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和組織的適應和損傷_第1頁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和損傷_第2頁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和損傷_第3頁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和損傷_第4頁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和損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教 案課程名稱: 病理學 授課教師Xx所在單位醫(yī)學院課程類型理論課授課時間2010.09.21,5-62010.09.21,7-8授課對象2008級臨床醫(yī)學七年制2008級臨床醫(yī)學試驗班教學內容提要時間分配及備注緒論內容和任務,地位病理學研究方法人體病理學實驗病理學形態(tài)學觀察方法和新技術應用發(fā)展史第一章 細胞和組織的適應和損傷第一節(jié) 適應一、肥大二、增生三、萎縮四、化生總結 10 min10 min10 min10 min5 min6 min8 min8 min8 min10 min5 min緒 論病理學概念: 研究病因、發(fā)生發(fā)展、轉歸;機體形態(tài)、代謝、功能變化 病理學在醫(yī)學中的地位

2、橋梁作用,強調病理學在教學、科研和臨床醫(yī)療上的重要作用 病理學的學習方法:記住3W原則病理學的發(fā)展史適應的概念及類型:Hypertrophy-An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cells and consequently an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organ.Hyperplasia-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ells in an organ or tissue, which may then have increased volume.Atrophy- is Shrinkage in the size

3、of the cell due to loss of cell substance.Metaplasia- Metaplasia is a reversible change in which one adult cell type is replaced by another adult cell type.總結四種適應性改變的特點。教學目的及要求學習病理學的含義、研究方法、病理學的發(fā)展及其在醫(yī)學中的地位;了解病理學的主要內容和學習方法。掌握適應的概念、類型及其病理變化。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強調病理學在教學、科研和臨床醫(yī)療上的重要作用,萎縮、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病理變化。難點為化生的概念和

4、發(fā)生機制。教學手段多媒體、板書參考資料病理學供8年及7年制用教材;病理學第七版,Robbins Basic Pathology第七版。課后小結在緒論中引經據典強調病理學在醫(yī)學教育、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中的地位,重點介紹研究內容和方法,在強調病理學重要性的同時,又揭示其實用性及趣味性,使同學們對病理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激發(fā)同學的學習熱情??傉撝袘獜娬{基本概念,但要從主要內容理解上著手,而不必強調一字一句完全照搬。緒 論病理學(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態(tài)結構、代謝和功能等方面的改變,從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和轉歸的醫(yī)學基礎學科。目的是認識疾病的本質和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

5、從而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一、病理學的發(fā)展病理學的發(fā)展與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人類認識能力有密切關系。我國秦漢時期的皇帝內經,隋唐時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和表現等提出了一整套祖國醫(yī)學理論。南宋時期宋慈的洗冤集錄詳細記述了尸體剖檢、傷痕病變和中毒鑒定。這些反映了祖國醫(yī)學在病理學發(fā)展中的貢獻。在西方,從古希臘的Hippocrates開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直到18世紀中葉,由于自然科學的興起,促進了醫(yī)學的進步。意大利醫(yī)學家Morgagni(1682-1771)根據積累的700多例尸檢材料創(chuàng)立了器官病理學(organ pathology),標志著病理形態(tài)學研究的開端。約

6、一個世紀以后的19世紀中葉光學顯微鏡問世后,德國病理學家Virchow(1821-1902)在顯微鏡的幫助下,首創(chuàng)了細胞病理學(cellular pathology),不僅對病理學而且對整個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劃時代的貢獻。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電子顯微鏡技術的建立,使病理形態(tài)學研究進入到超微結構水平的新階段,由此建立了超微結構病理學(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與此同時,特別是近20余年來,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現代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現代遺傳學的興起和發(fā)展以及免疫組織化學、流式細胞術、圖像分析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等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對病理學發(fā)展產

7、生了深刻的影響,為病理學帶來了學科互相滲透的新的動力和機遇,使病理學出現了一些新的分支,如免疫病理學(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學(molecular pathology)、遺傳病理學(genetic pathology)和定量病理學(quantitative pathology)等,促使病理學不僅從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研究疾病,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遺傳基因水平研究疾病。并使形態(tài)學觀察結果從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觀性、重復性和可比性。這些發(fā)展大大加深了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同時也對許多疾病的防治開辟了光明的前景。我國現代病理學的建立始于20世紀初,應當歸功于一批病理學的先驅者和老一輩病理

8、學家,如徐誦明、胡正詳、梁伯強、谷鏡岍(qian)、侯寶璋、林振綱、秦光煜、江晴芬、李佩林、吳在東、楊述祖、楊簡、劉永等。他們在教學方面,從無到有地編著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病理學教科書和參考書,并不斷修訂和完善,從而使病理學教學有所依據和更加規(guī)范化;在病理檢驗方面,大力推進我國尸檢、活檢和細胞學檢查的發(fā)展,加強了病理學和臨床醫(yī)學的密切聯系,使病理學更好地為臨床服務;在科研方面,結合我國的實際,對長期危害我國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傳染病、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節(jié)病)、寄生蟲?。ㄈ缪x病、黑熱病)腫瘤(如肝癌、食道癌、鼻咽癌)以及心血管疾?。ㄈ鐒用}粥樣硬化癥、冠心?。┑冗M行了廣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

9、果;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通過多種辦班、進修形式,為我國培養(yǎng)造就了一大批病理學工作者,使病理學后繼有人,其中不少已成為我國當今的病理學骨干和學術帶頭人。他們嘔心瀝血、艱辛創(chuàng)業(yè),為我國病理學發(fā)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功不可沒,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必須繼承發(fā)揚。在工作中要處理好人體病理學和實驗病理學既分工又合作的關系,使二者加強聯系,相得益彰。同時要打破病理學與其他學科的界限,密切關注相鄰新興學科的發(fā)展,學習和汲取她們的先進成果,來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病理學的研究方向和內容。為病理學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二、病理學的范圍及其在醫(yī)學教育、臨床醫(yī)療和醫(yī)學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分為總論內容,屬普通病理學(generalpatho

10、logy)和各論內容,屬系統(tǒng)病理學(systemic pathology)??傉撍芯亢完U述的細胞和組織損傷、損傷的修復、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炎癥和腫瘤等,為各種不同疾病的共同病變基礎,屬疾病發(fā)生的共同規(guī)律;而各論則是在病理學總論的基礎上研究和闡述各器官系統(tǒng)每種疾病的特殊規(guī)律。例如肝炎、腎炎、肺炎、腸炎等,其基本病變?yōu)檠装Y,這就是疾病發(fā)生的共同規(guī)律;但結合各器官系統(tǒng)本身在功能上、代謝上和形態(tài)結構上的不同,其病因、發(fā)病機制、病變特點、轉歸以及有關的臨床表現和采取的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這就是器官系統(tǒng)疾病的特殊規(guī)律。認識疾病的共同規(guī)律有利于認識疾病的特殊規(guī)律,反之亦然。這是不斷深化認識過程的辨證關系。

11、因此,病理學總論和各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學習時應互相參考,不可偏廢。病理學在醫(yī)學中的地位病理學側重從形態(tài)學角度研究疾病,并密切聯系代謝和機能改變外,還要研究疾病的病因學(etiology)、發(fā)病學(pathogenesis)以及病理變化與臨床表現的關系。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和病理學在研究疾病的總目標是一致的,但其側重于機能和代謝上研究疾病。二者間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病理學除必須密切聯系病理生理學外,尚需以基礎醫(yī)學中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等為其學習基礎,同時又為臨床醫(yī)學提供學習疾病的必要理論

12、。因此,病理學在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之間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必須強調,除了學習外,病理學與臨床醫(yī)學各科在實際工作中尚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突出的表現在對疾病的研究和作出病理診斷上。雖然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臨床醫(yī)學在診斷疾病的手段上日漸增多,如實驗室特殊檢測、內窺鏡檢影像學診斷技術等,它們在疾病的發(fā)現和診斷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疾病的最后確診,還是有賴于病理診斷。因此病理學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只有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才能促進病理學的發(fā)展和充分發(fā)揮其在醫(yī)學科學中的作用。三、病理學的診斷和研究方法分為以下兩類(一)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尸體剖驗(autopsy)簡稱尸

13、檢,即對死亡者的遺體進行病理剖檢,是病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檢的作用在于:(1)查出病因和病變,分析各種病變的主次和相互關系,確定診斷,查明死因。協助臨床總結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醫(yī)療質量和診治水平;(2)及時發(fā)現和確診某些傳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發(fā)生的疾病,為防疫部門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據;(3)積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和生命疾病的人體病理材料,為深入研究這些疾病和制定防治方案作出貢獻,(4)廣泛收集各種疾病的病理標本,為發(fā)展病理學教學使用。我國的尸檢率還很低,十分不利于我國病理學和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亟待我國衛(wèi)生行政部門對尸檢作出明文規(guī)定和大力宣傳教育。2. 活體組織檢查

14、(biopsy)簡稱活檢,即用局部切取、鉗取、細針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術方法,從患者活體獲取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活檢的意義在于:(1)由于組織新鮮,能基本保存病變的真相,有利于及時、準確地對患者作出疾病的病理診斷,并為指導治療、估計預后提供依據,(2)需要時還可在手術進行中作冷凍切片快速診斷,可在20分鐘內確定病變性質,發(fā)出診斷報告,協助臨床選擇手術治療方案,(3)在疾病觀察或治療過程中,定期活檢可了解病變發(fā)展情況或判斷療效;(4)新鮮組織還有利于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免疫組織化學、電鏡觀察和組織培養(yǎng)等對疾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活檢是目前研究和診斷疾病廣為采用的方法,特別是對腫瘤良、惡

15、性的診斷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外科病理學(surgical pathology)或診斷病理學(diagnostic pathology)就是在活檢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病理學分支。3. 細胞學cytology)檢查 是通過采集病變處脫落的細胞,涂片染色后進行觀察。細胞的來源可以是運用各種采集器在女性生殖道、食道、鼻咽部等病變部位直接采集的脫落細胞,也可是自然分泌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滲出液(如胸膜腔積液)及排泄物(如尿)中的細胞或用細針直接穿刺病變部位所吸取的細胞。細胞學檢查多用于腫瘤診斷,此法設備簡單,操作簡便,病人痛苦少而易于接受,但要確定惡性細胞時須進一步復查,并作活檢證實。此外,細胞

16、學檢查還可用于對激素水平的測定(如陰道脫落細胞涂片)及為細胞培養(yǎng)提供標本。(二)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1動物實驗 運用動物實驗的方法,可以在適宜動物身上復制出某些人類疾病的模型,并通過疾病復制過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學、發(fā)病學、病理改變及疾病的轉歸。并可根據研究的需要,對之進行任何方式的觀察研究。例如可在疾病的不同時期活檢,以了解疾病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及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藥物或其他因素對疾病的療效或影響等,并可與人體疾病進行對照研究。此外,還可以進行一些不能在人體上作的研究,如致癌劑的致癌作用和癌變過程的研究及某些生物因子的致病作用等。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彌補人體病理學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但應該注意動物

17、和人體之間畢竟存在物種的差異,不能把動物實驗結果不加分析地直接套用于人體,僅可作為研究人體疾病的參考。2組織培養(yǎng)和細胞培養(yǎng) 將某種組織或單細胞用適宜的培養(yǎng)基在體外培養(yǎng),可以研究在各種病因作用下細胞、組織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例如在病毒感染和其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細胞如何發(fā)生惡性轉化;在惡性轉化的基礎上發(fā)生哪些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改變;在不同因素作用的影響下能否阻斷惡性轉化的發(fā)生或引起惡性轉化的逆轉;免疫因子、射線和抗癌藥物等癌細胞生長的影響等。近年來通過體外培養(yǎng)建立了不少人體和動物腫瘤細胞系或細胞株,這對研究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和進行分子水平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這種研究方法的優(yōu)點是周期短、見效快

18、、節(jié)省開支。另外體外因素單純,容易控制,可以避免體內復雜因素的干擾。缺點是孤立的體外環(huán)境畢竟與復雜的體內整體環(huán)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將體外研究結果與體內過程等同看待。四、病理學的形態(tài)觀察方法和新技術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fā)展,病理學的觀察方法及其采用的新技術已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的形態(tài)觀察,但形態(tài)學觀察方法仍不失為基本觀察方法,并為新技術應用的基礎。(一) 大體觀察主要運用肉眼或輔以放大鏡、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對大體標本及其病變性狀(外形、大小、重量、色澤、質地、表面及切面形態(tài)、病變特征等)進行 地觀察和檢測。這對臨床醫(yī)生十分重要,因在手術臺上有的疾病通過大體觀察即可識別;有的雖不能確定診斷但能識別出病變

19、所在,可取材作進一步組織學觀察。(二) 組織和細胞學觀察將病變組織制成切片,或將脫落細胞制成涂片,經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顯微鏡觀察,從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觀察的分辨力,加深了對病變的認識,通過分析和綜合病變特點,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診斷。組織切片最常用蘇木素伊紅染色(HE染色)。迄今,此種傳統(tǒng)的方法仍然是研究和診斷疾病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如仍不能診斷或需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則可輔以一些特殊染色和新技術。(三) 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一般稱為特殊染色,此方法的目的是通過應用某些能與組織化學成分特異性結合的顯色試劑,顯示病變組織細胞的化

20、學成分(如蛋白質、酶類、核酸、糖類、脂類等)的改變,從而加深對形態(tài)結構改變的認識和代謝改變的了解,特別是對一些代謝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四) 免疫組織化學觀察(immunohistochemistry, IHC)免疫組織化學(immunohistochemistry)廣泛應用于病理學研究和診斷僅是近十余年的事,而且發(fā)展迅猛。它除了可用于病因學診斷(如病毒)和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外,更多的是用于腫瘤病理診斷。其原理是利用抗原與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反應來檢測組織中未知抗原或抗體,借以判斷腫瘤的組織來源或分化方向,從而進行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雖然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用途已得到公認和廣泛應用,但為了保

21、證質量必須注意技術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在觀察上須要注意假陽性和假陰性,以及日益增多的異常表達情況。病理診斷時必須密切結合腫瘤光鏡所見的組織形態(tài)特點和臨床表現。(五) 超微結構觀察(ultrastructure)由于電子顯微鏡(電鏡)較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高千倍以上,因此可用電鏡觀察亞細胞結構(如細胞器、細胞骨架等)或大分子水平的變化來了解組織和細胞最微細的病變,即超微結構病變,并可與機能和代謝的變化聯系起來,加深對疾病基本病變、病因(病毒)等和發(fā)病機制的了解。它不僅有利于對疾病的深入研究,而且還可用于疾病的病理診斷,特別在腫瘤和腎臟疾病用得最多。電鏡在確定腫瘤細胞的組織發(fā)生、類型和分化程度上起著

22、重要作用。在腫瘤病理診斷上它可與免疫組織化學技術起著互相補充和印證的作用。近年來腎臟疾病在分類上和診斷上發(fā)展很快就與電鏡和免疫熒光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有關。(六) 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 FCM)FCM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技術。它可以快速定量細胞DNA,用于測定腫瘤細胞的DNA倍體類型和腫瘤組織中S+G2/M期的細胞占所有細胞的比例(生長分數)。大量研究結果均表明惡性腫瘤細胞DNA含量大多呈現不規(guī)則增多,表現為多倍體和非整倍體;而良性腫瘤細胞多為二倍體。此外,還發(fā)現生長快的惡性腫瘤細胞的生長分數也常有增高。因此測定腫瘤細胞DNA倍體和生長分數不僅可以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參考指

23、標之一,而且可反映腫瘤的惡性程度和生物學行為。FCM還可應用于細胞的免疫分型,如應用單克隆抗體對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進行精確的亞群分析,對臨床免疫學檢測起到重要作用。(七) 圖像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基本上是定性的,缺乏精確而更為客觀的定量標準和方法。圖象分析技術(image analysis)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點。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形態(tài)定量技術已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發(fā)展。在腫瘤病理方面圖象分析主要應用于核形態(tài)參數的測定,如核直徑、周長、面積、體積、形態(tài)因子等的測定。用以區(qū)別腫瘤的良惡性、區(qū)別癌前病變和癌、腫瘤的組織病理分級和判斷預后等。此外,也可用于DN

24、A倍體的測定和顯色反應(如免疫組織化學)的定量等方面。(八) 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術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是近代生物醫(yī)學圖像分析儀器研究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是將光學顯微鏡、激光掃描技術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的高技術設備。其主要部件有激光器、掃描頭、顯微鏡和計算機等。LSCM的主要功能有:細胞,組織光學切片:也被形象地稱為“細胞CT”或“顯微CT”;三維圖像重建;對活細胞的長時間觀察;細胞內酸堿度及細胞離子的定量測定;熒光漂白恢復技術(fluorescence redistribution after photob

25、leaching,FRAP):它利用高強度脈沖式激光照射細胞的某一區(qū)域,造成該區(qū)域熒光分子的漂白,而該區(qū)域周圍的非漂白熒光分子將以一定速率向受照區(qū)擴散,LSCM可直接對其擴散速率進行監(jiān)測??捎糜诩毎g通訊、細胞骨架的構成、生物膜結構和大分子組裝等的研究;細胞間通訊的研究;細胞膜流動性測定和光活化技術等功能。(九)分子生物學技術近十余年來,由于重組DNA、核酸分子雜交、原位雜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聚合酶鏈反應(PCR)、DNA測序等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對病理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這些技術不但廣泛地應用于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體的檢測(病毒、細菌、原

26、蟲等),而且在腫瘤研究中引起了一次真正的革命。將腫瘤的病因學、發(fā)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這為腫瘤的防治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提高對疾病的深入認識,是臨床醫(yī)學和基礎醫(yī)學的共同任務。作為臨床醫(yī)學生應該初步了解一些觀察和研究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新技術,以利于今后在臨床上知道哪些方法可用來研究和診斷疾病,并和病理學密切聯系配合。第一章 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細胞是人體的基本結構電位。細胞的生命活動是在內、外環(huán)境的動態(tài)平衡過程中進行的。細胞和由其構成的組織、器官以致機體,能對不斷變化的體內、外環(huán)境做出及時的反應,表現為代謝、功能和結構的調整。當生理負荷過多或過少時,或遇到輕度的持續(xù)

27、的病理性刺激時,細胞、組織和器官表現為適應(adaptation)。細胞和組織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時,則可能引起損傷(injury)。較輕的細胞損傷是可逆的,即消除刺激因子后,受損傷細胞可恢復常態(tài),通常稱之為可逆性損傷(reversible cell injury)或亞致死性細胞損傷(sublethal cell injury)。但如果引起損傷的刺激很強或持續(xù)存在,超過細胞所能承受的極限,則導致不可逆的細胞損傷,最終引起細胞死亡,稱為不可逆性細胞損傷(irreversible cell injury)。正常細胞、適應、可逆性細胞損傷和不可逆性細胞損傷是代謝、功能和結構上連續(xù)的變化過程。第

28、一節(jié) 適應適應是指細胞、組織、器官和機體對于持續(xù)性的內外刺激做出的非損傷性的應答反應。細胞和組織的適應性和損傷性變化是疾病發(fā)生的基礎性病理變化。通過適應性反應,細胞、組織和器官改變其自身的代謝、功能和結構以達到新的平衡,耐受各種刺激而得以存活,避免損傷。很多情況下,細胞僅表現為生理代謝性適應,并未出現形態(tài)的改變,如饑餓時血糖不足可分解脂肪以供給能量。當血鈣降低時通過甲狀旁腺素的作用從骨中釋放鈣以達到平衡。在某種情況下,則出現形態(tài)上的改變。在形態(tài)上主要表現為肥大、增生、萎縮、化生。一、肥大細胞體積的增大,稱為肥大(hypertrophy)。細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償意義,多屬于代償性肥大(comp

29、ensatory hypertrophy)。由激素引發(fā)的肥大稱為內分泌性肥大(endocrine hypertrophy)。肥大的組織、器官常伴發(fā)細胞數量的增多(增生),即肥大常與增生并存。分為生理性肥大(physiologic hypertrophy)和病理性肥大(pathologic hypertrophy)。(1)生理性肥大:如妊娠時子宮的增大,可從正常的壁厚0.4厘米,重100克增大到壁厚5厘米,重1000克。妊娠時子宮的增大以肥大為主。骨骼肌和心肌是不具分裂能力的永久性細胞,只能以代償性肥大適應其工作負荷的增加,例如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有關肌肉的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子宮和哺乳期乳腺發(fā)生生

30、理性肥大常兼有增生,屬于內分泌性(激素性)肥大。(2)病理性肥大:高血壓時左心室排血阻力增加所致的左心室肌壁病理性肥大。幽門狹窄時胃壁平滑肌的肥大,男性尿道阻塞時膀胱壁平滑肌細胞的肥大,晚期腎小球腎炎時殘存腎單位的肥大,一側腎切除后對側腎的肥大,肝葉切除后肝細胞增生時伴有的肥大。細胞肥大側超微結構改變主要是細胞器增多、蛋白合成增多和微絲增加。因此肥大時細胞的增大并非由細胞水腫所致。 細胞的肥大導致由其組成的組織和器官體積增大、重量增加和功能增強。因代償而肥大的器官超過其代償限度時便會失代償(decompensation),例如肥大心肌的失代償引發(fā)心力衰竭。(代償性肥大compensatory

31、hypertrophy:為由相應器官功能負荷加重引起的代償性肥大,如一側腎臟切除后,對側腎臟肥大。高血壓心臟肥大)可能與肥大心肌的血供受到限制,線粒體氧化磷酸化能力有一定限度,或與蛋白合成和降解改變有關。 二、增生器官或組織的實質細胞數目增多稱為增生(hyperplasia),增生可導致組織、器官的增大。細胞增生時也常伴發(fā)細胞肥大。受機體調控的細胞增生,隨其有關引發(fā)因素的去除而停止。這顯然不同于腫瘤細胞的失控性增生。但是,過度增生的細胞有可能演變?yōu)槟[瘤性增生。細胞增生常與激素和生長因子的作用有關。生理和病理情況下都可發(fā)生激素性增生,例如女性青春期乳腺和妊娠期的子宮均屬于生理性增生;雌激素水平升

32、高所致的子宮內膜和乳腺增生則屬病理性增生。功能代償也可引發(fā)增生(機體的需要也可以導致增生),例如低鈣血癥引發(fā)的甲狀旁腺代償性增生。(由于激素作用引起的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生育婦女增殖期子宮內膜增生、哺乳期乳腺增生均為生理性增生;而肝硬化時雌激素滅活功能下降引起的男性乳腺發(fā)育癥、老年人的前列腺增生癥,屬病理性增生。)細胞增生通常為彌漫性,以致增生的組織、器官彌漫、均勻地增大。在有關激素的過度作用下,前列腺、甲狀腺、腎上腺和乳腺等常呈結節(jié)性增生。這可能是由于這類器官中的靶細胞對于激素的作用更為敏感,因而在正?;虼笾抡5慕M織中形成單個或多發(fā)性結節(jié)。無論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增生,均由

33、刺激所引起,一旦刺激消除,則增生停止。這是與腫瘤性增生的主要區(qū)別之一。但持續(xù)病理性增生可發(fā)展為腫瘤性增生,如在子宮內膜增生癥的基礎上可發(fā)生子宮內膜癌。 三、萎縮萎縮(atrophy)是指已發(fā)育正常的實質細胞體積變小。細胞萎縮可導致組織、器官的的體積縮小。萎縮的器官常伴有細胞數量的減少。器官先天地部分性和完全性未發(fā)育所致的體積小,分別稱為發(fā)育不全(hypoplasia)和不發(fā)育(agenesis),并非萎縮。萎縮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減少而分解增多,以適應其營養(yǎng)水平低下的生存環(huán)境。萎縮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人體的許多組織、器官,如胸腺、生殖系統(tǒng)等,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地發(fā)生生理性萎縮。(伴隨機體的發(fā)育、

34、成熟、老化,一些組織器官會萎縮退化,如幼兒階段動脈導管和臍血管的萎縮,青春期后胸腺萎縮,均屬生理性萎縮。此外老年人的腦、心、肝等器官的萎縮,即老年性萎縮,也屬于生理性萎縮。)(病理狀態(tài)下出現的萎縮既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全身性萎縮常見于長期營養(yǎng)不良、全身消耗性疾病、惡性腫瘤患者出現的惡病質cachexia。非致命的器官和組織首先發(fā)生萎縮,最后重要器官也可發(fā)生萎縮)。病理性萎縮按其發(fā)生原因可分為:(1)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例如腦動脈粥樣硬化時因慢性缺血所致的腦萎縮;蛋白質等攝入不足或消耗過多引起的全身性營養(yǎng)不良性萎縮,如饑餓、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惡性腫瘤的惡病質等;(2)廢用性萎縮,(四肢骨折時,由于石膏固定造成活動減少,引起肌肉萎縮。小兒麻痹癥所致的下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