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_第1頁
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_第2頁
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_第3頁
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_第4頁
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 作者:李華 王玉龍 鄒碧花 龍建軍 【摘要】 目的:探討綜合性吞咽訓練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對吸入性肺炎的影響。方法:將 48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n = 25)和對照組(n = 23)。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接受綜合性吞咽訓練,每日 1 次,每次 30 min,共計治療 1 個月。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 1 個月后進行反復唾液吞咽試驗、飲水試驗評分,并統(tǒng)計治療 1 個月期間患者出現(xiàn)吸入性肺炎的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反復唾液吞咽試驗、飲水試驗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 > 0

2、.05)。治療 1 個月后,治療組反復唾液吞咽試驗、飲水試驗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 顯著性意義(P < 0.05);治療組吞咽障礙的療效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治療 1 個月期 間,將治療組吸入性肺炎發(fā)生情況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結論:早期介入吞咽訓練可以促進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 【關鍵詞】 吞咽障礙;吞咽功能重建;腦卒中;吸入性肺炎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wal

3、lowing training on the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aspiration pneumonia in the 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ysphagia following the acute stroke were randomly chosen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n = 23) and the

4、control group (n = 20). Both groups received the similar treatments with norm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swallowing training once every day for one month simultaneously.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30 minutes each time. The follo

5、wing indexes were measured before the treatment and one month after the treatment, respectively.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using drinking experiment and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 (RSST); The occurrence of aspiration pneumonia was detected by using X-ray. Results No significant

6、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scores of drinking experiment and 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 for the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One month after the treatment, scores of drinking experiment were de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

7、up (P < 0.05), and scores of RSS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recovery of swallowing function was superio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s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ccurrence of aspiration pneum

8、oni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decreased obviously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wallowing training could promote swallowing 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acute stroke, and reduce

9、 the incidence rate of aspiration pneumonitis. Key Words Dysphagia; Reconstruction of swallowing function; Stroke; Aspiration pneumonia 吞咽障礙是卒中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急性期有 29%64% 的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1,卒中 6 個月后仍有超過 8% 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難2。吞咽障礙可引起患者發(fā)生脫水、營養(yǎng)不良、誤吸等并發(fā)癥,致使患者病死率升高,住院時間延長,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過程。因此,及早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10、。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介入吞咽訓練與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和吸入性肺炎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3 年 6 月 - 2008 年 5 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 48 例,均符合第 4 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并經(jīng)頭顱 CT 或 MRI 檢查證實,全部病例均為首次發(fā)病,意識清楚,可配合檢查和治療,生命體征平穩(wěn),臨床評估表明伴有吞咽障礙。將 48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n = 25)和對照組(n = 23)。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比、腦血管病類型及康復介入時間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明顯性意義(P > 0.05)。參見表 1。 1.2 治療方法

11、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采用的治療方法相同,治療內容基本相同。 治療組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行綜合性吞咽訓練,具體方法4有:間接性訓練:包括冷刺激法、舌運動訓練、口、唇和下頜運動訓練、聲帶內收訓練、屏氣 - 發(fā)聲運動、咳嗽及發(fā)聲訓練、空吞咽、針灸治療;直接訓練:讓患者取軀干 30(°)仰臥位,頭部前傾 20(°),選用凝固粉加入適當?shù)拈_水,攪拌至理想濃度進行攝食訓練,先以少量(34 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吞咽訓練由專門培訓的語言治療師進行訓練,每次治療 30 min,1 次/d,共計治療 4 周。 1.3 評定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 1 個月后由本科室 1 位有

12、經(jīng)驗的對分組情況不知情的康復醫(yī)師負責評定。 1.3.1 反復唾液吞咽試驗5(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 旨在評定隨意性吞咽反射的引發(fā)功能。 1.3.2 洼田氏飲水試驗3 旨在評定吞咽運動功能的協(xié)調性。 1.3.3 療效判定標準3 按照洼田氏的吞咽障礙標準進行評價。 1.3.4 吸入性肺炎診斷標準6 按診斷標準判斷患者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3.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 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檢驗。 P < 0.05 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表示差異

13、無顯著性意義。 2 結 果 2.1 飲水試驗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飲水試驗評分結果見表 2。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飲水試驗評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 0.05)。治療 1 個月后,將治療組飲水試驗評分結果與治療前相比較,經(jīng) t 檢驗,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 0.01);將對照組飲水試驗評分結果與治療前相比較,經(jīng) t 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將治療組飲水試驗評分結果與治療組相比較,經(jīng) t 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2.2 RSST 評分比較 治療前、后 RSST 評分結果見表 3。治療前兩組患者

14、的 RSST 評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 0.05)。治療 1 個月后,分別將治療組和對照組 RSST 評分與治療前相比較,經(jīng) 檢驗,差異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 < 0.01);將治療組 RSST 評分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經(jīng) 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2.3 吞咽障礙療效比較 治療 1 個月后,治療組中治愈患者 7 例,顯效患者 10 例,有效患者 6 例,無效患者 2 例。對照組中治愈患者 4 例,顯效患者 3 例,有效患者 12 例,無效患者 5 例。經(jīng) 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2.4 吸

15、入性肺炎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 1 個月期間,治療組有 2 例吸入性肺炎發(fā)生,對照組有 9 例吸入性肺炎。采用 U 檢驗,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3 討 論 3.1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機制 吞咽動作過程分 3 個時期:口腔期:舌將食物或液體沿硬腭推至咽入口觸發(fā)咽反射;咽期:軟腭和會厭分別閉鎖該部與鼻腔、氣管的通路,引起瞬間吞咽性呼吸停止,食道入口開放,將食團或液體送入食管;食道期:食道平滑肌和橫紋肌收縮推動食團或液體由食管入口移動到胃。 吞咽動作的完成需要口咽肌、頸段脊神經(jīng)(C1 3)、顱神經(jīng)(、)、腦干和大腦皮層協(xié)同作用。三叉神經(jīng)主要司咀嚼運動和張口運動。面神經(jīng)主

16、要司唇閉合、頰控制、舌腭閉合等運動。舌咽神經(jīng)和迷走神經(jīng)主要司聲門閉合、咽食道松弛、食道收縮等運動。舌下神經(jīng)主要司舌混合、喉向上移位等運動。腦皮質在啟動主動吞咽時,由雙側大腦半球發(fā)出下行纖維到延髓吞咽中樞,并激活延髓的吞咽運動神經(jīng)元,通過調節(jié)延髓吞咽中樞誘發(fā)完整吞咽所需要達到的閾下興奮來調節(jié)其功能7。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是腦功能嚴重受損,大腦中樞對顱神經(jīng)控制失調,使吞咽肌群( 舌肌、頰肌、咽喉肌等)不能協(xié)調地完成吞咽過程。皮質吞咽中樞的損傷通常表現(xiàn)為吞咽啟動不能,啟動吞咽時猶豫。延髓吞咽中樞的損傷表現(xiàn)為吞咽反射的誘發(fā)極其軟弱甚至消失導致的誤咽,且多數(shù)患者常規(guī)吞咽訓練的效果不明顯。與吞咽有關的顱神經(jīng)

17、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咽肌推進力弱,喉關閉不全,而吞咽觸發(fā)障礙較少。會厭以上部位和咽部感覺減退也可導致吞咽困難和誤吸4。 3.2 腦卒中后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機制 腦卒中后,由于舌、唇、頰、咽部的肌無力,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和攪拌成為食團送到咽部,軟腭麻痹和喉口遮蓋不嚴,造成食物或液體進入喉口而引起劇烈嗆咳,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 腦卒中后,由于神經(jīng)肌肉損傷,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食管下段括約肌、胃平滑肌收縮無力、活動不協(xié)調,使食管下段括約肌、賁門處于開放狀態(tài),增加發(fā)生食物反流的機會6。 吞咽障礙與腦卒中的部位和大小可能有關,神經(jīng)缺損程度越高,吞咽障礙的程度愈重,吸入性肺炎、窒息發(fā)生率越高。腦干區(qū)的卒中較腦皮質區(qū)者

18、引起的吞咽障礙的頻度高,程度亦重9。有意識障礙的腦卒中患者易并發(fā)咳嗽反射減弱,易發(fā)生嘔吐導致誤吸?;颊呖人约o力和咳嗽反射減弱,也是腦卒中后患者發(fā)生吸入性肺炎的重要原因。 3.3 吞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及吸入性肺炎的影響 治療前,將兩組患者的飲水試驗、RSST 評分結果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 0.05),提示兩組病人有良好的對比性,對照組的前、后對比結果排除了患者在醫(yī)院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也排除了急性腦卒中吞咽障礙本身自然恢復對本研究結果的影響。 治療 1 個月后,將對照組飲水試驗、RSST 評分結果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19、amp;lt; 0.05),說明在腦卒中急性期吞咽功能障礙存在自發(fā)性恢復過程,考慮與病灶周邊缺血改善和水腫消退,病灶損害所致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靠其它部位的功能代償有關。 治療 1 個月后,將治療組飲水試驗、RSST 評分結果與治療前相比較, 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將治療組吞咽障礙療效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說明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行綜合性吞咽訓練可以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且治療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較對照組明顯。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治療重點在前兩期。根據(jù)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發(fā)生機制,我們采用綜合性吞咽訓練措施,以加強舌和咀嚼肌

20、的運動功能,提高與吞咽有關肌肉運動的協(xié)調性,提高吞咽反射的靈活性,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或抑制異常的反射,使原來不活躍的突觸變?yōu)榛钴S的突觸,從而形成新的傳導通路,殘留部分通過功能重組,以新的方式代償失去的功能,極大地發(fā)揮了腦的可塑性,腦的可塑性不僅在皮質存在,在皮質下結構,包括丘腦和腦干同樣存在4,5。重新建立吞咽反射的皮層控制功能,改善或恢復吞咽功能10,11。 治療1個月后,將治療組吸入性肺炎感染情況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 < 0.05)。說明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行綜合性吞咽訓練可以降低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根據(jù)腦卒中吞咽障礙發(fā)生的機制,選擇綜合性吞

21、咽訓練措施,可以促進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重建,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在吞咽訓練過程中患者未發(fā)生不良事件和副反應?!緟⒖嘉墨I】 1 Martino R, Foley N, Bhogal S, 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 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 Stroke, 2005, 36:2756-27632 Beavan JR, Conroy S, Leonardi Bee J, et al. Is looped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 mo

22、re effective than conventional nasogastric tube feeding for dysphagia in acute stroke? J. Trials, 2007. 8:193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 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 腦血管疾病分類(1995)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379-3834 Robbins J, Butler SG, Daniels stock. Swallowing and dysphagia rehabilitation: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neural plasticity into clinically oriented evidenceJ. J Speech Lang Hear Res, 2008, 51:S276-3005 李舜, 丘衛(wèi)紅, 萬桂芳, 等. 低頻電刺激聯(lián)合吞咽訓練治療咽部期神經(jīng)源性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08, 30:34-36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