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古代軍事要塞_第1頁
探尋中國古代軍事要塞_第2頁
探尋中國古代軍事要塞_第3頁
探尋中國古代軍事要塞_第4頁
探尋中國古代軍事要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探尋中國古代軍事要塞冷兵器時代,絕大部分戰(zhàn)爭都是近距離的白刃戰(zhàn),天氣、地理等自然因素對戰(zhàn)爭影響甚大, 到火器時代甚至到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地理地勢,山關要塞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仍不可小視,有時一個要塞甚至關系到整個戰(zhàn)爭的成敗。因此歷代軍事家都非常重視在戰(zhàn)爭中對山川、河流等地理地勢的運用,并且對其加以改造,建關設塞,修城筑墻來構筑防御措施。山河四塞,百二秦關關中關中是指今天的中國陜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山地、 秦巴山脈。 關中”本身就是一個極富戰(zhàn)略色彩的說法, 意為四關之中, 四關為函谷關、大散關、武關、蕭關。1 .函谷關:函谷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

2、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 雄關要塞之一,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 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兩京古道” (長安、洛陽),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即后來的潼關,在今陜西潼關附近,歷經(jīng)多次營建,具體地點亦時有變遷, 至東漢末始稱潼關。 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戰(zhàn)國時楚、趙、韓、魏、燕合五國之力伐秦,攻函谷關不下。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wèi)等 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皠钍仃P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zhàn)”,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

3、谷關大戰(zhàn)”,都是在這里進行的。如今的關塞已不見昔日烽火,惟有馬超刺槐、十二連城等名勝古跡散布于此。2 .大散關:位于寶雞市南郊,這里山勢險峻,自古為“川陜咽喉”。據(jù)史料記載,大散關曾發(fā)生戰(zhàn)役70余次。秦漢時期(前 206年),漢王劉邦采取韓信之說: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自漢中由故道出陳倉還定三秦,經(jīng)由此關;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延岑引兵進入散關至陳倉;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 215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過散關;蜀漢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公元1131年5月,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 (1130年),宋于富平之戰(zhàn)失敗后,宋將吳玲收拾散兵守蜀。3 .武關:位于丹鳳

4、縣東武關河的北岸,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 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楚漢時,劉邦襲破武關,進入關中,成就霸業(yè)。現(xiàn)在的武關,關城基本 完好,磚砌東西門洞依然可見,唯東去的小路,已成為寬坦的公路,氣象已非昔日可比。春秋已設少習關,即自戰(zhàn)國更名之武關(關北主山迄今沿稱少習)。戰(zhàn)國策秦策載,商鞅敗亡 前曾來關下叩關遭拒。關東四道嶺(吊橋嶺)有“秦楚分界墻"。” “秦楚交戰(zhàn),斬首八萬”即戰(zhàn)于丹、淅之濱,后楚懷王被執(zhí)于武關。杜牧題武關曰:“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崔融詩:“六里青山天下笑 張儀容易去還來”,皆指此。劉邦克武關,成帝業(yè);鄧曄得武關, 滅王莽;赤眉入武關,

5、動搖漢室;桓溫及劉裕軍破武關,前秦、后秦覆沒;郭子儀整軍武關,吐蕃夜 遁;黃巢出武關,轉戰(zhàn)中原;紅巾軍人武關,“三輔”驚恐;李自成出武關,后建大順;白蓮教、太平 軍、義和團攻入武關,震撼清廷。1932年,賀龍率領的紅三軍與軍閥劉鎮(zhèn)華部亦激戰(zhàn)于武關西 之寺底鋪。4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亙于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 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

6、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黨項。蕭關為關 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蕭關,襲擾北地等郡,致使關中震動。漢武帝時,國力增強,重視北邊國防。漢武帝曾兩次出蕭關, 巡視西北邊境, 耀兵塞上,威懾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稱雄塞外,中原政權頻受其擾。唐武則天時,曾任魏 元忠為蕭關大總管,統(tǒng)重兵鎮(zhèn)守蕭關,以備突厥。北宋時,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稱雄西北。在宋夏 之間近百年的對抗中,蕭關一帶為雙方對峙前沿。漢代原本位于今寧夏固原東南,北宋時政府為了防御西夏,北移200里重筑蕭關,自戰(zhàn)國、 秦漢以來,蕭關故道一直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

7、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現(xiàn)在處于寶中鐵路、西 蘭公路的必經(jīng)之地。明、清之際,此地摩崖刻石甚多,后來大部分毀于清末以后劈山開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5 .仙人關: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 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陜入川的 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圻軍在此據(jù)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 破滅。山川險周,天府之土 四川巴蜀地名始于先秦,主要在今四川、重慶境內,四周群山環(huán)繞,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其西、南兩面地勢險惡,古代多為偏遠蠻荒之地, 因此東、北兩面成為其與外界的主要聯(lián)系方向, 重要 的軍事堡

8、壘一般也修建于此。我們這里介紹的便是位于巴蜀東、北部的四座要塞:劍門關、瞿塘關、南津關、陽平關。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在縣城北 25公里處有大劍山,劍門關便雄踞于綿延 70 多公里的大劍山中斷處,由于其地勢險要,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三國時蜀軍大將姜維率 3萬兵馬即可在此抵擋曹魏 10萬大軍,劍門關之險由此可見一斑。瞿塘關:亦稱夔門、江關、桿關,位于長江三峽瞿塘峽口左側,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境內。瞿塘關始建于戰(zhàn)國,自古就為通往巴蜀的門戶。因水勢波濤洶涌, 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明朝初年,朱元璋命湯和、楊璟攻取四川,大軍兩度為瞿塘關守軍所敗,損失 慘重,最后以壯士百人奇

9、襲夔門水路兩寨,方才險中得勝。南津關:位于今湖北宜昌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與瞿塘關構成三峽首尾兩端的天然 門戶,有 雄當蜀道,巍鎖荊門”之譽??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軍隊據(jù)南津關之險,遏止住日軍的多 輪進攻,取得了著名的石牌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粉碎了日軍由此進攻陪都重慶的計劃。陽平關:位于今陜西省勉縣,在寶成鐵路(寶雞至成都)和陽安鐵路(陽平關至安康)的交匯處,始建于西漢。其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雄踞于金牛道和陳倉道口,是巴蜀通 往關中的北端前沿。東漢末年,張魯率兵自成都北上,攻破陽平關,得以占領整個漢中,獨立割 據(jù)20余年,由此可見陽平關戰(zhàn)略位置之重要。蒙古窩闊臺汗八年 (宋端平三年,1236年)

10、九月,在蒙宋戰(zhàn)爭窩闊臺攻宋之戰(zhàn)中,蒙古軍于陽平關(今陜西勉縣西老勉縣)遇到了南宋曹友聞軍的頑強抵抗,曹友聞軍全部戰(zhàn)死,壯烈殉國。上游之勢,臨馭六合河北中國古代政治、軍事重心總體趨勢是由西向東轉移,到了元代,逐漸轉移到河北(今河北、北京、天津一帶)并一直延續(xù)下來。河北依山傍海,北臨燕山、西接太行、南依平原、東靠大海,而海河、灤河水系的幾條重要河流切穿燕山、 太行山等山脈流入河北境內,形成一些險要關隘。 這個地區(qū)的六個重要的軍事要塞有: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山海關、飛狐口和盧龍塞。居庸關:位于北京昌平以北 20公里處,關城所在的峽谷, 屬太行山余脈軍都山地,是長城 著名的險要關口,與倒馬關、紫荊

11、關統(tǒng)稱為內三關”。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外夾攻居庸關,方才得手。倒馬關:位于河北唐縣西北 60公里處,因此地山路險峻,古代戰(zhàn)馬到此經(jīng)常摔倒而得名。因山路險峻,戰(zhàn)馬到此經(jīng)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馬關分上城和下城, 上城位于上關嶺上, 下城即現(xiàn)在的倒馬關村。因其地勢險要,關城建筑獨特,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周長約 2.5 公里, 城墻底寬6 米, 頂寬 4 米, 高約 10 米。 墻為黃土夯筑,外砌磚石。倒馬關在“內三關 ” 的位置處于最南面,地勢也最險要。遼宋時期,楊六郎便奉命在這里鎮(zhèn)守。紫荊關 :位于河北省易縣西北45 公里處,位于居庸、

12、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 始建于戰(zhàn)國,自古就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史料記載,歷史上紫荊關曾發(fā)生的戰(zhàn)爭達140多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金貞佑元年(公元1213 年)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得手。明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 年)土木之變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荊關進逼北京。紫荊關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徑、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宋、金時名金坡關,后因山上多紫荊樹易名紫荊關。紫荊關始建于戰(zhàn)國時期,漢時為土石夯筑,后歷經(jīng)各代擴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則改用石條作基礎,以磚砌面封頂,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遷都北平(北京)后,更大興土木,修

13、城建關。山海關:位于今秦皇島市以東10 多公里處,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1644 年的石河大戰(zhàn),吳三桂便是在此降清,擊潰李自成起義軍,山海關便見證了這次決定三方政權存亡的大戰(zhàn)。飛狐口: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境內,處于太行山脈和燕山、恒山山脈的交接點。自古以來,飛狐古道戰(zhàn)事不斷,三國時曹操派曹彰率兵北擊烏桓,沖出飛狐口,一路把烏桓追擊到漢長城以外。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漢初,之所以叫做飛狐口,據(jù) 遼史的 “地理志”記載說: “相傳有狐于嶺,食五粒松子,成飛狐,故此處名飛狐口” 。飛狐口是歷史上名聞遐邇的古戰(zhàn)場。古籍上稱飛狐口“襟帶桑乾,表里紫荊”, “撮乎云谷之間,吭背京鼎,號鎖鑰重地”。盧龍塞 :今

14、稱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位于河北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徐無山麓的最東面。位于徐無山麓的最東面,坐落于兩山之間。左側是梅山,右側是云山, 在河北遷安縣西北。 1933 年,慘烈的喜峰口戰(zhàn)役便發(fā)生于此,中國軍隊二十九軍大刀隊在此多次沖鋒陷陣,夜襲敵營,砍殺日軍數(shù)百名。將軍關 將軍石關,北京市平谷縣東北約40 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墻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較好。白馬關北京市密云縣境內。墻體較好,白馬關西南亦以險為障,只筑有空心敵樓。鹿皮關北京密云縣城北20 公里處?,F(xiàn)在關口設施已全部毀損。黃花城關古稱黃花路,亦叫黃花鎮(zhèn),北京懷柔縣西北約35 公里。 地處京

15、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今關口已所剩無幾。偏頭關 山西省 今晉西北的偏關縣城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瓦橋關 在河北平原中部,因地屬古瓦橋,以地為名。約唐末置這關以防契丹。其時在這關的東北面又連置益津關和淤口關,合稱“三關”。 故址位于今河北省雄縣城西南,地當冀中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馬河之南,據(jù)古代九河下游,河湖相連,水路交通便利。由瓦橋關向西,可至河北重鎮(zhèn)保定,東可循拒馬河下游大清河入海,北連冀北軍事重鎮(zhèn)幽州,南通冀中諸重鎮(zhèn),地位重要。區(qū)域堡壘布局天下前面講到了關中、巴蜀、河北三大古代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14 處關塞。其實在這些

16、軍事戰(zhàn)略要地之外, 還分布著無法計數(shù)的大小關塞,單長城就有200 多個關口。下面我們介紹的是分布在區(qū)域戰(zhàn)略要地的五座要塞:嘉峪關、玉門關、平型關、獨松關、鎮(zhèn)南關,它們分布在全國各地,在區(qū)域戰(zhàn)爭中具有重要的軍事地理意義。西北嘉峪關: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南憑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是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公元1506 年到 1521 年間,明朝即倚此關抵御吐魯番滿速爾兵東侵。玉門關:位于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是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公元前104 年,西漢將領李廣利兩次討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西固城位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今城垣殘存,斷續(xù)相接,呈正

17、方形。城內為西固區(qū)商業(yè)文化中心。駱駝城位于甘肅省高臺縣。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城堡之一。烏鞘嶺漢明長城雙線位于甘肅省天??h。烏鞘嶺為祁連山系有名的大山之一。鎖陽城位于甘肅省安西縣。為酒泉通往敦煌絲綢之路古道上的要塞,地勢險要。城址位于荒漠中,分為南北二城。華北平型關 :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于大同靈丘縣西南方,修筑于公元1151 年??谷諔?zhàn)爭時期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zhàn)役便發(fā)生于此,中國軍隊在此殲滅日軍1000 余人。石嶺關 :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東靠小五臺,西連官帽山。山勢峻險,關隘雄壯,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太原通往代、云、寧、朔的交通要沖,素稱太原忻定出入之門戶。此關形勢險要,為山

18、西北部之要沖。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于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zhàn)。979 年 3 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chuàng)遼援北漢之軍。娘子關 : 古代關名。又稱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F(xiàn)存關城建于明代,民國時期修筑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西入晉境太原的正太鐵路和今天的315 省道在此交匯相輔相成。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了望敵情之用。此關地勢險要,兩山夾峙,東與井陘相通,

19、為古代太行山重要關口和太原東方的屏障,歷為兵戍要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zhèn)。中原洛陽八關東漢首都附近八關的總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圍。為東漢防衛(wèi)首都的軍事要塞。東漢中平元年(184 年)。為修器械,鎮(zhèn)守京師而設。這八關指: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 、 大谷關 (今洛陽市東南)、 廣成關 (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 伊闕關 (今洛陽市南龍門)繯轅關(今洛陽市東南)、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函谷關 周初為內之地,遺址在今靈寶縣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淌滾滾黃河。戰(zhàn)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

20、漢樓船將軍楊仆“徒關于新安”,南史稱漢函谷關。函谷關為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為洛陽八 關之首。伊闕關 即洛陽南龍門山和香山的闕口,兩山夾峙,伊河穿流其中。東周時,為京都南面的重要關隘,是洛陽南下,荊襄北上的必經(jīng)之道。今日伊闕關遺址處,建有宏偉古樸拱橋,連兩山為 一體。廣成關 位于漢光武所置廣成苑的南邊,故名。 遺址在今臨汝鎮(zhèn)一帶,這里世稱 “兩山夾一川”其東北有長蟲山、娘娘山、和尚山、白云山、盤龍山,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自古是通往汝穎 的要塞。東漢時,在廣成關附近,有廣成澤,周圍四百里,水出狼皋山中,東南流入汝水。隋大 業(yè)初

21、曾置馬牧于此。由汝穎一帶北上京洛,這里是必經(jīng)之地。太谷關 遺址在今偃師寇店鄉(xiāng)水泉村,是嵩山與龍門山間的峪谷。洛陽記說: “太谷,洛城南五十里,舊名通谷”。戰(zhàn)時這里可埋伏重兵,斷絕南北交通,為歷代兵爭將奪的古戰(zhàn)場。K轅關遺址在今偃師與登封交界處,為洛陽通往許、陳的捷徑要沖。關處鄂嶺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道路險隘,有彎道十二,回環(huán)盤旋,將去復還,故稱K轅關。其南邊的鄂嶺口, 又有一關,為宋時偃師縣知縣馬仲甫庸工所鑿,道路軒敞,人便其利,當?shù)厝朔Q鄂嶺口,也叫新轅關。旋門關遺址在今河南滎陽汜水西南十里鋪一帶。東漢以成皋旋門關為京師雒陽東面的第一 關。班昭東征賦中云:“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

22、即指此關。洛陽向東過此,即無 扼塞可以據(jù)守。孟津關亦稱河陽關,在洛陽北。遺址在今河南孟津扣馬五里處,距孟縣南十八里的黃河河心,是古代黃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此即周武王伐封時與諸侯會盟渡河處,亦稱盟津,又名富平津。 西晉豐樂亭侯杜預曾在這里架起黃河上第一座浮橋,稱“河橋”。北魏又置河陽三城于南北兩岸及河中沙洲上,歷代為洛陽北面之要津,是兵家必爭之地。小平津關遺址在今孟津老城花園村的西北, 黃河河心,也是黃河上的一道津渡, 其地位僅次 于富平津(孟津關),故名小平律。 此外,洛陽西還有潼關,東有虎牢關,北有天井關(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和軌關(河南濟源縣西)等。這些關隘同為洛陽門戶,設防守衛(wèi),使洛

23、陽成為進可 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⒗侮P古代關名。又稱武牢關、成皋關、古崎關、汜水關。在今河南省滎陽縣汜不鎮(zhèn)。南連 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 地。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yǎng)于此而名虎牢。此關,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為歷代 兵家必爭之地。秦時因其地險而設關。以后每逢戰(zhàn)亂,多爭此關。唐初李世民與竇建德也曾在此一決雌雄。歷史上許多軍事活動均發(fā)生于此。春秋魯隱公五年(前718年)鄭敗燕師于此;魯襄公二年(前571年)晉悼王會諸侯于戚以謀鄭,用孟獻子“請城虎牢以逼鄭” 之計,開始在此筑城;楚漢爭霸時(前203年),劉邦、項羽在此爭城奪關,

24、;唐代李世民大戰(zhàn)竇建德、宋代岳飛大破金 兵于竹蘆渡,一直到元、明、清仍是麋戰(zhàn)紛繁,時聞殺聲。義陽三關: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南北朝時對義陽郡南三關的總稱。這三關指:武勝關(在 今河南省羅山縣南)、平靖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和湖北省應山縣交界處)、黃蜿關(在今河南 省信陽縣南)。三關歷來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唐朝中葉, 淮西割據(jù)勢力因據(jù)三關諸險而屢次作亂。宋朝南渡后,也因三關勢力單薄,致使壽春、合肥等地多遭襲擊。武勝關武勝關位于雞公山下,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武勝關居三關之中,有“關中之關”的美譽。 古人留下:“雄關高抱楚峰稠,峽樹溪泉氣色幽,地展平坦分兩界,天留鐵鎖壯中

25、州”的詩句。 三關之中,武勝關居中,地位尤為重要,所以又稱關中之關。 武功勝關又名武陽關, 為兩山夾峙, 關隘雄偉。春秋時期稱直轅,禮山,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更名武勝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三關之中, 它是關中之關,居中支撐,左右相顧,地勢尤為重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秦始 皇統(tǒng)一中國后名武陽關,南宋時易為武勝關。兩山之間筑有城垣, 是商旅行人必經(jīng)之路。關城南北長750米,東西寬500米,南北各設一門,門外有吊橋,城內有重兵把守。關城內還有供行人 商賈居住、購物的旅店、商店。關南有將軍寨遺址,相傳為穆桂英屯兵點將之處。南宋時岳飛的 主將牛皋曾鎮(zhèn)守武勝關,阻擊金兵。明末李自成也由此破關斬

26、將,進軍鄂州。1938年,日本侵略軍攻占武勝關,整個關城被火焚燒,當年的繁華已不復存在。如今公路從上穿關而行,火車從下鉆洞而過。武勝關由古時的行兵用武之地變成了溝通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咽喉鎖鑰。關隘周圍,林木蔥郁,茶山層層,栗樹遍布,有廣闊宜牧草場。山中有雉雞、山鷹、野豬等野生動物。平靖關平靖關,居三關之西。春秋時稱為冥扼關,宋朝時稱為行者坡,行者關。相傳三國時關羽率 兵破曹,經(jīng)此遇阻,恨此隘口,后來稱為“恨這關”。平靖關在呂氏春秋有始覽和淮南 子墜形訓中都列為“天下九寨,冥扼其一也”。它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古人稱為“淮漢兵爭要害”。古人有詩嘆曰"楚關申戊郁茫茫,野

27、草春沙更斷腸,山頭僧居何年 寨,山下人耕古戰(zhàn)場?!逼骄戈P又名行著關、恨這關,位于信陽縣南、桐柏山脈與大別山脈的銜接處、因在武勝關、九里關之西,所以也稱“西關”。平靖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春秋戰(zhàn)國時,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 年 )冬,吳國曾聯(lián)合蔡、唐兩國攻打楚國,就是從“義陽三關”通過的。吳將孫武等出其不意,連續(xù)進攻,最終占領了楚都郢城。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以及捻軍、太平軍都曾在這里進行過激烈的戰(zhàn)斗。平靖關有大小關門,鑿山而開的 5 公里長的通道被稱作“一線天”。過去,平靖關不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還有宏偉的廟宇和許多建筑,后來毀于白朗討袁之戰(zhàn)。平靖關一帶風景秀麗。

28、在關南10 多公里處的高桂山峽谷中,依次排列三座天然石潭?!案吖鹑丁眹娝v霧,是別具特色的旅游勝地。九里關九里關居三關之東,又稱黃峴關、百雁管、冠峴關,春秋時稱大隧塞,宋以后始稱九里關,在信陽市羅山縣西南,是因關隘幽深綿長而得名。九里關與武勝關、平靖關成犄角之勢,在歷史上也是戰(zhàn)事頻繁。關南擂鼓臺、關東觀陣山,相傳為楊八姐懸羊擊鼓、作戰(zhàn)觀陣之處。1970 年后,在九里關筑壩建水庫,這里便成為一座面積為8000 公頃的人工湖。三關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古代的箭樓、炮臺和近代的碉堡、戰(zhàn)壕,記載著千百年來的戰(zhàn)火烽煙。周圍的松杉林、果樹園、竹園和茶園遍布,郁郁蔥蔥,景色非常壯麗。東南獨松關 : 位于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東西兩側為高山,峽谷串通南北,是古代臨安(今浙江杭州)通往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咽喉要地。1860 年, 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 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由杭州借獨松捷徑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大勝關 : 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qū)大勝關村。宋時在此設置巡檢塞,1132 年置烽火臺。元時設水驛,名大城港。1360 年,朱元璋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shù)十萬軍隊的進攻,于是改名大勝港并在此設關,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