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1頁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2頁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3頁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4頁
高中語文《季氏將伐顓臾》教案 粵教版必修4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季氏將伐顓臾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張及孔子思想在當時的地位、影響。 2.能夠歸納出“是、疾、止、見、過”五個詞語的義項;了解兩個句式:“無乃與”“何以為”。 3.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理解歸納及文言句式特點的掌握。 教學難點 孔子鼓吹禮治,主張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張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投影膠片、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張,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同歷史散文不同,先秦諸子散文是議論說理的文章。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思想空前活躍的時期,誕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種流派,這些派別及其代表人

2、物紛紛著書立說,各抒己見,爭辯不休,形 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先秦諸子包括了各種不同的學術流派和政治觀點。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 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們學習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論語中的一篇季氏將伐顓 臾。 二、孔子生平及論語簡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他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 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鬃訉W說成為 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

3、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書禮易樂春秋)。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首開私人辦 學講學之風,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論語就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請大家詳看課文注釋。三、簡介背景 季氏將伐顓臾記載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場對話,這場對話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孔子時代的魯國,政治上處于動蕩變革之中,當時,魯桓公的后代季孫、孟孫、叔孫三大家族逐漸強大,魯國公室日趨衰敗。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其中,季孫氏勢力最大,他要討伐顓臾的原因有二:其 一氏貪其土地,其二是擔心顓臾對己不利。當時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門下,且都參與了出征前的籌劃。也 就是在這

4、時候,二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兩位弟子的對話。 四、熟讀課文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朗讀條件好的教師范讀。(一遍) 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沒聽清讀音的字畫出來。 進一步明確讀音。 2.教師出示投影,以此檢查讀音掌握情況。 投影 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A 顓臾 (zhun    x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ng)矣 B 顓臾 (chun    y)   

5、;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ng)矣 C 顓臾 (zhu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則將焉用彼相(xiàng)矣 D 顓臾 (zhu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6、 社稷(sù)之    則將焉用彼相(xing)矣 3.叫23名學生分別朗讀,師生如發(fā)現(xiàn)讀音錯誤問題及時糾正。 4.分組朗讀 5.全班齊讀。 6.要求學生各自結合課文注釋朗讀,大致疏通文意。 (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將自己結合注釋讀課文時遇到的問題向本組同學提問,學生自行解決) 7.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進一步熟讀課文,并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一、教師檢查熟讀課文情況 1.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2.采用分段進行法,檢查學生結合注釋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況,一學生讀一遍,另一學生翻

7、譯一遍,其他 同學補充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課文,背誦課文(分段進行,教師可稍作朗讀提示)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和兩位學生的對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 提問:當孔子從兩位學生那兒聽到這個消息時,他的態(tài)度是什么?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 學生思考,并要求學生用序號把理由標出來。 明確:當聽到這個消息時,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一次對話。他責怪冉有:“求!無乃爾是過與?”理由是:“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 伐為?” 也就是說,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有三: 反對    

8、0;    顓臾是先王所封之國                不可伐         義正詞嚴 討伐         顓臾在魯國境內          

9、0;         不必伐         不容置辯 理由         顓臾與季氏同為社稷之臣            無勸伐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由以上分析,我們讀這一段時注意“季氏將伐顓臾”是陳述語氣,應讀得平穩(wěn)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責怪冉

10、有的語氣和反對討伐的鮮明態(tài)度讀出來。重讀“求!無乃爾是過與?”中的“求”“過”,下文三條理由讀時應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為”的反問語氣。教師放本段錄音。 學生若干名朗讀并背誦。 全班同學背第一段。 孔子不僅反對討伐顓臾,而且認為冉有和季路對此事有責任。當即對冉有的辯解予以反駁,這是孔子和兩 位學生的第二次對話。 提問:孔子在反駁時,引用了哪些話,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學生畫出來。 明確:引用:“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北扔鳎骸拔6怀郑嵍环?,則將焉用彼相 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提問:引用和比喻要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以前后桌為一組,選一代

11、表發(fā)言) 明確:引用說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薄邦崱币庵讣臼希接?、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薄邦崱倍安怀帧薄安环觥?,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 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對顓臾動武,“龜玉”喻顓臾將要被毀滅,這樣的話, 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責任了嗎?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勁責。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边@是冉有的推托辭,語

12、速不能 過快;孔子的話中“求”“是誰之過與?”應加重語氣,口氣堅決而又委婉。 放本段錄音。學生若干名朗讀、背誦。 全班同學齊背第二段。 當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開脫責任時,又遭到孔子的駁斥,這是孔子和兩位學生的第三次對話,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提問:孔子的主張是什么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明確:孔子的正面主張也就是他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提問:這幾句話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具體解釋一下。 學生討論。(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確:表明了對內創(chuàng)造平等、安

13、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 提問: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 明確:“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動干戈于邦內。” 提問: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當前之“憂”是什么? 明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孔子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顓臾地實質,最終目的是要篡奪魯國的政權。此句后來衍變?yōu)槌烧Z“禍 起蕭墻”,喻內部發(fā)生爭斗并產(chǎn)生嚴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師對本段作朗讀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敝小扒蟆钡谌伪豢鬃又?呼,同樣應加重語氣,且要把孔子這句話

14、的緊張嚴肅語氣讀出來??鬃釉诒砻髯约褐鲝垥r的幾句,應讀得 情緒激昂。 放本段錄音。學生若干名朗讀、背誦。 全班同學齊背第三段。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板書總結回顧本節(jié)課所講的內容,歸納出孔子是一個愛國愛民、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并 加強背誦。通過朗讀提示明確本文的語言特點:在言行的記錄中能繪聲繪色,刻畫人物的神態(tài)和氣質。 全班同學背誦全文。 三、布置作業(yè) 熟背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做閱讀訓練,總結文言知識,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一、檢查復習背誦。 抽查23名同學背誦。 二、閱讀訓練 提供下列材料給學生,教師適當解釋其中難懂的詞句,讓學生拿課文和材料比較閱讀,從而進一步了解孔 子的政治思

15、想,以突破本文的難點。 投影: 材料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ㄍ希?材料1:注釋      北辰:北極星。      共:同“拱”,環(huán)抱,環(huán)繞。 譯文用道德來治理國政,自己便會像北極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huán)繞著它。 材料2:注釋      道:引導。     

16、60;    格:親近      歸附之義。 譯文用政法來導引他們,使用刑罰來整頓他們,人民只是暫時地免于罪過,卻沒有廉恥之心;如果用道 德引導他們,用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要求結合課文比較,進一步明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學生討論、發(fā)言。 明確:課文和兩則材料結合起來分析,可歸納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報人,反對法治,主 張禮治,反對武力征伐。 三、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語,并說明活用的情況。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7、答案:來、安,使動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譯下列句子,并注意加點詞的用法。 無乃爾是過與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答案:恐怕該責備你吧! 這是國家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是 例句 出處 釋義 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正確,與“非”相對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為 季氏將伐顓臾 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 判斷詞,是 2.疾 例句 出處 釋義 3.止 例句 出處 釋義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將深 扁鵲見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季氏將伐顓臾 厭惡、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觸龍說趙太后 快、

18、急速 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西門豹治鄴 疾苦、痛苦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勸學 強 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史記孫臏傳 妒忌  陳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將伐顓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狼 只是、僅僅 4.見 例句 出處 釋義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木蘭詩 看見 曹劌請見 曹劌論戰(zhàn) 召見 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季氏將伐顓臾 拜見、偈見 秦誠恐不可得,徒見欺 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被動,相當于“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現(xiàn)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失街亭 見解、見識 5.過 例句 出處 釋義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過、經(jīng)過 過猶不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