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復習資料_第1頁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_第2頁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_第3頁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_第4頁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音韻學定義:聲韻學,全稱漢語音韻學,是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傳統(tǒng)學問,是古代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音韻學和語音學不同:音韻學有民族性,將語音作為一個系統(tǒng)來觀察研究;語音學適用于全人類。將語音作為生理、物理現(xiàn)象來研究。聯(lián)系:語音學是學習,研究音韻學的基礎。上古音系統(tǒng)定義:上古音又稱古音,指周秦時期的語音,更廣泛的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小結:上古是有聲調的語言;上古的聲調的形成可能起主要作用的不僅有音高還有音長;上古漢語的聲調平上去入是完全的,不過就某一具體韻部而言,不能完全具備四個聲調。葉韻:古人為了說明詩經的押韻和諧,認為某字是改讀某音,就是“葉韻”,或稱“葉句”(

2、葉,同“協(xié)”,和諧之意)。 葉音法:為讀詩歌押韻臨時改變一個字的讀音注音,宋朱熹提出?!叭~”念xié,意即“協(xié)”、“和洽”、“相合”。一種應該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認為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沒有根據(jù)。字母、聲紐、紐:把具有雙聲關系的反切上字加以歸納,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類別。每一類的反切上字代表一個聲母,從同類漢字中選出一個漢字做代表,做該聲母的標目字,這類標目字就是字母。字母又簡稱“母”。傳統(tǒng)音韻學里,聲母稱為聲,又叫做紐、聲紐。三十六字母:幫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影喻曉匣、來日。反切: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

3、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合聲調,合稱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 反切法:是指用兩個字來注另一個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基本原理: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反切規(guī)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上定清濁,下定四聲。優(yōu)點:我國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大進步。是一種傳統(tǒng)的標音方法,較之譬況,讀若,直音是較為科學的標音法,標志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局限性:沒有一套表示聲韻的注音符號;上字只取其聲,下字只取其韻和調,這樣上字的韻和下字的聲便屬多余;用字多而雜,有些又是生僻字,就削弱反切的效能。直音法:用同音字來注音。格式:×,音×。盛行于漢代,是指

4、用一個比較容易認識的字來標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直音法有較大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則此法不能用。如"蹭(cèng)、糗(qi)"森、僧;有的字雖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較生僻,注了等于沒有注。"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個字,它們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個為"然"字注音,都難以幫助認讀。讀若法:用一個同音或近音字注音。格式:×,讀若×。 ×,讀如讀近讀似×譬況法:用譬喻或描述的方法,說明被注字的發(fā)

5、音方法、發(fā)音部位。近體詩:在唐初形成以講究平仄、對仗為特點的格律詩。句法特點平仄定義:“平仄”是古人為了追求詩歌的音樂美而提出的。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詩和韻文中構成一種高低長短相互交替的節(jié)奏,即所謂的“聲律”。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拗救定義:拗,指律句中某字的聲調不合平仄的規(guī)定,即應該用平聲卻用了仄聲,或該用仄聲而用了平聲字。救,指律句的平仄發(fā)生“拗”時,在另外某個用平的地方用了仄,或用仄的地方用了平,以求做到使平仄的字數(shù)保持平衡。對仗定義:“駢偶”,字數(shù)相等、結構相同、意義上相關聯(lián)的句式。工對:結構相同,詞性一致,而且詞的小類也相同的對仗。寬對:詞性相同,但小類不相

6、同的對仗,甚至半對半不對。借對:利用一字多義或一字多音的現(xiàn)象進行對仗:流水對:“串對”,字面相對,但意義卻前后相承的對仗。4.古體詩(1)特點:不限句數(shù)、字數(shù) 押韻要求寬 平仄自由對仗隨意 (2)與近體詩的區(qū)別:比較二者的特點。二、詞律:1、詞的分類:草堂詩余: 小令:58字以下的詞。 中調:5990字的詞。 長調:91字以上的詞。 詞的一段叫做一片,也叫一闕。單調:只有一段的詞。如:調笑令 憶江南雙調:由上下兩闕的詞。如:菩薩蠻 西江月三疊:有三段的詞。如:蘭陵王四疊:有四段的詞。如:鶯啼序2.詞調、詞牌和詞譜 詞調:填詞的時候所依據(jù)的樂譜。 詞牌:各種詞調的名稱。 詞譜:詞牌在字句、平仄、

7、用韻等方面的特定格式。清·萬樹詞律;王奕清欽定詞譜。3.詞用韻的三種情況:(1)一韻到底 (2)同部平仄互押 (3)平仄互換4.一字豆:即詞中由一個字領起一句或幾句的現(xiàn)象,一字豆不是獨立的句子。 5.比較詩與詞(1)詞的對仗與詩的對仗的不同:詞的對仗是自由的。 詞的對仗可以平仄同對。 詞的對仗可以同字相對。(2)詞的平仄于詩的平仄的不同:詞的平仄比詩更嚴格。詞規(guī)定必平必仄。詞中有疊平疊仄的句子。 第七章 古注與古文的標點和翻譯1、古注的分類:主要可以分為傳、箋、章句、集解、疏五類。(1)傳:解說經文字詞、闡明其大義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獻叫做“經”,把解釋經書的著作叫做“傳”。

8、如“春秋”三傳; 另外依照經書文字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也稱作傳。西漢魯人毛亨的毛詩傳(2)箋:對傳進行補充訂正的一種注釋。 鄭箋就是鄭玄以毛詩為依據(jù)、對毛傳進行補充和訂正的注釋。(3)章句:“離章辨句”。特點是,除了對古書作逐詞解釋外,還要說明句意和全章大意, 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結構等。如孟子章句(4)集解:集解可以分為兩類:(1)又稱為集注,集說,集釋等,這是匯集各家解說,加以選擇并加上自己見解的一種注釋方法,如魏何晏的論語集解。(2)不是集各家之說,而是通釋經傳。如晉杜預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5)疏:即義疏,是疏通其義的意思,或稱作義注,正義、疏義等,簡稱疏。 不但對古書原文進行注解,同時

9、對前人所作的注解也進行注釋。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2.古注的體例(1)注疏體 (2)集解體3.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成一部書,稱作十三經注疏4.古書注解的方法(1)以形說義,即形訓,就是利用漢字獨特的形體結構進行解釋。說文解字(2)因聲求義,即聲訓,就是通過聲音的線索進行解釋。漢末年劉熙的釋名(3)據(jù)文證義,即義訓,就是不利用漢字的形體分析,不考慮詞語的聲音線索關系,只是就文獻里具體材料即文意來進行解釋。成書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爾雅 第八章 修辭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境來比方另一種事物或情境的修辭方式。分類:明喻,暗喻:沒有比喻詞。借喻 博喻:是用多種事物來比喻某一種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各

10、個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隱喻的多種使用。2、代稱:借用與該事物有某種關系的詞語來稱謂該事物的修辭方式。 分類:用該事物的性狀,特征指代該事物如“二毛” 用泛稱代特稱 用特稱代泛稱 用工具代本體 用部分代整體 如“風雅”。用具體代抽象 如“絲竹” 割裂式的代稱。如“吞舟”。3、互文:又叫互體,互文見義。指前后句中的相應位置的詞語相互滲透,彼此補充,須參互理解方能完整理解其義的修辭方式。例如:王昌齡出塞詩中有“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奔辞貪h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4、倒置:詞序顛倒為了修辭押韻。5、迂回:一種隱晦難懂的修辭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轉彎抹腳地說出。6、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

11、達出來,外交辭令和謙詞屬于委婉語。 7、夸飾:一種極度形容語,使語言增加生動性。8、雙關:一個語言單位關聯(lián)著兩重意思,且這兩重意義一明一暗,寓意的重點不在明而在暗。常見的雙關可分為三種類型: 諧音雙關:楊柳青青江水平,問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多義雙關 語境雙關 豎子不足與謀。9并提:"并提"一般是把兩件相關的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達。1、詞類活用: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而臨時改變詞性和用法的現(xiàn)象叫做詞類的活用。2、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這個動作,即謂語動詞具有

12、“使賓語怎么樣、做什么”的意思。3、動詞的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從事謂語動詞所表達的行為動作。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是不及物動詞常見,不及物動詞如果帶有賓語,一般為使動用法。及物動詞也可以用作使動,比較少見。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與狀態(tài)。5、名詞的使動用法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6、使動用法的語法結構(本質):使動用法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遞系結構(兼語結構)的內容,用“動賓”表示“使賓動”的意思?,F(xiàn)代漢語一般不用使動用法,而是用兼語結構來表示。7、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

13、):是指謂語動詞所表示的意思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如何,這種主觀上的看法是主語主觀上的感受,并不一定要和客觀存在相一致。8、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如意動,意思是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或當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事實上不一定是。9、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tài),事實上不一定具有這個性質或狀態(tài)。10、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分別:相同處:句法結構相同,都是動賓關系。兩種用法均可以由名詞與形容詞的活用形成。不同處:所表達的含義不同。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是客觀現(xiàn)實或者能夠實現(xiàn)的,而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主

14、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如此。出現(xiàn)的范圍不同。意動用法僅限于形容詞與名詞,動詞只有使動用法。11、名詞用如動詞:名詞詞義產生一些變化,表達與這個名詞意義相關的動詞含義,我們稱之為“名詞用如動詞”。名詞用如一般動詞比起用作使動和意動更普遍。12、名詞作狀語:古漢語中普通名詞可以不用介詞的幫助直接放在謂語中心語前作狀語,我們稱之為“名詞作狀語”。13、名詞作狀語的幾種類型:1)表示方位或處所: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行為動作在什么地方發(fā)生,或者行為動作向著什么方向發(fā)生。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使用什么工具從事行為動作,或者依據(jù)什么從事某種行為動作。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古

15、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用什么態(tài)度從事某種行為動作。4)表示比喻: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形容行為動作的狀態(tài)或方式。如:14、注意時間名詞作狀語:古漢語中“歲、月、日”等時間名詞作狀語時,所表示的意義和它們平時的意義有所不同,不再是單純的時間修飾。具體有三種情況: 歲、月、日”放在具有行動性的動詞前面,有“歲歲、年年(每年)”“月月(每月)”“日日(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動的頻數(shù)或經常?!叭铡弊址旁趧釉~或形容詞前,當“一天一天”講,表示情況的逐漸發(fā)展?!叭铡弊钟迷诰涫字髡Z的前面,當“往日”講,用來追溯過去。15、動詞用作狀語:動詞用作狀語的情況很罕見,用作狀語的動詞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

16、但是動詞用作狀語之后,用“而”字和動詞謂語連接的情況較多。用動賓詞組作狀語多數(shù)表示行為的方式,有的表示時間。16、詞類活用的條件:一個詞是不是活用作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處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詞類的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么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等。這些就是“詞類活用的條件”。辨識詞類活用,可以從句法和搭配兩方面考慮:句法功能:看該詞在句子中充當什么句成分。搭配功能:根據(jù)語法功能,某些詞類只能(或不能)與某些詞類搭配使用。1)兩個名詞連用,名詞活用為動詞名+名:名詞連用,不是并列、偏正關系,則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或用為動詞,另一個名詞做它的賓語或主語。2)名詞、形容詞在“所”字后的后活

17、用為動詞所+名/形:“所”是個輔助性代詞,經常放在動詞前面,構成“所”字詞組,指代一定的對象。3)名詞、形容詞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活用為動詞4)名詞放在副詞的后活用為動詞副+名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的前活用為動詞名/形+之/我6)名詞后有介詞詞組,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介組7)名詞用“而”連結時,活用作動詞名+而+名17、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不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詞本屬于某一詞類,只是在句中臨時具有別一詞類的性質,并不是說這個詞分屬于兩個詞類,否則就成了詞的兼類了。兼類:一個詞具有兩類或兩類以上的詞類屬性。這種特點是長期的,經常的,而且較為固定。18、詞序:

18、是漢語表達意義的重要語法手段。詞序也叫“語序”,即語言中詞語組合的先后次序。19、賓語前置: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從謂語中心語的后面移至謂語中心語的前面,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其為“賓語前置”。古漢語中賓語前置的幾種句式:1)疑問代詞作賓語語法條件:全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賓語是疑問代詞。古漢中疑問代詞有:誰、孰、曷、何、奚、胡、安、惡。(1)(狀語 + )疑問代詞(賓)+ 動詞 ?(2)疑問代詞(賓) + 介詞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語法條件: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否定句指句子帶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或否定性的無定指代詞“莫”。)賓語必須是代詞。(1)否定副詞 + 代詞(賓語) + 動詞 (2)否定

19、性無定代詞“莫” + 代詞(賓語) + 動詞 3)賓語用代詞復指語法條件:用代詞“是”、“之”等復指賓語。 (1)賓語 + 代詞“是、之、之為、焉” + 動詞 = 動詞 +賓語(2)惟(唯)+賓語+ 是/之+ 動詞 = 動詞 +賓語4)無標志的賓語前置(1)賓語+以/于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wèi)風氓(2)其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20、謂語前置:在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后置,主要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21、定語后置:是為了強調定語,把定語放到中心語后。從意義來說,前置定語表示修飾、領屬關系,而后置定語一般表示修飾。結構上一般有這幾種:(1)中心詞 + 定語 + (者,語氣詞)

20、(2)中心詞 + 之 + 定語 + (者)(3)中心詞 + 有 + 定語 + (者)(4)中心詞 + 而 + 定語 + (者,語氣詞)(5)中心語 + 數(shù)量22、古代漢語的行為數(shù)量表示法: 1、一般的方法: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數(shù)詞 + 動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別:不用動量詞。數(shù)詞的位置在動詞之前。2、強調的方法:在表示動作的詞語后加“者”,使“者”字前面的結構成為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shù)詞就成了全句的謂語,強調某一行為的行為數(shù)量:動詞 + 者 + 數(shù)詞。23、代詞: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可以避免語言中的重復和拖沓現(xiàn)象。24、古今代詞的差異:兩者都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21、,但古漢還有無定代詞和輔助性代詞,而現(xiàn)代漢語沒有的。25、人稱代詞:分為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但是在先秦漢語里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只是借用指示代詞來表達第三人稱的意義。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卬。 “我”“予(余)”常作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語?!拔帷弊衷谖簳x以前很少放在動詞和介詞后面作賓語用。朕:本義把奴隸押在船上。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朕,身也?!痹谙惹貢r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第二人稱代詞女(汝)、爾、若、而、乃?!芭ㄈ辏薄盃枴薄叭簟笨梢宰髦髡Z、賓語、定語。“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語。第三人稱代詞古代漢語,尤其是上古

22、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主要用指示代詞來表示第三人稱的語法意義。主要有:其、之、彼、渠?!捌洹薄爸钡挠梅āF洌骸捌洹敝荒茏鞫ㄕZ王力?!捌洹币话銚志涞闹髡Z或主謂短語的主語呂叔湘?!昂庇弥T賓次”魏晉后用賓語多。馬氏文通之:一般只作賓語。先秦時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本是指示代詞,借用為第三人稱代詞。旁指代詞“他”上古的含義是“其他”、“別的”,指代說話人所談及的范圍以外的人或事。到了唐代,“他”才發(fā)展成為第三人稱代詞。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古漢語的人稱復數(shù)表示法用單數(shù)人稱表示人稱復數(shù)。人稱代詞在形式上沒有單復數(shù)的區(qū)別,要依據(jù)語境辨別。在人稱代詞后加“儕、等

23、、屬、曹、輩”等字表示人稱復數(shù),是名詞,同輩人、同類人,譯為我們/你們這些人。謙稱與尊稱謙稱與尊稱都是名詞,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與代詞是相同的。26、指示代詞:現(xiàn)代漢語的指示代詞有近指和遠指,古漢語除此還有:特指和泛指及無定代詞。近指代詞此、是、斯、茲、之、然、爾、若。譯作“這”、“這個”、“這些”、“這樣”。 (然、若、爾的特點是作謂語。)遠指代詞彼、夫(fú)、其。譯作“那”、“那個”、“那些”、“那樣”。 (“夫”則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位于句首的“夫”,有的已虛化為語氣詞,主要起提起話題作用。)特殊的指示代詞(特指)焉、諸焉: 本義是鳥名,借作代詞?!把伞庇迷诰淠┳餮a語,既是指

24、示代詞,又有語氣詞的性質,被稱作“兼詞”。相當于“于是”、“于此”。焉字經常放在句尾也有語氣詞的性質,在一些句子里,就是純粹的語氣詞。 諸:代詞,“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于”是介詞,“乎”在句末是語氣詞)。無定代詞指代的對象不固定的指示代詞,稱為“無定代詞”?!盎颉焙汀澳笔枪艥h語特有的無定代詞,沒有確定的指示對象??隙ㄐ缘臒o定代詞:“或 ”作為時間副詞,有時。作為情態(tài)副詞,或許。作為無定代詞,一般指人,也可指物。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有人”“有的”,只作主語。否定性的無定指代詞:莫,無,靡。莫:做主語,“沒有人”、“沒有誰”、“沒有什么”。先秦漢語里“莫”都是無定代詞,漢后才產生為否定副詞,

25、表示禁止性的否定。靡:用法與“無”相同,可譯作“沒有人”、“沒有東西”。輔助性代詞是起輔助作用的代詞,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都不能獨立充當句子的成分,必須放在其他詞或詞組的后面或前面,構成“者”字結構或“所”字結構,才能充當句子的成分??梢苑Q代人,也可以稱代事物。者: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三種: “動/形+者”的者字結構,使整個結構具有名詞性,譯為“的人”“的東西”?!皵?shù)詞/時間詞+者”表示一定的范圍或種類,據(jù)具體情況翻譯。“作主語或賓語的名詞+者”起復指這個名詞的作用,一般不譯。 所:本義“伐木聲也”,借作輔助性代詞,主要有三種用法: 一、所動詞,表示這個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為的對象,譯作“的人”

26、、“的東西”。二、對于“所動”這種形式,有七點值得注意:所動,“所”指代動詞的賓語,如“所食”指“吃的東西”“所動”是名詞性的詞組“所動(+之)+名”“所動者”,指代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對象?!八弊纸Y構的前面可以用行為主動者來修飾它,一般在定語之后要用“之”字?!八^”意即“所說的”,凝固結構,指代的行為對象不具體“有所”、“無所”、“何所”是常見用法。三、所 + 以、從、為、與、由所以表示工具、方式、原因、人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從表示處所或時間。(是吾劍之所從墜。)所為表示原因、目的。(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所與表示有關聯(lián)的人物。(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所由表示原

27、因。(是亂之所由作也。)“者”與“所”的差異:在短語中所處位置不同?!八?”“+者”組合功能不同:“所+動”“動、形、主謂短語、數(shù)+者”。都是名詞性偏正詞組。指代對象的差別。“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所”指代行為的受事者?!八摺苯Y構,等于“所”字結構,指代的是行為的受事者。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戰(zhàn)國策齊策四 “所+介+動(詞組)”,“所”可與介詞(以、從、由、與)組成短語。“者”不能。27、疑問代詞: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為指人、指事和指處所三類。三類之間存在交叉現(xiàn)象。指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孰”?!罢l”的用法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孰”常用于選擇問句,表示比較,意思是“哪一個更 ”。

28、)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何”“胡”“曷”等,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什么”。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安”“惡”“焉”,相當于“哪里”,一般用于狀語,表示反問。28、副詞:從功能上來說,副詞用來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在句子中充當狀語。從意義上來說,副詞不僅具有語法意義,同時還具有一定的詞匯意義。(半虛半實) 29、古今副詞:(同)多充當狀語,也作補語。(異)現(xiàn)漢中副詞一般不修飾名詞,古漢中副詞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30、程度副詞:表示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的程度。(一)最高程度的副詞:最、太、至、尤、甚、絕、殊、極、良、雅、頗、孔、盡等,相當于現(xiàn)代的“最”、“很”、“非?!?、“特別”、“極其”、“十分”。 1)殊,

29、本義“死也”。從攴(è)朱聲。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頭。隸變?yōu)椤按酢?。本義斬首,斷其首身而死。2)良,本義是“善也”,虛化為副詞。兩種含義:表程度,相當于“甚”。表情態(tài),意為“的確”、“確實”、“實在”。3)雅,“鴉”的古字,本義“小而腹下白,不返哺”的烏鴉。借作副詞,相當于“很”、“極”。4)頗,在現(xiàn)漢中表示程度深,“很”義。古漢中的“頗”有兩種用法:表示程度大、高,相當于“很”、“甚”。表示程度小、淺,相當于“略微”、“稍微”。 5)孔,本義是“通也”,即通達。虛化為副詞,相當于“很”、“甚”。(二)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詞:愈,益,彌,滋,尤,加,倍。相當于“更加”、“越發(fā)”、

30、“越來越”。 1)益,“溢”的古字,本義水漫出器皿。虛化為副詞,兩種含義:表示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表時間,漸漸。2)加,會意。從力從口。本義添枝加葉說假話、虛報。虛化為副詞,更加、愈加。(三)表示程度較低、較淺的副詞:常用的副詞有:略、少、稍、微、頗。相當于現(xiàn)代的“稍微”、“略微”等。1)略,從田各聲。本義封疆土地。假借作副詞,有兩種含義:表示程度淺,相當于“略微”、“稍微”。表示范圍全,常同否定詞連用。2)少,會意。小篆從小,本義不多。現(xiàn)漢“少”常作形容詞,其含義與“多”相對;古漢“少”常作程度副詞,“稍微、略微”義,相當于現(xiàn)代的“稍”。3)稍,從禾肖聲。本義禾末。表時間,表示逐漸變化。表程度淺

31、,相當于“稍微”。31、范圍副詞:范圍副詞表示行為動作所涉及的相關事物的范圍。(一)表示總括范圍:悉,盡,咸,舉,畢,勝,皆,具,俱,偕,相當于現(xiàn)代的“全”、“都”。1)悉,本義詳盡虛化為副詞表范圍之全。特點是強調一個一個單數(shù)加在一起而形成的“全數(shù)”。2)盡,本義“器中空也”。虛化為副詞,有兩種含義:表示范圍之全,其詞義特點是強調沒有一點剩余或例外。表程度之高,指達到了最高限度。3)咸,本義殺。虛化為副詞,“皆也,悉也”。表示某范圍之內的每一個都具有某動作或特征。4)舉,本義雙手托物,即共同舉起來。虛化為副詞,表總體概括,強調許多的獨體合為一個整體。5)畢,會意。本義打獵用的有長柄的網(wǎng)。假借為

32、副詞,表示范圍之全。6)勝,從力朕聲,本義勝任,禁得起,即擔當?shù)闷?。固定用法:“不可勝V”。7)皆,從比從白。本義都,全?!敖浴敝蛔鞲痹~,它概括表示主語或賓語所涉及的人物事的全部。8)具,會意。本義準備飯食或酒席。虛化為副詞,表示某范圍內的全部,強調“一個不缺”、“詳盡無遺”。9)俱,本義是“共同”、“一起”,表示總括。10)偕,本義共同在一起,表示范圍之全。 (二) 表示限定范圍:獨、專、特、直、但、徒、第、僅、止、適,表示限定范圍,相當于“僅僅”、“只”。1)獨 ,從犬,蜀聲。本義單獨;單一。虛化為副詞,三種含義:表范圍,譯作“獨自”、“單獨”。表范圍,譯作“唯獨”、“只有”、“僅僅”。表

33、情態(tài),用于反問句,譯作“難道”、“竟然”。 2)特,本義是公牛。虛化為副詞,表示四種含義:表范圍,譯作“只”、“僅僅”、“只不過”。表情態(tài),譯作“白白地”、“徒然”。表情態(tài),譯作“特地”、“特意”。表程度,譯作“非?!薄ⅰ爱惓!薄ⅰ疤貏e”。 3)但,本義“袒露”。 現(xiàn)漢中“但”是轉折連詞,古漢中“但”主要表示范圍的副詞,用來限制范圍,“只”、“僅僅”義。4)徒,本義“步行也”。虛化為副詞,有兩種含義:表范圍,譯作“只”、“僅僅”。表情態(tài),譯作“空”、“白白地”、“徒然”。 5)僅,從人,堇聲。本義僅能,只能。虛化為副詞,表示兩種含義:表示范圍之小,往少里說,表示“只、才、剛夠”義時,古今是一致

34、的。表示范圍之大,往多里說,有“幾乎、將近、差不多達到”的意思。一般只用在數(shù)目前面,讀去聲。6)第(弟)、直,常作限制范圍的副詞使用,“只”、“僅”義。(直不:只不是。)(三) 表示共同涉及的范圍:共、俱、凡、同、并,相當于“一起”、“總共”。1)凡,本義是“聚括”,即概括之辭。虛化為副詞,表“總共”、“共計”之意。 2)并,本義是“并排”、“挨著”(字形“從二立”)。虛化為副詞,表示“一起”、“一同”。 32、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用在動詞謂語前或句首。“且、將”等表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方、正、適”等表正在進行;“既、已、嘗、曾”等表已經過去;“長、?!北斫洺0l(fā)生;“稍”表緩慢地

35、發(fā)生變化;“終、竟、卒”等表動作終究發(fā)生了等等。曾:表示過去的時間,時間副詞,“曾經”義。表示情態(tài),加強否定語氣,“居然”、“竟然”。 33、頻率副詞:表示在一定時間內動作次數(shù)。古漢:復(再)、仍。再:現(xiàn)漢中“再”是副詞,表示事情又一次發(fā)生。古漢中“再”是數(shù)量詞,兩次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可以專指“第二次”。 仍:古漢中“仍”是副詞,“頻繁”、“多次”。 34、情態(tài)副詞:在動詞或形容詞前表一定的情態(tài)或語氣的副詞。和現(xiàn)代意義差別較大的有“且、固、蓋”等。1)且:在古代漢語常作連詞用,和現(xiàn)代漢語“而且”意義相當。古漢中“且”還經常作副詞用。情態(tài)副詞,“姑且、尚且”義。2)固:從囗(wéi)

36、,“圍”的古體字,本義堅固。作為情態(tài)副詞是“本來、當然”義。3)蓋:從艸,盍(hé)聲。本義:用蘆葦或茅草編成的覆蓋物。表示語氣的情態(tài)副詞。4)豈、其、寧:表示反問語氣,“難道、怎么”。 35、否定副詞:“不、弗、毋、勿、未、非、否”等1)不、弗:表一般的否定。(秦漢以前,“弗”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及物動詞還不能帶賓語。漢代之后,“弗”偶爾能否定形容詞。)2)毋(無)、勿:都經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不要”、“別”。 “毋(無)”相當于“不”,“勿”相當于“弗”。 3)未:表示事情還沒有實現(xiàn),等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沒有”。 4)非(匪)、否:特殊的否定副詞?!胺牵ǚ耍彼穸ǖ氖?/p>

37、后面整個謂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不是”?!胺瘛焙捅砜隙ǖ膽鹬~“然”對立,相當于“不”、“不是的”。5)微:本義隱秘地行走。36、表敬副詞:表敬副詞可以分尊人和自謙兩類,一般是從動詞虛化來的。1)尊人:“請”、“敬”、“幸”、“謹”、“惠”、“辱”等。 “請”在現(xiàn)漢中的含義是“請您怎么樣”,在古漢除此之外,還表達“請允許我怎么樣”。2)自謙:“敢”、“伏”、“竊”、“忝”、“愚”等。37、指代性副詞:用在及物動詞前作狀語,意義上指代賓語,動詞后賓語不再出現(xiàn)。1)相:本義是“省視也”,即仔細察看。虛化為稱代副詞,有三種用法:作一般副詞用,表示互指:表示“互相”。表示“遞相”。作指代性副詞用,

38、指代第一、二、三人稱,譯:你、我、他。稱代副詞“相”常同介詞“與”組成凝固結構“相與”。表示“共同”、“一起”的意思。2)見:本義看見”。作助動詞,用在及物動詞前,表被動。南北朝以后,用作副詞,在動詞前,表對我怎么樣?!耙姟狈Q代第三人稱。38、介詞的特點: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介詞帶賓語,不能單獨進入句子結構,更不能充當謂語。介詞表示的語法意義古今漢語中基本相同。39、古今漢語中介詞運用的差異:語序上的特點古漢語介詞賓語通常也放在介詞后,但少數(shù)介詞(主要是“以”)的賓語因表達的需要而放在介詞的前面。省略問題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賓語不能省略,古代漢語中“以、為、與、從”等介詞的賓語有時可以省略,

39、但“于”的賓語不能。語法功能:古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構一般作狀語,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不同之處:A“于”字介賓結構除了表示對于、關于的意義作狀語外,其余則多作補語。B“以”字在介賓結構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F(xiàn)代漢語一般用狀語表達。C此外,現(xiàn)代漢語的介賓結構還可以作定語(與群眾的聯(lián)系),古代漢語則不能。40、于(於,乎): 1)表示處所和時間,相當于“在”、“到”、“從”等。 2)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相當于“對”、“向”、“對于”。3)表示比較。相當于“比”。4)表示原因。5)表示被動,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 “于”引賓語結構多作補語。41、以: 1)表示動作的

40、工具、手段,相當于“用、拿”。2)表示時間,相當于“于”、“在”。 3)表示原因,相當于“因”、“因為”、“由于”。 4)表示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 5)表示率領或遵循?!耙浴痹诰渲械奈恢???稍谥^語動詞前,也可在謂語動詞后,以+賓語+動詞動詞+以+賓語。 賓語的位置。為了強調“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前置。 賓語的省略?!耙浴睒嫵傻哪探Y構:“有以”、“無以”,“有東西(或辦法)用來” 或“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耙浴弊趾竺嬉膊粠зe語。“以故”,相當于“由于這個原故”。“以是”、“以此”,相當于“由于這個原因”、“根據(jù)這種情況”等?!笆且浴保喈斢凇耙虼恕?、“所以”。42、為(wè

41、i)(動詞讀wéi):作動詞,擔任。虛化為介詞,音è,帶上賓語在謂語動詞的前面作狀語,表示對象、目的、原因等。 1)表示動作的對象。“給”“替”“向”義。 2)表示動作的目的。“為了”、“為著”義。3)表示動作的原因?!耙驗椤?、“由于”。 4)表示被動。介詞“為”后面的賓語,有時也可以省略。 以為:認為是,把當作。43、之:動詞,到,到去,本義。又作代詞。介詞“之”的用法如下:1)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領屬關系或修飾關系,“的”。2)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主謂結構轉變成偏正性的名詞詞組,以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判斷句謂語、表示時間的狀語?!爸辈槐刈g出。主謂之間取消句

42、子獨立性的介詞。3)連接主語和謂語,使之作為復句的前一個分句。這種復句多為假設和條件關系。“之”不必譯出。44、因:1)表示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jù)或中介,“憑著”、“趁著”、“通過”義。 2)表示動作作為的原因,“因為”、“由于”。此種用法約在秦漢后才出現(xiàn)。3)表示時間,譯作“乘”、“趁著”。45、與:本義給予、幫助、參與義,動詞。虛化為介詞。主要用法有三種:1)表示動作的對象,可譯為“為”、“替”、“給”。2)表示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可譯為“跟”、“同”。3)表示比較的對象,可譯為“跟”、“跟相比”。46、其他介詞的主要用法:由表原因:國家之敗,由官邪也。 表起點: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 自

43、表起點: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 從表起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及表對象:屈完及諸侯盟。 表時間:及反,市罷,遂不得履。在表地點、時間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被表被動: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當表時間、處所:“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方表時間,正當、正在: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47、連詞: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示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系或邏輯關系的虛詞??煞譃槁?lián)合和偏正兩大類。聯(lián)合:并列、承接、遞進、選擇、轉折等。偏正:讓步、假設、條件、因果等。48、而 :本義是“頰毛也”。1)并列關系。連接聯(lián)合結構,表示兩種性質或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岸弊诌€可以連接兩個主謂結構,表示兩件事情的聯(lián)系。 “而”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只有當名詞作謂語且?guī)в忻鑼懶再|(相當于形容詞)才用“而”連接。2)承接關系。連接謂詞性詞語或分句,表示動作行為在時間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層進、原因等關系。 3)轉折關系。連接謂詞性成分或分句,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相反的,轉折關系?!皡s”、“可是”。 4)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有時表示謂語的情況是設想的,有時表示主語不應出現(xiàn)謂語的情況。在意思上是一種逆接。“如果”或“卻”。5)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而”一般不譯出。前后語意相承。49、以:1)承接關系。連接兩個動詞性成分,表示前一項動作行為是后一項動作行為進行的條件、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