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_第1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_第2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_第3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_第4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三維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為體現(xiàn)這一理念,新的語文“課程目標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怎樣來認識三維教學目標,又如何將其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這里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所謂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了更好的落實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做到:  (1)教學目標有新突破,更加關注學生的

2、學習過程及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科學、全面地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發(fā)展的基本出發(fā)點。   (2)教師努力營造讓學生愛學、樂學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教師能密切聯(lián)系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語文。   (3)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力圖給學生提供“再創(chuàng)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語文知識通過生活化的語言,轉化成語文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去學習、去領悟。    有效的語文教學,就是經過教學,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獲得進步與發(fā)展,使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并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實行

3、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主體參與的有效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定論。重要的是怎樣引導學生有效參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1、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的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    2、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要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3、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

4、。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的自己的任務。    4、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    (二)教學目標的具體化三維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才便于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    1、教學對象;    2、學生的行為;    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guī)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

5、準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   當前,課改正在全國蓬勃地展開,激烈的碰撞最后演變?yōu)閹讓τ^念的對決,也成為檢驗新舊課程的分水嶺,那就是:課堂到底是關注學科抑或是關注人?是重結論抑或是過程?是問題性教學抑或是問題教學?下面我就這三個問題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第一、關注學科的人文性。    充滿人文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我認為: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而不僅僅是優(yōu)秀教師展示授課技巧的表演場所;應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奇跡、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

6、160;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志,沒有人會被無情打擊,更沒有人會受到“法庭”式的審判;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那么就是:煥發(fā)出生命活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也就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數(shù)學課堂。    我們說,一個平凡的老師,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就可以展開如此富有詩意的課

7、堂圖景。新課程的理想課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條件是教師全身心的投入傾注出滿腔的愛。因而,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我們將看到這樣的景象:即使是知識、技能的傳授,也融入了師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也充滿了美麗的想像,有時還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氣息和生命詩意的教學內容了。因此,這樣的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人生中美好的記憶,都是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贊訶夫說過這么一句話:“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 伴隨知識的獲得,他是變得越來越有同情心和愛心,越來越有責任感,還是反過來,越來越沒有教養(yǎng)、同情心、愛心?所以現(xiàn)在新課程講三大目

8、標體系,講培養(yǎng)人,淡化學科意識,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一)結論與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更關注教與學的過程,強化體驗。體驗是教學過程的顯著特征,是達成“三維”教學目標整合的介質。如果沒有過程的體驗,知識與能力將停留于記憶性層面,學生很難有對方法的感知,更難有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領悟,這樣的結果則是教育的失敗。要強化體驗必須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學生對問題的獨特闡釋和創(chuàng)新理解,相信學生的自我經驗,肯定學生的自求自得。 

9、   結論跟過程可以說是教學過程中一對非常核心的關系。傳統(tǒng)上基本是重結論的,它有過程,但它是從屬服務于這個結論的。只有結論才是目標。新課程非常強調過程,認為過程本身就可以是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標在闡述目標時就是讓學生去經歷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嘗試一下,這本身就是目標,不是說你嘗試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才是目標。過程本身就是目標。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表征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征該學科的探究結果。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

10、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經過一系列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想象、操作、觀察、體驗,不經過一系列非常豐富的過程,那么這個結論的獲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義。這個過程變得比結論還更重要?,F(xiàn)在我們提倡研究性學習,實際從小學就開始要求,不要說小學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研究,它得出的結論可能十九世紀就己經達到了,但你能說這個沒意義嗎?但是這個研究過程對個人的素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你要小學生就開始研究性學習,就要成為小發(fā)明家、小創(chuàng)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獲取這么一個研究意識,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養(yǎng)。    從教學的角度講,重結論、輕過

11、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lián)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評判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12、,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二)、體驗學習    “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chuàng)造與體驗來學習。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中的體驗是學生個體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學習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態(tài)度。

13、當然,強調個性尊重差異,并不表示對學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體會更加深刻,情感更加豐富。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新課程認為,教師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fā)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

14、,學生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傊瑔栴}意識是學生進行學習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 著名教育家、原復旦大學校長、

15、現(xiàn)被聘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第一位華人校長的楊福家教授說得好:“什么叫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而不是學習答問題。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懂得怎樣去問問題,怎樣去掌握知識,就等于給了他一把鑰匙,就能夠自己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160; 創(chuàng)造性并不神秘。這種求異思維的沖動和能力,可以說是人人都有的、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是人生下來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天然保障。它與人的智力水平并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lián)系。    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問題意識是怎么日益萎縮的?當小孩開始學會說話以后,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什么?那是什

16、么?”無窮無盡的問題。當你回答了他的問題,他接下來就是新的問題?“為什么?”“沒有什么為什么?!边@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家長對孩子的回答?!澳菫槭裁礇]有什么為什么?”家長以為可以搪塞過去了,不料引來了更大的麻煩?!澳汩L大了就知道了?!?#160;   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我把這種教育稱為“去問題教育”。而美國人卻不這樣理解教育,他們認為:學生總是充滿好奇和疑問的,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帶著滿腦子的問題。老師在回答他們問題的過程中,有意通過情景、故事、疑問、破綻等激發(fā)學生更多的問題。老師的回答使學生產生更加多的問題,最后老師不得不“投降”:“你們的問題我已經回答不了了,我的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