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_第1頁
教案-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_第2頁
教案-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_第3頁
教案-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_第4頁
教案-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教案授課題目小麥主要病害及防控技術知識點技能點1、小麥白粉病及防治2、小麥銹病及防治3、小麥紋枯病及防治4、小麥赤霉病及防治5、近年來新發(fā)生的病害教學目標掌握小麥種子田主要病害識別及防控技術教學重點小麥種子田主要病害防控技術。教學難點小麥種子田主要病害識別教學方式與分析講授 探究問答實驗演示練習本節(jié)課程包含5個知識點和技能點,其中包含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介紹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訓課結合現(xiàn)場進行教學。授課類型理論課討論課實驗課練習課演示練習參考資料1 呂國強.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手冊,河南: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中國種子信息網:知識點1 小麥白粉病及防治小麥白

2、粉病在河南發(fā)生普遍,是目前生產上的主要病害。小麥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引起的,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葉片受侵染時開始產生黃色小點,后擴大成圓形或長圓形病斑,上生白色粉狀霉層,病斑可連片,導致葉片變黃或枯死。4月中旬以后進入發(fā)病盛期。一、小麥白粉病癥狀識別小麥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以葉片受害為主,嚴重時在莖稈、葉鞘、穗上也有發(fā)生。發(fā)病初期病部出現(xiàn)黃色小斑,上生圓形或橢圓形白色絲網狀霉層,逐漸擴大互相聯(lián)合呈長橢圓形的較大霉斑,嚴重時病斑匯合可連片,霉層增厚達2mm左右,后期在霉層中密生許多黑色小顆粒。葉面的病斑比葉背面多,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重。病葉早期變黃,后卷曲枯死,導致穗小、秕粒,重病株

3、常矮縮不能抽穗。圖 小麥白粉病病株(2)防治方法一是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消滅菌源,適時播種,合理密植。二是化學防治。 抓好兩個關鍵時期:播種期藥劑拌種,方法同小麥銹病。生長期田間噴霧防治,在病葉率達到510時要及時防治。通常在抽穗前后用藥,防治效果最好。所用藥劑同小麥銹病。知識點2 小麥銹病及防治小麥條銹病,俗稱黃疸病,是由條形柄銹菌侵染引起,是一遠距離氣流傳播、流行速度快、暴發(fā)性強、危害損失嚴重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感病后,在葉片上形成排列成條狀的鮮黃色夏孢子堆。小麥秋苗期就能發(fā)病,4月下旬后進入發(fā)生危害盛期,發(fā)生嚴重的田塊,小麥葉片枯黃,后期枯死,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一、小麥三種

4、銹病癥狀比較表 病害種類區(qū)別要點條銹病葉銹病稈銹病危害部位以危害葉片為主,也危害葉鞘、莖稈和穗主要危害葉片以莖稈和葉鞘為主,也危害葉片和穗夏孢子堆形態(tài)狹長或橢圓形圓形或橢圓形狹長或長橢圓形相對大小最小較小最大顏色鮮黃色橘紅色紅褐色排列情況排列整齊,與葉脈平行,呈虛線狀不規(guī)則散生不規(guī)則散生表皮開裂情況開裂不明顯孢子堆周圍開裂一圈大片開裂并外翻冬孢子堆形態(tài)及顏色短線形,黑色橢圓形,黑色長條形,黑色相對大小小小較大表皮開裂情況不開裂不開裂開裂,呈粉皰狀1.條銹病癥狀 2.葉銹病癥狀 3.稈銹病癥狀銹病的嚴重程度是指病桿(或病葉)上下孢子堆的多少。用分級法表示。一般分六級:即5%,10%,25%,40

5、%,65%,100%。為了統(tǒng)一記載標準。稈銹病擬記載上部兩節(jié)最嚴重的一面中最嚴重的一段;條銹病和葉銹病擬記載上部第二葉(條銹病輕時可第三葉)中最嚴重的一段。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措施。(1)農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適期播種,合理施肥,及時排灌。(2)藥劑防治藥劑拌種。在秋苗發(fā)病重的地區(qū),可使用15保豐1號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拌種等。噴霧防治。成株期每666.7m2用25丙環(huán)唑(又名敵力脫)乳油40ml、12.5氟環(huán)唑懸浮劑5460ml,加水5075kg噴霧防治。此外,還有多效唑、敵銹鈉、代森鋅等,按說明用藥。知識點3 小麥紋枯病及防治小麥紋枯病是一

6、種土壤傳播的病害,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擴大,紋枯病的發(fā)生危害呈加重趨勢,由于病原菌在土壤存活,小麥苗期就能感病,返青期進入發(fā)病高峰期,初期在葉鞘上產生褐色病斑,重病株莖基1-2節(jié)變黑甚至腐爛,后期易造成小麥倒伏,形成枯白穗。一、小麥紋枯病癥狀識別小麥紋枯病主要危害基部葉鞘和莖稈。以拔節(jié)后癥狀最為典型;小麥拔節(jié)后,病株基部葉鞘上出現(xiàn)中間灰色、邊緣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逐漸擴大并向莖部發(fā)展。莖部病斑梭形,中央灰白色,邊緣褐色清晰,最終形成“花稈爛莖”,葉片干枯。重病株不能抽穗而形成枯孕穗,有些已抽出的麥穗,形成枯白穗。(2)防治方法一是農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性或耐病性較好品種,合理輪作,加強栽培管理。

7、二是藥劑防治。以種子處理為重點,在小麥拔節(jié)期病株率達15以上時,用20三唑酮乳油50m1噴霧。重病田間隔1520天再噴第二次。施藥的部位為小麥莖基部。知識點4 小麥赤霉病及防治小麥赤霉病在全國各麥區(qū)均有發(fā)生,一般南方麥區(qū)較重,北方較輕。在濕潤多雨的溫帶地區(qū)易頻繁流行,抽穗至揚花末期最易遭受病菌侵染。近些年來由于小麥半矮稈良種的推廣及栽培措施的強化,該病在華北冬麥區(qū)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東北春麥區(qū)在多雨年份發(fā)生也嚴重。小麥受害后,產量降低,品質變劣,病粒內含有多種毒素,可引起人、畜出現(xiàn)吐嘔、腹瀉、發(fā)熱等中毒癥狀,嚴重影響品質。1.癥狀識別小麥赤霉病俗稱紅麥頭,從苗期到穗期均可發(fā)病??梢鹈绺?、基腐和

8、穗腐等癥狀,其中以穗腐發(fā)生最為普遍和嚴重。后期引起小穗或整個麥穗枯死,田間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膠質霉層,病麥籽粒中產生對人畜有害的毒素,嚴重影響品質。苗腐是由種子或土壤中病殘體帶菌引起的。首先是病苗芽鞘變褐腐爛,隨后根冠濕腐,致使病苗黃弱干枯?;瘡拿缙谥脸芍昶诰砂l(fā)生。病株莖基部組織變褐腐爛,嚴重時全株枯死。穗腐在小麥揚花后開始發(fā)生。發(fā)病初期,個別小穗基部出現(xiàn)水漬狀褐色小斑,擴大后小穗枯黃,并可傳染鄰近小穗,有時可傳遍全穗。高濕時,在穎殼合縫處或小穗基部可出現(xiàn)粉紅色霉層,后期于霉層上產生藍黑色顆粒狀物,分別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殼。當穗軸或穗頸發(fā)病時,組織變褐壞死,病部以上干枯成白穗(見圖

9、7-3)。籽粒發(fā)病后皺縮干癟,變成蒼白色或紫紅色,有時籽粒表面有粉紅色霉層。1 2圖7-3 小麥赤霉病 1、前期病穗 2、后期病穗 小麥赤麥病的嚴重度分級標準:零級:無病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數的1/4以下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數的1/4-1/3;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數的1/2-3/4;級: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數的3/4以上。2.發(fā)病規(guī)律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型病害。氣候條件、菌源數量及小麥生育階段三者的配合,對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起著決定性作用。各地越冬菌源廣泛存在。小麥最易感病的階段在齊穗后的20天內,所以小麥抽穗揚花至灌漿期,如氣溫偏高,連續(xù)陰雨或潮濕多霧,麥田濕度大,有利于赤霉病的發(fā)生流行

10、。3.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 選用抗耐病品種。這是控制小麥赤霉病危害的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減少菌源。寄主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避免秸稈還田。小麥揚花前,徹底處理小麥、玉米、棉殼等植株殘體。 加強栽培管理。精量播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多雨年份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2)化學防治 北方麥區(qū)應重點防治穗腐,施藥的關鍵時期在小麥揚花至盛花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1251500g,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1251500g,或25咪鮮胺乳油795900ml/ hm2噴霧防治。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若出現(xiàn)連續(xù)陰雨,要爭取搶在雨前防治,雨日天數長時,可隔57

11、天再噴一次。知識點5 近年來新發(fā)生的病害一、小麥全蝕病及防治小麥全蝕病是檢疫性病害,病菌能隨種子和病殘體遠距離傳播,苗期病株矮小,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 拔節(jié)期病苗返青遲緩、分蘗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xiàn)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抽穗后田間病株成簇或點片狀發(fā)生早枯白穗,病根變黑,易于拔起。在莖基部表面及葉鞘內布滿緊密交織的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腳”狀,后顏色加深呈黑膏藥狀。(一)農業(yè)防治1、合理輪作。有水源地區(qū)稻麥輪作;對即將衰退田,要保持小麥玉米連作,促進全蝕病自然衰退。2、加強田間管理。增施有機肥,深耕細耙,及時中耕,加強肥水管理等,都可減輕病情。(

12、二)化學防治1、土壤處理。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或50多菌靈可濕粉每畝2-3kg,加土20kg,混勻后施入播種溝內,防效可達70以上2、種子處理。12.5%全蝕凈懸浮劑按0.2%-0.3%的比例拌種,對全蝕病防效可達90以上3、藥液噴澆。在小麥分蘗拔節(jié)期,用15三唑酮可濕粉每畝100g,加水噴澆麥苗,防效可達60二、小麥根腐病及防治從幼苗到抽穗結實期均有發(fā)生。幼苗期引起芽腐和苗枯,成株期引起葉片早枯和穗腐、根腐、莖基腐、葉斑、黑胚粒、籽粒秕瘦等。根腐病導致根和地下莖基近分蘗節(jié)處出現(xiàn)褐色病斑,引起腐爛壞死,嚴重影響生長,后期引起整株枯死、上部形成枯白穗。以農業(yè)措施結合化學藥劑防治綜合進行。輪作換茬;使用抗病和耐病品種;增施有機肥,適量使用氮肥;加強水肥管理,勿澇勿旱。三、小麥胞囊線蟲病小麥胞囊線蟲?。菏且环N土壤傳播的病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