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手冊基本技術_第1頁
中文手冊基本技術_第2頁
中文手冊基本技術_第3頁
中文手冊基本技術_第4頁
中文手冊基本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 基本技術在IE3D中,一個電路用一組多邊形表示,而一個多邊形用一組頂點表示。本章通過一個斜面轉角的建立和分析過程,一步步的說明基本的編輯技巧。運行MGRID前,建議先對要建立的電路做簡單了解。首先應在電路中建立x和y坐標系,并標出每個頂點的x和y坐標,如果必要還要計算頂點間的距離??紤]一個復雜的電路時,盡量將電路分解成很多部分,盡量找出一個最小長度,這樣其它長度都是這個最小長度的倍數(shù),這個最小長度可以用作鼠標輸入時的網(wǎng)格尺寸。上面的準備工作對電路的建立過程是有利的。第一節(jié) 長度單位、層參數(shù)和網(wǎng)格參數(shù)這里要建立一個頂視圖如圖3.1所示的斜面轉角結構。作為默認值,在襯底下面將有一個無窮大接

2、地板,帶有數(shù)字的小矩形是電路端口。如圖3.2所示,可把這個電路分解成很多部分,并連接它們構成電路。多邊形的互連將在下一章討論,所以下面仍把這個斜面轉角看作一個單個多邊形來建立。建立x和y坐標如圖3.1所示,最小長度是0.025mm,這樣可將電路很好的填充到一個單元格為0.025mm的均勻網(wǎng)格中。而IE3D是一個基于非均勻網(wǎng)格的仿真器,這里引入均勻網(wǎng)格只是為了更加方便的用鼠標輸入,在仿真該結構的網(wǎng)格化過程中將使用非均勻網(wǎng)格。圖3.1一個斜面微帶轉角及參數(shù)第1步在ZELAND FOLDER中雙擊MGRID圖標運行MGRID,也可從Zeland Program Manager中運行相應圖標 (ZPM

3、或ZELAND.EXE)。第2步從File菜單中選擇New。說明:在輸入一個電路的多邊形前,首先需要輸入基本參數(shù),基本參數(shù)包括長度單位、層參數(shù)、襯底參數(shù)、金屬帶參數(shù)和離散化參數(shù)。在File菜單中選擇New時,MGRID將自動提示設置基本參數(shù)(如圖3.3)。說明:基本參數(shù)包括6組參數(shù):(1) 注釋:對整個結構的注釋;(2)長度:長度單位及結構最小長度; (3) 線路圖和網(wǎng)格:線路圖編輯的網(wǎng)格系統(tǒng)參數(shù); (4)網(wǎng)格化參數(shù); (5) 襯底層; (6) 金屬帶類型。圖 3.2 斜面轉角分割成三個多邊形圖 3.3 基本參數(shù)對話框圖 3.4圖 3.3 列表框中功能鍵的含義對于這里的結構,使用“mm”作長度

4、單位,并接受默認的最小長度?,F(xiàn)在還沒有定義線路圖和網(wǎng)格,將在下一步定義線路圖和網(wǎng)格參數(shù)。定義前需了解圖 3.3中一些列表框上功能鍵的含義,這些鍵的含義如圖3.4所示。第3步在圖 3.3的Layouts and Grids列表框中選擇Insert。反應:跳出編輯線路圖和網(wǎng)格對話框 (如圖 3.5)。說明:線路圖參數(shù) “X-From”, “Y-From”, “X-To” 和“Y-To”不表示電路的小。在默認模式下,IE3D的電路尺寸在x和y方向延伸到無窮遠,線路圖參數(shù)只定義編輯參考用的范圍。默認網(wǎng)格尺寸Grid Size=0.025mm,這將定義一個單元格為0.025mm的均勻網(wǎng)格系統(tǒng)。用戶必須理

5、解這一網(wǎng)格系統(tǒng)只是用作幾何結構的,并不能用來網(wǎng)格化及數(shù)值仿真。圖 3.5 編輯線路圖和網(wǎng)格對話框第4步選擇OK接受Layout and Grid的默認設置。反應:這個線路圖和網(wǎng)格(Layout and Grid)將被添加到線路圖和網(wǎng)格列表框中。如有必要,可在線路圖和網(wǎng)格列表框中選擇Insert添加更多的線路圖和網(wǎng)格。在線路圖編輯過程中可在一組線路圖和網(wǎng)格中進行切換。第5步設置網(wǎng)格化頻率“Meshing Frequency (Fmax)”從1到40 GHz,因為將把這個結構仿真到40 GHz。保留“Cells per Wavelength (Ncell)”為20。不選中自動邊緣單元“Automa

6、tic Edge Cells”欄,它是用來提高準確度的,暫時不使用以實現(xiàn)更快的仿真。選中網(wǎng)格最優(yōu)化“Meshing Optimization”欄,網(wǎng)格將實現(xiàn)最優(yōu)化。說明:離散化頻率越高,波長越短,電路也將更好的被離散化。高離散率意味著高準確度,但其代價是仿真時間將大幅增加。很多人擔心結構的網(wǎng)格化過程,因為一些電磁仿真器的仿真結果是與網(wǎng)格化過程密不可分的。IE3D是一個時域法仿真器,當使用15-20個單元/波長并且在強耦合邊緣使用小單元格時,仿真結果通常很穩(wěn)定,第12章將把準確度作為一個專題進行討論。IE3D采用一個自動邊緣單元方案“Automatic Edge Cells (AEC)”,AEC

7、可顯著提高仿真準確度,它能為初學者提供完美結果。同樣,啟用AEC時仿真時間將更長。網(wǎng)格最優(yōu)化用來消除網(wǎng)格化過程中建立的非常規(guī)單元,非常規(guī)單元是指長度很大但面積很小的單元,它們總是為數(shù)值分析帶來麻煩,通常應激活“Meshing Optimization”,除非不想讓網(wǎng)格化過程改變手動建立的網(wǎng)格。一些用戶可能困惑為什么不采用自適應網(wǎng)格化,經(jīng)驗表明,自適應網(wǎng)格化是不必要的,甚至會破壞一個MOM仿真。IE3D采用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MOM算法,對于頻響變化緩慢的結構,常規(guī)的非均勻網(wǎng)格化就足夠好了;對于頻響變化很快或者耦合強烈的結構,常規(guī)的非均勻網(wǎng)格化附加AEC將保證準確度;對于窄帶結構,仿真的諧振頻率可能會

8、有0.1%偏差,并且很難消除這0.1%的誤差。然而,如果采用自適應網(wǎng)格化,將會得到一個不斷反復永不停止的過程,因為0.1%的諧振頻率誤差可能在一些頻率點上使S參數(shù)產(chǎn)生超過10dB的差別。無論怎樣,自適應網(wǎng)格化能做到的,常規(guī)非均勻網(wǎng)格化和AEC都能做的更好,而IE3D中AEC不能做到的,自適應網(wǎng)格化也同樣不能做到。如前所述,20單元/波長通常就具有足夠的準確度,但這一經(jīng)驗法則是針對常規(guī)微波結構的,不適用于低頻結構或特殊結構。對于數(shù)字電路,結構和波長相比太小,所以需要提高“Fmax”以確保結構在網(wǎng)格化時不至于只分成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單元;對于MIM電容器,甚至要將強耦合板也網(wǎng)格化成理想單元以獲得準確結

9、果。其要領是,在電流變化較快的地方需要增加更多單元。對于比波長小很多的結構,為獲得高準確度的結構,需要做更好的網(wǎng)格化。第二節(jié)襯底參數(shù)定義襯底參數(shù)包括介質(zhì)襯底層數(shù)量、介質(zhì)頂面z坐標、介質(zhì)介電常數(shù)、導磁率和電導率,復介電常數(shù)、導磁率和電導率在仿真中得到。No.0介質(zhì)層被默認為接地板,這個無窮大接地板定義為一個具有很高電導率的襯底。No.0襯底層上表面z坐標總等于0且不能改變,其它參數(shù)可據(jù)實際情況改變。例如,可定義No.0層電導率為0從而移走默認接地板??呻S意定義多少個介質(zhì)層,并且至少在上半空間定義一個介質(zhì)層,這就意味著一個結構中至少要有2個介質(zhì)層(包括No.0層,也就是接地板)。當上半空間用一種單

10、一介質(zhì)填充時,可定義一個頂面z坐標非常大的介質(zhì)層,例如 1.0e+10 mm 。定義介質(zhì)層的實例可在附錄T中找到。MGRID默認建立兩層介質(zhì):No.0是電導率conductivity=4.9e+7s/m的金質(zhì)良導體, No.1層是空氣,其上表面z坐標Ztop=1.0e+15 mm,也就是說整個上半空間填充滿空氣。要仿真的電路有三個介質(zhì)層(包括接地板):No.0層為接地板,No.2層是上半空間的空氣,也可忽略不計,No.1介質(zhì)板參數(shù)如下:Top Surface Z-Coordinate, Ztop=0.1mm頂面z坐標Real Part of Permittivity, Re(EPSr)=12.

11、9介電常數(shù)的實部Loss Tangent of EPSr=0.0005EPSr損耗正切Real Part of Permeability, Re(MUr)=1.0導磁率的實部Loss Tangent of MUr=0.0MUr損耗正切Real Part of Conductivity=0.0s/m電導率的實部Imaginary Part of Conductivity=0.0s/m電導率的虛部IE3D中有兩種定義襯底損耗的方法: (1)定義介電常數(shù)的虛部 (或損耗正切) ;(2) 定義電導率。從理論上說,它們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定義如下: erc=er- j s / ( we0 )=er ( 1

12、 - jtand)(3-1)其中er是實電導率,s是電導率,w是角頻率,e0是自由空間復介電常數(shù) (8.86 ´ 10-12 F/m), tand是損耗正切。換句話說,有tand = -Im(erc) / Re(erc) = - j s / ( we0 er )(3-2)損耗正切總是非負數(shù),介電常數(shù)的虛部總是正數(shù)。在實際應用中,總是把tand或s看作是與隨頻率無關的量。然而從(3-2)可以看出:當tand與頻率無關時,s將與頻率有關,反之亦然。為解決這一矛盾,定義 tand和s如下:erc =er ( 1 - j tand)- j s / ( we0 )(3-3)用戶必須理解這并不是

13、tand和s的真實定義,這樣作只是為了方便用戶。如果用戶想通過不依賴于頻率的tand來定義材料,應在IE3D對話框中定義s=0;如果想通過不依賴于頻率的s來定義材料,應在IE3D對話框中定義tand。如果為tand和s都定義非0值,那么這兩個值都不是參數(shù)實際值。要定義依賴于頻率的tand或s,最好辦法是為兩變量都定義非0值。在不久將發(fā)布的版本中,甚至將允許用戶更加靈活的定義依賴于頻率的tand和s。這里還顯示了“Conductor Assumption Limit(CAL)”,此參數(shù)在Param菜單中Optional Parameter中定義(附錄A)。在IE3D內(nèi)部,高電導率的介質(zhì)被看作是不

14、同于常規(guī)介質(zhì)的,“CAL”用來判斷哪一種介質(zhì)將在IE3D中被看作高電導率介質(zhì)。每一種介質(zhì)通過一個“Cfactor”表示,如果一種介質(zhì)的“Cfactor”超過了“CAL”,那么這種介質(zhì)被看作高電導率介質(zhì)。第6步選擇Substrate Layers列表框上Insert(如圖3.3和圖3.4),MGRID將提示建立一個新襯底層 (如圖 3.6)。圖 3.6 輸入No.1襯底參數(shù)后的編輯襯底(Edit Substrate)對話框第7步確定選擇的是“Normal”型,在對話框中輸入No.1襯底參數(shù)(如圖 3.6)并選擇OK。反應:No.1襯底層被建立并顯示在列表框。說明:可為襯底選擇“HTS II”型,

15、后面討論金屬帶的參數(shù)時解釋“HTS II”。第三節(jié) 金屬帶參數(shù)定義下面定義結構中所用金屬帶的類型。對一般導體,印刷帶參數(shù)包括帶的厚度、介電常數(shù)、導磁率和電導率,至少要定義一個金屬帶。在幾何圖形編輯中輸入一個多邊形時,這個多邊形總被默認為是第一種類型的印刷金屬帶,為調(diào)整一個多邊形的印刷帶類型,可選取要改變印刷帶類型的多邊形,在Edit 菜單中選擇Object Properties項。也可為金屬帶類型定義“HTS I”、“HTS II”以及“薄膜電阻器thin film resistor”,“HTSI”和“HTS II”不表示不同類型的HTS材料,而是對HTS模式使用兩個不同方程。要定義一個印刷帶

16、類型,選擇列表框上的Insert,線路圖編輯器將提示選擇一個類型并定義其參數(shù)。如果想定義所有輸入的多邊形并選取第二種印刷帶,可刪除默認的第一種印刷帶類型,那么第二種印刷帶類型將自動變?yōu)榈谝环N印刷帶類型。這個電路有一種印刷帶類型,No.1型印刷帶參數(shù)如下,它和默認的No.1金屬帶相同:Strip thickness=0.002mm微帶厚度Real part of permittivity=1.0介電常數(shù)的實部Imaginary part of permittivity=0.0介電常數(shù)的虛部Real part of permeability=1.0導磁率的實部Imaginary part of p

17、ermeability=0.0導磁率的虛部Real part of conductivity=4.9e+7s/m電導率的實部Imaginary part of conductivity=0.0s/m電導率的虛部第8步在Metallic Strip Types列表框中雙擊No.1印刷帶選中。反應:跳出編輯金屬類型(Edit Metallic Type)對話框并要求編輯參數(shù) (如圖 3.7)。圖 3.7 輸入No.1金屬類型參數(shù)后的編輯金屬類型(Edit Metallic Type)對話框第9步不必改變參數(shù)因為這正是所需要的,選擇OK,MGRID將在對話框中顯示所有基本參數(shù),因得到如圖 3.8所示

18、參數(shù)。第10步選擇OK,MGRID將準備建立電路的多邊形。圖 3.8 定義了所有參數(shù)的基本參數(shù)對話框現(xiàn)在MGRID中的線路圖和網(wǎng)格已經(jīng)完全表示出來了,藍色矩形就是線路圖,紅色小點是網(wǎng)格,紅線是x和y坐標軸,其交點是原點(初始x和y可能不是0)。用戶應理解屏幕上藍色矩形框并不表示電路邊緣。對邊界開路結構,IE3D假定襯底和接地板(如果已定義)的邊緣延伸到無窮遠;對邊界閉合結構,IE3D允許用戶定義邊界包圍的范圍。線路圖上的藍色矩形框只是為了告訴用戶其電路所處位置,在電路和結構尺寸上沒有任何意義。Param菜單中還有一些其它參數(shù),不必在每次構造一個新結構時都更改Optional Parameter

19、s的設置,將在以后對IE3D更加熟悉后說明Optional Parameters。第四節(jié) 2D多邊形輸入一個多邊形通過一組頂點輸入,MGRID中有很多輸入頂點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鼠標畫出這些點,電路中存在一個很好的最小長度時鼠標輸入簡單且準確。好的最小長度意味著可以這個最小長度為網(wǎng)格尺寸,將電路很好的填入到一個均勻網(wǎng)格。和一些其它仿真器不同,IE3D中線路圖網(wǎng)格和仿真沒有任何關系。小的線路圖網(wǎng)格并不會減慢IE3D仿真,因為不必把一個結構填充到這個均勻網(wǎng)格。下面將用鼠標建立這個結構:第11步在Edit 菜單中選擇 2D Input ,為“Z-coordinate”輸入0.1, 選擇 OK繼

20、續(xù)。反應:在層窗口中將看到黑帶移到“No.2,0.1000(mm)”層,這意味著輸入將是針對這一層的。說明:選擇Edit 菜單中的2D Input是改變輸入層z坐標的一般方法。實際上可點擊層窗口中所示的一個顏色較淡的特定層,于是輸入層z坐標就轉到了這一層?,F(xiàn)在,可以逐點輸入這個多邊形。從圖3.1可知第一個頂點位于x=0.0 mm和y=0.1mm,它在原點上方4格并位于垂直軸上。第12步將鼠標從原點上移4格,將在右上方狀態(tài)窗中看到x=0,y=0.1,點擊鼠標左鍵。說明:不必將鼠標恰好放到x=0.0 mm和y=0.1mm的網(wǎng)格點,只要鼠標距離網(wǎng)格點足夠近,MGRID將自動把頂點放在網(wǎng)格點。移動鼠標

21、可計算光標到一個參考點(例如原點)的網(wǎng)格數(shù),不斷查看狀態(tài)窗中的相對位置。如果一個頂點被放到了一個不希望的網(wǎng)格點,可通過單擊鼠標右鍵或在Input菜單中選擇Drop Last Vertice將其取消。要取消多個頂點,可不停點鼠標右鍵,也可在Input 菜單中選擇 Drop All Vertices。反應:圖3.1的頂點被建立在x=0.0mm和y=1.0mm,且在窗口中顯示為一個小點,在這個頂點與鼠標光標之間有一條線也顯示在窗口中。第13步將鼠標由原點右移4格,狀態(tài)窗中顯示x=0.1,y=0。點擊鼠標左鍵輸入頂點2。反應:圖3.2的第2個頂點被建立在x=0.1mm,y=0.0mm,且在頂點1和頂點

22、2之間建立了一個邊。第14步將鼠標從上一頂點右移26格,狀態(tài)窗顯示x =0.75,y=0,點擊鼠標左鍵。反應:圖 3.2的頂點3被建立在x=0.75mm,y=0.0mm,且在頂點2和頂點3間建立了一條邊。第15步將鼠標從上一頂點上移3格,狀態(tài)窗顯示x=0.75,y=0.075,點擊鼠標左鍵。反應:圖3.2的頂點4被建立在x=0.75mm,y=0.075mm,且在頂點3和頂點4間建立了一條邊。第16步將鼠標從上一頂點左移27格,狀態(tài)窗顯示x=0.075,y=0.075,點擊鼠標左鍵。反應:圖3.2的頂點5被建立在x=0.075mm,y=0.075mm,并在頂點4和頂點5間建立了一條邊。第17步將

23、鼠標從上個頂點上移27格,狀態(tài)窗顯示x=0.075,y=0.75,點擊鼠標左鍵。反應:圖3.2的頂點6被建立在x=0.075mm,y=0.75mm,并在頂點5和頂點6間建立了一條邊。第18步將鼠標從上個頂點左移3格,狀態(tài)窗顯示x=0,y=0.75,點擊鼠標左鍵。反應:圖3.2的頂點7被建立在x=0.0mm,y=0.75mm,并在頂點6和頂點7之間建立一條邊。說明:頂點1到7已經(jīng)依次連接,但是它們還沒有形成一個多邊形。要構成一個多邊形,還要連接頂點1到7。第19步在Input 菜單中選擇 Form Polygon。說明:有很多構成多邊形的方法,一種就是在Input菜單中選擇Form Polygo

24、n項。也可在頂點1處輸入一個頂點,無論這兩個頂點距離多近,MGRID將提示確定。如果MGRID不提示確定,那么很可能這個連接是無效的。第三個構成多邊形的方法是雙擊鼠標左鍵。反應:一個多邊形被建立并用顏色標志,這個多邊形的顏色和層窗口中用z=0.1標記的色帶相同,說明此多邊形位于z=0.1mm的層。最后結果如圖3.9。圖 3.9 輸入的斜面轉角多邊形第五節(jié) 定義端口和顯示網(wǎng)格第19步已完成了斜面轉角的創(chuàng)建 ,現(xiàn)在要定義端口。如果一個結構上沒有任何端口,那么仿真引擎將無法運行。端口在多邊形的邊上定義,有很多定義端口的方法。Ports菜單中的Define Port命令允許用戶選擇一個邊并在上面用鼠標

25、單擊;Ports菜單中的Port for Edge Group命令使用戶可以選中一組邊。實際上,盡管Define Port在一些問題中更方便,Port for Edge Group用的更普遍,下面將在本例中使用Define Port。還有其它定義端口的方法,將在手冊的后面討論。第20步在Port 菜單中選擇Define Port項。反應:跳出定義斷口類型的嵌入形式列表。說明:IE3D中每個端口都和一個嵌入形式相聯(lián)系,不同端口可能需要不同的嵌入形式,每一種嵌入形式只能解決某些類型的問題。為使IE3D更靈活,一共使用六種嵌入形式:(a) 微波集成電路擴展Extension for MMIC; (b

26、) 局部微波集成電路Localized for MMIC;(c)波擴展Extension for Waves; (d) 垂直局部Vertical Localized;(e)50波50 Ohms for Waves;(f) 水平局部Horizontal Localized。擴展嵌入形式包括 (a)、(c)和(e),這些是最準確的,它們利用嵌入臂消除激勵區(qū)內(nèi)產(chǎn)生的高階模。然而,它們需要附加擴展空間。局部列表包括 (b)、(d)和(f),適用于沒有端口擴展空間的高集成結構。Extension for MMIC是最靈活的擴展形式,它幾乎可以用于任何情況,其準確度在高散射系統(tǒng)中可能會下降,將在第12章討

27、論。對100微米厚的GaAs電路,Extension for MMIC可用于低于50GHz的微帶結構。對于相同襯底的差動激勵(耦合微帶線或CPW),無論襯底厚度怎樣,Extension for MMIC仍很準確,因為即使在很厚的襯底時差動激勵結構也具有少的多的散射。Extension for MMIC可用于差動激勵、耦合端口和沒有無窮大接地板的結構。Extension for Waves在微帶和帶狀線結構中最準確,但它和TouchstoneÒ格式的EEs不兼容。其它五種形式和TouchstoneÒ格式的EEs兼容。50 Ohms for Waves對MMIC電路和濾波器設計

28、是最好的,但它只適用于具有無窮大接地板的分離端口,不能用于差動激勵和耦合端口,這就是為什么把Extension for MMIC作為默認值的原因。Vertical Localized和Horizontal Localized是特別靈活的局部形式,默認為差動端口。Vertical Localized可完全代替Localized for MMIC,但不易設置,為簡便仍保留Localized for MMIC,更多討論見第12章。第21步選擇 Extension for MMIC,選擇OK接受嵌入列表分支中默認的“3 cells”。反應:MGRID被設定為定義端口模式,默認端口擴展(或嵌入臂)長度為

29、3個單元,也可在Param菜單中的Optional Parameters對話框改為其它值。為提高準確度,可增加擴展單元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3個單元通常就可產(chǎn)生很好且穩(wěn)定的結果,但也有例外。如端口的擴展長度(用灰色表示)不比微帶到地面的距離明顯的大很多,就要考慮定義更多的擴展單元。對于更高準確度的仿真,用戶可提高網(wǎng)格化頻率和每個波長的單元數(shù),這將提高單元密度,仿真準確度通常會更高,但這也并不是一直都成立的。端口擴展是通過單元的數(shù)目來確定的,隨單元的變小它也將變短。為得到更高的準確度,還要增加擴展單元的數(shù)量第22步將鼠標移到圖3.9中由頂點6和頂點7構成的邊,單擊鼠標左鍵。反應:端口1被定義了,由頂點6

30、和頂點7構成的邊被加厚,邊緣出現(xiàn)一個帶有數(shù)字“1”的小矩形框。說明:端口定義是對層敏感的,如果2D輸入的層不對,MGRID將不能找到邊緣。如果看到“No edge is selected for the port”,很可能2D輸入是在一個不同于z=0.1mm的層,應在層窗口中點擊No.2(z=0.1mm)并重新選擇邊。第23步把鼠標移到圖3.1中由頂點3和頂點4構成的邊并點擊鼠標左鍵。說明:定義了端口1后,MGRID仍然處于定義端口模式,如有必要可繼續(xù)定義更多端口。反應:端口2被定義,此時的結構將如圖3.10所示,只不過其中還沒有網(wǎng)格。第24步在Port菜單中選擇Exit Port繼續(xù)2D I

31、nput模式(也可以在工具欄選取定義端口的圖標退出定義端口模式)。說明:定義完端口后退出Define Port模式是一個好習慣,否則MGRID將一直處于定義端口模式中,這樣就不能再進行其它操作。第25步在File菜單中選擇Save,輸入“c:ie3dpracticec_bend.geo”作為文件名。說明:用戶在電路完成或未完成時都可保存電路的一部分,建議在建立大型電路時不斷將改變存盤,這將避免數(shù)據(jù)的意外丟失。用戶可能關心一個電路離散化后會是什么樣子,或者想要把線路圖和離散化電路作硬拷貝備份。第26步在Process 菜單中選擇Display Meshing。說明:用戶必須清楚,離散化過程總是在

32、仿真引擎中完成。這里的網(wǎng)格化過程,只是為了讓用戶理解電路網(wǎng)格化后是什么樣子,而并不是必須的一步。建議用戶在進行網(wǎng)格化之前保存電路,網(wǎng)格化過程是一個遞歸過程,對大型結構,如內(nèi)存不足,在網(wǎng)格化過程中可能會因占用大量內(nèi)存而出現(xiàn)內(nèi)存問題。MGRID 9.0為用戶提供了更多關于幾何圖形的信息。圖 3.10 顯示網(wǎng)格Display Meshing中的自動網(wǎng)格化參數(shù)對話框反應:提示更改最高頻率“Highest Frequency”和單元尺寸“Cells per Wave- length”,自動化邊緣單元“Automatic Edge Cells”以及網(wǎng)格最優(yōu)化“Meshing Optimization” (

33、如圖 3.10) 。第27步注意不要選中“Automatic Edge Cells”,此功能將在以后討論。選擇 OK接受默認值。將會跳出一個窗口顯示網(wǎng)格化過程,結束后MGRID將提示在網(wǎng)格化過程中共創(chuàng)建了21個單元,并且單元最大尺寸為0.142mm。選擇Continue,網(wǎng)格化后的結構如圖3.11所示。說明:和AEC一樣,網(wǎng)格化的單元密度由Fmax和Ncell的乘積決定。如果用戶要更改單元密度,可以更改二者中的任何一個,如它們的乘積不變,那么就會得到相同結果。如果用戶選擇了過大的Fmax和/或Ncell,或者電路過大,以至于估算的最小單元數(shù)目超過了警戒限制,MGRID將發(fā)出警告,阻止這個因創(chuàng)建

34、的單元數(shù)過多而無法結束的網(wǎng)格化過程。網(wǎng)格化完成后,網(wǎng)格化的結構將顯示一次,要保存網(wǎng)格化視圖直到幾何結構被更改,可選擇保存網(wǎng)格化“Keep Meshing”。說明:從IE3D9.0起,內(nèi)嵌臂的單元也一并顯示。這里有4個單元而不是3個單元,因為在第21步中已指定,增加的一個單元留給饋源。正如所見,矩形單元用于規(guī)則區(qū)域,而三角單元用于非連續(xù)區(qū)。矩形單元的高效和三角形單元的靈活同時在IE3D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用戶想對網(wǎng)格化的結構作硬拷貝,可以在File菜單中選擇Print,將結構從與電腦相連的打印機中打印出來,對于網(wǎng)格化后結構中的位圖圖形,用戶可按下ALT+PrtScr把窗口抓屏到剪貼板中,然后可將其

35、粘貼到附件中的繪圖程序或者其它的圖形處理程序。圖 3.11 具有擴展端口的網(wǎng)格化結構圖第六節(jié) 電磁仿真電路已經(jīng)建立,下一步將完成電磁仿真,本節(jié)中說明如何設置仿真。第28步在Process菜單中選擇Simulate。反應:跳出仿真設置對話框 (見圖3.12)。說明:從MGRID7.0起,仿真設置在一個對話框完成,此前輸入的數(shù)據(jù)將被保存,為此時的仿真所使用。仿真設置和最優(yōu)化設置共用一個對話框。這里有一個“Capture”鍵,是用來捕捉以前仿真的頻率點的,這些頻率點保存在.sp(.spt,.s2p或.spm)文件。此外還有一個鍵叫做“Retrieve”,它使用戶能從以前的仿真輸入文件(擴展名為.SI

36、M)中重新找到仿真設置對話框中的多數(shù)數(shù)據(jù),包括頻率點和最優(yōu)化目標(用于最優(yōu)化)等。網(wǎng)格化參數(shù)非常重要,也可從這個對話框得到,同時還需為仿真輸入頻率點。時域方法仿真器如IE3D需對矩陣求解,在IE3D,求解矩陣的時間是最重要的部分。針對不同目的使用多個矩陣處理器,默認矩陣處理器是高級對稱矩陣處理器Adv. Symmetric Matrix Solver (SMSi),對陣矩陣處理器SMSi和SMS是用于一般目的且高效的矩陣處理器,且SMSi要比SMS快的多。然而,SMSi矩陣處理器只能用于Intel 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 Pentium 4和AM

37、D Athlon CPU,SMSi矩陣處理器在更早期的CPU中會受到破壞。如果嘗試這個例子時出現(xiàn)故障,那么可以100%的肯定電腦使用了更早期的CPU,必須選用SMS矩陣處理器??稍赑aram菜單的Optional Parameters中定義默認矩陣處理器。關于矩陣處理器的更多討論見第12章。在多數(shù)情況下,用戶對s-(y-,z-)參數(shù)的頻響感興趣。如果為得到完全的頻響而對結構進行仿真,那么總應激活自適應智能擬和Adaptive Intelli-Fit (AIF),AIF是一個非常高效且強大且準確的頻響。然而,激活了AIF就不能激活保存電流分布文件saving the current distri

38、bution file和計算輻射方向圖calculation of the radiation pattern,將在后面討論。對天線的應用,當然對電流分布和輻射方向圖感興趣。對于那樣的例子,將利用AIF對結構在很多個頻點上進行仿真。然后,對感興趣的頻率點例如諧振點,在不激活AIF的條件下重新仿真??稍诘诙蔚姆抡嬷袑μ囟ǖ念l率點激活保存電流分布和/或計算輻射方向圖。對中小尺寸的結構,IE3D仿真幾乎是交互式的??梢栽趯υ捒虻腜ost-Processing組中選中自動調(diào)用Auto Invoke選項。仿真結束后IE3D將調(diào)用MODUA仿真器進行顯示和后期處理。仿真設置之后有四個選項:(1)調(diào)用IE

39、3D“Invoke IE3D”;(2)只建立.SIM文件“Create .SIM file only”;(3)加入到隊列“Append to Queue”(4) 調(diào)用網(wǎng)絡版IE3D“Invoke IE3D for Net”。對交互式仿真或單個長仿真,可能會使用調(diào)用IE3D選項,它將立刻調(diào)用仿真器完成仿真。第四個選項是針對網(wǎng)絡版IE3D的計算的,為使用這樣的功能,用戶需要持有ZDS/ZDM license,將在后面討論ZDS/ZDM和網(wǎng)絡分布IE3D計算。這里有兩個準確度選項:2D仿真選項(快速For Speed和準確For Accuracy),以及3D仿真選項(常規(guī)Normal和準確For A

40、ccuracy),它們通過MGRID自動設置,用戶通常不能對其進行改動。 For Speed一般用于自由空間中的結構,而For Accuracy通常用于多層介質(zhì)。對話框中其它參數(shù)用于調(diào)諧和最優(yōu)化,兩者都需用戶定義一些最優(yōu)化變量,將在使用調(diào)諧和最優(yōu)化時進行介紹。第29步在起始頻率“Start Freq(GHz)”輸入0.5,截止頻率“End Freq(GHz)”輸入40,頻率數(shù)量“Number of Freq”輸入80,按回車鍵并在對話框中選擇 ENTER。反應:由0.5到40GHz共輸入了80個頻率點(如圖 3.12)。說明:一些熟悉其它電磁仿真器的用戶,可能不適應開始就定義這么多頻率點。電磁

41、仿真一般是一個消耗時間的過程,一些仿真器可能在每一個頻率都消耗很長時間,對于IE3D,不必對此擔心。IE3D是一個快速且準確的仿真器。AIF可以使其最快,激活AIF后可隨便定義多少個頻點,這不會減慢仿真過程。事實上,為了得到圓滑曲線,建議在頻帶內(nèi)定義足夠的點。圖 3.12 MGRID中的仿真設置對話框第30步確定所有其它參數(shù)都如圖3.12所示,選擇 OK 繼續(xù)。反應:IE3D仿真引擎 (IE3D.EXE)被激活完成仿真(如圖 3.13)。說明:仿真完成后,所有仿真數(shù)據(jù)保存到仿真輸入文件:c:ie3dpracticec_bend.sim,這個文件被用作調(diào)用IE3D.EXE的命令行。當選擇 OK,

42、IE3D仿真引擎IE3D.EXE被自動激活并完成仿真,其內(nèi)部指令為:ie3d “c:ie3dpracticec_bend.sim”(3-4)必須使用雙引號以防止路徑名中空格引起的模糊,從IE3D9.0起,IE3D基于對話框形式,它為用戶提供更多信息,且保留了早期版本IE3D控制臺引擎的所有功能。現(xiàn)在要討論仿真設置對話框中的After Setup選項,有三個選項:(1)調(diào)用IE3D“Invoke IE3D”;(2)只建立.SIM文件“Create .SIM File Only”;(3)添加到隊列“Append to Queue”(4)調(diào)用網(wǎng)絡版IE3D“Invoke IE3D for Net,如

43、果選擇調(diào)用IE3D,IE3D仿真引擎將立即被調(diào)用來完成仿真,如果選擇只建立.SIM文件,將創(chuàng)建(3-4)的.SIM文件,但命令將不會被執(zhí)行。用戶可以為一個新的結構使用一個新的仿真設置,然后寫一個批處理文件(擴展名為.bat)依次運行幾個仿真。批處理文件的每一行都和(3-4)相似,如沒有為IE3D仿真引擎建立一個路徑,還要在其中包含一個路徑,IE3D.EXE的默認文件夾為c:program fileszelandexe,應把命令行寫為:圖 3.13 IE3D仿真引擎對話框“c:program fileszelandexeie3d” “c:my_directorymy_sim_file.sim”(

44、3-5)雙引號是為了區(qū)別含有空格的文件名,在文件名中使用雙引號總是安全的,反之,長文件名中的任何空格都會干擾操作系統(tǒng)。第三個選項是加入到隊列,基本來說新版本的IE3D允許用戶在Zeland Program Manager中建立一個仿真隊列。Zeland仿真隊列自動考慮仿真列表。這一功能使用戶可對不同任務使用不同的IE3D license來使用網(wǎng)絡中不同的機器,感興趣的用戶可閱讀關于Zeland Program Manager的說明。要提交Zeland仿真隊列中的一個仿真很簡單,必須定義所有參數(shù),選擇加入到隊列,然后選擇OK。可能馬上不會看到任何反應,但這個任務已添加到隊列,它將通過使用該隊列的

45、任何一個IE3D license運行。第四個選項是調(diào)用網(wǎng)絡版IE3D,用做分布式IE3D計算和最優(yōu)化,將在附錄Z中對分布計算進行討論。圖 3.14頻率響應的史密斯圓圖第31步在現(xiàn)代計算機中,IE3D將在不足一秒的時間內(nèi)結束仿真,并在IE3D仿真引擎對話框中顯示所有信息(如圖3.13)。仿真結束后,MODUA仿真器被自動調(diào)用并在史密斯圓圖或其它表格中顯示數(shù)據(jù),這取決于MODUA的View菜單中Optional View Setting的設置。圖3.14為MODUA顯示的史密斯圓圖,請最小化或關閉MGRID窗口。說明:IE3D結束仿真后,把數(shù)據(jù)保存到文件:c:ie3dpracticec_bend.

46、sp,然后調(diào)用MODUA顯示參數(shù)。如不想調(diào)用MODUA,在第29步的仿真設置中,應不選中Auto Invoke。新用戶可能會默認自動顯示,下面演示怎樣手動顯示數(shù)據(jù),這對理解IE3D的功能很有幫助。對.sp和.log文件再做一些說明,.sp文件包含HP/EEsof ÒTouchstone Ò兼容格式的結果,但不必使用相同的擴展名.s2p,因為把端口信息加入擴展名中很不方便。.log文件包含仿真的中間數(shù)據(jù),如果用戶要在上面的仿真中檢查一些中間數(shù)據(jù),需要查看文件:c:ie3dpracticec_bend.log。遇到錯誤時,IE3D引擎通常會提示,也可以查看.log文件。如果.l

47、og文件沒有建立,就要打開命令提示行(startprogramscommand-prompt)并以(3-2)的形式在命令行中運行仿真器。中間信息將顯示在命令提示行的窗口中,從IE3D 8.0起,遇到錯誤時建立的.log文件將在寫字板中打開。如果MODUA默認設置不是顯示史密斯圓圖,用戶可能看不到史密斯圓圖窗口,要更改MODUA默認顯示設置,可以在View菜單中選擇Optional View Settings。第七節(jié) 參數(shù)和曲線擬和的圖形表示圖形表示在示意圖編輯器MODUA中完成,上例中MODUA被激活完成顯示功能。實際上這個過程可以手動完成,自動的方法可節(jié)省一些步驟,然而,為了解其中的細節(jié),下

48、面演示怎樣手動使用集成電路仿真器MODUA處理數(shù)據(jù)。第1步此時MODUA仍在顯示數(shù)據(jù),可將其關閉并從ZELAND FOLDER中重新運行MODUA,也可直接在File菜單中選擇Display Parameter Module。反應:提示輸入?yún)?shù)文件名。第2步選擇文件c:ie3dpracticec_bend.sp并單擊OK。反應:MODUA讀取數(shù)據(jù)并在一個史密斯圓圖中表示S11,S21和S22。說明:此圖與圖3.14相似,應是上節(jié)最后一步的結果。如在MGRID仿真對話框的Post Process中選擇Auto Invoke,IE3D將自動執(zhí)行本節(jié)第1步和第2步。實際上,Display Param

49、eters Module已是MODUA的一個簡化命令。MODUA是一個標準網(wǎng)絡仿真器,允許用戶使用Add Parameters Module添加幾何模塊,以及用whole Element 菜單建立一個由不同單元組成的設計。于是,可建立一個包含S參數(shù)、IE3D幾何文件和集總元件的頻域仿真。用MODUA顯示S參數(shù)時,Display Parameter Module命令避免了冗長的設計設置過程。在史密斯圓圖中顯示S參數(shù)時,如需其它格式的頻響,可在Control菜單中選擇Define Display Data或Define Display Graph,要查看設計設置,可以在Control菜單中選擇Di

50、splay Toggle。這個設計包括三個模塊:c_bend模塊,port 1和port 2模塊。作為默認設置,用戶選擇Display Parameter Module時顯示的是史密斯圓圖,如用戶喜歡一個不同的默認值,也可以在View菜單中的Optional View Settings進行設置。第3步在File 菜單中選擇 Display Parameter Module。說明:如果在仿真設置中沒有激活自適應智能擬和“Adaptive Intelli-Fit (AIF)”,c:ie3dpracticec_bend.sp中的結果應和初始電磁仿真結果相同。因為選中了AIF激活鍵,c:ie3dpra

51、cticec_bend.sp的結果是通過一個專門的內(nèi)插方式從c:ie3dpracticec_bend.spt獲得的。激活AIF時c_bend.sp的結果是內(nèi)插法結果,一些用戶可能會對此懷疑,他們可能擔心其準確度,建議這些用戶不必擔心。在實驗室中已進行了大量的AIF仿真實驗,幾乎100%的AIF結果都和初始結果完美吻合,它可在一個很大的頻帶范圍內(nèi),使用有限的幾個頻點捕捉多諧振天線和電路的細節(jié)。同樣,大量用戶每天都在使用IE3D,還沒有收到過失敗報告。這里要提醒高性能窄帶(如0.5%)濾波器設計用戶,對于這些應用,通帶特性看上去正好是一個方波,通帶內(nèi)幾乎是平坦的,并在一個很窄的頻帶內(nèi)轉入阻帶。用戶

52、應在包含通帶及其臨近的范圍內(nèi)使用Adaptive Intelli-Fit。對這樣的濾波器,如在一個很大的頻帶內(nèi)使用Adaptive Intelli-Fit,通帶可以建立,但最終AIF將因數(shù)值仿真的字長有限而失敗。第4步MODUA提示參數(shù)文件時請將文件格式由Parameter Files (*sp)改為Parameter Files (*.spt),擴展名為.spt的文件被列出,選擇c:ie3dpracticec_bend.spt。反應:MODUA給出c:ie3dpracticec_bend.spt的頻響。說明:這是初始電磁仿真結果,可看到和圖3.14相似的圖形,但只有幾個頻點。第5步在View

53、菜單中選擇 Graph Parameters,確定選擇了Display Frequency且時間間隔(Interval)是1(如圖 3.15)。選擇 OK繼續(xù)。圖 3.15 MODUA的View菜單中Graph Parameters對話框反應:史密斯圓圖中的圖線重新顯示,并標記以下頻點:0.5,3.5,8,10.5, 20.5,25.5,30.5和40GHz。說明:電磁仿真只在這八個頻率點上進行,所有其它頻點值都是以內(nèi)插替換的。第6步在Control 菜單中選擇Define Display Data,選擇 OK繼續(xù)。反應:提示選擇要顯示的參數(shù)類型。第7步在列表框選擇“dB and Phase

54、of S-Parameters”并選擇OK。反應:提示選擇要顯示的項。第8步選擇4個項:“dBS(1,1)”,“ANGS(1,1)”,“dBS(2,1)”和“ANGS(2,1)”,并選 OK 繼續(xù)。反應:所選項的頻響將顯示在MODUA窗口,所選頻率的數(shù)據(jù)如表3.1所示。表3.1 c_bend.spt的頻率響應FreqGHzdBS(1,1)ANGS(1,1)dBS(2,1)ANGS(2,1)0.5-50.9938.88-1.86E-2-2.3743.5-38.1762.66-2.22E-2-16.598.0-32.3146.33-2.96E-2-37.9510.5-31.0435.41-3.52

55、E-2-49.8620.5-34.54-5.95-7.13E-2-97.9925.5-45.328.21-9.88E-2-122.430.5-39.2690.11-0.125-146.940.0-40.5352.20-0.126166.2第9步在File 菜單中選擇 Print,選擇正確的打印驅動并選擇 OK。反應:數(shù)據(jù)的硬拷貝被打印出來了。第10步在File菜單中選擇Save Displayed Data。反應:提示輸入文件名,默認為“c_bend.lst”。第11步選擇OK接受默認設置。反應:數(shù)據(jù)表將被保存到文件c:ie3dpracticec_bend.lst,可以用編輯器打開。第12步在

56、Control菜單中選擇Define Display Graph。反應:提示選擇要顯示的參數(shù)類型。第13步在列表框中選擇 “dB and Phase of S-Parameters”并選擇OK。反應:提示選擇要顯示的項。第14步選4個項:“dBS(1,1)”,“ANGS(1,1)”,“dBS(2,1)”和“ANGS(2, 1)”,并選OK繼續(xù)。反應:所選項的頻響將在圖中顯示出來,可注意到圖線不是很圓滑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頻率點。第15步在Process菜單中選擇Curve-Fitting and Interpolation。反應:提示曲線擬和形式及內(nèi)插頻率間隔。說明:有三種可用曲線擬和形式:Cu

57、bic Spline,Intelli-Fit和General Intelli-fit。Intelli-Fit是一種老的內(nèi)插法,不是很充分。Cubic-Spline是一種很好的形式,但只在頻點足夠多時工作較好。General Intelli-Fit是和IE3D中的Adaptive Intelli-Fit相同的形式,通??偸鞘褂肎eneral Intelli-Fit形式。第16步選擇GENERAL INTELLI-FIT并選 OK 繼續(xù)。反應:提示內(nèi)插頻率。第17步Start Frequency輸入 “0.5”, End Frequency輸入 “40”, Number of Frequencies輸入 “80” ,選擇 ENTER并選 OK 繼續(xù)。反應:圖中曲線變的圓滑,和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