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式起源及演變探究述評_第1頁
處置式起源及演變探究述評_第2頁
處置式起源及演變探究述評_第3頁
處置式起源及演變探究述評_第4頁
處置式起源及演變探究述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處置式起源及演變探究述評摘 要:處置式是漢語特有的一種句法結構,它一直是漢 語語法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主要對漢語處置式歷時起 源與演變的研究做一個簡要的梳理,現(xiàn)代漢語共時的研究在 此不做介紹。我們認為只有理順處置式的歷時發(fā)展脈絡和規(guī) 律,才能真正把共時的語法現(xiàn)象研究透徹。關鍵詞:處置式歷時起源與演變一、處置式的提出“處置式”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先生(1943)提出的, “凡是助動詞把目的語提到敘述語的前面,以表示一種處 置,叫作處置式?!彼谶@個概念中抓住了處置式最本質的 特征一一提賓,這也是后來研究處置式諸多方面最重要的一 點。同時他對處置式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描寫:“處置式是 把人怎樣安

2、排,怎么樣支使,怎么對付;或把物怎么處理, 或把事情怎樣進行”,指出了處置式兩個很重要的特點:1. 處置式有“活用”的現(xiàn)象;2處置式和被動式是意義相仿的 兩種形式。"活用”所舉的例子其實就是后來吳福祥提到的 “致使義的處置式”。后來梅祖麟根據(jù)處置式和被動式的關 系提出了 “被”字句對處置式發(fā)展的影響。黎錦熙(1932)認為,“提賓”是“把”字的一種用法, 部分“把”字句的語法意義是“措置處理”。“措置處理” 的意思和王力先生提出的“處置”是同理的。因此我們有理 由相信黎錦熙先生最先提出了 “處置式”的語義特性,而王 力先生最早完整地提出了 '處置式”這一概念。二、處置式的起源

3、研究處置式一直是漢語史研究的熱點,但大體都是對一段時 期的處置式進行描寫,在詳細描寫的基礎上探究處置式的來 源。目前已有眾多學者對處置式的來源做了各種角度的研究 和推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早對處置式進行研究的是祝敏徹。他(1957)選取了 共時平面存在的“將”字句和“把”字句做歷時的考察。文 章認為“將”和“把”均是由動詞虛化而來。虛化的條件是 “將”和“把”出現(xiàn)在連動式的第一個動詞位置上。他還認 為'連動式虛化為處置式,和連動式虛化為工具語,是同時 發(fā)生、同時完成。"文章同時認為"將”字句和"把”字句 的意義和用法幾乎是完全一致的。作為最早一篇處置式

4、歷時 研究的文章,它基本上摸清了處置式“將”字句和“把”字 句歷時發(fā)展的脈絡。"處置式從連動式虛化而來”這一觀點 也是非常有啟發(fā)性的,后來許多學者均堅持了這一觀點。祝 敏徹對“將”字句和“把”字句的描寫并不全面,僅僅從謂 語、賓語和補語語法成分的角度對處置式進行了劃分,對處 置式句義本身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文章中還提到了 “將”字句和“把”字句長期并存的情況,對于“將”字句 和“把”字句的區(qū)別沒有清楚的認識,也沒有提到“將”字 句后來在口語中消亡的原因。王力(1958)和祝敏徹的觀點完全一致。太田辰夫( 1958)率先提出最早的處置式是上古的 “以”字句,“把”和“將”是“以”的替

5、代,并且將處置 式分為六類。這一觀點的提出是非常大膽的,直接將處置式 的產生時間提前到上古時期,而且這一觀點后來也成為討論 的焦點。太田辰夫對處置式的劃分也是很有建設性的,已經 包含了后來梅祖麟提出的廣義處置式中的處置(為)。但他 并沒有就處置式產生的原因,“以"和“將” “把”的興替 做具體的論述。陳初生(1983)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論述,并且 論證了 “以”的虛化過程。陳初生認為,連動式中的“以” 先由動詞虛化為工具語的介詞,再由工具語的介詞進一步虛 化為處置式的介詞。這一觀點后來得到眾多學者的支持。但 他認為處置式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處置式的產生是漢 語施受關系表達方

6、式多樣化的結果,是修辭的因素刺激了這 一句法的發(fā)展;二是處置式的詞序似乎是上承遠古和上古前 期漢語的前置而來?!边@樣的解釋還有待推敲。葉友文(1988)首次根據(jù)處置式表達的語義關系對處置 式進行分類。他將處置式分為“純處置”''處置到”和“處 置給”三種。隨后的眾多學者均采用這一觀點,根據(jù)語義關 系對處置式進行分類。法國學者貝羅貝(1989)在祝敏徹的基礎上首次用現(xiàn)代 的語法化理論解釋“把”字句產生的原因:連動式經過一個 語法化的過程變成了處置式。第一次將處置式研究與前沿的 語言學理論結合在一起。梅祖麟(1990)在葉友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jù)語義關系 和結構對唐宋處置式進行分類。

7、梅祖麟給了隨后的研究者一 個嶄新的研究視角,處置式的形成發(fā)展是多層次多類型的, 對于其特點、來源也應該分類討論。后來的研究者均采用了 這一觀點。但梅祖麟關于受事主語句+ “將”形成處置式的 觀點還有待商榷。其實梅祖麟自己也承認并不是每一個(乙) 類處置式都能去掉“將”變成受事主語句的。而且他認為 '處置式的特點是'把'字(或'將'字)可有可無。"對 于一種語言來說,一個可有可無的成分可以長時間地保存下 來,這是不可想象的。吳福祥在1996年首先共時地描寫了敦煌變文中出現(xiàn)的 處置式的形式結構,根據(jù)其語義特征將其分為廣義處置式、 狹義處置式和致使義

8、處置式。這一處置式的劃分為后來的大 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而其中致使義處置式這一小類的提出,更 是前人所沒有發(fā)現(xiàn)的。吳福祥既統(tǒng)計了 “將”字句、“把” 字句、“捉”字句、“與”字句不同結構形式的出現(xiàn)頻率, 也統(tǒng)計了它們不同語義類型的出現(xiàn),而且還特別統(tǒng)計了變 文中“將”字句和“把”字句的頻率差異。他調查了唐代 和宋代的語料,發(fā)現(xiàn)從唐到宋狹義處置式迅速增多,狹義處 置式中動詞后帶補語的用例增多。在共時和歷時兩方面的基 礎上,吳福祥著重探討了唐宋處置式的來源。對于廣義處置 式的來源,他基本上贊同梅祖麟的觀點。但吳福祥認為 “將”有自己的虛化途徑,在進入處置(給)、處置(作)、 處置(到)句式之前就已經虛化

9、成介詞了。吳福祥通過對唐 代語料的統(tǒng)計,反駁了梅祖麟關于(乙)類處置式是在受事 主語前裝上“將/把”構成的觀點。吳福祥已經把處置式的 發(fā)展脈絡把握得十分清楚,但對于各類處置式之間的關系并 沒有試圖給出一個解釋。吳福祥也注意到了"將”和“把” 在唐代出現(xiàn)頻率上的差異,但并沒有解釋為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將”幾乎要在口語中消失的現(xiàn)實。 魏培泉(1997年) 則另辟蹊徑,從動詞的配價角度對處置式進行分類。他最后 的劃分結果和梅祖麟、吳福祥是一致的。前人的很多研究一 直糾結在連動式和處置式的界限問題上。魏培泉把具有處置 式形式和次動詞已虛化的處置式一律稱作處置式。他從語義 基礎和句法環(huán)境兩方面考察

10、了 “以”"用” “持”"將” 和“把”的虛化過程。他認為"將”"把”有自己的虛化過 程,并非類化的結果。與其同時,魏培泉從社會語言學的角 度出發(fā),認為不同處置式的興衰是不同方言實力消長在語言 文獻上的反映。這種觀點給了我們研究處置式一種新的視 角,使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語言的變化。但證明方言消 長的語料和材料太少,缺乏足夠的說明力。馮春田(1998)對處置式的來源提出了一種完全異于前 人的觀點,"我們認為,從意義上說,漢語的處置式從處置 的給、作、到以至于表示其它的處置,又出現(xiàn)致使義處置, 是處置式發(fā)展演變的結果,是同一基本類型的處置句式本

11、身 的嫗變。”但對于怎樣一個具體的演變過程他并沒有進行論 述。曹廣順和遇笑容(2000)選取了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 譯經語料,對其中的處置式進行研究。他們認為“取+o+v” 的產生是受譯經者母語“sov”語序的影響。他們兩人都承 認這'是一個漢語固有格式的錯誤的變體",而且在譯經中 的出現(xiàn)頻率低于'取+v+之”。何以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成為狹 義處置式的主要格式,曹廣順和遇笑容并沒有給出合理的解 釋。劉子瑜(2002)在全面調查先秦至唐宋五十多部文獻的 基礎上,將唐宋處置式分為“處置”和“致使”兩類。她認 為“處置類處置式從連動式虛化而來”,認為"以”字結構 不是

12、處置式。語言是變化發(fā)展的,“以”字句和“將/把” 字句出現(xiàn)于不同時期的語料文獻,它們之間的語法功能必然 存在異同,不存在介詞興替,僅此就判斷“以”字結構不是 處置式有失偏頗。證明了不是介詞興替,我們是否應該換個 角度,看它們之間是否有功能的類推或是擴展。吳福祥(2003)在馮春田觀點的基礎上將處置式的各類 納入一個整體的框架來考慮。他認為“漢語處置式的產生與 演變經歷了 '連動式工具式廣義處置式狹義處置式 致使義處置式'這樣的一個連續(xù)的發(fā)展過程。在具體的論證 過程中,他不僅用古代漢語的語料,同時還從類型學的角度 入手,有漢語方言和西非語言的平行證據(jù)。其論證過程應該 是可信的。處

13、置式是從現(xiàn)代漢語的角度提出的一個語法范 疇。這個語法范疇是根據(jù)語言現(xiàn)象歸納定義的。語言是變化 發(fā)展的,其語法功能、結構形式必然會有差異。對一個語法 范疇的歷時考察,應該抓住其主體,不應當用后代的語法功 能要求前代。對于各類處置式的考察,我們應該認為放在一 個框架中來考慮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石毓智(2005)認為處置式的產生是結構賦義規(guī)律形成 和受事位于謂語前需要一個語法標記雙重影響的結果。宋代 動補結構的建立促進了處置式的迅速發(fā)展。同時他還從語義 的角度分析了 "將”與“把”競爭失敗的原因。我們也必須 看到并不是所有的處置式中的處置對象都是有定的,如: “我不小心把個杯子砸了。”石

14、毓智不認為"以”字結構是 真正意義上的處置式,卻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語義 基礎討論“將”和“把”的興衰是一個嶄新的視角,但個人 主觀成分太重,還不能令所有人信服。三、專書的處置式研究在眾多學者對處置式進行歷時縱向考察的同時,也有一 部分學者選取一本書或幾本書對處置式進行共時的窮盡性 考察。最早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是向熹。他的中的“把”字句、 “將”字句和“被”字句(1958)對水滸中的“把” 字句和“將”字句進行了窮盡性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當時“'把' 字用于處置式的地位已經占了絕對優(yōu)勢”。同時他已經注意 到一些處置式有“使令”之義,這就是后來吳福祥提出的致 使義處置式。

15、隨后不斷有人對專書中的處置式進行研究,如張美蘭 (祖堂集語法研究)、吳福祥(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 究)、高育花(中的處置式)等等。這些研究都取了頗有 價值的研究成果。四、結語通過對漢語處置式研究的歷史考察,我們發(fā)現(xiàn)后人的研 究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對于一個語法問題的 歷時研究需要建立在詳細的描寫基礎之上。眾多學者總是不 斷引進最先進的語言理論來擴展?jié)h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漢語處置式的研究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取得了很多 重要成果。這些成果使我們對漢語處置式發(fā)展的整個脈絡有 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處置式的歷時發(fā)展仍有一些疑問:各類處置式像吳福祥所說的那樣是一個 連續(xù)的發(fā)展

16、過程嗎?介詞之間的消長如魏培泉所說是方言 背景的差異嗎?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參考文獻:1 吳福祥.敦煌變文語法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1996.2 吳福祥.再論處置式的來源j.語言研究,2003, (3).3 祝敏徹論初期處置式a.語言學論叢(第一輯)c. 北京:新知識出版社,1957.4 貝羅貝.早期“把”字句的幾個問題j.語文研究,1989, (1).5 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6 王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7 陳初生.早期處置式略論j.中國語文,1983, (3).8 葉友文.隋唐處置式內在淵源分析j. journal of chineselinguistics, 1988, (1)9 梅祖麟唐宋處置式的來源j.中國語文,1990, (3).10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 蔣紹愚把字句略論兼談功能擴展j中國語文,1997,(4).12 魏培泉論古代漢語中幾種處置式在發(fā)展中的分與 合a.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4) c.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13 曹廣順,遇笑容.中古譯經中的處置式j.中國語 文,2000,(6).14 劉子瑜.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