欄目填寫要求如表1

2、。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該斜坡具備失穩(wěn)條件: (1)各種類型的危巖體; (2)斜坡巖體中有傾向坡外、傾角小于坡角的結構面存在; (3)斜坡被兩組或兩組以上結構面切割,形成不穩(wěn)定棱體,其底棱線傾向坡外,且 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緣已產生拉裂縫; (5)順坡走向卸荷裂隙發(fā)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帶; (6)岸邊裂隙發(fā)育、表層巖體已發(fā)生蠕動或變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緩傾的軟弱層; (8)位于庫岸或河岸水位變動帶,渠道沿線或地下水溢出帶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 經常處于浸濕狀態(tài)的軟質巖石或第四系沉積物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據(jù)地貌、地質特征分析或用圖解法初步判定為可能失穩(wěn)的

3、斜坡。 表1斜坡穩(wěn)定性調查表填寫說明 條目 填寫內容 名稱 以距離調查點最近的地名命名 地理位置 詳細到鄉(xiāng)、村、組(社),地理坐標以調查范圍的中心點為準,在地形圖上量取 野外編號 以所在縣(市)名稱漢語拼音的聲母加上調查表的順序號作為野外編號。如:巴東縣BDI、 BD2、,攀枝花市 PZHI、PZH2 室內編號 按郵政編碼方式(地質災害信息系統(tǒng)建設數(shù)據(jù)編碼要求)編碼 成因時代 第四系地層時代代號加成因代號,如第四系全新統(tǒng)坡積物代號為Qdl;基巖標注到組,如 侏羅系蓬萊鎮(zhèn)組代號為 J3p 產狀 用傾向、傾角表示,如:傾向1250、傾角30o,表示為125o/30 地震烈度 可用國家地震局1990

4、年編制的50年內超越概率為10%勺地震烈度區(qū)劃數(shù)據(jù) 微地貌 60為陡崖,2560為陡坡,825為緩坡,W 8為平臺 坡形 指斜(邊)坡剖面形態(tài),分為凸形、凹形、線形、階狀等形態(tài) 坡向 指主體坡面傾向,用方位角表示 構造部位 指與調查點附近主要構造的關系,如某斷層的上盤、下盤或斷裂帶上;某背斜、向斜的 某翼、軸部或傾伏端等 土地使用 填寫調查點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現(xiàn)狀 結構類型 分為塊體狀、塊狀、層狀和軟弱基座等4種基本類型;層狀斜坡結構根據(jù)巖層(或其他結 構面)傾角大小及與坡面的關系可再分為順向坡、逆向坡、斜向坡、橫向坡和近水平巖層 斜坡等5個亞型;順向坡還可再細分為緩傾順向坡和陡傾順向坡 控滑

5、結構面 類型 分為層理面、片(劈)理面、節(jié)理裂隙面、松散蓋層與基巖接觸面、泥化夾層、層內錯動 帶、構造錯動帶、斷層、老滑坡面等 密實度 分為密實、中密、稍密、松散4級 2、滑坡 (1) 調查的范圍應包括滑坡區(qū)及其鄰近穩(wěn)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離 (滑 坡滑動會影響和危害的區(qū)域),滑坡體兩側自然溝谷和滑坡舌前緣一定距離或江、河、湖水 邊; (2)注意查明滑坡的發(fā)生與地層結構、巖性、斷裂構造(巖體滑坡尤為重要)、地 貌及其演變、水文地質條件、地震和人為活動因素的關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復活的主導 因素; (3)調查滑坡體上各種裂縫的分布特征,發(fā)生的先后順序、切割和組合關系,分清 裂縫的力學

6、屬性,如拉張、剪切、鼓脹裂縫等,藉以作為滑坡體平面上分塊、分條和縱剖面 分段的依據(jù),分析滑坡的形成機制; (4)通過裂縫的調查,藉以分析判斷滑動面的深度和傾角大小。滑坡體上裂縫縱橫, 往往是滑動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縫單一或僅見邊界裂縫,則滑動面埋深可能較大; 如果基 礎埋深不大的擋土墻開裂,則滑動面往往不會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顯位移,而擋土墻等依 然完好,則滑動面埋深較深;滑坡壁上的平緩擦痕的傾角,與該處滑動面傾角接近一致;滑 坡體的差速裂縫兩壁也會出現(xiàn)緩傾角擦痕,同樣是下部滑動面傾角的反映; (5)對巖體滑坡應注意調查緩傾角的層理面、層間錯動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 斷層面、節(jié)理面和片理面等

7、,若這些結構面的傾向與坡向一致,且其傾角小于斜坡前緣臨空 面傾角,則很可能發(fā)展成為滑動面。對土體滑坡,則首先應注意土層與巖層的接觸面構成的 滑帶形態(tài)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應注意土體內部巖性差異界面; (6)調查滑動體上或其鄰近的建、構筑物(包括支擋和排水構筑物)的裂縫,但應 注意區(qū)分滑坡引起的裂縫與施工裂縫、填方基礎不均勻沉降裂縫、自重與非自重黃土濕陷裂 縫、膨脹土裂縫、溫度裂縫和凍脹裂縫的差異,避免誤判; (7)調查滑帶水和地下水情況,泉水出露地點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溝渠的分布 和斷面,濕地的分布和變遷情況等; (8)圍繞判斷是首次滑動的新生滑坡還是再次滑動的古(老)滑坡進行調查。 表2古(

8、老)滑坡的識別標志 標 志 內 容 等級 類別 亞類 形態(tài) 宏觀形態(tài) 1.圈椅狀地形 B 2.雙溝同源地貌 B 3.坡體后緣出現(xiàn)洼地 C 4.大平臺地形(與外圍不一致、非河流階地、非構造平臺或風化差異平臺) C 5.不正常河流彎道 C 微觀形態(tài) 6.反傾向臺面地形 C 7.小臺階與平臺相間 C 8.馬刀樹或醉漢林 C 9.坡體前方、側邊出現(xiàn)擦痕面、鏡面(非構造成因) A 10.淺部表層坍滑廣泛 C 地層 老地層 變動 11明顯的產狀變動(排除了別的原因) B 12.架空、松弛、破碎 C 13.大段孤立巖體掩覆在新地層之上 A 14.大段變形巖體位于土狀堆積物之中 B 新地層 變動 15.變形、

9、變位巖體被新地層掩覆 C 16.山體后部洼地內出現(xiàn)局部湖相地層 B 17.變形、變位巖體上掩覆湖相地層 C 18.上游方出現(xiàn)湖相地層 C 變形等 19.古墓、古建筑變形 C 20.構成坡體的巖土結構零亂、強度低 B 21.開挖后易坍滑 C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線狀岀露、濕地 C 23.古樹等被掩埋 C 歷史記載訪問材料 24.發(fā)生過滑坡的記載和口述 A 25.發(fā)生過變形的記載和口述 C 注:屬A級標志,可單獨判別為屬古、老滑坡;二個B級標志或一個B級、二個C級,或4個C級 標志可判別為古、老滑坡。跡象愈多,則判別的可靠性愈高。 (9)當?shù)卣位碌慕涷灪徒逃枴?(10)調查滑坡已經造成的損失

10、,滑坡進一步發(fā)展的影響范圍及潛在損失。 3、崩塌 崩塌調查包括危巖體調查和已有崩塌堆積體調查。 危巖體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危巖體位置、形態(tài)、分布高程、規(guī)模。 (2) 危巖體及周邊的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巖(土)體結構類型、斜坡組 構類型。巖土體結構應初步查明軟弱(夾)層、斷層、褶曲、裂隙、裂縫、臨空面、側邊界、 底界(崩滑帶)以及它們對危巖體的控制和影響。 (3)危巖體及周邊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賦存特征。 (4)危巖體周邊及底界以下地質體的工程地質特征。 (5)危巖體變形發(fā)育史。歷史上危巖體形成的時間,危巖體發(fā)生崩塌的次數(shù)、發(fā)生 時間,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運動距離、堆

11、積場所、崩塌規(guī)模、引發(fā)因素,變形發(fā) 育史、崩塌發(fā)育史、災情等。 6)危巖體成因的動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沖刷、地面及地下開挖、采掘等因素 的強度、 周期以及它們對危巖體變形破壞的作用和影響。 在高陡臨空地形條件下, 由崖下硐 掘型采礦引起山體開裂形成的危巖體,應詳細調查采空區(qū)的面積、采高、分布范圍、頂?shù)装?巖性結構,開采時間、開采工藝、礦柱和保留條帶的分布,地壓現(xiàn)象 ( 底鼓、冒頂、片幫、 鼓幫、開裂、壓碎、支架位移破壞等 ) 、地壓顯示與變形時間,地壓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和地壓控制與 管理辦法,研究采礦對危巖體形成與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 (7)分析危巖體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劃定危巖體崩塌可能造成的災害范圍。

12、 (8)危巖體崩塌后可能的運移斜坡,在不同崩塌體積條件下崩塌運動的最大距離。 在峽谷區(qū),要重視氣墊浮托效應和折射回彈效應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運動特征與危 害。 (9)危巖體崩塌可能到達并堆積的場地的形態(tài)、坡度、分布、高程、地層巖性與產 狀及該場地的最大堆積容量。 在不同體積條件下, 崩塌塊石越過該堆積場地向下運移的可能 性,最終堆積場地。 (10)調查崩塌已經造成的損失,崩塌進一步發(fā)展的影響范圍及潛在損失。 已有崩塌堆積體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 (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規(guī)模、地層巖性、巖(土) 體工程地質特征及崩塌產生的 時間。 ( 2)崩塌體運移斜坡的形態(tài)、地形坡度、粗糙度、巖性、起伏差

13、,崩塌方式、崩塌 塊體的運動路線和運動距離。 (3)崩塌堆積體的分布范圍、高程、形態(tài)、規(guī)模、物質組成、分選情況、植被生長 情況、塊度、結構、架空情況和密實度。 (4)崩塌堆積床形態(tài)、坡度、巖性和物質組成、地層產狀。 (5)崩塌堆積體內地下水的分布和運移條件。 (6)評價崩塌堆積體自身的穩(wěn)定性和在上方崩塌體沖擊荷載作用下的穩(wěn)定性,分析 在暴雨等條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轉化的條件和可能性。 4、泥石流 泥石流溝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態(tài)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 典型的泥石流溝谷,形成區(qū) 多為高山環(huán)抱的山間盆地。流通區(qū)多為峽谷,溝谷兩側山坡陡峻,溝床順直,縱坡梯度大。 堆積區(qū)則多呈扇形或錐形分布,溝道擺動頻繁,

14、大小石塊混雜堆積,壟崗起伏不平。對于典 型的泥石流溝谷,這些區(qū)段均能明顯劃分,但對不典型的泥石流溝谷,則無明顯的形成區(qū)、 流通區(qū)與堆積區(qū)。 研究泥石流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征, 可從宏觀上判定溝口是否屬泥石流溝谷, 并進一步劃分其區(qū)段。調查范圍應包括溝谷至分水嶺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 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堆積區(qū)。應調查下列內容: (1)冰雪融化和暴雨強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 水活動情況; 2)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xiàn)象、松散堆積物的物質組成、分布和儲量; (3) 溝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溝谷的發(fā)育程度、切割情況、坡度、彎曲、粗糙程 度。劃

15、分泥石流的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圈繪整個溝谷的匯水面積; (4) 形成區(qū)的水源類型、水量、匯水條件、山坡坡度、巖層性質及風化程度,斷裂、 滑坡、崩塌、巖堆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的發(fā)育情況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體物質的分布范圍、儲量; (5) 流通區(qū)的溝床縱橫坡度、跌水、急灣等特征,溝床兩側山坡坡度、穩(wěn)定程度, 溝床的沖淤變化和泥石流的痕跡; (6) 堆積區(qū)的堆積扇分布范圍、表面形態(tài)、縱坡,植被,溝道變遷和沖淤情況;堆 積物的性質、層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徑及分布規(guī)律。判定堆積區(qū)的形成歷史、戈U分古泥 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積速度 ,估算一次最大堆積量; (7) 泥石流溝谷的歷史。歷次泥石流的

16、發(fā)生時間、頻數(shù)、規(guī)模、形成過程、爆發(fā)前 的降水情況和爆發(fā)后產生的災害情況。區(qū)分正常溝谷還是低頻率泥石流溝谷。 (8) 開礦棄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及過度放牧等人類活動情況; (9) 當?shù)胤乐文嗍鞯拇胧┖徒ㄖ涷灐?(10) 調查泥石流已經造成的損失,泥石流進一步發(fā)展的影響范圍及潛在損失。 泥石流溝堵塞程度分級如表 3。 表3泥石流溝堵塞程度分級 堵塞程度 特征 嚴重 溝槽彎曲,河段寬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溝交匯角度大。形成區(qū)集中,溝槽 堵塞嚴重,陣流間隔時間長 中等 溝槽較順直,河段寬窄較均勻,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溝交角多數(shù)小于60度。形成區(qū) 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況一般 輕

17、微 溝槽順直均勻,主支溝交匯角小,基本無卡口,陡坎。形成區(qū)分散,陣流間隔時間短而 少 泥石流綜合評判部分各因素評分按 泥石流溝嚴重程度(易發(fā)程度)數(shù)量化評 分表。調查表詳細填寫說明如下表 4。 表4泥石流(潛在泥石流)調查表填寫說明 條目 填寫內容 水系名稱 指黃河、長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內陸河流 泥石流溝泄入主 河道名 指按所用地形圖上的名稱填寫,地形圖上無河名者按地方習慣名稱填入 泥石流溝至主河 道距離 現(xiàn)場直接量測或在地形圖上量測,要注明河道水位標高 流域面積 在1 /5萬地形圖上量測 相對高差 在地形圖上量測 山坡坡度 可在地形圖上量測,但以現(xiàn)場實測為主 植被覆蓋率 指林、灌

18、木植被的覆蓋率。現(xiàn)場調查或收集資料 主溝縱坡 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現(xiàn)場實測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圖上的量 測資料。分段統(tǒng)計時按加權平均值計算 沖淤變幅 應在流通區(qū)或形成區(qū)實際量測。沖淤變幅按附表4中第7項因素綜合判定 溝口扇形地狀況 應現(xiàn)場實地調查判別,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規(guī)定調查的內容量測填表 補給段長度比 同一河段兩岸同時存在兒個不同補給源,只取其中最長的一段長度計人累計長度。泥 沙沿程補給長度比主要按現(xiàn)場調查結果計算確定,也可根據(jù)航片資料確定 堵塞程度 現(xiàn)場調查確定,判定標準見下表 松散物貯量 通過現(xiàn)場調查測算或用航片資料的計算成果 不良地質現(xiàn)象發(fā) 一般按總貯量劃級 育程度

19、產沙區(qū)松散物平 現(xiàn)場調查量測 均厚度 易發(fā)程度(嚴重程度),綜合評判總分確定見表5。 表5泥石流易發(fā)程度分級 易發(fā)程度 總分 高易發(fā)(嚴重) 114 中易發(fā)(中等) 84 114 低易發(fā) 40 84 不易發(fā) 1000 100 50 大型 1001000 10 100 2050 中型 10 100 110 220 小型 v 10 V 1 V 2 表7地裂縫規(guī)模分級標準 級另U 規(guī)模 巨型 地裂縫長1km,地面影響寬度20m 大型 地裂縫長1km,地面影響寬度1020m 中型 地裂縫長1km,地面影響寬度 3 10m,或長w 1km,寬10 20m 小型 地裂縫長1km,地面影響寬度 3m,或長w

20、 1km,寬10m 表8地面塌陷分級標準 級另U 塌陷或變形面積(km) 巨型 10 大型 110 中型 1 小型 V 4、滑坡和斜坡的穩(wěn)定性分為三級,即穩(wěn)定性好、穩(wěn)定性較差、穩(wěn)定性差?;潞捅浪?穩(wěn)定性野外判別標準見表9和表10。巖溶塌陷體的穩(wěn)定性分為穩(wěn)定性好、穩(wěn)定性較差、穩(wěn) 定性差三級。塌陷體和土洞穩(wěn)定性評價標準見表11、表12。 5、對已進行勘查與治理的地質災害,應搜集勘查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益。 6、對重要的斜坡變形和地質災害點,都必須繪出平面圖、剖面圖,必要時附素描圖。 并拍攝照片或錄象。所有照片均應統(tǒng)一順序編號,并注明在相應的觀測點記錄表上。 表9滑坡穩(wěn)定性野外判別表 滑坡

21、 要素 穩(wěn)定性差 穩(wěn)定性較差 穩(wěn)定性好 滑坡 前緣 滑坡前緣臨空或隆起,坡度較陡 且常處于地表徑流的沖刷之下, 有發(fā)展趨勢并有季節(jié)性泉水岀 露,巖土潮濕、飽水。 前緣臨空,有間斷季節(jié)性地表 徑流流經,巖土體較濕 前緣斜坡較緩,臨空高差小, 無地表徑流流經和繼續(xù)變形 的跡象,巖土體干燥 滑體 坡面上有多條新發(fā)展的滑坡裂 縫,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變 形跡象 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縫,其上 建筑物、植被無新的變形跡象 坡面上無裂縫發(fā)展,其上建筑 物、植被未有新的變形跡象 滑坡 后緣壁上可見擦痕或有明顯位 后緣有斷續(xù)的小裂縫發(fā)育,后 后緣壁上無擦痕和明顯位移 后緣 移跡象,后緣有裂縫發(fā)育 緣壁上有不明顯

22、變形跡象 跡象,原有的裂縫已被充填 滑坡 兩側 有羽狀拉張裂縫或貫通形成滑 坡側壁邊緣裂縫 形成較小的羽狀拉張裂縫,未 貫通 無羽狀拉張裂縫 表10崩塌(危巖體)穩(wěn)定性野外判別表 環(huán)境條件 穩(wěn)定性差 穩(wěn)定性較差 穩(wěn)定性好 地形地貌 前緣臨空甚至三面臨空,坡 度550,岀現(xiàn)“鷹咀”崖,頂?shù)?高差3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 下緩。 前緣臨空,坡度450,坡面不平。 前緣臨空,坡度450, 坡面較平,岸坡植被發(fā) 育。 地質結構 巖性軟硬相間,巖土體結構松散 破碎,裂縫裂隙發(fā)育切割深,形 成了不穩(wěn)定的結構體,不連續(xù)結 構面。 巖體結構較碎,不連續(xù)結構面 少,節(jié)理裂隙較少。巖土體無明 顯變形跡象,有不規(guī)則

23、小裂縫。 巖體結構完整,不連續(xù) 結構面少,無節(jié)理、裂 隙發(fā)育。岸坡土堆較密 實,無裂縫變形。 水文氣象 雨水充沛,氣溫變化大,晝夜溫 差明顯?;蛴械乇韽搅鳌⒑恿髁?經坡角,其水流急,水位變幅大, 屬侵蝕岸。 存在大一暴雨引發(fā)因素 無地表徑流或河流水量 小,屬堆積岸,水位變 幅小。 人類活動 人為破壞嚴重,岸坡無護坡。人 工邊坡坡度60,巖體結構破 碎 修路等工程開挖形成軟弱基座 陡崖,或下部存在凹腔,邊坡角 40 -60 人類活動很少,岸坡有 砌石護坡。人工邊坡角 40 表11塌陷體穩(wěn)定性定性評價 穩(wěn)定性分級 塌陷微地貌 堆積物性狀 地下水埋藏及 活動情況 說明 穩(wěn)定性差 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輕

24、微充填改造,塌陷周 圍有開裂痕跡,坑底 有下沉開裂跡象 疏松,呈軟塑 至流塑狀 有地表水匯集入滲,有 時見水位,地下水活動 較強烈 正在活動的塌陷,或 呈間歇緩慢活動的塌 陷 穩(wěn)定性較差 塌陷已部分充填改 造,植被較發(fā)育 疏松或稍密, 呈軟塑至可塑 狀 其下有地下水流通道, 有地下水活動跡象 接近或達到休止狀態(tài) 的塌陷,當環(huán)境條件 改變時可能復活 穩(wěn)定性好 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 塌陷,植被發(fā)育良好 較密實,主要 呈可塑狀 無地下水流活動跡象 進入休亡狀態(tài)的塌 陷,一般不會復活 表12 土洞穩(wěn)定性定性評價 穩(wěn)定性 分級 土洞發(fā)育狀況 土洞頂板埋深(H)或其與安全 臨界厚度比(H/ H0) 說明 穩(wěn)

25、定性 正在持續(xù)擴展 正在活動的土洞,因促進其擴展的動 力因素在持續(xù)作用,不論其埋深多少, 都具有塌陷的趨勢 差 間歇性地緩慢擴展 穩(wěn)定性 較差 休止狀態(tài) Hv 10m 或 H/ H0v 不具備極限平衡條件,具塌陷趨勢 10m H 15 或 v H / H015m 或 H/HO 超穩(wěn)定平衡狀態(tài),復活的可能性較小, 一般不具備塌陷趨勢 穩(wěn)定性好 消亡狀態(tài) 一般不會復活 第三章野外調查記錄形式 1、 野外調查記錄必須按規(guī)定的調查表認真填寫,要用野外調查記錄本作沿途觀察記錄, 并附示意性圖件(平面圖、剖面圖、素描圖等)和影像資料等。對于調查的地質災害點及地 質災害隱患點,填寫相應災種的野外調查表(附表

26、1-8);對于調查的居民點, 填寫村(居 民點)地質災害調查情況統(tǒng)計表(附表 9 )。 2、災情或險情以及規(guī)模屬中型及其以上的地質災害點必須進行詳細調查;對災情或險 情以及規(guī)模屬小型者可視具體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點調查(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見表 13)。 表13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 死亡人數(shù) (人) 受威脅人數(shù) (人) 直接經濟損失 (萬元) 潛在經濟損失 (萬元) 小型 3 10 100 30 1000 1000 10000 注:災情分級一一災情采用“死亡人數(shù)”和“直接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 險情分級一一險情采用“受威脅人數(shù)”和“潛在經濟損失”欄指標評價。 3、對屬同一類型的地質災害

27、,不論災害體規(guī)模大小、是單體還是群體,都應一點一表, 不允許在同一災害體上定兩個以上的觀測點,也不允許將相鄰兩個災害體合定一個觀測點。 同一地點存在幾種地質災害或其它環(huán)境地質問題時,可以只定一點,但應分類填表。 4、對于鄉(xiāng)、鎮(zhèn)及村委會,都應進行調查,如無地質災害分布,可不布設觀測點,但應 作好訪問記錄;對于一般居民點,只要可能受到地質災害危害,均應布設觀測點進行調查評 價。 5、野外記錄應采取圖文互補方式進行調查記錄,用圖客觀地反映出地形形態(tài)、滑坡裂 縫、隆起等變形現(xiàn)象的空間展布,地下水出露或所測水位埋深等部位,人工邊坡分布位置, 受威脅對象與潛在災害體相對空位置,土體厚度、巖層節(jié)理斷層產狀測

28、量位置,照像位置和 鏡頭方向等等。用文字客觀地補充記錄地形坡度,邊坡高度,裂縫特征和形成時間,威脅戶 數(shù)人口等,保證野外記錄客觀全面。野外記錄要嚴格注意區(qū)分主觀判斷的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 并判斷可能的成災范圍。 第四章 工作手圖和清圖填繪要求 1、采用數(shù)字化地形地質或工程地質底圖做工作手圖。在未獲得上述圖件情況下, 以 1/5 萬地形圖作為工作手圖, 并據(jù)己有資料將各類地質災害點及地質界線透繪到地形底圖上供野 外調查期間使用。 2、工作手圖上的各類觀測點和地質界線,在野外應用鉛筆繪制。轉繪到清圖上后應及 時上墨。 3、工作手圖上觀測點符號用x表示。災害體若規(guī)模較小,無法表示其輪廓線時,用不 依比例

29、尺的符號表示。當規(guī)模較大,應按比例尺圈定其邊界線。 4、工作手圖上觀測點定位應遵循以下原則: 泥石流點定在堆積區(qū)中部, 地面塌陷點定在塌陷中心點, 地 裂縫點定在主干裂縫的中點, 5、清圖(比例尺一般采用 斜坡、邊坡點定在變形區(qū)中部。 1:10 萬),各類地質災害和地質界線應按規(guī)定圖例繪制, 滑坡點定在滑坡后緣中部, 不再表示觀測點符號。 滑坡隱患點調查表 名稱 地 理 位 置 省縣鄉(xiāng)(鎮(zhèn))村社 野外 編號 滑 坡 類 型 崩塌 傾倒 滑動 流動 側向擴離 復合 坐 標 (m) X: Y: 海拔 (m) 冠 室內 編號 趾 統(tǒng)一 編號 經度:E 緯, 度:N” 地名: 滑 坡 形 成 環(huán) 境

30、原始 斜坡 地貌 斜坡結構類型 土質斜坡 地質成因類型 坡度 () 坡高 (m) 坡向 () 碎屑巖斜坡 碳酸鹽巖斜坡 結晶巖斜坡 變質巖斜坡 平緩層狀斜坡 順向斜坡 斜向 斜坡橫向斜坡 反向斜坡 特殊結構斜坡 沖積層崩積層 殘坡積層 人工堆積層 坡形 凸形 凹形 平直 階狀 滑坡區(qū)及周邊 土地植被建筑情況 斜坡 地質 地層巖性 地質構造 旱地 水田 草地 灌木 森林 裸露 建筑 時代 巖性 產狀 構造部位 地震烈度 降雨 河流 影響 降水量(mr) 影響滑坡前緣的河流水文 年均 日最大 時最大 洪水位(m 枯水位(m 滑坡相對河流位置 左右 凹凸 地下 水影 響 地下水類型 孔隙水 裂隙水

31、巖溶水 潛水 承壓水 上層滯水 水位埋深(m) 地下水露頭 上升泉下降泉溢水點 泉流量(L/s) 補給類型 降雨地表水人工 融雪 滑 坡 基 本 特 征 外形 特征 長度(m) 寬度(m) 厚度(m) 面積(m2) 危險區(qū)面積(m2) 體積 (m3) 坡度 () 坡向 () 平面形態(tài) 主軸方向剖面) 形態(tài) 半圓矩形舌形不規(guī)則 凸形 凹形 直線 階梯 復合 結 構 特 征 滑體特征 滑床特征 滑體性質 滑體巖性 結構 碎石體 積含量 (%) 塊 度 (cm ) 巖性 時代 產狀 巖質土質 碎塊石 可辨層次 零亂 滑面及滑帶特征 控滑結構面 埋深 (m) 傾向 () 傾角 () 厚度 (m) 滑帶

32、土 定名 滑帶土 性狀 層理面片理或劈理面節(jié)理裂隙面 覆蓋層與基巖接觸面層內錯動帶 構造錯動帶 斷層老滑面 降雨 與滑坡變形的關系 變 近期發(fā)生時間 部位 特征變形跡象 形 跡 象 拉張裂縫 剪切裂縫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陷 剝、墜落 樹木歪斜 建筑變形 滲冒渾水 滑坡隱患點調查表(附) 地質因素 影 響 因 素 地貌因素 物理因素 人為因素 主導因素 透水層下伏隔水層土體/基巖接觸 斜坡陡峭坡腳遭侵蝕后緣加載堆積 風化 融凍 脹縮 累進性破壞造成的抗剪強度降低 洪水沖蝕水位陡降陡落地震 削坡過陡 坡腳開挖 坡后加載 蓄水位降落 植被破壞 爆破振動渠塘滲漏灌溉滲漏 暴雨地震工程活動 脹縮 穩(wěn)定性評

33、判 滑坡造成 的損失或 危害評估 復活誘發(fā)因素 目前穩(wěn)定狀況 發(fā)展趨勢分析 危害對象 已造成危害 (災情) 潛在威脅 (險情) 破碎風化層/基巖接觸 強/弱風化層界面 孔隙水壓力高 降雨地震 人工加載 開挖坡腳 坡腳沖刷 坡腳浸潤 坡體切割 風化卸荷動水壓力 爆破振動 穩(wěn)定 基本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穩(wěn)定 基本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民房公路行車市政基礎設施河道 其他: 危險性分級 災害危 害程度 災害規(guī) 模等級 死亡(人) 直接經濟損 失(萬元) 毀房(間) 特大大 中小 威脅人 數(shù) 威脅戶 數(shù) 威脅財產 (萬元) 其他 特大大 中小 一般 較大 重大 特大 小型 中型 大型 巨型 建議搬遷安置: 防 治 對

34、 策 防治建議 監(jiān)測建議 群測人員 制定防災預案臨時避讓 專業(yè)監(jiān)測 工程治理 搬遷安置 加強巡查 定期目視檢查安裝簡易監(jiān)測設備地面位移監(jiān)測深部位移監(jiān)測 村長 聯(lián)系電話 平面圖(滑坡范圍、可能危害范圍、威脅對象的分布) 比例尺 1: 照片編號 |1I1r11r1 滑 坡 示 意 圖 -I1 _丄一 一一十一-L 剖面圖(滑坡結構、可能危害范圍、威脅的對象) 高程(m)比例尺1:高程(m) 調查負責人: 填表人: 審核人: 填表日期: 年月日 調查單位: 崩塌(危巖)隱患點調查表 名 稱 地 理 位 置 省縣(市)鄉(xiāng)(鎮(zhèn))村社 野外編號 朋 塌 類 型 傾倒式 滑移式 墜落式 坐標 (m) X:

35、Y: 海拔 (m) 冠 室內編號 趾 統(tǒng)一編號 經度:E 緯度:N 地名: t-Lr 朋 塌 發(fā) 生 的 斜 坡 環(huán) 境 地 質 環(huán) 境 崩塌 (危巖)地層巖性 地質構造 微地貌 地下水類型 時代 巖性 產狀 構造部位 地震 烈度 陡崖 陡坡 上凸下凹坡 上陡下緩坡 孔隙水 裂隙水 巖溶水 潛水 承壓水 上層滯水 降雨 河流 影響 降雨量(mm) 沖刷危巖坡腳的河流水文 年均 日最大 時最大 洪水位(m) 枯水位(m) 相對于河流的位置 右岸 口左岸 凹岸 口凸岸 危巖 斜坡 坡高(m 坡度() 坡向() 斜坡結 構類型 碎屑巖斜坡 碳酸鹽巖斜坡 結晶巖斜坡 口 變質巖斜坡 平緩層狀斜坡 順向

36、斜坡 斜向 斜坡橫向斜坡 反向斜坡 特殊結構斜坡 t-Lr 朋 塌 基 本 特 征 危巖 巖體 結構 特征 危巖體分割結構面 結構面類型 層理面 片理或劈理面 節(jié)理裂隙面 層內錯動帶 構造錯動帶 斷層 組 結構面產狀 裂縫貫通長度 (m) 裂隙率 (條 /m) 危巖分割塊度 (長x寬x高)(m 裂縫張開度 (mm) 裂縫充填物 及膠結度 廠 全風化帶 厚度(m 卸荷帶寬 度(m) 危巖帶順 坡長度(m 危巖帶最 大寬度(m 危巖帶最 大高度 (m) 主崩方向 ( ) 凹巖腔 高度x寬度x深度(m) 落石 近期發(fā)生時間 部位 特征 崩塌 情況 崩塌 堆積 體 特征 長度 (m 寬度 (m) 厚度

37、 (m 崩塌體分布面積 (卅) 崩塌體危險區(qū) 面積(m) 崩落最大高差 (m 崩落最遠距離 (m) 堆積物組成 結構 分選 落石塊度 平面形態(tài) 剖面形態(tài) 半圓 矩形 舌形 扇形 凸形 凹形 線形 階狀 崩塌(危巖)隱患點調查表(附) 影 響 因 素 地質因素 節(jié)理極度發(fā)育結構面走向與坡面平行結構面傾角小于坡角軟弱基座透水層下伏隔水層土體 /基巖接觸破碎風化層/基巖接觸 強/弱風化層界面兩組結構面交線傾向坡外傾角小于坡角 地貌因素 斜坡陡峭坡腳遭侵蝕形成凹巖腔坡頂超載堆積 物理因素 風化 融凍 脹縮 累進性破壞造成的抗剪強度降低孔隙水壓力高 洪水沖蝕水位陡降陡落地震 人為因素 削坡過陡 坡腳開挖

38、 坡后加載 蓄水位降落 植被破壞 爆破振動渠塘滲漏灌溉滲漏 主導因素 暴雨 地震 工程活動 復活誘發(fā) 因素 降雨地震 人工加載 開挖坡腳 坡腳沖刷 坡腳浸潤 坡體切割 風化 卸荷 動水壓力 爆破振動 穩(wěn) 疋 性 評 判 危巖體 目前穩(wěn)定狀況 穩(wěn)定 口基本穩(wěn)定 口不穩(wěn)定 發(fā)展趨勢分析 穩(wěn)定 口基本穩(wěn)定 口不穩(wěn)定 崩塌 堆積體 目前穩(wěn)定狀況 穩(wěn)定 口基本穩(wěn)定 口不穩(wěn)定 (產生滑坡時應填寫滑坡調查卡片) 發(fā)展趨勢分析 穩(wěn)定 口基本穩(wěn)定 口不穩(wěn)定 危巖崩塌 造成的損 失或危害 評估 危害對象 民房口公路及行車 口市政基礎設施 河道 其它: 危險性分級 災害危害 程度 災害規(guī)模 等級 已造成危 害(災情

39、) 死亡(人) 直接經濟損 失(萬元) 毀房(間) 特大大 中 小 一般 較大 重大 特大 小型 中型 大型 巨型 潛在威脅 (險情) 威脅人 數(shù) 威脅戶 數(shù) 威脅財產 (萬元) 其他 特大大 中 小 建議搬遷安置:戶人 防治建議 防治建議 制定防災預案群防 汛期臨時避讓 專業(yè)監(jiān)測工程治理 搬遷安置 監(jiān)測建議 定期目視檢查安裝簡易監(jiān)測設備地面位移監(jiān)測深部位移監(jiān)測 群測人員 村長聯(lián)系電話 平面圖(危巖范圍、 崩塌洛石可能危害范圍、威脅的對 剖面圖(危巖結構、 可能危害范圍、 威脅的對象) 象的分布) 1 1 1 1 1 I 1 咼程(m) 比例尺1: 高程(m) 1 1 1 1 1 I 1 H-

40、 d -F -H-4 - | T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平 T T _廠 一1T廠 T- 1 1 1 1 1 1 1 - - 面 _ .L 丄L J 丄一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及 H- + - -F -H-4 T + - 1 1 1 1 1 1 1 剖 1 1 1 1 1 1 T T 1Tr T- 面 1 1 1 1 1 1 一 - 1 丄L J 丄一. 圖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H + - -1- T + 1 1 T +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41、1 T T _廠 1 t r T- 1 1i 1 1 1 1 1 1 1 比例尺 1: 照片編號 調查負責人: 填表人 審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日 調查單位: 潛在不穩(wěn)定斜坡隱患點調查表 名稱 地 理 位 置 省縣鄉(xiāng)(鎮(zhèn))村社 野外 編號 斜 坡 類 型 自然巖質 自然土質 人工巖質 人工土質 坐標 (m) X: Y: 坡頂標高(m) 室內 編號 坡腳標高(m) 統(tǒng)一 編號 經度:E 緯度:N 地名: 斜 坡 環(huán) 境 原始 地貌 微地貌 斜坡結構類型 最大 坡長 (m) 最大 坡寬 (m) 最大 坡高 (m) 平均 坡度 () 總體 坡向 () 陡崖 陡坡 緩坡 平臺 碎屑巖斜坡 碳酸鹽巖

42、斜坡 結晶巖斜坡 口 變質巖斜坡 平緩層狀斜坡 順向斜坡 斜向 斜坡橫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結構斜坡 坡面形態(tài) 凸形 凹形 直線 階狀 復合 用地類型 旱地 水田 草地 灌木森林裸露 建筑 斜坡 地質 地質構造部位 地震烈度 土質斜坡 土體名稱 密實度 塊石 碎石 土 下伏基巖 巖性 埋深(m) 密中稍松 % % % 巖質斜坡中易滑、易崩控制結構面(巖層面、軟硬巖層接觸面、軟弱夾層、裂縫、裂隙等) 編號結構面 地層巖性產狀延伸長 間距 (m) 張開度充填物及膠結度 控制結構面 層理面 片理或劈理面 節(jié)理裂隙面 覆蓋層 帶構造錯動帶 斷層老滑面 與基巖接觸 蟲面層內錯動 巖體結構類型 塊體狀 塊狀

43、層狀 塊裂 碎裂 散體 全風化帶厚度(m) 卸荷裂隙帶寬度(m 降雨 河流 影響 降水量(mr) 影響斜坡穩(wěn)定的河流水文 年均 日最大 時最大 洪水淹沒水位(m 枯水位(m 斜坡相對河流位置 左右凹凸 地下 水影 響 地下水類型 孑 隙水裂隙水巖溶水 水位埋深(m) 地下水露頭 上升泉 下降泉 溢水點 泉流量(L/s) 地下水補給類型 降雨 地表水 融雪 人工 降雨與斜坡變形的關系 變形 范圍 長度(m) 寬度(m) 厚度(m) 分布面積(m2) 危險區(qū)面積(m2) 體積(m3) 變形跡象組合 拉張裂縫 剪切裂縫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陷 剝、墜落 樹木歪斜 建筑變形 滲冒渾水 近期 變形 跡象 近

44、期發(fā)生時 間 部位 特征 潛在不穩(wěn)定斜坡隱患點調查表(附) 影 響 因 素 地質因素 節(jié)理極度發(fā)育結構面走向與坡面平行結構面傾角小于坡角 軟弱基座透水層下伏隔水層土體/基巖接觸 破碎風化層/基巖接觸 強/弱風化層界面兩組結構面交線傾向坡外,傾角小于坡角 地貌因素 斜坡陡峭坡腳遭侵蝕崩塌堆積物加載 可能失穩(wěn) 因素 降雨地震 人工加載 開挖坡腳 坡腳沖刷坡腳浸潤坡體切割 風化卸荷 動水壓力爆破振動 采石取土 井巷采礦渠塘灌溉滲漏 蓄水位降落 植被破壞 主導因素 暴雨 地震 工程活動 穩(wěn)定性評判 目前穩(wěn)定狀況 穩(wěn)定基本穩(wěn)定 不穩(wěn)定 今后變化趨勢 穩(wěn)定基本穩(wěn)定 潛在不穩(wěn)定 斜坡失穩(wěn)可能造成 的危害性預

45、測 可能危害方式 破壞民房破壞公路危及行車 破壞市政基礎設施 堵塞河道 其他: 可能演變成災害類型 滑坡崩塌 落石坡面泥石流 已造成危 害(災情) 死亡(人) 直接經濟損失 (萬元) 毀房 (戶) 毀房 (間) 毀壞道路 (m 毀壞渠道 (m 其他 潛在威脅 (險情) 威脅 戶數(shù) 威脅 人口 威脅財產 (萬元) 其他 危險性分級 災害危害程度 災害規(guī)模等級 特大大 中 小 一般較大 重大特大 小型中型 大型巨型 建議搬遷安置:戶人 防治 對策 防治建議 制定防災預案群防 汛期臨時避讓 專業(yè)監(jiān)測 工程治理生物治理搬遷安置 監(jiān)測建議 定期目視檢查安裝簡易監(jiān)測設備地面位移監(jiān)測深部位移監(jiān)測 群測人員

46、村長聯(lián)系電話 - L _ - _ - 丄 十 _ - TIITI丄 LI廠II - - - r II - - 111_!1111 - r II - - TT I II 十 II - - - - - - - - ITI1 LI廠I _ - - - - - - I - I - II _ - 丄十 - - - - I I J I I I I I I I I L L I 不穩(wěn) 定斜 比例尺 I 1:照片編號 赤平投影圖(斜坡坡向與結構面) 剖面圖(潛在不穩(wěn)定斜坡結構、可能危害范圍、威脅對象) 高程(m)比例尺1: 坡示 意圖 比例尺 調查負責人: 填表人: 審核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調查單位: 泥石流

47、隱患點調查表 名稱 地 理 位 置 省縣鄉(xiāng)(鎮(zhèn))村社 野外編號 坐標 (m) X: Y: 海 拔 (m) 溝口 室內編號 溝源 統(tǒng)一編號 經度:緯度: 地名: 水系名稱 泥石流溝與主河關系 主河名稱 泥石流溝位于主河的 溝口至主河道距離(m 左岸右岸 泥石流溝主要參數(shù)、現(xiàn)狀及災害史、防治工程調查 泥石流類型 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 溝口巨石三 Da Db De 水動力類型 暴雨冰川 潰決地下水 軸長度(m 泥沙補給途徑 面蝕 溝岸崩滑溝底再搬運 補給區(qū)位置 上游中游下游 泥石流特征 容重 3 (kN/m) 流量 3 (m/s) 固體物質一次最 大沖出量(m) 泥位(m) 降雨特征值 H 年 ma

48、x H年cp H 日 max H日cp H 時 max H時cp H10分鐘 max H10分鐘 cp 溝口扇形地 特征 扇形地完整性(% 扇面沖淤 變幅 發(fā)展趨勢 卜切 淤高 扇長(m 扇寬(m) 擴散角()危險區(qū)2面 積 擠壓大河 河形彎曲王流偏移王流偏移王流只在咼水位偏移王流不偏 地質構造 頂溝斷層過溝斷層抬升區(qū) 沉降區(qū)褶皺單斜 地震烈度(度) 溝域內 松散堆積體 滑坡 沽動程度 嚴重中等輕微 規(guī)模 大中小 人工棄體 活動程度 嚴重中等輕微 規(guī)模 大中小 自然堆積 活動程度 嚴重中等輕微 規(guī)模 大中小 土地利用(% 森林 灌叢 草地 緩坡耕地 荒地 陡坡耕地 建筑用地 其它 監(jiān)測措施現(xiàn)狀

49、 有 無 類型 雨情 泥位 巡查報險 防治措施現(xiàn)狀 有 無 類型 穩(wěn)攔 排導 避繞 生物工程 災 害 史 發(fā)生時間 (年/月/ 日) 死亡 (人) 大牲畜損失 (頭) 房間(間) 農田(畝) 公共設施 直接經濟 損失 (萬元) 全毀 半毀 全毀 半毀 道路(km) 橋梁 (座) 泥石流隱患點調查表(附) 泥石流綜合評判 主溝縱坡(0) 沖淤變幅(m 松散物儲量 (104mi/km2 ) 補給段長度比 (% 流域面積(km) 相對高差(m 山坡坡度( ) 植被覆蓋率(% 堵塞程度 嚴重 中等 輕微 無 松散物平均厚(m) 溝口扇形 扇寬(m) 扇長(m) 輻角() 厚度(m) 不良地質現(xiàn)象 嚴重

50、 中等 輕微 一般 新構造活動 強烈上升區(qū)上升區(qū) 相對穩(wěn)定區(qū)沉降區(qū) 巖性因素 土及軟巖軟硬相間 風化和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的硬巖硬巖 溝槽橫斷面 V型谷(谷中谷、U型谷)拓寬U型谷 復式斷面 平坦型 評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總分 易發(fā)程度評估 高易發(fā)中易發(fā)低易發(fā)不易發(fā) 發(fā)展階段 形成期 發(fā)展期 衰退期 停歇或終止期 泥石 流造 成的 損失 或危 害評 估 危害方式 泥石流泥沙淤埋 泥石流沖擊破壞 泥石流沖刷破壞 次生洪水災害 威脅危害 對象 城鎮(zhèn) 村寨 鐵路 公路 航運 引灌渠道 水庫 電站 工廠 礦山 農田 森林 輸電線路 通訊設施國防設施 已造

51、成危害 (災情) 死亡 (人) 直接經濟損失(萬元) 其他 危險性分級 災害危害程度 災害規(guī)模等級 特大大 中 小 一般較大 重大特大 小型中型 大型巨型 潛在威脅 (險情) 威脅 戶數(shù) 威脅 人口 威脅財產 (萬元) 其他 建議搬遷安置:戶人 防 治 對 策 防治建議 制定防災預案 臨時避讓 專業(yè)監(jiān)測 工程治理 生物治理 搬遷安置 監(jiān)測建議 汛期雨情預報及巡視報警安裝簡易監(jiān)測設備泥石流暴雨預警系統(tǒng)監(jiān)測 群測人員 村長聯(lián)系電話 示 意 圖 平面圖(溝源松散堆積區(qū)、溝口扇地可能危害范圍、威脅的對象的分布) 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

52、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 11丄1_|J-|_1J-11丄1丄1 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 1-1-1-1-1-I-1-1-I-1-1-I-L-l-I-1-1 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 111i1111111111111 if*ddaaaaiir 比例尺1:照片編號 剖面圖 高程 !(泥石流物源區(qū)、流通區(qū)、堆積區(qū)、威脅的對象) 伽比例尺1:.高程 1 1 1 1 1 1 1 1 1 1 1 (m) 調查負責人: 填表人: 審核人: 填表日期

53、: 年月_日 調查單位: 地面塌陷調查表 名稱 地 理 位 1 3 市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村 組 編號 野外: 座 經度: 標 室內: 置 標 緯度: 高 發(fā) 育 特 征 陷坑單體 坑 號 形狀 坑口規(guī)模(m) 深度 (m) 長軸方向 (N 充水情況 發(fā)生發(fā)展情況 1 圓形 方形 長條形 直徑: 邊長: 長: 寬: 水位深: 變動情況: 發(fā)生時間: 年 月日 發(fā)展變化: 停止尚在發(fā)展 2 3 陷坑群體 坑 數(shù) 分布、發(fā)育情況 發(fā)生發(fā)展情況 分布 面積 排列形式 坑的規(guī)模(m) 始發(fā)時間 盛發(fā)時間 停止時間 尚在 發(fā)展 km2 群集式 長列式 長列方向 口徑: 至 深度: 至 年 月曰 從 年

54、月曰 至 年 月曰 年 月曰 趨 增強 趨 減弱 成因類型 溶洞型塌陷口 土洞型號塌陷冒頂型塌陷 形 成 條 件 地質環(huán)境 條件 塌陷區(qū)地貌特征:平原山間凹地河邊階地山坡山頂 塌陷地層時代及巖性: 地層產狀: 斷裂情況: 溶洞發(fā)育情況: 巖層總體發(fā)育程度: 強弱 塌頂溶洞埋深m 塌陷土層結構及土性 單層,土性: 厚度:m 雙層,上部土性: 厚度:m 下部土性: 厚度:m 下伏基巖時代及巖性: 溶洞發(fā)育情況: 塌陷巖土層時代及巖性: 土層時代: 土性: 厚度:m 巖層時代: 巖性: 厚度:m 地面塌陷調查表(附) 地下水位埋深 m 地下水位埋深 巖溶水 m ,土層水 m 地下水位埋深 m 地震

55、深井抽水 坑道挖掘頂板冒落 其它振動 井位在塌陷區(qū)的方向 ,距 洞室頂部破碎巖土體地 地面加載 離 m ,抽水降深 m , 下水強烈下泄 日出水量m 3 坑道、洞室埋深 m , 水庫蓄水 礦坑疏干排水 礦坑在塌陷區(qū)的方 地下空區(qū)規(guī)模 2 m 誘發(fā)動力 其它水位驟變 ,距 因素 溶蝕肅蝕 離 m ,日排水量 m 3 江河水位變化 河邊在塌陷區(qū)的方向 ,距 離 m,水位變幅 m 地面加載 振動 已有災害損失 潛在災害預測 毀田畝, 毀房間, 阻斷交通:鐵路、公路、通訊 小時 陷坑發(fā)展 預測 潛在損害 預測 地面水枯竭:河水量減少 3/S,斷流 m3/S 新增陷坑: 毀田 個 畝 災 井泉水流量減少 m3/S,水位降低m 害 擴大陷區(qū): 毀房: 情 況 干枯 km2 間 地下井巷突水: 水量增大 m3/S 岀現(xiàn)新陷 區(qū)處 斷路 小時 成災,損失 淹井損失: 淹沒地面物資: 面積 2 km 其它 傷亡人員: 人 防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今后防治建議 治 情 況 填表說明: 1 此表按塌陷區(qū)填寫,每個塌陷區(qū)一張;同一調查點(村、組、礦山等)有多個分離的塌陷區(qū)者,應分別 填寫。 2 每一塌陷區(qū)填寫代表性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