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科學筆記_第1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1.gif)
![中醫(yī)內科學筆記_第2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2.gif)
![中醫(yī)內科學筆記_第3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3.gif)
![中醫(yī)內科學筆記_第4頁](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2/17/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12e27c46-240d-47e1-825f-8b647791c8a14.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內科學筆記知識提綱中醫(yī)內科學上篇 總論第一節(jié)感冒第一節(jié) 水腫第二節(jié)咳嗽第三節(jié)哮病第二節(jié) 淋證第四節(jié)喘證第一章 肺系病證第五節(jié)肺癰第五章 腎系病證第三節(jié) 癃閉第六節(jié)肺癆第七節(jié)肺脹第四節(jié) 陽痿第八節(jié)肺痿第一節(jié)心悸第五節(jié) 遺精第二節(jié)胸痹第一節(jié) 郁證第三節(jié)不寐第二節(jié) 血證第二章 心系病證第四節(jié)癲狂第六章 氣血津液第三節(jié) 痰飲第五節(jié)癇病第四節(jié) 消渴第六節(jié)癡呆第五節(jié) 自汗第七節(jié)厥證盜汗第一節(jié)胃痛第六節(jié) 內傷第二節(jié)痞滿發(fā)熱第三節(jié)嘔吐第七節(jié) 虛勞第四節(jié)噎膈第八節(jié) 肥胖第三章 脾胃病證第五節(jié)呃逆第九節(jié) 癌病第六節(jié)腹痛第一節(jié) 痹證第七節(jié)泄瀉第八節(jié)痢疾第二節(jié) 痙證第九節(jié)便秘下篇 各論第一節(jié)脅痛第七章 肢體經(jīng)絡第
2、三節(jié) 痿證第二節(jié)黃疸第三節(jié)積聚第四節(jié) 顫證第四章 肝膽病證第四節(jié)鼓脹第五節(jié)頭痛第五節(jié) 腰痛第六節(jié)眩暈第七節(jié)中風第八節(jié)癭病第九節(jié)瘧疾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節(jié)感冒一、定義:由于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脈浮為特征。二、源流: 1、內經(jīng)提出病因和主證。2、傷寒論認識到風寒感冒有輕重之別。3、諸病源候論倡導時行致病。4、仁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5、丹溪心法認為病位在肺,提出治療大法。6、類證治裁提出時行感冒之名。7、從溫病學說興起之后,把風熱感冒納入溫病的衛(wèi)分證,創(chuàng)立了銀翹散、桑菊飲等著名方劑。三、病因病機:(一)發(fā)病學特點:衛(wèi)外功能
3、減弱,外邪乘襲致病。(二)病理關鍵:邪襲肺衛(wèi),以衛(wèi)表失和為主。(三)病理性質有寒熱兩類:(四)預后良好,少有傳變。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辨寒熱虛實、辨不同兼夾、辨虛實(二)、治療原則:解表達邪(三)、分型論治:1、風寒束表證: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2、風熱犯表證: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加減3、暑濕傷表證:新加香薷飲加減4、氣虛感冒:參蘇飲5、陰虛感冒:加減葳蕤湯五、感冒與溫病早期的鑒別診斷、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的鑒別診斷六、預防及預后第二節(jié)咳嗽一、定義:定義: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臟腑功能失調傷及于肺)各種因素導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出現(xiàn)以咳嗽咯痰為主要表現(xiàn)時,謂之咳嗽病。
4、二、源流: 1、內經(jīng)論述咳嗽的病因病理。2、景岳全書明確分為外感內傷兩類。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溫發(fā)散為主,治內傷咳嗽甘平養(yǎng)陰為宜的著名觀點。3、醫(yī)學正傳強調調暢氣機。4、醫(yī)門法律論述燥的病機和治法,提出溫潤、涼潤兩大方法。5、醫(yī)宗必讀談治療咳嗽的動靜原則。6、臨證指南醫(yī)案進一步談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的治療。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機:1、病位主要在肺,與肝脾腎有關。2、病理特點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3、病理演變:外感咳嗽的四條演變、內傷咳嗽的四條演變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辨外感內傷(二)、治療原則: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內傷咳嗽:調理臟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論治:(1)外感咳
5、嗽1、風寒襲肺證:三拗湯合止嗽散2、風熱犯肺證:桑菊飲3、風燥傷肺證:桑杏湯;涼燥用杏蘇散(2)內傷咳嗽1、痰濕蘊肺證: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平穩(wěn)后可用六君子湯2、痰熱郁肺證:清金化痰湯3、肝火犯肺證:加減瀉白散合黛蛤散4、肺陰虧耗證:沙參麥冬湯五、風寒感冒與風寒咳嗽的鑒別、風熱感冒與風熱咳嗽的鑒別六、感冒與咳嗽的疾病轉化、外感內傷咳嗽的轉化第三節(jié)哮證一、定義:哮病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其特征是發(fā)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緩解后一如常人,重證反復發(fā)作者在緩解期亦常有氣短。二、源流: 1、內經(jīng)至秦漢階段:2、隋唐階段:3、宋金元階段:朱丹溪:首創(chuàng)哮喘之名;病理上專主于痰;治療上提出了
6、分期論治的思想。4、明清階段:虞摶“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三、病因病機:(一)病因: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發(fā)病的“夙根”(二)病機:1、病位在肺系,關系到肺腎。2、病理因素以痰為主。3、病理關鍵為痰氣壅塞氣道,肺失肅降。4、病理性質:發(fā)作期以邪實為主,緩解期以正虛為主。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辨邪實正虛(二)治療原則:發(fā)時治標,平時治本;(三)分證論治:(1)發(fā)作期:1、冷哮證:射干麻黃湯;表寒里飲者用小青龍湯;上實下虛用蘇子降氣湯2、熱哮期:定喘湯或越婢加半夏湯;熱盛傷陰用麥冬湯;痰氣壅實用三子養(yǎng)親湯3、寒包熱哮證:小青龍加石膏湯或厚樸麻黃湯4、風痰哮證:三子養(yǎng)親湯5、虛哮證
7、:平喘固本湯附:喘脫危證:回陽急救湯合生脈飲(2)緩解期:1、肺脾氣虛證:六君子湯2、肺腎兩虛證:生脈地黃湯合金水六君煎五、哮證與喘證的鑒別六、哮證與喘證轉化第四節(jié)喘證一、定義:喘證是以呼吸困難 ,甚至張口抬肩 ,鼻翼煽動 ,不能平臥為特征的病證 .嚴重者可致喘脫,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二、源流: 1、內經(jīng)對喘證的癥狀、病因病位有詳細論述。2、金匱要略總結了外感喘證治療的經(jīng)驗。3、金元醫(yī)家充實了內傷致喘的證治。4、明代明確提出了虛喘、實喘的辨證綱領。類證治裁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肺和腎,主要病機為氣機升降出納失常。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2、病理性質有虛
8、實之分:實喘在肺虛喘在肺和腎虛實并見3、重證多影響到心:心與肺心與腎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辨虛實(二)治療原則:實:袪邪利氣;虛:培補攝納(三)分證論證:(1)實喘1、風寒襲肺證:麻黃湯合華蓋散;汗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支飲復感外寒而喘咳用小青龍湯2、表寒肺熱證:麻杏石甘湯3、痰熱郁肺證:桑白皮湯4、痰濁阻肺證: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5、肺氣郁痹證:五磨飲子(2)虛喘1、肺氣虛耗證:生脈散合補肺湯;中氣虛而腹中氣墜者用補中益氣湯2、腎虛不納證: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3、正虛喘脫證:參附湯送黑錫丹、配合蛤蚧散第五節(jié)肺癰一、定義: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病證,屬內癰之一。臨床以咳嗽、胸痛、發(fā)熱
9、、咳吐腥味臭濁痰、甚則膿血相兼為主要特征。二、源流:三、病因病機:熱壅血瘀。初期為肺衛(wèi)表證;成癰期為熱壅血瘀;潰膿期為痰熱與瘀血壅阻肺絡,肉腐血敗化膿;恢復期則為邪去正虛,陰傷氣耗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清熱解毒,化瘀排膿(三)分型論治:1、初期:銀翹散2、成癰期:千金葦莖湯合如金解毒散3、潰膿期:加味桔梗湯4、恢復期:沙參清肺湯或桔梗杏仁煎五、肺癰與風熱咳嗽鑒別六、肺癰的預后及調攝第六節(jié)肺癆一、定義:肺癆是由癆蟲襲肺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慢性虛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熱、盜汗及身體逐漸消瘦為主要特征。輕者諸證間作,重者相繼發(fā)生或兼見并存。二、源流:1、內經(jīng)對本病的臨床特點
10、即有較具體的記載,認為本病屬于“虛勞”范圍的慢性虛損性疾病。2、張仲景金匱要略篇敘述了本病及其合并癥。3、中藏經(jīng)·傳尸已認識到本病具有傳染性。4、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提出病因是由“肺蟲”引起。5、朱丹溪倡導“癆瘵主乎陰虛”之說確立了滋陰降火的治療大法。6、仁齋直指方提出“治瘵疾,殺瘵蟲”的論點。7、元代葛可久著十藥神書是第一本肺癆專著。8、醫(yī)學正傳提出“殺蟲”和“補虛”的兩大治則。三、病因病機:(一)病因:感染“癆蟲”、正氣虛弱(二)病機:1、病位主要在肺,影響到脾腎。2、發(fā)病學方面,癆蟲是發(fā)病的條件,正虛是發(fā)病的關鍵。3、病理性質主要是陰虛。4、病理演變:初起多陰虛,繼則陰虛火旺,氣陰
11、兩虛,后期陰陽兩虛。5、多生變證: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補虛培元,抗癆殺蟲(三)分型論治:1、肺陰虧損證:月華丸2、虛火灼肺證:百合固金丸合秦芄鱉甲散3、氣陰耗傷證:保真湯或參苓白術散4、陰陽兩虛證:補天大造丸五、肺癰與肺癆的鑒別第七節(jié)肺脹一、定義: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臨床表現(xiàn)為胸部膨滿,憋悶如塞,喘息上氣,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紺, 脘腹脹滿, 肢體浮腫等。 其病程纏綿, 時輕時重, 經(jīng)久難愈, 嚴重者可出現(xiàn)神昏、痙厥、出血、喘脫等危重證候。二、源流: 1 病名見于內經(jīng) 。2 金匱要略記載表現(xiàn)和治
12、法方劑。3 諸病源候論認識病理特點。4 朱丹溪提出“痰夾瘀血礙氣而病” 。5 李用粹認為治療要分虛實。三、病因病機:1、病位主要在肺,繼則累及脾腎,后期涉及于心。2、病理關鍵是肺氣脹滿,不能斂降。3、病理因素有痰濁、水飲、瘀血。4、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復感外邪時偏于標實、平時偏于本虛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標實:祛邪宣肺、降氣化痰、溫陽利水、甚或開竅、熄風、止血;本虛:補養(yǎng)心肺、益腎健脾(三)分型論治:1、痰濁壅肺證: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2、痰熱郁肺證:越婢加半夏湯或桑白皮湯3、痰蒙神竅證:滌痰湯;另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4、肺腎氣虛證:平喘固本湯合補肺湯5、陽虛水泛證:
13、真武湯合五苓散五、預后及調攝第八節(jié)肺痿一、定義:肺葉痿弱不用,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二、病因病機:(一)病因:肺燥津傷、肺氣虛冷(二)病機:虛熱肺痿、虛寒肺痿三、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虛熱、虛寒(二)治療原則:補肺生津(三)分型論治:1、虛熱:麥冬湯合清燥救肺湯2、虛寒:甘草干姜湯或生姜甘草湯第二章心系疾病第一章心悸一、定義: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臨床多呈發(fā)作性,每因情緒波動或勞累過度而誘發(fā)。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可呈持續(xù)性。二、源流:1、內經(jīng)雖無心悸的名稱,但有驚惕、驚駭
14、、驚狂、驚惑、驚躁等名。2、張仲景在傷寒論 、金醫(yī)要略稱心悸為驚悸、心下悸、心中悸等。并以炙甘草湯等為治療心悸的常用方劑。3、宋嚴用和濟生方對驚悸、怔忡的病因病機、病情演變和治法方藥都有詳細的記載。4、朱丹溪進一步提出“責之虛與痰”的理論,認為“血虛”、“痰迷”、“痰火”是驚悸的主要原因。5、清代醫(yī)林改錯重視瘀血內阻導致心悸怔忡,記載了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心悸。三、病因病機:1、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脾腎。2、病理關鍵為心失所養(yǎng),擾動心神,心神不寧。3、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虛為氣、血、陰、陽虧損,心失所養(yǎng);實為邪擾于心,心神不寧。4、病理轉變:后期可出現(xiàn)心陽欲脫的危重證候。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
15、(二)治療原則:虛當養(yǎng)心安神;實因瘀血,當活血化瘀;因痰熱,當清熱化痰(三)分型論治:1、心虛膽怯證:安神定志丹;痰熱內擾,胃失和降,心神不安,用黃連溫膽湯2、心血不足證:歸脾湯3、陰虛火旺證: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陰虛火不旺用天王補心丹;陰虛相火妄動用知柏地黃丸4、心陽不振證:桂甘龍牡湯合參附湯5、水飲凌心證:苓桂術甘湯;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用真武湯6、瘀阻心脈證:桃仁紅花煎合桂甘龍牡湯7、痰火擾心證:黃連溫膽湯五、驚悸與怔忡的鑒別第二節(jié)胸痹一、定義:胸痹是由胸中氣血痹阻所引起的疾病。臨床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特征。 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 重者則有胸痛, 嚴
16、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二、源流:1、內經(jīng) 雖無胸痹一名, 但其臨床表現(xiàn)卻在內經(jīng)描述得相當詳細。描述了真心痛的表現(xiàn)及預后。2、東漢張仲景正式提出了胸痹這一名稱。將胸痹的病機歸納為“陽微陰弦”。3、宋代圣濟總錄專列胸痹門討論胸痹病。4、明清時代,對胸痹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钛龇ㄖ委熜乇杂辛税l(fā)展。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2、素體陽虛,胸陽不振是形成胸痹的病理基礎。3、病理因素為陰寒,痰濁,瘀血相互為患。4、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5、病理轉化可以因實致虛,亦可以因虛致實。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先治其標,后顧其本;治標常活血化瘀、辛溫通陽、泄?jié)峄硖?;扶正?/p>
17、溫陽補氣、益氣養(yǎng)陰、滋陰益腎(三)分型論治:1、心血瘀阻證:血府逐瘀湯;血瘀輕者可用丹參飲2、氣滯心胸證:柴胡疏肝散3、痰濁閉阻證: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4、寒凝心脈證: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陰寒極盛,胸痹重證,用烏頭赤石脂丸和蘇合香丸5、心腎陰虛證:天王補心丹合炙甘草湯6、氣陰兩虛證: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榮湯7、心腎陽虛證:參附湯合右歸飲五、胸痹與真心痛,胸痹與胃痛、脅痛、懸飲的鑒別六、胸痹與心悸的轉化第三節(jié)不寐一、定義:不寐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持征的一類病證,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病位主在心腦,涉及到腎脾肝。輕者入睡困難, 或寐而不酣,2
18、、病理關鍵為陰陽失交,神不歸舍,心神不寧。3、 .病理轉化: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明確主要特征,分清虛實(二)治療原則:補虛瀉實,調整陰陽。虛宜補其不足,益氣養(yǎng)血,滋補肝腎;實宜瀉其有余,消導和中,清火化痰。(三)分型論治:(1)實證1、肝火擾心證:龍膽瀉肝湯2、痰熱擾心證:黃連溫膽湯;痰食阻滯,胃中不和用半夏秫米湯加神曲、山楂、萊菔子;痰熱重而大便不通者用礞石滾痰丸(2)虛證1、心腎不交證: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2、心脾兩虛證:歸脾湯;亦歸脾湯、養(yǎng)心湯化裁同用3、心膽氣虛證: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血虛陽浮,虛煩不寐用酸棗仁湯;氣血不足可用歸脾湯;病后血虛肝熱而不寐者,用琥珀多寐丸;心腎不交
19、、虛陽上擾者,用交泰丸。五、心悸與不寐的轉化第四節(jié)癲狂一、定義:癲狂為臨床常見的精神失常疾病。癲證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少動為特征;狂證以精神亢奮,狂躁不安,喧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為特征。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很難截然分開,故癲狂并稱,以青壯年多見。二、源流:1、內經(jīng)對本病的病因病機、表現(xiàn)特征、治療已有較系統(tǒng)的記載:2、難經(jīng)提出了癲與狂的鑒別(重陰者癲,重陽者狂)、表現(xiàn)。3、朱丹溪:“癲屬陰,狂屬陽, 大率多因痰結于心胸間”。提出了癲狂與“痰”的關系。4、明代王肯堂才將癲、狂、癇區(qū)分開來。5、王清任首倡瘀血,開辟了活血化瘀法治療癲狂的先河。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
20、心(腦) ,涉及肝、脾、腎等臟。2、病理因素以氣、痰、火、瘀為主。3、病理關鍵是神明逆亂。4、病理性質以實證為主,病理類型有癲與狂兩種??傊喊d與狂的病機特點各有不同。癲為痰氣郁結,蒙蔽神機;狂為痰火上擾,神明失主。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初發(fā)時宜清熱滌痰、疏肝理氣或安神定志;病久宜健脾益氣,滋陰養(yǎng)血;如有瘀血,當活血化瘀(三)分型論治:(1)癲證1、痰氣郁結證:逍遙散合順氣導痰湯2、心脾兩虛證:養(yǎng)心湯合越鞠丸;亦可用甘麥大棗湯(2)狂證1、痰火擾神證:生鐵落飲;陽明熱盛,大便秘結,用加減承氣湯;神志較清,痰熱未盡,用溫膽湯2、痰熱瘀結證:癲狂夢醒湯3、火盛陰傷證:二陰煎
21、合琥珀養(yǎng)心丹五、癲狂的轉歸預后與調攝第五節(jié)癇證一、定義癇病是一種反復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其特征是發(fā)作性精神恍惚, 突然意識喪失,發(fā)則仆倒, 不省人事, 兩目上視, 口吐涎沫, 四肢抽搐, 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一如常人。二、源流:1、內經(jīng)及秦漢階段最早源于內經(jīng)“胎病”,癲疾,發(fā)病與先天因素有關。2、隋唐階段,對癇證認識有較大提高。巢元方將癇病分為風癇、驚癇、食癇、痰癇。提出了發(fā)作周期有長有短。孫思 邈分為心癇、肝癇、肺癇、腎癇和腸癇。3、宋元時代 在病因病機和治療上有所發(fā)展。陳無擇認為是臟氣不平、陰陽失調,神亂而病。朱丹溪強調痰迷心竅引發(fā)。 “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4、明清以來,癇證
22、認識上有較大發(fā)展。王肯堂首先將癲狂癇區(qū)分開來以如前述。虞摶也主張從痰論治。葉天士補充了癇病虛證的治法。王清仁補充了氣虛血瘀型的治法。三、病因病機:1、病位主在心、腦,涉及肝。2、病理因素以痰為主,常兼氣、火、風、瘀等邪。3、病理關鍵為痰聚氣逆,風痰閉阻,神機失用,元神失控。4、病理轉化:病機轉化決定于正氣的盛衰及痰邪深淺。癇病之痰,具有隨風氣而聚散和膠固難化兩大特點。癇病之所以久發(fā)難愈,反復不止,正是由于膠痼于心胸的“頑痰”所致。至于發(fā)作時間的久暫、間歇期的長短,則與氣機順逆和痰濁內聚程度有關。5、癇證日久,邪傷精氣,可致心腎虧虛。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1、頻繁發(fā)作者,
23、以治標為主,著重清瀉肝火,豁痰熄風,開竅定癇。2、平時則補虛以治其本,宜益氣養(yǎng)血,健脾化痰,滋補肝腎,寧心安神。(三)分型論治:1、風痰閉阻證:定癇丸2、痰火擾神證: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若痰火壅實,大便秘結,用竹瀝達痰丸3、瘀阻腦絡證:通竅活血湯4、必脾兩虛證:六君子湯合歸脾湯5、心腎虧虛證:左歸丸合天王補心丹;偏于腎虛者,可用河車大造丸;日久不愈見神志恍惚,恐懼,抑郁,可合甘麥大棗湯五、癲狂癇的鑒別六、癇的預防調攝第六節(jié)疾呆一、定義:由髓減腦消,神機失用所導致的一種神志異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輕者可見神情淡漠,寡言少語,反應遲頓,善忘;重則表現(xiàn)為終日不語,或閉
24、門獨居,或口中喃喃,言矢顛倒,行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數(shù)日不知饑餓。二、源流:三、病因病機:髓海不足,神機失用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開郁逐痰,活血通竅,平肝瀉火(三)分型論治:1、髓海不足證:七福飲2、脾腎兩虛證:還少丹3、痰濁蒙竅證:滌痰湯4、瘀血內阻證:通竅活血湯五、預后轉歸及調攝第七節(jié)厥證一、定義: 厥證是指由于氣機逆亂,氣血運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發(fā)生的一時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急性病證。病情輕者,一般在短時間內蘇醒;病情重者,則昏厥時間較長;嚴重者甚至一厥不復導致死亡。二、源流:1、內經(jīng)論厥主要有三種情況。以暴死為厥。以四末逆冷
25、為厥。以逆亂為厥。2、繼承中發(fā)展,認識深化階段。傷寒論、金匱要略論厥為四肢厥冷?!柏收撸肿隳胬涫且病保ㄘ赎幤┎C為陰陽不貫。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保ㄘ赎幤?、系統(tǒng)認識階段。景岳全書·厥逆總結明代以前對厥證的認識,提出以虛實論治厥證,符合臨床實際。三、病因病機:(一)病理要點:氣機突然逆亂,升降乖戾,氣血運行失常。(二)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1、實證病機是氣血上沖逆亂,清竅壅塞。2、虛證病機是氣血虛虧,不能上榮清竅。(三)病機轉化與體質有關:1、氣盛有余之人,容易上沖逆亂。2、氣血虛損之人,容易下陷虛脫。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分型論治:
26、(1)氣厥:1、實證:通關散合五磨飲子;平時可服逍遙散2、虛證:生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四味回陽飲;平時可服香砂六君丸,另可加用甘麥大棗湯(2)血厥:1、實證:羚角鉤藤湯或通瘀煎2、虛證:急用獨參湯,繼用人參養(yǎng)營湯(3)痰厥:尋痰湯;痰濕化熱,礞石滾痰丸第三章肝膽病證第一章胃痛一、定義:胃痛,又稱為胃脘痛,是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為主證的病證。二、源流:1、 “胃痛 ”之名首見于內經(jīng) ,并且對胃痛的病因病機作了論述。內經(jīng)諸多論述為后世治療和研究胃痛奠定了基礎。2、張仲景金匱要略涉及到胃痛的論治,提出“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創(chuàng)立了大建中湯、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理中湯、吳
27、茱萸湯,芍藥甘草湯等治療胃痛有效的方劑。3、唐代孫思邈有九種心痛之說,但總的說來這九種心痛多指胃痛。4、李東垣蘭室秘藏立“胃脘痛 ”一門,創(chuàng)益氣、溫中、理氣、和胃之法。5、醫(yī)學正傳認為孫思邈所指的九種心痛“皆在胃脘,而實不在于心也。”6、景岳全書著重強調了“氣滯 ”這一病機并主張治以 “理氣為主 ”。7、李中梓醫(yī)宗必讀 、孫一奎赤水玉珠對“胃無補法 ”“痛無補法 ”提出了批評,強調要辨證治療。8與氣滯有密切關系,而且 “久痛入絡 ”必然引起血行不暢,在治療上施以理氣活血之法。9、林佩琴類證治裁 ·胃脘痛則概括了胃痛之寒、熱、虛、實及在氣、在血的病機、主癥、治法。從而使本 病的辨證論治
28、更加完善。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胃 , 與肝、脾關系密切2、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不通則痛(實)不榮則痛(虛)3、病理因素有氣滯、寒凝、熱郁、濕阻、血瘀。4、病理演變:胃痛各型之間可以轉化。胃熱熾盛、迫血妄行或脾不統(tǒng)血可以轉為吐血、便血;氣滯血瘀、胃失和降可以轉為嘔吐、反胃;痰瘀壅塞胃脘可以轉為噎膈。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理氣和胃止痛(三)分型論治:1、寒邪客胃證:香蘇散合良附丸2、飲食傷胃證:保和丸;胃脘痛脹而便閉者,合用小承氣湯;胃痛急劇而拒按,苔黃燥便秘,合用大承氣湯3、肝氣犯胃證:柴胡疏肝散,也可用沉香降氣散4、濕熱傷中證:清中湯5、瘀血停胃證:失笑散合丹參飲;
29、脾胃虛寒,脾不統(tǒng)血,可用黃土湯;失血日久,心悸少氣,多夢少寐,唇白舌淡,可用歸脾湯6、胃陰虧耗證: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7、脾胃虛寒證:黃芪建中湯;寒勝而疼甚,哎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湯或理中丸;寒熱錯雜,干噫食臭,腹中雷鳴下利,用甘草瀉心湯第二章痞滿一、定義:痞滿是由各種因素導致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常的病證。以心下痞塞, 胸膈脹滿,觸之無形,按之柔軟,壓之不痛為特征。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脾胃,病理要點是氣機升降失常。2、病理關鍵: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職。3、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4、病理因素有氣滯、食滯、痰濕、濕熱。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先虛實,后寒熱(二)治療原則:調理脾胃升降
30、,行氣除痞消滿(三)分型論治:(1)實痞1、飲食內停證:保和丸2、痰濕中阻證:二陳平胃湯3、濕熱阻胃證:瀉心湯合連樸飲4、肝胃不和證:越鞠丸合枳術丸(2)虛痞1、脾胃虛弱證:補中益氣湯2、胃陰不足證:益胃湯第三節(jié)嘔吐一、定義: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胃內容物經(jīng)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種病證。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病理要點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2、病理性質分虛實兩大類3、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4、病理轉化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虛實(二)治療原則:和胃降逆(三)分型論治:(1)實證:1、外邪犯胃證:藿香正氣散;感受穢濁之氣,忽然嘔吐,可先吞服玉樞丹2、食滯內停證:保和丸;積滯較多,腹?jié)M便
31、秘,合用小承氣湯;胃中積熱上沖,食已即吐,口臭而渴,竹茹湯3、痰飲內阻證:小關夏湯合苓桂術甘湯;痰郁化熱,壅阻于肺,可用溫膽湯3、肝氣犯胃證:四七湯(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2)虛證:1、脾胃氣虛證:香砂六君子2、脾胃陽虛證:理中湯;嘔吐日久,肝嗵俱虛,沖氣上逆,用來復丹3、胃陰不足證:麥門冬湯第四節(jié)噎膈一、定義:噎膈是指吞咽時梗噎不順,飲食難下,或納而復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時哽噎不順;膈為格拒,指飲食不下。噎雖可單獨出現(xiàn),又常為膈的前驅,故噎膈并稱。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食道,屬胃氣所主。病變臟腑與肝、脾、腎三臟有關。2、病理關鍵是食管狹窄,胃失通降,津液干涸。3、病理因素有
32、氣滯、痰阻、瘀血。4、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虛實(二)治療原則:(三)分型論治:1、痰氣交阻證:啟膈散,津傷便秘,增液湯加白蜜2、瘀血內結證:通幽湯;服藥即吐,難于下咽,先服玉樞丹3、津虧熱結證:沙參麥冬湯;大便不通,用大黃甘草湯4、氣虛陽微證:補氣運脾湯第五節(jié)呃逆一、定義:氣逆上部,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的一種疾病。二、源流:三、病因病機: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胃氣上逆動膈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和胃降氣平呃(三)分型論治:1、胃中寒冷證:丁香散2、胃火上逆證:竹葉石膏湯;大便秘結,合小承氣湯3、氣機郁滯證:五磨飲子;氣逆
33、痰阻,合旋復代赭湯、二陳湯4、脾胃陽虛證:理中丸;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合旋復代赭湯;中氣大虧,用補中益氣湯5、胃陰不足證:益胃湯合橘皮竹茹湯第六章腹痛一、定義: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fā)生疼痛。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基本病理是臟腑氣機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經(jīng)脈痹阻,不通則痛;或臟腑經(jīng)脈失養(yǎng),不榮則痛。2、病理性質不外寒、熱、虛、實四端。3、病理因素有寒凝、火郁、食積、氣滯、血瘀。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寒熱虛實,在氣在血,在腑在臟(二)治療原則: “通”醫(yī)學真?zhèn)鳎悍蛲▌t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氣;下逆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
34、,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能,則妄矣。(三)分型論治:1、寒邪內阻證: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手足厥逆,脈微欲絕,通脈四逆湯;下焦受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暖肝煎;腹中冷痛,手足逆冷,烏頭桂枝湯;腹中雷鳴切痛,附子粳米湯2、濕熱壅滯證:大承氣湯3、飲食積滯證:枳實導滯丸4、肝郁氣滯證:柴胡疏肝散5、瘀血內停證:少腹逐瘀湯6、中虛臟寒證:小建中湯;虛寒腹痛見證較重,嘔吐肢冷脈微,用大建中湯;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第七章泄瀉一、定義:泄瀉是由于脾胃功能障礙, 造成水谷停滯, 清濁混雜而下, 引起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證。二、源流:1、內經(jīng)首載病名,病因有風、寒、濕
35、、熱,病位在脾、胃、大腸、小腸。2、難經(jīng)提出五泄。3、隋以前將泄瀉和痢疾統(tǒng)稱“下利 ”。諸病源候論將泄與痢分開。4、景岳全書提出利水法治療泄瀉。5、李中梓提出“治瀉九法 ”。6、林佩琴論述五更瀉的機理。三、病因病機:1、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腎、大小腸有關。2、病理關鍵是脾虛濕盛。3、病理因素以濕為主,可以夾寒、夾熱、夾滯。4、病理性質有虛實兩大類5、病理轉化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寒熱虛實(二)治療原則:治瀉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三)分型論治:(1)暴瀉:1、寒濕內盛證:藿香正氣散;濕邪偏重,胃苓湯2、濕熱傷中證:葛根芩連湯;濕邪偏重,苔黃厚膩,合
36、平胃散3、食滯腸胃證:保和丸;食滯較重化熱,枳實導滯丸(二)久瀉:1、脾胃虛弱證:參苓白術散;脾陽虛衰,陰寒內盛,附子理中丸加吳萸,肉桂;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2、腎陽虛衰證:四神丸;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合桃花湯3、肝氣乘脾證:痛瀉要方五、泄瀉與痢疾鑒別六、泄瀉與痢疾轉化七、預防第八章痢疾一、定義:痢疾是因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好發(fā)于夏秋季。二、源流:1、內經(jīng)稱本病為“腸澼 ”。素問大陰陽明論說:“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37、”。2、難經(jīng)謂之大瘕泄。難經(jīng)五十七難說:“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3、傷寒論稱“下利 ”。并提出了 “休息利 ”一說。4、金匱要略?稱之為 ?“熱利下重 ”?與 “下利便膿血 ”,在治療上提供了白頭翁湯、桃花湯等有效方劑。5、東晉葛洪以 “痢 ”?稱本病,區(qū)別于一般泄瀉,為后世醫(yī)家所接受。葛洪首次提出“傳染性 ”一說。6、唐孫思邈千金要方稱本病為"滯下 ",立 “熱痢 ”?、“冷痢 ”、“疳溫痢 ”、“小兒痢 ”四論,立方一百零二首。7、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 ?正式啟用 “痢疾 ”?之病名稱。 “今之所謂痢疾者,古之所謂滯下是也 ”,沿用至今。8、元朱丹溪 ?丹
38、溪心法痢篇?指出: “時疫作痢, ?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論述痢疾的病為 “濕熱為本 ”?。治療方面提出:?“壯實病宜下,虛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痢 “。9、劉河間強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10、喻嘉言倡 “逆流挽舟法 ”一說。11、顧松園醫(yī)鏡治痢四忌:忌汗,忌補,忌大下,忌分利小便。12、醫(yī)學實在易載“奇恒痢 ”一證。13、痢疾專著:孔毓禮的痢疾論吳道源的痢疾匯參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腸,與脾胃有關。2、病理要點是邪滯于腸,壅阻氣血。邪蘊腸腑,氣血凝滯,腸壁脂膜血絡腐敗化為膿血,氣機阻滯,腑氣不通。3、病理性質有虛實寒熱之分:4、病理演變:由于感邪和體質的不同,
39、可以演變成各種類型。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清熱化濕解毒、調氣行血導滯(三)分型論治:1、濕熱痢:芍藥湯;初起見表證者,活人敗毒散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盛者,葛根芩連湯;表證已減,痢猶未止,香連丸2、疫毒?。喊最^翁湯合芍藥湯;神昏譫語,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3、寒濕痢:不換金正氣散4、陰虛?。狐S連阿膠湯合駐車丸5、虛寒痢:桃花湯合真人養(yǎng)臟湯;脾虛氣陷,補中益氣湯6、休息痢:連理湯;久痢頑固不愈,寒熱錯雜,烏梅丸;噤口痢,嘔逆不食,口氣穢臭,開噤散第九章便秘一、定義:便秘是指糞便在腸道滯留過久,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排便不暢
40、的一類病證。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大腸,與肺、脾、胃、肝、腎有關?;静±硎谴竽c傳導失常。2、病理性質有寒、熱、虛、實四類。3、轉歸和預后: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通下(三)分型論治:(1)實秘:1、熱秘:麻子仁丸;兼郁怒傷肝,可另服更衣丸2、氣秘:六磨湯3、冷秘:溫脾湯合半硫丸(2)虛秘:1、氣虛秘:黃芪湯2、血虛秘:潤腸丸3、陰虛秘:增液湯4、陽虛秘:濟川煎第四章肝膽病證第一節(jié)脅痛一、定義:脅,指脅肋部,在胸壁兩側,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脅痛,指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二、源流:三、病因病機:1、病位:表現(xiàn)在脅肋,但病位主要在肝膽,與脾胃腎有
41、關.2、病機要點 :肝郁氣滯 ,疏泄不利 ,絡脈失和 .3、病理性質 :分虛實兩類 ,實為絡脈不通,虛為絡脈失養(yǎng) .4、病機轉化 :一是氣血轉化 ,二是虛實轉化,三是疾病轉化 .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辨在氣在血,辨虛實(二)治療原則:疏肝和絡止痛(三)分型論治:1、肝郁氣滯證:柴胡疏肝散2、肝膽濕熱證:龍膽瀉肝湯3、瘀血阻絡證:血府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4、肝絡失養(yǎng)證:一貫煎第二節(jié)黃疸一、定義:黃疸是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證的病證。其中以目睛黃染為確定診斷的重要依據(jù)。二、源流:1、內經(jīng)首創(chuàng)病名,奠定理論基礎。病名: 尿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素問 ·平人氣象論主證:身黃
42、,目黃,尿黃,爪甲上黃。2、張仲景論黃,確定分類和治法。病因病機:濕邪,寒濕,瘀熱。分類:黃疸,谷疸,女勞疸,酒疸,黑疸。治療:利尿,發(fā)汗,瀉下。預后: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3、隋唐時期,黃疸分類有發(fā)展。諸病源候論將黃疸分為二十八候,并首次提出了“陰黃 ”、 “急黃 ”的名稱。千金要方重提五疸:將黃汗易黑疸。4、元代羅天益在衛(wèi)生寶鑒中將黃疸按陰黃、陽黃進行分類。5、景岳全書首提“膽黃 ”一名。6、沈氏尊生書對黃疸的傳染性、嚴重性有認識。7、葉天士提出了“陽主明,治在胃;陰主晦,治在脾”的著名觀點。三、病因病機:1、病位在肝膽,涉及脾胃:“脾胃不病則無濕,肝膽不病則不黃”。2、病理因素有
43、濕邪、熱邪、寒邪、疫毒、氣滯、瘀血六種,但其中以濕邪為主。仲景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后世有 “無濕不成疸 ”之說。3、病理性質有陰陽之分:4、病理轉化與感邪及體質有關:5、預后: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化濕邪,利小便(三)分型論治:(1)陽黃1、熱重于濕證:茵陳蒿湯;因砂石阻滯膽道,宜用大柴胡湯加茵陳、金錢草,郁金2、濕重于熱證: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膽腑郁熱證:大柴胡湯4、疫毒熾盛證(急黃) :千金犀角散(二)陰黃1、寒濕阻遏證:茵陳術附湯2、脾虛濕滯證:黃芪建中湯(三)黃疸消退后的調治1、濕熱留戀證:茵陳四苓散2、肝脾不調證:柴胡疏肝散或歸芍六君子湯3、氣滯
44、血瘀證:逍遙散合鱉甲丸第三節(jié)積聚一、定義:積聚是指腹內結塊,或脹或痛的病癥,其中積屬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乃為臟病;聚是無形,聚散無常,痛有定處,病屬氣分,乃為腑病。積:積累、堆積之意,引申為病氣積蓄。此處指腫塊明顯、固定不移的病證。聚:聚集之意,有聚有散。此處指腫塊不明顯、時隱時現(xiàn)、病位不固定的病證。二、源流:1、內經(jīng)首先提出病名,并對形成和治則作了探討。2、難經(jīng)明確了積與聚的病理及臨床表現(xiàn)。3、金匱要略記載了一些著名方劑。4、景岳全書提出了攻、消、散、補四大治法。5、醫(yī)宗必讀提出分初、中、末三個階段治療的原則。6、清代:治法方藥更加豐富,名賢輩出。三、病因病機:(一)病機關鍵:氣滯血瘀。(二)發(fā)病與肝脾關系密切。(三)積聚形成與正氣強弱有關。(四)積聚的病理轉歸有黃疸、鼓脹、血證、昏迷。四、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積證治療宜分初、中、末三個階段:積證初期屬邪實應予消散;中期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科技公司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的成功案例研究
- 科技助力構建平安校園新生態(tài)
- 家庭教育與醫(yī)療健康的關系
- DB6103T 81-2025袋栽銀耳栽培技術規(guī)范
- DB35T 2228-2024科技成果轉化效果評估導則
- 個人向企業(yè)租賃設備合同標準范本
- 個人地下停車位轉讓合同書
- 三人共同持股合同范例
- 個人貸款合同樣本(房產抵押)
- 二人合資創(chuàng)業(yè)合同書:經(jīng)營合作協(xié)議
- 綠色能源項目融資計劃書范文
- 《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課件
- 課題申報參考:全齡友好視角下的社區(qū)語言景觀評估及空間優(yōu)化研究
- 中央2025年公安部部分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84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五年級下冊語文四大名著常考知識點
- 光伏發(fā)電項目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及技術措施
- 2025年1月日歷表(含農歷-周數(shù)-方便記事備忘)
- 《人工智能發(fā)展史》課件
- 2024年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試卷與參考答案
- 臨床用血管理培訓
- 介入手術室護理風險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