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老中醫(yī)治脾胃消化系統(tǒng)疾病經驗_第1頁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脾胃消化系統(tǒng)疾病經驗_第2頁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脾胃消化系統(tǒng)疾病經驗_第3頁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脾胃消化系統(tǒng)疾病經驗_第4頁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脾胃消化系統(tǒng)疾病經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沈舒文, 全國名老中醫(yī),教授, 著名中醫(yī)消化病專家,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 科研 30 余載, 學驗俱豐,對脾胃病的治療有獨特風格和經驗。本期介紹其運用經方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經驗。一、半夏黃連配枳實,消痞散結治痞滿。痞滿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半夏配黃連是張仲景半夏瀉心湯的核心配伍組藥,體現(xiàn)了寒熱并用,辛開苦降,消痞散結的配伍組方治療思想。金元時期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枳實消痞丸是在半夏瀉心湯、枳術丸的基礎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來,治療脾胃虛弱,寒熱互結之痞滿。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開苦降,消痞散結之半夏、黃連、枳實,作為配伍組藥之核心,用于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寒熱互結,脾

2、胃氣滯之胃脘痞滿。若病發(fā)于脾胃氣虛,而見胃脘痞滿,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湯。典型病例:劉某某,女,42 歲。胃脘痞滿,伴疼痛5 年余,近3年來逐漸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飲食,噯氣,排便不暢,在當?shù)蒯t(yī)院胃鏡檢查報告:中度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伴中度腸上皮化生。舌質暗紅,苔厚膩微黃,脈沉細弦。中醫(yī)診斷:胃痞,證屬寒熱互結,脾虛胃滯。治療予以消痞散結,健脾行氣之劑。處方:法半夏、佛手各 10克, 黃連 6克, 枳實、 黨參、 白術、 刺猬皮、 生牡蠣、 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 克 ( 研末沖服 ) ,半枝蓮30 克,炙甘草4 克?;颊叻?4 劑后,癥狀明顯減輕。再以上方化裁調治3 個

3、月,癥狀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鏡檢查報告:輕度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檢報告:慢性萎縮性胃炎二、小陷胸湯配蘇梗,開結降氣治食道炎。沈老認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適,胃脘痞滿,反流, 口苦,為痰熱互結,胃氣逆阻為患,用張仲景小陷胸湯( 半夏、 黃連、 瓜蔞 )配蘇梗形成配伍組藥開痰結、降胃氣治療。其中半夏與黃連配伍辛開苦降,消痞散結,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潤降,得半夏;黃連清熱開結化痰,配蘇梗寬胸潤降胃氣。若胸骨后有灼熱感,口干不欲飲,為胃陰不足,此組藥配自擬滋胃湯( 太子參、麥冬、石斛) 以潤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 歲。患者近兩月逐漸出現(xiàn)胸骨后不適,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

4、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紅苔黃稍膩, 脈滑。 胃鏡示: 反流性食管炎(B 級 ) 。 中醫(yī)辨證為痰熱結胸,胃氣逆阻。治以辛開苦降,清化痰熱,潤降胃氣。處方:法半夏、瓜蔞、浙貝母、桔梗、蘇梗、佛手各10克,黃連、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 15 克,炙甘草5 克。 7 劑,水煎分早、晚服。二診:胸骨后灼痛較前好轉,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間休息差,舌淡紅,苔黃少,脈緩。中醫(yī)證屬痰熱,氣血不暢兼陰虛,治以清化痰熱,滋陰潤降,行氣活血。處方:法半夏、蒲黃、佛手、麥冬、瓜蔞、五靈脂各10 克,太子參 20 克,石斛12 克,蘇梗8 克,刺猬皮15 克,黃連、炙甘草各6克。 1

5、4 劑,水煎服,日1 劑,分 3 次溫服。三診: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舌稍紅,苔薄白,脈沉細。再服二診方加減調治1 月,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胃鏡刀;:食管黏膜未見異常。三、良附丸配炙黃芪飴糖,溫中補虛治胃寒。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組成,高良姜溫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氣活血止痛,兩者相伍共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作用,用于治療寒凝氣滯之脘腹冷痛。炙黃芪、飴糖,取黃芪建中湯 甘溫補中,緩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組藥,用于治療脾胃虛寒,寒凝氣滯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脈沉遲。若消化性潰瘍屬脾胃虛寒者,加桂枝10 克,白芍15 克,為 黃芪建中湯核心配伍,溫健中宮之氣,和營衛(wèi);泛

6、吐清水甚,加白術 15 克健脾氣,益智仁 12 克攝脾涎。典型病例:劉某某,男,49 歲?;颊? 年前漸覺胃脘疼痛脹悶不適,曾在西安市某醫(yī)院做胃鏡,診斷為胃潰瘍。經多家醫(yī)院中西醫(yī)治療, 效果不佳,癥狀時 輕時重。 近日感胃脘喜溫喜按,脹悶冷 痛,畏寒肢冷,食欲極差,不食不饑,體重日減,乏困無力,強食過多則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齒痕,質暗,苔白,脈沉細。臨床診斷:胃潰瘍。中醫(yī)辨證: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治法:溫補中氣,散寒開胃。處方:炙黃芪20 克,黨參、刺猬皮、白芍各15克,飴糖30 克 ( 烊化 ) ,高 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 克,雞內 金 12克,砂仁 (后下 )、桂枝、炙

7、甘草各5 克。 14劑,每日1 劑,水煎服。二診: 服藥后, 患者胃脘偶有隱痛,脹滿不適,噯氣, 納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質淡,苔白,脈沉弦緩。治法:溫益中陽,健脾和胃。處方:炙黃芪30 克,高良姜12 克,香附、旋覆花各8 克,飴糖 30 克 (烊化 ),白術、刺猬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5 克。 14劑,水煎早晚服。三診:患者服藥后,除飲食過飽后偶發(fā)胃脘脹滿外,余無不適,納食恢復正常,精神好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胃鏡報告:淺表性胃炎 ( 輕度 ) 。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治胃病十方【慢性淺表性胃炎飲食保養(yǎng)】飲食上調養(yǎng)總原則: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于消化,

8、具有充足營養(yǎng)的飲食;少食多餐;進餐時要放松,保持心境高興。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發(fā)多與飲食因素有關,如持久飲用烈性酒、濃茶、咖啡、過量的辣椒調味品和攝取過咸、過酸與過粗糙的食物重復刺激胃粘膜。更緊張的另有不公道的飲食風俗、飲食不規(guī)律、暴飲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長時間缺乏使胃粘膜變性。主要浮現(xiàn)是上腹飽悶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燒親信脹等癥狀。鑒于飲食對淺表性胃炎的致病有關,以是飲食調治對治療淺表性胃炎有側重要的意義。1. 避免吃各種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濃縮咖啡、生蒜芥末等對胃 粘膜有損傷的食物,同時避免吃過硬、過酸、過辣、過冷、過熱和過度粗糙的食物??蛇x用易于消化食物并注重罕用油炸、油

9、煎等烹飪辦法。食物宜平淡軟爛。2. 增添營養(yǎng)、注意選擇營養(yǎng)代價高的蛋白質食品和維生素豐碩的軟食,如牛奶、豆腐、胡蘿卜和一些發(fā)酵的食品,食物要細嚼慢咽。3. 飲食要有規(guī)律,守時定量,不暴飲暴食,養(yǎng)成杰出的飲食習慣,減輕胃部承擔。三次正餐食量較少可于餐間準時加餐。留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質食物也有少許主食?!韭詼\表性胃炎保健小處方】1 、糊口有規(guī)律,表情悲觀,戒煙忌酒,切勿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2 、少食多餐,避免難消化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3 、有胃悶脹、泛酸、噯氣者,宜用嗎丁啉或胃復安,飯前半小時服用。4 、有胃部脹痛者,可用解疼劑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藥。5 、慢性萎縮

10、性胃炎患者中有少少數(shù)人惡變胃癌,是以每一年須舉行一次胃鏡復查。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種致病因子的反復侵襲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革,最后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病因病機、西醫(yī)熟悉病因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免疫因素為主要因素。飲酒、 飲食不節(jié)、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損傷的藥物(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膽汁反流等為其誘發(fā)因素。病理淺表性胃炎的炎癥限于胃小凸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層,上皮細胞變性, 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細胞浸潤,引起粘膜充血、水腫、 排泄。多發(fā)于胃竇,偶然有大批糜爛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竇有較多的糜爛灶,或伴疣壯突出,稱慢性糜爛性或疣狀胃炎。萎縮性胃炎,炎癥深化粘膜

11、固有膜,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使粘膜層變薄,粘膜皺襞平展,甚或消失,常伴隨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部分患者幽門括約肌功能平衡,使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因為該內容物有膽汁的返流,而引發(fā)膽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合并膽結石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熟悉脾胃衰弱為其內涵因素,飲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勞勞過度為其引發(fā)因素。飲食不節(jié),積滯不化,郁遏氣機;憂思末路怒,肝失疏泄,氣滯胃腕;過度辛勤則耗耗傷氣血,過度安閑則氣機不舒。脾胃素虛,加上以上諸因素致氣機不順暢,郁滯胃脘,起落變態(tài)是本病的根本病機。癥狀辨證緩性胃炎年夜多無較著癥狀,部門患者呈現(xiàn)上背飽脹沒有適、胃脘隱痛、喧鬧噯氣、厭食惡古道熱腸等。普通胃體胃炎

12、可睹厭食、體重加沉,或伴血虛;胃竇胃炎或陪膽結石,特別是膽汁返流較多者,可引發(fā)慢性腐敗而出現(xiàn)明明痛苦悲傷、喧鬧、熾熱等,嚴峻時可泛起小量上消化講出血,如嘔血、烏便等。慢性胃炎在中醫(yī)書本中多屬胃痛、痞滿、噯氣、嘈雜等范疇。本人經多年索求,歸納出脾胃虛弱、睥虛積滯、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等證型,可歸并肝膽火勝、腸腑濕熱等。中醫(yī)治療以健睥消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以枳實消痞丸為主加減枳實消痞丸系金元時期明醫(yī)李東垣所創(chuàng),"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原方為丸劑,我經多年摸索,用本方加減做湯或濃縮加工做丸散劑,治療慢性胃炎,效果很好。枳實10-12g、黃連10-20g、生姜

13、6g、半夏10g、厚樸10-15g、人參10-20g、炙甘草6g、白術10-15g、茯苓10g、麥芽15g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胃痛、胃脹、痞滿、噯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欠安等癥狀者均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肝胃反面者,合柴胡疏肝散;怒火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胃氣上順較著者,加蘇梗,肝膽火甚者, 加柴胡、 黃芩; 腸腑濕熱者,加木香; 用量可按寒熱真假刪減。保健常識1) ) 公道飲食,以防積滯傷及脾胃;(2) 戒煙酒,忌過食辛辣,以免對胃粘膜的反復刺激;(3) 連結表情愉快,以避免情志刺激;(4)勞逸結合,以調和胃腸功

14、能。病歷舉例張學伍, 男, 35歲, 因胃脘脹痛,嘈雜于 2003年 3月 8日救治。自述患慢性胃炎10 余年,時輕時重,此次復收并加重4 月余,多方治療無效?,F(xiàn)覺胃脘脹痛顯明,食后減輕,伴嘈雜噯氣,輕度惡心,大便秘結,疲憊氣短。胃鏡提醒:胃體部粘膜紅白相間,以紅相為主。胃竇部粘膜充血、水腫,可見糜爛和滲出。查:患者瘦削,面色無華。中上腹壓痛。舌苔厚稍黃,脈沉稍弦。西醫(yī)診斷:慢性淺表糜爛性胃炎。中醫(yī)辨證:脾虛積滯、胃氣上逆。中醫(yī)治療:健脾消積,和胃降逆。處方: 枳實 (膚炒 )12g、 黃連 (吳茱萸水炒)12g、 生姜6g、 半夏 (姜炙)10g、薄樸(姜炙)10g、人參10g、炙甘草6g、

15、白術(土炒)15g、茯 苓10g、炒麥芽15g、蘇梗12g、黃苓8g、瓜簍12g、陳皮10g6劑, 每日 1 劑,水煎服。囑:戒煙酒,忌辛辣。二診: 2003年 3月 14日,自述胃脘脹痛減輕,食欲好轉。原方加砂仁8g,減黃連4g,連服18劑。三診: 2003 年 4 月 6 日,自述胃脘脹痛、嘈雜噯氣基本消失,惡心消失,精神食納好轉。本方增減服2 月余,諸癥消失,精神食納轉佳。隨訪 2 年正常。許紅容,男,46 歲,內受古烏海市人,5005 年 8 月 8 日,因慢性胃炎、膽囊炎復發(fā),胃脘脹痛網上述診。患者慢性胃炎、膽囊炎、膽結石反復發(fā)作12 年,時輕時重。本次 1 月前復發(fā),多方治療不見好

16、轉,現(xiàn)覺胃脘灼熱,脹痛明顯,痛及胸脅,伴厭食惡心,嘈雜噯氣,心煩頭昏,便秘尿黃,口干口苦,舌苔厚膩而黃。胃鏡提醒:慢性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中醫(yī)辨證:肝胃不和,合并肝膽濕熱。中治療療:疏肝和胃,清利濕熱。以枳實消痞合柴胡疏肝散為主:枳實(膚炒)12g、黃連10g、生 姜6g、半夏(姜炙)10g、厚樸(姜炙)10g、黨參10g、炙甘草6g、白 術 (土炒 )15g、 茯苓10g、炒麥芽15g、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川茸8g、香附15g、黃苓10g、瓜簍12g6劑,每日1齊L水煎服。囑:戒煙酒,忌辛辣。二診, 2005年 8月 15日,諸癥減輕,胃脘灼熱及心煩頭昏基本消失,口苦

17、基本消失,食納較前好轉。原方去黃芩,照原法再服6 劑。三診: 2005年 8月 22日,胸脅疼痛、噯氣、嘈雜及惡心消逝,口苦消逝。胃脫脹痛大減,飲食轉佳枳實消痞精選,部分稀釋,加工散劑900g, 每次10g, 每日 2 次,中斷服用遠2 月,諸癥消失。2) 腐敗性胃炎食療一 ) 慢性胃炎的飲食治療1. 注重食器具有營養(yǎng)的食物。多吃些高卵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包管機體的種種營養(yǎng)素足夠,避免貧血和營養(yǎng)不良,對貧血和營養(yǎng)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添富露蛋白量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肥肉、雞、魚、肝、腰等內凈。高維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穎蔬菜及生果,如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紅棗等。每餐最好吃2-3 個新穎山查,

18、以刺激胃液的分泌。2. 注意食用酸堿均衡。當胃酸分泌過量時,可喝牛奶、豆乳、吃饅頭或面包以中和胃酸,當胃酸分泌減少時,可用濃縮的肉湯、雞湯、帶酸味的生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幫忙消化,要避免引起腹部脹氣和含纖維較多的食物,如豆類、 豆成品、 蔗糖、 芹菜、 韭菜等。當?shù)昧宋s性胃炎時,宜飲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類物資會牢牢地吸附在胃壁上,對胃粘膜起保護作用,使已受傷的胃粘膜獲得修復,酸奶中獨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謝所產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內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剖析蛋白質產生毒素,同時使胃免遭毒素的腐蝕,有利于胃炎的治療和恢復。3. 當口服抗菌素治療某些炎癥性徐病時,應同時飲用酸奶,即彌補了

19、營養(yǎng),又避免了抗菌素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由于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桿菌,可使抗菌素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征象從頭取得均衡,同時回護了胃粘膜。二 ) 胃痛的中醫(yī)飲食治療胃痛,中醫(yī)稱為胃脘痛,屬于消化體系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緣故原由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過食生冷或肥甘美味,或暴飲暴食等;憂思憤怒,氣郁傷肝,肝失疏泄,氣逆犯胃;再者是飲食、勞倦等因素久傷脾胃,導致中氣不足、脾胃虛寒。中醫(yī)按" 辨證施治"的原則,對分歧病癥治法各別,可根據病情選方治療。1. 取鮮姜3-5 片,紅糖適量,以滾蛋水沏泡,趁熱飲服,服后取微汗。適用于冷氣犯胃的胃痛。2. 用大蔥3-4 段,死姜3-5 片

20、,黑胡椒里適當,以開火沖泡;或于水上煮蔥、姜半晌,服時可減少許食鹽調味,再放胡椒面,趁熱飲湯。合用于果感觸感染冷涼的胃痛。3. 取粳米 100 克,牛肉松25 克 ( 或別的肉松) 。將粳米用常法煮粥,到場肉緊調勻,趁熱用食。適用于脾胃虛寒而至的胃痛。三 ) 急性胃腸炎的中醫(yī)飲食治療急性胃腸炎是胃腸粘膜的急性炎癥。多發(fā)于夏春季候。以上吐下瀉、脘腹疼痛為重要臨床癥狀。在中醫(yī)屬于嘔吐、泄瀉范疇,中醫(yī)以為本病的產生,系受寒濕之邪或貪涼感覺寒濕,過食生冷肥膩,乃至毀傷脾胃,運化變態(tài)而致病。1. 取鮮藕1000-1500 克洗凈, 開水燙后搗碎取汁,用開水沖服,天天 2 次服完;或用去節(jié)鮮藕500 克,

21、生姜50 克,洗凈剁碎,用消毒紗布絞取汁液,用開水沖服。2. 用粳米 60 克,砂仁細末5 克,將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調入砂仁末,再煮沸1-2 開后便可,日夕服用。3. 取鮮土豆100 克, 生姜 10 克, 榨汁, 加鮮橘子汁30 毫升調勻,將杯放熱水中燙溫,每日服30 毫升。4. 用玉米芯750 克, 黃柏 6 克, 干姜 6 克, 共研細末,每日 3 次,每次 3 克,溫開水送服。5. 取綠茶、干姜絲各3 克,沸水沖泡,加蓋浸30 分鐘,代茶頻飲,每日數(shù)次。6. 用白豆 60 克, 略炒研粉,藿香葉 60 克, 曬干為末,夾雜為散。每次 10 克,每日4-5 次,姜湯收下。7. 與車前子

22、30 克,紗布包,加水500 毫升,煎余300 毫降,來渣,加粳米密飯湯,分2 次溫服。8. 用蔥白適量,搗碎炒熟,放肚臍部位,用膠布固定暖臍。每日1-2 次,連用很多天。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種致病因子的反復侵襲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由于粘膜的再生革新,末了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病因病機、西醫(yī)熟悉病因一般認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免疫因素為首要因素。飲酒、 飲食不節(jié)、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損傷的藥物(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膽汁反流等為其引發(fā)因素。病理淺表性胃炎的炎癥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層, 上皮細胞變 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細胞浸潤,引起粘膜充血、水腫、滲出。 多發(fā)于胃竇,有

23、時有少量糜爛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竇有較多的糜爛 灶,或伴疣壯突出,稱慢性糜爛性或疣狀胃炎。萎縮性胃炎,炎癥深切粘膜固有膜,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使粘 膜層變薄,粘膜皺諼平展,甚或消散,常伴隨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 生。部份患者幽門括約肌功能掉調,使十二指腸內容物返流入胃,因 為該內容物有膽汁的返流,而引起膽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多歸并膽結石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認識脾胃虛弱為其內涵因素,飲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勞逸過度為其誘 發(fā)因素。飲食不節(jié),積滯不化,郁遏氣機;憂思憤怒,肝掉疏鼓,氣滯胃 腕;過度辛勤則耗耗傷氣血,過分安閑則氣機不舒。脾胃素虛,加上以上諸因素致氣機不暢,郁滯胃脫,起落正常是 本病的

24、基本病機。癥狀辨證慢性胃炎大多無顯著癥狀,部份患者出現(xiàn)上腹飽脹不適、胃脫隱 痛、嘈雜曖氣、厭食惡心等。一樣平常胃體胃炎可見厭食、體重減輕, 或伴貧血;胃竇胃炎或伴膽結石,特別是膽汁返流較多者,可惹起急性糜爛而出現(xiàn)顯著疼痛、嘈雜、熾熱等,寬重時可出現(xiàn)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嘔血、黑便等。慢性胃炎正在中醫(yī)冊本中多屬胃痛、痞謙、噯氣、嘈純等范圍。本人經多年摸索,歸納出脾胃健壯、睥虛積滯、胃氣上逆、肝胃不和等證型,可兼并肝膽火勝、腸腑濕熱等。中醫(yī)治療以健睥消積、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主。以枳實消痞丸為主加減枳實消痞丸系金元時期明醫(yī)李東垣所創(chuàng)," 治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原方為

25、丸劑,我經多年探究,用本方加減做湯或濃縮加工做丸散劑,治療慢性胃炎,結果很好。枳實黃連生姜人參炙甘草茯苓麥芽等10 余味中藥用量、加減和煎服法:視病情輕重、病程是非、個別差別和辨證成果而定。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見胃痛、胃脹、痞滿、噯氣、嘈雜、泛酸、惡心、食欲欠安等癥狀者都可用本方辨證加減治療。虛寒者,減黃連加砂仁、吳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怒氣犯胃者,合金鈴子散加黃芩;胃氣上逆顯著者,加蘇梗,肝膽火甚者, 加柴胡、 黃芩; 腸腑濕熱者,加木香; 用量可按寒熱虛實增減。保健知識(1) 合理飲食,以防積滯傷及脾胃;(2) 戒煙酒,忌過食辛辣,以免對胃

26、粘膜的反復刺激;(3) 保持心情愉快,免得情志刺激;(4) 勞逸結合,以調和胃腸功能。慢性胃炎的治療( 一 ) 臨床浮現(xiàn)慢性胃炎的病程遷延,部分患者可無任何臨床顯露,但大多數(shù)可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癥狀,分外是膽汁反流存在時,常顯示為連續(xù)性上中脘部疼痛,可于進食后當即出現(xiàn),可伴有膽汁性嘔吐和食道炎的體現(xiàn)。 胃體胃炎和胃竇胃炎可有不同的臨床特性。胃體胃炎一般消化道癥狀較少,有時可出現(xiàn)明顯厭食、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 多系缺鐵性貧血) ,在我國唯一少數(shù)發(fā)生惡性貧血。胃竇胃炎的胃腸道癥狀較明顯,有時頗似消化性潰瘍,可有反復小量上消化道出血,以至出現(xiàn)嘔血,系胃粘膜屏障蒙受損壞而發(fā)生急性糜爛所致。慢性胃炎

27、多無顯著體征,有時可出現(xiàn)上腹部輕度壓痛。舌質、舌乳頭萎縮、貧血、消瘦等施展闡發(fā)。( 二 ) 辨證分型1. 肝胃氣滯型胃脘脹痛,飽悶不適,食后尤甚。痛無定處,胃痛連脅,熱氣頻做,矢氣較舒,或有惡心吐逆、泛酸。苔白薄,脈沉弦等。治宜舒肝和中、和諧胃氣為主。2. 胃熱陰虛型脘痛固執(zhí),胃中有灼熱感,疼痛多無規(guī)律性,但夜間和空肚為多,得食較緩??诟啥?,顴赤,心煩易喜,脈弦細而數(shù)等。治宜疏肝泄熱、養(yǎng)陰清熱為主。3. 脾胃虛寒型胃皖部隱約作痛,喜溫喜按,食欲消退,飯后飽脹,消瘦, 面色無華,神疲倦力,手足不溫,舌濃, 苔白, 脈沉細有力等。治宜健脾益氣、溫中和胃為主。4. 濕熱型上腹痛、刺痛或絞痛,拒按,

28、口臭,大便于結或溏,舌質紅,苔黃而膩、脈弦數(shù)。治宜健脾清熱化濕。( 三 ) 食物療法1. 肝胃氣滯型(1)生姜橘皮煎中國食療學:生姜、橘子皮各20g,水煎,每日 2-3 次。(2) 砂仁木香沖劑(民間驗方):砂仁5g,木香1g,藕粉、白糖適量。制法:將砂仁、木香研成面,和藕粉攪勻。食法:加白糖沖服,每日二次。(3) 黨參20g,柴胡6g,陳皮3g,黃米(大米炒至焦黃)50g。用法: 上藥加水4 碗煎至一碗半,代茶飲。 隔天一次,連服 1-6 天。 常見疾病飲食療法(4) 砂仁煮豬肚(經驗方):豬肚1個,砂仁末10g,胡椒粉、花椒姜、蔥、豬油、鹽、料酒、味粗各適量。制法:將豬肚洗凈,切片放入鍋內

29、煮沸,撈去俘沫,下入砂仁末、胡椒粉、蔥、姜等調料,煨至湯爛。食法:飲湯食肚。(5) 蘿卜絲餅( 中國食療學) :白蘿卜洗凈,制成絲,用素油煽炒五成熟,加肉末,調勻為餡備用。面粉適量,加水揉拌,合面團稍軟,成片,挖夾蘿卜絲餡,烙成小餅,每日吃1-2 個小餅,每日3 次。2. 胃熱陰虛型(1) 麥冬茶中國食療學:麥冬、黨參、北沙參、玉竹、天花粉各9g。將上藥共研成粗末。當茶飲,每服1齊L每日1次。(2) 番茄汁半杯,山渣汁一盅,混勻服下。一日 2-3 次。 (經驗方 )(3) 石斛12g,玉竹9g,大棗5枚,粳米60g。石斛、玉竹煎湯后去渣,入大棗、粳米煮粥食,天天1 劑,連服7-8 天。( 平易

30、近間驗方 )3. 脾胃虛寒型(1) 每次可用鮮牛奶150-200ml,生姜汁一湯勺,白糖少量,放瓦盅內,隔水燉服。( 民間驗方 )(2)白胡椒15g,豬肚1個。用法:將胡椒略打壞,放入治凈的豬肚內,并留少量的水份,然背面尾用線扎緊,放沙鍋內慢火燉至爛熟,調味服食。隔2-3 天服一次,連服3-5 次。 常見病飲食療法(3) 豬肚粥養(yǎng)生益壽百科辭典:豬肚500g,洗凈,加水煮七 成熟,撈出,切成細絲備用,再以大米、豬肚絲各100g,豬肚湯適量,煮成粥??杉邮[姜、五味調料。常常食用,可治脾、胃虛寒癥。(4) 木瓜500g,生姜30g,米醋500g。用法:共放瓦鍋中加水煮 湯,分 2-3 次吃完。 2-3 天 1 劑,可常服食。( 經驗方 )4. 濕熱型(1) 惹米、白扁豆煎劑中國食療學:慧米30g,白扁豆3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