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第1頁
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第2頁
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第3頁
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第4頁
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里面包括風、雅、頌三大部分。關于風、雅、頌如何分類,現(xiàn)存的先秦文獻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毛詩序說:“風,風(諷)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薄绊炚撸朗⒌轮稳?,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憋@然,這是漢儒以政治教化的觀點所進行的解釋,并不符合詩經的本來面貌。孔子曾說過:“吾自衛(wèi)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保ㄕ撜Z)以此,知雅、頌之名原本不是詩體的名稱,而是音樂的名稱。所以,至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就重新指出風、雅、頌的音樂性質。他說:“詩各有體,體各有聲,大師

2、聽聲得情,知其本義。然則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笨追f達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后世的廣泛認同。后人結合詩經本身的內容特點,大都認為風、雅、頌屬于音樂分類,其中風屬于地方之樂,雅屬于朝廷之樂,頌屬于宗廟之樂。詩經與音樂的關系,在此認識中進一步得到了強化。但是,由于人們只是把風、雅、頌看成是音樂上的分類,由于我們已經不可能重新耳聞目睹先秦古樂,所以,學者們在為此而感到遺憾的同時,并沒有在詩經的文學形式與音樂的關系問題上做進一步思考,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們重新來做。一個明顯的事實是,音樂與詩經的關系,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風、雅、頌的樂調方面,同時也表現(xiàn)在文學語言的形式方面??梢哉f,正因為有了不同的

3、樂調,才會有風、雅、頌這三種詩歌在語言形式上的巨大差別。音樂對風、雅、頌語言形式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從章法上來看,周頌里的詩,幾乎都以單章的形式出現(xiàn)。而雅詩幾乎都由多章構成,每一章的句子都很完整,而且每一章的篇幅都比較長。風詩雖然也由多章構成,但是大多數(shù)風詩的章節(jié)數(shù)都少于雅詩,每一章的篇幅也較雅詩要短。這種分章或不分章,每章句子有多有少的現(xiàn)象,顯然都是由風、雅、頌這三種不同的音樂演唱體系決定的。再從文辭的角度來看,周頌里的詩句有相當數(shù)量都不整齊,詞語也不夠文雅,但是大多數(shù)卻非常古奧。而雅詩的句子則非常整齊規(guī)范,詞語也特別典雅,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象。風詩的句子參差錯落,輕靈活潑,通俗又是其

4、語言的基本風格。風、雅、頌在語言形式上的這種區(qū)別,音樂在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什么樣的樂調,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禮記·樂記云:“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又曰:“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嘆,有遺音者也?!笨追f達疏:“清廟,謂作樂歌清廟也。朱弦,練朱弦,練則聲濁。越,瑟底孔也。畫疏之,使聲遲也。倡,發(fā)歌句也。三嘆,三人從嘆之也?!庇纱丝芍裰茼?#183;清廟這樣的詩之所以單章而又簡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宗廟音樂本身所追求的風格就是簡單、遲緩、凝重、肅穆。簡單,就不須長詩來配樂;遲緩,對語言本身的節(jié)奏要求就不會過高;凝重,要求詩的語言不能華麗;肅穆,則要求在緩慢遲重的演唱

5、中再加入深沉的感嘆式的合唱。演唱清廟時的樂器也正好與之相配,“朱弦而疏越”。由此而言,清廟之詩之所以是現(xiàn)在這樣的語言形式,音樂在其中的確起了重要作用。而雅詩作為朝廷的正樂,承擔著與宗廟音樂不同的藝術功能。它或者述民族之歷史,或者記國家之大事,或者談政教之得失,或者寫朝廷之儀典,篇幅的宏大,語言的典雅,章法的整齊,就必然成為雅樂對于詩歌語言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對大雅的要求。風詩的章法和語言特別近似于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詞,最常見的情況是每首詩分成二至四段,每一段的句子數(shù)量都在三五句之間,結尾和開頭部分還往往呈現(xiàn)出重章反復的模式。由此我們可以猜想,這些風詩最初本是來自世俗社會的“流行歌曲”,它所表現(xiàn)的

6、是社會各階層的風俗風情,是社會各階層的通俗的歌唱。它的章法形式和語言,正是在這種通俗歌唱發(fā)展過程中才形成的。音樂對詩經中風、雅、頌語言形式的影響有時可能是主導性的,在這方面,我們過去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過去在研究詩經各體的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作方法之時,往往習慣于從作品的內容入手,認為是內容決定了形式,是先有了廟堂的歌功頌德的內容,自然就會有了周頌那種板滯凝重的語言形式。其實事情并不那樣簡單,有時候實際的創(chuàng)作正好與此相反,不是內容決定形式,而是形式決定內容。先有了宗廟音樂的規(guī)范,自然就會產生那樣的內容和語言,形式在這里可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周頌是這樣,雅詩和風詩中的許多詩篇的產生

7、也是如此,這在詩經的文本中可以找到證明。如當前的許多研究者都已經注意到,詩經中存在著許多固定的抒寫格式和套語,按口傳詩學的理論,這些固定的抒寫格式和套語之所以存在,正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口傳詩歌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形式技巧,這種技巧往往與音樂演唱的固定模式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后世的歌唱者在創(chuàng)作中可以熟練地拿來套用。也就是說,一個民族在早期詩歌長久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音樂曲調和演唱程式,這些固定的音樂曲調和演唱程式,往往決定了一首詩的語言形式。所謂“詩體既定,樂音既成,則后之作者各以舊俗?!保娬x卷一)說的正是這一道理。音樂對楚辭文體的影響也是這樣。與詩經有風、雅、頌的區(qū)別相類似,以屈原

8、、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也可以區(qū)分為離騷、九章、九辯類,天問類,九歌類,招魂類等四種類型。如果說起與音樂的關系,最緊密的當數(shù)九歌和招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舞鼓,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以此,我們知九歌本為楚國的祭祀歌曲,詩樂舞三者緊密相聯(lián)而不可分離。招魂向來有屈原作和宋玉作兩說,但無論哪種說法,都認為這首詩采用了民間招魂辭的形式,由招魂者用一種特殊的歌唱方式將一個人的魂招回。這種形式,應該是歌與詩的結合,而沒有伴舞。離騷與九章都是屈原個人的

9、發(fā)憤抒情之作。根據(jù)離騷后面的“亂”辭以及九章中的部分篇章,如桔頌等分析,這些作品也有很強的音樂性,可以吟唱,但是否在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始就曾經配樂而歌,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九辯為宋玉模仿離騷、九章之作,其配樂演唱的可能性比起離騷又小了些。關于天問,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又說:“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昊í,仰天嘆息,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瑋譎詭,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由此可知,天問這首詩,是不能歌唱的。如此說來,楚辭中上述四種

10、類型作品的分別,和音樂的親疏遠近關系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再從詩體角度,我們也可以看清這種區(qū)別。九歌與樂舞緊密結合,其中所有十一篇作品,基本句式都是一句詩中間有一個“兮”字,如“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等。招魂取自民間招魂詞的形式,全篇以招魂者呼喚所招之魂的方式寫來,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多用簡短的語句和鋪排式的句法,表示呼喊的語氣詞“些”字在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魂兮歸來!去君之恒干,何為乎四方些!”“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些。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彪x騷、九章、九辯同為屈原和宋玉的個體發(fā)憤抒情之作,詩的語言更適用于個人的口

11、頭吟唱,其基本句式是每兩句為一組,在第一句的最后有一個“兮”字,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惜誦以致憫兮,發(fā)憤以抒情”,“皇天平分四時兮,吾獨悲此凜秋。”而天問則以四言為主,全詩以170多個問句組成,基本沒有一個語氣詞。由此可見,音樂對楚辭語言形式的影響,與詩經是相同的。這說明,盡管詩經、楚辭的音樂演唱方式后人已無法知道,但是音樂對它們的影響卻依然可見,如此說來,認真地分析詩經中風、雅、頌這三種類型詩歌以及楚辭中四種類型詩歌的音樂形式特點以及其在語言藝術中的表現(xiàn)和影響,是深化當前詩經和楚辭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二、歌與誦:詩與賦的分途及音樂對漢代詩歌的影響在中國詩體的演變史上,漢代

12、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漢代詩歌體式演變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賦這種介于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的出現(xiàn)和五言詩與樂府詩的產生,這恰恰與音樂有著極大的關系。為說這一問題,讓我們先從賦的演變開始談起。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不歌而誦謂之賦”。這說明,歌與不歌,是詩與賦的一條重要區(qū)別或者說是根本區(qū)別。那么,這種“不歌而誦”的賦是如何產生的呢?按班固的話說,這與戰(zhàn)國時代的風氣有關,是從古詩中流變出來的。本來,詩經中的詩都是可歌的,同時作為一種貴族的文化修養(yǎng),在春秋以前所謂的“賦詩言志”也是當時的諸侯卿大夫用“詩”來交流思想的一種重要方式??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詩傳中又說:“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敝?/p>

13、的都是這個意思。但是到了戰(zhàn)國以后,由于“禮崩樂壞”,由于“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所以產生了屈原這樣的賢人失志之賦。班固的這段話的原文見于漢書·藝文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過去人們往往都把它忽略了,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從音樂與詩歌的關系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仔細想來,從屈原作離騷、九章和天問開始,配樂演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經不再重要。以后宋玉除了模仿屈原的作品而作九辯之外,又作了一系列以賦為名的作品,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它們與離騷不同,已經完全不能歌唱。正是這些以賦為名的作品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體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并從詩中流變出一種新的文體賦。現(xiàn)在學者們大都認為,漢初詩

14、歌的發(fā)展受楚國詩歌與音樂的影響非常之大。這可以包括詩賦兩個方面的影響,學者們都有相關的論述。但是幾乎所有的學者都把楚辭對漢代詩與賦的影響分開來談,說賦往往從宋玉開始,說詩則籠統(tǒng)地把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在內。其實如果從音樂與詩的關系的角度來看,同時參照班固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漢賦還是漢詩,都可以從屈原那里找到根源,并且有比較分明的發(fā)展趨勢。從賦的方面說,我們不能低估離騷、九章的影響。這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文體方面的影響。我們知道,漢賦可以分為散體大賦和騷體賦兩種,其中騷體賦的源頭就是屈原的離騷。第二是音樂方面的影響。如班固所說,賦的文體特征是“不歌而誦”,騷體賦既然從文體上受離騷的影響,我們推

15、測從音樂上也應該受其影響,這反過來似乎也證明離騷、九章在屈原創(chuàng)作之初可能只是被用來口頭吟唱,并沒有配樂,所以后代的騷體賦無論從形式還是從表現(xiàn)方式上看都是對屈原作品的直接繼承。從詩的方面說,我們說漢初詩歌受楚國詩歌的影響,主要應該指受九歌的影響。這也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我們說漢初的歌詩都是可唱的,而楚辭中直接冠以“歌”名的,只有九歌??梢?,漢初的歌詩首先繼承的就是九歌的“歌”的傳統(tǒng)。其次,我們看漢初那些楚歌的語言形式,就會發(fā)現(xiàn)其句式特點也正好與九歌相同,都是一句詩中間有一個“兮”字,項羽、劉邦都是楚人,都曾有楚歌傳世,垓下歌、大風歌都是這樣的句式。傳為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有些篇章中沒

16、有“兮”字在中間的句式,當代學者們卻都認為是班固在記錄時把它省掉了,原本也應該是如九歌樣中間有“兮”字的典型句式。楚歌的這種句式,在西漢中期以后一直保存下來,成為漢代歌詩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烏孫公主劉細君的悲愁歌、漢武帝劉徹的匏子歌、秋風辭等都是如此。這說明,歌與誦不僅是歌詩與漢賦在文體上的區(qū)分,同時也說明,是否配樂可歌也是影響并左右漢代詩歌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響漢初詩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非常有意思的是,當漢賦脫離了音樂演唱而走向獨立發(fā)展之路以后,它與詩的這種區(qū)別也逐漸被學者們認識到。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作詩賦略,明確地提出“不歌而誦謂之賦”,并把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樂的詩稱之為

17、“歌詩”。而漢代的詩,也就是“歌詩”之所以得到新的發(fā)展,又恰恰與新的音樂產生和異族音樂的輸入有關。從現(xiàn)有的文獻材料來看,在漢代詩歌園地里,最主要的歌詩類別有三種,一種是楚歌,一種是相和歌,一種是鼓吹鐃歌。它們的分別,最初不是由于文體上的差異,而是由于不同的音樂樂調來源以及與之相關的演唱方式。漢初詩歌以楚歌為主,一方面是由于楚歌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是因為漢代統(tǒng)治者對楚歌的偏愛。劉邦本是楚人,漢初皇室貴族喜愛楚歌也是自然的。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漢帝國的日益強大和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楚歌獨領風騷的局面不復存在。漢武帝為了制造新的頌神曲,從全國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歌謠,還包括樂譜(“聲曲折”)

18、,這在漢書·藝文志中有明確的記載。同時,橫吹鼓吹的輸入,也為漢代歌詩形式的多樣化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鼓吹樂是在先秦鼓樂、吹樂以及軍中凱樂的基礎上,融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橫吹、鼓吹而形成的音樂。樂府詩集卷十六引劉á定軍禮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八音”是對中國古代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樂器的總稱。此處言非“八音”,正是指異族音樂而言。據(jù)班固漢書·敘傳:“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樓煩,致馬牛羊數(shù)千群。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卑礃菬僦袊狈接文撩褡澹T善射。馬上鼓吹,以簫笳為主

19、,正是其民族音樂特色。樂府詩集卷二十一又云:“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漢博望侯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節(jié),乘輿以為武樂。”以此,知異族音樂輸入之后,朝廷甚至有專門負責掌管的“鼓吹署”。這種新樂的樂器以中原之鐃、鼓與北狄西域諸國的鳴笳、簫與胡角為主。因而,它與先秦的鼓樂與吹樂不同,與以絲竹為主的相和諸調在風格上判然有別。對此,晉人陸機的鼓吹賦曾有過生動的描述。而相和歌作為漢樂府中的主要藝術形式,它的主要藝術特征最初也表現(xiàn)在音樂方面。宋書·樂志云:“凡樂章古詞,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謳,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是也?!睍x書·樂志也說:“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狈治鲞@兩句話的意思我們可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