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B類_第1頁
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B類_第2頁
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B類_第3頁
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B類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B類登月之旅教學設計紫蓬山管委會中心校山口小學 解明友一、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2.了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3知道環(huán)形山的形成。4了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1.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搜集關于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2.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3.能夠模擬月球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體會到人類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偉大。2.意識到入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3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4.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二、教學準

2、備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簽、手電筒等。三、教材分析本課是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月球是地球的近鄰,是太空中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人類目前惟一親自登臨過的星球。干百年來,人類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飛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奧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話表達了人們飛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但是,當時科學技術落后,脫離地球的引力束縛去太空旅行只是一個難圓的夢。斗轉星移,歲月如梭,人類經過不斷開拓進取和不懈努力,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1959年,蘇聯發(fā)射的“月球1號”飛船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上提出了在20世紀60

3、年代末把入送到月球上探測的計劃“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的表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到了1972年,人類先后登月6次,對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本課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月球的有關知識,對月球基本情況的了解是學生學習月球知識的基礎。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wèi)星,自古以來,許多詩人和畫家,用美妙的語句和筆墨贊美過它、描繪過它,我國民間也流傳著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許多動人的神話故事,直到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對準月亮后,人類才逐步認識了月球的真面目

4、。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個放大倍數達32倍的望遠鏡,開始觀察浩瀚的星空,他發(fā)現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并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所有天體都是平滑的”,另外伽利略亦發(fā)現銀河是由千千萬萬顆星星組成,木星有四個衛(wèi)星。以上種種,對當時教會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打擊。第二部分:解釋環(huán)形山的形成。這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首先要讓學生觀察月球環(huán)形山的有關圖片,思考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然后通過實驗,獲得數據;最后通過數據解釋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成。環(huán)形山是月面上最明顯的特征,環(huán)形山的中間有一個陷落的深坑,四周圍有高聳直立的巖石,環(huán)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千米8千米之間。至于環(huán)形山的成因,科學家認為多

5、數環(huán)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體、小行星和彗星撞擊而成,個別的環(huán)形山則是由火山爆發(fā)而成的。教材通過組織學生往沙盤里扔石子,并用手電筒從不同角度照射“隕石坑”,觀察坑的影子的變化,從而確定在什么日子觀察月球環(huán)形山的效果最好。由于每月農歷十五的時候陽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觀察環(huán)形山的日子應該選在每月農歷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第三部分:了解“阿波羅登月計劃”及所取得的成就。1961年5月美國宣布:“在20世紀60年代結束之前人類將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庇谑潜惝a生了“阿波羅登月計劃”?!鞍⒉_”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詩歌和音樂的太陽神,它和月亮神是雙胞胎姐妹,“阿波羅登月計劃”

6、是“姐妹相會”的計劃。1969年7月16日,奔月“旅行”開始了,此次火箭行程達384 000千米,歷時73小時。在火箭進入月球軌道并繞月第11圈時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了被稱為“鷹”的登月艙,“鷹”開始進行獨立飛行并啟動下降火箭進入橢圓形的下降軌道。7月20日清晨5時17分40秒“鷹”在月球上較大的月海之一“靜?!逼胶庵?,上午1l時51分,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人們聽到了從月球傳來的第一句話:“對一個人來說這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這是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時刻,人類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留下了足跡。第四部分:了解人類將來對月球的開發(fā)。20世紀50

7、年代以來,人類對月球探測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地面觀測?!鞍⒉_”登月成功,開創(chuàng)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將可能建立沿月球軌道飛行的實驗室,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也將在沒有空氣的月球上空觀測天空;人類也可能把月球作為出發(fā)到遙遠行星的一個落腳點。所以教材組織學生討論:人類對月球有了哪些了解。教材出示了一組資料,學生可以收集更多的資料。四、教學過程1引導學生認識月球的基本情況。(1)教師講解: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fā)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著觀察和探索,并幻想著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fā)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于月球的神話故事,例如,嫦娥奔月

8、、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并發(fā)現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后,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著地球的一面。1959年,蘇聯科學家開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發(fā)射月球探掘1衛(wèi)星,使它可以繞到月球的背面,對月球進行拍照,使人們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地進行考察,并帶回了月球的巖石和土的標本。從此,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師在講述過程中,邊講述邊出示教學掛圖或投影幻燈片)(2)提問:同學們在平時學習中,一定會知道

9、不少有關月球的科學知識,誰能回答下面這些問題?月球離地球有多遠?月球的大小怎樣?月球上有什么?沒有什么?月球上溫度如何?月球上有引力嗎?大小怎樣?學生回答。(教師應組織學生首先進行分組討論,然后再請學生回答以上問題。學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確切,教師應認真去聽,并整理正確的答案,為下一步歸納小結做準備。)2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做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實驗。(1)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是怎樣形成的。(2)組織學生做相關的試驗:把沙子倒進沙盤,均勻地晃動,使沙子的表面盡量平坦。把牙簽垂直插進沙子的中心,牙簽的一頭要能碰到沙盤的底部。在牙簽與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筆做個記號,這個牙簽就相當于標尺。從不同的高度將

10、大小不一的石子丟入沙盤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盤的旁邊,用另一只手拿著石于到沙盤的上方,確定好高度后,松手丟開石子。小心地拿走石子,盡量不要碰著沙子。石子在沙盤中砸下一個坑,把牙簽按照剛才插入沙盤的方向再次插進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做個記號。用小尺測量兩記號之間的距離,確定沙坑的深度。做這個實驗時,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從同一個高度落下,再做同樣大小的石子從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從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試驗,分別測量沙坑的深度。(3)在獲得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環(huán)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關。(4)模擬實驗完成后,讓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么時候看環(huán)形山

11、效果最好。3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登月工程。(1)播放幻燈片,創(chuàng)設情境:美國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們的足跡。(2)談話:同學們,你們想上月球嗎?老師這里有一個內部消息,我們中國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們國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發(fā)展月球旅游業(yè)。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對月球知識非常熟悉的人作為導游,如果同學們能成為導游,就能免費上月球啦!(3)學生介紹已有的月球知識,討論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內容。學習的要求:首先,請小組討論確定研究的主題;接著,去認真細致地閱讀有關資料,有問題可以小組內討論,也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然后,小組討論出一篇導游解說詞,并推薦一名同學做導游;最后組

12、織全班的“導游解說”競賽,通過解說,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關于月球的知識。 知識參考:月球概況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是地球惟一的天然衛(wèi)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萬千米。月球本身不會發(fā)光,我們看見的月光是它所反射的太陽光。它幾乎沒有大氣,晝夜溫差很大,夜晚氣溫一般在零下120攝氏度左右,白天氣溫達到150攝氏度左右;沒有大氣散射光線,使月球上能被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格外明亮,而照不到的地方就非常黑暗。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四十八分之一,面積與亞洲差不多,質量約為地球的181,密度為地球的35,所以,月球遠不如地球結實。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宇航員從地球飛到月球上

13、,第一個感覺就是身輕力大,健步如飛,三四米高的障礙物和十來米的深溝,可以一躍而過;在地球上100千克的物體,到了月球上還不到17千克,人們可以毫不費勁地把它舉起來。月球的運動 地球與月球構成的天體系統,稱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體,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運動描述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運動。然而,地月系的實際運動,是地球與月球共同圍繞它們的公共質心轉的運動。地球與月球圍繞它們的公共質心旋轉一周的時間為27天7小時43分116秒,公共質心的位置在離地心約4671千米的地球體內。宇宙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的作用,其中“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間距離相對較近,這種潮汐作用更為明顯。太陽系天體中,月球對地球的潮汐作用約為太陽對地球潮汐作用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