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方劑:是在辯證審因確定治法之后,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組方基本結(jié)構(gòu)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方劑學:研究和闡明治法與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yī)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先秦時期 復方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五十二病方:記載五十二種病的癥狀與治療方劑(外科、皮膚科為主)、283首方,用藥242種、記載丸、湯、飲、散等內(nèi)服劑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劑型。標志方劑臨床應用已初具規(guī)模。兩漢時期 方劑學的形成和奠基黃帝內(nèi)經(jīng) ñ載方13首、劑型較豐富:湯、飲、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劑分類:“七方”說、提出治則:“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提出制方理論:“主病之謂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眱?/p>
2、漢時期 方劑學的形成和奠基傷寒雜病論(方書之祖):辨證論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藥于一體?!坝^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配伍嚴密,藥變方殊載方323首,使用藥物270多味;劑型豐富,煎服有法;療效卓著,流傳千古。魏晉南北朝時期 注重實用,略于理論肘后備急方(簡、便、廉、效):單方510首、復方494首;多用于治療突發(fā)急癥;論述簡要,載錄之藥方“皆已試而后錄。隋唐時期 大部頭方書的出現(xiàn)千金方 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孫思邈):載方7500多首;病癥類方,首列婦兒;專輯“食治”卷;收錄保健、美容方。外臺秘要:載方6800多首;保存許多散失方;按科、病分類方劑。宋(金)元時期 方劑學的全面發(fā)展
3、1.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編制的成藥典載方確有效驗而實用;詳列主治、組成外,尚詳述藥物的炮制和制劑;用藥辛溫香燥2.??品綍鴨柺溃盒核幾C直訣(錢乙),最早的兒科??品綍?.方論專著產(chǎn)生:傷寒明理論(成無已)第一部專門用君臣佐使理論剖析方劑的專著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善用寒涼,為寒涼派,著宣明論方;張從正主張攻下,為攻下派,著濡門事親 ;李東垣專補脾胃,為補土派,著脾胃論 ;朱震亨力倡滋陰,為滋陰派,著丹溪心法明清時期 方藥共榮、由博返約1. 載方之巨,歷史之最:普濟方載方61739首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一部方書2. 方論專著,層出不窮:醫(yī)方考、醫(yī)方集解3.專病專方,病證結(jié)合醫(yī)林改錯(王
4、清任)主要針對瘀血病證溫病條辨(吳瑭)針對溫熱病證4、 方劑分類,已具模型(1)功效分類方劑醫(yī)方集解 (2)治法分類方劑景岳全書(張景岳)醫(yī)學心悟(程鐘齡)近現(xiàn)代時期繼承整理與現(xiàn)代化研究1、大量古代方書之??霭?、方劑工具書的大量涌現(xiàn)以中醫(yī)方劑大辭典為杰出代表3、教材建設的不斷更新4、實驗方劑學的雛形出現(xiàn)5、中藥新藥的研究和生產(chǎn)治法,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法則。治療大法:針對某一類證候(病機)共性所確立的治法。具體治法:針對具體證候(病機)所確定的治法。證:指對疾病所處的一定階段的病機概括或給疾病機體一定階段機體狀態(tài)的概括,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惡雙
5、方力量的對比,是疾病本質(zhì)的具體表現(xiàn)。侯:指這種病機或狀態(tài)可被觀察到的外在表現(xiàn)。表證:外感病的初期,起病較急,病位較淺,病情較輕,病程較短,以發(fā)熱惡寒、頭身痛、舌苔薄白、脈浮為常見證的證候。里證:病邪深入臟腑、氣血、骨髓所致,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長的證候。實證:或是由病人體質(zhì)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nèi)的某些病理產(chǎn)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虛證:或因體質(zhì)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八法:醫(yī)學心悟醫(yī)門八法:“論病之源,以內(nèi)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
6、、陽八字統(tǒng)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焙?法:1汗法是通過開泄腠理、調(diào)暢營衛(wèi)、宣發(fā)肺氣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證:表證、風濕痹證、麻疹初起,疹發(fā)不暢、水腫初起,腰以上腫甚、瘡瘍初起而有寒熱表證吐 法;1、定義:通過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類治法。2、使用條件:病位居上、內(nèi)蓄實邪、病勢急暴體質(zhì)壯實(體虛氣若、孕婦、小兒慎用)3、適應病證:中風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下法1、定義:通過瀉下、蕩滌、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jié)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祛
7、邪除病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證:古代:有形積滯、無形熱邪(釜底抽薪)、腸癰;現(xiàn)代:各種中毒癥、腹部術后3、分類:寒下、溫下、潤下、逐水和 法1、含義:狹義:和解-少陽證;廣義:調(diào)和-表里、營衛(wèi)、陰陽、臟臟間的失調(diào)不和,是通過和解或調(diào)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里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證與分類:邪犯少陽:和解少陽;肝脾不和:調(diào)和肝脾;腸寒胃熱:調(diào)和腸胃。注:少陽證:傷寒論云:“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熱一證是“三陽”證的共同點,也是陽證與陰證辨別的關鍵?!叭枴狈謩e為太陽、陽明、少陽。少陽證是“三陽”證中的一種類型。癥狀:寒熱往來、口干、咽干、
8、目眩、胸肋苦滿痛、默默不欲飲食等,為半表半里之證。溫 法1、定義:通過溫里祛寒作用,以治療里寒證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癥:里寒證:寒從中生、外寒直中清 法1、定義:通過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熱之邪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證:里熱證3、常用分類: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虛熱消 法1、定義:是通過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qū)蟲等方法,使氣、血、痰、食、水、蟲等漸積形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證: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nèi)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瘡瘍癰腫。補 法1、定義:通過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以主治各種虛弱證候的一類治法。2、適應病證:(
9、1)虛證。(2)正虛感邪。3、分類: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七方說:素問·至真要大論:“大、小、緩、急、奇、偶、復”按病證分類:首見于五十二病方后有 傷寒雜病論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濟方張氏醫(yī)通 醫(yī)方考按主方分類:為明代·施沛祖劑首創(chuàng)。歸納病機、治法共性類方研究有較好作用。這種以方劑組成藥物為主要依據(jù)的分類,往往忽視了方劑始見之先后十劑: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條例提出“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種”配伍:指根據(jù)病情的需要和用藥法度,將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形式:同類相須、異類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糾偏、引經(jīng)報使配伍
10、的作用1. 增強藥力,即增強單味藥物的藥力。2. 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3. 控制多功用單味中藥的功效發(fā)揮方向。4. 擴大治療范圍。5. 控制藥物的毒副作用。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1.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2.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佐藥:1.佐助藥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2.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的藥物。3.反佐藥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使藥:1.引經(jīng)藥能引領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2.調(diào)和藥具有調(diào)和方中諸
11、藥作用的藥物。以法統(tǒng)方是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君臣佐使是組方的基本結(jié)構(gòu)和形勢,是體現(xiàn)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解表劑:1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fā)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證的方劑,統(tǒng)稱解表劑。2分類:辛溫解表劑、辛涼解表劑、扶正解表劑。3適應病證:風寒所傷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起之時,見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無汗或有汗,苔薄白,脈浮等:4使用注意:(1)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 (2)宜溫服,服后避風寒,溫服。藥后避風寒、保暖、取微汗。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盡劑。 (3)禁食生冷、油膩之品 (4) 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
12、,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辛溫解表劑:風寒表征麻 黃 湯 類傷寒論-1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太陽傷寒)3癥狀: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咳喘、苔薄白、脈浮緊或流涕、噴嚏等。4配伍特點:麻桂相須,增強發(fā)汗解表之力。麻杏相使,加強宣肺平喘之效。5運用: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病機分析 主治癥狀桂 枝 湯 類傷寒論-1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恢復衛(wèi)陽和營陰的平衡協(xié)調(diào))。2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太陽中風)3癥狀:惡風(寒)、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緩或身痛、流涕、噴嚏等。4配伍特點
13、:發(fā)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diào)。5運用: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基礎方,又是調(diào)和營衛(wèi)、調(diào)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風,發(fā)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要點。麻黃湯與桂枝湯之比較病汗與藥汗之區(qū)別: “病汗常帶涼意,藥汗則帶熱意,病汗雖久,不足以去病,藥汗瞬時,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經(jīng)方實驗錄九味羌活湯 類 張元素方,錄自元·王好古此事難知-1功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2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3癥狀: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4配伍特點:(1)溫散藥和清熱藥的結(jié)合運用(2)分經(jīng)論治“視其經(jīng)絡前后左右之不同,從其
14、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惫蔬\用當靈活權(quán)變,不可執(zhí)一。動態(tài)觀念,個體化用藥。5運用:辨證要點:本方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兼有內(nèi)熱證的常用方,亦是體現(xiàn)“分經(jīng)論治”思想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為辨證要點。6臨床應用: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劑,故風熱表證及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風濕性關節(jié)炎、偏頭痛、腰肌勞損等屬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者。小青龍湯 類 傷 寒 論 1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2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有水飲證。(表寒內(nèi)飲證)。注:常見證型治要:(1)寒飲停肺證:臨床表現(xiàn):咳嗽氣喘,或哮鳴有聲,胸部緊悶,不能平臥,吐稀白痰涎。治療方法:溫肺化飲
15、。代表方劑:小青龍湯(2)寒飲停胃證:臨床表現(xiàn):胃脘痞脹,胃中有振水聲,脘腹喜溫畏冷,背寒,嘔吐清水,痰涎,或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飲,心悸氣短,頭昏目眩,食少便溏。治療方法:溫化水飲,健脾利濕。代表方劑:苓桂術甘湯(3)飲停胸脅證:臨床表現(xiàn):胸廓飽滿,胸部脹悶或痛,咳嗽氣喘。治療方法:逐水祛飲。代表方劑:十棗湯3癥狀: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咳喘、痰涎清稀量多甚或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痛、或頭面四肢浮腫、脈浮。4配伍特點:散中有收、開中有合5運用: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nèi)停喘咳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以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辛涼解表劑:1適應證:外感風
16、熱表證。2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有汗,頭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苔薄白或兼微黃,脈浮數(shù)。銀 翹 散 類溫病條辨1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2主治:瘟病初起。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疼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3配伍特點:(1)辛涼解表方中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溫之品。指荊芥穗、淡豆豉增強君藥的辛涼發(fā)散,體現(xiàn)了“去性取用”的方法。(2)整方是以辛涼透表為主,但配了清熱解毒的藥物。辛涼透表與清熱解毒相配伍,體現(xiàn)出整個方子清疏兼顧,以疏散為主。3運用: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風溫初起之風熱表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fā)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4使用注意:不宜久煎桑
17、 菊 飲 類溫病條辨1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2主治:風溫初起,肺失清肅,表熱輕證3運用:(1)辨證要點:本方是主治風熱犯肺之咳嗽證的常用方劑。臨床應用以咳嗽,發(fā)熱不甚,微渴,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銀翹散與桑菊飲之比較: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桑菊飲宣肺止咳之力大扶正解表劑:適用于表征兼正氣虛弱者敗 毒 散 類宋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2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 。3運用:(2)適應病證:老人、小兒、久病、產(chǎn)后,氣虛之人外感風寒濕邪。(2)辨證要點:本方是一首益氣解表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憎寒壯熱,肢體酸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為辨證要點。注:人參的作用:1、助正氣
18、以鼓邪外出2、散中有補,防止耗傷正氣逆流挽舟法:以敗毒散治療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其證為外邪從表陷里。和解劑:1、定義:凡具有和解少陽、調(diào)和肝脾、調(diào)和腸胃等作用,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等證的方劑,統(tǒng)稱和解劑。2、適應病證傷寒少陽證肝脾不和證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3、分類:和解少陽傷寒少陽證 ;調(diào)和肝脾肝脾不和證 ;調(diào)和腸胃寒熱互結(jié)痞證。4、使用注意:純虛不宜用,以防其傷正;因又兼顧正氣,故純實者亦不可選,以免貽誤病情。和解少陽:發(fā)熱是“三陽”共同點,也是陰證和陽證的辨別的關鍵。1太陽證多為發(fā)病初起時,正能勝邪。通稱為表證。2陽明證為發(fā)病高峰期,邪正激烈相爭,為里熱證又稱陽明經(jīng)證。3少陽證為
19、邪正相持,不相上下,待機轉(zhuǎn)變,為半表半里證。小柴胡湯 類傷寒論1病機:邪踞少陽,膽胃不和。2功用:和解少陽。3配伍特點: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少陽為主,兼和胃氣。4運用: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少陽病證的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5用量特點:柴胡重用,柴胡人參、甘草1倍以上。調(diào)和肝脾:適用于脾胃不和的病癥。肝的生理功能:1.肝喜條達 2.肝主升發(fā) 3.肝為剛臟,“肝體陰而用陽”:“體”是指肝的本體;“用”是指肝臟的功能活動包括病理變化。 4.肝氣與春氣相應脾的生理功能:1. 運化水谷 2. 運化水液 3
20、. 統(tǒng)攝血液肝脾兩者在生理上協(xié)同,在病理上又相互影響。在病理狀態(tài)下,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化生氣血不足,則成肝藏陰血不足,肝疏泄功能就會減退,肝氣就會郁結(jié);陰血不足影響陰陽失去平衡,肝旺要克伐脾胃,如肝失疏泄進一步不能幫助脾胃運化。四 逆 散 類傷寒論1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2主治:陽郁厥逆證:四逆即手足不溫,因寒邪侵犯人體,郁遏陽氣不得疏布,陽氣郁結(jié)不能布散而導致四肢發(fā)冷。3辨證要點:本方原治陽郁厥逆證,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礎方。臨床以手足不溫,或脅肋、脘腹疼痛,脈弦為辨證要點。逍 遙 散 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功效: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2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3配伍特點:補肝體、助肝用體用
21、并調(diào);肝脾同治,氣血津液兼顧。4運用:辨證要點:本方為疏肝養(yǎng)血的代表方,又是婦科調(diào)經(jīng)的常用方。臨床以兩脅作痛,神疲食少,月經(jīng)不調(diào),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調(diào)和腸胃:適用于腸胃不和之寒熱錯雜、虛實夾雜、升降失常證。半夏瀉心湯 類傷寒論清熱劑:1、定義:凡以清熱藥為主要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tǒng)稱清熱劑。2、適應病證:里熱證。3、分類:清氣分熱 熱在氣分證清熱涼血 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證清熱解毒 溫疫、溫毒、火毒及瘡瘍疔毒等證清臟腑熱 邪熱偏盛某一臟腑之火熱證候清虛熱 陰虛發(fā)熱證中以虛熱內(nèi)擾為主要病機者。清氣分熱:適用于熱在氣分證。白 虎 湯 類傷寒論君藥石膏;臣
22、藥知母;佐藥粳米、炙甘草;使藥炙甘草1運用:辨證要點:本方為治陽明氣分熱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2使用注意:(1)以下情況不可誤用:表證未解的無汗發(fā)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fā)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 (2)關于用法米熟湯成;溫服 (3)關于石膏用量3060g 清營涼血:適用于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諸證。清 營 湯 類溫病條辨1運用: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熱邪初入營分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2使用注意:本方清涼質(zhì)潤,如內(nèi)有痰濕,或陽虛發(fā)熱,均應忌用。清熱解毒:適用于瘟疫、溫毒、
23、火毒及瘡瘍疔毒等癥。黃連解毒湯 類,方見肘后備急方,名見外臺秘要引崔氏方1辨證要點:本方為苦寒直折、清熱解毒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大熱煩躁,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便秘加大黃;吐血、衄血、發(fā)斑加玄參、生地、丹皮;發(fā)黃加茵陳、大黃;疔瘡腫毒加蒲公英、銀花、連翹。3使用注意:本方為大苦大寒之劑,久服或過量易傷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清臟腑熱:適用于邪熱偏盛某一臟腑所產(chǎn)生的火熱證。龍膽瀉肝湯 類醫(yī)方集解1功用: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經(jīng)濕熱。2配伍特點:瀉中有補,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傷正,瀉火而不伐胃。3辨證要點:本方為主治肝膽實火上炎,濕熱下注的常用方。臨證以口苦,舌
24、紅苔黃,脈弦數(shù)有力為辨證要點。4使用注意:本方中藥多苦寒,易傷脾胃,故對脾胃虛寒和陰虛陽亢之證,皆非所宜。白頭翁湯 類傷寒論1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2主治:熱毒痢疾。3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熱毒血痢之常用方,臨證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為證治要點。4加減變化:外有表邪,惡寒發(fā)熱者加葛根、連翹、銀花;里急后重較甚加木香、檳榔、枳殼;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鴉膽子(桂元肉包裹)芍 藥 湯 類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1配伍特點:清熱燥濕與調(diào)和氣血并用;兼以“通因通用”及反佐之法。2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濕熱痢疾的常用方。以痢下赤
25、白,腹痛里急,苔膩微黃為辨證要點。3加減變化:白多赤少:加厚樸、砂仁、車前、澤瀉赤多白少:去肉桂、當歸,加丹皮、地榆、白頭翁清虛熱:適用于陰虛發(fā)熱正。青蒿鱉甲湯 類溫病條辨1功用:養(yǎng)陰透熱。2主治:瘟病后期,邪伏陰分證。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3方解:君藥:鱉甲、青蒿;臣藥:細生地、知母;佐藥:丹皮。溫里劑:1、定義:凡以溫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溫里助陽,散寒通脈作用,用于治療里寒證的方劑,統(tǒng)稱溫里劑。2、適應病證:里寒證 :里寒證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證。里寒證以畏寒肢涼,喜溫蜷臥,面色蒼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長,脈沉遲或緩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3、分類:(1)溫中祛寒 中焦虛寒證;(2
26、)回陽救逆 陽氣衰微的危重病證;(3)溫經(jīng)散寒 寒邪凝滯經(jīng)脈所致諸證.4、使用注意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本類方劑多配伍補氣藥物,以使陽復氣充 。多由辛溫燥熱之品組成,使用時必須辨別寒熱之真假,真熱假寒證禁用。 素體陰虛或失血之人亦應慎用,以免重傷陰血 。 陰寒太盛或真寒假熱,服藥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涼藥物,或熱藥冷服,避免格拒。溫中祛寒:適用于中焦虛寒證。不疼?;窘M方規(guī)律中焦虛寒:(1)陽虛失溫:溫中祛寒藥干姜,吳茱萸;(2)脾失健運:益氣健脾藥人參,白術。理 中 丸 類傷寒論1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2主治:脾胃虛寒證:脘腹作痛、嘔吐、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無力
27、脾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崩漏、血色暗淡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吐;或小兒慢驚風。3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脘腹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畏寒肢涼,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辨證要點。 4使用注意濕熱內(nèi)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注:本方在金匱要略中作湯劑,稱“人參湯”。理中丸方后亦有“丸不及湯”四字。因為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仃柧饶妫哼m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甚或陰盛格陽、戴陽的危重病證。不清痛否。四 逆 湯 類傷寒論1功用:回陽救逆。2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3癥狀:惡寒蜷縮、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
28、滑、脈微細。4配伍特點:心脾腎兼顧以峻溫心腎為主;溫陽與補氣結(jié)合而使先后天互生。5辨證要點:本方是回陽救逆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脈微細為辨證要點。6使用注意:服藥后出現(xiàn)嘔吐拒藥者,可將藥液置涼后服用。本方純用辛熱之品,中病手足溫和即止,不可久服。真熱假寒者忌用。7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腸炎吐瀉過多、或某些急證大汗而見休克屬陽衰陰盛者。 溫經(jīng)散寒:適用于寒凝經(jīng)脈證。疼。地黃:生地(米黃色):清血涼血;熟地(黑色):補血。當歸四逆湯 類傷寒論1功用: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2主治:血虛寒厥證。3癥狀:手足厥寒、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
29、沉細或細而欲絕。4配 伍 特 點:溫陽與散寒并用;養(yǎng)血與通脈兼施。5辨證要點:本方是養(yǎng)血溫經(jīng)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6臨床應用:本方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jīng)、肩周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屬血虛寒凝者。四逆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鑒別比較補益劑:1、定義:凡以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主治各種虛證的方劑,統(tǒng)稱補益劑。2、適應病證:五臟虛損證。3、分類:補氣氣虛證 補血血虛證 氣血雙補氣血兩虛補陰陰虛證 補陽陽虛證 陰陽并補陰陽兩虛補氣:適用于脾肺氣虛證肢體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面色萎白、食少便
30、溏、虛熱自汗、舌淡苔白、脈虛弱。組方規(guī)律:補氣藥+除濕藥(芳化、淡滲);行氣藥+ 升提藥四君子湯 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功用:益氣健脾。2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3配伍結(jié)構(gòu):白術、茯苓是健脾祛濕的常用配伍組合。4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常用方,亦是補氣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面白,食少,氣短,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證要點。5臨床應用: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潰瘍病等。補中益氣湯 類內(nèi)外傷辯惑論1功用:升陽舉陷;補中益氣。2主治:脾虛氣陷證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飲食減少、大便稀溏、面色萎黃、脫肛、子宮脫垂、久瀉
31、久痢、崩漏、舌淡、脈虛;氣虛發(fā)熱證身熱、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自汗舌淡、脈虛大無力。3配伍特點:補氣與升陽并舉,重在補氣補氣與養(yǎng)血結(jié)合,意在“陽生陰長” 補而不滯.4臨床應用:(1)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2)內(nèi)臟下垂、重癥肌無力;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chǎn)后癃閉;眼科之眼瞼下垂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均可使用。補血:適用于血虛證。四 物 湯 類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1功用:補血調(diào)血。2主治:營血虛滯證。3癥狀: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口唇爪甲色淡、月經(jīng)量少、色淡或前或后、或經(jīng)閉不行、臍腹作痛、瘕塊硬結(jié)、舌淡、脈細弦或細澀。4配伍特點: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5辨證
32、要點:本方是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基礎方。以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6使用注意:陰虛發(fā)熱,以及血崩氣脫之證,不宜使用。 歸 脾 湯 類正體類要1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2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血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苔薄白、舌淡、脈細微。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舌淡、脈細弱。3配伍特點:心脾同治,重在治脾。 氣血并補,重在補氣。4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5臨床應用:為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神經(jīng)衰弱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者可選
33、用本方。氣血雙補:適用于氣血兩虛證。八珍湯(八珍散)1功用:益氣補血。2主治:氣血雙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虛弱或虛大無力。3方解:君藥人參、熟地;臣藥白術、茯苓、當歸、白芍;佐藥川芎;使藥炙甘草。補陰:適用于陰虛證。組方思路:六味地黃丸 類小兒藥證直訣1功用:滋補肝腎。2主治:陰盛陽虛證。3癥狀: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小兒囟門不合、足跟作痛、牙齒動搖、遺精、盜汗、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4配伍特點:三補三瀉,以補為主;三陰并補,補腎為主。5臨床應用: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
34、亢進、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腎陰虛弱者。6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肝腎陰虛證的基礎方。以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7加減變化: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玄參。脾虛氣滯者,加白術、砂仁、陳皮。8使用注意:消渴:補陰藥(玉竹、知母、葛根);補氣藥活血藥。頭暈頭痛(陰虛陽亢):高血壓:首烏、鉤藤、天麻、菊花;伴動脈硬化:丹參、葛根。癡病、記憶力減退(腦失髓養(yǎng)):填精補髓藥(血肉情之品)開竅化濁藥;活血藥通絡藥。遺精、滑精(虛火擾動精室):知母.黃柏知柏地黃丸;收澀藥。耳聾、耳鳴:磁石、菖蒲、五味子耳聾左慈丸 。水腫、小便不利(水濕內(nèi)停):利尿藥:車前仁、玉米須、冬瓜皮、白茅根
35、,重用山藥。腰膝痠軟:杜仲、川斷、牛膝、狗脊。牙痛:地骨皮、知母、黃柏、細辛(少量)。咽干咽痛:清熱宣肺利咽藥:玄參、淅貝、桔梗、木蝴蝶。悸、怔忡(心腎不交):炙甘草、苦參(抗心律失常)安神藥(“補心欲先實腎”)。視物昏花(肝腎陰虛):補肝明目藥:菟絲子、菊花杞菊地黃丸 ??却ǚ文I陰虛):止咳平喘藥:五味子、杏仁補肺陰藥:麥冬麥味地黃丸 。大補陰丸 類丹溪心法1配伍特點:滋陰藥與清降虛火藥相配,標本兼顧,培本為主,清源為輔。2辨證要點:本方為滋陰降火的基礎方。臨床以骨蒸潮熱、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為辨證要點。3使用注意:脾胃虛弱,食少便溏,以及火熱屬于實證者不宜使用。4加減變化:陰虛較重 加
36、天冬、麥冬;骨蒸潮熱 加地骨皮;咯血、吐血 加仙鶴草、旱蓮草、白茅根;遺精 加金櫻子、芡實、桑螵蛸、山茱萸補陽:適用于陽虛證。組方用藥思路:腎陽虛補陽藥+補陰藥+利水藥腎 氣 丸 類金匱要略1功用:補腎、助陽。2主治:腎陽不足證。3癥狀: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少腹拘急、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轉(zhuǎn)胞、痰飲、水腫、腳氣、消渴、舌淡胖、脈虛弱。4配伍特點:補陽藥配補陰藥,意在“陰中求陽”。大量補陰藥配少量補陽藥,意在“少火生氣”,鼓舞腎氣。5辨證要點:本方為補腎助陽的常用方。以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為辨證要點。陰陽雙補:適用于陰陽雙虛證。地黃飲子 類圣濟總
37、錄1配伍特點:標本兼顧,上下并治;治本治下為主。2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腎虛喑痱的常用方。以舌喑不語,足廢不用,脈沉細弱為辨證要點。3使用注意: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陽熱之象明顯者,不宜應用。4加減變化:痱而無喑者減去石昌蒲、遠志喑痱以陰虛為主,痰火偏盛去附、桂,酌加川貝母、竹瀝、膽南星、天竺黃兼有氣虛酌加黃芪、人參理氣劑:1定義:凡以理氣藥為主組成,具有行氣或降氣作用,以治療氣滯或氣逆病證的方劑,統(tǒng)稱理氣劑。屬于“八法”中的消法。行氣:適用于氣機郁滯證。越 鞠 丸 類丹溪心法1功用:行氣解郁。2辨證要點:本方是主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的代表方。以胸膈痞悶,脘腹脹痛,飲食不消等為辨證要點。3因痰郁
38、乃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則痰郁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此亦治病求本之意。4配伍特點:以五藥治六郁,貴在治病求本;諸法并舉,重在調(diào)理氣機。5本方是主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的代表方。7朱丹溪的六郁學說和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學說。降氣:適用于肺胃氣逆不降,以致咳喘、嘔吐、噯氣、呃逆等癥。蘇子降氣湯 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 。2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3配伍特點:上下兼顧,標本同治,治上治標為主。氣血津液同治。潤燥相濟。4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痰涎壅盛,上實下虛之喘咳的常用方。臨床以胸膈滿悶,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膩為辨證要點。類方比較:對蘇子降氣湯與小青龍湯進行比較。理血劑
39、:1、定義:凡以理血藥為主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以治療瘀血或出血病證的方劑,統(tǒng)稱理血劑。2、適應病證:血瘀證。出血證。3、分類:活血祛瘀 血瘀證;止血 出血證。4、使用注意:辨清瘀血或出血的原因,分清標本緩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顧,切不可見瘀消瘀,見血止血。 使用活血祛瘀劑時常輔以養(yǎng)血益氣之品,使祛瘀而不傷正。 峻猛逐瘀,只能暫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勿使過之。 止血劑有滯血留瘀之弊,必要時,可在止血劑中輔以適當?shù)幕钛铕鲋罚蜻x用兼有活血祛瘀作用的止血藥,使血止而不留瘀 。出血因于瘀血內(nèi)阻,血不循經(jīng)者,治法當祛瘀為先 。活血祛瘀劑其性破泄,易于動血、傷胎,故凡婦女經(jīng)期,月經(jīng)
40、過多及孕婦,均當慎用或忌用。活血祛瘀:適用于各種血瘀證。血府逐瘀湯 類醫(yī)林改錯1功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2主治:胸中血瘀證(瘀血內(nèi)阻、氣機郁滯)。3癥狀: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內(nèi)熱瞀悶,入暮潮熱,急躁易怒,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zhì)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弦緊。4配伍特點:氣血并治,活血為主;祛瘀養(yǎng)血,邪正兼顧;升降并用。5辯證要點:本方廣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種病證。臨床應用以胸痛、頭痛,痛有定處,舌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為辨證要點。6使用注意:方中活血祛瘀藥較多,故孕婦忌用。補陽還五湯,清·王清任。
41、醫(yī)林改錯1方源:醫(y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2方名為何為“補陽還五”?王清任認為,若人身元氣為十成,則左右半身各占五成;虧五成而左右各剩二成半時,會出現(xiàn)氣虛之證。此時一旦有空虛之隙,所剩二成半歸并一側(cè),或左或右,必停留而瘀,導致半身不遂。因此,得出氣虛而血瘀的理論。所謂“補陽還五”,還五,還那丟失的百分之五十,這是一種比喻,是指應迅速用大補元氣的方法使周身元氣得以恢復。其實質(zhì)就是補足人體“十分”元氣之意。 3組成:黃芪J。當歸尾C。赤芍Z、 地龍Z、 川芎Z、紅花Z、桃仁Z。4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
42、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蹇語、口角流涎,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5功用:補氣、活血、通絡。6配伍特點:重用補氣藥與少量活血藥相配,使氣旺血行治其本,祛瘀通絡治其標。7現(xiàn)代運用: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癱,上肢或下肢痿軟,面神經(jīng)麻痹、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等,并擴大運用于腦外傷后遺癥、血瘀頭痛、冠心病、慢性風心病頑固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癥、腎病綜合征、萎縮性胃炎、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慢性盆腔瘀血綜合征、雷諾氏病、坐骨神經(jīng)痛、眼性重癥肌無力、肥大性鼻炎、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性眼病等屬氣虛血瘀者。8隨癥加減: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牛膝、杜仲;久病加水蛭、虻蟲;語音不利,加菖蒲、郁金、遠志化痰開竅;口眼歪斜,合牽正散;痰多,加半夏,天竺黃;偏寒,加附子;脈虛,加黨參、白術。9使用注意:(1)使用時,以病人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脈緩弱者為宜。(2)使用本方,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愈后還應繼續(xù)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3)若中風后半身不遂屬陰虛陽亢,痰阻血瘀,見舌紅苔黃、脈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4)如果與西藥、針灸等療法配合應用,療效會更好。10學習此方的意義何在?是益氣活血的代表方。是治療中風后遺證的常用方。11小結(jié):補陽還五湯立方之本在于氣虛,是用于治療“虧損五成元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遼寧軌道交通職業(yè)學院《分子生物學4》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濟南2025年山東濟南市鋼城區(qū)所屬事業(yè)單位招聘初級綜合類崗位26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1
- 綿陽飛行職業(yè)學院《消化系統(tǒng)疾病》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成都醫(yī)學院《DesignofStructures》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青島電影學院《作物育種學總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源廣東河源市消防救援支隊2025年第一批政府專職消防員招聘86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動物炭黑、動物膠及其衍生物項目效益評估報告
- 沈陽工業(yè)大學《藥用作物栽培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屆高考語文補充背誦詩詞:《青玉案·元夕》教學設計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yè)學院《Java應用設計案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海洋鉆井(平臺)
- (完整版)電梯的鋼結(jié)構(gòu)施工方案
-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ppt全共64頁課件
- 腰椎間盤突出癥(腰痹病)中醫(yī)臨床路徑
- 教學團隊建設總結(jié)報告
- 研發(fā)經(jīng)費填報指標說明及核算方法
- 裝飾施工進度計劃網(wǎng)絡圖及橫道圖
- 一年級思維訓練(課堂PPT)
- 實木電腦桌書桌安裝圖
- GB_T 27025-2019 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高清版)
- 俱樂部經(jīng)營俱樂部經(jīng)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