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學——心悸(2)匯編_第1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心悸(2)匯編_第2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心悸(2)匯編_第3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心悸(2)匯編_第4頁
中醫(yī)內(nèi)科學——心悸(2)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篇學習的重點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病性、病機關鍵其轉化規(guī)律,各證候主癥、治法和方藥。 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機關鍵、病機轉化規(guī)律、病位、辨證要點,以及各證候主癥、治法和方藥。 2.熟悉心悸的診斷、治療原則,及各證候兼次癥的變化和主要方藥加減。 3.了解心悸的西醫(yī)學范疇、相關檢查、鑒別診斷、轉歸預后和臨證要點。 概概 述述 概念概念 心悸是指心悸是指陰陽失調(diào),氣血失和,心神失養(yǎng)陰陽失調(diào),氣血失和,心神失養(yǎng),出現(xiàn),出現(xiàn)心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病證。一般多呈陣發(fā)的一類病證。一般多呈陣發(fā)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fā)。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

2、度而發(fā)。 心悸發(fā)作時常伴不寐、胸悶、氣短,甚則眩暈、喘心悸發(fā)作時常伴不寐、胸悶、氣短,甚則眩暈、喘促、心痛、暈厥。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促、心痛、暈厥。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 脈象或數(shù),或遲,或節(jié)律不齊。脈象或數(shù),或遲,或節(jié)律不齊。 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心悸包括驚悸和怔忡。 概概 述述1、內(nèi)經(jīng)內(nèi)經(jīng)雖無心悸或驚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認識到心悸雖無心悸或驚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認識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氣外泄,心脈不通,突受驚恐,復感外邪等。的病因有宗氣外泄,心脈不通,突受驚恐,復感外邪等。 如如素問素問平人氣象論平人氣象論曰:曰:“左乳下,其動應衣,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宗氣泄也”。 素問素問舉痛論舉痛論

3、云:云:“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所定,故氣亂矣”。 素問素問痹論痹論亦云:亦云:“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nèi)舍于心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概概 述述 2、心悸的病名,首見于漢代張仲景的、心悸的病名,首見于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金匱要略和和傷寒論傷寒論,稱之為,稱之為“心動悸心動悸”、“心下悸心下悸”、“心中悸心中悸”及及“驚悸驚悸”等,并認為其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勞及汗等,并認為其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后受邪等。后受邪等。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驚悸

4、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篇有篇有“寸口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的論述,并記載了心悸時的論述,并記載了心悸時表現(xiàn)的結、代、促脈及其區(qū)別,提出了基本治則,并以炙甘表現(xiàn)的結、代、促脈及其區(qū)別,提出了基本治則,并以炙甘草湯等為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草湯等為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 概概 述述 3、成無己、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傷寒明理論悸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氣虛、痰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氣虛、痰飲兩端。曰:飲兩端。曰:“其氣虛者,由陽氣虛弱,心下空虛,內(nèi)動而其氣虛者,由陽氣虛弱,心下空虛,內(nèi)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既內(nèi)停,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

5、而惡水,水既內(nèi)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心不自安,則為悸也?!?4、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驚悸怔忡驚悸怔忡:“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從朱砂安神丸從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痰因火動?!?概概 述述 5、明代、明代醫(yī)學正傳醫(yī)學正傳驚悸怔忡健忘證驚悸怔忡健忘證對驚悸、怔仲的對驚悸、怔仲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有詳盡的描述,曰: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有詳盡的描述,曰:“其氣虛者,由陽氣虛弱,其氣虛者,由陽氣虛弱,心下空虛,內(nèi)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心下空虛,內(nèi)動而為悸也;其停飲者

6、,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惡水,水既內(nèi)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而惡水,水既內(nèi)停,心不自安,則為悸也?!?6、景岳全書景岳全書怔忡驚恐怔忡驚恐認為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且認為怔忡由陰虛勞損所致,且“虛微動亦微,虛甚動亦甚虛微動亦微,虛甚動亦甚”。清代。清代醫(yī)林改錯醫(yī)林改錯重視瘀血重視瘀血內(nèi)阻導致心悸怔忡,記載了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內(nèi)阻導致心悸怔忡,記載了用血府逐瘀湯每多獲效。 概概 述述(三)范圍(三)范圍 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特點,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根據(jù)本病的臨床特點,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期前收縮、心房顫動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tài)

7、竇房結綜合征,、預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經(jīng)官激綜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經(jīng)官能癥等,如表現(xiàn)以心悸為主癥者,均可參照本病證能癥等,如表現(xiàn)以心悸為主癥者,均可參照本病證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辨證論治,同時結合辨病處理。(一)病因(一)病因1體質虛弱稟賦不足,體質虛弱稟賦不足, 素體虧虛,素體虧虛, 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發(fā)為心悸?;蚱⑽柑撊酰床蛔?,氣血不足,心失所養(yǎng),發(fā)為心悸。 或久病失養(yǎng),或久病失養(yǎng), 勞欲過度,勞欲過度,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 心陽受損,失其溫煦,可致心悸;心陽

8、受損,失其溫煦,可致心悸; 陽氣虛衰,行血無力,血脈瘀滯,陽氣虛衰,行血無力,血脈瘀滯, 脾腎陽虛,成痰成飲,上逆于心,脾腎陽虛,成痰成飲,上逆于心, 肺氣虧虛,心脈運行不暢,肺氣虧虛,心脈運行不暢, 血虛日久,心陰損耗,心失滋養(yǎng)血虛日久,心陰損耗,心失滋養(yǎng) 年老體弱,調(diào)攝不善,肝腎陰虧,年老體弱,調(diào)攝不善,肝腎陰虧, 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火內(nèi)擾,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肝火內(nèi)擾, 腎陰不足,水不濟火,火擾心神,腎陰不足,水不濟火,火擾心神, 心神不寧心神不寧 心悸心悸 氣虛或氣虛及陽氣虛或氣虛及陽 陰(血)虛津虧陰(血)虛津虧 2飲食不節(jié)飲食不節(jié) 飲食勞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焊,蘊熱化火生痰,

9、飲食勞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焊,蘊熱化火生痰,痰火擾心,發(fā)為心悸。痰火擾心,發(fā)為心悸。 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施,水液輸布失常,滋生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運化失施,水液輸布失常,滋生痰濁,痰阻心氣,而致心悸。痰濁,痰阻心氣,而致心悸。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3情志所傷情志所傷 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平素心虛膽怯,暴受驚恐,易使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平素心虛膽怯,暴受驚恐,易使心氣不斂,心神動搖,而心慌不能自主,驚悸不已,漸次加劇,心氣不斂,心神動搖,而心慌不能自主,驚悸不已,漸次加劇,直至稍遇驚恐,即作心悸,甚或外無所驚,時發(fā)怔忡。直至稍遇驚恐,即作心悸,甚或外無所驚,時發(fā)怔忡。 思慮過度,勞傷心脾,

10、不僅暗耗陰血,又能影響脾胃功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不僅暗耗陰血,又能影響脾胃功能,致生化之源不足,氣血兩虛,心失所養(yǎng),發(fā)生心悸。能,致生化之源不足,氣血兩虛,心失所養(yǎng),發(fā)生心悸。 長期抑郁,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心脈不暢,心神失養(yǎng),長期抑郁,肝氣郁結,氣滯血瘀,心脈不暢,心神失養(yǎng),引發(fā)心悸。大怒傷肝,肝火上炎,氣血逆亂,且可夾痰,上擾引發(fā)心悸。大怒傷肝,肝火上炎,氣血逆亂,且可夾痰,上擾于心,而出現(xiàn)心神不寧,心脈紊亂。于心,而出現(xiàn)心神不寧,心脈紊亂。病因病機病因病機4感受外邪感受外邪 心氣素虛,風濕熱邪,合而為痹,痹證日久,內(nèi)舍于心,心氣素虛,風濕熱邪,合而為痹,痹證日久,內(nèi)舍于心,痹阻心脈,心血

11、瘀阻,發(fā)為心悸。痹阻心脈,心血瘀阻,發(fā)為心悸。 風寒濕熱之邪,由血脈內(nèi)侵于心,耗傷心氣心陰,亦可風寒濕熱之邪,由血脈內(nèi)侵于心,耗傷心氣心陰,亦可引起心悸。引起心悸。 溫病、疫毒均可灼傷營陰,心失所養(yǎng),或邪毒內(nèi)擾心神,溫病、疫毒均可灼傷營陰,心失所養(yǎng),或邪毒內(nèi)擾心神,如春溫、風溫、暑濕、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如春溫、風溫、暑濕、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5藥物中毒藥物過量或毒性較劇,損及于心,可致心悸,如藥物中毒藥物過量或毒性較劇,損及于心,可致心悸,如附子、烏頭,或西藥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附子、烏頭,或西藥銻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用藥過量或不當時,

12、均能引發(fā)心動悸、脈結代一類證候。品等用藥過量或不當時,均能引發(fā)心動悸、脈結代一類證候。病因病機病因病機(二)病機:(二)病機: 不論病因如何,心悸病機總是不論病因如何,心悸病機總是陰陽失調(diào),氣血失和,心神陰陽失調(diào),氣血失和,心神失養(yǎng)失養(yǎng)或或邪擾心神,導致心神不寧邪擾心神,導致心神不寧。 心悸的病位: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養(yǎng)或不寧,引起心神心悸的病位: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養(yǎng)或不寧,引起心神動搖,悸動不安。動搖,悸動不安。 發(fā)病與脾、腎、肺、肝四臟功能失調(diào)相關。發(fā)病與脾、腎、肺、肝四臟功能失調(diào)相關。 病理性質:病理性質: 本病以虛證居多,亦有由虛致實,虛實夾雜。本病以虛證居多,亦有由虛致實,虛實夾雜

13、。 虛者為虛者為氣血陰陽失調(diào),心神失養(yǎng)氣血陰陽失調(diào),心神失養(yǎng);實者多為;實者多為血脈瘀阻,痰血脈瘀阻,痰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 虛實轉化是關鍵:虛實轉化是關鍵: 本病中虛實可相互轉化本病中虛實可相互轉化 如脾失健運,則痰濁內(nèi)生,脾腎陽虛,則水飲內(nèi)停,氣虛則如脾失健運,則痰濁內(nèi)生,脾腎陽虛,則水飲內(nèi)停,氣虛則血瘀,陰虛常兼火亢或夾痰熱,陽虛易夾水飲,痰濕氣血不足者,血瘀,陰虛常兼火亢或夾痰熱,陽虛易夾水飲,痰濕氣血不足者,易見氣血瘀滯,瘀血可兼見痰濁;而實證日久,可致正氣虧耗。易見氣血瘀滯,瘀血可兼見痰濁;而實證日久,可致正氣虧耗。 老年人心悸多病程日久,

14、往往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成陰老年人心悸多病程日久,往往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成陰陽俱虛證候。陽俱虛證候。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病機總結癥狀與體征癥狀與體征(1)自覺心慌不安,神情緊張,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緩慢,自覺心慌不安,神情緊張,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緩慢,或心跳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蛐奶^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2)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少寐,乏力,頭暈等,中老年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少寐,乏力,頭暈等,中老年發(fā)作頻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肢冷汗出,或見暈厥。發(fā)作頻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肢冷汗出,或見暈厥。(3)脈象對心悸的診

15、斷有重要意義。心悸者常見疾、促、結、代、脈象對心悸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心悸者常見疾、促、結、代、遲、澀、雀啄等脈象;聽診示心搏或快速,或緩慢,或忽跳忽止,遲、澀、雀啄等脈象;聽診示心搏或快速,或緩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強弱不勻等?;虬橛行囊魪娙醪粍虻取?4)發(fā)作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過度、飲酒飽食等因素發(fā)作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過度、飲酒飽食等因素而誘發(fā)。而誘發(fā)。 【相關檢查】【相關檢查】可行血液分析,測血壓,可行血液分析,測血壓,x線胸部照片,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線胸部照片,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等,有助于病因及心律失常的診斷。心臟彩超等檢查等,有助于病因及心律

16、失常的診斷。診診 斷斷 1胸痹心痛胸痹心痛 除見心慌不安,脈結或代外,必以心痛為主除見心慌不安,脈結或代外,必以心痛為主癥。癥。 2奔豚奔豚 奔豚發(fā)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奔豚發(fā)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難經(jīng)難經(jīng)五十五十六難六難日:日:“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發(fā)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稱之為腎積。稱之為腎積。金匱要略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奔豚氣病脈證治日:日:“奔豚病從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故故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fā)自于心;本病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

17、: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fā)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fā)自腹中。奔豚乃上下沖逆,發(fā)自腹中。鑒別診斷鑒別診斷 3卑惵卑惵證治要訣證治要訣怔忡怔忡描述卑惵癥狀為描述卑惵癥狀為“痞塞不欲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則驚避,似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室,或倚門后,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失志狀”。卑惵病因為。卑惵病因為“心血不足心血不足”,雖有心慌,一般無促、,雖有心慌,一般無促、結、代、疾、遲等脈象出現(xiàn),是以神志異常為主的疾病,與結、代、疾、遲等脈象出現(xiàn),是以神志異常為主的疾病,與心悸不難鑒別。心悸不難鑒別。鑒別診斷鑒別診斷辨證要點辨證要點1分清虛實分清虛實 心悸證候特點多為虛實相兼,故

18、當首辨虛實。心悸證候特點多為虛實相兼,故當首辨虛實。 虛當審臟腑氣、血、陰、陽何者偏虛,實當辨痰、飲、虛當審臟腑氣、血、陰、陽何者偏虛,實當辨痰、飲、瘀、火何邪為主。瘀、火何邪為主。 其次,當分清虛實之程度,正虛程度與臟腑虛損情況有其次,當分清虛實之程度,正虛程度與臟腑虛損情況有關,即一臟虛損者輕,多臟虛損者重。關,即一臟虛損者輕,多臟虛損者重。 在邪實方面,一般來說,單見一種夾雜者輕,多種合并在邪實方面,一般來說,單見一種夾雜者輕,多種合并夾雜者重。夾雜者重。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2詳辨脈象變化詳辨脈象變化 脈搏的節(jié)律異常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脈搏的節(jié)律異常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需辨脈象,尚

19、需辨脈象, 脈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數(shù)脈,一息七至之疾脈,脈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數(shù)脈,一息七至之疾脈,一息八至之極脈,一息九至之脫脈,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脈。一息八至之極脈,一息九至之脫脈,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脈。 脈率過緩型心悸,可見一息四至之緩脈,一息三至之遲脈,脈率過緩型心悸,可見一息四至之緩脈,一息三至之遲脈,一息二至之損脈,一息一至之敗脈,兩息一至之奪精脈。一息二至之損脈,一息一至之敗脈,兩息一至之奪精脈。 脈律不整型心悸,脈象可見有數(shù)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之促脈;脈律不整型心悸,脈象可見有數(shù)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之促脈;緩時一止,止無定數(shù)之結脈;脈來更代,幾至一止之代脈,或見緩時一止

20、,止無定數(shù)之結脈;脈來更代,幾至一止之代脈,或見脈象乍疏乍數(shù),忽強忽弱。脈象乍疏乍數(shù),忽強忽弱。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臨床應結合病史、癥狀,推斷脈癥從舍。一般認為,臨床應結合病史、癥狀,推斷脈癥從舍。一般認為,陽盛則促,數(shù)為陽熱,若脈雖數(shù)、促而沉細、微細,伴有面陽盛則促,數(shù)為陽熱,若脈雖數(shù)、促而沉細、微細,伴有面浮肢腫,動則氣短,形寒肢冷,舌質淡者,為虛寒之象。浮肢腫,動則氣短,形寒肢冷,舌質淡者,為虛寒之象。 陰盛則結,遲而無力為虛寒,脈象遲、結、代者,一陰盛則結,遲而無力為虛寒,脈象遲、結、代者,一般多屬虛寒,其中結脈表示氣血凝滯,代脈常表示元氣虛衰、般多屬虛寒,其中結脈表

21、示氣血凝滯,代脈常表示元氣虛衰、臟氣衰微。臟氣衰微。 凡久病體虛而脈象弦滑搏指者為逆,病情重篤而脈象凡久病體虛而脈象弦滑搏指者為逆,病情重篤而脈象散亂模糊者為病危之象。散亂模糊者為病危之象。 脈象分類表3結合辨病辨證結合辨病辨證 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現(xiàn)為心率快速型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現(xiàn)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屬心虛膽怯,心神動搖;心悸,多屬心虛膽怯,心神動搖; 冠心病心悸,多為氣(陽)虛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冠心病心悸,多為氣(陽)虛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為風溫干犯肺衛(wèi),繼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為風溫干犯肺衛(wèi),繼之熱毒逆犯于心

22、,隨后呈氣陰兩虛,瘀阻絡脈證。之熱毒逆犯于心,隨后呈氣陰兩虛,瘀阻絡脈證。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風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風濕熱邪雜至,合而風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風濕熱邪雜至,合而為痹,痹阻心脈所致。為痹,痹阻心脈所致。 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多由心陽不振,心搏無力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征多由心陽不振,心搏無力所致。所致。 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悸,則虛實兼夾為患,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悸,則虛實兼夾為患,多是心腎陽虛為本,水飲內(nèi)停為標。多是心腎陽虛為本,水飲內(nèi)停為標。4辨明驚悸怔忡辨明驚悸怔忡 大凡驚悸發(fā)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大凡驚悸發(fā)病,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

23、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fā),多為陣發(fā)性,實證居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fā),多為陣發(fā)性,實證居多,但也存在內(nèi)虛因素。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可自行緩解,多,但也存在內(nèi)虛因素。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可自行緩解,不發(fā)時如常人。不發(fā)時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因素亦可發(fā)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因素亦可發(fā)生,常持續(xù)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后加重。病來生,常持續(xù)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后加重。病來雖漸,病情較重,每屬虛證,或虛中夾實,不發(fā)時亦可見臟雖漸,病情較重,每屬虛證,或虛中夾實,不發(fā)時亦可見臟腑虛損癥狀。驚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腑虛損癥狀。驚悸日久不

24、愈,亦可形成怔忡。辨證論治辨證論治心悸與怔忡鑒別表治療原則治療原則 心悸由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心神失養(yǎng)所致者,治當補益氣心悸由臟腑氣血陰陽失調(diào)、心神失養(yǎng)所致者,治當補益氣血,調(diào)理陰陽,以求氣血調(diào)暢,陰平陽秘,配合應用養(yǎng)心安神血,調(diào)理陰陽,以求氣血調(diào)暢,陰平陽秘,配合應用養(yǎng)心安神之品,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之品,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 心悸因于痰濁、水飲、瘀血等實邪所致者,治當化痰,滌心悸因于痰濁、水飲、瘀血等實邪所致者,治當化痰,滌飲,活血化瘀,配合應用重鎮(zhèn)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飲,活血化瘀,配合應用重鎮(zhèn)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寧。得寧。 臨床上心悸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時,當根據(jù)虛實輕重之多少

25、,臨床上心悸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時,當根據(jù)虛實輕重之多少,靈活應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化痰滌飲,行氣化瘀,養(yǎng)心安靈活應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化痰滌飲,行氣化瘀,養(yǎng)心安神,重鎮(zhèn)安神之法。神,重鎮(zhèn)安神之法。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分證論治分證論治 1心虛膽怯心虛膽怯 主癥:心悸不寧,善驚易恐,稍驚即發(fā),勞則加重。主癥:心悸不寧,善驚易恐,稍驚即發(fā),勞則加重。 兼次癥:胸悶氣短,自汗,坐臥不安,惡聞聲響,少寐多夢兼次癥:胸悶氣短,自汗,坐臥不安,惡聞聲響,少寐多夢 而易驚醒。而易驚醒。 舌象:舌質淡紅,苔薄白。舌象:舌質淡紅,苔薄白。 脈象:動數(shù),或細弦。脈象:動數(shù),或細弦。 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治法:鎮(zhèn)驚

26、定志,養(yǎng)心安神。 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方藥:安神定志丸加減。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方解方解: 龍齒、琥珀龍齒、琥珀鎮(zhèn)驚寧神;鎮(zhèn)驚寧神;茯神、菖蒲、遠志安神定驚;茯神、菖蒲、遠志安神定驚;人參益氣養(yǎng)陰。人參益氣養(yǎng)陰。 方歌:方歌: 安神定志石菖蒲安神定志石菖蒲 ,二茯遠志參龍齒;,二茯遠志參龍齒; 心悸失眠神不定,心悸失眠神不定, 本方隨癥加減之。本方隨癥加減之。 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心陽不振,加附子、桂枝;心陽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膠;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膠;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心悸氣短,動則益甚,氣虛明顯時,加黃芪以增強益氣心悸氣短,

27、動則益甚,氣虛明顯時,加黃芪以增強益氣之功;之功; 氣虛自汗加麻黃根、浮小麥、癟桃干、烏梅;氣虛自汗加麻黃根、浮小麥、癟桃干、烏梅; 氣虛夾瘀者,加丹參、桃仁、紅花;氣虛夾瘀者,加丹參、桃仁、紅花; 氣虛夾濕,加澤瀉,重用白術、茯苓;氣虛夾濕,加澤瀉,重用白術、茯苓; 心氣不斂,加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以收斂心氣,心氣不斂,加五味子、酸棗仁、柏子仁,以收斂心氣,養(yǎng)心安神;養(yǎng)心安神; 如睡眠易驚醒,可加重鎮(zhèn)攝之品,如龍骨、牡蠣等;如睡眠易驚醒,可加重鎮(zhèn)攝之品,如龍骨、牡蠣等; 若心氣郁結,心悸煩悶,精神抑郁,胸脅脹痛,加柴胡、若心氣郁結,心悸煩悶,精神抑郁,胸脅脹痛,加柴胡、郁金、合歡皮、綠萼

28、梅、佛手。郁金、合歡皮、綠萼梅、佛手。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2心脾兩虛心脾兩虛 主癥: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思慮勞心則甚。主癥:心悸氣短,失眠多夢,思慮勞心則甚。 兼次癥:神疲乏力,眩暈健忘,面色無華,口唇色淡,納少腹兼次癥:神疲乏力,眩暈健忘,面色無華,口唇色淡,納少腹 脹,大便溏薄。脹,大便溏薄。 舌象:舌質淡,苔薄白。舌象:舌質淡,苔薄白。 脈象:細弱。脈象:細弱。 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方藥:歸脾湯。方藥:歸脾湯。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方解:方解: 方中方中當歸、龍眼肉當歸、龍眼肉補養(yǎng)心血;補養(yǎng)心血;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益氣以生血;益

29、氣以生血;茯神、遠志、酸棗仁茯神、遠志、酸棗仁寧心安神;寧心安神;木香木香行氣,使補行氣,使補而不滯。而不滯。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氣虛甚者重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少佐肉桂,氣虛甚者重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氣之意;取少火生氣之意; 血虛甚者加熟地、自芍、阿膠;血虛甚者加熟地、自芍、阿膠;陽虛甚而汗出肢冷,脈結或代者,加附片、桂枝、煅龍骨、陽虛甚而汗出肢冷,脈結或代者,加附片、桂枝、煅龍骨、煅牡蠣;煅牡蠣;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陰虛甚而心悸、口干、舌質紅,少苔者,加玉竹、麥冬、陰虛甚而心悸、口干、舌質紅,少苔者,加玉竹、麥冬、生地、沙參、石斛;生地、沙參、石斛; 自汗、

30、盜汗者,可選加麻黃根、浮小麥、五味子、山萸肉、自汗、盜汗者,可選加麻黃根、浮小麥、五味子、山萸肉、煅龍骨、煅牡蠣、糯稻根;煅龍骨、煅牡蠣、糯稻根; 納呆腹脹,加陳皮、谷芽、麥芽、神曲、山楂、雞內(nèi)金、納呆腹脹,加陳皮、谷芽、麥芽、神曲、山楂、雞內(nèi)金、枳殼;枳殼; 神疲乏力,氣短,失眠多夢,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神疲乏力,氣短,失眠多夢,加合歡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蓮子心等。柏子仁、蓮子心等。熱病后期,心陰受灼而心悸者,舌紅少津液或光剝無苔,選熱病后期,心陰受灼而心悸者,舌紅少津液或光剝無苔,選生脈散。生脈散。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若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失眠,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若心悸

31、氣短,神疲乏力,心煩失眠,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胸悶,面色無華,胸悶,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少或無舌質淡紅,苔少或無,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而,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而兼有血虛,治以益氣滋陰,養(yǎng)血安神,用兼有血虛,治以益氣滋陰,養(yǎng)血安神,用炙甘草湯炙甘草湯加減。加減。 本方本方益氣滋陰,補血復脈益氣滋陰,補血復脈。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為治心動。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為治心動悸、脈結代之君藥;人參、大棗補氣益胃,以資脈之本源;桂枝、悸、脈結代之君藥;人參、大棗補氣益胃,以資脈之本源;桂枝、生姜通陽氣,調(diào)營衛(wèi);地黃、阿膠、麥冬、麻仁滋陰補血,以養(yǎng)生姜通陽氣,調(diào)營衛(wèi);地黃、阿膠、麥冬、麻仁滋陰補血,以養(yǎng)心陰;清

32、酒辛熱通脈,以行藥勢。心陰;清酒辛熱通脈,以行藥勢。 本病多由思慮勞倦過度,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及心血暗耗,心本病多由思慮勞倦過度,脾虛氣血生化乏源及心血暗耗,心神失所致,故治療時應注意起居有節(jié),勞逸適度,調(diào)暢情志。神失所致,故治療時應注意起居有節(jié),勞逸適度,調(diào)暢情志。 炙甘草湯方證表析 炙甘草 人參 益心氣 氣心 血不養(yǎng)心 心動悸 益 滋 大棗 虛失 氣不行脈 脈結代 氣 陰 地黃、麥冬 養(yǎng)心血 血所 養(yǎng) 復 阿膠、麻仁 滋心陰 弱養(yǎng) 陰血不足 舌嫩紅 血 脈 桂枝、生姜 少苔 酒通心陽通心陽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3陰虛火旺陰虛火旺主癥:心悸易驚,心煩失眠,頭目眩暈。主癥:心悸易驚,心煩失眠,頭目

33、眩暈。兼次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兩目干兼次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兩目干 澀,咽干口燥,急躁易怒?;蛞娊蠲}拘急,肢體麻木。澀,咽干口燥,急躁易怒?;蛞娊蠲}拘急,肢體麻木。舌象:舌質紅少津,苔少或無。舌象:舌質紅少津,苔少或無。脈象:脈象細數(shù)。脈象:脈象細數(shù)。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方藥: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方藥:天王補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陰虛而火不旺,五心煩熱,心悸不寧者用天王補心丹;熱陰虛而火不旺,五心煩熱,心悸不寧者用天王補心丹;熱象較著,虛火亢盛內(nèi)熱之象明顯者宜用朱砂安神丸。象較著,虛火亢盛內(nèi)熱之象明顯者宜用朱砂安

34、神丸。 天王補心丹方證表析: 心陰不足 心悸健忘 生地、玄參 虛煩少寐 麥冬、天冬 夢遺 滋補 人參、當歸 補益氣血 口舌生瘡 陰心 棗仁、柏子仁 大便干燥 養(yǎng)安 丹參、茯苓 養(yǎng)血斂心 舌紅少苔 血神 遠志、朱砂 重鎮(zhèn)安神 心神不安 脈細數(shù) 五味子 桔梗 載藥入上焦 滋陰清火滋陰清火朱砂安神丸方證表析心陰不足 驚悸怔忡 養(yǎng)鎮(zhèn) 朱砂 重鎮(zhèn)安神 失眠多夢 陰心 黃連 瀉心用 心中煩熱 清安 當歸心陽有余 舌紅脈數(shù) 熱神 生地 甘草 調(diào)和諸藥補心血補心血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口渴心煩,重用麥冬、沙參,加石斛、玉竹;口渴心煩,重用麥冬、沙參,加石斛、玉竹; 陰虛火旺,熱象偏重者,加黃

35、連、山梔、淡竹葉等以清陰虛火旺,熱象偏重者,加黃連、山梔、淡竹葉等以清心火、寧心神;心火、寧心神; 潮熱盜汗,加麻黃根、地骨皮、浮小麥、白薇;潮熱盜汗,加麻黃根、地骨皮、浮小麥、白薇; 便秘,加瓜蔞仁;便秘,加瓜蔞仁; 善驚易恐,可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等以加強重鎮(zhèn)善驚易恐,可加珍珠母、生龍骨、生牡蠣等以加強重鎮(zhèn)安神之功;安神之功; 陰虛夾痰熱者,加用黃連溫膽湯;陰虛夾瘀熱者加丹參、陰虛夾痰熱者,加用黃連溫膽湯;陰虛夾瘀熱者加丹參、丹皮、生地、赤芍等。丹皮、生地、赤芍等。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4心陽不振心陽不振 主癥:心悸不安,動則尤甚,形寒肢冷。主癥:心悸不安,動則尤甚,形寒肢冷。 兼次癥:

36、胸悶氣短,面色蒼白,自汗,或伴心痛。兼次癥:胸悶氣短,面色蒼白,自汗,或伴心痛。 舌象:舌質淡,苔白。舌象:舌質淡,苔白。 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 方中桂枝、炙甘草溫補心陽,生龍齒、生牡蠣安神定悸。方中桂枝、炙甘草溫補心陽,生龍齒、生牡蠣安神定悸。 參附湯溫補心腎,回陽救逆而復脈參附湯溫補心腎,回陽救逆而復脈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大汗出者,重用人參,加黃芪、煅龍骨、煅牡蠣,或加山大汗出者,重用人參,加黃芪、煅龍骨、煅牡蠣,或加山萸肉

37、,或用獨參湯煎服;萸肉,或用獨參湯煎服; 兼見水飲內(nèi)停者,選加葶藶子、五加皮、大腹皮、車前子、兼見水飲內(nèi)停者,選加葶藶子、五加皮、大腹皮、車前子、澤瀉、豬苓;澤瀉、豬苓; 夾有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夾有瘀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 兼見陰傷者,加麥冬、玉竹、五味子;兼見陰傷者,加麥冬、玉竹、五味子; 若心陽不振,以心動過緩為著者,酌加炙麻黃、補骨脂、若心陽不振,以心動過緩為著者,酌加炙麻黃、補骨脂、附子,重用桂枝。附子,重用桂枝。 如大汗淋漓,面青唇紫,肢冷脈微,喘憋不能平臥,為亡如大汗淋漓,面青唇紫,肢冷脈微,喘憋不能平臥,為亡陽征象,當急予獨參湯或參附湯,送服黑錫丹,

38、或參附注射液靜陽征象,當急予獨參湯或參附湯,送服黑錫丹,或參附注射液靜推或靜點,以回陽救逆。推或靜點,以回陽救逆。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5水飲凌心水飲凌心主癥:心悸眩暈,面浮肢腫,下肢為甚,甚者咳喘,不能臥。主癥:心悸眩暈,面浮肢腫,下肢為甚,甚者咳喘,不能臥。兼次癥:胸脘痞滿,納呆食少,渴不欲飲,惡心嘔吐,形寒肢兼次癥:胸脘痞滿,納呆食少,渴不欲飲,惡心嘔吐,形寒肢 冷,小便不利。冷,小便不利。舌象:舌質淡胖,苔白滑。舌象:舌質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治法:振奮心陽,化氣利水,寧心安神。治法:振奮心陽,化氣利水,寧心安神。方藥:苓桂術甘湯。方藥:苓桂術甘湯

39、。 本方通陽利水,是為本方通陽利水,是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代表的代表方劑。方劑。 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白術健脾祛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白術健脾祛濕。濕。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兼見納呆食少,加谷芽、麥芽、神曲、山楂、雞內(nèi)金;兼見納呆食少,加谷芽、麥芽、神曲、山楂、雞內(nèi)金; 惡心嘔吐,加半夏、陳皮、生姜;惡心嘔吐,加半夏、陳皮、生姜; 尿少肢腫,加澤瀉、豬苓、茯苓、防己、葶藶子、大腹皮、尿少肢腫,加澤瀉、豬苓、茯苓、防己、葶藶子、大腹皮、車前子;車前子; 兼見肺氣不宣,肺有水濕者,表現(xiàn)胸悶、咳喘,加杏仁、前兼見

40、肺氣不宣,肺有水濕者,表現(xiàn)胸悶、咳喘,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加葶藶子、五加皮、防己以瀉肺利水;胡、桔梗以宣肺,加葶藶子、五加皮、防己以瀉肺利水; 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兼見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劉寄奴、澤蘭葉、益母草; 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癥見心悸,咳喘,不能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癥見心悸,咳喘,不能平臥,尿少浮腫,可用真武湯。平臥,尿少浮腫,可用真武湯。 6瘀阻心脈、瘀阻心脈、主癥:心悸,心胸憋悶,心痛時作。主癥:心悸,心胸憋悶,心痛時作。兼次癥:面唇紫暗,爪甲青紫。兼次癥:面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象: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舌象:舌質紫

41、黯,或有瘀點、瘀斑。脈象:澀,或結,或代。脈象:澀,或結,或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方藥:桃仁紅花煎方藥:桃仁紅花煎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桃仁紅花煎方證表析桃仁紅花煎方證表析氣滯血瘀氣滯血瘀 舌質紫或舌質紫或 桃仁、紅花桃仁、紅花 有瘀斑,有瘀斑, 活理活理 丹參、川芎丹參、川芎 脈澀,心脈澀,心 血氣血氣 香附、青皮香附、青皮 悸、胸悶悸、胸悶 化通化通 元胡元胡瘀血阻絡瘀血阻絡 痛。痛。 瘀絡瘀絡 生地、當歸生地、當歸 赤芍赤芍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理氣解郁理氣解郁養(yǎng)血和血養(yǎng)血和血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氣滯血瘀者,加柴胡、枳殼、木

42、香;氣滯血瘀者,加柴胡、枳殼、木香; 因虛致瘀者,去理氣之品,氣虛加黃芪、黨參、白術、因虛致瘀者,去理氣之品,氣虛加黃芪、黨參、白術、山藥;山藥; 血虛加何首烏、熟地、阿膠;血虛加何首烏、熟地、阿膠; 陰虛加麥冬、玉竹、枸杞子、女貞子;陰虛加麥冬、玉竹、枸杞子、女貞子; 心心陽虛而致瘀者合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陽虛而致瘀者合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杉痈阶?、加附子、淫羊藿等;淫羊藿等; 絡脈痹阻,胸部窒悶,去生地,加沉香、檀香、降香;絡脈痹阻,胸部窒悶,去生地,加沉香、檀香、降香;夾有痰濁,胸滿悶痛,苔濁膩,加瓜蔞、薤白、半夏;夾有痰濁,胸滿悶痛,苔濁膩,加瓜蔞、薤白、半夏; 胸痛甚,加麝香、

43、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七粉胸痛甚,加麝香、乳香、沒藥、五靈脂、蒲黃、三七粉等。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選用丹參飲或血府逐瘀湯。等。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選用丹參飲或血府逐瘀湯。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痰濁阻滯痰濁阻滯主癥:心悸氣短,胸悶脹滿。主癥:心悸氣短,胸悶脹滿。兼次癥:食少腹脹,惡心嘔吐,或伴煩躁失眠,口干口苦,納兼次癥:食少腹脹,惡心嘔吐,或伴煩躁失眠,口干口苦,納 呆,小便黃赤,大便秘結。呆,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象:舌苔白膩或黃膩。舌象: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滑。脈象: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寧心安神。治法:理氣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導痰湯。方藥:導痰湯。 方中半夏、陳皮、制南星、

44、枳實理氣化痰;茯苓健脾祛痰、方中半夏、陳皮、制南星、枳實理氣化痰;茯苓健脾祛痰、安神;遠志、酸棗仁寧心安神。安神;遠志、酸棗仁寧心安神。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痰火擾心、痰火擾心 主癥: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主癥: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 兼次癥: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小便兼次癥:胸悶煩躁,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小便 短赤。短赤。 舌象:舌紅,苔黃膩,舌象:舌紅,苔黃膩, 脈象:弦滑。脈象: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味。代表方:黃連溫膽湯加味。 黃連溫膽湯方證辨析黃連溫膽湯方證辨析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方解:方解: 黃連、

45、山梔黃連、山梔苦寒瀉火,清心除煩;苦寒瀉火,清心除煩; 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竹茹、半夏、膽南星、全瓜蔞、陳皮清化痰熱,清化痰熱, 和胃降逆;和胃降逆; 生姜、枳實生姜、枳實下氣行痰;下氣行痰; 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遠志、菖蒲、酸棗仁、生龍骨、生牡蠣寧心安神。寧心安神。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痰熱互結,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痰熱互結,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 心悸重者,加珍珠母、石決明、磁石重鎮(zhèn)安神;心悸重者,加珍珠母、石決明、磁石重鎮(zhèn)安神; 火郁傷陰,加麥冬、玉竹、天冬、生地養(yǎng)陰清熱;火郁傷陰,加麥冬、玉竹、天冬、生地養(yǎng)陰清熱; 兼見脾虛者加黨參、白術、谷麥芽、砂仁益氣醒

46、脾。兼見脾虛者加黨參、白術、谷麥芽、砂仁益氣醒脾。心悸而口苦咽干,心煩不能入寐者以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心悸而口苦咽干,心煩不能入寐者以小柴胡湯合溫膽湯。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 9邪毒犯心邪毒犯心主癥:心悸,胸悶,氣短,左胸隱痛。主癥:心悸,胸悶,氣短,左胸隱痛。兼次癥:發(fā)熱,惡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兼次癥:發(fā)熱,惡寒,咳嗽,神疲乏力,口干渴。舌象: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舌象: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象:細數(shù),或結代。脈象:細數(shù),或結代。治法: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治法: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方藥:銀翹散合生脈散加減。方藥:銀翹散合生脈散加減。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方解:方解: 方中重用金銀花、連翹辛涼

47、透表,清熱解毒;配薄荷、牛方中重用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配薄荷、牛蒡子疏風散熱;蘆根、淡竹葉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人參蒡子疏風散熱;蘆根、淡竹葉清熱生津;桔梗宣肺止咳;人參益氣生津;麥冬益氣養(yǎng)陰生津;五味子生津止咳,共具清熱解益氣生津;麥冬益氣養(yǎng)陰生津;五味子生津止咳,共具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陰之功,治療邪毒犯心所致氣陰兩虛,心神失養(yǎng)之毒,益氣養(yǎng)陰之功,治療邪毒犯心所致氣陰兩虛,心神失養(yǎng)之證。證。 辨證論治辨證論治臨床應用:臨床應用: 熱毒甚者,加大青葉、板藍根;熱毒甚者,加大青葉、板藍根; 若夾血瘀,癥見胸痛不移,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者,加若夾血瘀,癥見胸痛不移,舌質紫暗有瘀點、瘀斑

48、者,加丹皮、丹參、益母草、赤芍、紅花;丹皮、丹參、益母草、赤芍、紅花; 若感受濕熱之邪,濕熱侵心,癥見心悸氣短,胸悶胸痛,若感受濕熱之邪,濕熱侵心,癥見心悸氣短,胸悶胸痛,腹瀉,腹痛,惡心嘔吐,腹脹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者,治當腹瀉,腹痛,惡心嘔吐,腹脹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者,治當清熱祛濕,芳香化濁,方選甘露消毒丹或葛根芩連湯加減。清熱祛濕,芳香化濁,方選甘露消毒丹或葛根芩連湯加減。 若兼氣滯,癥見胸悶、喜嘆息者,可酌加綠萼梅、佛手、若兼氣滯,癥見胸悶、喜嘆息者,可酌加綠萼梅、佛手、香櫞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香櫞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口干渴,加生地、玄參。若邪毒已去,氣陰兩虛為主者,口干渴,加生地

49、、玄參。若邪毒已去,氣陰兩虛為主者,用生脈散加味。或用四參飲(太子參、元參、沙參、丹參)加用生脈散加味?;蛴盟膮嫞ㄌ訁ⅰ⒃獏?、沙參、丹參)加味味 轉歸預后轉歸預后 1、心悸僅為偶發(fā)、短暫陣發(fā)者,一般易治,或不藥而解;心悸僅為偶發(fā)、短暫陣發(fā)者,一般易治,或不藥而解;反復發(fā)作或長時間持續(xù)發(fā)作者,較為難治。反復發(fā)作或長時間持續(xù)發(fā)作者,較為難治。 2、預后主要取決于本虛標實的程度,邪實輕重,臟損多少,、預后主要取決于本虛標實的程度,邪實輕重,臟損多少,治療當否及脈象變化等情況。如患者氣血陰陽虛損程度較輕,治療當否及脈象變化等情況。如患者氣血陰陽虛損程度較輕,未兼瘀血,痰飲,病損臟腑單一,治療及時得

50、當,脈象變化不未兼瘀血,痰飲,病損臟腑單一,治療及時得當,脈象變化不顯著,病證多能痊愈。顯著,病證多能痊愈。 轉歸預后轉歸預后 3、脈象過數(shù)、過遲、繁頻結代或乍疏乍數(shù)者,治療頗為、脈象過數(shù)、過遲、繁頻結代或乍疏乍數(shù)者,治療頗為棘手,預后較差,甚至出現(xiàn)喘促、水腫、胸痹心痛、厥脫等變棘手,預后較差,甚至出現(xiàn)喘促、水腫、胸痹心痛、厥脫等變證、壞證,若不及時搶救,預后極差,甚至卒死。證、壞證,若不及時搶救,預后極差,甚至卒死。 4、心悸初起,病情較輕,此時如辨證準確,治療及時,、心悸初起,病情較輕,此時如辨證準確,治療及時,且患者能遵醫(yī)囑,疾病尚能緩解,甚至恢復。且患者能遵醫(yī)囑,疾病尚能緩解,甚至恢復

51、。 5、若病情深重,特別是老年人,肝腎本已漸虧,陰陽氣、若病情深重,特別是老年人,肝腎本已漸虧,陰陽氣血亦不足,如病久累及肝腎,致真氣虧損愈重,或者再虛中夾血亦不足,如病久累及肝腎,致真氣虧損愈重,或者再虛中夾實,則病情復雜,治療較難。實,則病情復雜,治療較難。 預防及護理措施預防及護理措施 1治療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礎疾病,如積極治療冠心病、肺治療引起心律失常的基礎疾病,如積極治療冠心病、肺心??;對于高血壓患者應控制好血壓;有風濕熱者則宜抗風濕;心??;對于高血壓患者應控制好血壓;有風濕熱者則宜抗風濕;有高脂血癥者應注意飲食清淡,并予以降脂藥;積極預防感冒,有高脂血癥者應注意飲食清淡,并予以降脂藥

52、;積極預防感冒,防治心肌炎;嚴禁吸煙。防治心肌炎;嚴禁吸煙。 2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wěn)定,堅定信心,堅持治療?;颊邞3志駱酚^,情緒穩(wěn)定,堅定信心,堅持治療。對心虛膽怯及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引起的心悸,應避免驚恐對心虛膽怯及痰火擾心、陰虛火旺等引起的心悸,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預防及護理措施預防及護理措施 3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癥狀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癥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對水飲凌心、心血瘀阻等重癥心悸,應為度,避免劇烈活動。對水飲凌心、心血瘀阻等重癥心悸,應囑其臥床休息,生活有規(guī)律。囑其臥床休息,生活有規(guī)律。 4應

53、飲食有節(jié),進食營養(yǎng)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應飲食有節(jié),進食營養(yǎng)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過饑、過飽、煙酒、濃茶,宜低脂、低鹽飲食。心氣陽虛者忌過饑、過飽、煙酒、濃茶,宜低脂、低鹽飲食。心氣陽虛者忌過食生冷,心氣陰虛者忌辛辣炙焯,痰濁、瘀血者忌過食肥甘,過食生冷,心氣陰虛者忌辛辣炙焯,痰濁、瘀血者忌過食肥甘,水飲凌心者宜少食鹽水飲凌心者宜少食鹽。 結語結語 1、心悸由、心悸由稟賦不足稟賦不足,勞欲過度勞欲過度,久病失養(yǎng)久病失養(yǎng),情志所傷或情志所傷或外邪犯心外邪犯心,導致心、脾、肺、腎、肝導致心、脾、肺、腎、肝氣血陰陽失調(diào)氣血陰陽失調(diào),心神失養(yǎng)心神失養(yǎng),或或痰濁痰濁、血瘀血瘀、水飲、氣郁擾動心神

54、水飲、氣郁擾動心神而發(fā)病。而發(fā)病。 2、病位在心,根據(jù)病證的臨床表現(xiàn),應分辨病變有無涉、病位在心,根據(jù)病證的臨床表現(xiàn),應分辨病變有無涉及脾、腎、肝、肺,是病及一臟抑或病及多臟;還要根據(jù)病史及脾、腎、肝、肺,是病及一臟抑或病及多臟;還要根據(jù)病史及病證的演變過程,判斷是心病累及他臟,或為他臟病變影響及病證的演變過程,判斷是心病累及他臟,或為他臟病變影響及心。及心。 3、心悸有屬氣、血、陰、陽虧損,心神矢養(yǎng)之虛證者;、心悸有屬氣、血、陰、陽虧損,心神矢養(yǎng)之虛證者;有屬氣滯、血瘀、痰濁、水飲擾動心神之實證者。有屬氣滯、血瘀、痰濁、水飲擾動心神之實證者。 結語結語 3、其虛者,或補氣血之不足,或調(diào)陰陽之

55、盛衰,以求氣血、其虛者,或補氣血之不足,或調(diào)陰陽之盛衰,以求氣血調(diào)和,陰平陽秘,心神得養(yǎng);調(diào)和,陰平陽秘,心神得養(yǎng); 4、其實者,或行氣祛瘀,或化痰逐飲,使邪去正安,心神、其實者,或行氣祛瘀,或化痰逐飲,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寧。得寧。 5、心悸因虛者,常配以養(yǎng)心安神之品;因實者,多配用重、心悸因虛者,常配以養(yǎng)心安神之品;因實者,多配用重鎮(zhèn)安神藥物,鎮(zhèn)安神藥物, 6、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化痰逐飲、行氣化痰與養(yǎng)心安神、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化痰逐飲、行氣化痰與養(yǎng)心安神、重鎮(zhèn)安神為心悸的主要治法。重鎮(zhèn)安神為心悸的主要治法。 7、心悸在一定的階段表現(xiàn)相對穩(wěn)定,但在疾病的發(fā)展演變過心悸在一定的階段表現(xiàn)相對穩(wěn)

56、定,但在疾病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則病位、病性變化復雜,而形成證候的交叉或轉化。因此,程中則病位、病性變化復雜,而形成證候的交叉或轉化。因此,臨床上必須因人、因時、因證而異,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臨床上必須因人、因時、因證而異,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辨證思路與病案分析辨證思路與病案分析 辨證思路辨證思路1、明確診斷:病人自我癥狀、明確診斷:病人自我癥狀+結、代、數(shù)、遲等脈象。結、代、數(shù)、遲等脈象。2、分清虛實:辨別輕重緩急。、分清虛實:辨別輕重緩急。 虛虛 證證 實實 證證起病緩慢,發(fā)病時間長,起病緩慢,發(fā)病時間長,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長或經(jīng)長發(fā)作持續(xù)時間長或經(jīng)長發(fā)作。發(fā)作。往往在五臟虛損基礎上往往在五臟虛損

57、基礎上逐步產(chǎn)生或外來因素誘逐步產(chǎn)生或外來因素誘發(fā)加重。發(fā)加重。精神疲倦,面色少華,精神疲倦,面色少華,短氣或氣喘、汗出、肢短氣或氣喘、汗出、肢冷冷。起病與病程起病與病程病病 因因 兼兼 癥癥起病急或突然加重。起病急或突然加重。發(fā)病時間短或發(fā)作時發(fā)病時間短或發(fā)作時間短或偶發(fā)間短或偶發(fā)多因飲食、情感或外多因飲食、情感或外邪因素而誘發(fā)。邪因素而誘發(fā)。心悸、痰多,精神尚心悸、痰多,精神尚可。可。 辨證思路與病案分析辨證思路與病案分析 3、實證當分清病邪性質如:、實證當分清病邪性質如:水飲凌心、心脈瘀阻、痰火擾心、痰濁內(nèi)阻、邪毒犯心等。水飲凌心、心脈瘀阻、痰火擾心、痰濁內(nèi)阻、邪毒犯心等。4、虛證應分清氣

58、血陰陽虧虛及臟腑定位如:、虛證應分清氣血陰陽虧虛及臟腑定位如:心虛膽怯、心血不足、氣陰兩虛、陰虛火旺、心陽不振等。心虛膽怯、心血不足、氣陰兩虛、陰虛火旺、心陽不振等。 辨證思路與病案分析辨證思路與病案分析 病例分析思維程序舉例病例分析思維程序舉例 李某某,女,李某某,女,37歲,職員,歲,職員,2006年年3月月13日就診,日就診,20年年前曾有膝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病史,近前曾有膝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病史,近2年經(jīng)常在疲勞后出現(xiàn)心慌,年經(jīng)常在疲勞后出現(xiàn)心慌,外院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休息后能好轉,故未重視治療。平外院診為風濕性心臟病,休息后能好轉,故未重視治療。平日畏寒怕冷,胃納欠佳,多食易腹脹,神疲乏力,耳鳴腰酸。日畏寒怕冷,胃納欠佳,多食易腹脹,神疲乏力,耳鳴腰酸。近近1周來,發(fā)現(xiàn)小便量少,下肢浮腫。今晨起床后突覺心慌、周來,發(fā)現(xiàn)小便量少,下肢浮腫。今晨起床后突覺心慌、胸悶、氣喘、艱于平臥,休息后不能緩解。就診時面色蒼白,胸悶、氣喘、艱于平臥,休息后不能緩解。就診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