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yù)防癡呆的關(guān)鍵_第1頁
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yù)防癡呆的關(guān)鍵_第2頁
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yù)防癡呆的關(guān)鍵_第3頁
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yù)防癡呆的關(guān)鍵_第4頁
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yù)防癡呆的關(guān)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April, 2010Vol. 10, No. 2有效防治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預(yù)防癡呆的關(guān)鍵陳曉春潘曉東老年性癡呆主要包括阿爾茨海默病 (AD 、 血管 性癡呆 (VD 和混合性癡呆 (MD 。隨著對癡呆相關(guān) 疾 病 認(rèn) 識 的 逐 漸 深 入, 癡 呆 危 險 因 素、 病 因 和 發(fā) 病 機(jī)制日益受到關(guān)注。大規(guī)模的流行病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 存在心腦血管危險因素的人群, 其癡呆發(fā)病率和患 病 率 均 顯 著 高 于 無 心 腦 血 管 危 險 因 素 的 人 群 1 3。 這 些

2、 危 險 因 素 包 括 高 血 壓 或 低 血 壓、 腦 卒 中、 心 臟 病、 糖尿病、 脂質(zhì)代謝異常等 1 3; 其中, 高血壓和糖 尿 病 是 最 為 重 要 的 兩 種 危 險 因 素 。 高 血 壓 與 糖 尿 病并存者, 發(fā)生癡呆的風(fēng)險顯著增加。適宜地調(diào)整 血 壓 和 血 糖 水 平 對 于 防 治 癡 呆 的 發(fā) 生 和 發(fā) 展 具 有 重要的臨床意義。一、 高血壓與認(rèn)知損害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 是 癡 呆 的 早 期 臨 床 特 征 。 多 項 隊 列 研 究 顯 示 長 期 高 血 壓 會 引 起 認(rèn) 知 功 能 減 退 。 早 期 進(jìn) 行 的 美 國 Framingha

3、m 心 臟 研 究 (FHS 結(jié) 果 顯示, 88%未治療的高血壓患者, 1214年后認(rèn)知功 能與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均呈負(fù)相關(guān) 4。 Honolulu Asia 老 齡 化 研 究(HAAS 結(jié) 果 顯 示 , 中 年 期 收 縮 壓 水平是老年期認(rèn)知功能減退的一項重要預(yù)測因子, 即 中 年 期 收 縮 壓 越 高 , 老 年 性 認(rèn) 知 功 能 減 退 越 明 顯, 收縮壓每增加 10mm Hg (1mm Hg =0.133kPa , 中 度 認(rèn) 知 損 害 的 風(fēng) 險 增 加 7%, 而 重 度 認(rèn) 知 損 害 風(fēng) 險則增加 9%5。對我國農(nóng)村人口進(jìn)行的一項高血 壓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 未

4、經(jīng)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可 發(fā) 生 明 顯 的 認(rèn) 知 功 能 減 退 6。 以 上 這 些 結(jié) 果 均 提 示, 中年期高血壓與老年性認(rèn)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增 加 密 切 相 關(guān) 。 早 期 進(jìn) 行 血 壓 控 制 可 以 降 低 老 年 性 癡呆的發(fā)生或認(rèn)知功能減退的風(fēng)險 7。另一方面, 抗高血壓藥物的應(yīng)用以及控制與高血壓相關(guān)的血管性疾病可降低癡呆發(fā)生的風(fēng)險 8。 在相關(guān)的循證醫(yī)學(xué)證據(jù)中, 歐洲收縮期高血壓 (Syst Eur 試驗證實, 對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連續(xù)進(jìn)行 兩 年 降 血 壓 治 療, 可 明 顯 減 少 腦 卒 中 發(fā) 生 率, 并 使癡呆發(fā)生率降低 55%9。培哚普利預(yù)防腦卒中復(fù)發(fā)

5、 研 究 (PROGRESS 結(jié) 果 則 顯 示, 對 已 罹 患 腦 卒 中 的 患 者 施 行 降 血 壓 治 療 , 可 以 降 低 再 次 卒 中 的 發(fā) 生 率, 并 使 患 者 發(fā) 生 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 的 風(fēng) 險 下 降 19%45%10。 連 續(xù) 應(yīng) 用 抗 高 血 壓 藥 物 1215年 , 可 使 75歲以下人群罹患癡呆的風(fēng)險降低 8%, 75歲以上 人群下降 4%11??垢哐獕核幬镞€可在一定程度上 消除載脂蛋白 E 4(ApoE4 等位基因?qū)Π柎暮D?病的危險性, 特別是消除高血壓和 ApoE4等位基因 在促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病過程中的交互作用 12。認(rèn)知功能障礙與腦

6、組織局部缺血灶 (腦梗死或 腔隙性梗死 和腦小動脈病變 (動脈粥樣硬化、 透明 脂肪變性 所引起的慢性腦白質(zhì)缺血有關(guān)。下述幾 種 病 理 生 理 學(xué) 機(jī) 制 可 以 解 釋 高 血 壓 與 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或癡呆之間的關(guān)系。1. 海馬萎縮神經(jīng)結(jié)構(gòu)影像學(xué)研究業(yè)已證實,高 血 壓 可 導(dǎo) 致 與 認(rèn) 知 功 能 關(guān) 系 最 為 密 切 的 海 馬 結(jié) 構(gòu) 發(fā) 生 萎 縮 。 對 于 未 曾 接 受 過 藥 物 治 療 的 高 血 壓 患者, 發(fā)病后 2030年頭部 MRI 檢查顯示其海馬萎 縮 的 危 險 增 加 70%; 而 且 若 收 縮 壓 升 高, 其 危 險 增 加 98%; 舒

7、張 壓 升 高, 則 危 險 較 接 受 藥 物 治 療 的 患 者 增 加 2.50倍 13。 由 此 可 見 , 是 否 進(jìn) 行 降 血 壓 治 療, 對海馬萎縮至關(guān)重要。2. 腦 血 流 量 下 降PET 檢 查 顯 示,隨 著 高 血 壓 病 程 的 進(jìn) 展, 患 者 大 腦 前 額 葉、 扣 帶 回 和 枕 葉 的 局 部腦血流量 (rCBF 下降, 高血壓病程的長短是導(dǎo)致 腦血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4。此外, 高血壓與糖尿 病并存時, 血管性癡呆的患病率可以提高至原來的6倍 15,其機(jī)制可能與高血壓與糖尿病并存加重了 ·專 論 ···162中

8、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April 2010, Vol. 10, No. 2腦 中 小 動 脈 或 微 動 脈 粥 樣 硬 化 的 程 度 有 關(guān) 。 高 血 壓患者的低血壓事件、 腦組織低灌注和缺氧亦是導(dǎo) 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rèn)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 可 能是通過腦血流量減少, 同時引起敏感腦區(qū)的神經(jīng) 元缺血而發(fā)揮作用。3. 腦白質(zhì)病變 有研究顯示, 高血壓和腦白質(zhì) 病 變 (WML 與 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 具 有 明 顯 相 關(guān) 性 16。 腦 室 周 圍 白 質(zhì) 病 變 擴(kuò) 大 可 增 加

9、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的 風(fēng) 險 17, 18, 予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可緩解腦白質(zhì)病變的 病 程 進(jìn) 展 。 在 培 哚 普 利 預(yù) 防 腦 卒 中 復(fù) 發(fā) 研 究 中 , 6105例既往患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 (TIA 的 患 者 接 受 血 管 緊 張 素 轉(zhuǎn) 換 酶 抑 制 劑 (ACEI 培 哚 普 利治療, 隨訪 3.90年, 結(jié)果顯示, 治療組患者認(rèn)知功 能減退風(fēng)險降低 19%, 腦白質(zhì)異常高信號的新發(fā)生 率減少 43%19; 而未予治療的高血壓患者, 5年后可 發(fā)生顳葉內(nèi)側(cè)萎縮和腦白質(zhì)病變 20。因此, 腦白質(zhì) 病變是高血壓導(dǎo)致認(rèn)知功能減退的發(fā)病機(jī)制之一。 4. 血 腦屏障

10、損害 組織病理學(xué)研究顯示, 阿爾 茨 海 默 病 的 神 經(jīng) 病 理 性 損 害 與 腦 血 管 損 害 密 切 相 關(guān), 25%50%癡 呆 患 者 腦 血 管 損 害 與 阿 爾 茨 海 默 病的神經(jīng)病理性損害共存 21; 腦血管與神經(jīng)變性損 害 的 協(xié) 同 作 用 可 能 誘 使 早 期 仍 處 于 亞 臨 床 階 段 的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患 者 達(dá) 到 癡 呆 的 閾 值 22。 已 知 高 血 壓患者存在腦小動脈和微動脈病變, 而阿爾茨海默 病 患 者 也 存 在 腦 微 動 脈 損 害 , 包 括 血 管 淀 粉 樣 變 性, 血管平滑肌、 內(nèi)皮細(xì)胞及其基底膜損傷、 透明樣

11、 變和纖維化 23, 這些改變均可導(dǎo)致血 腦屏障損害, 增 加 血 管 通 透 性, 促 進(jìn) 蛋 白 質(zhì) 外 滲 進(jìn) 入 腦 實 質(zhì), 造 成 淀粉樣蛋白 (A 沉積。二、 糖尿病與認(rèn)知損害糖 尿 病 是 影 響 認(rèn) 知 功 能 的 獨 立 危 險 因 素 。 大 樣本回顧性隊列研究充分肯定了糖尿病對癡呆, 特 別是血管性癡呆的觸發(fā)作用 24, 糖尿病患者進(jìn)展為 阿爾茨海默病的危險接近 70%25。 2型糖尿病也是 輕 度 認(rèn) 知 損 害 (MCI 的 高 危 因 素 26,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病程和糖基化血紅蛋白 (HbAlc 水平均與認(rèn)知功 能 減 退 明 顯 相 關(guān) 27。 同 時

12、, 降 糖 藥, 例 如 噻 唑 烷 二 酮 類 胰 島 素 增 敏 劑 有 助 于 阻 止 糖 尿 病 患 者 認(rèn) 知 功 能 的 下 降 。 此 外, 無 論 是 否 存 在 血 管 性 病 理 改 變, 糖 尿 病 人 群 杏 仁 核 和 海 馬 結(jié) 構(gòu) 容 積 均 明 顯 小 于 非 糖尿病人群 20。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異常、 血管并發(fā) 癥 和 糖 尿 病 相 關(guān) 疾 病 是 導(dǎo) 致 認(rèn) 知 功 能 減 退 的 主 要 原因 28。歸納起來, 糖尿病誘發(fā)癡呆的可能機(jī)制有以下幾個方面。1. 高血糖毒性作用 高糖狀態(tài)使血液黏稠度增 加, 從而影響大腦的血流動力學(xué)。慢性高血糖癥可 導(dǎo) 致 嚙

13、齒 類 動 物 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 和 神 經(jīng) 突 觸 可 塑 性 異 常 29。 高 血 糖 毒 性 效 應(yīng) 通 過 多 元 醇 和 氨 基 己 糖 途徑介導(dǎo)葡萄糖水平的波動、 誘導(dǎo)細(xì)胞內(nèi)第二信使 異常、 引起氧自由基的產(chǎn)生和清除失衡及重要結(jié)構(gòu) 和功能蛋白發(fā)生糖基化, 這些過程均直接損害腦組 織, 繼而導(dǎo)致腦微動脈病變 30。高血糖導(dǎo)致糖基化 終產(chǎn)物 (AGE 增加, 而血管反應(yīng)性因受到糖基化終 產(chǎn)物的影響而發(fā)生腦組織微灌注異常 31, 32。糖基化 終 產(chǎn) 物 也 可 出 現(xiàn) 于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患 者 腦 組 織 中 的 神經(jīng)炎性斑 NPs , 又稱老年斑 (SPs 和神經(jīng)原

14、纖維 纏結(jié) (NFTs 中, 并加劇 A 的神經(jīng)毒性, 進(jìn)一步引起 認(rèn)知功能障礙。由此可見, 糖尿病觸發(fā)了廣泛性腦 微 動 脈 病 變, 造 成 腦 微 梗 死、 廣 泛 性 腦 萎 縮 和 腦 白 質(zhì)病變 33, 34。2. 腦血管病變 糖尿病是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而 腦 卒 中 是 糖 尿 病 患 者 發(fā) 生 癡 呆 最 為 重 要 的 決 定 因素 35。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可伴有更多的危險因 素, 例如肥胖、 胰島素抵抗、 脂質(zhì)代謝紊亂、 高血壓、 血栓形成、 血管炎等。這些因素構(gòu)成了代謝綜合征 MS , 或稱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IRS 36, 37, 并且成 為缺血性卒中、 認(rèn)知功

15、能障礙和癡呆的危險預(yù)測因 子 2, 38。 2型糖尿病進(jìn)一步加劇了上述代謝紊亂, 引 起腦微動脈粥樣硬化 30, 39, 誘發(fā)慢性或隱匿性腦缺 血事件的發(fā)生, 進(jìn)而導(dǎo)致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 3. 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信號轉(zhuǎn)導(dǎo) 通 路 在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的 病 理 生 理 學(xué) 機(jī) 制 中 發(fā) 揮 重 要作用, 腦組織內(nèi)胰島素信號轉(zhuǎn)導(dǎo)功能的正常維持 可 能 是 延 緩 或 阻 止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發(fā) 病 的 潛 在 機(jī) 制。目前, 許多研究均支持胰島素抵抗與散發(fā)性阿 爾 茨 海 默 病 有 關(guān) 的 理 論 40, 甚 至 在 非 糖 尿 病 人 群 中, 胰島素抵抗導(dǎo)致的

16、腦組織內(nèi)胰島素信號轉(zhuǎn)導(dǎo)障 礙亦與認(rèn)知功能減退相關(guān) 41?;A(chǔ)研究證實, 腦組 織 內(nèi) 胰 島 素 信 號 轉(zhuǎn) 導(dǎo) 障 礙 可 以 導(dǎo) 致 大 鼠 空 間 學(xué) 習(xí) 記憶能力減退, 大腦皮質(zhì)和海馬神經(jīng)元能量代謝障 礙, 引起 A 沉積和神經(jīng)元 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 胰島 素水平過低可抑制神經(jīng)突觸活性, 下調(diào)膽堿酯酶水 平 42。 胰 島 素 信 號 轉(zhuǎn) 導(dǎo) 功 能 可 能 隨 增 齡 變 化 和 糖 尿病病程的延長而逐漸減退, 胰島素則可緩解可溶 性 A 寡聚體引起的神經(jīng)突觸功能損害 43。提高外 周 血 胰 島 素 水 平 可 以 改 善 與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相 關(guān) 的 ·

17、·163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April, 2010Vol. 10, No. 2腦 萎 縮、 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 和 癡 呆 的 程 度 44。 此 外, 與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患 者 腦 組 織 病 理 改 變 相 似,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胰 腺 組 織 也 有 A 沉 積 , 即 存 在 胰 淀 素 45。 因此, 阿爾茨海默病很可能代表一種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的 異常, 有人稱其為 3型糖尿病 46。4. 與 ApoE4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 ApoE4等 位基因是認(rèn)知功能

18、障礙的獨立基因型危險因素 47, 被認(rèn)為與胰島素抵抗有關(guān), 該基因突變亦可以增加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48, 并影響 脂質(zhì)代謝紊亂。攜帶 ApoE4等位基因的糖尿病患 者發(fā)生認(rèn)知功能障礙的風(fēng)險明顯增加 49。上述病理生理學(xué)機(jī)制研究提示:糖尿病相關(guān)影 響因素及并發(fā)癥可影響腦組織結(jié)構(gòu)及代謝, 使血管 性疾病、 高血糖毒性、 胰島素及 A 代謝成為老年性 癡 呆 發(fā) 生 和 發(fā) 展 的 重 要 危 險 因 素 。 控 制 血 糖 水 平 及 其 所 致 血 管 性 疾 病 的 危 險 因 素, 例 如 高 血 壓, 則 可能減少缺血性卒中和癡呆的發(fā)生。三、 強(qiáng)調(diào)適宜、 平穩(wěn)地調(diào)節(jié)血壓

19、和血糖水平 應(yīng) 用 抗 高 血 壓 藥 物 可 顯 著 降 低 癡 呆 的 危 險 。 但低血壓 (<110/70mm Hg , 尤其是低舒張壓, 亦可 增 加 老 年 性 阿 爾 茨 海 默 病 的 風(fēng) 險 8, 50。 低 血 壓 患 者 , 尤 其 伴 頸 動 脈 或 椎 動 脈 重 度 狹 窄 且 收 縮 壓 < 150mm Hg 時, 腦 卒 中 或 血 管 性 癡 呆 的 發(fā) 生 率 明 顯 升 高 。 Meyer 等 51的 研 究 發(fā) 現(xiàn), 血 管 性 癡 呆 伴 高 血 壓 患 者, 收 縮 壓 控 制 在 135155mm Hg 時, 可 以 改 善 認(rèn) 知 功

20、 能 , 若 低 于 此 水 平 則 癡 呆 癥 狀 惡 化 。 因 此, 需 要 注 意, 老 年 性 血 壓 過 度 或 急 速 下 降 可 導(dǎo) 致 腦 組 織 低 灌 注, 引 起 癡 呆 癥 狀 加 重 。 而 且, 腦 組 織 缺血也可能加劇腦內(nèi) A 沉積, 目前認(rèn)為, 血壓降至 120140/8090mm Hg 是安全的 9, 10。然而究竟血 壓 控 制 的 界 限 為 多 少 更 為 合 適 ? 目 前 尚 無 確 定 且 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 需要更多的循證醫(yī)學(xué)證據(jù)來確定。值 得注意的是, 日間血壓短時變化增加和夜間收縮壓 升高對認(rèn)知功能亦有明顯的不良影響, 防止血壓的 短 時 變

21、化 和 嚴(yán) 格 控 制 夜 間 血 壓 對 防 止 認(rèn) 知 功 能 減 退是必要的 52。同時, 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中發(fā)生 低血糖事件者具有更強(qiáng)的癡呆發(fā)病風(fēng)險 53, 血糖劇 烈波動可嚴(yán)重?fù)p傷血管壁, 也可影響腦組織能量代 謝 。 一 次 嚴(yán) 重 的 低 血 糖 事 件 可 能 抵 消 患 者 終 身 正 規(guī) 控 制 血 糖 帶 來 的 所 有 益 處 。 因 此, 我 們 強(qiáng) 調(diào), 降 糖 治 療 須 平 穩(wěn), 應(yīng) 關(guān) 注 患 者 本 身 的 一 些 并 發(fā) 癥, 例 如腎功能衰竭, 因為腎功能異常者更易導(dǎo)致胰島素 或降糖藥的蓄積, 從而誘發(fā)低血糖事件。四、 小結(jié)癡 呆 的 防 治 是 一

22、項 備 受 矚 目 的 公 共 健 康 問 題 。 高 血 壓 和 糖 尿 病 與 老 年 性 認(rèn) 知 損 害 和 癡 呆 密 切 相 關(guān) 。 長 期 高 血 壓 和 慢 性 高 血 糖 可 導(dǎo) 致 嚴(yán) 重 的 動脈粥樣硬化、 微動脈病變、 腦血流自動調(diào)節(jié) (CA 失衡、 腦組織代謝紊亂, 從而影響腦組織血液供應(yīng), 造成腦組織缺血、 缺氧, 發(fā)生神經(jīng)退行性變, 并誘發(fā) 癡呆。目前, 在發(fā)展中國家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心 腦血管危險因素的控制尚欠規(guī)范的情況下, 深刻認(rèn) 識高血壓、 糖尿病與老年性認(rèn)知損害和癡呆之間的 關(guān) 系, 有 助 于 增 強(qiáng) 患 者 及 其 家 屬、 社 會 工 作 者 和 醫(yī)

23、務(wù)人員對這些高危因素合理控制的意識。同時, 對 高 血 壓、 糖 尿 病 患 者 常 規(guī) 進(jìn) 行 認(rèn) 知 功 能 評 價, 以 盡 早 發(fā) 現(xiàn) 其 所 導(dǎo) 致 的 認(rèn) 知 功 能 障 礙 是 必 要 的 。 而 進(jìn) 行 積 極 的 血 壓 和 血 糖 水 平 監(jiān) 測 和 治 療, 對 老 年 人, 無疑在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的同時, 對癡呆的 有效防治亦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參 考 文 獻(xiàn)Gorelick PB. Risk factors for vascular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Stroke, 2004, 35(11Suppl 1:2620 2

24、622.Whitmer RA, Sidney S, Selby J, et al. Midlif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late life. Neurology, 2005, 64:277 281.Fillit H, Nash DT, Rundek T,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dementia. Am J Geriatr Pharmacother, 2008, 6:100 118. Elias MF, Wolf PA, D'Agostino RB,

25、 et al. Untreated blood pressure level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cognitive functioning:the Framingham Study. Am J Epidemiol, 1993, 138:353 364. Launer LJ, Masaki K, Petrovitch H,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idlife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late life cognitive function:the Honolulu Asia Aging Study

26、. JAMA, 1995, 274: 1846 1851.Gao S, Jin Y, Unverzagt FW, et al. Hypertens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rural elderly Chinese. J Am Geriatr Soc, 2009, 57: 1051 1057.Knecht S, Wersching H, Lohmann H, et al. High normal blood pressure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cognitive performance. Hypertension, 2008, 51

27、:663 668.Qiu CX, Winblad B, Fratiglioni L.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findings from a community based cohort study in Stockholm, Sweden.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2005, 26:882 887.Forette F, Seux ML, Staessen JA, et al. The prevention of dementia with antihyperten

28、sive treatment:new evidence from the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Europe (Syst Eur study. Arch Intern Med, 2002, 162:2046 2052.Tzourio C, Anderson C, Chapman N, et al. 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with perindopril and indapamide therapy on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

29、cular disease. Arch Intern Med, 2003, 163:1069 1075.Haag MD, Hofman A, Koudstaal PJ, et al. Dur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 use and risk of dementia: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Neurology, 2009, 72:1727 1734.1234567891011··164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A

30、pril 2010, Vol. 10, No. 2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Qiu C, Winblad B, Fastbom J,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ApoEgenotype, blood pressure, and antihypertensive drug use onincident AD. Neurology, 2003, 61:655 660.Korf ES, White LR,

31、Scheltens P, et al. Midlife blood pressureand the risk of hippocampal atrophy:the Honolulu Asia AgingStudy. Hypertension, 2004, 44:29 34.Beason Held LL, Moghekar A, Zonderman AB, et al.Longitudinal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in the olderhypertensive brain. Stroke, 2007, 38:1766 1773.Posner HB, T

32、ang MX, Luchsinger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of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to AD, vascular dementia, andcognitive function. Neurology, 2002, 58:1175 1181.de Leeuw FE, Richard F, de Groot JC, et al. Interactionbetween hypertension, ApoE, and cerebral white matter lesions.Stroke, 2004, 35:1057 1060.P

33、rins ND, van Dijk EJ, den Heijer T, et al. Cerebral whitematter lesion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rch Neurol, 2004, 61:1531 1534.Debette S, Bombois S, Bruandet A, et al. Subcorticalhyperintens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patients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Stroke, 2007, 38:292

34、4 2930.Dufouil C, Chalmers J, Coskun O, et al. Effects of bloodpressure lowering on cerebral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inpatients with stroke:the PROGRESS (PerindoprilProtection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ubstudy. Circulation, 2005, 112:1644 1650.den Heijer T, Laune

35、r LJ, Prins ND,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blood pressure, 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atrophy of the medialtemporal lobe. Neurology, 2005, 64:263 267.Zekry D, Hauw JJ, Gold G. Mixed dementia: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 Am Geriatr Soc, 2002, 50:14311438.Pasquier F, Leys D. Why are stroke p

36、atients prone to developdementia? J Neurol, 1997, 244:135 142.Perlmutter LS, Barron E, Saperia D,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vascular basement membrane components and the lesions ofAlzheimer's disease. J Neurosci Res, 1991, 30:673 681.Leibson CL, Rocca WA, Hanson VA, et al. Risk of dementiaamong

37、persons with diabetes mellitus:a population basedcohort study. Am J Epidemiol, 1997, 145:301 308.Xu WL, Qiu CX, Wahlin A, et 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risk ofdementia in the Kungsholmen project:a 6 year follow up study.Neurology, 2004, 63:1181 1186.Luchsinger JA, Reitz C, Patel B, et al. Relation of

38、 diabetes to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rch Neurol, 2007, 64:570 575.van Harten B, Oosterman J, Muslimovic D, et al. Cognitiveimpairment and MRI correlate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 Age Ageing, 2007, 36:164 170.Strachan MW, Deary IJ, Ewing FM, et al. Is type diabetesassoci

39、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Acritical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 Diabetes Care, 1997, 20:438445.Biessels GJ, Kamal A, Ramakers GM, et al. Place learning and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 in streptozotocin induceddiabetic rats. Diabetes, 1996, 45:1259 1266.Gispen WH, Bies

40、sels GJ. Cogni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diabetes mellitus. Trends Neurosci, 2000, 23:542 549.Bucala R, Tracey KJ, Cerami A. Advanced glycosylationproducts quench nitric oxide and mediate defective endothelium dependent vasodilatation in experimental diabetes. J ClinInvest, 1991, 87:432 438.Vlas

41、sara H, Fuh H, Makita Z, et al. Exogenous advanced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 induce complex vascular dysfunctionin normal animals:a model for diabetic and aging complica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2, 89:12043 12047. Gold G, Kovari E, Herrmann FR, et al.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thalamic, basa

42、l ganglia, and deep white matter lacunes in brain aging and dementia. Stroke, 2005, 36:1184 1188. White L, Petrovitch H, Hardman J, et al. Cerebrovascular pathology and dementia in autopsied Honolulu Asia Aging Study participants. Ann NY Acad Sci, 2002, 977:9 23. Almdal T, Scharling H, Jensen JS, et

43、 al. The independent effect of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o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death: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of 13,000men and women with 20years of follow up. Arch Intern Med, 2004, 164:1422 1426.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44、.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Treatment Panel . JAMA, 2001, 285:2486 2497.Meigs JB. Invited commentary: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Syndrome X?

45、 Multiple metabolic syndrome? A syndrome at all? Factor analysis reveals patterns in the fabric of correlate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 J Epidemiol, 2000, 152:908 911. Yaffe K, Kanaya A, Lindquist K, et al.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flammation, and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JAMA, 2004, 292:2237 22

46、42.Biessels GJ, van der Heide LP, Kamal A, et al. Ageing and diabetes:implications for brain function. Eur J Pharmacol, 2002, 441(1/2:1 14.Kuusisto J, Koivisto K, Mykkanen L,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features of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dependently of apolipopr

47、otein E4phenotype:cross sectional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 1997, 315:1045 1049. Okereke O, Hankinson SE, Hu FB, et al. Plasma C peptide level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older women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651 1656. Brass BJ, Nonner D, Barrett JN. Differential eff

48、ects of insulin on 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 and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ctivities in neuron rich striatal cultures. J Neurochem, 1992, 59:415 424.De Felice FG, Vieira MN, Bomfim TR, et al. Protection of synapses against Alzheimer's linked toxins:insulin signaling prevents the pathogenic bi

49、nding of Abeta oligome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 106:1971 1976.Burns JM, Donnelly JE, Anderson HS, et al. Peripheral insulin and brain structure in early Alzheimer disease. Neurology, 2007, 69:1094 1104.Johnson KH, O'Brien TD, Betsholtz C, et al. Islet amyloid, 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

50、and diabetes mellitus. N Engl J Med, 1989, 321:513 518.Pilcher H. Alzheimer's disease could be "type 3diabetes". Lancet Neurol, 2006, 5:388 389.Peila R, Rodriguez BL, Launer LJ, et al. Type 2diabetes, ApoE gene, and the risk for dementia and related pathologies:the Honolulu Asia Aging

51、Study. Diabetes, 2002, 51:1256 1262. Ukkola O, Kervinen K, Salmela PI, et al. Apolipoprotein E phenotype is related to macro and microangiopathy in patients with no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therosclerosis, 1993, 101:9 15.Haan MN, Shemanski L, Jagust WJ, et al. The role of ApoE epsilon

52、4in modulating effects of other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persons. JAMA, 1999, 282:40 46. Feigin V, Ratnasabapathy Y, Anderson C. Does blood pressure ··165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0年 4月第 10卷第 2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April, 2010Vol. 10, No. 251 5253lowering treatment pr

53、events dementia or cognitive decline in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JNeurol Sci, 2005, 229 230:151 155.Meyer JS, Rogers RL, McClintic K, et al.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 of daily aspirin therapy in multi infarct dementia:a pilotstudy. J Am Geriatr Soc, 1989, 37:549 555.Ya

54、mamoto Y, Akiguchi I, Oiwa K, et al. Twenty four hour bloodpressure and MRI as predictive factors for different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lacunar infarct. Stroke, 2002, 33:297 305. Whitmer RA, Karter AJ, Yaffe K, et al. Hypoglycemic episodes and risk of dementia in older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55、 mellitus. JAMA, 2009, 301:1565 1572.(收稿日期:2010 02 26 ·小 詞 典 ·中英文對照名詞詞匯 (一 神經(jīng)心理學(xué)測驗量表阿爾茨海默病病理行為評價量表 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 Disease Rating Scale (BEHAVE AD 阿爾茨海默病評價量表Alzheimer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 (ADAS 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嗅覺辨認(rèn)測驗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 (UP SIT

56、Mattis 癡呆評價量表Mattis Dementia Rating Scale (MDRS 詞語配對聯(lián)想學(xué)習(xí)測驗Paired Associate Learning Test (PALT Rey Osterrieth 復(fù)雜圖形測驗Rey Osterrieth Complex Figure Test (ROCFT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問卷Intellect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IADL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

57、cale (HAMD 漢諾塔測驗 Tower of Hanoi Test (TOH 畫鐘測驗 Clock Drawing Test (CDT 基本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問卷Basic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BADL Cohen Mansfield 激越問卷Cohen 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 (CMAI 記憶改變測驗 Memory Alteration Test (MAT 記憶主訴問卷Subjective Memory Complaints Questionnaire (SMCQ 加利福尼亞癡呆行為問卷California Dementia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DBQ 加利福尼亞詞語學(xué)習(xí)測驗California Verbal Learning Test (CVLT 加利福尼亞卡片分類測驗California Card Sorting Test (CCST 簡短認(rèn)知功能測驗Short Cognitive Performance Test (SKT 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劍橋認(rèn)知評價量表Cambridge Congn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