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綜合實踐 野外生存技巧_第1頁
六年級綜合實踐 野外生存技巧_第2頁
六年級綜合實踐 野外生存技巧_第3頁
六年級綜合實踐 野外生存技巧_第4頁
六年級綜合實踐 野外生存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一、工具類的制作方法 俗話說:手巧不如家什妙。沒有工具必然給野外生存帶來很大的難度。在被迫進行野外生存時,利用周圍的條件制作一些基本的生存工具是十分必要的。而這些工具完全是在沒有機器和任何輔助工具的條件下制作出來的,僅僅從這一點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 制作方法是:把選中的石頭豎立放置,用另一塊石頭在本來就比較薄的石刃上連續(xù)輕輕擊打,直至打出比較鋒利的邊緣,然后再在其他石頭上磨光。 石器制好后,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為它們裝上手柄,改造成石斧、標槍等砍伐、狩獵、防御工具。一個好用的石器工具往往要經(jīng)過幾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失敗才能夠成功。如果你幸運的話,被砸碎的花崗巖有時會自然裂成一個有鋒利邊

2、緣的石片。 把木頭燒成一段兒,兩邊用石頭把炭化的部分砍掉,然后就在這塊木頭段上點一小堆炭火,待碳火把中間部分燒糊后,用石頭挖掉燒糊的部分,重復幾次后,木頭中間就出現(xiàn)了一個凹坑,經(jīng)過修理后,你可以根據(jù)它的形狀和用途把它命名為碗或盆。兩根小木棍兒,就是現(xiàn)成的筷子;一根先端有叉的棍子就是一把捕蛇的蛇叉;兩根小蛇叉對齊,后端磨平并捆綁在一起,就是一個用來加炭火或熱石頭的火鉗子(夾子);一根質(zhì)量較重的木棍在粗頭磨出鋒利的尖,就是一桿標槍。 如果你進行野外生存的地方正好有,你可以試試用這些蒙古土燒制容器,先用水將蒙古土和勻,像小時候捏泥玩具那樣捏成鍋盆狀,然后晾干(),再放在火里燒,經(jīng)過反復實驗也許就燒成

3、了一個不漏水的容器,甚至可以煮東西吃。 有竹子的地方可以用竹子做弓胎,沒有竹子的地方可以選擇彈性比較好、韌性比較大的木頭(棟樹、樣樹、水辣、曲柳等)做弓胎。弓弦最好是動物肌腱或麻類植物搓捻成的麻繩。 箭桿用筆直堅硬的木棍,越重越好;箭頭可以用皂角樹上的大型皮刺、磨尖的動物脅骨,罐頭盒上的馬口鐵卷成錐形筒套在箭桿上也是非常好的箭頭。箭領可以利用各種猛禽、烏鴉、野雞等大型鳥類的羽毛。 找一個樹杈做弓把,用內(nèi)衣上的彈性材料做弓弦,再找一塊厚布放在后面用來包裹石籽兒就行了。彈弓不僅可以打鳥,同樣可以打小型動物和漂浮在水面上的魚。由于意外而被滯留在野外的人一般都不會準備太多的衣服,到了晚上或者是遇到變天

4、的時候,保暖就成了最突出的問題。如果是長期被困在野外,有時甚至還需要制作越冬的衣服。 如果是旅行中被困在野外,又趕上寒冷的天氣,而且又不能披上什么東西躲在某個地方,旅行袋或車里的 1.浴巾背心:如果浴巾夠大,可以把浴巾中央開一個口,然后對折起來,并把兩邊縫上。 注意:開口應該適合自己頭部大小,并在中間稍向一邊偏3厘米;縫合時,要留出手臂的位置,下擺處應該留出開氣兒。 2.毛毯袍:毛毯袍的制作方法與浴巾背心原理相同,只是不用縫合,而是系上帶子。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都應該被充分利用,很多時候,即使是將就也比什么也沒有強。 選擇柔軟的樹皮(如果樹皮太硬,可以選用靠近木質(zhì)部的那層)

5、,按照瓦片的排列方式,用植物纖維縫在一起,沒有針時,可以用樹枝先扎個眼兒,再穿進植物纖維。后面可用整塊樹皮,前面的要做成兩個襟,便于穿著,在肩膀處的樹皮應該有一定的傾斜角度。 制作樹皮衣的材料最好是榆樹內(nèi)皮、柳樹內(nèi)皮、黃菠蘿內(nèi)皮和北方的樺樹皮。也可以用來制作衣服。 現(xiàn)代人在進行野外生存時也不妨學習原始人的方法,在獲得野獸后,用野獸的皮制作一件獸皮衣。根據(jù)獸皮的大小決定裁剪方式,多余部分裁下來,欠缺的地方補上去。一般大小的黃羊、貓子、鹿子等正好可以做一個背心,稍微小一點的獸皮可以用兩張做一個背心,多余的四肢可以裁剪下來,補在欠缺的地方。野兔皮可以制作護膝、帽子,甚至鞋,四張野兔皮還可以縫制一個坎

6、肩兒。為了制作方便和增加使用效果,盡量選擇較長的植株。 要使蓑衣結實、耐用,應該選擇麻類植物纖維捻成的細繩用來捆綁。步驟如下: 1.先在材料上按照自己腳的大小畫出一個鞋底兒,再把材料裁剪成長凸字形,并在兩邊和后面裁剪出四個V形開口。 2.把腳放在材料上,窩上兩邊的鞋幫,并感覺腳在里面是否合適,確定合適量后,用植物纖維(各種細線都可以)把鞋幫固定。 3.使鞋幫后面重合,并窩起前后兩片材料,這個步驟同樣需要腳在上面實驗。 4.將所有的裁剪時留下的縫頭縫合好,沒有線可以利用植物纖維和動物肌腱,扎孔的針可以用植物上的皮刺(刺槐、皂角、山里紅),或磨尖的骨儒、樹枝代替。最后穿上鞋帶兒。 5.為了耐磨,可

7、以在鞋底兒上固定草鞋底或使用雙層材料。 制作繩子的原料以麻類植物最佳,在化學纖維被發(fā)明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是利用麻類植物和動物肌脆來編制繩子的。 除了以外,(靠近木質(zhì)部的柔軟部分)、(葉子細長的種類)、等也可利用。如果是受力小的普通捆扎,也可以用來制作繩子。 在選擇制繩原料前,先試試纖維的拉力很有必要,在單束纖維不易拉斷情況下,搓出繩子就會有很強的拉力。將適當粗細的纖維折過來,變成兩股,在固定先端的情況下,將兩股纖維向同一方向搓捻,然后松開先端,則纖維在回力的作用下,自然就擰在一起。 想得到較長的繩子,就要不斷續(xù)加纖維。為了使繩子結實,續(xù)加纖維時應該注意不要在兩股纖維在同一個位置續(xù)加纖維,至少應

8、錯開1015厘米,并把纖維擰緊??吹竭^小姑娘編辮子的讀者都應該懂得這種方法。把纖維固定在樹枝上(能方便固定的地方都可以),并把纖維平均三等分,三股纖維等間隔地一股壓一股,最終就能得到一根理想的繩予。 為了使繩子結實,在編結過程中應該盡量把纖維拉緊,并注意把每股纖維的接頭錯開。 草鞋在我國有著光榮的歷史,不僅我們的祖先有穿草鞋的習慣,紅軍、八路軍、新四軍都是穿著草鞋行軍打仗的。學習老紅軍的方法編制一個草鞋,既不怕淋雨也不怕過河,走在巖石上,草質(zhì)鞋底還有防滑的功能。 編結草鞋工藝并不復雜,只要有耐心,不斷嘗試,很快就能掌握。 先用草莖搓一條細繩,然后把這根草繩來回折成六股,每股的長度要與自己的腳相

9、適應,以這六股草繩為“綱”,用另一根擰得不是很緊的草繩在上面來回穿插編結,并預留出穿鞋帶兒的“耳朵”和拇趾與食趾之間的立柱。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許多柳編產(chǎn)品。在野外,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門古老的手藝,制出有利于野外生存的用品,如捕魚籠、捕鳥筐、安全帽等。 柳編技術最難掌握的是打底兒和收口,下面介紹的是最基本的柳編方法:將16根枝條平均分成4組,交叉成米字,用韌性比較好的枝條在米字上環(huán)形纏繞,并上下交叉。在打底兒最初的幾圈編好后,繼續(xù)將每組的4根枝條兩分,形成每組2根,共8組,并繼續(xù)用韌性比較好的校做環(huán)形纏繞,并上下交叉(即從2根枝條上面經(jīng)過后,便鉆到相鄰2根枝條的下面,以此類推)。 根據(jù)打底枝

10、條的粗細和筐徑大小決定是否繼續(xù)分莛兒(每1根一組)或添加莛條。當筐底編好后,要在適當?shù)牡胤桨衙總€莛兒窩起來,使其豎立,并在豎立的莛上編好筐腹。當筐(簍)腹編好后,把莛兒窩倒,并編向一側的莛上,大約經(jīng)過23個莛后折斷,下一個莛重復上一個過程,最后的一個莛兒穿進第12個莛兒。如果筐需要加個筐梁,在編筐腹時就應該加進去,或者把莛條集中在對稱的兩邊并在上面連接。 在野外,籬笆的用途很多,粗大的籬笆可以防御動物攻擊;扁平的籬笆可以用來搭建庇護所;致密的籬笆可以用來捕魚圖6-14所示的是用藤條、枝條捆綁制作的籬笆,其中的立樁是削尖了的,方便釘在地面或水底。 即便是很有經(jīng)驗的老野外也有迷路的時候,新手在荒郊

11、野嶺更容易暈頭轉向。掌握幾種野外定向方法,即使在沒有定向工具的時候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在沒有定向工具的時候,可以根據(jù)自然界的信息確定方向。 人們都知道太陽升于東,落于西,但這僅僅是大致的方向,而且,你迷失方向的時候并不一定正好是日出或日落時分。在平坦的地面上豎立一根棍子,先標記好影子的頂點位置,過一段時間后,影子會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再標記下這個影子的頂點,如果夜空晴朗,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北極星。要找北極星,先要找到七顆組成勺子形的北斗,用眼睛連接勺子頂?shù)膬深w星,并將連線的長度延長4倍就能找到那顆很亮的北極星。 根據(jù)植物也可以確定方向:植物大部分的花朵、葉子都朝向南方,根據(jù)這個特點,可以大致確

12、定方向。地衣、苔薛屬于喜陰植物,在陽面葉子較小、較干燥、手感較硬,并且有發(fā)黃、棕、紅的傾向;在陰面葉子較大、較濕潤、容易折斷,多呈綠色。處于山嘴、岸邊、風口處的孤立喬木往往可以指示方向。例如山口的松樹由于季節(jié)風的原因,樹枝、葉都在南側茂盛,北側相對稀少;岸邊的柳樹枝條也會向南側傾斜。這種現(xiàn)象在北方尤其顯著。 季節(jié)風往往都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在北方,春天一般刮南風;冬天一般刮北風;夏天西南風比較多;秋天東北風較常見。如果你有當?shù)氐臍庀筚Y料或經(jīng)驗,可以通過風向大致確定方向。當然,這種方法可能有一定的偏差。 如果天氣不是很冷的話(零下15度左右),你還能在陽面的雪上發(fā)現(xiàn)融化的痕跡。如果白天的最高溫

13、度能夠達到零下5度左右,你可以看到陽面的雪出現(xiàn)蜂巢狀融痕。 以上的方法比較準確,但必須是殘雪,至少是兩天前的雪才有效。 如果你帶的是有指針的手表,并且走時準確,可以利用手表確定方向。 如果你的手表沒有指針,可以用來掌握正午的時刻。 利用細金屬絲(縫衣針也可以)在頭發(fā)、化學纖維上按同一方向摩擦,使其產(chǎn)生極性,然后在盡量減少阻力的情況下放置,則金屬絲會逐漸指向南北方向。 懸吊金屬絲時不容易找到重心,可以用兩根極細的纖維并在一起使用。小紙片放在平靜的水面上,在水面張力的作用下可以長久漂浮,將金屬絲放在上面也是阻力比較小的方法。 指南針是最簡單的定向儀器,只是指示方向而已,使用時應該水平放置,并保證周

14、圍沒有磁性干擾。 羅盤從原理上講也是指南針的一種類型,只是比指南針增加了刻度盤和標尺,所以。 羅盤不僅僅能指示方向,還可以配合地圖確定自己的位置、測量距離、校正前進方向。 1.先用羅盤上的指南針找到正北,并將地圖按照上北下南的位置放好。 2.在地圖上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和目的地的位置,并在兩點間劃一條直線。 3.將羅盤底座的邊緣與直線重合,此時邊緣刻度會量出地圖上兩點之間的距離,通過比例尺可以換算出兩點之間的實際垂直距離。 4.讀出指針與直線之間的夾角度數(shù),即前進的方向角。 5.行進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前進方向,遇到高山、河流須要繞行時,繞過障礙后,及時校正方向。 GPS是先進的定位儀器,按照

15、說明書使用,不需要什么技巧。 海拔儀本來是測量高度的,一般沒有制的功能,但是我們有時候也可以通過它大致判斷方向。 一般在登山之前,我們都要事先了解這座山的基本情況,特別是山上有明顯特征的地方(例如在什么高度上,哪個方向有個什么樣的石頭、巖壁、冰川、裂縫等等),根據(jù)當時的高度,再參照標志物就能夠大致估計方向了。 繩索在野外生存中的用途十分廣泛,繩索不僅可以用來保障安全,也能幫助你改變在地面上的高度(上升或下降),還可用于猾獵、泅渡、防御、捆綁等方面。 無論是你帶到野外的繩索還是你臨時在野外制作的繩索,都不能胡亂地纏繞在一起,因為那樣做的后果是在你緊急使用時不容易或者根本就打不開。正確的做法是將繩

16、索盤成繩盤,并在中央位置系好。 1.一手(左手)拿起繩索一端(頭),另一只手(右手)向后捋,直到完全伸展雙臂,然后捏住繩索,交給拿繩頭的那只手A左手)握住,不斷重復上一個動作直至繩索全部盤好。 2.每次交給左手的繩子必須依次排列,并一顛一倒地握住,即上一次交繩時保持兩手拇指在同一方向,下一次交繩時,拇指方向相反。這樣排列的繩盤最不容易亂。 3.將兩個繩頭合在一起,在繩盤上纏繞幾周,最后在繩盤頂打結固定。 這樣的繩盤在使用和盤起來時都相對快捷,適合登山途中使用。 1.參照盤繩法之一的1、2步驟。 2.全部盤好后,將繩索末段在繩盤中央折回,并把留下的末段繩頭纏繞在折回處。 3.把最后剩下的(約20

17、厘米長)繩頭插進上步驟的折回點,并拉緊折回點的另一根繩使繩頭被緊緊卡住。 這樣的繩盤在使用和盤起來時都比較麻煩,但相對穩(wěn)定、結實,適合繩盤的收藏。 將繩頭反折并繞三圈以上,繩子的另一頭從反折處穿過,拉緊后緊捆三周;在一根木頭上折回繩子,再在另一個角度(垂直交叉)緊捆三周,最后主一根木頭上打一個丁香結(豬蹄扣)。 開始和結尾的捆綁方法與十字綁角法相似,只是之間環(huán)節(jié)不同,綁成方形。 看似簡單的繩結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為很多人還不了解繩結的重要性,而且誰都能隨便打幾個結。(尤其是攀巖和登山時)。 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繩結打結方法及用途,在繩結名稱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也許有不同的叫法,但打結方法及用途是一

18、樣的。 也叫端扣,是最簡單的結,用于縫衣線的末端和多股組合繩的末端以防止散開。 也叫反手環(huán),是最簡單的環(huán),打結方法與反手結相同,只是打結時要將繩頭的末端折成雙股,常用于栓樁和帳篷拉繩的末端。 用途同反手扣,但特點和打法上與反手扣不同,此扣為活扣,越拉越緊,如果用光滑的尼龍線打結這樣的扣,可以用來下套索捕捉小型動物。 利用活套扣還可以制作繩梯 又叫方結,也是簡單常用的結。,尼龍繩太光滑,不宜打這樣的結。平結打好后,如果不放心可以在兩邊分別加一個反手結。 紡織工用來接斷線的扣,比較牢固,如果熟練打起來非??旖?適合連接粗細不同的繩子。 活套環(huán)和活套扣都是可以活動的,但是前者更靈敏,各種繩子都可以制

19、作,適合在野外捕捉動物,而后者套口容易被拉緊,不適合光滑的繩子。 兩個繩頭分別繞過對方打二個反手結,然后拉緊。漁人結是比較牢靠的接線方法,甚至可以連接光滑的尼龍線。 甲繩繞乙繩兩周后從自身的扣中穿過,拉緊。乙繩也用同樣的方法,拉緊。 因農(nóng)民多用這種扣來綁豬的足踝而得名。此扣適合固定繩索的末端,也可以用來捆綁動物,而且動物越掙扎此扣勒得越緊。 過去用來臨時在拴馬樁上拴住馬的韁繩,緊急用馬時,只要拽一下短頭即可解開,如果需要長時間拴馬,將繩頭插進活扣里便可以防止馬匹咬開活扣逃跑。 用來綁住魚鉤的打結方法,適合光滑的尼龍線,盤繩盤時,也用此結固定繩索末端。 用圖6-35的方法可以在一條繩子上打出多個

20、這樣的蹬踏結,手拉或者腳踏在上面扣環(huán)既不收緊也不松脫,適用于攀登時制作繩梯。 此結的特點是不承擔重量時,可以沿主繩索或木頭桿任意滑動,一旦承重時,此結馬上結死,就像。用此結攀登,保護都很適合。 在繩頭打上這樣結用來連接安全帶(環(huán)、鎖),是目前被專業(yè)人士普遍認為是最安全的打結方法。 8字結的打法有兩種,一種是雙線打法,適合掛鎖(因為鎖可以打開掛上),另一種是單線打法(又稱為通過式8字結),適合拴在沒有開口的環(huán)上。 一、徒手攀登方法一、徒手攀登方法 如果是被迫進行野外生存,我們不可能有任何攀登和下降工具,徒手攀登也許是唯一的求生方法。 伸展雙臂,分開雙腿,使身體呈大字形,并像壁虎那樣將身體的腹面緊

21、貼巖壁。 這種攀登方法比較適合攀登陡峭的巖壁:雙腳在巖壁上尋找踏腳點,并撐住,雙腿分開的角度取決于踏腳點的位置,由于雙腳的用力方向相反,反作用力會將身體撐住。雙手在身體上方尋找把手點,在試探、尋找把手點時,不可以兩手同時進行,必須有一只手用于固定,即始終保持有三個固定點(兩手一腳或者兩腳一手)。 這種攀登方法比較適合攀登1米左右寬的裂縫和間隔適當?shù)慕ㄖ?將雙腳蹬踏在對面的巖壁上,用身體的臀部和背部緊貼后面的巖壁,如果摩擦力不夠或者裂縫超過腿長,雙手也可以用來輔助支撐。 如果裂縫比較狹窄(與手臂長度近似),而雙腳又沒有足夠的力量,雙手也可以撐向?qū)γ?即與雙腳在同一個巖壁上。 用此方法攀登,同樣

22、應注意四肢不可以同時有兩個點離開巖壁上,無論怎樣移動,。 足背支撐法靠的是反作用力和摩擦力,應該在保證蹬踏力和摩擦力的前提下進行,如果鞋底太滑或蹬踏物太光則不宜采用。 支撐的原理與上面相同,但支撐的部位是靠四肢,如果支撐點之間的距離需要兩腿最大限度地分開,則此法又與大字攀登法相似,但是,反向支撐法要求指尖向下,而不是像大字攀登法那樣指尖向上。 反向支撐法比較適合攀登裂縫和有凹陷的陡坡。 以上介紹的方法都是針對巖壁等堅硬坡面而言,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的卻是泥土構成的陡坡,而在泥土上利用反作用力是有一定危險的,因為泥土形成的突起或棱角沒有多大承受力。 攀登泥土陡坡可以采用邊攀登邊修“路”的方法,即在選

23、定的攀登路線上挖出一個個蹬踏的腳窩。挖腳窩的工具可以是尖銳的石頭或木頭。 有些陡坡或峭壁上生有藤本植物或者是暴露出許多樹根,拽住它們也可以借力攀登,事實上,我們在野外也經(jīng)常這樣做??菟赖闹参锴f不要信任,因為當你的重量全部交給它時,它很有可能斷裂或者被連根拔起。 采用這種方法攀登時,還應該注意身體角度,一般要求上身不能同時與兩條大腿都小于90度,必須有一條腿在身體下支撐部分身體重量,即不可以過分抬高雙腳使身體的重量全部集中在植物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使拽空,身體還有趴在坡上的機會,可以爭取到滑落而不是墜落。 在徒手攀登不可能成功的情況下,根據(jù)周圍的條件,制作一些簡單的工具也許能夠使人成功脫險。

24、 對于有山皮(石頭表面有一定厚度的沙土、植被)的陡坡,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找一個有側面分枝的手腕粗的木棒,留下約30厘米分枝,折斷,并在折斷處磨尖,制成一個像冰鎬式的木鎬。但這樣的木鎬并不是用來刨坡面的,而是用來扎的。雙手在分枝的一前一后握住,爬坡時,將鎬尖扎進山皮,同時向下、后方施力,在身體上移的時候,用身體上半部的重量壓住木鎬既可借力又能夠有效防滑。 木鎬可以繼續(xù)改進,制成有倒刺的梯子。找來兩根比較長的有分枝的木桿兒,像制作木鎬那樣在每根木桿兒上留出2個倒刺,并把它們綁成梯子。 找一個略大于陡坡長度的木桿(松木、竹子最好),大頭固定在陡坡下的凹坑里,并掌握好凹坑與陡坡的距離,攀登者抱

25、住木桿,兩腳分開蹬住坡面,交替移動雙腳和雙臂使身體逐漸上升。 撐桿攀登法適合不十分高、卻有很難攀登的一段陡坡,也可以幫你越過下面最難爬的那段光滑巖壁,但距離太長的陡坡不要采用這種方法。 如果你在去野外時帶有繩索或者你可以利用纖維制作一條值得信賴的繩子,用它來幫助你上升是最好不過了。 頂繩卡好后,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用什么方法攀登,如果陡坡不太高或者你有足夠的臂力,可以直接拽著頂繩攀登。如果坡太高太滑或者太陡,而沒有把握直接拽著頂繩攀登,可以利用普瑞士結攀登,打結方法參照本節(jié)的“繩結的打結方法及用途”。 在很多情況下都需要我們徒手從高處下來,例如:飛行員落在山頂;本來準備好了繩子準備下降,偏偏繩

26、子不小心滑了下去;好不容易穿越險地,面前卻是一個陡坡,繞行的路又太漫長而且已經(jīng)沒有了給養(yǎng)和體力。 為了增加摩擦力和穩(wěn)定性,在下降過程中除了還可以利用。臀部的摩擦力大,而且是身體的重心。仰面朝天,四肢和臀部同時著地是相對穩(wěn)定的下降方法。 背面朝天,四肢著地,手腳交替向下移動,這種方法雖然難看,但安全系數(shù)相對較高,而且在向下移動過程中手也可以抓拽一些植物、巖石。這種下降方法最大的優(yōu)點是:一旦踏空,身體可以直接趴在坡面上,而這種姿勢是滑落中最容易制動的體位。 雙手或單手扶地,雙腳交替以內(nèi)側和外側著地。 側面下降法是專業(yè)人士最推崇的方法,也被眾多野外人采用。腳側面著地,受力面積大,阻力大;下身側面,上

27、身可以側腹面,滑墜時可以及時趴在坡面上;視野寬闊,抬頭可以看到上面(防止流石擊中),低頭可以觀察下面(調(diào)整路線;下降速度比上面兩種方法都要快許多。 如果坡面上到處是樹葉、短草、細小的沙礫,下降時必然時?;?而滑倒后往往又很難制動,這時我們不妨干脆直接滑下去。 準備下滑前,先制作一個厚墊(用樹皮、枝條、背包、外套)套在臀部下面,并有一部分厚墊從兩腿之間窩上來,蓋住小腹,固定在腰帶上。此外,還應該戴上厚手套(也可以用布纏),并做好腿、足部的保護。不可以太快,腳和手都可以在坡面上控制速度,如果是陡坡也可用木鎬減速、制動。身體打橫和坡面突出的尖石和木樁是下滑時的最大危險,用腳蹬坡面的方法可以調(diào)整體位

28、也可以避開術樁,如果無法躲避,可以用鞋底從尖石的側面接觸。 有時候,在經(jīng)過分析和嘗試后,發(fā)現(xiàn)沒有可能用你平時掌握的任何一種方法下降,或者是在緊急時刻,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下降時,也可以考慮直接跳下。如果兩種結果都不情愿接受,那就要看看哪個結果對自己的傷害比較小。 下面我們假設有一個6米高的懸崖,介紹一下直接跳下的方法:落地點盡量沒有大石頭、圓木,最好是平坦,有矮草的地方。起跳點盡量距離地面較近,懸崖邊緣的石頭沒有風化,有利于把握。俯身下去,趴在懸崖邊緣,身體倒退著慢慢下滑,最后抓住懸崖邊,使身體掛在懸崖壁上。人體總會有170厘米長,加上手臂就是2米多長了,如此一來,雙腳距地面的距離便成了不到4米

29、而不再是6米了。腳蹬崖壁使身體離開崖壁一段距離,同時松開雙手,讓身體呈“自由落體狀落下。在即將落地的一剎那,繃起腳面,這樣可以保證最先接觸地面的是腳尖(千萬別用腳跟,那樣會把沖擊波直接傳遞給脊椎,甚至腦)。 腳尖無法承擔全身的重量,于是依次接觸地面的還有腳掌和腳跟。在腳尖接觸地面的同時應該緊接著迅速蹲下,這樣,從雙腳傳出的沖擊力就要經(jīng)過彎曲的膝蓋后才能繼續(xù)往上傳遞,沖擊波再次衰減。 以上的動作如果做得好,人體上部受到的沖擊力就經(jīng)過了兩次緩沖,一次在腳掌,一次在膝蓋。蹲下后,馬上向前做前滾翻,將垂直的沖擊力部分化解為水平力。此動作也可以向側面,要根據(jù)落點地面情況在下落前就做好打算。 專業(yè)的下降運

30、動需要等許多專門工具,如果我們是去野外進行下降運動,當然會配備這些工具??墒?在一般的野外活動或者是被迫進行野外生存時,我們能有或者能夠制作一條繩子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所以我們不得不掌握徒手或者是利用簡單工具就可以下降的方法。 將繩索反折成雙股,套在樹樁、突起的巖石或者是事先打好的固定點上,下降的人騎在雙股的繩索上,并把雙股繩繞過肩膀使之呈之字形。 下降時,兩只手分別握住之形繩的兩端,不斷竄動繩索使身體逐漸下降。 之形下降法是通過繩索繞過人體而產(chǎn)生的摩擦力實現(xiàn)的,所以不能因為繩索磨、勒皮膚而改變繩索在身體上的位置。 如果是在比較長的陡坡下降,下降到一定位置時,繩索的長度可能會不夠用,而這時也許正處

31、于一個無法立足之地。所以, 如果陡坡上長著樹木,我們可以一棵一棵地抓著樹木向下移動。但是,樹木的分布并不一定是均勻的,往往是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甚至沒有分布,這時,我們可以找一根基部有分杈的長木桿兒做一個長,鉤住上面的樹木,拽著這根木桿下降,如果沒有樹木的距離較長,可以在鉤子未端接上另一根或者是。 縮短距離是下降中最常用的方法,直接下跳時我們可以用身體縮短距離,有些時候我們還需要利用其他方法來縮短距離。 如果陡峭巖壁中間有許多裂縫、小巖洞可以當做把手點和落腳點,我們可用短繩、皮帶(可以承擔身體重量的)綁上一塊長寬不等的石頭,豎起來塞進巖石裂縫里,然后橫過來拉緊、卡住便是一個很好的縮短距離

32、的方法。 空氣的濕度、溫度、壓強等物理指標的變化,可以影響當天或近幾天的天氣的變化。氣象部門根據(jù)這些指標可以預測天氣,發(fā)布天氣預報。 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出一套通過觀察天象和自然現(xiàn)象來預測天氣的方法。用這些方法預測天氣,雖然沒有氣象部門來得準確,但對于進行野外生存的人來說,學會這些方法對野外活動的確有很大幫助。 細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云彩是時刻都在發(fā)生變化的,用千變?nèi)f化來形容云層的變化,一點也不過分。 在天氣改變之前,云層會提前發(fā)生變化,這對于野外活動已經(jīng)夠了。 在學習看云之前,先讓我們來弄清楚幾個形容云的關鍵字:用來形容分布均勻、密集、面積大、連續(xù),幾乎布滿天空的大

33、范圍云,屬于。無論大塊還是小塊,只要是集中在一起,形成團、塊狀的云都稱之為積云,屬于飄渺如絲、線、條狀,云之間靠近而不連接稱為卷,屬于。50006000米以上,可稱為高。塊兒頭大、形狀不固定、分布不連續(xù)謂之亂,屬于厚云。 將上面的單個字,經(jīng)過組合,就成了另一種形狀的云,例如:積層云就是指既集中成塊、密集又連綿不斷的大面積的云;高卷云即50006000米以上,條、線狀的云。事實上,用組合字形容云的時候比較多。 下面,我們根據(jù)上面這些單字或者組合來介紹一下:只有積云的時候往往是藍天、白云,代表積云密集,布滿天空,預示不久將有小雨或小雪。當積層云黑暗時,預示著大雨或大雪。卷云表示低壓正在活動,一兩天

34、內(nèi)會發(fā)生天氣變化,但今天一般不會下雨。既有積的意思(形成小塊兒),又有卷的意思(小塊兒連接成線),看上去類似魚鱗。這樣的云相會在幾個小時或一天后下雨。薄薄的卷云密布,常常在太陽或月亮周圍形成暈,幾個小時后會有小雨,常常是連綿的細雨。較薄的層云一般會逐漸上升,并最后消失;稍微厚一些的層云有時會形成霧;灰色的較厚的低空層云能引起綿綿細雨,如遇到冷空氣雨量會增大。隨氣壓、氣流的變化產(chǎn)生不同的變化,在短時間里不容易確定,有時候會打雷,然后下起雨。一塊塊的云團在高空上飄蕩,像一群無邊無際的綿羊群。高積云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云團被風吹散,則天氣轉好;如果云團集中,幾個小時后就會下雨。一般情況下,云團被吹

35、向西方,天氣轉好的可能性較大;反之,則容易變天。亂云密集排列,并不斷翻滾,云色多為灰白,這種云相一般在幾小時后肯定會下雨。典型的雷陣雨云相,云集中的地方是黑壓壓云團,沒有積云的地方甚至可以是晴天,夏天那種隔道不下雨的現(xiàn)象就是亂積云產(chǎn)生的,即哪有烏云哪里下雨。 很多動物都有預測天氣的本能,根據(jù)動物的行為也可以判斷天氣即將要發(fā)生的變化,正如農(nóng)諺所云:早晨看到蜘蛛網(wǎng)上結有水珠,今天即將是一個晴朗的天氣。因為在天氣晴朗時,晝夜的溫差比較大,暖濕氣流會在遇冷時凝結成小水珠。下雨前夕,空氣的濕度增大,青蛙敏感的皮膚會馬上感知到。也許是出于高興的原因,下雨前夕,青蛙會不停地鳴叫,音量也超過平常。蜓蚓鉆出地面

36、,表示今天有雨。因為蜓蚓通過皮膚呼吸,太干燥的空氣不利于其對氧氣的捕捉,下雨前夕,空氣濕度增大,蜓蚓會很樂意鉆出地面。蜻蜓低飛時,即將要下雨。下雨前,低氣壓使昆蟲處在距離地面較近的地方活動,蜻蜓以小昆蟲為食,要吃到食物,蜻蜓必須也要低飛。在大雨即將來到時,螞蟻會把家搬到較高的地方,因此,看到螞蟻搬家時,往往預示著要有一場大雨。蛇對空氣濕度非常敏感,和螞蟻一樣,下雨前,蛇也會從低洼地點轉移到高處。燕子在飛行時,張著大嘴捕捉空中的昆蟲,下雨前夕,它們也只有低飛才能吃到昆蟲,原因和蜻蜓是一樣的。干燥使動物的皮膚緊繃,潮濕時,皮膚開始舒展,毛發(fā)卻變得緊繃,也許是這一緊一松帶來了瘙癢,也許是為了更好地防御雨水的襲擊,動物在下雨前,都會不斷地抓癢并梳理毛發(fā)。疤痕在陰雨天的前夕會發(fā)癢;受過傷的關節(jié)會疼痛?;加酗L濕的患者也是很好的天氣預報員。陽光照在濕度較大的空氣中會形成七彩的弓形霞光。當彩虹出現(xiàn)的早晨時,說明今天的空氣濕度過大,空氣中的水分子會不斷聚集,形成陣雨。當彩虹出現(xiàn)在晚上時,長夜過后,將是一個晴朗的白天。天邊紅彤彤的云彩也可以預示明天的天氣。日出時分的彩霞預示著當天有雨或雪;日落前夕的彩霞預示著明天將是一個好天氣。這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悶熱的天氣里突然起風或者風向突然改變,并且風中夾雜這一股涼爽氣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