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ⅴ人教新課標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方案_第1頁
高中語文必修ⅴ人教新課標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方案_第2頁
高中語文必修ⅴ人教新課標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方案_第3頁
高中語文必修ⅴ人教新課標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方案_第4頁
高中語文必修ⅴ人教新課標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高中語文必修人教新課標第三單元教學設計方案一、教材分析:這個單元編選了咬文嚼字、說“木葉”和談中國詩三篇文章,體裁屬于文藝評論和隨筆,題材設計探討藝術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和審美現(xiàn)象,或議論中國詩歌這一體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談文學創(chuàng)作,全文貫穿著作者的一個總的指導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作者通過對每一實例的咀嚼,領悟到不同文字所蘊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從而啟迪讀者在文字運用上,“必須有一個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態(tài)度。學習本文,要注意借鑒吸收本文嚴謹?shù)恼撟C結構和多樣的論證方法的使用,培養(yǎng)自己“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煉與吻合”的精神。

2、 說“木葉”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入手,以深厚的學識與豐富的想象力,對是“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木”所形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使我們對古詩詞中藝術的精妙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 談中國詩是議論中國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的。作者在中外詩歌的比較中,分析中國詩的特征:從詩的發(fā)展順序來說,中國詩與外國詩剛好相反;揭示出中國詩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等重要特點。通過本文的學習,對詩歌語言暗示性的解讀,能使學生對我國詩歌的鑒賞提升一個理論高度。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學作品,形成了一些

3、文學常識和文學理論知識,因此閱讀和理解文藝評論和隨筆,提升思想境界和鑒賞水平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要由現(xiàn)象抽象到理論,這是比較難的,需要教學上引導恰當,實現(xiàn)目標。三、單元教學目標: 1、體會文藝評論和隨筆的寫法特點,積累知識,學習寫文藝評論和隨筆2、學習論證類文章形象性的寫法。3、培養(yǎng)咬文嚼字的讀書、寫文的習慣。4、體驗語言文字的微妙,養(yǎng)成一種一字不放松的謹嚴精神,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體 會語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關系,體驗文藝作品體現(xiàn)的深刻意義。5、嘗試品味不同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對感情抒發(fā)的作用。四、教學策略:從高考的角度出發(fā),學習本單元,我認為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體裁特征。文藝評論

4、和文化隨筆在文章結構上是相同的,在寫法上是相似的,都 是先提出一個論點后用充分的論據(jù)證明自己的論點。只不過文藝評論和文化隨筆的角度 是文學作品、文化現(xiàn)象、文學流派等而已。理解文藝評論和文化隨筆就要把握文章的論 點、論據(jù)和論證:論點就是作者對論證的問題所持的觀點或主張,論據(jù)就是論證文章 觀點的實例、事理等,而論證指文章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 。 2、把握文章結構。文章結構是指對語言材料的組織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 現(xiàn)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和脈絡 實際是一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要求圍繞一個中心點,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淺及深,從一個方面到更

5、多方面沿著一個中心線索,把要表達得分思想內容組織成 一個嚴密的整體 。3、歸納概括中心。所謂歸納概括,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對具體內容能加以概括、 對抽象內容加以闡述、對含蓄內容加以解說等。歸納內容要點考察的是在閱讀理解 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分析、整理能力。4、分析觀點態(tài)度。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表達,因文體不同風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響而 有所差別。或明示,直接表明觀點態(tài)度;或暗示,如取譬設喻 ,含蓄委婉地抒發(fā)感 情傾向;或集中議論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見于字里行間,若隱若現(xiàn)。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5、評判材料觀點。對課文所使用的材料和表達的觀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 發(fā)

6、、辨析和質疑。因為作者的文章表達的個人的理解,即便是不被社會認可的觀點 也可以說自己的理解。五、課時安排 咬文嚼字 2課時說“木葉” 1課時 談中國詩 1課時 咬文嚼字教案設計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語言是文學的基本材料,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需要鑄造。本課作者朱光潛先生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字上的推敲,實際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的閱讀寫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既有理論上的點撥,又有示例上的闡述說明,同時不乏趣味性。 2、教學對象分析     學

7、習語文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涉及表達交流運用諸方面。據(jù)平時了解,學生的閱讀面不是很廣,寫作上基本表達還行,流暢度上沒有太大問題。至于語言的推敲錘煉、表達技巧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需要增強“咬文嚼字”的意識,需要培養(yǎng)一種謹嚴的精神。不管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都應對他們理論和實踐上的引導,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義,及其作者的解釋。 2、了解字詞的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煉字也是錘煉思想感情。 3、提高速讀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對文章分析評價,借鑒其由表及里的藝術手法。培養(yǎng)正確運用語言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8、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文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對應融合。    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及認識評價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難點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據(jù)文章觀點及內容獲得閱讀和寫作上的啟示。 四、設計思路 1、教法構想        列舉古代一些煉字的例子引入課文,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觀點,重視討論解決問題,過程中應注意一步

9、步引導。    為全面理解文意,設計對比閱讀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從不同    角度看問題。 2、學法指導        重視課前預習,理解文章基本觀點。課堂上學生集體討論,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重難點方面作適當點撥。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思考兩種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學實施 1、課前準備  課文朗誦音頻、錄音放音機、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學過程  (安排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溫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潛概況 2、重點字詞讀

10、音釋義 3、文章的整體思路及論證方法 4、引入新課(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加深理解) (二)繼續(xù)探討課文,解決重難點 1、朱光潛對“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結合題李凝幽居的意境,談談你的理解。 (討論后師總結)作者的分析評論就是獨立思考,言之有據(jù)。他認為“敲”比“推”好,同學們也應有自己的看法。適合當時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學習方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恰當?shù)摹?2、理解字的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 ( 1 )從文段中歸納兩種意義的區(qū)別 (2)體會蘇軾“天上小團月”的妙處     (學生品味討論,師總結)用“小龍團”只能體現(xiàn)出其與眾不同或絕非凡

11、品,而用“小團月”卻能很好地傳達出一種特殊的讓人心曠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兩者是不同的。同學們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妙處。 (3)小練習: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藍田日暖玉生煙”是藍田燃燒使玉石俱焚產(chǎn)生煙霧引起的聯(lián)想。 B.字的聯(lián)想意義因帶上主觀色彩而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變化莫測。 C.科學的文字其意義需要精確,說明科學不需要聯(lián)想甚至排斥聯(lián)想。 D.詩文中的字難以控制是因為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離。 (A、C兩項不符合,曲解了東坡之意) 3、探討第七段,完成思考題。 (1)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套板反應”是指什么?為什么說它和創(chuàng)

12、作的動機是“仇敵”? (學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應”的示例,看它們有怎樣的共性。教師步步引導,再舉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啟發(fā)學生反省自己在寫作中有沒有同類現(xiàn)象,或者自己所看的報刊雜志類有沒有同樣的問題。)  “套板反應”本是文藝心理學上的術語,文中是指運用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時,常常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人們也就安于這些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提到才高學深便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等?!疤装宸磻笔谷税灿谔渍Z濫調,沒有新奇的意味,從而束縛了語言的創(chuàng)新,也束縛了思想情感的鮮活表現(xiàn),而創(chuàng)作的動機就是要創(chuàng)新,要追求新的內容,新的表達,它們可以說是格格

13、不入的,形象地說是“仇敵”。 (注意: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寫作要創(chuàng)新,并不是全盤否定舊的東西,它強調的是不能安于套語濫調。比如一些典故成語等,有著豐厚的文化意蘊,適當?shù)剡\用亦能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學生活動:舉例說明“套板反應”的危害。 (三)從整體上理解全文,并擴展。 1、主要觀點:無論閱讀或寫作,都應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潛對咬文嚼字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 (主要是總結全文,仍要先強調“咬文嚼字”的成語意義及本文意義。) 本文認為在閱讀和寫作中應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們要克服“套板反應”,運用文字時

14、切實體會思想感情,運用準確的文字,不能用俗濫的語言表達俗濫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謹嚴的精神,文中通過許多例子說明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3、學生活動:學習本文,你對咬文嚼字持什么態(tài)度? (開放性討論,完全可以見仁見智) (四)對比閱讀理解: 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與本文不同的主張,說讀書不要固執(zhí),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同? (結合課后習題的閱讀資料,先由學生說,師最后總結)  &

15、#160;  朱光潛與馬南邨的不同見解,緣于講的是不同的問題。朱光潛所說的咬文嚼字,是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說的是精讀,精讀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馬南邨說的是博覽群書應注意的一點,不要太精細和固執(zhí),是泛讀。這種方法的讀書,力求廣博,只求“觀其大略”,有所會意,積累多了,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他們說的是兩回事,都不失為有益的教誨,我們要從中吸取有益的東西,指導我們的實踐。 (五)課堂延伸與課后作業(yè) 1、關注語文,咬文嚼字: (1)比較不同表達的不同效果       

16、                                                  

17、                                                  

18、                                                  

19、                                                  

20、                                                  

21、                                                  

22、                  這兩句話要說的內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陳述句,B句采用了反問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感情色彩,增強了贊美的語氣。   (2)體會字的選用               句中“瀉”字,既寫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凈,又與“流水”相配合,加強了流動感,更重要

23、的是,襯托出了作者希望通過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擺脫內心苦惱的思想感情。 2、課外作業(yè)  (1)對咬文嚼字的內容進行“咬文嚼字”   (注重個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號中文字的運用        A.(忍)看朋輩成新鬼        B.紅杏枝頭春意(鬧)        C.云破月來花(弄)影   

24、0;    D.羌笛何須(怨)楊柳             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    

25、0;                                                  

26、60;         文字關系著思想情感     文字增減       動文字即動情感                          

27、                                                   

28、;      不同字眼                                            

29、                                                   

30、;善用  意蘊豐富                                         文字的兩種意義:直指意義、聯(lián)想意義     

31、60;                                                  &#

32、160;                                                 濫用

33、  套板反應                                                &

34、#160;                                              說“木葉”教案設計教學目的 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

35、的意蘊,了解古詩中有些意象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培養(yǎng)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2、體味詩歌中意象所表現(xiàn)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提高詩歌賞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層次關系,理解課文內容。 2、 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本單元我們學習了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評從前做詩文的人安于套語濫調時說:“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逼鋵?,這“柳岸灞橋”蘊含著我們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 多媒體燈片顯示: 柳岸

36、灞橋灞橋,又作“霸橋”,在長安東,漢代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采薇)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唐鄭谷柳)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頭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唐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雨霖鈴) 寄謝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元王實甫西廂記 這些詩都寫別離,又都寫了楊柳。這“柳”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先人寄寓離別之情的一個載體了。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還有哪些意蘊幽遠的意象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章,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板書課題:說“木葉” 二、指導閱

37、讀13段,逐段理解大意 問題設計: 1、第一段引用4位詩人的詩句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說明“木葉”是詩人鐘愛的形象,引入話題。 2、第二段提了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集中起來是一個什么問題? 明確:提了5個問題,集中起來是:為什么古詩中少見“樹葉”,多用“木葉”呢? 3、 第三段說“木葉”與“樹葉”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別。形象上的差別關鍵在哪里? 明確:關鍵在一個“木”字。 4、 這三段是如何聯(lián)系起來的? 明確:引入話題層層質疑(提出問題)  (以上問題的設計,是希望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究文章的大意和各段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板書設計 木葉詩人鐘愛   

38、60;        (引題) 引論     少見“樹葉”,多用“木葉”   (質疑)          形象有別“木”          (探究)         &#

39、160;                                三、學生自讀46段 1、思考:“木”有哪些藝術特征? 明確:首先,“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木”比“樹”更顯得“空闊”、“單純”,“它仿佛本身

40、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的原因,就是“木”的形象的聯(lián)想暗示性。“木”“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的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 其次,“木”具有“暗示的顏色性”。木“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2、內容小結 我們從“木”這一形象的藝術特征分析中可以了解,“木”的形象引人聯(lián)想,它所暗示的顏色性又具有著某種情感意味,因此古代的詩人在秋風瑟瑟的季節(jié)里鐘愛這一形象。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里的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物象與意趣結合。當詩人將某一客觀事物寫入作品之中

41、,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時,它就成為詩歌的意象。由于詩人反復運用這一意象,它便逐漸形成了一種穩(wěn)定的意趣,具有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 延伸理解:學生自由討論,說說各自所了解的其它意象。 (梅、蘭、松、竹、菊、云、杜鵑、鷓鴣) 板書設計                      1、暗示“落葉” (形象聯(lián)想) 本論:“木”的特征   

42、60;                                 意象                 

43、     2、暗示的顏色性 (情感意味) 四、學生齊讀第七段,明確: 板書 結論:“樹葉”“木葉”,一字千里。 五、探究閱讀(多媒體顯示) 1、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他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讀下面兩首詩,體會詩中“梅”所表現(xiàn)的意趣。 梅花                      

44、         梅花絕句 王安石                                  陸游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

45、#160;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解讀參考:在我國詩歌中,“梅”是詩人喜歡歌詠的對象之一。王詩表現(xiàn)了梅花“凌寒獨自開”的高貴品格,陸詩寫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風,紛繁似雪,遍開山中。我國古代把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是高貴圣潔的象征,兩首詩所歌詠的“梅”的意象表現(xiàn)的就是我國這種傳統(tǒng)文化精神。 2、同樣的意象,在不

46、同的語境中表達的思想情感也許不盡相同。下面兩首詞中“梅”這一意象表達的感情就有差別,請欣賞: 卜算子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簡析參考:陸游表達的是“寂寞開無主”的無奈、“黃昏獨自愁”的凄涼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澤東的詞與陸游的詞題、調相同,意境卻截然不同,毛詞巧妙地把陸游詞中對梅花不幸遭遇的傾訴和孤芳自賞的表露化為對她達觀堅定的描述和高貴純潔的贊頌,詞中洋溢著

47、超越時空的壯美,豪放樂觀,振奮人心。 3、課外作業(yè) 古代詩歌中,類似“梅”的意象不勝枚舉,如竹、松、草、柳等等。請同學們搜集、梳理這些意象,摘錄在筆記本里,甚至可以編撰一本中國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辭典。談中國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國詩

48、歌與西方詩歌的異同。        能力目標        1.熟知中國詩歌特點,提高解讀詩歌的能力。        2.掌握比較研究的方法,并學會借此研究其他文學現(xiàn)象。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熱愛生活,熱愛詩,熱

49、愛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教學重點        1.從段落構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構思的巧妙之處。        2.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含義深刻的語言,品味作者用語之機巧。        教學難點        1.分析文章以綜合為綱,以

50、比較為網(wǎng)的行文布局的特點。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學方法        1.反復誦讀,了解大概。本文寫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詞造句、行文布局、佳構機巧、言語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復吟誦。        2.串通文義,學習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結構。此文結構最大的特點在于開篇

51、立論,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后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失良機,隨時比較,廣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別具風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義。理解本文的另一要點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細琢;特別是文中生動奇巧的妙言妙語,要用心揣摩體會。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

52、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不少詩歌,大家能背幾首嗎?(學生試背三兩首)那么,這些詩歌有怎樣的特點呢?(學生自由發(fā)言:語言的形象性、凝練性,結構的跳躍性等)如果要更進一步了解詩的特點,那么我們就聽聽學貫中西的錢鐘書先生是怎樣說的。(板書課

53、題談中國詩)        二、作者簡介        出示投影:        錢鐘書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無錫,1933年清華大學外文系畢業(yè),1935年赴牛津大學攻讀,獲B.Litt.(Oxon)學位。后又至巴黎大學研究法國文學。歸國后,曾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教授,國立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學外語系教授,中央圖書館外文部總編纂等。解放后,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1953年轉任

54、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新時期又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院特邀顧問,還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shù)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里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于一體,見解精辟獨到。解放后,錢先生出版有宋

55、詩選管錐篇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注釋上都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guī)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shù)年U述。管錐篇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予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數(shù)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      

56、;  三、整體感知,把握文意        1.學生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論詩的根本立場。        第二部分(第2段),從整體上論述了中國詩的一般發(fā)展特點及其規(guī)律。    

57、;    第三部分(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別處也曾詳細說明貴國愛倫坡的詩法所產(chǎn)生的純粹詩,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重點論述中國詩的各個特點。這部分又分三層:        第一層(自“貴國愛倫坡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從詩的篇幅上進行論述:中國詩的特點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則是由于韻律的要求。        第二層(自“-一位中國詩人說”至“深摯于涕淚和

58、嘆息的靜默”),論述中國詩的意韻之美一一“言有盡而意無窮”,且富于暗示。        第三層(自“西洋瀆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輕淡”至“我們詩里幾千年前早有了”),通過對比的方式具體論述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的風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們講,中國詩”至“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覺得甜蜜的家鄉(xiāng)困遠征增添了甜蜜”),論述中國詩的總體特色,并且啟示人們,論詩必須根據(jù)本國文化根基,只有這樣才全面科學。    

59、0;   2學生準確篩選有關段落中的信息,用恰當?shù)恼Z言概括中國詩的特征。        學生思考后,明確:與西方詩歌相比較,中國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國詩講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第二,中國詩講求篇幅短小,“詩體”配適“詩心”的需要。     

60、0;  第三,中國詩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        3學生分組時論本文行文的特點要求舉例說明。        明確: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為綱,以比較為網(wǎng),中外相容,古今兼顧,且處處都設機巧,讓讀者回味無窮。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

61、國詩的一般印象呢”,錢鐘書巧妙地設下一個“陷阱”。他告訴我們,要用這樣的問題來提問是不合適的。只有在具有居高臨遠的觀點和將中外詩進行對比的情況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結論。并且告訴讀者,這種方法即是比較文學的方法。不多的幾句話,就把基本觀點和原則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個論述幾乎都包藏著對比和綜合。        如中國詩的發(fā)展史問題,就由伏爾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談中國詩的篇幅,則以愛倫坡的話立論。不僅指出了中國濤的特點及其原因,還指出了中國詩的特殊之處: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