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人流”的臨床應用體會_第1頁
“無痛人流”的臨床應用體會_第2頁
“無痛人流”的臨床應用體會_第3頁
“無痛人流”的臨床應用體會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無痛人流”的臨床應用體會         【摘要】  目的研究黃帝內經的“四時五臟陰陽”理論中五液的“汗為心之液”理論的臨床意義。方法通過總結臨床46例出汗異常者的癥狀、體征和心電圖檢查結果,運用益氣補心的中藥治療。結果經統(tǒng)計學處理,尼莫地平法計算,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9%。結論出汗異常與心血管系統(tǒng)聯系緊密,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黃帝內經; 五液; 心在液為汗在中醫(yī)理論中1,心在液為汗,為了研究心血管系統(tǒng)與汗之間的關系,本人研究了黃帝內經2關于汗的論述。為了“讀經典,做臨床

2、”,本人體會到黃帝內經中對汗的認識很系統(tǒng),生理病理病因病機等都有條文論述。中醫(yī)理論認為汗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說。為了體會中醫(yī)黃帝內經的“四時五臟陰陽”理論中關于五液的汗的論述,因此本人在臨床觀察了46例出汗異常者,探討其是否與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異常相關?,F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總結200201200706間門診患者46例,男21例,女例25例,年齡1850歲之間。根據路志正、焦樹德主編的實用中醫(yī)心病學3關于“汗證”的診斷制定標

3、準患者中心證候出汗異常,包括自汗和盜汗,有局部或全身出汗。所有患者同時觀察伴隨癥狀,作心電圖檢查,參閱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4中氣虛血虛癥狀分級量化表制定診斷標準,癥狀、體征心電圖檢查分級見表1。   表1  癥狀與體征檢查的分級量化   癥狀與體征檢查輕中重自汗不動則皮膚微潮濕,稍動則更甚不動皮膚潮濕,稍動則汗出平素即汗出,動則汗出如水漬狀盜汗頭部汗為主,偶爾出現胸背潮濕,反復出現周身潮濕如水洗,經常出現氣短活動后氣短稍動即氣短不動時亦氣短心悸心慌偶爾發(fā)生時有發(fā)生經常發(fā)生頭暈偶爾發(fā)生時有發(fā)生反復發(fā)作,不易緩解乏力勞則即發(fā)動則即發(fā)不動亦乏心動過緩

4、5059次/min4549次/min45次/min以下心率不齊偶有發(fā)作時有發(fā)生頻繁發(fā)生房室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   1.2  治療方法辨證分兩型   根據辨證分型服中藥煎劑治療,1劑/d,水煎服,復煎1次,早晚空腹各服1次。28 d為治療療程。治療前后統(tǒng)計癥狀、體征和檢查心電圖。   1.3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1.4  統(tǒng)計方法公式計算(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

5、0%。用分級量化表評分,尼莫地平法計算,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見表23。   表2  治療前患者表現癥狀、體征改善情況例   癥狀和體征輕度中度重度無癥狀自汗盜汗191584氣短161866心悸心慌191836頭暈122284肢倦乏力1322110心動過緩219511心律不齊191458房室傳導阻滯128224 

6、0; 表3  治療后患者表現癥狀體征改善情況例   癥狀和體征輕度中度重度無癥狀自汗盜汗53038心悸心慌62038頭暈52039肢倦乏力52039氣短42040心動過緩123023心律不齊113032房室傳導阻滯139024   2.2  統(tǒng)計結果治療前積分527分,治療后積分110,得分為79%,治療結果為顯效。    3  討論   黃帝內經對“汗”有豐富的認識,并系統(tǒng)指出了汗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機、預后轉歸等。如素問·陰陽印象大論說:“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

7、,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根據此句話意為,用天地來比類人體的陰陽,則陽氣發(fā)泄的汗,像天的下雨;人身的陽氣,像天地的疾風。因此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于陰謂之汗?!敝赋鲫柮}加倍于陰脈,當有汗出。從這兩句話中可知汗的生理特點是陽盛陰弱則有汗,汗是陰加于陽。汗的來源,素問·評熱病論說“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氣也?!焙沟奶攸c是營陰津液之氣化生而成,血和津液生成都來源于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所化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說,津液滲入脈中,即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靈樞·癰疽說“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這說明了

8、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汗液是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后,從玄府排出的液體,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   從心電圖分析,患者表現緩慢性心律失常為主,主要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主要是由于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所致。迷走神經節(jié)前纖維由迷走神經背核和疑核發(fā)出,沿迷走神經心上支及心下支走行,在心神經節(jié)交換神經元后,發(fā)出的節(jié)后纖維分布于竇房結、心房肌、房室結和希氏束。當迷走神經興奮時,其節(jié)后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與心肌細胞膜上的M型膽堿能受體結合,引起興奮性下降,傳導性減弱、自律性降低,從而引

9、起心肌收縮力減弱,心輸出量減少,心率減慢,冠狀血管收縮。兩側迷走神經的支配部位不同,因而對心臟的影響也不一樣。右側迷走神經分布于竇房結及部分心房肌,因此其興奮時表現為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或竇性停搏。左側迷走神經主要支配房室結及部分心房肌,因此其興奮時引起房室傳導阻滯。患者表現出緩慢性心律失常。但心臟的各種活動除受神經調節(jié)外尚通過血管壓力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及化學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及激素的作用進行調節(jié),而這些作用又經常受大腦皮質及皮質下層的控制及影響,而且,近年研究證實,心臟中有多種肽類神經纖維存在,它們可能參與對心臟的各種復雜功能的調節(jié)。反之,心臟的活動也會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引起全身器官的不同

10、反應,因此,患者緩慢性心律失常與出汗增多(主要表現為自汗盜汗)同時出現的現象不能簡單地通過迷走神經張力增高解釋,可能還伴有更復雜的神經體液調節(jié),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中藥選用玉屏風散加味和桂枝湯加味治療,黨參甘溫補中,和脾健運和益氣生血,黃芪甘溫,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黨參補中氣,長于止瀉,黃芪固衛(wèi)表,擅長斂汗,共奏扶正補氣之功。白術甘溫補中,補脾燥濕,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滲利,健脾補中,利水滲濕,寧心安神;麻黃根味甘性平,功專止汗,善引藥至衛(wèi)分而固腠理,浮小麥甘涼入心經,可益氣除熱止汗。白芍酸收和營斂陰,桂枝辛散,和營解肌,兩藥合用調營衛(wèi),和氣血,啟發(fā)心陽,益陽止汗;大棗補中養(yǎng)血,補脾和營,養(yǎng)心安神。從以上藥理分析,治療原則是養(yǎng)心以調和營衛(wèi),止汗,治療結果分析為顯效,提示從心經治療療效顯著,因此“心在液為汗”在臨床研究中得到證實。   從黃帝內經經典原文指出“汗為心之液”的理論依據,在臨床實踐中指導臨床治療,取得良好療效,因此,深刻理解中醫(yī)經典,靈活運用指導臨床治療,提高療效,是發(fā)展和提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