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指南_第1頁
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指南_第2頁
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指南_第3頁
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指南_第4頁
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指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常見病多發(fā)病診療指南之 第二章: 防 治 原 則第一節(jié): 預防:預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來防治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所謂“治未病”,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代醫(yī)家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比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說明古人已認識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1、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發(fā)生之前,采取各種措施來防止疾病的發(fā)生。1、 養(yǎng)生(古稱攝生)(1) 、養(yǎng)生的基本理論:包含兩個基本觀點,一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二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病理觀。A .天人相

2、應的整體觀:中醫(y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環(huán)境也是息息相關的。養(yǎng)生學說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提出人類必須掌握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才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B.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病理觀:中醫(yī)學認為,疾病的發(fā)生,關系到正氣與邪氣兩個因素。邪氣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條件,而人體的正氣不足則是疾病發(fā)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jù)。因此,治未病必須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增強機體的正氣,二是防止病邪的侵害。(2)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養(yǎng)生的根本問題在于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為此,就要做到如下幾點:A、調攝精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臟腑功能活動的體現(xiàn)。反過來,精神情志又能控制和調節(jié)臟

3、腑的功能活動。若人體的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正氣旺盛,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因此,調養(yǎng)精神就成為養(yǎng)生的第一要務了。要求人們做到:“恬、淡、虛、無” B、注意飲食起居 做到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五味本以養(yǎng)人,但五味偏嗜又能傷人。 C、加強鍛煉 D、適應四時氣候 如何適應自然規(guī)律呢?中醫(yī)學提出了“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的養(yǎng)生原則。 E、藥物預防和人工免疫2、 避免病邪侵入。2、 既病防變 1、早期診斷 2、防止傳變。第2節(jié) 治則 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1、 治病求本 即臨床治病時必須抓住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是辨證診治的根本原則。(一)、正治與反治。 1、 正治:又稱逆治,是逆

4、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是臨床最常用的方法,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本質一致的病證。如寒病見寒象、熱病見熱象。分別采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之法。2、 反治:又稱“從治”,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適用于疾病的征象與本質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證。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四種具體法則。(1) 、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假寒癥狀的病證,適用于真熱假寒證。如外感熱病,里熱極盛,陽氣郁閉于內,格陰于外,而出現(xiàn)四肢厥冷的假象時,從其外在的假象而用寒性藥物治療。從表面上看是以寒治寒,但從病因病機來說,仍是以寒藥治熱證。(2) 、熱因熱用: 即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假熱癥狀的病證,適用

5、于真熱假寒證。如由于陰邪內盛,格陽于外,致陽氣上浮,反見面紅等假熱癥候,順從這種假熱而用熱性藥物治療。從表面上看是以熱治熱,但從病因病機來看,仍屬以熱藥治寒證。(3) 塞因塞用:指用補益的藥物治療因虛而閉塞不通的真虛假實證。如脾失健運導致的腹脹滿悶等癥狀。(4) 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藥物治療有通瀉癥狀的實證。如食積腹瀉,治以消導瀉下法;濕熱下痢,用清熱解毒,通利大便之法。(2) 、治標與治本:標指本質,本指現(xiàn)象。分辨標本的方法,如從正氣與邪氣來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從病因與癥狀來說,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從先病與后病來說,先病為本,后病為標;從病變部位來說,臟腑屬本,肌表屬標。本,代表

6、疾病過程中占主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標,代表疾過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其兩者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具體用法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同治。2、 扶正與祛邪 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互相斗爭的過程。邪勝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治療疾病要扶助正氣袪除邪氣,改變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1、 扶正:即是扶助機體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種治療原則,主要適用于正氣虛邪氣不勝以正虛為主要矛盾的病證。具體方法如: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滋陰,陽虛者溫陽。2、 袪邪:即袪除邪氣,主要適用于邪氣勝正氣未衰

7、以邪實為主要矛盾的病證。臨床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發(fā)汗、攻下、消導、清熱、涌吐、化瘀等法。1、 扶正與祛邪相兼:主要適用于正氣已虛邪氣仍實的虛實夾雜證。在應用時要分清主次,注意先后,如以正虛為主者,應以扶正為主,兼以袪邪。以邪實偏重者,則以袪邪為主兼以扶正,總原則是:扶正不留邪,袪邪不傷正。問:為什么感冒不宜食雞?年老的人便秘不宜妄3、 (1用攻下?玉屏風散為何少許防風?3、 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fā)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使其恢復相對平衡,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法則之一。1、 損其有余 適用于陰或陽的一方偏盛有余的病證,如陽邪致病,出現(xiàn)陽熱亢盛的實熱證,應治熱以寒

8、,采用寒涼的方藥以清泄其陽熱,這是“實則瀉之”,損其有余法則的運用。2、 補其不足 適用于陰或陽虛損不足的病證。如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陰陽兩虛當陰陽雙補。4、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地理環(huán)境以及病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情況,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 1、因時制宜 是按不同季節(jié)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如春夏季節(jié),人體腠理開泄,即使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辛溫解表藥,以免開泄太過而耗傷氣陰。而秋冬季節(jié),氣候由涼變寒,陽氣內斂,此時若非大熱之證,對寒涼藥物又當慎用,以防傷陽。2、 因地制宜 是根據(jù)不同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地區(qū)不同,治療用藥也有差別。如

9、患感冒,西北地區(qū),人多體質壯實,故多用麻黃、桂枝等猛烈發(fā)汗解表之藥方能奏效,東南地區(qū),人多腠理疏松、故多用荊防之類,且藥量較輕。3、 因人制宜 根據(jù)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等來指導用藥的原則。(1)年老者,臟氣衰弱,臟腑功能低下,氣血漸衰,患病多見虛證或虛實夾雜證,治療偏于補益,即使有邪實之證,攻之也要慎重,以防損傷正氣。小兒生機旺盛,但臟腑妖嫩,形氣未充,患病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情變化快,因此治療小兒病,忌投峻攻之劑,少用補益之品,且藥量宜輕。(2)性別:男女各有其生理特點,婦女在生理上有經、帶、胎、產等情況。對妊娠者尤其要忌用峻下、滑利、破血、破氣、走竄傷胎或有毒藥物。以防傷胎、墮胎。產后

10、還應考慮氣血虧虛、哺乳等情況。(3) 體質 體質強者用藥宜重,體質虛弱、瘦小者用藥宜輕。如西醫(yī)根據(jù)體表面積用藥,是否與此有相似的道理?治療八法(1) 汗法 又稱解表法。主要適用于外感表證及某些水腫、瘡瘍初起以及麻疹透發(fā)不暢而兼有表證者。對于表邪已解、或自汗盜汗、失血吐瀉熱病津傷或瘡瘍已潰、麻疹已透者,不可用汗法。(2) 吐法 主要適用于誤食的毒物尚在胃中、或宿食停留胃脘不化等凡體質虛弱、年老體衰、或消化道出血者不宜用吐法。(3) 下法 即瀉法。易傷正氣,當以邪去為度,不可過量。(4) 和法 又稱和解法。是運用疏通、和解作用的方藥,以袪除病邪,調理臟腑、氣血的一種法治。本法適用范圍很廣,如半表半

11、里的少陽證,肝脾不調,腸胃不和等臨床根據(jù)病邪的部位和性質,以及臟腑功能失調的不同,在具體運用上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等。凡邪在肌表而未入少陽,或邪已入里而陽明熱盛者,均不宜使用本法。(5) 溫法 又稱溫里法,袪寒法。是運用溫熱性質的方藥,以補益陽氣,驅除寒邪,治療里寒病證的一種治法。主要適用于中焦虛寒,陽衰陰盛,亡陽欲脫,寒凝經脈等證。臨床應根據(jù)寒邪所居部位,人體陽氣盛衰的程度等差異,分別運用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肺化飲、溫經散寒等法治療。溫法所使用的藥物,性多溫燥,易耗陰血,故凡陰血虧虛,血熱等證以及孕婦等均當慎用或忌用。(6) 清法 又稱清熱法。是運用寒涼性質的藥物,通過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治療熱性病證的一種治法。主要適用于各種里熱證。根據(jù)熱邪所犯臟腑不同及病邪發(fā)展的階段不同,清熱法又分為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熱養(yǎng)陰、清臟腑等治法。具有清熱作用的藥物,藥性多寒涼,常有損傷脾胃陽氣之弊,故不可久用。素體脾胃陽虛者慎用。(7) 消法 又稱消散法。是運用具有消導、消散、軟堅、化積等作用的藥物,以袪散病邪,消除體內積滯、癥瘕、痞塊等病證的一種治法。主要適用于飲食積滯或癥瘕等病癥。具體運用有消食導滯、行氣散瘀、消痰化飲、軟堅散結、消癰潰膿等方法。消法主要運用于實證,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