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guān)系新論_第1頁
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guān)系新論_第2頁
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guān)系新論_第3頁
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guān)系新論_第4頁
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guān)系新論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孔子傳易與作春秋的關(guān)系新論    【 內(nèi)容 提要】孔子傳易,直接出于作春秋的需要孔子所作春秋,不是春秋經(jīng),而是左傳藍本??鬃觽饕字案`義”,與其作春秋的“竊義”,異曲同工??鬃觽饕着c作春秋,相互促成,共同形成了儒學(xué)的“天道性命道德”三位一統(tǒng)的道德本體學(xué)說體系。 【關(guān)鍵詞】 孔子/易傳/春秋    近幾年來,隨著諸多先秦、秦漢簡帛 文獻 的發(fā)現(xiàn)、整理與 研究 ,許多疑案得到了 科學(xué) 的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曾受到廣泛懷疑的孔子傳易之說,終于初步得到了證實。但還有許多深層的 問題 尚待探討。如:孔子為何“晚而喜易”并傳易?其與孔子作春秋有何聯(lián)

2、系?對孔子 理論 體系的最終形成又有何 影響 ?這些問題雖然早已有人論及,但由于對孔子作春秋的問題尚未突破前人窠臼,故多有似是而非之論,筆者試結(jié)合對孔子作春秋的最新研究,對此作探討與辨正,與同好切磋商榷,并就正于方家。     一、孔子“晚而學(xué)易”直接出于作春秋的需要     帛書要篇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 這與司馬遷之所記恰相吻合。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正義:“易·序卦也。”)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第1937頁)2

3、論語對此亦有記載:“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第144頁)3     孔子為什么“晚而喜易”?為什么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對此,前人曾有種種懷疑與不同的詮釋。近年來論者雖也承認孔子傳易,但對孔子這位一向“不語怪力亂神”不相信占卜的圣人,為何到了晚年,突然對占卜的易感起興趣,沒有作出合理的解釋。    筆者認為,孔子讀易,直接出自其作春秋的需要。史記記載:“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茫乐恍幸?,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4、,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太史公自序,第3297頁)2 這就是說,孔子于五十六歲魯司寇受挫時,即萌生作春秋之志。史記·孔子世家亦記:“子曰: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第1943頁)2 可見孔子立志作春秋,是從魯司寇受挫發(fā)現(xiàn)“吾道不行矣”之時開始(而非如傳統(tǒng)所傳說的“獲麟而作春秋”又“絕筆于獲麟”此乃以董仲舒為首的漢儒所炮制的經(jīng)學(xué)神話,其荒謬不值一駁)。而作春秋,就不得不精通于易。一來古代史與巫相通,史中多有占卜之記(卜辭亦為史)。若不通易,則無法通史。二來,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已經(jīng)普遍形成引用周易的習慣,不僅史官普遍用周

5、易占卜,而且,一般官員、士大夫,也普遍引易占筮。對此,據(jù)各國史料匯編的國語中也有明確記載,如:“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國之務(wù)也,吉孰大焉!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樂也。車班外內(nèi),順以訓(xùn)之,泉原以資之,土厚而樂其實。不有晉國,何以當之?”(國語·晉語,第362頁)4 公子重耳非巫而親筮之,司空季子引周易而解之,可見當時周易的普及。據(jù)不準確統(tǒng)計,今之左傳引易及占卦就有一百余次,其中引易“象”四

6、次,引周易十余次,記占卦九十余次。很難想象,若非通易,如何讀懂史料,又如何能作春秋?    正是為了作春秋,孔子才發(fā)奮學(xué)易。其時孔子已年過五十六歲,因后悔學(xué)易太晚,故說:“假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币馑际牵绻屛叶嗷顜啄?即能倒退幾年),五十歲就開始學(xué)易,那我就能(運用自如)不會發(fā)生大的過錯了。因易深奧,故手不釋卷,以至“韋編三絕”。    但一些論者卻認為“春秋作于孔子辭世前兩年,即魯哀公十四年。易傳的著述時間當在返魯之后,作春秋之前?!? 將傳易與作春秋隔裂開來,于是傳易便成了空穴來風;于是一向不信算命占卜的孔子為什

7、么突然對這部算命的書感興趣并將其改造成貫通天人的宏著,只能歸因于圣人的天才與特異功能了。     二、孔子傳易之“竊義”與作春秋之“竊義”異曲同工     “易本為卜筮之書”,這是早在宋代朱熹就已明確指出的?!胺俗允欠艘?,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自是孔子易文王以前只是大亨而利于正,孔子方解作四德。易只是尚占之書?!?卷六十七易·綱領(lǐng)下,第1475頁)6“蓋文王雖是有定象,有定辭,皆是虛說此個地頭,合是如此處置,初不黏著物上。到得夫子,方始純以理言,雖未必是羲文本意,而事上說理,亦是如此,但不可便以夫子之說為文王之說。”(同前

8、,第1477頁)6 不僅明確區(qū)分了易之成書的三個階段,而且指出易理出自孔子。    易本是卜筮之書,其卦爻辭乃據(jù)卜筮命中率較高者所整理,雖然易的作者在卦序的建立與排列上有整體的理性及一定的 哲學(xué) 思維(如世界事物間的對立與轉(zhuǎn)化觀念),但其卦爻辭的內(nèi)容包羅萬象,各卦辭間本無內(nèi)在的必然邏輯聯(lián)系。自孔子作傳后,方賦予其統(tǒng)一的易理。這恰為今所出土的先秦典籍所證實:    帛書要篇記載:“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乎德,贊而不達于數(shù),則其為之巫;數(shù)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xiāng)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

9、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1 孔子說出了他與巫、史的本質(zhì)區(qū)別:巫贊而不達于數(shù),史達數(shù)而不達于德,孔子則唯德義是求。這段話,不僅印證了朱熹的推斷,而且與今本易傳正相參證。    如乾卦卦爻辭:“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第13頁)7乾之卦爻辭只講兇吉,其“九三”爻的“終日乾乾”究是何意,并不十分明確。而易傳作者則解其意為:“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

10、,反復(fù)道也。”(同前,第14-15頁)7 將講究神道天命為主的卦象,解為以人事為主并強調(diào)君子道德修養(yǎng)的道德論,這不能不說是對易的根本改造。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易傳中有直接引孔子之語以解者:“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同前,第15-16頁)7 證實此種思想觀點,出自孔子。將占兇吉的卦爻辭,解釋成君子進德修業(yè)和自省修政的教義,這可以說是孔子對易經(jīng)的獨具匠心的“竊義”。    筆者認為,孔子對易經(jīng)的“竊義”與他作春秋的“竊義”,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孟子

11、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下,第338頁)8     孔子是如何作春秋“竊義”的?這是兩千年來爭論不休而至今依然煙深滓重是非不明的重大問題。由于這一根本問題長期以來沒能得到解決,故直接影響到一系列學(xué)術(shù)問題的深入。在易學(xué)研究上同樣如此。筆者深感有一辯是非的必要。    傳統(tǒng)的說法是孔子作春秋,就是對春秋經(jīng)進行“一字之褒貶”的“筆削”,以便顯現(xiàn)其“微言大義”。對此,其實早在唐代劉知幾就以“惑經(jīng)”為名,對其提出“虛美者五”“未諭者十二”的責難。朱熹、鄭

12、樵也都明確表示懷疑和否定。朱熹說:“春秋只是直截當時之事,要見當時治亂興衰,非是于一字上定褒貶?!薄岸駞s要去一字半字上理會褒貶,卻要去求圣人之意,你如何知得他肚里事!”(卷八十三春秋·綱領(lǐng),第1480頁)6 鄭樵痛斥:“凡說春秋者,皆謂孔子寓褒貶于一字之間,以陰中時人,使人不可曉解。三傳唱之于前,諸儒從之于后,盡推己意而誣以圣人之意,此之謂欺人之學(xué)?!?通志·災(zāi)祥略,第1905頁)9     但至今還有論者引史記中的“踐土之會實召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孔子世家,第1943頁)2,以明孔子“修”春秋經(jīng)。其實,這段話與

13、司馬遷別處所述的孔子春秋矛盾,很可能出自后人插筆。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明稱孔子所作“春秋文成數(shù)萬”(第3297頁)2(而春秋經(jīng)文僅一萬多),“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春秋經(jīng)中弒君僅二十六,亡國僅三十四。公羊傳中弒君亦僅三十一,亡國僅四十二筆者)。在詳述孔子作春秋淵源與影響的十二諸侯年表序中,司馬遷首提左氏春秋,而一字不提被認為是春秋經(jīng)“嫡傳”的公羊傳與谷梁傳;反之,史記·儒林傳述春秋經(jīng)的流傳源流時,則唯提公羊傳谷梁傳,只字不提得到孔子春秋“親傳”的左氏春秋。這就充分說明,司馬遷所稱的孔子春秋絕然不是春秋經(jīng)。筆者于拙著春秋考論10 中以先秦兩漢以來典籍中的大量史料考論,全面批

14、駁傳統(tǒng)成說之謬(由于問題重大,涉及面廣,此不贅),指出:孔子所作春秋,不是傳統(tǒng)經(jīng)學(xué)家所說的春秋經(jīng),而是內(nèi)容和思想都與之大相徑庭的另一部獨立的春秋??鬃右蚱浯呵铩百H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太史公自序),“不可以書見”不能把書給學(xué)生看,故“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旨”,“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即孔子春秋筆者)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第509-510頁)2 這就是說孔子春秋被左氏為存其“真”而改編成了左傳(考左傳中弒君恰為三十六,亡國恰合五十二,這說明左傳中的弒君亡國之事,源自孔子春秋)。換言之,孔子作春秋以“竊義”,不表現(xiàn)在春秋經(jīng),而

15、表現(xiàn)于左傳。    從左傳中,我們的確可以考見孔子作春秋以“竊義”之跡11。例如,國語與左傳都記載管仲輔佐齊桓公爭霸的史實,而二書之內(nèi)容與思想傾向大相徑庭。國語中之管仲大談法家路線,“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修舊法”,推行“軌長制”(國語·齊語)4,富國強兵,以實現(xiàn)爭霸理想。而左傳中的管仲則極力提倡招攜以德、懷遠以禮,宣揚德義為本的儒家思想。左傳記載,僖公七年,管仲勸阻了齊桓公武裝侵鄭的企圖,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而以奸終之,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七年,第318頁)12“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同前,第3

16、17頁)12 僖公四年管仲代表齊桓公以“尊王”為名,不用戰(zhàn)爭而迫使楚國就范(左傳·僖公四年)。這與論語中孔子所贊揚的管仲恰恰契若符節(jié):“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第311頁)3。左傳思想傾向同于論語而異于國語。而據(jù)其他先秦史料,如管子等所記,國語較接近史實。顯見得左傳經(jīng)過作者的加工,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義則丘竊取之矣”。由此可見,孔子作春秋的“竊義”是通過有意識的剪裁取舍和對史實的內(nèi)涵進行改造,以突出其“德義”的主題,這與易傳的“竊義”可謂同一機杼,殊途同歸。    孔子作春秋的主導(dǎo)思想,是從“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17、的 歷史 教訓(xùn)中, 總結(jié) 出治國安民之道,指出政權(quán)的不穩(wěn),源于統(tǒng)治者本身的腐敗,故提出“克己復(fù)禮為仁”的綱領(lǐng)。所謂“克己”,是要求執(zhí)政的“君子”加強自身修養(yǎng),“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3。而易傳中恰恰也貫穿了這個思想:“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文言,第19頁)7。明確指出保權(quán)位的問題:“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第79頁)7     易傳全文具有明確的中心,主要集中于治國特別是君子“進德修業(yè)”的修身之道上,如

18、大象傳主要就是講君子修德與國家治理。文言傳也主要講修辭立誠。    周易·大象傳中大半標明君子修身正位治國之道,使易成為君子明德修身知戒懼之器。這就是孔子傳易以“竊義”的本旨。    需要指出的是,對易進行“竊義”的改造,首先表現(xiàn)于孔子春秋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傳。如昭公十二年:“南蒯之將叛也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下坤上坎),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倍莶唬骸拔釃L學(xué)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nèi)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yǎng)三

19、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左傳·昭公十二年,第1337頁)12明確指出禍福由德,而不取決于占卜之兇吉。這種以德為先,置于卦占兇吉之上的思想,是左傳的主導(dǎo)思想,貫穿于全書。    有人認為這是春秋時期的 時代 性產(chǎn)物,稱其“成為當時的共識”5。這種看法未免失之偏頗。如果這真的已成為“共識”,孔子難道還會以“德義”高自標榜而說“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的話嗎?再說,與之同時代的國語中,三引周易,未見以德義釋卦并置德義于卦占之上者,可以說基本沒有這種思想。國語對占卜是絕無疑議的,甚至唯占是從。左傳稱民為“神之主”,置民于神之上;而國語總是民神并列。故左傳這種德義至上的道德本體論,絕然不同于國語,不可能出自左丘明。相反,他與孔子則一脈相承。帛書要記孔子語曰:“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薄暗滦型稣?,神靈之趨;智謀遠者,卜筮之繁。”孔子所言,正與惠伯之語同出一轍。    還有一個更有力的佐證是左傳襄公九年寫穆姜解易之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