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二教案Word版_第1頁
2010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二教案Word版_第2頁
2010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二教案Word版_第3頁
2010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二教案Word版_第4頁
2010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二教案Word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2010高考語文二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二教案文言文閱讀(史傳體)史傳體的古文,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在近些年考查熱度降溫的情況下,仍占有較高的比例。09年高考18套卷子中,10套卷子均考察了史傳體的古文。因此高三學(xué)生在備考時,要做好史傳體古文的備考準(zhǔn)備。2009年高考考綱對此考點的要求是:2.理解 B(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3.分析綜

2、合 C(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整理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文言文閱讀這七條具體要求在高考命題中,側(cè)重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篩選提取信息、歸納概括內(nèi)容、分析概括整理的觀點態(tài)度。前者是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則是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這些具體要求應(yīng)該說都是閱讀淺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條件。一、如何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

3、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xí)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dāng)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考試大綱中“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這一考點在近幾年高考中雖未單獨設(shè)題,但其知識點遍布文章,閱讀理解時許多句子涉及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文言的閱讀過程中,如果對古漢語中一些句式特點,尤其是像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比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會造成閱讀的困難和翻譯句子的不準(zhǔn)確。因此,對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同的句式的理

4、解,應(yīng)該有足夠的認識,這是語文復(fù)習(xí),特別是復(fù)習(xí)文言文句子的翻譯時不可忽視的一個考點。二、歸納內(nèi)容要點 概括中心意思 “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它要求學(xué)生全面準(zhǔn)確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論述道理進行綜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這種考查應(yīng)用性、綜合性強。 考查時,一般涉及以下幾點:(1)某個論點的依據(jù);(2)某種現(xiàn)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3)某件事發(fā)生的原因,發(fā)展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4)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皻w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它要求學(xué)生全面準(zhǔn)確地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并對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論述道理進行綜

5、合性分析、判斷,進而推理概括。這種考查應(yīng)用性、綜合性強。 考查時,一般涉及以下幾點:(1)某個論點的依據(jù);(2)某種現(xiàn)象的內(nèi)在本質(zhì);(3)某件事發(fā)生的原因,發(fā)展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4)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一 判斷句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6、;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7、60;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8、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9、0;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10、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

11、”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迸袛嗑渲?,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

12、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zhàn)國策齊策)       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保ǔ啾谥畱?zhàn))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  二 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被動

13、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14、60;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15、。(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保ù鹚抉R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16、;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5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ㄙY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

17、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160;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160;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摹?#16

18、0; 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夫戰(zhàn),勇也氣。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保H藺相如列傳)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19、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   “賜之(以)彘肩。”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譯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5.修飾語和中心詞的

20、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四 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一) 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p>

21、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22、160;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23、60;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東鄉(xiāng)坐?!?#160;  4、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24、60; 惟你是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 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    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

25、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

26、#160;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 狀語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27、60;  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勸學(xué)荀子   (四)主語后置: (主謂倒裝 )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 固定

28、句式  1"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jié)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2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29、  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  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3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么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xué)荀子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里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30、0;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狈蜃又^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9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dāng)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31、,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10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11豈哉(乎)、獨哉    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難道 (陳涉世家)  12與其孰若、與其寧 

32、   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dāng)于“與其寧可”  13"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33、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詞類活用一 名詞的活用(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愚溪詩說)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虎丘記)巒壑競秀,最可觴客。(虎丘記)副詞常用在動詞之前,所以副詞后面的名詞用作動詞。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種樹郭橐駝傳)賓語常用在動詞之后,所以名詞用在賓語之前,而別無動詞時,就活用為動詞。范曾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補語常用在動詞之后,所以名詞用在補語之前,而別無動詞時,就活用為動詞。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燭之武退秦師)能愿動詞常用在動詞之前,所以名詞在能愿動詞之后,而又別

34、無動詞時,就活用為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連詞“而”后的方位名詞,用作動詞。旋見一白酋督印度卒約百人,英將也,馳而前。(馮婉貞)(二)名詞的使動用法?;钣脼橛小笆篂椤币馑嫉膭釉~??v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jì))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3.名詞的意動用法?;钣脼橛小耙詾椤币馑嫉膭釉~。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信陵君竊符救趙)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說)(四)名詞直接作狀語。有多方面的修飾作用。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表示比喻)檀板丘積,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表示對待的態(tài)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處所)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狼表示方法)良庖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