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學(黃濟)(1)14頁_第1頁
小學教育學(黃濟)(1)14頁_第2頁
小學教育學(黃濟)(1)14頁_第3頁
小學教育學(黃濟)(1)14頁_第4頁
小學教育學(黃濟)(1)14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有關說明一、 關于考試目標的說明為使考試內容具體化和考試要求標準化,本課程標準在列出考試內容的基礎上,對各章規(guī)定了考核目標,包括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明確考核目標,使自學應考者能夠進一步明確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學教材;使社會助學者能夠更全面地有針對性地分層次進行輔導;使考試命題能夠更加明確命題范圍,更準確地安排試題的知識能力層次和難易度。在考核目標中,按照識記、領會、應用三個層次規(guī)定其應達到的能力層次要求,其中“應用”層次,可以分為“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兩個層次。三個能力層次是遞進等級關系。各能力層次的含義是:識記:能知道有關名詞、概念、知識的意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達,

2、識低層次的要求。領會:在識記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關概念、原理、方法的區(qū)別與聯系,是較高層次的要求。應用:在領會的基礎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其中“簡單應用”是指在領會的基礎上,能應用學過的一、二個知識點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問題;而“綜合應用”是指在簡單應用的基礎上,能用學過的多個知識點,綜合分析和解決復雜的問題,是最高層次的要求。二、 關于自學教材的說明教育學考試推薦使用的教材是: 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黃濟、勞凱聲、檀傳寶主編的小學教育學。三、 自學方法指導在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掌握現代教育學的基

3、本規(guī)律、基本原理。自學應試者應首先系統地學習各篇章,識記基本概念和名詞,深入理解教育學地基本理論和原理,熟練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聯系;再次,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深入學習重點章節(jié)。教育學是一門應用學科,與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自學者應能通過自學,將所學教育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四、關于命題考試的要求1、本課程的命題考試,應根據本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確定考試范圍和考試要求,不得任意擴大或縮小考試范圍,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己嗣}要覆蓋到各章,并適當突出重點章節(jié),體現本課程的內容重點。2、本課程在試題中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分數比例

4、一般為:識記占15%,領會占30%,簡單應用占35%,綜合應用占20%。3、本課程考試試卷一般采用的題型有:名詞解釋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或辨析題、簡答題、論述題等類型。第二部分緒論第一節(jié) 教育學產生與發(fā)展識記:教育學:是研究教育活動,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領會:教育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教育學還沒有成為獨立學科,其作為教育思想常同哲學、政治、倫理、宗教等思想混雜在一起。此間的教育專著是學記、雄辯術原理等。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專著。二、教育學的形成階段: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批教育專著的問世,標志著教育學形成了獨立的科學。其中,夸美紐斯

5、在1632年寫的大教學論被認為是最早的具有比較完整體系的教育學著作。赫爾巴特于1806年發(fā)表的普通教育學,被認為是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教育學著作,杜威發(fā)表的學校與社會,強調“教育即生活”、“社會即學校”、“從做中學”等教學原則,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課程”。三、教育學的科學化階段: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著科學教育學的誕生。代表作有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和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第一章 教育第一節(jié) 教育的產生與發(fā)展識記: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主張: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勒圖爾諾,這種觀點認為動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錯誤識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2、心理起源說:代

6、表人物是孟祿,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年的“無意識的模仿”。3、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的。主要觀點是:a教育具有社會性,只有人類社會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c、原始的教育中,傳遞生產勞動經驗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語言與交往的發(fā)展也與勞動密集相關;d、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e、教育要實現社會需要,最終要通過人的培養(yǎng)來實現,與人的發(fā)展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教育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按社會生產關系分為:1、原始社會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獨立,是在勞動和社會生活中進行的。2、奴隸社會的教育:出現了學校和

7、教師;教育具有明顯的階級性。斯巴達的教育以軍事教育為代表。3、封建社會的教育:基本特點是其封建的等級性。西方封建社會的教育主要是教會學校和騎士教育。教會教育的內容是神學,目的是培養(yǎng)僧侶;騎士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七技”,目的是培養(yǎng)武士。4、資本主義教育普及義務教育,實施班級授課制。5、社會主義教育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可把教育劃分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和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教育)。識記與領會: 一、如何正確認識教育?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幾個方面的影

8、響。2、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體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德智體美諸方面(或身心兩方面)生動活潑地全面和諧地發(fā)展。二、教育有什么樣的功能?1、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指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發(fā)展水平,教育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教育能促進社會生產,鞏固經濟關系;教育可以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手段,影響民主法制建設;教育能夠保存、傳遞以至創(chuàng)造人類文化;教育還可以起到保護環(huán)境、控制人口的作用。2、教育的人的發(fā)展功能主要指對人的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教育對人的身心發(fā)展起著重要的

9、促進作用。教育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是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進行的。 現代教育識記:一、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1、生產性。主要體現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2、民主性。主要體現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3、科學性。教育的科學性是指:一方面,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內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現代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依靠教育科學的指導,擺脫教育經驗的束縛。4、革新性。理解: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方針:1、貫徹“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實施“科教興國”:堅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3、推進素質教育第三節(jié) 小學教育識記:一、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guī)定,要求適齡兒童

10、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強制、免費和普通的國民基礎教育。二、小學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所有適齡兒童必須接受,面向所有適齡兒童。2、義務性。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必須從各自的方面創(chuàng)設條件,盡到責任。保證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否則,均視為違法。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3、全面性。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全面性,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解: 一、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國家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二、小學教育的啟蒙

11、作用:(1)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啟蒙作用;(2)在學習知識方面的啟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啟蒙作用。第二章 學校第一節(jié) 學校概述識記: 一、學校:學校是一種古老的、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它始于人類知識及其傳播的專門化要求,是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二、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三、現代學制的產生:首先產生于歐洲。類型有:1、雙軌制。以英國、法國、德國為代表。2、單軌制。以美國為代表。3、分支學制。以前蘇聯為代表。四、我國學制的產生:我國學制是從西方引進。第一個學制是產生于1902年的欽定

12、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是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第一個首次規(guī)定中小學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學制”;1951年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使我國學制發(fā)展走上了一個新紀元。該學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從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農和業(yè)余教育系統。五、我國現行學制縱向分為四個等級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橫向有若干不同類型的學校,如普通學校、職業(yè)學校、師范學校、軍事學校等。第二節(jié) 學校文化識記:一、學校文化:也叫學校文化特質。它是指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 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二、

13、學校文化的形式可分為:1、物質文化;2、制度文化(學校傳統、學校儀式、學校規(guī)章)3、精神文化,包括校風、學風、師生關系、師風等。第三節(jié) 學校管理識記:一、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條件下,遵循教育規(guī)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和引導師生員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和條件,有效實現學校工作目標而進行的一種組織活動。學校管理的對象:人、財、物、事(工作)、信息、時間和空間等。二、溝通是學校管理的基本途徑1、溝通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傳遞;控制;激勵;情感交流。2、學校管理中溝通的兩種形式(1)正式溝通:是指按照學校機構設置的渠道所進行的信息傳遞。一般可以分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幾種渠道

14、。下行溝通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審批、批復、批轉等。請示、匯報、申請、建議、申訴等屬于上行溝通。(2)非正式溝通三、學??冃菍W校管理的目標和尺度學??冃菍W校功能發(fā)揮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志。四、 我國小學管理的基本內容和方法(一)我國小學管理的基本內容1、思想品德管理 2、教學工作管理 3、教務行政管理 4、總務工作管理(二)小學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 3、教育方法 4、經濟方法 5、學術方法第四節(jié) 學校與家庭和社會識記: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訪:包括教師訪問家長和家長訪問教師;2、家長會:是學校和家庭取得聯系的較為普遍的方式;

15、3、家長委員會:是學校與家長互相聯系和配合的經常性組織。領會:二、學校、家庭、社會在兒童身心發(fā)展中的作用:學校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fā)展的主要和決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兒童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場所,是兒童發(fā)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會是影響兒童發(fā)展的重要的因素。對一個小學生的發(fā)展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交往、社會道德、大眾傳媒。第三章 學生第一節(jié) 歷史上不同的兒童發(fā)展觀識記:三種兒童發(fā)展觀。遺傳決定論,環(huán)境決定論,符合論。一、遺傳決定論代表人物:柏拉圖的人分三等論二、環(huán)境決定論代表人物及觀點:洛克:教育萬能論 華生:“給我一打健全的兒童”三、輻合論該理論認為,心理的發(fā)展不是單純地靠天賦本能的逐漸顯現,也不

16、是單純地對外界影響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內在品質與外在環(huán)境合并發(fā)展的結果。第二節(jié) 兒童的發(fā)展與教育識記:一、兒童發(fā)展的內涵:1、兒童的發(fā)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遺傳給兒童的發(fā)展提供潛在的發(fā)展可能性,反對遺傳決定論。2、兒童的發(fā)展蘊涵于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3、實現發(fā)展是兒童的權利。1990年9月“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fā)展世界宣言指出:“最優(yōu)先地重視兒童地權利、兒童地生存以及兒童地保護和發(fā)展?!?、把握兒童發(fā)展需要澄清地幾個問題:a、發(fā)展不等于變化,b發(fā)展是兒童生理成熟與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成熟過程;c、發(fā)展也不等同于兒童的學習和

17、接受教育的過程;總之,兒童的發(fā)展是指,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與社會生活經驗增長的相互影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斷提高的變化過程。領會:一、兒童發(fā)展的特點:1、順序性;2、不平衡性;3、階段性;(4)個別差異性;(5)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二、教育與兒童的發(fā)展:教育是手段,發(fā)展是目標;教育在兒童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教育對兒童發(fā)展的具體作用表現為: 1、教育目標要真實反映社會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fā)展;3、在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fā)展;4、尊重和發(fā)揮兒童的主體性。教育中尊重和發(fā)揮兒童主體性的原則有:(1)尊重兒童的感受;(2)尊重兒童的選擇;(3)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第四章 教師第

18、一節(jié) 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與勞動特點識記:一、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二、教師勞動的特點:復雜性,創(chuàng)造性,示范性,長期性。領會: 一、教師的社會作用:1、通過教育活動選擇、傳播、提升和創(chuàng)造人類文化;2、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以培養(yǎng)人;3、通過傳遞文化和培養(yǎng)人全面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二、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4、從學校與社區(qū)的

19、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qū)型的開放的教師。三、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第二節(jié) 教師素質識記: 1、教育機智:是指一種面對新的突發(fā)事件,能夠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而應變地采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應用:教師的素質結構:1、文化素質:a、必須具有語文、數學兩門主科和其他一兩門學科的全面扎實的知識和技能;b、必須具有藝、體、勞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c、小學教師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

20、多方面興趣和才能。2、教育素質:(1)教育理論知識;作為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主要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材教法知識;(2)教育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3)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fā)問題的能力:遵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達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導原則;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多種方式,對癥下藥。(4)教育科研能力:3、職業(yè)道德素質:1997年8月,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又進一步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內容為:依法執(zhí)教;愛崗敬業(yè);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為人師表。第三節(jié) 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歷史 概況:(1)中國古代的師生關系: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強調師道尊

21、嚴,強調教師的權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韓愈。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薄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保?)西方近代的師生關系:提倡“民主”、“平等”、“個性自由”等口號,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主張把兒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養(yǎng),赫爾巴特主張“教師中心論”,杜威主張“兒童中心論”。領會:一、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師對學生具有教育管理職責,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要向學生學習,認真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2、尊師愛生:是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是群體成員在心理與行為上彼此協調一致與諒解。4、教

22、學相長: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中, 雙方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關系。二、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1)樹立良好的師生觀,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3)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條件。第三節(jié) 教師資格與教師進修識記:一、教師資格:凡志愿從事教師職業(yè),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具備國家規(guī)定的教師條件或標準,并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者,就可認定他具有“教師資格”。中會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10條規(guī)定:“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y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guī)定的學歷或者

23、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取得教師資格。” 二、我國小學教師資格分為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根據教師的政治思想、基本學歷、勝任教育教學情況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評定其任職資格。三、教師進修的形式:校內進修、校外進修、函授學習與遠程學習。第五章 教育目的第一節(jié) 教育目的及其確定識記: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于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的設定,具體說來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yǎng)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guī)格要求。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動的依據、評判標準、出發(fā)點和歸宿。、教育:(廣義)所有能夠傳遞人類生產、生活經驗和精神文化的活動;狹義

24、的教育一般指學校教育。廣義的教育和狹義的教育的相同點在于它們都有目的性,不同點在于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強,表現在:(1)學校是專門的育人機構,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和教育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產物;(2)學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專門的教育素養(yǎng);(3)在設定的程序上,國家或學校在學校教育目的上會有較為全面的考慮。三、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人的具體要求,是一定社會對某一級、類或某一專業(yè)所培養(yǎng)人的具體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中的具體化。四、教育方針: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達。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它由教育的性質、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個內容構成。五、教育目的的功能:(1)導向功能;(2)調控功能

25、;(3)評價功能;六、確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教育目的具有強烈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又以客觀性為前提。恰當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須考慮到社會發(fā)展的現實和要求,依據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確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據是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1)主觀依據:受哲學觀念的影響;受人性假設的影響;受理想人格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全面發(fā)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確定的重要依據。(2)客觀依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領會: 一、不同的教育目的論:1、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基本主張是以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應

26、當依據社會的要求來確定。這種觀點認為,衡量教育好壞的最高標準只能是看教育能否為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服務,能否促進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離開社會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議的,也是沒有意義的。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充分注意到了社會對個人、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其弊端是沒有看到社會是由個體構成的,沒有對個體的需要做足夠的關照。2、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觀:認為個人價值遠高于社會價值,因此應當根據個人的本性和個體發(fā)展的需要來確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盧梭、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等。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特色。強調人的本性需要,強調個人的自由發(fā)展,倡導個性解放、尊重人的價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將個人的自由發(fā)

27、展同一定社會條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所謂合乎人性的自由發(fā)展就會變成空中樓閣。3、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將教育目的與教育活動本身聯系起來,反映了教育活動主體的自覺,同時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須是內在于教育,或通過教育過程去實現的目的。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1、識記: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歷史條件:(1)社會生產力及其決定的分工狀況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前提;(2)社會關系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3)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領會: 一、“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具體內容”:1、指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是指在勞動過程中實現體力和智力的充分運用和發(fā)展,實現體

28、力和智力在充分發(fā)展基礎上的完整結合。2、指克服人發(fā)展的一切片面性,實現人的個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發(fā)展。個性自由和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的靈魂。第三節(jié) 我國的教育目的識記: 一、1986年,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倍?、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guī)定:“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比?、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

29、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四、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我國教育目的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為指導思想;(2)我國教育目的有鮮明的政治方向;(3)堅持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的統一;領會與應用: 一、在新形勢下怎樣落實我國的教育目的:1、落實我國教育目的要特別注意的幾個方面:A創(chuàng)造精神;B實踐能力;C開放思維;D崇高理想;2、落實我國教育目的必須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 A教育目的與教育目

30、標的關系,學校教育必須做到“兩個全面”,即“面向全體”和“全面發(fā)展”。 B、德智體美之間的關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對的獨立性,二是現實或真正的教育是一體的。C、全面發(fā)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全面發(fā)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發(fā)展。因才施教是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對其進行的教育,在充分發(fā)揮每一個人的長處的 同時求得他的全面發(fā)展。D、全面發(fā)展與職業(yè)定向的關系:在小學階段,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應當鼓勵學生對社會上不同職業(yè)的特點和要求有一些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激勵小學生努力學習,為祖國的明天做好充分的準備。第六章 教育的組成部分第一節(jié) 德育識記:一、德育:即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教育。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廣義的德育指

31、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二、德育的功能:(1)社會功能;(2)個體功能;(3)教育功能; 三、小學德育的任務:小學德育綱要規(guī)定我國小學德育的任務為: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領會與應用: 一、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1、基本道

32、德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個體生活的基礎性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礎是要教學生學會做人,所以如公平、正直、誠實、勇敢、仁愛、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等應當成為中小學德育的奠基性內容。對學生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培養(yǎng)學生文明行為習慣,也是學校德育經常性的重要的內容之一。對小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 的教育是小學德育內容的重中之重。2、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包括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主法制觀念和其他政治常識的教育等;3、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的基礎教育;二、小學德育實施的途徑和方法:1、途徑:(1)思想品德課,是最直接和專門德育的一門課程;(2)其他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3)校會、班會和少先隊

33、活動。2、方法:(1)說服教育:通過講解、談話、討論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啟發(fā)學生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說服的方式:講解、談話、討論(2)情感陶冶: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的一種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體實施途徑一般是三個方面:教師的師愛、環(huán)境陶冶、藝術陶冶。(3)榜樣示范;(4)實際鍛煉;(5)獎勵與懲罰。運用表揚與批評、獎勵和懲罰應該注意以下幾點:A、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實際;B、要得到學生集體的支持;C、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義,第二節(jié) 智育識記:一、智育:是教育者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對象的智慧水平為目標的教育。二、智

34、力:智力實際上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表現為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種認識方面能力的綜合,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系統處理和加工信息的綜合心理能力。三、任務、內容:智育的根本任務是要培育或發(fā)展學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務和內容應當是三方面:1、傳授知識;2、發(fā)展技能;3、培養(yǎng)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四、小學智育的實施:通過各科文化課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去實現。五、幼兒智育的任務、內容:(1)向幼兒傳遞有關自然和社會的粗淺的知識;(2)發(fā)展幼兒的智力;(3)發(fā)展幼兒的語言;(4)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節(jié) 體育識記:一、體育(狹義):指學校教育中有意識地增強學生體質

35、、發(fā)展體能、鍛煉體魄的教育活動。二、學校體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娛樂性;學校體育不同于競技體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身體鍛煉。三、學校體育的具體功能:(1)健體功能;(2)教育功能;(3)娛樂功能四、小學體育的實施游戲是低年級經常開展的體育項目。五、 小學生的衛(wèi)生保?。ㄒ唬┬W衛(wèi)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內容1、教學衛(wèi)生保?。褐饕笇W生的用腦衛(wèi)生和用眼衛(wèi)生 2、個人衛(wèi)生保健3、環(huán)境衛(wèi)生 4、合理的作息制度第四節(jié) 美育識記: 一、美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范疇,一般認為是德國詩人

36、、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二、廣義美育:“指 將美學原則 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或“實質美育”。 三、狹義美育:專指“藝術教育”或“形式教育” 四、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間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體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對于現實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即體現的是美育的超越性功能。五、美育的任務:1、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4、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六、美育的類型:1、藝術美育;2、自然美育;3、社會美育(生活

37、美);4、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是說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教育活本身要做到審美化。教育中如何發(fā)掘美的因素作為美育的資源?(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臺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己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3)努力發(fā)現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對象美,并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為審美對象,讓學生的成長作為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4)科學美也是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第七章 課程第一節(jié) 課程概述識記:一、幾種不同的課程觀:(1)課程是知識:是比較早、影響相當深遠的觀點,也是比較傳統的觀點。這種觀點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廣泛性的。強調學習者

38、在課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課程是經驗:認為課程是從學習者角度出發(fā)和設計的,課程是學習者個人經驗相聯系、相結合的,強調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強調和依賴學習者個性的全面參與及主動性、積極性、選擇性、感情、興趣、態(tài)度等。(3)課程是活動:強調學習者是課程的主體,注意學習者的能動性,強調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能力、經驗為中介實施課程。 二、課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所獲得的經驗,這些經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需要和受教育者 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安排地。從目前而言,“課程是經驗”的觀念更加符合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三、課程論:就是研究課程的專門理論。領會與應用:

39、一、決定課程的幾個基本關系:1、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間接經驗為主的課程,典型的表現形式是學科課程,認為課程就是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擇主要內容,組成不同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的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直接經驗為主的課程,典型的表現形式是活動課程,認為課程應當是一系列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學生通過活動學習,獲得經驗,培養(yǎng)興趣,解決問題,發(fā)展能力。兩種主張都有積極和消極因素。既不能把學科課程當作唯一的課程類型,也不能把活動課程作為課程主體,在我國小學課程的傳統中學生的直接經驗是相當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學課程中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將是重要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2、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課程究竟是給學生知識

40、還是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為兩派,一派是形式教育派,強調課程以訓練學生能力為主;一派是實質教育派,強調課程以傳授知識為主。兩種主張都只看到了問題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識與能力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不能截然分開。3、分科與綜合的關系:這是當代課程研究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古代或早期的課程是以整體、綜合為特征的,近代課程是分科的。分科課程發(fā)展和相對成熟后表現出來的弊端是:分科過細,過繁所導致的學科之間相互隔膜,相互封閉的狀況,以及由此而來的學科之間的重復,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國分科絕對化比國外更加嚴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綜合化作為一個主要任務有著深遠意義,加強綜合化是小學課

41、程今后長期的努力目標。4、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的關系: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強調重視人,崇尚個性,后者則強調科學本身的價值和力量。我國既提倡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又提倡尊重學生和重視個性發(fā)展,在課程中同時加強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第二節(jié) 課程的基本范疇識記:一、課程的目標:1、課程目標的垂直分類: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階段課程目標學年學科目標;2、課程目標的水平分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二、課程的內容:課程設計、課程目標、課程評價、課程實施。三、課程的基本結構:(一)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

42、導性文件,它對學校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體規(guī)定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各學科開設的先后順序、課時分配和學年編制等。(二)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訂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學指導文件。(三)教科書是根據教學大綱系統闡述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四、課程基本結構的不同存在方式1、以統一要求為特點的存在方式:以中國、蘇聯、日本、法國等最為典型。2、以多樣化為點的存在方式最為典型的是美國。五、課程的類型:我國小學階段的課程類型主要有:(1)學科課程;(2)活動課程;(3)綜合課程。六、課程結構的改革:決定課程不同結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礎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

43、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是不同課程的具體結構賴以建立的依據?;顒诱n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以自主性探索實踐為主,人們所熟悉的教學大綱+教科書的課程微觀結構就無法滿足需要了,那么,以自主性探索學習方式為基礎的課程,采用單元的形式最為適宜。其結構至少包括主題、任務、評價標準三個部分。第八章 教學第一節(jié) 教學的意義與任務識記: 一、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在小學教育中,教學處于核心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是學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育任務的完成,主要是憑借教學活動實現的

44、。領會: 一、教學的任務:(1)學習基礎文化科學知識;(2)培養(yǎng)各種基本能力;包括學習能力,規(guī)則意識和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3)養(yǎng)成和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第二節(jié) 教學活動的本質與模式識記:一、教學模式:以某種教學理論為指導,以一定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教學活動的各個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實踐形式。二、教學模式的種類:1、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代表人物有夸美紐斯、赫爾巴特、裴斯泰洛齊、烏申斯基等,結構為:誘導學習動機領會新教材(感知、理解)鞏固知識檢查。2、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代表人物有杜威、

45、福祿培爾、結構為:設置問題情境確定問題或課題擬定解決課題方案執(zhí)行計劃總結與評價。3、折衷于兩者之間的教學模式:(1)發(fā)現學習模式,代表人物布魯納,結構為明確結構,掌握課題,提供資料建立假設,推測答案驗證(一次或幾次)作出結論。(2)范例教學模式:代表人物為瓦.根舍因,結構為解釋作為范例的個別事物解釋范例的類或屬掌握規(guī)律范疇獲得對自我或人類的理解識記與領會: 1、如何理解教學活動的本質或規(guī)律: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認識活動,教學活動服從人類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即從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實踐。但是,教學活動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具有以下特殊性:(1)教學認識是學生的認識:(2)教學認識是間接的認識;(

46、3)教學認識是有領導的認識;(4)教學認識是教育性的認識。第三節(jié) 教學原則識記: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應用: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一、直觀性原則:(一)含義: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直觀手段有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二)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1、恰當選用直觀手段。學科不同,教學任務不同,學生年齡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觀手段也不同。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來說,在教學內容對于學生比較生疏,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為直觀而直觀,只會導致教學效率降低。3、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

47、學生的認識。直觀給予學生的時感性經驗,而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運用直觀時注意指導,引導學生思考現象和本質及原因和結果等。二、啟發(fā)性原則:(一)含義:啟發(fā)式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二)貫徹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要求:1、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三、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一)含義: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xù)、連貫、系統地進行。(二)貫徹的要求: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順序教學。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48、四、鞏固性原則(一)含義:是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二)貫徹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3、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性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一)含義: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二)貫徹要求:1、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征2、了解學生發(fā)展的具體特點3、恰當把握教學難度。六、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原則(一)含義: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下進行。(二)貫徹要求:1、堅持正確的方向。2、嚴格遵守職業(yè)道德。3、實事求是。4、講究教學藝術。七、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一)含義:是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

49、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二)貫徹要求: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2、注重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能力;3、聯系實際應從多方面入手;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八、因材施教的原則(一)含義: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二)貫徹要求:1、充分了解學生;2、尊重學生的差異;3、面向每一個學生。第四節(jié) 教學組織形式識記: 一、班級授課制:把學生按照年齡和知識水平分別編制成固定的班級,由固定的教師按照各門學科的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按照固定的課程表,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向全班學生進行教學。班級授課制是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最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封建社會主要是個別教學。二、班級授課制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三

50、個方面,可用“班、課、時”來概括。三、以傳授系統書本知識為主要任務,凱洛夫將課分為兩大類別:單一課和綜合課。理解與應用:一、如何評價班級授課制:(一)優(yōu)點:1、班級授課制使教學獲得了較高的效率,使教育普及成為可能;2、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便于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3、由于學生是按照年齡和程度編成班級,水平接近,有利于他們彼此之間的互相交流和啟發(fā)。(二)局限:1、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學生比較多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現成知識;2、為學生提供的實踐性學習、探索性學習的機會比較缺乏,不利于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3、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地多樣化,形式比較固定化,缺少靈活性。4

51、、強調統一性,難以適應學生地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個學生實際上分別地對教師負責,彼此之間缺乏分工與合作,因此學生地互相交流和啟發(fā)難以保證。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近代以來,班級 授課制成為中小學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但人們并沒有停止對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的探索,目的是試圖在保持班級授課制優(yōu)越性的同時能夠克服它的局限性。(一)分層教學(分組教學)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生成績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二)小組合作學習是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為主體,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機制,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準,以小組成績?yōu)楠剟钜罁慕虒W組織形式。(三)小班教學學生人

52、數通常在1525人之間。三、復式教學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兒童合編在一個班級,采用直接教學和布置、完成作業(yè)輪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節(jié)課內由一位教師對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我國部分農村地區(qū),尤其是山區(qū),復式教學形式仍然存在。第五節(jié) 教學方法識記與應用: 一、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地方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解。運用講授法要注意:1、保證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2、講授要作到條理清晰、重點分明;3、講究語言藝術;4、注意與

53、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二)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啟發(fā)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學習。運用談話法要注意:1、作好充分的準備;2、談話要面向全體學生;3、在談話結束時進行總結。(三)討論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fā)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fā)、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借助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運用要注意:1、選好討論內容;2、肯定學生各種意見的價值;3、善于引導;(四)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知道下,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操

54、作,觀察和研究這種操作引起的現象和過程,以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試驗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自主的學習。運用要注意:1、準備工作充分;2、及時、具體的指導;3、幫助學生總結。(五)實習作業(yè)法:是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實際操作,將已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教學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運用要注意:1、提出明確要求;2、選擇恰當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檢查。(六)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練習,從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實踐性學習。運用要注意:1、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2、指導正確的練習方法

55、;3、合理安排練習步驟;4、科學掌握練習量;5、及時給予學生反饋;6、練習方式要多樣化。(七)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到校外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從而獲取新知識或驗證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得直接經驗。運用要注意:1、做好觀察的準備;2、指導觀察的進行;3、總結觀察的收獲。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fā)展:(一)發(fā)現學習:是由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教學方法。發(fā)現法的具體做法是: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最后得到學習結果。發(fā)現法更加關注學習過程。(二)探究研討法:這種方法適合于小學教學,尤其是自然課

56、教學中,這種方法的特點是:1、從具體材料引發(fā)學習;2、通過集體交流和研討促進學習;3、鼓勵學生的語言表達;4、肯定學生在學習中所犯錯誤的意義;(三)綱要信號圖式教學法:是前蘇聯教師沙塔洛夫創(chuàng)立的。是一種由字母、單詞、數字或其他信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圖表,是教學輔助工具。它通過各種“信號”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四)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醫(yī)學博士盧扎諾夫創(chuàng)立的。尤其適合于外語教學。其基本原理是:廣泛利用環(huán)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與感情統一,有意識功能和無意識功能統一,尤其使調動和發(fā)掘大腦無意識領域的潛能,使學生在愉快氣氛中不知不覺接受信息。其具體做法是:1、善于激發(fā)學生動機,設置能夠誘發(fā)學生學習潛能的外部環(huán)境,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的完整性、盡可能徹底的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尊重學生,幫助學生確立自信。2、用跨學科的觀點,按照課題編制較大的教學單元,加強教學的整體性邏輯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手段,采用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單項綜合的藝術形式配合教學進行。(五)非指導性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