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頁第二章中醫(yī)診斷基礎第一節(jié)中醫(yī)診斷學、主要內容中醫(y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四診、辨證、疾病診斷、癥狀鑒別和病案撰寫等。二、基本原則望、聞、問、切四診,是診斷人體疾病的主要方法。中醫(yī)學認為,通過望人體外部的神色形體變化, 聽其聲音,嗅其氣味,切其脈候,問其所苦,可以觀察病變的所在和疾病的本質,原理就在表現(xiàn)于機體外 部的現(xiàn)象與體內的生理功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1.審內察外,整體統(tǒng)一2.望聞問切,四診合參3.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第二節(jié)四診四診,包括望、聞、問、切四個內容,是診察疾病的方法,又稱為“診法”。望、聞、問、切是調查了解疾病不同的四種方法,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因此在臨床運用 時,必須將它
2、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也就是“四診合參”,才能全面而系統(tǒng)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確的判斷。 任何只強調某一種診法的重要性,而忽視其他診法的做法,都是不對的。、望診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tài)、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質異常變化進行有目的觀察,以 測知內臟病變,了解疾病情況的一種診斷方法。通過望診就可以了解到機體內部的某些病變。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總的外在表現(xiàn),又指精神意識活動。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是臟腑氣血盛衰 的外露征象,通過機體的形態(tài)動靜、面部表情、語言氣息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察神的存亡,對判斷正氣盛衰、 疾病輕重及預后有重要意義。望神,就是觀察病人的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矯健協(xié)調,反
3、應是否靈敏等,以判斷臟腑 陰陽氣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輕重預后。由于“目”為五臟六腑之精氣所注,其目系通于腦,為肝之竅,心之 使,“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 察眼神的變化是望神的重要內容之一 。1.得神 神既以精氣為基礎,故精氣充盛則神旺,而精氣表現(xiàn)于兩目比較突出。在疾病過程中,如患者兩眼靈活,明亮有神,鑒識精明,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語言清晰者,稱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氣未傷,臟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較重,預后亦多良好。2.失神 在疾病過程中,如病人表現(xiàn)為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呼吸氣微,甚至神識昏迷,循農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而目閉口開、手撒、尿遺等,均稱為“失神”或“無神”
4、。表示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后不好。3.假神 往往見于久病、重病、精氣極度衰弱的患者。如原來不欲言語,語聲低弱,時斷,時續(xù),突 然轉為言語不休者;原來精神極度衰頹,意識不清,突然精神轉“佳”者;原來面色十分晦暗,忽然兩顴發(fā)紅如妝者,都屬于假神,是為陰陽格拒,陰不斂陽欲將離決的虛假現(xiàn)象。人們通常把它比喻為“回光返照”或“殘燈復明”,應予以特別注意。第2頁4.神亂 即神志異常,常見于癲、狂、癇的病人。若表情淡漠,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繼則精神發(fā)呆, 哭笑無常者,多為痰氣凝結、阻蔽心神的癲??;若煩躁不寧,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呼號怒罵,打人毀物, 不避親疏者,多屬痰火擾心的狂?。蝗敉蝗坏?,昏不知人,口
5、吐涎沫,四肢抽動,多屬痰迷心竅、肝風 內動的癇病。(二)望色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顏色與光澤。面部的色澤,是臟腑氣血的外榮。望色也主要是察面部的氣色。國人的正常面色,微黃紅潤而有光澤,但由于體質的差異,所處地理環(huán)境的不一,以及季節(jié)、氣候、 工作之不同,面色可有略黑或稍白等差異。只要是明潤光澤,都屬于正常面色范圍。色與澤兩方面的異常變化,是人體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現(xiàn)。不同的色反映著不同的病證,而澤則反映著 機體精氣的盛衰,所以察顏面膚色的潤澤與否,對診斷疾病的輕重和推斷病情的進退有較重要意義。一般 而言,病人氣 色鮮明、榮潤 的,說明病變輕淺,氣血未衰,其病易治,預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說明病變深重
6、,精氣已傷,預后欠佳。青、黃、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臟腑的病變,又代表不同性質 的病邪。如靈樞五色篇說“以五色命臟,青為肝,赤為心,自為肺,黃為脾,黑為腎”,屬于前者; 又說“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屬于后者。古人這種認識,在臨床實踐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如脾虛濕盛的病證,面色淡黃而晦暗;久病腎虛病人,面色多黑而無華等?,F(xiàn)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1.白色 主虛寒證、失血證。白為氣血不榮之候,凡陽氣虛衰,氣血運行無力,或耗氣失血,致使氣血不充,顏面俱呈白色。若白而虛浮,多屬陽氣不足;淡白而消瘦,多為營血虧損。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蒼白,常屬陽氣暴脫的證候。里寒證劇烈腹痛,或虛寒戰(zhàn)栗時,也可見面色蒼
7、白,則為陰寒凝滯,經脈拘急所致。2.黃色 主虛證、濕證。 黃為脾虛、濕蘊的征象,故脾失健運,而氣血不充,或水濕不化者,面即常 見黃色。面色淡黃,枯槁無澤,稱為萎黃,多屬脾胃氣虛,營血不能上榮;面色黃而虛浮,稱為黃胖,多 是脾氣虛衰,濕邪內阻所致。如面、目、身俱黃,稱為黃疽,其中黃而鮮明如橘子色者,為阻黃,多屬濕 熱;黃而晦暗如煙熏者,為陰黃,多屬寒濕。3.赤色 主熱證。赤為血色,熱盛而致脈絡血液充盈則面色紅赤,故面赤多見于熱證。若滿面通紅, 多屬外感發(fā)熱,或臟腑陽盛的實熱證;僅兩顴潮紅,則多屬陰虛而陽亢的虛熱證;若久病、重病面色蒼白 卻時而泛紅如妝,多為戴陽證,是虛陽上越的危重癥候。4.青色
8、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及驚風證。青為寒凝氣滯,經脈瘀阻的氣色。寒主收引,寒盛而留于經脈,則經脈拘急不舒,阻礙氣血的運行,或氣滯而凝,或血阻而瘀,都可使面色發(fā)青,甚至出現(xiàn)青紫色。 如陰寒內盛。心腹疼痛,可見蒼白而帶青的面色;心氣不足,推動無力,血行不暢,可見面色青灰、口唇 青紫,多為氣虛血瘀所致。又有小兒高熱,面部青紫,以鼻柱、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最易察見,往往是驚風的先兆。5.黑色 主腎虛、水飲證、痰血證 。黑為陰寒水盛的病色。寒水陰邪過盛,常常與腎陽的虛衰相關聯(lián)。 腎為水火之臟,陽氣之根。陽虛火衰,則水寒內盛,血失溫養(yǎng),經脈拘急,血行不暢,故面多見黑色。目 眶周圍見黑色,多見于腎虛水泛的水飲病,或
9、寒濕下注的帶下證。若面黑而千焦,則多為腎精久耗。(三)望形1.望形體 機體外形的強弱,與五臟功能的盛衰是統(tǒng)一的,內盛則外強,內衰則外弱,疾病過程中,凡形體肥胖,膚白無華,精神不振者,此屬“形盛氣虛”,多為陽氣不足之證;形瘦肌削,面色蒼黃,胸廓狹窄,皮膚千焦,則又常見于陰血不足之證;若瘦削已至大肉脫失的程度,每見于精氣衰竭的患者。至 如“雞胸”、“龜背”等畸形,則多屬先天稟賦不足,往往是肺氣耗散,脾胃虛弱,腎精虧損的病變。再 如前人所謂“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等 經驗之談,雖然不盡如此,但在臨床上有一定的意義。2.望姿態(tài) 病人的動靜姿態(tài)和體位,都是病理變化的外在反映。不同的疾病,常表現(xiàn)出不同的姿態(tài)
10、和 體位。從總的方面來看,“ 陽主動,陰主靜”,喜動者屬陽證,喜靜者屬陰證。如病人臥位,身輕自能轉第3頁側,面常向外,多為陽、熱、實證;身重難于轉側,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為陰、寒、虛證。若病人 臥時仰面仲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屬熱證;臥時躇縮成團,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屬寒證。 若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短懶言者,多屬肺虛或腎不納氣之證;坐而不得臥,臥則氣逆,多是心陽不足,水氣凌心;咳逆倚息不得臥, 每發(fā)于秋冬的,多是內有伏飲。對于某些病人形體異常動作的觀察,很能幫助診斷。如眼瞼、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時顫動 ,見于急性熱病,則為動風發(fā)痙的先兆;見于虛損久病,則為
11、氣血不足,經脈失養(yǎng)。又如四肢抽搐,多見于癇證、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風病。手足拘攣,屈伸不利,屬于肝病的筋急,或為寒凝筋脈,或為血液損傷,筋膜失養(yǎng)。足或手軟弱無力,行動不靈,多屬于痿證。一側手足舉動不遂,或麻木不仁,多為中風偏癱。一 側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縮,多為風邪耗血,正虛邪留。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四肢抽搐,則為痙病。(四)望頭面1.望頭形與頭發(fā) 主要望頭的外形、動態(tài)及發(fā)的色澤變化。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中藏腦髓,髓 為腎所主;發(fā)為腎之華、血之榮,所以望頭與發(fā),可以了解腎和氣血的盛衰。望頭形主要觀察頭的形狀及動態(tài)。如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有智力發(fā)育不全,多屬腎精虧損;囟門 下陷,多屬虛證;囟
12、門高突,多屬熱證;囟門遲閉,頭項軟弱不能豎立者,多為腎氣不足,發(fā)育不良;無 論大人小兒,頭搖不能自主的,皆為風證。望頭發(fā),主要望發(fā)的質和色的變化。如發(fā)稀疏易落,或干枯不榮,多為精血不足之證;突然出現(xiàn)片狀 脫發(fā),多屬血虛受風;年少落發(fā),不屬于腎虛,便屬于血熱。青年白發(fā),無其它病象者不屬病態(tài)。2.望目色主病 目為肝之竅,但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故目的異常變化,不僅關系于肝,而且 也能反映其他臟腑的病變。望目,除觀察眼神外,還應注意外形、顏色及動態(tài)等方面的變化。眼胞紅腫,多為肝經風熱;目窠浮 腫,如臥蠶狀,多為水腫;眼窩下陷,多是津液虧耗;目眥赤爛,多屬濕熱;小兒睡跟露睛,多屬脾虛; 氣血不足,
13、瞳孔散大,是為精氣衰竭;白睛黃染,常見于黃疸;目眥淡白,屬氣血不足;諸經熱盛,均可 見到目赤;開目而欲見人者,屬陽證;閉目而不欲見人者,為陰證;兩目上視或斜視、直視,多見于肝風, 或為動風先兆等。3.望耳鼻 望耳應注意耳的色澤及耳內的情況。耳為腎之竅,屬少陽經,為宗脈所聚之處。耳輪干枯 焦黑,多是腎精虧耗,精不上榮所致,屬危證;耳背有紅絡,耳根發(fā)涼,多是麻疹先兆;耳內流膿水,病 為膿耳或聹耳,多為肝膽濕熱所致??傊喛傄约t潤為佳,或黃或白或黑或青,都屬病象。薄而白或 黑,概為腎精虧損。4.望唇、齒齦、咽喉望唇應觀察其顏色、潤燥和形態(tài)的變化。唇為脾之外榮,若唇色淡白,多屬氣血兩虛;色青紫,常
14、為寒凝血瘀;色深紅,則為熱在營血??诖礁煽莅櫫?,可見于外感燥邪,亦見于熱熾 律傷;口角流涎(或睡時流),多屬脾虛濕盛或胃中有熱,亦見于蟲積??诖矫訝€,多由脾胃蘊熱上蒸, 口嗡斜,則為中風;撮口或抽掣不停,為肝風內動,或脾虛生風;口開不閉,常見于脫證。(五)望舌望舌,又稱舌診,是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jù)之一。1.舌與臟腑的關系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由于舌通過經絡直接或問接地與許多臟腑相連,如手少陰心經之別系舌本,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足厥陰肝經絡舌本,它如足太 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足少陽之筋入系舌本,等等。所以,臟腑的精氣可上營于舌,臟腑
15、的病 變亦可從舌象變化反映出來,這就是望舌可以診察內臟病理變化的依據(jù)。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前人還發(fā)現(xiàn)舌的一定部位與一定的臟腑相聯(lián)系,并反映著相關臟腑的病理 變化,從而把舌劃分為 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四 個部分,分屬于心肺、脾胃、腎、肝膽 等有關臟腑。這 種以舌的分部來診察臟腑病變的方法,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望舌的內容 望舌,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 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由胃氣所生。第4頁正常舌象,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干濕適中的白苔,常描 寫為淡紅舌、薄白苔”。 在疾病狀態(tài)下舌象會
16、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1)望舌質(體)望舌質對于診察臟腑精氣盛衰存亡,判斷疾病預后轉歸,具有重要意義。望舌質,主要是察其顏色、形態(tài)的異常。 望舌色主要觀察舌質顏色的異常變化。淡白舌:較正常舌色淺淡,稱為淡白舌。主虛寒證,為陽氣虛弱,氣血不足之象。陽虛血少,氣血不 榮,故舌色淡白,常見于陽虛、血虛的病證。紅舌:舌色深于正常舌,稱為紅舌,主熱證。熱盛則氣血涌甚,反映于舌質,故呈現(xiàn)紅色。既可見于 里實熱證,也可見于陰虛內熱證。絳舌:舌色深紅,稱為絳舌,主內熱深熏。外感熱病,表示邪熱深入營血,多見于熱性病極期。內傷 雜病,常見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屬陰虛火旺。紫舌:舌見紫色,主病有寒熱
17、之分。絳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熱熾盛,陰液被傷,血氣壅滯不暢 之征;淡紫或青紫濕潤,多因陰寒內盛、血脈瘀滯所致。舌上有紫色斑點,稱為瘀斑或瘀點,多為血瘀之 征。 望舌形 主要是觀察舌質的榮枯老嫩以及形體的異常變化。首先應注意舌體的榮枯老嫩。舌體明潤者為榮,說明津液充足;舌體干癟者為枯,說明津液已傷。舌 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蒼老者為老,多屬實證、熱證;紋理細膩,形色浮胖嬌嫩者為嫩,多屬虛證、寒證。 同時還要觀察舌體的胖瘦、大小,有無裂紋、齒痕及芒刺等。胖大舌:較正常舌體胖大,稱為胖大舌,有胖嫩與腫脹 之分。若舌體胖嫩,色淡,多屬脾腎陽虛,津液不化,水飲痰濕阻滯所致;舌體腫脹滿口,色深紅,多是心
18、脾熱盛;舌腫胖,色青紫而暗,多見于中毒。瘦薄舌:舌 體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是陰血虧虛,舌體不充之象。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氣血兩虛; 瘦薄而色紅絳且干,多是陰虛火旺、津液耗傷所致。裂紋舌:舌面上有明顯的裂溝,稱為裂紋舌,多由陰液虧損不能榮潤舌面所致。若舌質紅絳而有裂紋, 多屬熱盛津傷,陰精虧損;舌色淡白而有裂紋,常是血虛不潤的反映。有時正常人亦有裂紋舌者,在臨床 上無診斷意義。齒痕:舌體的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即為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敵齒痕舌常與胖大 舌同見,多屬脾虛。若舌質淡白而濕潤,多為脾虛而寒濕壅盛。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稱為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屬熱邪亢
19、盛,且熱愈盛 則芒刺愈多。根據(jù)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熱所在臟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屬心火亢盛;舌邊有芒刺,多 屬肝膽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屬胃腸熱盛。 望舌態(tài) 主要是觀察舌體運動的變化。強硬:舌體強硬,運動不靈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轉動,致使語言謇澀,稱為“舌強”。若見于外感 熱病,多屬熱人心包,痰濁內阻,或高熱傷津、邪熱熾盛。見于雜病中者,多為中風征兆。痿軟:舌體軟弱,伸卷無力,轉動不便,是為舌痿。多屬氣血虛極,陰液虧損,筋脈失養(yǎng)所致。若久 病舌淡而痿,是氣血俱虛;舌絳而萎,是陰虧已極。新病舌干紅而萎者,則為熱灼陰傷。顫動:舌體震顫不定,不能自主,稱為舌體顫動。久病中見舌顫,屬氣血兩虛或陽氣虛弱;
20、外感熱病 中見之,多屬熱極生風或虛風內動之象。吐弄:舌伸長,吐露出口外者為吐舌。舌時時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 稱為弄舌,兩者都屬心脾有熱。吐舌可見于疫毒攻心,或正氣已絕;弄舌多為動風先兆,或小兒智能發(fā)育 不良。歪斜:舌體偏斜于一側,稱為歪斜。多屬中風或中風之先兆。短縮: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稱為短縮。多屬危重證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濕潤短縮,多屬寒凝筋脈; 舌胖而短縮,屬痰濕內阻;舌紅絳干而短縮,多屬熱病津傷。(2)望舌苔第5頁舌苔是胃氣上蒸而生。正常人僅有一層薄白苔,干濕適中,不滑不燥,是胃氣正常的表現(xiàn)。病苔是胃 氣挾邪氣上蒸而成。觀察舌苔的異常變化,有助于對疾病的診斷
21、。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及苔質兩個內容: 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黃、灰、黑四種。苔色與病邪性質有關,故察苔色可以推斷疾病性質。白苔:一般常見于表證、寒證。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感受外邪,病猶在裘,尚未傳矚時,舌苔 往往不起明顯變化,而仍見薄白苔。所以苔薄白,在臨證時可作為病邪在表而未入里的旁證。舌淡苔白, 常見于里寒證。若舌上滿布白苔,有如白粉堆積在舌上,捫之不燥,為積粉苔,常是外感穢濁不正之氣, 毒熱內盛所致,多見于瘟疫,亦見于內癰。黃苔:主熱證、里證。黃苔,為熱邪熏灼所致,故主熱證。一般來講,苔色越黃,反映熱邪越重,淡 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結。黃苔又主里證,故外感病,苔由白轉黃者,
22、為表邪入里化熱的征象。 由于黃苔主熱主里,因此黃苔又常與紅絳舌并見。若舌淡胖嫩而見苔黃滑潤者,則應考慮陽虛水濕不化?;姨Γ褐骼镒C,可見于里熱證,亦可見于寒濕證?;疑礈\黑色,??砂l(fā)展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時 并見?;姨捎砂滋D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并見。若苔灰而潤,則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而苔 灰干燥,則多屬熱熾津傷,或陰虛火旺。黑苔:主里證,主熱極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fā)展而來,常見于疾病的嚴重階段。若苔黑 而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苔黑而潤滑,則多屬陽虛寒盛。 望苔質 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膩腐、剝脫、有根無根等變化。厚?。禾|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
23、也就是透過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的為薄苔,不能 見到舌體的為厚苔。觀察舌苔的厚薄,能幫助了解病邪的輕重及病情的進退。一般說,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者, 舌苔多?。欢⌒皞骼?,病情較重,或內有食飲痰濕積滯者,則舌苔多厚。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邪由表 入里,病情由輕轉重,為病進;而由厚變薄,則表示邪氣得以內消外達,病情由重變輕,多屬病退。潤燥:正常舌苔是潤澤的,為津液上承之征象。察舌苔的潤燥,主要是了解津液的變化。苔面干燥, 望之枯涸,捫之無津,稱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覺的又稱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見于熱盛 津傷或陰液虧耗的病證;但也有因陽氣虛不能化津上潤而苔反燥者。苔面有過多水分,捫之滑
24、利而濕,稱 為滑苔,多是水濕內停之證。舌苔由燥轉潤,往往是熱邪漸退或津液漸復之象,表示病情好轉;若由潤變燥,則表明津液已傷,熱 勢加重,或邪從熱化。膩腐:膩苔,是舌面上覆蓋著一層濁而滑膩的苔垢,顆粒細膩而致密,刮之難去,多見于濕濁、痰飲、 食積等陽氣被陰邪所抑的病變,如痰飲、濕溫等病證。腐苔,苔質顆粒較大,松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刮之易脫,多由陽熱有余,蒸騰胃中腐濁邪 氣上升而成,常見于食積、痰濁等病。剝落:苔的有無與消長變化,是正邪斗爭互為消長的表現(xiàn)。若舌苔驟然退去,不再復生,以致舌面光 潔如鏡,即為光剝舌,又叫“ 鏡面舌”,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xiàn)。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 苔
25、,稱為“花剝苔”,也屬胃的氣陰兩傷之候。若花剝而兼有膩苔者,說明痰濁未化,正氣已傷,病情較 為復雜。有根與無根:舌苔堅斂而著實,緊貼著舌面,刮之難去,苔與舌如同一體,猶如從舌里長出來的,即 為有根苔,又叫真苔;而舌苔不著實,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不象是從舌上生出來的,則為無根苔, 又叫假苔。察舌苔之有根、無根對辨邪正虛實,胃氣的有無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有根的多為實證、熱 證,表示有胃氣;無根的則多見于虛證、寒證,表示胃氣衰。望舌時,還應注意光線的亮暗,伸舌的姿勢,以及是否染苔等。 光線:望舌時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線,并且盡可能使光線直射于口內,如晚間望舌不太準,必要時還 需白天復檢。 伸舌姿勢
26、:要求自然地將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舌尖略向下,舌面向兩側展平,不要卷縮, 第6頁也不要過分用力外伸,以免影響舌質的顏色。 染苔:某些食物或藥物,可使舌苔染上顏色,稱之為“染苔”。如烏梅、橄欖等能使舌苔染黑,黃 連、核黃素等藥物可將舌苔染黃,吸煙可將舌苔染灰等。臨床如見到舌苔突然變化或舌苔與病情不符時, 應注意詢問其飲食及服藥情況,以防染苔造成假象。另外,飲食的磨擦或是刮舌,可使苔由厚變薄,進熱飲食或刺激性食物,可使舌質變紅;鼻塞或張口 呼吸的病人,舌面多干燥等,應予鑒別。3.苔質的綜合分析和舌診的臨床意義(1)舌質與舌苔的關系(2)舌診的臨床意義舌質與舌苔的異常,可以從不同方面反映病情的
27、變化,因此察舌質與舌苔,在臨 床診斷上就有著不同的意義。一般說,察舌質,重在辨內臟的虛實;察舌苔,則重在辨病邪的深淺與胃氣 的存亡。綜合舌診的臨床意義可概括為: 判斷正氣的盛衰臟腑氣血之盛衰,可在舌上反映出來。 分辨病位的深淺在外感疾病中,舌苔的厚與薄,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深淺。 區(qū)別病邪的性質不同性質的病邪,在舌象上能反映出不同的變化。如黃苔多是熱,白苔多是寒,腐 膩苔多屬食積痰濁為病。舌質有瘀點或瘀斑者,則是瘀血的表現(xiàn)。 推斷病勢的進退由于舌苔變化,反映著正邪的消長與病位的深淺,所以察舌苔可以推斷病勢的進退。(六)望體表望皮膚,應注意膚色及外形的變化。皮膚居一身之表,內合于肺,衛(wèi)氣循行其問,而
28、為機體的屏障。 如皮膚、面、目皆黃,是為黃疸;皮膚虛浮腫脹,多屬水濕泛濫為病;皮膚干癟枯槁,多由津傷液耗所致, 等等。除此而外,更要注意斑疹、白痦及癰疽疔癤等病證變化。1.斑疹斑疹的形態(tài),以分布均勻,疏密適中為順。若稀疏松浮,為病邪輕淺;稠密緊束,壓之不褪色,則為 熱毒深重;疹點疏密不勻,或先后不齊,或見而即陷者,多為正氣不足,病邪內陷的危候。2.白 又名白疹,是皮膚上出現(xiàn)的晶瑩如粟的透明小皰疹,高出皮膚,擦破流水,以胸部及頸項部為 多見,亦偶見于四肢,惟不見于面部。多系濕郁肌表,汗出不徹所致。3.癰疽 疔癤癰疽疔癤,都屬于在皮膚體表部位有形征可見的瘡瘍一類的外科病癥。其中,發(fā)病局部 范圍較大
29、,紅腫熱痛,根盤緊束者為癰,屬陽證;若漫腫無頭,部位較深,皮色不變者為疽,屬陰證;若 范圍較小,初起如粟如米,根腳堅硬,或麻或癢或木,頂白而痛者為疔;若起于淺表,形小而圓,紅腫熱 痛不甚,化膿即軟者為癤。(七)望排出物排出物包括痰涎、嘔吐物、二便、涕、淚、帶下等。了解排出物的色、質、量及其有關變化情況,是 進行辨證分析的必要參考資料。一般來說,排出物清稀者,多為寒證;黃濁稠黏者,多屬熱證。因為寒凝則陽氣不運,機能衰退,水濕不化,致使水液澄澈清冷,排出物質清??;而熱邪熏灼,煎熬津液,所以排出物見黃濁而稠黏。1.痰涎2.嘔吐物3.大便4.小便二、聞診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聽聲音,主要是
30、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 第7頁變化。以及呃逆、曖氣、喘哮、太息等音響的異常,以分辨病情的寒熱虛實。嗅氣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 氣、分泌物與排泄物的異常氣味,以鑒別疾病。(一)聽聲音1.語聲(1)語聲強弱 病人說話聲音的強與弱,一方面是反映正氣的盛衰,同時也與邪氣的性質有關。一般 來說,語聲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動者,屬實證、熱證;語聲低微無力,少言而沉靜者,屬虛證、寒證。若 發(fā)不出音,稱為“失音”,亦有虛實之分,見于外感風寒、風熱,或感邪后又傷于飲食,或妊娠末期氣道 受阻者,多屬實證;見于內傷,肺腎陰虛,津液不能上承,表現(xiàn)為慢性或反復發(fā)作者,多屬虛證。語聲重濁,常見于外感,亦見于濕
31、濁阻滯,為肺氣不宣,氣道不暢所致。它如呻吟、驚呼等,常與痛、脹有關。(2) 語言錯亂“言為心聲”,語言錯亂多屬于心的病變。若神識昏糊,胡言亂語,聲高有力者是譫 語,常見于熱擾心神的實證;神志不清,語言重復,時斷時續(xù),聲音低弱者是鄭聲,屬于心氣大傷,精神 散亂的虛證。若言語粗魯,狂妄叫罵,失卻理智控制者為狂言,常見于狂證,是痰火擾心所致;喃喃自語, 講話無對象,見人便停止者是獨語,常見于癲證,多是心氣虛,精不養(yǎng)神的表現(xiàn);語言謇澀,多屬于風痰 上擾的病證。2.呼吸(1) 氣微與氣粗 呼吸微弱,多是肺腎之氣不足,屬于內傷虛損;呼吸有力,聲多是熱邪內盛,氣道 不利,屬于實熱證。(2)哮與喘 呼吸困難,
32、短促急迫,甚則鼻翼煽動,或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的成為喘。嗡氣時喉中有哮 鳴聲的稱為哮。喘有虛實之分。若喘息氣粗,聲高息涌,惟以呼出為快的,屬實喘,多因肺有實邪,氣機不利所致; 若喘聲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的,屬虛喘,乃肺腎氣虛,出納無力之故。(3) 少氣與嘆息 呼吸微弱,氣少不足以息的,稱為“少氣”,多因氣虛所致;胸中郁悶不舒,發(fā)出 長嘆的聲音,稱為“嘆息”(古稱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3.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的反映。聞診時應注意其聲響,以及有無痰聲等變化??嚷曋貪?,多屬實證;咳聲低微氣怯,多屬虛證。呈陣發(fā)性,咳而氣急,連聲不絕,終止時作鷺鷥叫聲的,稱為頓咳(百日咳);
33、咳聲如犬吠,多為 白喉。干咳無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屬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咳嗽有痰, 則應分清痰色、痰量、痰質的變化,以辨別病證的性質。4.呃逆、曖氣 呃逆、曖氣都是胃氣上逆所致,但臨床表現(xiàn)不同,主病亦略有差異。呃逆,俗稱“打呃”。呃聲高亢而短,響亦有力,多屬實熱;呃聲低沉而長,氣弱無力,多屬虛寒。 日常的打呃,呃聲不高不低,無其他不適,多為食后偶然觸犯風寒,或因咽食急促所致,不屬病態(tài)。若久 病胃氣衰敗,出現(xiàn)呃逆,聲低無力,則屬危證。曖氣,又稱噫氣,俗名打嗝,多見于飽食后??捎伤奘巢换挝覆缓?,胃虛氣逆等原因引起。食后曖出酸腐氣味,多為宿食停積,或消化不良,無酸腐氣味的,則為肝胃不和或胃虛氣
34、逆所致。(二)嗅氣味口氣臭穢,多屬胃熱,或消化不良,亦見于齲齒、口腔不潔等;口氣酸餒,多是胃有宿食;口氣腐臭, 多是牙疳或有內癰。各種排泄物與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膿液、帶下等,有惡臭者多屬實熱證;略帶腥味者多屬虛寒證。三、問診問診,是醫(yī)生對病人或其家屬、親友進行有目的查詢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問診的主要方法,首先要抓住主訴。主訴,是病人自覺最為痛苦的一個或幾個主要癥狀。抓住主訴之后,就可圍繞主訴的癥狀,根 據(jù)中醫(yī)的基本理論,從整體出發(fā),按辨證要求,有目的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詢問,以收集辨證資料。問診既 要抓住重點,又要了解一般。沒有重點,也就是抓不住主要矛盾,則會主次不分,針對性不強,如果不做
35、第8頁一般了解,又容易遺漏病情。有關疾病的很多情況,如病人的自覺癥狀、起病過程、治療經過、生活起居、平素體質以及既往病史、 家族病史等,只有通過問診才能了解。所以,問診是診察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診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問一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婚姻、職業(yè)、籍貫、住址等。其次問起病。起病,是指從發(fā)病到就診時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整個過程。如起病的時間、原因及 癥狀,癥狀的部位及性質,突然發(fā)病或起病緩慢,有何誘因等。其三要問既往病史與家族史,了解病人既往健康情況,曾患何病,往往可以幫助辨證并作為當前臨床 用藥的參考。此外,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嗜好等也能影響病情,故與疾病有關的生活起居情
36、況,也應詢問。最后是問現(xiàn)在癥狀?,F(xiàn)在癥狀,是病人就診當時的全身痛苦,是病人所患疾病現(xiàn)狀重要的方面。問現(xiàn) 在癥狀,是問診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了解病人的整體情況和辨證,具有重要意義,應予足夠重視。主要有:(一)問寒熱寒熱,即惡寒發(fā)熱,是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癥狀。惡寒是病人的主觀感覺,凡病人感覺怕冷,甚則加衣 被、近火取暖,仍覺寒冷的,稱為惡寒。若雖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緩解者,又稱為 畏寒。發(fā)熱除指體溫高于正常者外,還包括患者自覺全身或某一局部發(fā)熱的主觀感覺,如五心煩熱”等。惡寒與發(fā)熱的產生,主要決定于病邪的性質和機體的陰陽盛衰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在邪氣致病的時 候,寒邪多致惡寒,熱邪多致惡熱,
37、在機體陰陽失調時,陽盛則發(fā)熱,陰盛則惡寒,陰虛陽盛亦發(fā)熱,陽 衰陰盛亦惡寒??傊?, 寒為陰象,熱為陽征。通過詢問病人惡寒發(fā)熱的狀況,就可以辨別病變的性質和陰 陽的盛衰。問寒熱,首先要問病人有沒有惡寒發(fā)熱的癥狀。如有寒熱,就必須問清惡寒與發(fā)熱是同時出現(xiàn),還是 單獨出現(xiàn),問清寒熱的輕重、出現(xiàn)的時間、寒熱的特點及寒熱的兼癥等。1.惡寒發(fā)熱 疾病初起即有惡寒發(fā)熱,多見于外感表證,是外邪客于肌表,衛(wèi)陽與邪氣相爭的反映。 由于外邪有風寒、風熱的不同,故又有惡寒重發(fā)熱輕與惡寒輕發(fā)熱重的不同。外感風寒常表現(xiàn)為惡寒重發(fā)熱輕,因寒邪束表傷陽,所以表現(xiàn)為寒性反應為主的惡寒重。寒性收引凝滯,使衛(wèi)陽郁閉不宣,所以發(fā)熱,
38、且常伴有頭身痛、無汗、脈浮緊等癥狀。外感風熱常表現(xiàn)為發(fā)熱重惡寒輕 ,因風熱為陽邪,陽邪致病則陽盛,故發(fā)熱重。風熱襲表,衛(wèi)外不固, 腠理開泄,所以微惡風寒,并常兼見口渴、自汗、脈浮數(shù)等癥。表證寒熱的輕重,不僅與病邪性質有關,而且與正氣的盛衰亦有密切關系。如邪輕正衰的,惡寒發(fā)熱 常較輕;邪正俱盛的惡寒發(fā)熱多較重;邪盛正衰的,惡寒重而發(fā)熱輕等。2但寒不熱 在疾病過程中,病人 唯感畏寒而不發(fā)熱,多屬虛寒證。陽氣虛于內,陽虛則寒,不能溫 煦肌表,故同時并見面色蒼白、肢冷蜷臥、喜著衣被等虛寒證的表現(xiàn)。寒邪直中臟腑,陽氣被傷,也可見 畏寒或病變部位冷痛,此即所謂“陰盛則寒”。3但熱不寒發(fā)熱不惡寒而但惡熱,臨
39、床常見有以下幾種情況:(1)壯熱 病人高熱不退,不惡寒反惡熱,稱為壯熱。多見于風寒入里化熱,或風熱內傳的里實熱證。 正盛邪實,里熱熾盛,蒸達于外,故熱勢鴟張,此即所謂“陽盛則熱?!背<嬗卸嗪埂┛实劝Y。(2)潮熱 發(fā)熱如潮有定時,按時而發(fā)或按時而熱更甚(一般多在下午)者,即為潮熱。臨床常見有 三種情況:陰虛潮熱:每當午后或入夜即發(fā)熱,屬于“陰虛生內熱”,且以五心煩熱為特征,甚至有熱自深層向 外透發(fā)的感覺,故又稱“骨蒸潮熱。”常兼見盜汗、顴赤、口咽干燥、舌紅少津等癥。濕溫潮熱:以午后熱甚,身熱不揚為特征。其病多在脾胃,因濕遏熱伏,熱難透達,所以身熱不揚, 初捫之不覺很熱,捫之稍久則覺灼手。多伴有
40、胸悶嘔惡、頭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膩等癥。陽明潮熱:是由于胃腸燥熱內結所致,因其常于日哺陽明旺時而熱甚,故又稱“日哺潮熱”。常兼見 腹?jié)M痛拒按,大便燥結,手足汗出,舌苔黃燥、甚則生芒刺等癥。(3) 長期低熱 指發(fā)熱日期較長,而熱度僅較正常體溫稍高(一般不超過38攝氏度),或僅病人自 覺發(fā)熱而體溫并不高者。第9頁長期低熱的病機是復雜的。除上述陰虛潮熱或暑夏季節(jié)的發(fā)熱(即所謂“疰夏”)可能表現(xiàn)為長期低 熱外,還有氣虛引起的長期低熱,稱為“氣虛發(fā)熱”。氣虛發(fā)熱,除表現(xiàn)為發(fā)熱日久不止和熱度不高以外,還可見面色白、食少乏力、短氣懶言、勞倦則甚、舌淡、脈虛弱等癥,多因脾氣虛損,中氣下陷,清陽不升,郁而為熱。
41、4.寒熱往來 惡寒與發(fā)熱交替而作,發(fā)無定時,稱為寒熱往來,是半表半里證 的特征,常兼見口苦、咽干、胸脅苦滿、不欲飲食、脈弦等,屬少陽證。為邪氣雖不太盛,正氣確也不強,邪氣既不能侵入于里, 正氣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爭的表現(xiàn)。若寒戰(zhàn)與壯熱交替,發(fā)有定時,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則為瘧疾。由于瘧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間, 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故其病寒熱往來,休作有時,并常有頭痛欲裂、汗出熱退、持續(xù)反復、經 久不愈的特點。(二)問汗汗為心液,是陽氣蒸化津液,出于體表而成,即所謂“陽加于陰謂之汗”。出汗的病變,在外感證和 內傷證中都可以見到。1.表證辨汗 表證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證有汗與無汗,
42、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質和正氣的盛衰。表證無汗,多屬外感寒邪 ,如傷寒表實證之類,寒主收斂,使腠理致密,汗孔閉塞所致;表證有汗,多屬外感風邪,如太陽中風證 之類;又如外感風熱,以及衛(wèi)陽虛弱,復感外邪的表證,都可以見到出汗,因風 性開泄,熱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若衛(wèi)陽素虛,肌表不固,則更易汗出。2.自汗 經常汗出不止,活動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氣虛衛(wèi)陽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 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癥狀。3.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后則汗止,謂之盜汗,多因陰虛,陽熱亢盛,蒸發(fā)陰津而致,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顴紅、口咽干燥等癥。4.絕汗 汗出量多,津液大泄,又稱為 “大汗”和“脫汗”,其病變有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汗出蒸蒸, 并見高熱不已,煩渴飲冷,脈洪大等癥,是為陽熱內盛迫汗外泄的實熱證;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 疲氣弱、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癥,則為陽氣將絕,元氣欲脫,津隨氣泄的危候。5.戰(zhàn)汗 先見全身戰(zhàn)栗,幾經掙扎,繼之汗出的為戰(zhàn)汗。是邪正相爭,病變發(fā)展的轉折點。如汗出熱退,脈靜身涼,是邪去正安的好轉現(xiàn)象;若汗出而煩躁不安,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候。此外,有因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郁蒸所致、汗出僅限于頭部的 頭汗。若見老年人氣喘的頭額汗出,則 多為虛證。若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借用鐵路用地合同范本
- 2025年淮安b2考貨運資格證要多久
- 別墅電梯銷售合同范本
- 上海退休人員返聘合同范本
- 買賣產品合作合同范本
- 轉化單位規(guī)則
- 加盟產品經銷合同范本
- 化肥試驗合同范本
- 北京合伙創(chuàng)業(yè)合同范本
- 個人合作股合同范本
- 2025年供應鏈管理公司合作項目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度假村景觀設計及施工一體化合同
- 2025年山東化工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如何規(guī)劃養(yǎng)禽場》課件
- 2024-2025學年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qū)三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試卷(含答案)
- 物業(yè)公司行政人事部職責
- 醫(yī)療健康行業(yè)保密免責協(xié)議書
- 《設計思維與方法》課件
- 第一課走進人工智能 說課稿 2023-2024學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
- 健身行業(yè)會員權益保障及免責條款協(xié)議
- 體檢中心前臺接待流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