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研 究 生: 林千順 學 號: 2013301110082 學 院: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 專 業(yè): 作物遺傳育種 學位級別: 碩士 學位類型: 學術型 研究方向: 水稻雜種優(yōu)勢利用 課題名稱: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水稻恢復系R666的褐飛虱抗性 導 師: 牟同敏教授 指導小組: 曾漢來教授 沈金雄教授 肖本澤副教授 聯(lián)系電-MAIL407167229入學年月2013年9月課題來源863計劃課題性質(zhì)縱向1、 摘要褐飛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蟲之一,對水稻生產(chǎn)造成嚴重危害?;謴拖礡666是高度抗倒伏的優(yōu)良恢復系,為提高其對褐飛虱的抗性,便于培育更好的雜交水稻,本
2、研究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將抗褐飛虱基因Bph14和Bph15導入到R666的背景中,通過抗性鑒定,組合測配等,選育出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關鍵詞:水稻;褐飛虱;抗褐飛虱基因;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二、立論依據(jù)(研究問題的由來,與選題有關的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選題的目的與意義,擬解決的關鍵問題)1 選題的目的與意義褐飛虱是水稻的主要蟲害之一,每年對我國南方稻區(qū)的水稻生產(chǎn)造成嚴重的危害。兩系法雜交稻是我國南方秈稻產(chǎn)區(qū)的主要栽培類型之一。R666是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抗倒伏兩系雜交水稻恢復系,所配組合Y58S/R666表現(xiàn)抗倒伏、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但是不抗褐飛虱。本研究的目標是,運用分子標
3、記輔助選擇技術,通過雜交、回交和表型選擇,將抗褐飛虱基因Bph14和Bph15導入到R666的背景中,期望培育出基本保持R666原有特性、同時褐飛虱抗性明顯提高的新恢復系,再通過組合測配,培育抗褐飛虱的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其意義在于提高水稻的褐飛虱抗性,減少農(nóng)藥使用量,保護環(huán)境。2 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水稻是人類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約占糧食總產(chǎn)量的40%。在中國,從事稻作生產(chǎn)的農(nóng)戶接近農(nóng)戶總數(shù)的50%,全國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除食用外,稻米還有多種用途。水稻生產(chǎn)不僅擔負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任,還肩負實現(xiàn)種糧增效、稻農(nóng)增收和全面推進新農(nóng)村建設的重大使命。預計到
4、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我國農(nóng)作物的單產(chǎn)需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提高60 %以上才能滿足糧食的安全供給。蟲害歷來是影響水稻生產(chǎn)的一個重要因素,每年因為蟲害而造成的含量損失高達15%左右,對我國的糧食生產(chǎn)產(chǎn)生重大影響。目前,對水稻害蟲的防治措施主要以施用化學農(nóng)藥為主,但化學農(nóng)藥的使用,不僅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降低生產(chǎn)收益,更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農(nóng)藥殘留等,對生態(tài)平衡嚴重破壞。因此,水稻蟲害生物防治的方法日益得到重視,其中,培育抗蟲品種是控制水稻蟲害,降低生產(chǎn)損害的最經(jīng)濟有效的手段。水稻作為遭受蟲害最多的糧食作物,在各個生育期均可受到害蟲侵害。同時,水稻害蟲種類繁多,有鉆蛀莖桿的二化螟、三化螟,刺吸、銼
5、吸莖葉的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食害葉片的稻縱卷葉螟等(張啟發(fā) 2010)。而在蟲害中,褐飛虱的危害尤為嚴重。就近30年褐飛虱發(fā)生情況而言,其發(fā)生面積及范圍逐漸擴大,暴發(fā)頻率增加,危害程度增加,造成嚴重損失。所以選育優(yōu)質(zhì)抗褐飛虱水稻品種十分重要。2.1褐飛虱的生物特性褐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有遠距離遷飛習性,為單食性害蟲,只能在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與繁殖后代。褐飛虱的生命周期分為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祝莉莉等 2004)。褐飛虱的卵主要產(chǎn)在葉脈和葉片組織內(nèi),排列成一條,稱為“卵條”。卵粒長1.0mm,寬0.22mm,初產(chǎn)時乳白色,漸變褐色,并出現(xiàn)紅色眼點,同時初產(chǎn)及前期香蕉形,中后期彎
6、曲程度更加明顯。若蟲階段分為5個時期:1-5齡,體長卵圓形,體色分深淺兩種,深色型腹部背面斑紋暗褐色,淺色型體淡黃色,背面斑紋不明顯,其中2-3齡若蟲危害最大。成蟲分為短翅型和長翅型,短翅型翅長短于腹部,繁育能力強,壽命長;長翅型翅長長于腹部,有較強的遷飛能力,能借助風力向周圍擴散,對更多的稻區(qū)產(chǎn)生危害(程遐年等 2003)。褐飛虱生育的最適溫度是2228,相對濕度80%以上。盛夏不熱、晚秋不涼,涼夏暖秋、多雨濕潤是褐飛虱種群增殖和危害的有利條件。夏季日最高溫度33.5,或日平均溫度30對褐飛虱有抑制作用,高溫持續(xù)時間越長抑制作用越強。但在稻田中因水稻群體生長量大,植株下部的株間溫度比大氣溫度
7、低3左右,相應地,稻田生存的褐飛虱種群在大氣溫度更高的條件下才受抑制。而秋季日平均溫度低于17.5,嚴重影響褐飛虱的生存和為害(楊榮明 2014)。2.2褐飛虱的生物型由于昆蟲與寄主植物的協(xié)同進化,害蟲種群分化為不同的生物型。褐飛虱的生物型是指具有不同致害性的褐飛虱群體,當它們?yōu)楹哂胁煌瓜x基因的水稻品種時,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致害反應。根據(jù)褐飛虱種群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標準鑒定品種的致害性反應, 已有、及Mindano6等種生物型被國際水稻研究所正式命名, 以后陸續(xù)又在菲律賓的棉蘭老島、孟加拉、印度、尼泊爾、澳大利亞以及越南的九龍江等地發(fā)現(xiàn)新的褐飛虱致害種群。除以上這些危害水稻的生物型外, 198
8、4年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還發(fā)現(xiàn)一種能危害李氏禾而不能危害水稻的褐飛虱種群,稱之為李氏禾生物型(周亦紅等 2003)。在東亞地區(qū)主要以、四種褐飛虱生物型為主。生物型不能危害具有任何抗蟲基因的水稻品種;生物型可以危害具Bph1抗蟲基因的品種,但不能危害具Bph2抗蟲基因的品種;生物型可以危害具bph2抗蟲基因的水稻品種;生物型可以同時危害具Bph1抗蟲基因和bph2抗蟲基岡的水稻品種(張啟發(fā) 2010)。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稻區(qū)由于水稻品種的不同,其褐飛虱的生物型也差異較大。就我國而言,上個世紀80年代,褐飛虱群體主要以生物型為主,但進入90年代后逐漸轉化為生物型,各地褐飛虱群體為生物型、的混合型(巫國
9、瑞等 1983)。21世紀以來,在褐飛虱致害類型的鑒定中發(fā)現(xiàn),其生物型由、的混合型逐漸轉化為生物型(呂麗萍等 2009)。關于褐飛虱生物型問題長期存在爭論,主要圍繞其生物型是否存在穩(wěn)定的遺傳性(姜人春 1999;周亦紅等 2003)。肖英方等(1997)將在抗性品種Mudgo上長期飼養(yǎng)的生物型接回感蟲品種上,連續(xù)培養(yǎng)8代以后,該群體轉變成了生物型。王桂榮等(1999)將在ASD7上連續(xù)飼養(yǎng)30代的褐飛虱種群(生物型)飼養(yǎng)于TN1 上,飼養(yǎng)7代以后,該種群就不再能適應ASD7,表現(xiàn)出不能致害的特性。研究結果表明,褐飛虱生物型的致害性經(jīng)品種“誘導”后可發(fā)生明顯變異,而且褐飛虱在抗性水稻品種上的適應
10、性的增加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世代間表現(xiàn)出可遺傳的積累(呂亮等 2011)。褐飛虱生物型的形成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僅受其生物學特性的影響,還受到抗性水稻品種的脅迫,以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隨著研究的進一步廣泛和深入,褐飛虱致害性的分子遺傳學機制, 品種抗性及品種-害蟲互作機制等亟待深入研究。2.3褐飛虱對水稻的危害褐飛虱作為水稻的主要害蟲,對水稻生產(chǎn)產(chǎn)生嚴重危害,其危害行為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產(chǎn)卵為害。褐飛虱在稻株葉鞘等莖葉組織中產(chǎn)卵,形成大量傷口,使水分由傷口散失,同時破壞輸導組織,同化作用減弱,導致稻株葉片發(fā)黃,易倒癱。二是刺吸取食危害。褐飛虱成蟲、若蟲群集于稻叢基部,刺吸莖葉組織汁液,消耗稻
11、株養(yǎng)分,使谷粒不飽滿,千粒重減輕,癟谷串增加,刺吸取食時分泌的凝固性唾液形成“口針鞘”,阻礙稻株體內(nèi)水分和養(yǎng)分輸導。蟲量多、受害重時引起稻株下部變黑、腐爛發(fā)臭、癱瘓倒狀,稱為“冒穿”、“透天”,導致嚴重減產(chǎn)或失收。三是傳播水稻病害。褐飛虱在刺吸水稻時,會傳播草狀叢矮病和齒葉矮縮?。▍呛蜕?1994),導致水稻植株矮小,嚴重影響水稻生產(chǎn),降低水稻產(chǎn)量。褐飛虱在刺吸或產(chǎn)卵時,在水稻表皮組織產(chǎn)生傷口,此時水稻紋枯病、小球菌核病病菌通過傷口感染致病。同時,褐飛虱排泄的“蜜露”富含糖類、氨基酸等,為煤煙球菌提供滋生環(huán)境。1991 年我國褐飛虱為害發(fā)生面積達到2320萬hm2,損失稻166萬t;2005
12、年更是大暴發(fā), 為近十年之最, 僅長江中下游稻區(qū)就發(fā)生面積777.8萬hm2 ,損失稻谷近15億kg(傅強和張志濤 2005)。就褐飛虱為害對產(chǎn)量結構的影響,有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褐飛虱在抽穗期、乳熟期、灌漿期對水稻為害會使總產(chǎn)量明顯下降, 但以抽穗期的作用最明顯。說明在同等蟲口密度下, 受害期越早, 損失越重。而對于實粒數(shù)的下降,抽穗期和乳熟期兩個生育期褐飛虱連續(xù)為害的影響較強。對于千粒重下降,主要受灌漿期為害的影響。但水稻各生育期之間存在明顯的互作效應。抽穗期和乳熟期對千粒重的影響除直接效應外, 還通過對灌漿能力的影響降低千粒重。同時也說明抽穗和乳熟期降低結實率并不能提高千粒重, 說明水稻生育
13、后期的補償效應不大(黃方能和程遐年1990;郝樹廣等 1997)。2.4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研究進展為降低褐飛虱為害對水稻產(chǎn)量的影響,在水稻生產(chǎn)中,通常會采用化學藥劑的噴灑,但此手段嚴重污染環(huán)境,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使生產(chǎn)成本增加。因此,培育抗褐飛虱水稻品種才是從根本上解決褐飛虱為害難題。作物的抗蟲性是一種可遺傳特性,可以由單基因調(diào)控,也可以由多基因調(diào)控。就水稻抗褐飛虱基因而言,20世紀70年代初,關于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研究已出現(xiàn),在通過多種遺傳學方法的不斷測定中,目前,經(jīng)國際注冊確認和報道的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共30個,顯性基因有17個,隱性基因13個,其中已定位的主效抗性基因達到26個。這些已
14、定位的基因分別分布在2、3、4、6、8、12號染色體,其中2號染色體上有1個,3號染色體上有4個,4號染色體上有9個,6號染色體上有3個,8號染色體上有1個,12號染色體上有8個。Athwal等(1971)在CO22, IR747B2-6, MTU15, Mudgo等供體材料中,鑒定了首個抗褐飛虱顯性基因Bph1,同時發(fā)現(xiàn)品種ASD7的褐飛虱抗性受單一隱性基因控制,并命名為bph2,且Bph1和bph2緊密連鎖。Sharma等(2002)精確地將Bph1定位到第12 染色體上兩標記em5814 和R2708 之間的5.8 cM 內(nèi),孫立宏等(2006)利用簡單序列重復標記將bph2定位至第12
15、 染色體上RM7102 和RM463 之間,其遺傳距離分別為7.6 cM和7.2 cM。Lakshminarayana 等(1977)在來自斯里蘭卡的栽培品種Rathu Heenati和Babawee中分別鑒定出顯性基因Bph3 和隱性基因bph4;Jairin(2010)等通過研究,將Bph3和bph4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體短臂上的同一區(qū)間內(nèi),同時確定Bph3和bph4等位或緊密連鎖。Klush等(1985)在ARC10550中發(fā)現(xiàn)新的隱性基因,命名為bph5。Kabis等(1988)在Swaranalatha品種中發(fā)現(xiàn)新的顯性基因,命名為Bph6,在T12品種中發(fā)現(xiàn)新的隱性基因bph7?;?/p>
16、bph5,Bph6,bph7均只對生物型表達抗性,其中Qiu等(2010)利用STS標記將Bph6精細定位在第4染色體上Y19和Y9之間大約25kb的區(qū)間內(nèi)。Nemoto 等(1989)研究發(fā)現(xiàn)Chinsaba品種對褐飛虱的抗性受新隱性基因bph8的控制,而斯里蘭卡農(nóng)家品種Kaharamana的抗性則由另一個顯性抗性基因Bph9 控制。其中,Bph9被定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RM463和RM5341之間,分別相距6.8cM和9.7cM(蘇昌潮等 2006)。Ishii等(1994)從帶有澳洲野生稻背景的基因滲入系IR65482-4-136-2-2中鑒定出一對新的顯性抗性基因,命名為Bph10,并
17、定位在第12染色體上,與RG457相距3.68cM。Hirabayashi(1999)從藥用野生稻中鑒定出兩個新的隱性基因bph11和bph12,其中將bph11定位于第3染色體長臂上,與G1318相距12.4cM,bph12定位于第4染色體的G271和R93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2.4cM 和4cM。Yang等(2002)在闊葉野生稻中發(fā)現(xiàn)顯性基因Bph12(t),并將其定位于第4染色體上C946和RM261之間,和RM261之間距離為1.8cM。Renganayaki 等(2002)也發(fā)現(xiàn),源自藥用野生稻的一對新基因對生物型具有抗性,命名為Bph13(t),并利用重組自交系( RILs) 和
18、RAPD 標記將其定位到第3染色體上。但與之不同的是,劉國慶等(2001)在緊穗野生稻發(fā)現(xiàn)一對顯性主效基因,位于第2染色體,在兩個微衛(wèi)星標記RM240和RM250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6.1和5.5cM,暫時定名為Bph13(t),對生物型、表達抗性。Huang等(2001)從帶有藥用野生稻背景的基因滲入系B5中鑒定了兩個新的顯性抗性基因,并運用RFLP技術,采用集團分離分析法將其中一個命名為Bph14(原名Qbp1)的基因定位于第3 染色體的G1318和R1925之間,2個分子標記相距3.2cM,另一個命名為Bph15(原名Qbp2)的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體的C820和S11182之間,2個分子
19、標記相距1.2cM。Sun等(2005)通過連鎖作圖和QTL分析發(fā)現(xiàn)"Rathu Heenati"攜帶抗褐飛虱的主效基因Bph17,并將其定位到4號染色體短臂上,與2個SSR標記RM8213和RM5953的遺傳距離分別為3.6cM和3.2cM。Jena等(2006)從帶有澳洲野生稻遺傳背景的基因滲入系IR65482-7-216-1-2中鑒定出一對與Bph10不等位的新抗性基因Bph18(t),定位在第12染色體長臂末端的兩標記RM463和S15552之間。Chen等(2006)在秈稻品種AS20-1中發(fā)現(xiàn)抗褐飛虱隱性主效基因bph19(t),并將bph19(t)精細定位到水
20、稻第3染色體上標記RM6308和RM3134之間約60kb的區(qū)間內(nèi),兩標記的遺傳距離約1cM。另外,Li等(2006)從1200余份普通野生稻 Griff種質(zhì)中編號2183的種質(zhì)存在2對隱性抗性基因,分別定位于4號染色體和12號染色體上,這兩對基因很可能是新發(fā)現(xiàn)的基因,也暫命名為bph18(t)和bph19(t),bph18(t)被定位在水稻4號染色體上RM6506和RM273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11.0cM和6.0cM,bph19(t)被定位在水稻12號染色體上距RM17標記16.7cM的位置。Rahman等(2009)在小粒野生稻中發(fā)現(xiàn)了抗水稻褐飛虱的主效QTLBph20(t)和
21、Bph21(t),并將Bph20(t)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體短臂上193.4kb的區(qū)間內(nèi),將Bph21(t)定位在水稻第12染色體長臂上194.0 kb 的區(qū)間內(nèi)。侯麗媛等(2010)在海南普通野生稻中檢測到2個隱性褐飛虱抗性QTL,,暫命名為bph22(t)和bph23(t),并將bph22(t)定位在第4染色體上RM8212和RM261之間,將bph23(t)定位在第8染色體RM2655和RM3572之間。Bph24(t)同樣來自與野生稻中,但目前并未被定位(RAM et al 2010)。Yara等(2010)在ADR52中鑒定了Bph25(t)和Bph26(t),并分別定位于第6染色體和
22、第8染色體上。He等(2012)在栽培品種Balamawee中鑒定出Bph27(t),并將其精細定位在第4染色體上標記Q52和Q20之間,約63Kb的區(qū)間內(nèi)。在所有的已定位褐飛虱抗性基因中,只有Bph14已被克隆。Bph14 cDNA 全長9576bp,包含有3個外顯子,編碼一個由1323氨基酸組成的蛋白產(chǎn)物,產(chǎn)物包含卷曲螺旋結構域、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和富亮氨酸重復序列。Bph14在水稻的根、葉片和葉鞘的維管束中表達,而這些部位正是褐飛虱的攝食部位。Bph14不是通過排拒作用而是通過抗生作用來發(fā)揮抗稻飛虱的作用(范峰峰等 2014)。含Bph14基因的水稻在褐飛虱侵染后能激活水楊酸信號
23、傳導通路,誘導韌皮部細胞的胼胝質(zhì)沉積以及胰蛋白酶抑制劑的產(chǎn)生,從而降低褐飛虱的取食、生長速率和壽命(Bo等 2009)。2.5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利用1973年,國際水稻研究所首次推出含抗褐飛虱基因Bph1的品種,后在1976年推出含bph2的抗性品種,有效的遏制了褐飛虱的大爆發(fā),大大降低了水稻生產(chǎn)損失,但在種植多年后,這些品種的抗性消失,褐飛虱為害再次大爆發(f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到嚴重影響。我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也同樣育成了一系列的含抗褐飛虱基因的抗性品種,并在推廣生產(chǎn)中有效地抑制了褐飛虱的為害。同時,在常規(guī)育種的基礎上,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有目的地進行抗性基因的聚合,從而選育出更持久有效的
24、抗性品種。胡杰等(2010)通過MAS技術將抗褐飛虱基因Bph14、Bph15 同時導入到汕優(yōu)63的親本明恢63、珍汕97B中,以改良汕優(yōu)63的褐飛虱抗性。李進波等(2006)以藥用野生稻滲入系B5為供體親本,以9311、1826 為受體親本,獲得了目標基因Bph14、Bph15純合的穩(wěn)定株系。孫榮科等(2009)以攜帶bph2、Bph3 的水稻品系ME1為供體親本與雜交稻親本進行雜交、回交和自交,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成功獲得了雙基因純合的株系。就目前來看,抗褐飛虱品種選育的重點應是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等技術,有效的將多抗性基因聚合,培育多抗性基因聚合品種。三、研究內(nèi)容(對擬開展的研究工作分
25、層次進行詳盡的描述)1、以攜帶褐飛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的材料B5和華15為供體親本,分別與R666進行1次雜交、3次回交和2-3次自交,每個世代用分子標記對Bph14和Bph15基因進行檢測、同時進行農(nóng)藝性狀的表型選擇,培育主要農(nóng)藝性狀與R666相似、同時攜帶Bph14和Bph15基因的株系;2、將選育出的新株系進行褐飛虱抗性鑒定,選擇褐飛虱抗性3級(即抗級)的株系;3、 將抗褐飛虱的新株系與不育系Y58S等不育系進行組合測配,將配制的組合進行褐飛虱抗性和產(chǎn)量優(yōu)勢鑒定以及生育期、主要農(nóng)藝性狀、稻米品質(zhì)等的分析,選擇褐飛虱抗性強、產(chǎn)量高、稻米品質(zhì)優(yōu)、生育期適宜、主要農(nóng)藝性狀優(yōu)良的雜交
26、組合;4、在不同世代選擇攜帶Bph14和Bph15基因、表型不同于R666的單株,創(chuàng)建新的抗褐飛虱恢復系材料;5、以攜帶Pi2基因的抗稻瘟病材料YAQ10242與攜帶Bph14和Bph15基因的株系雜交,通過基因聚合創(chuàng)建同時抗褐飛虱和稻瘟病的新恢復系材料。四、研究對象(試驗材料)、研究方法(試驗方法)與技術路線1、試驗材料受體親本R666,由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攜帶Bph14和Bph15基因的褐飛虱抗性供體親B5由武漢大學提供、華15由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攜帶Pi2基因的稻瘟病抗性親本YAQ10242是本課題前期創(chuàng)建的中間育種材料。2、研究方法2.1 分子標記
27、輔助選擇2011年3月在海南以R666為母本,分別與B5、華15和YAQ10242雜交,并獲得F1雜交種子;2011年5月在武漢種植雜種F1,經(jīng)分子檢測后,8月將真雜種與R666回交,獲得BC1F1的種子;2011年11月在海南種植BC1F1,經(jīng)分子檢測后,2012年3月選擇攜帶目標基因的單株與R666進行第二次回交,獲得BC2F1的種子;2012年5月在武漢種植BC2F1,經(jīng)分子檢測后,8月選擇攜帶目標基因的單株與R666進行第三次回交,獲得BC3F1的種子;2012年11月海南種植BC3F1,經(jīng)分子檢測后,3月選擇表型與R666相似、攜帶目標基因的單株自交,收獲BC3F2種子;2013年5
28、月種植BC3F2分離群體(此前工作由王笑見完成)。2013年8月本人接收以上材料,經(jīng)分子檢測后,9月選擇表型與R666相似、攜帶目標基因純合的單株,收獲BC3F3種子;2013年11月海南種植BC3F3家系,2014年3月繼續(xù)選擇單株,同時進行組合測配。2014年5月武漢種植BC3F4株系,苗期進行分子檢測,選擇目標基因純合的株系與Y58S等不育系配組。采用CTAB法提取DNA樣品用于實驗室分子標記檢測,具體步驟:水稻移栽后,取幼嫩葉尖2-3cm置于2ml離心管中,加入800l 1.5×CTAB、鋼珠,用Tissuelyser高通量研磨機研磨;后置于65恒溫水浴30min以上;取出后
29、加入與CTAB等體積的氯仿/異戊醇(241)混合液,置于搖床振蕩10-15min至下層液相深綠色止;后放入離心機中以10000rmp轉速離心5min,至上層溶液澄清,再提取400450l上清液于1.5ml滅菌離心管中,加入1ml預冷95%乙醇,搖勻置于-20環(huán)境靜置30min以上;后放入離心機中以12000rmp轉速離心8min,倒去離心管內(nèi)液體,用75%乙醇浸洗沉淀約10min,過夜自然干燥;最后加入100l滅菌純水溶解備用。 PCR反應體系總體積為20l,其組成為:DNA模板2l,滅菌水13.6l,dNTP(5mM) 1.8l,Buffer(10×) (Mg2+ plus) 2l
30、,正反引物各0.24l,rTaq酶0.12l,擴增前加入18l礦物油,用來保護反應體系。擴增程序:95預變性5min;然后每個循環(huán):變性:94,30s,退火:55,30s,延伸:72,45s。循環(huán)數(shù) 35次,72延伸7min,25保溫。PCR產(chǎn)物在4%聚丙烯酰胺凝膠(PAGE)電泳中分離,后經(jīng)硝酸銀溶液、NaOH溶液染色顯影。用于分子標記選擇的引物如下:基因引物名稱引物序列(5-3)PCR擴增產(chǎn)物大小bp參考文獻Bph1476-2-FCTGCTGCTGCTCTCGTATTG170武漢大學提供76-2-RCAGGGAAGCTCCAAGAACAGRM5665-FCAAACCACTGTGAGTACG
31、GC180武漢大學提供RM5665-RTTCTCACTTTGCTGTCAGCGBph1515-6-FAGGTGAAGCTGATGTGCTTG175武漢大學提供15-6-RCGATACTTATTGCAACACACMS5-FTTGTGGGTCCTCATCTCCTC215武漢大學提供MS5-RTGACAACTTTGTGCAAGATCAAA2.2 褐飛虱抗性鑒定2014年5月初,將海南選擇的BC3F4株系和測配的部分組合在武漢播種,進行褐飛虱抗性鑒定。2015年,將BC3F6株系和測配的部分組合再次進行褐飛虱抗性鑒定,選擇褐飛虱抗性在抗級以上,農(nóng)藝性狀優(yōu)良的株系和組合。主要采用在苗期進行褐飛虱抗性鑒定
32、:每個待鑒定的材料準備30粒種子,浸種24小時后在30條件下催芽48小時,同時將浸泡后的泥土裝在邊長7cm、高8cm、底部4個小孔的方形小塑料盒中,泥土深度6.5cm。將催芽的種子均勻播種在方形小塑料盒泥土表面,覆蓋細土,每個小方盒播種1個材料,并插上標簽。然后將方形小塑料盒放置在長50cm、寬35cm、高8cm的大塑料盒中,每個大塑料盒放置35個方形小塑料盒中,將大塑料盒灌滿水。以抗褐飛虱的供體親本B5作抗蟲對照、以TN1和受體親本作感蟲對照,每個大塑料盒設置2套對照品種,均勻地放置在鑒定樣品中。待秧苗生長到3葉期,進行間苗,保持每個小方盒中有12-15株健康的秧苗,用飼養(yǎng)好的2-3齡褐飛虱
33、若蟲進行人工接蟲,平均每株秧苗接蟲10-12頭。評價方法分為單株觀察和集團觀察兩種方法。單株觀察方法是:在2盆TN1都全部死亡時一次性觀察,評價標準見表1-2,記錄每棵秧苗的抗級,以平均值表示該材料的抗性表現(xiàn)水平。集團鑒定法是:當2個感蟲對照TN1的死亡率達到95%時,記載鑒定材料的抗性反應,連續(xù)記載3天以上,直到TN1完全死亡為止,評價標準見表3。以連續(xù)記載的最高級別評價材料的抗性反應。表1 褐飛虱抗性單株評價記載方法抗性分數(shù)秧苗植株癥狀0植株健康,未受到傷害11葉片輕微發(fā)黃31-2片發(fā)黃或1片葉萎縮51-2片葉萎縮或1片葉枯萎73-4片葉萎縮或2-4片葉枯萎,但植株仍是活的9植株死亡表2
34、褐飛虱抗性單株評價平均數(shù)評價標準抗性分數(shù)抗性水平00.9免疫I1.01.9高抗HR2.03.9抗R4.05.9中抗MR6.07.9中感MS8.09.0高感HS表3 褐飛虱抗性苗期集團評價標準抗性分數(shù)癥狀抗性水平0沒有為害免疫I1非常輕的為害高抗HR3大部分植株的第1-2片葉部分發(fā)黃抗R5植株明顯發(fā)黃和矮縮,或10-25%的植株枯萎或死亡和其他植株嚴重矮縮或即將死亡中抗MR7一半以上植株死亡中感MS9全部植株死亡高感S2.3 組合測配和優(yōu)勢鑒定2014-2015年分別在海南和武漢對測配的每個組合,種植30苗,密度5×6寸(16.7×20cm),2次重復,以Y58S/R666和
35、湖北省區(qū)試對照組合作對照,進行產(chǎn)量、生育期、品質(zhì)和主要農(nóng)藝性狀鑒定,選擇與對照相似或更優(yōu)的組合。 2.4 農(nóng)藝性狀考察每個種植季節(jié)對所有材料記載見穗期(第一個稻穗抽出)、始穗期(10%稻穗抽出)、抽穗期(50%稻穗抽出)、齊穗期(80%稻穗抽出)和成熟期(80%稻谷成熟),計算播始歷期(播種的第二天到始穗的天數(shù)),并與對照進行比較。成熟時每個材料取樣3株,考察株高、有效穗數(shù)、平均穗長、每穗總粒數(shù)、每穗實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重和單株產(chǎn)量等8個主要農(nóng)藝性狀。為了比較準確地測定產(chǎn)量,將取樣后的小區(qū)混合收割、脫粒、曬干和稱重,再加上取樣單株的重量為小區(qū)的總產(chǎn)量,將總產(chǎn)量除以小區(qū)有效株數(shù),計算小區(qū)的平均單
36、株產(chǎn)量。2.5 稻米品質(zhì)分析按照國家優(yōu)質(zhì)稻谷標準(GB/T17891-1999)測定方法,對育成株系、雜交組合及對照組合進行稻米品種分析。使用BLH-3250礱谷機和JMNJ-3精白機測定糙米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使用JMWT12大米外觀品質(zhì)檢測儀分析測定堊白粒率、堊白度、粒長及長寬比,最后將米粒打成米粉后過120目篩子,測定糊化溫度、膠稠度及直鏈淀粉含量。3、技術路線近等基因系創(chuàng)建新株系和聚合株系創(chuàng)建近等基因系創(chuàng)建R666/B5(或華15) R666/YAQ10242F1 F2F2 F1R666/F1 R666/F1BC1F1 BC1F2BC1F2 BC1F1R666/BC1F1MF1R66
37、6/BC1F1 R666/BC2F1MF2R666/BC2F1BC3F1MF3BC3F1BC3F2MF4BC3F2BC3F3BC3F4BC3F5BC3F6MF5MF6MF7BC3F3BC3F4BC3F5BC3F6組合測配、稻瘟病抗性鑒定,產(chǎn)量、生育期、農(nóng)藝性狀和稻米品質(zhì)等的評價4、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1)選出的株系可能表型與受體親本有差異。這樣的株系將作為新材料使用。2)選出的株系,表型與受體將作為新材料使用。3)如果褐飛虱抗性沒有明顯提高或者不親本相似,但配合力不一樣。也能達到中抗以上、但表現(xiàn)表現(xiàn)優(yōu)良的株系,將用具有抗性的不育系進行配組。五、工作基礎和已有進展1)利用Bph14,Bph1
38、5的SSR引物多態(tài)性分析和分子標記的輔助選擇,篩選出了基因純和的株系,并進行褐飛虱抗性鑒定。2)將獲得的Bph14和Bph15雙基因純和的株系進行海南配組計劃,海南加代繁殖選擇農(nóng)藝性狀好的陽性單株。 六、計劃研究進度1、2013.8-10:進實驗室學習基本的試驗技術;2、2013.11-2014.1:海南播種、取樣分子檢測;3、2014.2-4:海南選擇單株和組合測配;4、2014.5-10:武漢播種、分子檢測、單株選擇、組合測配、褐飛虱抗性鑒定;5、2014.11-2015.4:海南播種、組合優(yōu)勢鑒定、繼續(xù)組合測配;6、2015.5-10:武漢播種、組合優(yōu)勢鑒定、株系農(nóng)藝性狀考察、稻米品質(zhì)分
39、析,繼續(xù)進行褐飛虱抗性鑒定;7、2015.11-2016.2:數(shù)據(jù)整理;8、2016.3-6:論文寫作、畢業(yè)答辯。七、預期目標及本研究創(chuàng)新之處1、選育出褐飛虱抗性明顯提高、表型和配合力與R666相似的恢復系株系2-4個;2、篩選出褐飛虱抗性明顯提高,產(chǎn)量、生育期、稻米品質(zhì)、主要農(nóng)藝性狀與Y58S/R666相似的組合1個;3、創(chuàng)建抗褐飛虱或多抗的恢復系新材料若干份;4、篩選出褐飛虱中抗以上、產(chǎn)量比區(qū)試對照組合顯著提高、稻米品質(zhì)優(yōu)的苗頭組合1-2個。八、主要參考文獻1. 傅強,張志濤.2005年稻飛虱暴發(fā)情況、成災原因及2006年控制對策A.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2006:42. 郝樹廣,程遐年,羅躍
40、進.褐飛虱為害水稻不同生育期對產(chǎn)量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1997,04:321-325.3. 程遐年,吳進才,馬飛.褐飛虱研究與防治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3,38-424. 范峰峰,邱穎波,劉行丹,李紹清,劉建豐.水稻抗褐飛虱基因及其育種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4,06:13-195. 侯麗媛,于萍,徐群,袁筱萍,余漢勇,王一平,王彩紅,萬國,彭鎖堂,魏興華.兩個水稻抗褐飛虱隱性基因的遺傳分析與初步定位J.中國水稻科學,2010,04:367-3716. 胡杰,李信,吳昌軍,高冠軍,肖景華,何予卿.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改良雜交水稻的褐飛虱和稻瘟病抗性J.分子植物育種,20
41、10,8(6):1180-11877. 黃方能,程遐年.褐飛虱為害對水稻產(chǎn)量結構影響的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0,03:117-1218. 姜人春.稻褐飛虱生物型的最新研究進展J.昆蟲知識,1999,05:308-3129. 李進波,夏明元,戚華雄,何光存,萬丙良,査中萍.水稻抗褐飛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6,9(10):2132-213710. 劉國慶,顏輝煌,傅強,錢前,張志濤,翟文學,朱立煌.栽培稻的緊穗野生稻抗褐飛虱主效基因的遺傳定位J.科學通報,2001,09:738-74211. 呂亮,陳其志,張舒,荊勝利,何光存.水稻褐飛虱三種生
42、物型間的生物學特性比較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1,23:4852-485512. 呂再萍,楊長舉,華紅霞.武昌地區(qū)褐飛虱生物型鑒定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09,06:1369-137013. 孫榮科,陳喬,李孝瓊,陳英之,韋紹麗,陽海寧,張月雄,李容柏.分子標記輔助聚合抗褐飛虱基因選育雜交水稻抗性品種初步研究J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2009,40(6):654-65714. 王桂榮,賴鳳香,傅強,張志濤,郭蘭芳.稻褐飛虱致害性變異的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9,04:229-23215. 巫國瑞,陳福云,陶林勇,黃次偉,馮炳燦.稻褐飛虱生物型的研究J.昆蟲學報,1983,02:154-16016. 吳
43、和生,李瑛,楊乃旺,楊乃召,李廣澤.褐飛虱又一種危害方式及其損失估計J.昆蟲知識,1994,31(1):4-517. 肖英方,顧正遠,邱光,陳明亮,劉學平,王強勝,肖英方.褐稻虱生物型變異特征與遺傳方式研究J.江蘇農(nóng)業(yè)學報,1997,01:15-1818. 楊榮明.褐飛虱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方法J.農(nóng)家致富,2011,15:36-3719. 張啟發(fā).綠色超級稻的構想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7-1620. 周亦紅,韓召軍.褐飛虱生物型研究進展:致害性變異的遺傳機制J.昆蟲知識,2003,03:199-20321. 祝莉莉,祝彩磊,翁清妹,黃臻,何光存.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研究J.湖北農(nóng)業(yè)科
44、學,2004,01:19-2422. Athwal DS, Pathak MD, Bacalangco EH, Pura CD. Genetics of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green leafhopper in Oryza sativa L. Crop Science,1971,11(5): 747-75023. Chen JW, Wang L,Pang XF, Pan QH. Genetic analysis and fine mapping of a ric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
45、ata lugens Stål) resistance gene bph19(t).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 , 2006, 275(4): 321-32924. Du B, Zhang WL, Liu BF, Hu J, Wei Z, Shi ZY, He RF, Zhu LL, Chen RZ,Han B, He GC.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ph14, a gene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bro
46、wn planthopper in r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106(52): 22163-2216825. He J, Liu YQ, Liu YL, Jiang L, Wu H, Kang HY, Liu SJ, Chen LM, Liu X,Cheng XN, Wan JM.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brown planthopper (BPH) resistance gene Bph27(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47、.)J. Molecular Breeding,2012, 31(3):549-55726. Hirabayashi OT.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NA markers linked to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BPH) in rice. Recent Advance Breeding Science,1999,41:71-7427. Huang Z, He G, Shu L, Li X, Zhang Q. Identification an
48、d mapping of two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1, 102(6-7) : 929-93428. Ishii T, Brar DS, Multani DS, Khush GS. Molecular tagging of genes for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and earliness introgressed from Oryza australiensis into
49、 cultivated rice, O. sativa . Genome,1994, 37(2): 217-22129. Jairin J, Sansen K, Wongboon W, Kothcharerk J. Detection of a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 bph4 at the same chromosomal position of Bph3 using two different genetic backgrounds of rice. Breeding Science,2010,60(1):71-75
50、30. Jena KK, Jeung JU, Lee JH, Choi HC, Brar DS.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a new brown planthopper (BPH) resistance gene, Bph18(t),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BPH resistance in rice (Oryza sativa 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6, 112(2): 288-2931. Kabis MA, Khush GS. Ge
51、netic analysis of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n rice (Oryza sativa L.). Plant Breeding, 1988, 100(1): 54-5832. Khush GS, Karim ANMR, Angeles ER. Genetics of resistance of rice cultivar ARC10550 to Bangladesh brown planthopper biotype. Journal of Genetics, 1985, 64(2-3):121-12533. Lakshminarayan
52、a A, Khush GS. New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in rice. Crop SCI 1977, 17: 96-10034. Li RB, Li LS, Wei SM, Wei YP, Chen YZ, Bai DL, Yang L, Huang FK, Lu WL, Zhang XJ, Li XY, Yang XQ, Wei YW. Th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ew Genes for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in Comm
53、on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Griff).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6, 4(3): 365-37135. Nemoto H, Ikeda R, Kaneda C. New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in rice. Japanese Journal of Breeding, 1989, 39(1):23-2836. Qiu YF, Guo JP, Jing SL, Zhu LL, He
54、GC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 Bph6 in rice and characterizing its resistance in the 9311 and Nipponbare near isogenic background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0,121 (8):1601-1611.37. Rahman MD, Jiang WZ, Chu SH, Qiao YL, Ham TH, Woo MO, Lee JH, Khanam MS
55、, Chin JH, Jeung JU, Brar DS, Jena KK, Koh JH.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two rice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genes, Bph20(t) and Bph21(t), originating from Oryza minuta.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09, 119(7): 1237-124638. Ram T, Deen R, Gautam SK, Ramesh K, Rao YK, Brar DS. Identification of new genes for Brown Planthopper resistance in rice introgressed from O. glaberrima and O. minuta. Rice Genetics Newsletters,2010,25(4): 67-6939. Renganayaki K, Fritz AK, Sadasivam S, Pammi S, Harrington 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英漢交互口譯課程設計
- 體育行業(yè)助理的日常工作內(nèi)容和能力要求
- 內(nèi)科護士工作心得
- 情境教學法在班級中的應用計劃
- 建筑行業(yè)客服工作思考
- 酒店管理技術要點概述
- 旅游景區(qū)衛(wèi)生凈化
- 2024年甜甜的秘密教案
- 2024年認識數(shù)學的教案
- 2024年認識空氣教案
- 2025年1月山西、陜西、寧夏、青海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適應性測試(八省聯(lián)考)政治
- 《廣東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指南(試行)》
- 護理年終個人工作總結
- 《臨床顱內(nèi)壓增高》課件
- 2024老師聘用合同范本
- 國開電大《建筑結構試驗》形考任務1-4參考答案
- 年度分析報告格式范文
- 2024年度吉林省國家電網(wǎng)招聘之法學類典型題匯編及答案
- 2024電力建設工程質(zhì)量問題通病防止手冊
-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湘教版2024)
- 辯論英文課件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