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構件(柱梁板墻)基本構造要求_第1頁
結構構件(柱梁板墻)基本構造要求_第2頁
結構構件(柱梁板墻)基本構造要求_第3頁
結構構件(柱梁板墻)基本構造要求_第4頁
結構構件(柱梁板墻)基本構造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品文檔】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刪除,僅供學習與交流結構構件(柱梁板墻)基本構造要求.精品文檔.9. 9 結構構件的基本規(guī)定兩對邊支承的板應按單向板計算;    2 四邊支承的板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      1)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大于2.0時,應按雙向板計算;      2)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時,宜按雙向板計算;      3)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小于3.0時,宜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

2、板計算,并應沿長邊方向布置構造鋼筋。912 現(xiàn)澆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板的跨厚比:鋼筋混凝土單向板不大于30,雙向板不大于40;無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無梁支承的無柱帽板不大于30。預應力板可適當增加;當板的荷載、跨度較大時宜適當減小。2 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應小于表912規(guī)定的數(shù)值。913 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當板厚不大于150mm時不宜大于200mm 當板厚大于150mm時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914 采用分離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鋼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負彎矩鋼筋向跨內(nèi)延伸的長度應根據(jù)負彎矩圖確定,并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  

3、  簡支板或連續(xù)板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且宜伸過支座中心線。當連續(xù)板內(nèi)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長度宜適當增加。915 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體積空心率不宜大于50。采用箱型內(nèi)孔時,頂板厚度不應小于肋間凈距的115且不應小于50mm。當?shù)装迮渲檬芰︿摻顣r,其厚度不應小于50mm。內(nèi)孔間肋寬與內(nèi)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寬不應小于60mm,對預應力板不應小于80mm。采用管型內(nèi)孔時,孔頂、孔底板厚均不應小于40mm,肋寬與內(nèi)孔徑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寬不應小于50mm,對預應力板不應小于60mm。()構造配筋916 按簡支邊或非受力邊設計的現(xiàn)澆混

4、凝土板,當與混凝土梁、墻整體澆筑或嵌固在砌體墻內(nèi)時,應設置板面構造鋼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且單位寬度內(nèi)的配筋面積不宜小于跨中相應方向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與混凝土梁、混凝土墻整體澆筑單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鋼筋截面面積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    2 鋼筋從混凝土梁邊、柱邊、墻邊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不宜小于l04,砌體墻支座處鋼筋伸入板邊的長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計算跨度l0對單向板按受力方向考慮,對雙向板按短邊方向考慮。    3

5、 在樓板角部,宜沿兩個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狀布置附加鋼筋。    4 鋼筋應在梁內(nèi)、墻內(nèi)或柱內(nèi)可靠錨固。917 當按單向板設計時,應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寬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的受力鋼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當集中荷載較大時,分布鋼筋的配筋面積尚應增加,且間距不宜大于200mm。    當有實踐經(jīng)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的限制。918 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xiàn)澆板區(qū)域,應在板的表面雙向配置防裂構造鋼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6、0,間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構造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鋼筋并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樓板平面的瓶頸部位宜適當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邊、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構造鋼筋,并采取可靠的錨固措施。919 混凝土厚板及臥置于地基上的基礎筏板,當板的厚度大于2m時,除應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縱、橫方向鋼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過1m范圍內(nèi)設置與板面平行的構造鋼筋網(wǎng)片,網(wǎng)片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縱橫方向的間距不宜大于300mm。9110 當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時,對板的無支承邊的端部,宜設置U形構造鋼筋并與板頂、板底的鋼筋搭接,搭接長度不宜小于U形構

7、造鋼筋直徑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    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鋼筋分別向下、上彎折搭接的形式。()板柱結構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沖切箍筋或彎起鋼筋時,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應小于150mm;    2 按計算所需的箍筋及相應的架立鋼筋應配置在與45°沖切破壞錐面相交的范圍內(nèi),且從集中荷載作用面或柱截面邊緣向外的分布長度不應小于1.5h0(圖9111a);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且應做成封閉式,間距不應大于h03,且不應大于100m。3 按計算所需彎起鋼筋的彎起角度可根

8、據(jù)板的厚度在30°45°之間選取;彎起鋼筋的傾斜段應與沖切破壞錐面相交(圖9111b),其交點應在集中荷載作用面或柱截面邊緣以外(1223)h的范圍內(nèi)。彎起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9112 板柱節(jié)點可采用帶柱帽或托板的結構形式。板柱節(jié)點的形狀、尺寸應包容45°的沖切破壞錐體,并應滿足受沖切承載力的要求。柱帽的高度不應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應小于h4。9.1 91 板兩對邊支承的板應按單向板計算;    2 四邊支承的板應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      1)當

9、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大于2.0時,應按雙向板計算;      2)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時,宜按雙向板計算;      3)當長邊與短邊長度之比不小于3.0時,宜按沿短邊方向受力的單向板計算,并應沿長邊方向布置構造鋼筋。912 現(xiàn)澆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板的跨厚比:鋼筋混凝土單向板不大于30,雙向板不大于40;無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無梁支承的無柱帽板不大于30。預應力板可適當增加;當板的荷載、跨度較大時宜適當減小。2 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應小于表91

10、2規(guī)定的數(shù)值。913 板中受力鋼筋的間距,當板厚不大于150mm時不宜大于200mm 當板厚大于150mm時不宜大于板厚的1.5倍,且不宜大于250mm。914 采用分離式配筋的多跨板,板底鋼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負彎矩鋼筋向跨內(nèi)延伸的長度應根據(jù)負彎矩圖確定,并滿足鋼筋錨固的要求。    簡支板或連續(xù)板下部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且宜伸過支座中心線。當連續(xù)板內(nèi)溫度、收縮應力較大時,伸入支座的長度宜適當增加。915 現(xiàn)澆混凝土空心樓板的體積空心率不宜大于50。采用箱型內(nèi)孔時,頂板厚度不應小于肋間凈距的115且不應小于50mm。當?shù)装迮渲?/p>

11、受力鋼筋時,其厚度不應小于50mm。內(nèi)孔間肋寬與內(nèi)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寬不應小于60mm,對預應力板不應小于80mm。采用管型內(nèi)孔時,孔頂、孔底板厚均不應小于40mm,肋寬與內(nèi)孔徑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寬不應小于50mm,對預應力板不應小于60mm。()構造配筋916 按簡支邊或非受力邊設計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當與混凝土梁、墻整體澆筑或嵌固在砌體墻內(nèi)時,應設置板面構造鋼筋,并符合下列要求:    1 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且單位寬度內(nèi)的配筋面積不宜小于跨中相應方向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與混凝土梁、混凝土墻整體澆筑單向板的非受力方向,鋼

12、筋截面面積尚不宜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鋼筋截面面積的13。    2 鋼筋從混凝土梁邊、柱邊、墻邊伸入板內(nèi)的長度不宜小于l04,砌體墻支座處鋼筋伸入板邊的長度不宜小于l07,其中計算跨度l0對單向板按受力方向考慮,對雙向板按短邊方向考慮。    3 在樓板角部,宜沿兩個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狀布置附加鋼筋。    4 鋼筋應在梁內(nèi)、墻內(nèi)或柱內(nèi)可靠錨固。917 當按單向板設計時,應在垂直于受力的方向布置分布鋼筋,單位寬度上的配筋不宜小于單位寬度上的受力鋼筋的15,且配筋率不宜小于0.15;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

13、于6mm,間距不宜大于250mm;當集中荷載較大時,分布鋼筋的配筋面積尚應增加,且間距不宜大于200mm。    當有實踐經(jīng)驗或可靠措施時,預制單向板的分布鋼筋可不受本條的限制。918 在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現(xiàn)澆板區(qū)域,應在板的表面雙向配置防裂構造鋼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間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構造鋼筋可利用原有鋼筋貫通布置,也可另行設置鋼筋并與原有鋼筋按受拉鋼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邊構件中錨固。樓板平面的瓶頸部位宜適當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邊、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構造鋼筋,并采取可靠的錨固措施。919 混凝土厚板及臥置于地基上的基礎筏板,當板的厚度大于2

14、m時,除應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的縱、橫方向鋼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過1m范圍內(nèi)設置與板面平行的構造鋼筋網(wǎng)片,網(wǎng)片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縱橫方向的間距不宜大于300mm。9110 當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時,對板的無支承邊的端部,宜設置U形構造鋼筋并與板頂、板底的鋼筋搭接,搭接長度不宜小于U形構造鋼筋直徑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    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鋼筋分別向下、上彎折搭接的形式。()板柱結構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沖切箍筋或彎起鋼筋時,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應小于150mm; &#

15、160;  2 按計算所需的箍筋及相應的架立鋼筋應配置在與45°沖切破壞錐面相交的范圍內(nèi),且從集中荷載作用面或柱截面邊緣向外的分布長度不應小于1.5h0(圖9111a);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且應做成封閉式,間距不應大于h03,且不應大于100m。3 按計算所需彎起鋼筋的彎起角度可根據(jù)板的厚度在30°45°之間選??;彎起鋼筋的傾斜段應與沖切破壞錐面相交(圖9111b),其交點應在集中荷載作用面或柱截面邊緣以外(1223)h的范圍內(nèi)。彎起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9112 板柱節(jié)點可采用帶柱帽或托板的結構形式。板柱節(jié)點的形狀、尺寸

16、應包容45°的沖切破壞錐體,并應滿足受沖切承載力的要求。柱帽的高度不應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應小于h4。9.2 92 梁柱帽或托板在平面兩個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寬度b與4h的和(圖9112)。 92 梁()縱向配筋921 梁的縱向受力鋼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入梁支座范圍內(nèi)的鋼筋不應少于2根。    2 梁高不小于300mm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時,鋼筋直徑不應小于8mm。    3 梁上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30mm和1.5d;梁下

17、部鋼筋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當下部鋼筋多于2層時,2層以上鋼筋水平方向的中距應比下面2層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層鋼筋之間的凈間距不應小于25mm和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    4 在梁的配筋密集區(qū)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922 鋼筋混凝土簡支梁和連續(xù)梁簡支端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從支座邊緣算起伸入支座內(nèi)的錨固長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當V不大于0.7ftbh0時,不小于5d;當V大于0.7ftbh0時,對帶肋鋼筋不小于12d,對光圓鋼筋不小于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     2 如縱

18、向受力鋼筋伸入梁支座范圍內(nèi)的錨固長度不符合本條第1款要求時,可采取彎鉤或機械錨固措施,并應滿足本規(guī)范第833條的規(guī)定采取有效的錨固措施;    3 支承在砌體結構上的鋼筋混凝土獨立梁,在縱向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范圍內(nèi)應配置不少于2個箍筋,其直徑不宜小于d4,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直徑;間距不宜大于10d,當采取機械錨固措施時箍筋間距尚不宜大于5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注: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及以下的簡支梁和連續(xù)梁的簡支端,當距支座邊1.5h范圍內(nèi)作用有集中荷載,且V大于0.7ftbh0時,對帶肋鋼筋宜采取有效的錨固措施,或取錨固長度不小于15d,d為錨固鋼

19、筋的直徑。923 鋼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負彎矩縱向受拉鋼筋不宜在受拉區(qū)截斷,當需要截斷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 當V不大于0.7ftbh0時,應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處截斷,且從該鋼筋強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長度不應小于1.2la;    2 當V大于0.7ftbh0時,應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處截斷,且從該鋼筋強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長度不應小于1.2la與h0之和;    3 若按本條第l、2款確定的截斷點仍位

20、于負彎矩對應的受拉區(qū)內(nèi),則應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處截斷,且從該鋼筋強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長度不應小于1.2la與1.7h0之和。924 在鋼筋混凝土懸臂梁中,應有不少于2根上部鋼筋伸至懸臂梁外端,并向下彎折不小于12d;其余鋼筋不應在梁的上部截斷,而應按本規(guī)范第928條規(guī)定的彎起點位置向下彎折,并按本規(guī)范第927條的規(guī)定在梁的下邊錨固。925 梁內(nèi)受扭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tl,min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沿截面周邊布置受扭縱向鋼筋的間距不應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邊長度;除應在梁截面四角設置受扭縱向鋼筋外,其余受扭縱向鋼筋宜沿截面周邊均勻?qū)?/p>

21、稱布置。受扭縱向鋼筋應按受拉鋼筋錨固在支座內(nèi)。    在彎剪扭構件中,配置在截面彎曲受拉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按本規(guī)范第851條規(guī)定的受彎構件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計算的鋼筋截面面積與按本條受扭縱向鋼筋配筋率計算并分配到彎曲受拉邊的鋼筋截面面積之和。926 梁的上部縱向構造鋼筋應符合下列要求:1 當梁端按簡支計算但實際受到部分約束時,應在支座區(qū)上部設置縱向構造鋼筋。其截面面積不應小于梁跨中下部縱向受力鋼筋計算所需截面面積的14,且不應少于2根。該縱向構造鋼筋自支座邊緣向跨內(nèi)伸出的長度不應小于l05,l0為梁的計算跨度。2 對架立鋼筋,當梁的跨度小于4m時

22、,直徑不宜小于8mm;當梁的跨度為4m6m時,直徑不應小于10mm;當梁的跨度大于6m時,直徑不宜小于12mm。()橫向配筋927 混凝土梁宜采用箍筋作為承受剪力的鋼筋。    當采用彎起鋼筋時,彎起角宜取45°或60°;在彎終點外應留有平行于梁軸線方向的錨固長度,且在受拉區(qū)不應小于20d,在受壓區(qū)不應小于10d,d為彎起鋼筋的直徑;梁底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起,頂層鋼筋中的角部鋼筋不應彎下。 9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區(qū)中,彎起鋼筋的彎起點可設在按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前,但彎起鋼筋與梁中心線的交點應位于不需要該鋼筋的截面之

23、外(圖928);同時彎起點與按計算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截面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h02。當按計算需要設置彎起鋼筋時,從支座起前一排的彎起點至后一排的彎終點的距離不應大于本規(guī)范表929中“V0.7ftbh00.05Np0”時的箍筋最大間距。彎起鋼筋不得采用浮筋。929 梁中箍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按承載力計算不需要箍筋的梁,當截面高度大于300mm時,應沿梁全長設置構造箍筋;當截面高度h150mm300mm時,可僅在構件端部l04范圍內(nèi)設置構造箍筋,l0為跨度。但當在構件中部l02范圍內(nèi)有集中荷載作用時,則應沿梁全長設置箍筋。當截面高度小于150mm時,可以不設置箍筋。2 截面高度大于800mm的

24、梁,箍筋直徑不宜小于8mm;對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的梁,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直徑尚不應小于d4,d為受壓鋼筋最大直徑。4 當梁中配有按計算需要的縱向受壓鋼筋時,箍筋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箍筋應做成封閉式,且彎鉤直線段長度不應小于5d,d為箍筋直徑。2)箍筋的間距不應大于15d,并不應大于400mm。當一層內(nèi)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5根且直徑大于18mm時, 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d,d為縱向受壓鋼筋的最小直徑。3)當梁的寬度大于400mm且一層內(nèi)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3根時,或當梁的寬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層內(nèi)的縱向受壓鋼筋多于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9210 在彎剪扭

25、構件中,箍筋的配筋率sv不應小于0.28ftfyv。箍筋間距應符合本規(guī)范表929的規(guī)定,其中受扭所需的箍筋應做成封閉式,且應沿截面周邊布置。當采用復合箍筋時,位于截面內(nèi)部的箍筋不應計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積。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應做成135°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d為箍筋直徑。在超靜定結構中,考慮協(xié)調(diào)扭轉(zhuǎn)而配置的箍筋,其間距不宜大于0.75b,此處b按本規(guī)范第641條的規(guī)定取用,但對箱形截面構件,b均應以bh代替。()局部配筋9211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nèi)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承擔;附加橫向鋼筋宜采用箍筋。    箍筋應布置

26、在長度為2h1與3b之和的范圍內(nèi)(圖9211)。    當采用吊筋時,彎起段應伸至梁的上邊緣,且末端水平段長度不應小于本規(guī)范第927條的規(guī)定。    附加橫向鋼筋所需的總截面面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9213 梁的腹板高度hw不小于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cè)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cè)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間距不宜大于200mm,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但當梁寬較大時可以適當放松。此處,腹板高度hw按本規(guī)范第631條的規(guī)定取用。9214 薄腹梁或需作疲勞驗算的鋼筋混凝土梁,應在下部1

27、2梁高的腹板內(nèi)沿兩側(cè)配置直徑8mm14mm的縱向構造鋼筋,其間距為100mm150mm并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12梁高的腹板內(nèi),縱向構造鋼筋可按本規(guī)范第9213條的規(guī)定配置。9215 當梁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50mm且配置表層鋼筋網(wǎng)片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表層鋼筋宜采用焊接網(wǎng)片,其直徑不宜大于8mm,間距不應大于150mm;網(wǎng)片應配置在梁底和梁側(cè),梁側(cè)的網(wǎng)片鋼筋應延伸至梁高的23處。9.3 93 柱、梁柱節(jié)點及牛腿    2 兩個方向上表層網(wǎng)片鋼筋的截面積均不應小于相應混凝土保護層(圖9215陰影部分)面積的1。 9

28、216 深受彎構件的設計應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G的規(guī)定。93 柱、梁柱節(jié)點及牛腿()柱931 柱中縱向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2 柱中縱向鋼筋的凈間距不應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    3 偏心受壓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時,在柱的側(cè)面上應設置直徑不小于10mm的縱向構造鋼筋,并相應設置復合箍筋或拉筋;    4 圓柱中縱向鋼筋不宜少于8根,不應少于6根,且宜沿周邊均勻布置;&#

29、160;   5 在偏心受壓柱中,垂直于彎矩作用平面的側(cè)面上的縱向受力鋼筋以及軸心受壓柱中各邊的縱向受力鋼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注:水平澆筑的預制柱,縱向鋼筋的最小凈間距可按本規(guī)范第921條關于梁的有關規(guī)定取用。932 柱中的箍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箍筋直徑不應小于d4,且不應小于6mm,d為縱向鋼筋的最大直徑;2 箍筋間距不應大于400mm及構件截面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于15d,d為縱向鋼筋的最小直徑;3 柱及其他受壓構件中的周邊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對圓柱中的箍筋,搭接長度不應小于本規(guī)范第831條規(guī)定的錨固長度,且末端應做成135°彎鉤,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

30、不應小于5d,d為箍筋直徑;4 當柱截面短邊尺寸大于400mm且各邊縱向鋼筋多于3根時,或當柱截面短邊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邊縱向鋼筋多于4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5 柱中全部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大于3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10d,且不應大于200mm。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d為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6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環(huán)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壓承載力計算中考慮間接鋼筋的作用時,箍筋間距不應大于80mm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cor為按箍筋內(nèi)表面確定的核心截面直徑。933 I形截面柱的翼緣厚度不宜小于12

31、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當腹板開孔時,宜在孔洞周邊每邊設置23根直徑不小于8mm的補強鋼筋,每個方向補強鋼筋的截面面積不宜小于該方向被截斷鋼筋的截面面積。    腹板開孔的I形截面柱,當孔的橫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豎向尺寸小于相鄰兩孔之間的凈間距時,柱的剛度可按實腹I形截面柱計算,但在計算承載力時應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當開孔尺寸超過上述規(guī)定時,柱的剛度和承載力應按雙肢柱計算。()梁柱節(jié)點934 梁縱向鋼筋在框架中間層端節(jié)點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上部縱向鋼筋伸入節(jié)點的錨固:  &#

32、160;   1)當采用直線錨固形式時,錨固長度不應小于la,且應伸過柱中心線,伸過的長度不宜小于5d,d為梁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      2)當柱截面尺寸不滿足直線錨固要求時,梁上部縱向鋼筋可采用本規(guī)范第83,3條鋼筋端部加機械錨頭的錨固方式。梁上部縱向鋼筋宜伸至柱外側(cè)縱向鋼筋內(nèi)邊,包括機械錨頭在內(nèi)的水平投影錨固長度不應小于0.4lab(圖934a)。      3)梁上部縱向鋼筋也可采用90°彎折錨固的方式,此時梁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柱外側(cè)縱向鋼筋內(nèi)邊并向節(jié)點內(nèi)

33、彎折,其包含彎弧在內(nèi)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4lab,彎折鋼筋在彎折平面內(nèi)包含彎弧段的投影長度不應小于15d(圖934b)。2 框架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端節(jié)點的錨固:1)當計算中充分利用該鋼筋的抗拉強度時,鋼筋的錨固方式及長度應與上部鋼筋的規(guī)定相同。2)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的強度或僅利用該鋼筋的抗壓強度時,伸入節(jié)點的錨固長度應分別符合本規(guī)范第935條中間節(jié)點梁下部縱向鋼筋錨固的規(guī)定。935 框架中間層中間節(jié)點或連續(xù)梁中間支座,梁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節(jié)點或支座。梁的下部縱向鋼筋宜貫穿節(jié)點或支座。    當必須錨固時,應符合下列錨固要求:  

34、60; 1 當計算中不利用該鋼筋的強度時,其伸入節(jié)點或支座的錨固長度對帶肋鋼筋不小于12d,對光面鋼筋不小于15d,d為鋼筋的最大直徑;    2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壓強度時,鋼筋應按受壓鋼筋錨固在中間節(jié)點或中間支座內(nèi),其直線錨固長度不應小于0.7la;    3 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鋼筋可采用直線方式錨固在節(jié)點或支座內(nèi),錨固長度不應小于鋼筋的受拉錨固長度la(圖935a);    4 當柱截面尺寸不足時,宜按本規(guī)范第934條第1款的規(guī)定采用鋼筋端部加錨頭的機械錨固措施,也可采用90&

35、#176;彎折錨固的方式;    5 鋼筋可在節(jié)點或支座外梁中彎矩較小處設置搭接接頭,搭接長度的起始點至節(jié)點或支座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1.5h0(圖935b)。936 柱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層的中間節(jié)點或端節(jié)點,接頭應設在節(jié)點區(qū)以外。柱縱向鋼筋在頂層中節(jié)點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縱向鋼筋應伸至柱頂,且自梁底算起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la。    2 當截面尺寸不滿足直線錨固要求時,可采用90°彎折錨固措施。此時,包括彎弧在內(nèi)的鋼筋垂直投影錨固長度不應小于0.5lab,在彎折平面內(nèi)包含彎弧段的

36、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d(圖936a)。    3 當截面尺寸不足時,也可采用帶錨頭的機械錨固措施。此時,包含錨頭在內(nèi)的豎向錨固長度不應小于0.5lab(圖936b)。4 當柱頂有現(xiàn)澆樓板且板厚不小于100mm時,柱縱向鋼筋也可向外彎折,彎折后的水平投影長度不宜小于12d。937 頂層端節(jié)點柱外側(cè)縱向鋼筋可彎入梁內(nèi)作梁上部縱向鋼筋;也可將梁上部縱向鋼筋與柱外側(cè)縱向鋼筋在節(jié)點及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采用下列方式:     1 搭接接頭可沿頂層端節(jié)點外側(cè)及梁端頂部布置,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5lab(圖937a)。其中,伸入梁內(nèi)的

37、柱外側(cè)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于其全部面積的65;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cè)鋼筋宜沿節(jié)點頂部伸至柱內(nèi)邊錨固。當柱外側(cè)縱向鋼筋位于柱頂?shù)谝粚訒r,鋼筋伸至柱內(nèi)邊后宜向下彎折不小于8d后截斷(圖937a),d為柱縱向鋼筋的直徑;當柱外側(cè)縱向鋼筋位于柱頂?shù)诙訒r,可不向下彎折。當現(xiàn)澆板厚度不小于100mm時,梁寬范圍以外的柱外側(cè)縱向鋼筋也可伸入現(xiàn)澆板內(nèi),其長度與伸入梁內(nèi)的柱縱向鋼筋相同。2 當柱外側(cè)縱向鋼筋配筋率大于1.2時,伸入梁內(nèi)的柱縱向鋼筋應滿足本條第1款規(guī)定且宜分兩批截斷,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d,d為柱外側(cè)縱向鋼筋的直徑。梁上部縱向鋼筋應伸至節(jié)點外側(cè)并向下彎至梁下邊緣高度位置截斷。 &#

38、160;  3 縱向鋼筋搭接接頭也可沿節(jié)點柱頂外側(cè)直線布置(圖937b),此時,搭接長度自柱頂算起不應小于1.7lab。當梁上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大于1.2時,彎入柱外側(cè)的梁上部縱向鋼筋應滿足本條第1款規(guī)定的搭接長度,且宜分兩批截斷,其截斷點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20d,d為梁上部縱向鋼筋的直徑。    4 當梁的截面高度較大,梁、柱縱向鋼筋相對較小,從梁底算起的直線搭接長度未延伸至柱頂即已滿足1.5lab的要求時,應將搭接長度延伸至柱頂并滿足搭接長度1.7lab的要求;或者從梁底算起的彎折搭接長度未延伸至柱內(nèi)側(cè)邊緣即已滿足1.5lab的要求時,其彎折后包括彎

39、弧在內(nèi)的水平段的長度不應小于15d,d為柱縱向鋼筋的直徑。    5 柱內(nèi)側(cè)縱向鋼筋的錨固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36條關于頂層中節(jié)點的規(guī)定。938 頂層端節(jié)點處梁上部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AS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梁上部縱向鋼筋與柱外側(cè)縱向鋼筋在節(jié)點角部的彎弧內(nèi)半徑,當鋼筋直徑不大于25mm時,不宜小于6d;大于25mm時,不宜小于8d。鋼筋彎弧外的混凝土中應配置防裂、防剝落的構造鋼筋。939 在框架節(jié)點內(nèi)應設置水平箍筋,箍筋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32條柱中箍筋的構造規(guī)定,但間距不宜大于250mm。對四邊均有梁的中間節(jié)點,節(jié)點內(nèi)可只設置沿周邊的矩形箍筋。當頂層端節(jié)點內(nèi)有梁上部縱向鋼筋和

40、柱外側(cè)縱向鋼筋的搭接接頭時,節(jié)點內(nèi)水平箍筋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46條的規(guī)定。()牛 腿9310 對于a不大于h0的柱牛腿(圖9310),其截面尺寸應符合下列要求:9312 沿牛腿頂部配置的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HRB400級或HRB500級熱軋帶肋鋼筋。全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宜沿牛腿外邊緣向下伸入下柱內(nèi)150mm后截斷(圖9310)。    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伸入上柱的錨固長度,當采用直線錨固時不應小于本規(guī)范第831條規(guī)定的受拉鋼筋錨固長度la;當上柱尺寸不足時,鋼筋的錨固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34條梁上部鋼筋在框架中間層端節(jié)點中帶90°彎折的錨固規(guī)定。此時

41、,錨固長度應從上柱內(nèi)邊算起。    承受豎向力所需的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0.20及0.45ftfy,也不宜大于0.60,鋼筋數(shù)量不宜少于4根直徑12mm的鋼筋。    當牛腿設于上柱柱頂時,宜將牛腿對邊的柱外側(cè)縱向受力鋼筋沿柱頂水平彎入牛腿,作為牛腿縱向受拉鋼筋使用。當牛腿頂面縱向受拉鋼筋與牛腿對邊的柱外側(cè)縱向鋼筋分開配置時,牛腿頂面縱向受拉鋼筋應彎入柱外側(cè),并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844條有關鋼筋搭接的規(guī)定。9313 牛腿應設置水平箍筋,箍筋直徑宜為6mm12mm,間距宜為100mm150mm;在上部2h03范圍內(nèi)的箍筋總截面面積不

42、宜小于承受豎向力的受拉鋼筋截面面積的12。9.4 94 墻    當牛腿的剪跨比不小于0.3時,宜設置彎起鋼筋。彎起鋼筋宜采用HRB400級或HRB500級熱軋帶肋鋼筋,并宜使其與集中荷載作用點到牛腿斜邊下端點連線的交點位于牛腿上部l6l2之間的范圍內(nèi),l為該連線的長度(圖9310)。彎起鋼筋截面面積不宜小于承受豎向力的受拉鋼筋截面面積的12,且不宜少于2根直徑12mm的鋼筋??v向受拉鋼筋不得兼作彎起鋼筋。 94 墻941 豎向構件截面長邊、短邊(厚度)比值大于4時,宜按墻的要求進行設計。支撐預制樓(屋面)板的墻,其厚度不宜小于140mm;對剪力墻結構尚不宜小于層

43、高的125,對框架-剪力墻結構尚不宜小于層高的120。當采用預制板時,支承墻的厚度應滿足墻內(nèi)豎向鋼筋貫通的要求。942 厚度大于160mm的墻應配置雙排分布鋼筋網(wǎng);結構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墻,當其厚度不大于160mm時,也宜配置雙排分布鋼筋網(wǎng)。    雙排分布鋼筋網(wǎng)應沿墻的兩個側(cè)面布置,且應采用拉筋連系;拉筋直徑不宜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600mm。943 在平行于墻面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作用下,墻體宜根據(jù)結構分析所得的內(nèi)力和本規(guī)范第62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分別按偏心受壓或偏心受拉進行正截面承載力計算,并按本規(guī)范第63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在集中荷載作用處

44、,尚應按本規(guī)范第66節(jié)進行局部受壓承載力計算。在承載力計算中,剪力墻的翼緣計算寬度可取剪力墻的間距、門窗洞間翼墻的寬度、剪力墻厚度加兩側(cè)各6倍翼墻厚度、剪力墻墻肢總高度的110四者中的最小值。944 墻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300mm。可利用焊接鋼筋網(wǎng)片進行墻內(nèi)配筋。墻中溫度、收縮應力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宜適當提高。 945 對于房屋高度不大于10m且不超過3層的墻,其截面厚度不應小于120mm,其水平與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5。946 墻中配筋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 墻豎向分布鋼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2la。2 墻水平分

45、布鋼筋的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2la。同排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以及上、下相鄰水平分布鋼筋的搭接接頭之間,沿水平方向的凈間距不宜小于500mm。3 墻中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墻端,并向內(nèi)水平彎折10d,d為鋼筋直徑。4 端部有翼墻或轉(zhuǎn)角的墻,內(nèi)墻兩側(cè)和外墻內(nèi)側(cè)的水平分布鋼筋應伸至翼墻或轉(zhuǎn)角外邊,并分別向兩側(cè)水平彎折15d。在轉(zhuǎn)角墻處,外墻外側(cè)的水平分布鋼筋應在墻端外角處彎入翼墻,并與翼墻外側(cè)的水平分布鋼筋搭接。5 帶邊框的墻,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宜分別貫穿柱、梁或錨固在柱、梁內(nèi)。947 墻洞口連梁應沿全長配置箍筋,箍筋直徑不應小于6mm,間距不宜大于150mm。在頂層洞口連梁縱向鋼筋伸入墻內(nèi)的錨固

46、長度范圍內(nèi),應設置間距不大于150mm的箍筋,箍筋直徑宜與跨內(nèi)箍筋直徑相同。同時,門窗洞邊的豎向鋼筋應滿足受拉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9.5 95 疊合構件    墻洞口上、下兩邊的水平鋼筋除應滿足洞口連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的要求外,尚不應少于2根直徑不小于12mm的鋼筋。對于計算分析中可忽略的洞口,洞邊鋼筋截面面積分別不宜小于洞口截斷的水平分布鋼筋總截面面積的一半。縱向鋼筋自洞口邊伸入墻內(nèi)的長度不應小于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 948 剪力墻墻肢兩端應配置豎向受力鋼筋,并與墻內(nèi)的豎向分布鋼筋共同用于墻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每端的豎向受力鋼筋不宜少于4根直徑為12mm或2

47、根直徑為16mm的鋼筋,并宜沿該豎向鋼筋方向配置直徑不小于6mm、間距為250mm的箍筋或拉筋。95 疊合構件()水平疊合構件951 二階段成形的水平疊合受彎構件,當預制構件高度不足全截面高度的40時,施工階段應有可靠的支撐。    施工階段有可靠支撐的疊合受彎構件,可按整體受彎構件設計計算,但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和疊合面受剪承載力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H計算。    施工階段無支撐的疊合受彎構件,應對底部預制構件及澆筑混凝土后的疊合構件按本規(guī)范附錄H的要求進行二階段受力計算。952 混凝土疊合梁、板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疊合梁的疊合層混凝土的厚

48、度不宜小于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預制梁的箍筋應全部伸入疊合層,且各肢伸入疊合層的直線段長度不宜小于10d,d為箍筋直徑。預制梁的頂面應做成凹凸差不小于6mm的粗糙面。2 疊合板的疊合層混凝土厚度不應小于4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25。預制板表面應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mm的粗糙面。承受較大荷載的疊合板以及預應力疊合板,宜在預制底板上設置伸入疊合層的構造鋼筋。953 在既有結構的樓板、屋蓋上澆筑混凝土疊合層的受彎構件,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52條的規(guī)定,并按本規(guī)范第33節(jié)、第37節(jié)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計算。()豎向疊合構件954 由預制構件及后澆混凝土成形的疊合柱和

49、墻,應按施工階段及使用階段的工況分別進行預制構件及整體結構的計算。955 在既有結構柱的周邊或墻的側(cè)面澆筑混凝土而成形的豎向疊合構件,應考慮承載歷史以及施工支頂?shù)那闆r,并按本規(guī)范第33節(jié)、第37節(jié)規(guī)定的原則進行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的承載力計算。956 依托既有結構的豎向疊合柱、墻在使用階段的承載力計算中,應根據(jù)實測結果考慮既有構件部分幾何參數(shù)變化的影響。    豎向疊合柱、墻既有構件部分混凝土、鋼筋的強度設計值按本規(guī)范第373條確定;后澆混凝土部分混凝土、鋼筋的強度應按本規(guī)范第4章的規(guī)定乘以強度利用的折減系數(shù)確定,且宜考慮 施工時支頂?shù)膶嶋H情況適當調(diào)整。957 柱外

50、二次澆筑混凝土層的厚度不應小于6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既有柱的強度。粗糙結合面的凹凸差不應小于6mm,并宜通過植筋、焊接等方法設置界面構造鋼筋。后澆層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4mm;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且不應小于柱內(nèi)相應箍筋的直徑,箍筋間距應與柱內(nèi)相同。9.6 96 裝配式結構    墻外二次澆筑混凝土層的厚度不應小于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既有墻的強度。粗糙結合面的凹凸差應不小于4mm,并宜通過植筋、焊接等方法設置界面構造鋼筋。后澆層中豎向、水平鋼筋直徑不宜小于8mm且不應小于墻中相應鋼筋的直徑。 96 裝配式結構961 裝配式、裝配整體式

51、混凝土結構中各類預制構件及連接構造應按下列原則進行設計:     1 應在結構方案和傳力途徑中確定預制構件的布置及連接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體結構分析和構件及連接設計;    2 預制構件的設計應滿足建筑使用功能,并符合標準化要求;    3 預制構件的連接宜設置在結構受力較小處,且宜便于施工;結構構件之間的連接構造應滿足結構傳遞內(nèi)力的要求;    4 各類預制構件及其連接構造應按從生產(chǎn)、施工到使用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工況進行驗算,對預制非承重構件尚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968條的

52、規(guī)定。962 預制混凝土構件在生產(chǎn)、施工過程中應按實際工況的荷載、計算簡圖、混凝土實體強度進行施工階段驗算。驗算時應將構件自重乘以相應的動力系數(shù):對脫模、翻轉(zhuǎn)、吊裝、運輸時可取1.5,臨時固定時可取1.2。注:動力系數(shù)尚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增減。963 裝配式、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中各類預制構件的連接構造,應便于構件安裝、裝配整體式。對計算時不考慮傳遞內(nèi)力的連接,也應有可靠的固定措施。964 裝配整體式結構中框架梁的縱向受力鋼筋和柱、墻中的豎向受力鋼筋宜采用機械連接、焊接等形式;板、墻等構件中的受力鋼筋可采用搭接連接形式;混凝土接合面應進行粗糙處理或做成齒槽;拼接處應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預制構件的混凝土灌縫。    裝配整體式結構的梁柱節(jié)點處,柱的縱向鋼筋應貫穿節(jié)點;梁的縱向鋼筋應滿足本規(guī)范第93節(jié)的錨固要求。    當柱采用裝配式榫式接頭時,接頭附近區(qū)段內(nèi)截面的軸心受壓承載力宜為該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