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_第1頁
我國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_第2頁
我國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_第3頁
我國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_第4頁
我國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理工科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        摘要:大學生文化素質重要基地是第一課堂教育,第一課堂教育的核心是課程設置問題。為了能較客觀地了解我國一般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質類課程開設現(xiàn)狀,本文通過各種途徑調查收集了40所高校文化素質課開設資料,發(fā)現(xiàn)我國一般理工科院校目前所開設的文化素質課程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對文化素質缺乏統(tǒng)一認識;對文化素質教育應涉及的領域見仁見智;課程設置隨意性強,缺乏性;文化素質課占全部課程比例不適當;人文素質教育依然是專業(yè)教育的“點綴”;課源仍舊嚴重不足。由此提出,統(tǒng)一對文化素

2、質教育的認識;建議文化素質課程設置分為核心課程和任選課程兩個層次;核心課程應涉及文、史、哲、社、藝和科學六個領域;針對我國一般理工科院校具體情況,讓文化素質教育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建議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yè)教育中進行,而不宜采用二二分段的通識教育。 關鍵詞:理工科文化素質課程體系課程設置 隨著市場的不斷、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不斷擴大的高校招生規(guī)模,教育的功利傾向和實用主義也在不斷蔓延泛濫。從當前來看,由于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只重視某些馬上可以帶來眼前效益的專業(yè)和知識,輕視基礎科學,輕視人文精神、素質建設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我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著“重教學生做

3、事,輕教學生做人”的問題。文、史、哲、藝等相關知識的獲取不再是一種基本要求,而僅僅是一種興趣愛好。這導致理工類大學生自身人文素養(yǎng)匱乏、人文價值較模糊。這種狀況,嚴重制約著人才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 如果不能從教育理念上更新,我們的教育就會帶來很大的失誤。這一現(xiàn)象在理工科院校尤為突出。新成立后,我國按照蘇聯(lián)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對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按行業(yè)部委設立了一大批單科性高等工科院校,建立了以專門學院為主體的高等教育體制。這樣做,盡管暫時緩解了國家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對各類技術人才的急需,但長期以來高等教育實行的是過窄的專業(yè)教育,片面強調大學生專業(yè)素質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實效大

4、打折扣。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是大學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兩翼”。高校目前人文教育工作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高校加強人文教育任重而道遠。 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我們應當努力培育出既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又掌握一定人文知識,既有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又有人文精神的全面人才。1995年,原國家教委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52所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成立了“加強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協(xié)作組”,推動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根據(jù)試點高校的經(jīng)驗,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是多樣化的,但毫無疑問,第一課堂教育依然是最重要的手

5、段,在此我們將重點探討一般理工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的相關問題。 為了能較客觀地了解我國一般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質類課程開設現(xiàn)狀,我們通過各種途徑調查收集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方大學、首鋼工學院、安徽工業(yè)大學等理工科類院校,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安徽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共40所中國高等院校文化素質課的開設情況。 一、資料說明 本次調查所獲取資料的來源渠道主要有三種。一是由被調查學校教務處提供。另一種是由被調查學校學生進入該校選課系統(tǒng),獲取全院公選課名單。第

6、三種是利用Internet直接進入學校網(wǎng)站,從網(wǎng)站中獲取相應信息。其中第二種途徑為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 由于各院校對文化素質課的理解不同,文化素質課在有的學校被稱為文化素質課,在有的學校被稱為全院公選課,有的學校被稱為公選課,有的稱為跨專業(yè)選修課;有的不但開設有全院文化素質課,還開設系級文化素質課;學生對全院公選課和教務人員對全院公選課的理解也不一致。由于對文化素質課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對文化素質課的界定沒有衡量尺度,沒有統(tǒng)一的統(tǒng)計口徑,因此資料中的相關數(shù)據(jù)比較混亂,給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和評價造成了很大障礙。但我們這認為,這種混亂無疑展示出了文化素質課開設的現(xiàn)狀。 二、我國文化素質

7、課程體系建設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 我國高等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第一課堂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開設通識課或文化素質選修課(也被稱為:全校公共選修課)。一批走在文化素質教育教育前列的學校已進行了大量的文化素質教育改革實踐,部分學校開始進行通識教育。但我國一般理工科院校依然以開設全院公共選修課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的第一課堂教育。因此,以下我們就一般理工科院校全院公共選修課開設情況為主要分析對象。 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國一般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質課程設置主要問題包括: 1.對文化素質缺乏統(tǒng)一認識,對文化素質教育應涉及的領域見仁見智 對“文化素質課”涉及到哪些知識領域,仁者見

8、仁,智者見智。“文化素質課”的開設具有隨意性,缺乏統(tǒng)一課程理念的指導。課程設置存在著“雜、散、亂”的傾向,缺乏整體的設計與規(guī)劃,從歌唱到市場營銷、從京劇繪畫到烹調技術與菜肴營養(yǎng)、從人類胚胎探秘到寶石鑒定,均被稱為文化素質教育。 在資料收集和整理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各大學對文化素質課的稱謂各不相同:“通識課”、“公選課”、“全院公選課”、“任選課”、“跨專業(yè)選修課”、“文化素質課”等等。從各大學所開設的具體課程來看,也反映出對“文化素質課”各自不同的理解。例如:某大學開設有:、印刷技術等課程;某建筑科技大學開設有:游戲攻略、等課程;某財經(jīng)大學開設有:、等課程。 理論界對文化素質課程

9、涉及到哪些知識領域,一直以來爭論不休。各學校也根據(jù)各自對文化素質的理解確定文化素質應涉及到的知識領域,從各大學所開設文化素質課程的類別劃分中可見一斑。如: 北京大學的通識課程分為: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心、學、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等大類。 清化大學將文化素質課分為文化素質核心課和文化素質課組課兩大層次。涵蓋八大領域:歷史與文化、語言與文學、哲學與人生、科技與社會、法學、經(jīng)濟與管理、當代中國與世界、藝術教育、科學與技術。 復旦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包括六個板塊:文史經(jīng)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chuàng)

10、作與審美體驗。 廣東工業(yè)大學文化素質課分為: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經(jīng)濟等。 北京化工大學:人文類、社會科學類、藝術類等。 昆明理工大設置十個課程組:中西文化教育,中西文學教育,藝術欣賞與實踐教育,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管理與經(jīng)濟教育,法律教育,機教育,個性心理與健康教育,語言教育,綜合教育。 浙江科技大學把文化素質課分成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藝術和自然科學四大門類。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組包括文學與寫作、藝術、哲學與文化、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律、經(jīng)濟與、經(jīng)營與管理、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生命科學與醫(yī)學、自然科學與工程類、創(chuàng)新實踐和軍事教育等

11、十二大類。 山東大學文化素質課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兩個大類。其中自然科學又分為數(shù)、理、化、生物、醫(yī)學、信息技術、工程技術七類;人文社會科學分為文、史、哲、法、經(jīng)、管理、藝術、職業(yè)道德。 西南師范大學為:哲學倫理類、教育技藝類、經(jīng)濟管理類、文學藝術類、實用技能類、自然科學類、人文社會科學類、歷史科學類。 安徽師范大學將文化素質課分為:文學藝術、經(jīng)濟與政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論與技能類、科技知識、大學生修養(yǎng)與保健等學科領域。 天津大學為學生開設了文學藝術、歷史文化、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經(jīng)濟、管理等六在系列的人文社科選修課。(此外還有自然科學、史論、天文

12、地理等系列的文化教育選修課)。1 文化素質課程設置究竟應該涉及到哪些學科領域?目前,我國高校文化素質課程的大模塊劃分觀點比較統(tǒng)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兩分法;部分高校采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領域三分法。教育部教高司在19982號文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大學生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教育,同時對文科學生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體大學生的文

13、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質?!贬槍σ话憷砉た圃盒5奶厥馇闆r,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對大學加強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人文素質教育。 但我們發(fā)現(xiàn),在文化素質課程究竟應該涉及哪些具體學科領域的問題上爭議就非常大了,綜合各高校文化素質課開設情況我們可以看出,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充分反映出了各高校對素質教育價值的不同取向。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課程設置理念:第一,全面教育觀。認為應當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拓寬知識面,強調學生應全面發(fā)展。認為知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各種知識都統(tǒng)籌兼顧,均衡發(fā)展,才能避免專業(yè)過窄所導致的人文素養(yǎng)匱乏。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全,強調文化素質

14、課程應盡量覆蓋各學科門類。具體課程安排上很容易出現(xiàn)把文化素質課開成各專業(yè)概論課或科普講座的傾向。第二,實用教育觀。認為教育應當為學生的未來工生活做準備,因此,素質教育課程的內容必須與學生未來的生活相結合,并且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注重職業(yè)技能培訓。在素質課程設置上,則偏重于應用型和專業(yè)化,基本上就是把某些專業(yè)的課程降低要求、稀釋內容后拿來作為素質課程。第三,經(jīng)典精讀教育觀。主張以經(jīng)典著作作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認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不是不斷更新的課程,而是恒久不變的問題。對人類永恒問題和本族群特殊性問題的思考集中在歷代的經(jīng)典當中,因而經(jīng)典著作便自然成為課程設計的中心。第四,通識教育觀。認為大

15、學生應該學習最主要的一些學術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體系。而且憑借這些方法和思維模式來獲得知識,了解自然社會與人類自身的問題。將本科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學科領域內的主要知識方法介紹給學生。它的目的在于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各種門類和在這些領域內探索的形式,能夠獲得多少不同的分析方法,這些方法是如何的運用,以及他們的價值所在。并且認為,廣泛的興趣可以增進創(chuàng)新能力。目前,我國高校文化素質課開設主要受前三種觀念影響較大。1          2.課程設置隨意性強,缺乏性 和文化素質究竟應當涉及哪些領域一樣,各學科

16、領域應當開設哪些具體課程,也是缺少衡量標準和基本框架,導致課程開設隨意性非常強。 首先,從收集的資料反映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學科領域開設出的具體課程五花八門。以領域課程為例,從藝術概論、西方史與名曲鑒賞、藝術與美學、色彩美學、美術史及名作欣賞、影視鑒賞到交誼舞訓練、素描、篆刻、陶藝制作、合唱、數(shù)碼鋼琴演奏(初級)、流行歌曲視唱等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其次,相近課程重復開設情況普遍。例如:某理工大學同時開設了影視鑒賞、世界藝術電影欣賞、影視藝術、奧斯卡經(jīng)典影片鑒賞和影片分析;玉石玉器及珠寶鑒賞、珠寶鑒賞寶石與觀賞石概論;財務學、會計學基礎與實務;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就業(yè)力

17、與社會心、職業(yè)生涯設計、自我突破與社會適應性、成功心理學、青年成功訓練等課程。這種相近課程重復設置的現(xiàn)象不是少數(shù),許多院校都或多或少出現(xiàn)這種情況。 第三,部分課程名稱的科學性也有待考證。如有的學校開設的文化素質課包括:人生哲理、學習的智慧、策劃、創(chuàng)新的藝術、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分析、小個協(xié)會等等。 開設什么樣的文化素質課,其實也是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即,在目的清晰的情況下才有助于找到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手段。就目前文化素質課課程設置現(xiàn)狀來看,各高校根據(jù)各自的教育理念、師資條件、沿革等情況所開設的文化素質課缺乏科學性。哪些知識應當是文化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哪些課程不合適開設成為文化素質課程還缺少必要的評介標準。沒有評介標準就無從談及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高校近幾年都非常重視文化素質教育建設,大部分高校事實上都建有文化素質課評介指標,但多數(shù)過于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性,在實際運用中流于形式,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控制作用。再加上不同的文化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目前文化素質課程開設現(xiàn)狀是,只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