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完全版20081221_第1頁
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完全版20081221_第2頁
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完全版20081221_第3頁
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完全版20081221_第4頁
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完全版2008122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2004 版中國氣象局編制2目目 錄錄第一編第一編總則總則.6第第 1 章章地面氣象觀測組織工作地面氣象觀測組織工作.61.1觀測站的分類以及觀測方式和任務 .61.2觀測項目 .71.3觀測程序 .71.4時制、日界和對時 .81.5地面氣象觀測員 .8第第 2 章章地面氣象觀測場地面氣象觀測場.92.1環(huán)境條件要求 .92.2觀測場 .92.3觀測場內儀器設施的布置 .92.4站址遷移及其對比觀測要求 .102.5觀測值班室 .11第第 3 章章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地面氣象觀測儀器 .133.1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一般要求 .133.2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基本技術性能 .133.

2、3維護和檢驗 .143.4換用不同技術特性的儀器及平行觀測要求 .14第二編第二編氣象要素的觀測氣象要素的觀測.15第第 4 章章云云.154.1概述 .154.2云狀 .154.3云量 .184.4云高 .184.5夜間及特殊情況下云的觀測和記錄 .20第第 5 章章能見度能見度.205.1概述 .205.2白天能見度的觀測 .215.3夜間能見度的觀測 .225.4能見度觀測儀 .23第第 6 章章天氣現(xiàn)象天氣現(xiàn)象 .246.1概述 .246.2天氣現(xiàn)象的特征和符號 .246.3觀測和記錄 .286.4天氣現(xiàn)象觀測儀 .306.5紀要欄的記載 .30第第 7 章章氣壓氣壓.307.1概述

3、.307.2水銀氣壓表 .317.3氣壓計 .3337.4電測氣壓傳感器 .357.5計算海平面氣壓 .36第第 8 章章空氣溫度和濕度空氣溫度和濕度.378.1概述 .378.2百葉箱 .378.3干濕球溫度表 .388.4最高溫度表 .408.5最低溫度表 .418.6溫度計 .428.7鉑電阻溫度傳感器 .428.8毛發(fā)濕度表 .428.9濕度計 .468.10濕敏電容濕度傳感器 .478.11遙測通風干濕球傳感器 .478.12通風干濕表 .48第第 9 章章風向和風速風向和風速.499.1概述 .499.2EL 型電接風向風速計.499.3EN 型系列測風數(shù)據(jù)處理儀.529.4海島自

4、動測風系統(tǒng) .529.5輕便風向風速表 .529.6單翼風向傳感器和風杯風速傳感器 .539.7螺旋槳式風向風速感應器 .54第第 10 章章 降水降水.5410.1概述 .5410.2雨量器 .5410.3翻斗式雨量計 .5510.4虹吸式雨量計 .5810.5雙閥容柵式雨量傳感器 .60第第 11 章章 雪深和雪壓雪深和雪壓.6111.1概述 .6111.2觀測地段 .6111.3雪深觀測 .6111.4雪壓觀測 .61第第 12 章章 蒸發(fā)蒸發(fā).6312.1概述 .6312.2E-601B 型蒸發(fā)器.6312.3小型蒸發(fā)器 .65第第 13 章章 輻射輻射.6613.1概述 .6613.

5、2總輻射的觀測 .6813.3凈全輻射的觀測 .7013.4太陽直接輻射的觀測 .7113.5散射輻射與反射輻射的觀測 .7513.6長波輻射的觀測 .76413.7輻射自動觀測儀 .77第第 14 章章 日照日照.7914.1概述 .7914.2暗筒式日照計 .7914.3聚焦式日照計 .8014.4日照傳感器 .81第第 15 章章 地溫地溫.8215.1概述 .8215.2玻璃液體地溫表 .8215.3鉑電阻地溫傳感器 .85第第 16 章章 凍土凍土.8716.1概述 .8716.2凍土器 .87第第 17 章章 電線積冰電線積冰 .8817.1概述 .8817.2電線積冰架和觀測輔助

6、工具 .8817.3觀測和記錄 .8917.4注意事項 .92第第 18 章章 地面狀態(tài)地面狀態(tài) .9218.1概述 .9218.2場地的選擇 .9218.3觀測記錄 .92第三編第三編自動氣象觀測系統(tǒng)自動氣象觀測系統(tǒng) .93第第 19 章章 自動氣象觀測系統(tǒng)自動氣象觀測系統(tǒng) .9319.1概述 .9319.2結構及工作原理 .9319.3硬件 .9419.4系統(tǒng)軟件 .9619.5采樣和算法 .9619.6安裝 .9719.7日常工作 .9819.8維護 .9819.9自動氣象站網 .98第四編第四編記錄處理和報表編制記錄處理和報表編制.99第第 20 章章 月地面氣象記錄處理和報表編制月地

7、面氣象記錄處理和報表編制.9920.1月報表的編制要求 .9920.2月報表的填寫規(guī)定 .9920.3觀測記錄的計算機處理 .10220.4觀測記錄的統(tǒng)計方法 .10320.5三次觀測站 02 時記錄的統(tǒng)計規(guī)定 .10520.6夜間不守班站天氣現(xiàn)象的填寫方法和統(tǒng)計規(guī)定 .10620.7月報表格式 .106第第 21 章章 月氣象輻射記錄處理和報表編制月氣象輻射記錄處理和報表編制.10621.1月報表的填寫規(guī)定 .107521.2觀測記錄的計算機處理 .10721.3觀測記錄的統(tǒng)計方法 .10821.4月報表格式 .108第第 22 章章 年地面氣象資料處理和報表編制年地面氣象資料處理和報表編制

8、.10822.1年報表的編制要求 .10822.2年報表的填寫規(guī)定 .10922.3觀測資料的計算機處理 .10922.4觀測資料的統(tǒng)計方法 .10922.5三次與四次觀測、白天守班與晝夜守班觀測資料合并統(tǒng)計的規(guī)定 .11322.6站址遷移前后觀測記錄的統(tǒng)計 .11322.7年報表的格式 .113第第 23 章章 缺測記錄的處理和不完整記錄的統(tǒng)計缺測記錄的處理和不完整記錄的統(tǒng)計 .11323.1疑誤記錄的處理方法 .11423.2缺測記錄的處理方法 .11423.3不完整記錄的統(tǒng)計規(guī)定 .115附錄附錄 1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基本技術性能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基本技術性能.118附錄附錄 2濕度參量

9、的計算公式濕度參量的計算公式.1201飽和水汽壓.1202水汽壓.1203相對濕度.1204露點溫度.120附錄附錄 3風力等級表風力等級表.1211估計風力.1212目測風向.1213風力等級表.121附錄附錄 4氣象輻射觀測常用的公式氣象輻射觀測常用的公式.1231時間.1232太陽位置.1233日地平均距離修正值.124附錄附錄 5氣象輻射量新舊符號與單位換算氣象輻射量新舊符號與單位換算.1241氣象輻射量定義及新舊符號對照表.1242不同輻照度的單位換算.1243不同曝輻量的單位換算.125附錄附錄 6月觀測記錄質量檢查方法和內容月觀測記錄質量檢查方法和內容.1251日極值與定時值的比

10、較檢查.1252要素的相關性檢查.1253項目的邏輯檢查.1254項目之間的差值檢查.1265氣候極值比較檢查.126附錄附錄 7輻射觀測中常用的附表輻射觀測中常用的附表.127附錄附錄 8日照量別日數(shù)時數(shù)值表(小時)日照量別日數(shù)時數(shù)值表(小時).6第一編第一編總則總則第第 1 章章 地面氣象觀測組織工作地面氣象觀測組織工作氣象觀測是氣象業(yè)務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氣象觀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地球表面一定范圍內的氣象狀況及其變化過程進行系統(tǒng)地、連續(xù)地觀察和測定,為天氣預報、氣象情報、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的依據(jù)。地面氣象觀測是每個氣象站的基本任務之一,必須嚴肅、認真、負責地做

11、好。由于近地面層的氣象要素存在著空間分布的不均勻性和時間變化上的脈動性,因此地面氣象觀測必須具有代表性、準確性、比較性。代表性觀測記錄不僅要反映測點的氣象狀況,而且要反映測點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平均氣象狀況。地面氣象觀測在選擇站址和儀器性能,確定儀器安裝位置時要充分滿足記錄的代表性要求。準確性觀測記錄要真實地反映實際氣象狀況。地面氣象觀測使用的氣象觀測儀器性能和制定的觀測方法要充分滿足本規(guī)范規(guī)定的準確度要求。比較性不同地方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在同一時間觀測的同一氣象要素值,或同一個氣象站在不同時間觀測的同一氣象要素值能進行比較,從而能分別表示出氣象要素的地區(qū)分布特征和隨時間的變化特點。地面氣象觀測在觀

12、測時間、觀測儀器、觀測方法和數(shù)據(jù)處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統(tǒng)一。本規(guī)范是從事地面氣象觀測工作的業(yè)務規(guī)則和技術規(guī)定,觀測工作中必須嚴格遵守。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和業(yè)務軟件的技術、操作手冊是對本規(guī)范的必要補充,編制時必須以本規(guī)范為依據(jù),其內容不得與之相違背。地面氣象觀測人員在認真貫徹執(zhí)行本規(guī)范的同時,也要熟練掌握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和業(yè)務軟件的技術、操作手冊中的有關內容,確保正確順利地完成地面氣象觀測任務。本規(guī)范的制定、修改和解釋權屬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1.11.1 觀測站的分類以及觀測方式和任務觀測站的分類以及觀測方式和任務1.1.1觀測站分類地面氣象觀測站按承擔的觀測和作用分為國家基準氣候站、國家基本氣象站

13、、國家一般氣象站三類,可根據(jù)需要設置無人值守氣象站。承擔氣象輻射觀測任務的站,按觀測項目的不同分為一級站、二級站和三級站。國家基準氣候站簡稱基準站。是根據(jù)國家氣候區(qū)劃,以及全球氣候觀測系統(tǒng)的要求,為獲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長期、連續(xù)資料而設置的氣候觀測站,是國家氣候站網的骨干。必要時可承擔業(yè)務試驗任務。國家基本氣象站簡稱基本站。是根據(jù)全國氣候分析和天氣預報的需要所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大多擔負區(qū)域或國家氣象信息交換任務,是國家天氣氣候站網的主體。國家一般氣象站簡稱一般站。主要是按?。▍^(qū)、市)行政區(qū)劃設置的地面氣象觀測站,獲取的觀測資料主要用于本省(區(qū)、市)和當?shù)氐臍庀蠓眨彩菄姨鞖鈿夂蛘揪W的補

14、充。無人值守氣象站簡稱無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觀測站的地方,利用自動氣象站建立的無人氣象觀測站,用于天氣氣候站網的空間加密,觀測項目和發(fā)報時次可根據(jù)需要而設定。另外還可布設機動地面氣象觀測站,按氣象業(yè)務和服務的臨時需要組織所需的地面氣象觀測。氣象輻射觀測一級站進行總輻射、散射輻射、太陽直接輻射、反射輻射和凈全輻射觀測的輻射觀測站。氣象輻射觀測二級站進行總輻射、凈全輻射觀測的輻射觀測站。氣象輻射觀測三級站只進行總輻射觀測的輻射觀測站。1.1.2觀測方式7地面氣象觀測分為人工觀測和自動觀測兩種方式,其中人工觀測又包括人工目測和人工器測。1.1.3觀測任務地面氣象觀測工作的基本任務是觀測、記錄處理和

15、編發(fā)氣象報告。 為積累氣候資料按規(guī)定時次進行定時氣象觀測。自動觀測項目每天進行 24 次定時觀測;人工觀測項目,晝夜守班站每天進行 02、08、14、20 時 4 次定時觀測,白天守班站每天進行 08、14、20 時 3次定時觀測。基準站使用自動氣象站后以自動觀測記錄進行編發(fā)報,但仍然保留 24 次按表 1.2 的規(guī)定進行人工定時觀測。 為制作天氣預報提供氣象實況資料按規(guī)定的時次進行天氣觀測,并按規(guī)定的種類和電碼及數(shù)據(jù)格式編發(fā)各種地面氣象報告。 進行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根據(jù)發(fā)展需要新增加的觀測。 按省、地、縣級氣象主管機構的規(guī)定,進行自定項目和開展氣象服務所需項目的觀測。 經省級氣象主管機構指定

16、的氣象站,按規(guī)定的時次、種類和電碼,觀測、編發(fā)定時加密天氣觀測報告、不定時加密雨量觀測報告和其他氣象報告。 按統(tǒng)一的格式和規(guī)定統(tǒng)計整理觀測記錄,按時形成并傳送觀測數(shù)據(jù)文件和各種報表數(shù)據(jù)文件,并可按打印出各類報表。 按有關協(xié)議觀測、編發(fā)定時航空天氣觀測報告和不定時危險天氣觀測報告。 對出現(xiàn)的災害性天氣及時進行調查記載。1.21.2 觀測項目觀測項目1.2.1按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guī)定的方法和要求開展的觀測項目 各氣象站均須觀測的項目:云、能見度、天氣現(xiàn)象、氣壓、空氣的溫度和濕度、風向和風速、降水、日照、蒸發(fā)、地面溫度(含草溫) 、雪深; 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指定地面氣象觀測站觀測的項目:淺層和深層

17、地溫、凍土、電線積冰、輻射、地面狀態(tài); 由省級氣象主管機構指定地面氣象觀測站觀測的項目:雪壓;根據(jù)服務需要增加的觀測項目。各定時觀測項目分別見表 1.1、表 1.2。1.2.2按省、地、縣級氣象主管機構自行規(guī)定的方法和要求開展的觀測項目由省、地、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根據(jù)需要自定。1.31.3 觀測程序觀測程序1.3.1自動觀測方式觀測程序 每天日出后和日落前巡視觀測場和儀器設備,具體時間,各站自定,但站內必須統(tǒng)一; 正點前約 10 分鐘查看顯示的自動觀測實時數(shù)據(jù)是否正常; 00 分,進行正點數(shù)據(jù)采樣; 00-01 分,完成自動觀測項目的觀測,并顯示正點定時觀測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有缺測或異常時及時按第23

18、章的規(guī)定處理; 01-03 分,向微機錄入人工觀測數(shù)據(jù); 按照各類氣象報告的時效要求完成各種定時天氣報告和觀測數(shù)據(jù)文件的發(fā)送。1.3.2人工觀測方式觀測程序 一般應在正點前 30 分鐘左右巡視觀測場和儀器設備,尤其注意濕球溫度表球部的濕潤狀況,做好濕球溶冰等準備工作; 4560 分觀測云、能見度、空氣溫度和濕度、降水、風向和風速、氣壓、地溫、雪深等發(fā)報項目,連續(xù)觀測天氣現(xiàn)象; 雪壓、凍土、蒸發(fā)、地面狀態(tài)等項目的觀測可在 40 分至正點后 10 分鐘內進行; 日照在日落后換紙,其他項目的換紙時間由省級氣象主管機構自定;8 電線積冰觀測時間不固定,以能測得一次過程的最大值為原則; 觀測程序的具體安

19、排,氣象站可根據(jù)觀測項目的多少確定,但氣壓觀測時間應盡量接近正點。全站的觀測程序必須統(tǒng)一,并且盡量少變動。表表 1.11.1 定時自動觀測項目表定時自動觀測項目表北京時地平時時間每小時20 時每小時24 時觀測項目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地溫及其極值和出現(xiàn)時間時降水量、時蒸發(fā)量日蒸發(fā)量輻射時曝輻量輻射輻照度及其極值、出現(xiàn)時間時日照時數(shù)輻射日曝輻量輻射日最大輻照度及出現(xiàn)時間日照總時數(shù)表表 1.21.2 定時人工觀測項目表定時人工觀測項目表北京時真太陽時時間02、08、14、20時08 時14 時20 時日落后觀測項目云能見度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0-40cm 地溫降水量凍土雪深雪壓8032

20、0cm地溫地面狀態(tài)降水量蒸發(fā)量最高、最低氣溫最高、最低地面溫度日日照時數(shù)說明:未使用自動氣象站的基準站除 02、08、14、20 時外,其它正點時次還需觀測氣壓、氣溫、濕度、風向、風速。1.41.4 時制、日界和對時時制、日界和對時1.4.1時制人工器測日照采用真太陽時,輻射和自動觀測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陽時,其余觀測項目均采用北京時。1.4.2日界人工器測日照以日落為日界,輻射和自動觀測日照以地方平均太陽時 24 時為日界,其余觀測項目均以北京時 20 時為日界。1.4.3對時 氣象站觀測時鐘采用北京時。 使用自動氣象站的地面氣象觀測站以自動氣象站采集器的內部時鐘為觀測時鐘;采集器與計算機每小

21、時自動對時一次,保持兩者時鐘同步;值班員每日 19 時正點檢查屏幕顯示的采集器時鐘,當與電臺報時的北京時相差大于 30 秒時,在正點后按自動氣象站技術操作手冊規(guī)定的操作方法調整采集器的內部時鐘,保證誤差在 30 秒之內。 未使用自動氣象站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觀測用鐘表要每日 19 時對時,保證走時誤差在 30 秒之內。1.51.5 地面氣象觀測員地面氣象觀測員 應經過系統(tǒng)業(yè)務技術培訓,參加業(yè)務主管部門定期組織的考核,取得省級或以上業(yè)務主管部門認定的地面氣象觀測業(yè)務崗位資格。 應熟練掌握地面氣象觀測技術,遵守觀測值班紀律,密切監(jiān)視天氣演變,堅持實事求是,不得涂改、偽造觀測記錄,認真地按本規(guī)范的要求

22、完成觀測任務。9 負責觀測儀器和場地的日常維護,時刻保持儀器和場地處于良好狀態(tài)。 在每次觀測時,要及時、認真地填寫地面氣象觀測記錄簿和向微機輸入人工觀測記錄,并應按規(guī)定的數(shù)據(jù)格式和編碼規(guī)定按時發(fā)送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編制報表和預審。 應積極參加業(yè)務主管部門組織的專項業(yè)務技術進修培訓,不斷掌握新的觀測業(yè)務技術知識和新儀器的使用維護方法。第第 2 章章 地面氣象觀測場地面氣象觀測場2.12.1 環(huán)境條件要求環(huán)境條件要求地面氣象觀測場必須符合觀測技術上的要求。 地面氣象觀測場是取得地面氣象資料的主要場所,地點應設在能較好地反映本地較大范圍的氣象要素特點的地方,避免局部地形的影響。觀測場四周必須空曠平坦,避

23、免設在陡坡、洼地或鄰近有叢林、鐵路、公路、工礦、煙囪、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開地方性霧、煙等大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地面氣象觀測場四周障礙物的影子應不會投射到日照和輻射觀測儀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沒有反射陽光的物體。 在城市或工礦區(qū),觀測場應選擇在城市或工礦區(qū)最多風向的上風方。 觀測場的周圍環(huán)境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以及有關氣象觀測環(huán)境保護的法規(guī)、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要求。 地面氣象觀測的環(huán)境必須依法進行保護。 地面氣象觀測場周圍觀測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后要進行詳細記錄。新建、遷移觀測場或觀測場四周的障礙物發(fā)生明顯變化時,應測定四周各障礙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繪制地平圈障礙物遮蔽圖。 無人值守氣象站和機動氣象觀

24、測站的環(huán)境條件可根據(jù)設站的目的自行掌握。2.22.2 觀測場觀測場 觀測場一般為 25m25m 的平整場地;確因條件限制,也可取 16m(東西向)20m(南北向) ,高山、海島站、無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裝輻射儀器的氣象站,可將觀測場南邊緣向南擴展 10m。 要測定觀測場的經緯度(精確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確到 0.1m) ,其數(shù)據(jù)刻在觀測場內的固定標志上。 觀測場四周應設置約 1.2m 高的稀疏圍欄,圍欄不宜采用反光太強的材料。觀測場圍欄的門一般開在北面。場地應平整,保持有均勻草層(不長草的地區(qū)例外) ,草高不能超過 20cm。對草層的養(yǎng)護,不能對觀測記錄造成影響。場內不準種植作物。 為保持觀測

25、場地自然狀態(tài),場內鋪設 0.30.5m 寬的小路,人員只準在小路上行走。有積雪時,除小路上的積雪可以清除外,應保護場地積雪的自然狀態(tài)。 根據(jù)場內儀器布設位置和線纜鋪設需要,在小路下修建電纜溝(管) 。電纜溝(管)應做到防水、防鼠,并便于維護。 觀測場的防雷必須符合氣象行業(yè)規(guī)定的防雷技術標準的要求。2.32.3 觀測場內儀器設施的布置觀測場內儀器設施的布置觀測場內儀器設施的布置要注意互不影響,便于觀測操作。具體要求: 高的儀器設施安置在北邊,低的儀器設施安置在南邊; 各儀器設施東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設成列,相互間東西間隔不小于 4 m,南北間隔不小于 3 m,儀器距觀測場邊緣護欄不小于 3 m;

26、儀器安置在緊靠東西向小路南面,觀測員應從北面接近儀器; 輻射觀測儀器一般安裝在觀測場南面,觀測儀器感應面不能受任何障礙物影響;10 因條件限制不能安裝在觀測場內的觀測儀器,總輻射、直接輻射、散射輻射、日照以及風觀測儀器可安裝在天空條件符合要求的屋頂平臺上,反射輻射和凈全輻射觀測儀器安裝在符合條件的有代表性下墊面的地方。 觀測場內儀器設施的布置可參考圖 2.1。 儀器設備安裝和維護、檢查按表 2.1 的要求進行。 北回歸線以南的地面氣象觀測站觀測場內儀器設施的布置可根據(jù)太陽位置的變化進行靈活掌握,使觀測員的觀測活動盡量減少對觀測記錄代表性和準確性的影響。表表 2.12.1 儀器安裝要求表儀器安裝

27、要求表儀器要求與允許誤差范圍基準部位干濕球溫度表高度 1.50m 5cm感應部分中心最高溫度表高度 1.53m 5cm感應部分中心最低溫度表高度 1.52m 5cm感應部分中心溫度計高度 1.50m 5cm感應部分中部濕度計在溫度計上層橫隔板上毛發(fā)濕度表上部固定在溫度表支架上橫梁上溫濕度傳感器高度 1.50m 5cm感應部分中部雨量器高度 70cm 3cm口緣虹吸式雨量計儀器自身高度翻斗式遙測雨量計儀器自身高度雨量傳感器高度不得低于 70cm口緣小型蒸發(fā)器高度 70cm 3cm口緣E601B 型蒸發(fā)器高度 30cm 1cm口緣地面溫度表(傳感器)感應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應部分中心地面最高、

28、最低溫度表感應部分和表身埋入土中一半感應部分中心曲管地溫表(淺層地溫傳感器)深度 5、10、15、20cm 1cm傾斜角 45(曲管地溫表) 5感應部分中心表身與地面直管地溫表(深層地溫傳感器)深度 40、80cm 3cm深度 160cm 5cm深度 320cm 10cm感應部分中心凍土器深度 50-350cm 3cm內管零線日照計(傳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為準緯度以本站緯度為準 0.5方位正北 5底座南北線輻射表(傳感器)支架高度 1.50m 10cm直射、散射輻射表:方位正北 0.25直接輻射表:緯度以本站緯度為準 0.1支架安裝面底座南北線風速器(傳感器)安裝在觀測場高 10-12m風杯中

29、心風向器(傳感器)安裝在觀測場高 10-12m方位正南 5風標中心方位指南桿電線積冰架上導線高度 220cm 5cm導線水平面定槽水銀氣壓表高度以便于操作為準水銀槽盒中心動槽水銀氣壓表高度以便于操作為準象牙針尖氣壓計(傳感器)高度以便于操作為準采集器箱高度以便于操作為準112.42.4 站址遷移及其對比觀測要求站址遷移及其對比觀測要求 基準站、基本站和輻射站站址的遷移必須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批;一般站站址的遷移須報省級氣象主管機構審批,并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為取得全年完整的觀測資料,在舊站址的觀測記錄應持續(xù)到 12 月 31 日,新站址的正式觀測記錄應從 1 月 1 日開始。 為了了

30、解站址遷移前后觀測資料序列的差異,為正確使用遷站前后資料提供依據(jù),凡新舊兩地水平距離超過 2000m、或拔海高度差在 100m 以上、或地形環(huán)境有明顯差異時,遷站時須在新舊站址同時進行對比觀測。對比觀測可在遷站前進行,也可在遷站后進行。 對比觀測項目為氣溫(包括最高、最低) 、濕度、風向、風速、深層地溫(無深層地溫觀測任務的站不必進行) 。對比觀測的時間,基準站為 1 年(112 月) ;基本站和一般站為 1、4、7 或 7、10、1 月三個月。每天進行對比觀測的時次為 02、08、14、20 時(80cm、160cm、320cm 等層的地溫僅在 14 時)4 個時次,夜間不守班的地面氣象觀測

31、站 02 時可用自記記錄代替。 對比觀測資料應統(tǒng)計整理成月報表,并存檔上報。2.52.5 觀測值班室觀測值班室觀測值班室是安放室內觀測儀器的場所和值班觀測員的工作室。 一般應建在觀測場北邊,保證觀測員在值班室有較開闊的視野,能看見觀測場的全貌,可隨時監(jiān)視觀測場的情況和天氣的變化。 安裝集中控制和分配供電電源的配電箱。 防雷必須符合氣象行業(yè)規(guī)定的防雷技術標準的要求。1213圖 2.1 觀測場儀器布置參考圖14第第 3 章章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地面氣象觀測儀器3.13.1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一般要求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一般要求 應具有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業(yè)務主管部門頒發(fā)的使用許可證,或經國務院氣象主管機

32、構業(yè)務主管部門審批同意用于觀測業(yè)務; 準確度滿足規(guī)定的要求; 可靠性高,保證獲取的觀測數(shù)據(jù)可信; 儀器結構簡單、牢靠耐用,能維持長時間連續(xù)運行; 操作和維護方便,具有詳細的技術及操作手冊。3.23.2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基本技術性能地面氣象觀測儀器的基本技術性能地面氣象觀測站使用的自動氣象站基本技術性能應符合表 3.1 的要求。表表 3.13.1 我國自動氣象站技術性能要求表我國自動氣象站技術性能要求表測量要素測量范圍分辨力準確度平均時間采樣速率氣溫-50+500.10.21min6 次/min相對濕度010014(80)8(80)1min6 次/min氣壓5001100hPa(任意 200h

33、Pa)0.1hPa0.3hPa1min6 次/min風向036035風速060m/s0.1m/s(0.5+0.03V)m/s(0.3+0.03V)m/s(基準站)3s2min10min1 次/s降水雨強04mm/min0.1mm0.4mm(10mm)4(10mm)累計1 次/min日照024h60s0.1h累計蒸發(fā)0100mm0.1mm1.5累計地溫-50+800.10.50.3(基準站)1min6 次/min總輻射02000W/m21W/m251min6 次/min凈輻射-2001400W/m21W/m215201min6 次/min直接輻射02000W/m21W/m221min6 次/mi

34、n注:其它地面氣象測儀器的基本技術性能要求,參見附錄 1。4.2.1準確度準確度表示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的一致程度。4.2.2測量范圍在保證主要技術性能情況下,儀器能測定的被測量的量值范圍。4.2.3分辨力儀器測量時能給出的被測量量值的最小間隔。4.2.4響應時間(滯后系數(shù))被測量值階躍變化后,儀器測量值達到最終穩(wěn)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要的時間。其中達到 63.2所需的時間稱為儀器的時間常數(shù)。4.2.5平均時間求被測量平均值的固定時間段。154.2.6采樣速率自動觀測時獲取被測量數(shù)據(jù)的時間間隔。3.33.3 維護和檢驗維護和檢驗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設備應按規(guī)定進行校驗和檢定,氣象站不得使用未經檢定

35、、超過檢定周期或檢定不合格的儀器設備。 地面氣象觀測儀器設備應經常維護和定期檢修,保證在規(guī)定的檢定周期內儀器保持規(guī)定的準確度要求。3.43.4 換用不同技術特性的儀器及平行觀測要求換用不同技術特性的儀器及平行觀測要求當人工觀測改為自動觀測或換用不同技術特性的儀器進行觀測時,為了了解取得的資料序列的差異,必須進行平行觀測。 平行觀測項目為更換觀測儀器的觀測項目。 當人工觀測改為自動觀測時,平行觀測期限至少為 2 年。第一年以人工觀測記錄(采用原用觀測儀器)為正式觀測記錄,1 年后以自動觀測記錄(采用新觀測儀器觀測)為正式觀測記錄。 當換用不同技術特性的儀器時,平行觀測期限可視換用儀器的技術性能變

36、化情況而定,但至少不得少于 3 個月。 平行觀測時次為 02、08、14、20 時 4 個時次,非晝夜守班的地面氣象觀測站,02 時可不平行觀測。 平行觀測資料應統(tǒng)計整理成月報表附在當月正式月報表后面,存檔上報。16第二編第二編氣象要素的觀測氣象要素的觀測第第 4 章章 云云4.14.1 概述概述云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小水滴、過冷水滴、冰晶或它們的混合物組成的可見聚合體;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觸地面。云的觀測主要包括:判定云狀、估計云量、測定云高和選定云碼。云的觀測應盡量選擇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線的開闊地點或平臺進行,云的觀測應注意它的連續(xù)演變。觀測時,如陽光較強,須戴

37、黑色(或暗色)眼鏡。4.24.2 云狀云狀4.2.1 云狀分類按云的外形特征、結構特點和云底高度,將云分為三族,十屬,二十九類(見表 4.1) 。表 4.1 云狀分類表云屬云類云族學名簡寫學名簡寫積云Cu淡積云碎積云濃積云Cu humFcCu cong積雨云Cb禿積雨云鬃積雨云Cb calvCb cap層積云Sc透光層積云蔽光層積云積云性層積云堡狀層積云莢狀層積云Sc traSc opSc cugSc castSc lent層云St層云碎層云StFs低云雨層云Ns雨層云碎雨云NsFn高層云As透光高層云蔽光高層云As traAs op中云高積云Ac透光高積云蔽光高積云莢狀高積云積云性高積云絮狀

38、高積云堡狀高積云Ac traAc opAc lentAc cugAc floAc cast卷云Ci毛卷云密卷云偽卷云鉤卷云Ci filCi densCi notCi unc卷層云Cs毛卷層云薄幕卷層云Cs filCs nebu高云卷積云Cc卷積云Cc174.2.2 云狀特征 積云(Cu)垂直向上發(fā)展的、頂部呈圓弧形或圓拱形重疊凸起,而底部幾乎是水平的云塊。云體邊界分明。如果積云和太陽處在相反的位置上,云的中部比隆起的邊緣要明亮;反之,如果處在同一側,云的中部顯得黝黑但邊緣帶著鮮明的金黃色;如果光從旁邊照映著積云,云體明暗就特別明顯。積云是由氣塊上升、水汽凝結而成。 淡積云(Cu hum)扁平的

39、積云,垂直發(fā)展不盛,水平寬度大于垂直厚度。在陽光下呈白色,厚的云塊中部有淡影,晴天常見。 碎積云(Fc)破碎的不規(guī)則的積云塊(片) ,個體不大,形狀多變。 濃積云(Cu cong)濃厚的積云,頂部呈重疊的圓弧形凸起,很象花椰菜;垂直發(fā)展旺盛時,個體臃腫、高聳,在陽光下邊緣白而明亮。有時可產生陣性降水。 積雨云(Cb)云體濃厚龐大,垂直發(fā)展極盛,遠看很象聳立的高山。云頂由冰晶組成,有白色毛絲般光澤的絲縷結構,常呈鐵砧狀或馬鬃狀。云底陰暗混亂,起伏明顯,有時呈懸球狀結構。積雨云常產生雷暴、陣雨(雪) ,或有雨(雪)旛下垂。有時產生颮或降冰雹。云底偶有龍卷產生。 禿積雨云(Cb calv)濃積云發(fā)展

40、到鬃積雨云的過渡階段,花椰菜形的輪廓漸漸變得模糊,頂部開始凍結,形成白色毛絲般的冰晶結構。禿積雨云存在的時間一般比較短。 鬃積雨云(Cb cap)積雨云發(fā)展的成熟階段,云頂有明顯的白色毛絲般的冰晶結構,多呈馬鬃狀或砧狀。 層積云(Sc)團塊、薄片或條形云組成的云群或云層,常成行、成群或波狀排列。云塊個體都相當大,其視寬度角多數(shù)大于 5(相當于一臂距離處三指的視寬度) 。云層有時滿布全天,有時分布稀疏,常呈灰色、灰白色,常有若干部分比較陰暗。層積云有時可降雨、雪,通常量較小。層積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高積云、層云、雨層云演變而來,或由積云、積雨云擴展或平衍而成。 透光層積云(Sc tra)云層厚

41、度變化很大,云塊之間有明顯的縫隙;即使無縫隙,大部分云塊邊緣也比較明亮。 蔽光層積云(Sc op)陰暗的大條形云軸或團塊組成的連續(xù)云層,無縫隙,云層底部有明顯的起伏。有時不一定滿布全天。 積云性層積云(Sc cug)由積云、積雨云因上面有穩(wěn)定氣層而擴展或云頂下塌平衍而成的層積云。多呈灰色條狀,頂部常有積云特征。在傍晚,積云性層積云有時也可以不經過積云階段直接形成。 堡狀層積云(Sc cast)垂直發(fā)展的積云形的云塊,并列在一線上,有一個共同的底邊,頂部凸起明顯,遠處看去好象城堡。 莢狀層積云(Sc lent)中間厚、邊緣薄,形似豆莢、梭子狀的云條。個體分明,分離散處。 層云(St)低而均勻的云

42、層,象霧,但不接地,呈灰色或灰白色。層云除直接生成外,也可由霧層緩慢抬升或由層積云演變而來??山得昊蛎籽K閷釉疲‵s)不規(guī)則的松散碎片,形狀多變,呈灰色或灰白色。由層云分裂或由霧抬升而成。山地的碎層云早晚也可直接生成。 雨層云(Ns)厚而均勻的降水云層,完全遮蔽日月,呈暗灰色,布滿全天,常有連續(xù)性降水。如因降水不及地在云底形成雨(雪)旛時,云底顯得混亂,沒有明確的界限。雨層云多數(shù)由高層云變成,有時也可由蔽光高積云、蔽光層積云演變而成。碎雨云(Fn)低而破碎的云,灰色或暗灰色。不斷滋生,形狀多變,移動快。最初是各自孤離的,后來可漸并合。常出現(xiàn)在降水時或降水前后的降水云層之下。18 高層云(

43、As)帶有條紋或纖縷結構的云幕,有時較均勻,顏色灰白或灰色,有時微帶藍色。云層較薄部分,可以看到昏暗不清的日月輪廓,看去好象隔了一層毛玻璃。厚的高層云,則底部比較陰暗,看不到日月。由于云層厚度不一,各部分明暗程度也就不同,但是云底沒有顯著的起伏。高層云可降連續(xù)或間歇性的雨、雪。若有少數(shù)雨(雪)旛下垂時,云底的條紋結構仍可分辨。高層云常由卷層云變厚或雨層云變薄而成。有時也可由蔽光高積云演變而成。在我國南方有時積雨云上部或中部延展,也能形成高層云,但持續(xù)時間不長。 透光高層云(As tra)較薄而均勻的云層,呈灰白色。透過云層,日月輪廓模糊,好象隔了一層毛玻璃,地面物體沒有影子。 蔽光高層云(As

44、 op)云層較厚,且厚度變化較大。厚的部分隔著云層看不見日月;薄的部分比較明亮一些,還可以看出纖縷結構。呈灰色,有時微帶藍色。 高積云(Ac)高積云的云塊較小,輪廓分明,常呈扁圓形、瓦塊狀、魚鱗片,或是水波狀的密集云條。成群、成行、成波狀排列。大多數(shù)云塊的視寬度角在 15。有時可出現(xiàn)在兩個或幾個高度上。薄的云塊呈白色,厚的云塊呈暗灰色。在薄的高積云上,常有環(huán)繞日月的虹彩,或顏色為外紅內藍的華環(huán)。高積云都可與高層云、層積云、卷積云相互演變。 透光高積云(Ac tra)云塊的顏色從潔白到深灰都有,厚度變化也大,就是同一云層,各部分也可能有些差別。云層中個體明顯,一般排列相當規(guī)則,但是各部分透明度是

45、不同的。云縫中可見青天,即使沒有云縫,云層薄的部分,也比較明亮。 蔽光高積云(Ac op)連續(xù)的高積云層,至少大部分云層都沒有什么間隙,云塊深暗而不規(guī)則。因為云層的厚度厚,個體密集,幾乎完全不透光,但是云底云塊個體依然可以分辨得出。 莢狀高積云(Ac lent)高積云分散在天空,成橢圓形或豆莢狀,輪廓分明,云塊不斷地變化著。 積云性高積云(Ac cug)這種高積云由積雨云、濃積云延展而成。在初生成的階段,類似蔽光高積云。 絮狀高積云(Ac flo)類似小塊積云的團簇,沒有底邊,個體破碎如棉絮團,多呈白色。 堡狀高積云(Ac cast)垂直發(fā)展的積云形的云塊,遠看并列在一線上,有一共同的水平底邊

46、,頂部凸起明顯,好象城堡。云塊比堡狀層積云小。 卷云(Ci)具有絲縷狀結構,柔絲般光澤,分離散亂的云。云體通常白色無暗影,呈絲條狀、羽毛狀、馬尾狀、鉤狀、團簇狀、片狀、砧狀等。卷云見暈的機會比較少,即使出現(xiàn),暈也不完整。我國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區(qū),冬季卷云有時會下零星的雪。日出之前,日落以后,在陽光反射下,卷云常呈鮮明的黃色或橙色。我國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區(qū)嚴寒季節(jié),有時會遇見一種高度不高的云,外形似層積云,但卻具有絲縷結構、柔絲般光澤的特征,有時還有暈,此應記為卷云。如無卷云特征,則應記為層積云。 毛卷云(Ci fil)纖細分散的云,呈絲條、羽毛、馬尾狀。有時即使聚合成較長并具一定寬度的絲條,但整個

47、絲縷結構和柔絲般的光澤仍十分明顯。 密卷云(Ci dens)較厚的、成片的卷云,中部有時有暗影,但邊緣部分卷云的特征仍很明顯。 偽卷云(Ci not)由鬃積雨云頂部脫離母體而成。云體較大而厚密,有時似砧狀。 鉤卷云(Ci unc)形狀好象逗點符號,云絲向上的一頭有小簇或小鉤。 卷層云(Cs)白色透明的云幕,日、月透過云幕時輪廓分明,地物有影,常有暈環(huán)。有時云的組織薄得幾乎看不出來,只使天空呈乳白色;有時絲縷結構隱約可辨,好象亂絲一般。我國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區(qū),冬季卷層云可以有少量降雪。厚的卷層云易與薄的高層云相混。如日月輪廓分明,地物有影或有暈,或有絲縷結構為卷層云;如只辨日、月位置,地物無影,

48、也無暈,為高層云。19 毛卷層云(Cs fil)白色絲縷結構明顯,云體厚薄不很均勻的卷層云。 薄幕卷層云(Cs nebu)均勻的云幕,有時薄得幾乎看不見,只因有暈,才證明其存在;云幕較厚時,也看不出什么顯明的結構,只是日月輪廓仍清楚可見,有暈,地物有影。 卷積云(Cc)似鱗片或球狀細小云塊組成的云片或云層,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象輕風吹過水面所引起的小波紋。白色無暗影,有柔絲般光澤。卷積云可由卷云、卷層云演變而成。有時高積云也可演變?yōu)榫矸e云。整層高積云的邊緣,有時有小的高積云塊,形態(tài)和卷積云頗相似,但不要誤認為卷積云。只有符合下列條件中的一個或以上的,才能算做卷積云。 和卷云或卷層云之間有明顯的

49、聯(lián)系。 從卷云或卷層云演變而成。 確有卷云的柔絲澤和絲縷狀特點。4.2.3 云狀的判定與記錄云狀的判定,主要根據(jù)天空中云的外形特征、結構、色澤、排列、高度以及伴見的天氣現(xiàn)象,參照“云圖” ,經過認真細致的分析對比判定是那種云。判定云狀要特別注意云的連續(xù)演變過程。云狀記錄按“云狀分類表”中二十九類云的簡寫字母記載。多種云狀出現(xiàn)時,云量多的云狀記在前面;云量相同時,記錄先后次序自定;無云時,云狀欄空白。4.34.3 云量云量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視野的成數(shù)。估計云量的地點應盡可能見到全部天空,當天空部分為障礙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時,云量應從未被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計;如果一部分天空為降水所遮蔽,這部

50、分天空應作為被產生降水的云所遮蔽來看待。云量觀測包括總云量、低云量??傇屏渴侵赣^測時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總成數(shù),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所遮蔽的成數(shù),均記整數(shù)。4.3.1 總云量的記錄全天無云,總云量記 0;天空完全為云所遮蔽,記 10;天空完全為云所遮蔽,但只要從云隙中可見青天,則記 10;云占全天十分之一,總云量記 1;云占全天十分之二,總云量記 2,其余依次類推。天空有少許云,其量不到天空的十分之零點五時,總云量記 0。4.3.2 低云量的記錄低云量的記錄方法,與總云量同。4.44.4 云高云高云高指云底距測站的垂直距離,以米(m)為單位,記錄取整數(shù),并在云高數(shù)值前加記云狀,云狀只記十

51、個云屬和 Fc、Fs、Fn 三個云類。有條件的測站云高應盡量實測;無條件實測時,只在發(fā)報觀測時進行估測。實測云高在數(shù)值右上角記“S” ,估測云高不記任何符號。4.4.1 實測云高 云幕球測云高云幕球測定云高,是用已知升速的氫氣球,觀測其從施放到進入云底的時間,乘以氣球升速(m/min)求得: 云底高度=氣球升速(分鐘數(shù)+ ) (4.1) 氣球入云時間是指氣球開始模糊時間,而不是氣球消失時間。 激光測云儀測云高儀器由發(fā)射望遠鏡、接收望遠鏡和電子門組成。當激光通過發(fā)射望遠鏡發(fā)射激光的同時由參考脈沖使電子門打開,于是計數(shù)電路就對時標脈沖計數(shù)。激光脈沖遇到云層被云滴散射,其中后向散射部分被接收望遠鏡接

52、收后,通過光電轉換系統(tǒng)指令電子門關閉,計數(shù)停止。計數(shù)電路記下從電子門開放到關閉的時間間隔,即為激光在測云儀和被測目標物之間往返一次所經過的時間。因此儀器和被測目標之間的秒數(shù)6020斜距 S 為 S= Ct (4.2) 式中 C 為光速,t 為時間。由測云儀的仰角讀數(shù) ,即可求得云底高度 H H=Ssin (4.3)通常從顯示器中直接讀出斜距 S 與云高 H。圖 4-1 激光測云高原理 云幕燈測云高夜間利用云幕燈強光源發(fā)出的燈光垂直照射云底;形成一個明顯的光點,在云幕燈已知水平距離 L的觀測點;測出光點的仰角 即可求出云高 H H=Ltg (4.4)4.4.2 估測云高 目測云高:根據(jù)云狀來估測

53、云高,首先必須正確判定云狀,同時可根據(jù)云體結構,云塊大小、亮度、顏色、移動速度等情況,結合本地常見的云高范圍(見表 4.2)進行估測。根據(jù)觀測經驗,目力估測云高有較大誤差。所以有條件的氣象站,應經常對比目測云高與實測結果,總結和積累經驗,提高目測水平。表 4.2 各云屬常見云底高度范圍表云屬常見云底高度范圍(m)說明積云600-2000沿海及潮濕地區(qū),或雨后初晴的潮濕地帶,云底較低,有時在 600m 以下;沙漠和干燥地區(qū),有時高達 3000m 左右積雨云600-2000一般與積云云底相同,有時由于有降水,云底比積云低層積云600-2500當?shù)蛯铀渑鏁r,云底高可在 600m 以下。個別地區(qū)有

54、時高達 3500m 左右層云50-800與低層濕度密切關系,濕度大時云底較低;低層濕度小時,云底較高雨層云600-2000剛由高層云變來的雨層云,云底一般較高高層云2500-4500剛由卷層云變來的高層云,有時可高達 6000m 左右高積云2500-4500夏季,在我國南方,有時可高達 8000m 左右卷云4500-10000夏季,在我國南方,有時高達 17000m;冬季在我國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區(qū)可低至 2000m 以下卷層云4500-8000冬季在我國北方和西部高原地區(qū),有時可低至 2000m 以下卷積云4500-8000有時與卷云高度相同 利用已知目標物高度估測云高:當測站附近有山、高的建筑

55、物、塔架等高大目標物時,可以利用這些物體的高度估測云高。首先應了解或測定目標物頂部和其他明顯部位的高度,當云底接觸目標物或掩蔽其一部分時,可根據(jù)已知高度估測云高。 積云、積雨云云高可利用下列經驗公式估算:21zddtt21 H= 124(t - td) (4.5)式中 H 為云高(m) ,t 為氣溫(),td 為露點溫度(),d為干空氣的絕熱直減率,近似于 0.98/100m,z為露點溫度在干絕熱階段的直減率,近似于 0.17/100m。4.54.5 夜間及特殊情況下云的觀測和記錄夜間及特殊情況下云的觀測和記錄4.5.1 夜間云的觀測和記錄傍晚時,應注意云的狀況和演變趨勢,為夜間觀測打下基礎。

56、觀測前應先到黑暗處停留一段時間,待眼睛適應環(huán)境后再進行觀測。觀測時,可根據(jù)視覺,結合星光的疏密、清晰程度,云體的顏色、移動速度以及伴見的天氣現(xiàn)象和實測云高,參照傍晚時云的狀況判別云狀,估計云量。4.5.2 天空狀況不明時云狀、云量的記錄 因雪暴、霧使天空的云量、云狀無法辨明時,總、低云量記 10,云狀欄記該現(xiàn)象符號。因吹雪、霧、輕霧使天空的云量、云狀不能完全辨明時,總、低云量記 10,云狀欄記該現(xiàn)象符號和可見的云狀。雖有吹雪、霧、輕霧現(xiàn)象,但天空的云量、云狀可完全辨明時,則按正常情況記錄。 因煙幕、霾、浮塵、沙塵暴、揚沙等視程障礙現(xiàn)象使天空云量、云狀全部或部分不明時,總、低云量記“” ,云狀欄

57、記該現(xiàn)象符號或同時記錄可辨明部分的云狀;若透過這些天氣現(xiàn)象能完全辨明云量、云狀時,則按正常情況記錄。幾種特殊情況下云量、云狀的記法舉例,見表 4.3。4.5.3 高山站云的觀測和記錄 當云底高度高于測站時,按正常情況觀測記錄。 觀測時遇有云頂?shù)陀跍y站的云,應在觀測簿紀要欄盡可能記錄其云狀、云量及利用已知高度的物體確定其云頂距離測站水平線下高度。此時應對這些云的上部表面加以簡單描述,如表面是平的還是波狀的,有無聳立的積狀云自云層上部表面凸起等。在估計云頂?shù)陀跍y站的云量時,成層的云層為山所刺穿的部分,也應當作為云所遮掩來考慮。在記錄云頂?shù)陀跍y站的高度時,應在記錄前加“-”號。 觀測時遇到云底低于測

58、站,而云頂高于測站的云,應在觀測簿紀要欄記錄其云狀、云量,云底高度記0。云籠罩測站時,按霧記錄,若云霧移出測站時,應按云記錄。表表 4.3 幾種特殊情況下云量、云狀的記法舉例幾種特殊情況下云量、云狀的記法舉例觀測時天空實況有霧,整個天空可辨,有 4成 Ac tra有霧,天頂或部分天空可辨,可見 Ac tra有雪暴,天空不明有沙塵暴,天空不明有浮塵,整個天空可辨,無云總云量為10,無縫隙。下層布滿 Sc cug 從云隙中可見上層有Ac,但類別不能確定 總云量為10,無縫隙。下層布滿 Sc tra,從云隙中可見上層有云,云狀無法判定總云量/低云量4/010/1010/10-/-0/010/10-1

59、0/10-云狀Ac traAc traSc cugAcSc tra-第第 5 章章 能見度能見度5.15.1 概述概述能見度用氣象光學視程表示。氣象光學視程是指白熾燈發(fā)出色溫為 2700K 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22氣中削弱至初始值的 5%所通過的路途長度。白天能見度是指視力正常(對比感閾為 0.05)的人,在當時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認的目標物(黑色、大小適度)的最大距離。實際上也是氣象光學視程。夜間能見度是指: 假定總體照明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適當大小的黑色目標物能被看到和辨認出的最大距離。 中等強度的發(fā)光體能被看到和識別的最大水平距離。所謂“能見” ,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認

60、出目標物的輪廓和形體;在夜間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標燈的發(fā)光點。凡是看不清目標物的輪廓,認不清其形體,或者所見目標燈的發(fā)光點模糊,燈光散亂,都不能算“能見” 。人工觀測能見度,一般指有效水平能見度。有效水平能見度是指四周視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圍能看到的目標物的最大水平距離。能見度觀測儀測定的是一定基線范圍內的能見度。能見度觀測記錄以千米(km)為單位,取一位小數(shù),第二位小數(shù)舍去,不足 0.1km 記 0.0。5.25.2 白天能見度的觀測白天能見度的觀測5.2.1白天目標物的選擇與測繪 目標物的選擇在氣象站四周不同方向、不同距離上選擇若干固定能見度目標物。 目標物的顏色應當越深越好,而且亮度要一年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