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節(jié)日教案(共12頁)_第1頁
壯族的節(jié)日教案(共12頁)_第2頁
壯族的節(jié)日教案(共12頁)_第3頁
壯族的節(jié)日教案(共12頁)_第4頁
壯族的節(jié)日教案(共12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百色市中華小學 黃妹菊教材分析:民族團結教育是廣西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組織編寫,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實驗教科書。壯族的節(jié)日這節(jié)課的內容來自四年級民族團結教育第二單元“民族風俗相互影響”這一板塊的第三課壯族的風俗習慣。壯族的風俗習慣分有四個部分的內容:壯族節(jié)日、壯族服飾、壯族居民和壯族飲食。我把“壯族節(jié)日”的節(jié)日作為一個課時來組織教學,主要讓了解壯族有哪些傳統節(jié)日,其中過得最為隆重的是“三月三”歌節(jié)。通過壯族人民怎樣歡度“三月三”歌節(jié)習俗進而知道壯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從“壯族的節(jié)日”延伸到原本是漢族傳統節(jié)日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現在全民都

2、過了。說明我們56個民族大團結,進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法、學法:本課以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通過各種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利用,通過圖片展示、實物展示、資料比較、音樂渲染等,以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孩子揭示壯族“三月三”的魅力,讓學生懂得壯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根據“用兒童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兒童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兒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設計思想。在教學時采取表演、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去親身經歷、體驗,體會壯族這個民族的偉大與智慧。教學目標:1. 態(tài)度:通過壯族節(jié)日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民族團結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2. 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會收集資料的能力、交往與表

3、達的能力。3. 知識:知道壯族有哪些傳統節(jié)日;知道壯族最主要的節(jié)日“三月三”歌節(jié)的習俗和來歷;知道無色糯米飯是壯族最有特色的食品之一;知道繡球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色彩鮮艷,如今已是名揚海內外。教學重、難點:通過對壯族節(jié)日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加強民族團結意識,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流程:一、導入1、談話:同學們,我們中國地大物博,有著悠久的歷史,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燦爛的文化。我們先來聽一段歌曲,看看是哪個民族的。2、聽壯族民歌教你說壯話片段。3、猜得出這首歌是哪個民族的嗎?你是怎么猜出來的?(設計意圖:由教你說壯話的壯族民歌導入,調動課堂氣氛,吸

4、引學生興趣,同時讓學生知道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增加民族自豪感。)二、“三月三”歌節(jié)是壯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1、誰知道壯族居主要住在哪個???(廣西)(沒錯,全國壯族人口約有1700百萬,其中1500多萬就居住在我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西作為壯鄉(xiāng),有著自己的民族風俗,自己的節(jié)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壯族的節(jié)日。)2、在這么多的節(jié)日當中,哪個節(jié)日最重要?(“三月三”歌節(jié))3、簡介“三月三”歌節(jié)。(“壯族三月三”在廣西各族群眾心目中的地位不亞于春節(jié),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作為“壯鄉(xiāng)”,自治區(qū)政府自今年起決定每年三月三放假兩天。)(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壯族是少數民族中人口是最多的,大多居住在廣西。廣西作為壯鄉(xiāng)有著自己的

5、傳統節(jié)日,每年三月三放假兩天。)三、“三月三”歌節(jié)的由來1、有關“三月三”歌節(jié)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個故事叫特倔掃墓,大家想聽嗎?2、老師口述特倔掃墓。相傳有一個老婆婆,沒有孩子,后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便以老婆婆相依為命。從此,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把老婆婆叫做“乜掘”。后來,老婆婆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婆婆入殮后,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給她盡孝。小蛇仿佛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婆婆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后。后來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區(qū)就出現極端的天氣,不是狂風暴雨就是下冰雹

6、,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人們?yōu)榱烁桧炟烤虻膫ゴ笃焚|便給她立了一座廟叫“龍母廟”。之后便有了壯族人祭祀祖先的時間定在三月三。3、這就是剛才老師所講的故事中的大明山,橫跨、和四縣,是廣西的一處旅游勝地。上林縣塘紅鄉(xiāng)石門是 “三月三”傳統節(jié)日的發(fā)祥地之一,每年農歷“三月三”, 塘紅鄉(xiāng)通過舉辦龍母文化節(jié)來弘揚母慈子孝的精神。“三月三”歌節(jié)便由此而流傳。(設計意圖:通過壯族神話故事特倔掃墓的講述,讓學生知道壯族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燦爛的民族,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四、“三月三”歌節(jié)有哪些習俗1、同學們,特倔掃墓的故事告訴我們壯族人祭祀祖先的時間定在-“三月三”。(沒錯,在三月三那

7、天祭祀祖先是“三月三”歌節(jié)的一個習俗。)2、“三月三”歌節(jié)除了祭祀祖先之外,還有哪些習俗?(唱山歌、拋繡球、搶花炮、演壯戲)3、這些活動人們是怎樣慶祝的呢?把你收集到的資料與同學交流。(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學會收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與人合作、交往和表達的能力。)五、人民怎樣歡度“三月三”歌節(jié)(一)祭祀祖先1、同是祭祖,但是每個地方都不同,三月三那天你是怎樣掃墓的呢?學生:三月三那天我們會帶著無色糯米飯、雞鴨等祭品和一些紙錢去祭拜祖先,在祖先面前可以說說笑笑,但不能說臟話。(沒錯,尊老愛幼是的我們壯族人的傳統美德,在路上遇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臟話。)學生:給祖先磕頭保佑。(

8、沒錯,感謝祖先的養(yǎng)育之恩。)學生:我叔叔是在外面工作的,每年三月三他都會帶很多好朋友回來掃墓,可熱鬧了,他們猜碼喝酒,有時在我家還沒吃飽,就被大伯拉去他家吃飯了。(對,我們壯族有“一家客人全寨親”的傳統,到壯族村寨的某一家作客,會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能去五六家吃。)2、在祭祖那天,有一樣我們壯族的特色食品是不能少的,是什么呢?(無色糯米飯)。對“無色糯米飯”,你們有多少了解?學生:五色是壯族地區(qū)的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或時節(jié),廣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學生:在我家鄉(xiāng)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

9、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學生:五色糯米板是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 或“花米飯” 。相傳,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五色糯米飯不僅美觀美味,而且都是用植物的汁水浸泡而染色,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天然色素對人體有益無害,所以很受人們青睞,現在在大街上隨時都能買到。)3、同學們,說到壯族三月三祭祖,你們有想過嗎,我們壯族的始祖誰呢?(布洛陀)4、你們看這張圖片,這是哪?(田陽敢壯山)(每年的農歷三月,海內外幾十萬壯族同胞都會自發(fā)來到布洛陀起源的田陽敢壯山,祭祀始祖布洛陀。這些祭拜者除了來自廣西

10、、云南、貴州和海南等地,還有一些來自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數萬人聚集朝拜始祖布洛陀,顯示了壯族民眾強烈的尋根意識,也說明了我們壯族人遍布世界各地。)(二)唱山歌1、壯族人民善于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三月三”歌節(jié)那天唱山歌也是熱熱鬧鬧的。把你收集到的資料跟同學們說一說。學生:壯族素以“善歌”著稱,壯鄉(xiāng)素有“歌?!笔⒆u。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yè)、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首府南寧從2004年起,每一年舉辦一次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是一個融文化、旅游、經貿為

11、一體的綜合性大型節(jié)慶活動。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在連續(xù)服務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實踐中,成功開啟了中國與東盟文化合作的新篇章,也成為廣西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2、說到唱山歌,老師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我們壯族農家女子的歌仙“劉三姐”,有誰知道劉三姐的故事。學生:傳說壯族歌仙劉三姐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12歲即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以歌代言,名揚壯鄉(xiāng)。她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3、你們

12、有誰得看過劉三姐這部電影,想聽一聽她的歌嗎?4、欣賞電影劉三姐對歌片段。(劉三姐聰穎過人,不愧被譽為“歌仙”,都不需要動刀動劍,就把莫老爺給弄到河里了,所以說她“以歌為劍,反抗地主”)(三)拋繡球1、“三月三”歌節(jié)那天,除了祭祖和唱山歌外,還舉行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活動,拋繡球就是其中一項,哪位同學向我們介紹一下繡球的盛況。學生:拋繡球是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體育項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當時用以甩投的是青銅鑄造的古樂器“飛砣”,并且多在作戰(zhàn)和狩獵中運用。后來飛砣逐漸發(fā)展成為現在的繡花布囊,即繡球。(拋繡球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原來由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逐漸發(fā)展成為現在的用布來做的

13、繡球。)學生:在“繡球之鄉(xiāng)”靖西舊州鎮(zhèn),由于該地的繡球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瓏,色彩鮮艷,被稱為“廣西繡球之上品”。(靖西曾做過超大繡球供日本國立民族博物館收藏,也特為迎接港澳回歸制作直徑達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繡球,如今已是名揚海內外。靖西的繡球最出名,有誰到過靖西呢?)學生:這是我從靖西帶回的繡球。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如今的廣西繡球繡球越來越受人們歡迎,正成為傳遞愛情、親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今天,心靈手

14、巧的壯家優(yōu)秀兒女們,不斷為繡球這一古老藝術品注入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時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四)搶花炮1、搶花炮是一項出名傳統體育項目,已經發(fā)展成為全區(qū)或全國性比賽項目,誰來介紹一下呢?學生: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搶花炮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學生:所謂花炮,就是一個用紅布纏繞的鐵環(huán)。將花炮放在裝滿火藥的發(fā)射器上,點燃后即“轟”的一聲將花炮射上高空。等花炮落下來的時候,各隊便蜂擁而上,撿到花炮的人奔向對方炮臺,將花炮投入

15、花籃中,就勝利了。( “搶花炮”比賽是一項運動量大,對提高人體素質,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很受歡迎。像“搶花炮”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以前只是各族人民在勞動之余用來自娛自樂的,而現在有些已經發(fā)展成為全區(qū)或全國性比賽項目,走出大山,走出廣西,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為國爭光。)(五)演壯戲1、壯戲也很出名,誰向我們介紹一下呢?學生:壯劇又叫“壯戲”。它有四個俗稱:1、板凳戲人或兒人坐在板凳上演唱。2、門口戲移板凳于門口處演唱。3、平地戲在寬敞的平地上演唱。4、游院戲游院串寨演唱。學生:壯劇因方言、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和流行地區(qū)不同,壯劇分為廣西的南路壯劇、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和云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

16、。(壯劇是東南亞地區(qū)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我們壯族的文化遺產。2006年5月20日,壯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六)其它習俗1、“三月三”歌節(jié)的習俗,除了這些活動之外,還有很多,如碰彩蛋、大銅鼓、打扁擔、舞彩龍等項目,感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上網了解,這些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都體現出我們的壯族文化源遠流長。對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2、同學們,“三月三”歌節(jié)是我們壯族過得最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除了“三月三”歌節(jié),你還收集到壯族的哪些傳統節(jié)日呢?(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生學收集的資料,加上老師的總結,讓學生知道壯族人民善于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壯族是一個了

17、不起的民族,他們充滿智慧,懂得用植物的汁水來染成無色糯米飯;用來自娛自樂的傳統體育項目“搶花炮”已經走出大山,發(fā)展成為全區(qū)或全國性比賽項目;靖西繡球如今已是名揚海內外;壯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等,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六、了解其它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1、同學們,56個民族56朵花,我們壯族是一朵燦爛的花,在我們班的同學中,除了壯族這個少數民族外,還有其他的三個少數民族(回族、苗族、回族),今天,她們還穿自己的民族服裝來到我們課堂,我們也請她們上臺來說一說她們民族的節(jié)日。2、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嗎?:我知道傣族有個潑水節(jié)。:我知道彝族有一個跳公節(jié),跳公節(jié)反映的就是他們不畏強暴、敢于抗爭

18、的精神。:我知道仡佬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八月節(jié),他們還有一種獨特的風俗,每年都有一次隆重的拜樹節(jié)。:我知道三年一次的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我知道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我知道瑤族最隆重、最熱鬧的是盤王節(jié)和祝著節(jié)。:我知道毛南族在每年的農歷五月,都要選擇一天過他們的傳統節(jié)日-分龍節(jié)。:我知道水族有一個和春節(jié)一樣隆重的端節(jié)。:我知道京族有個唱哈節(jié),過節(jié)時京族人民會彈起京族特有的獨弦琴和跳竹竿舞。:我知道侗族是百家宴的。(設計意圖:通過展了解其它少數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懂得尊重其他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為民族大團結貢獻一份力量。)七、民族大團結1、同學們,我們祖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民族的節(jié)日說也說不

19、完,有哪些節(jié)日我們是全民一起過的呢?(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2、這些節(jié)日原本是漢族的節(jié)日,但是我們56個民族已經不分你我,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節(jié)同慶”,因為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同一個心聲,那就是“愛我中華”。3、高唱愛我中華。4、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是祖國的一員,無論身在何處,我們都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團結互助為榮。各民族人民手牽手,心連心,為中華民族的強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皭畚抑腥A”我們不但要把它唱在嘴里,還要時時刻刻地把它記在心上。(下課)(設計意圖:56個民族大團結是每個中國人民的心愿,課堂在高唱愛我中華中結束,讓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歌聲中得

20、到升華。)板書設計:三三月三三唱山歌三演壯戲三搶花炮三拋繡球三祭祖先壯族的節(jié)日 附:壯族的其它傳統節(jié)日吃立節(jié):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jié)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jié)”。相傳在1894年春節(jié)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wèi)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jié)。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jié),并相沿成俗。 銅鼓節(jié):東蘭縣隘洞、長樂鄉(xiāng)一帶壯族傳統節(jié)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伙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于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后進行擊銅鼓比賽。以打

21、得響亮動聽、節(jié)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歡歌笑語響徹山谷。?;旯?jié):每年的四月初八是?;旯?jié),又稱“牛王節(jié)”、“開秧節(jié)”、“脫軛節(jié)”。傳說因為陸地巖石裸露,沙塵彌漫,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天帝之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一把草種,它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因此天帝大怒,被罰留在人間吃草。但天帝并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便派屬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jié),這一天為牛脫軛,讓它休息。?;旯?jié):傳說很久以前,桂北一帶牛瘟盛行,耕牛大量死亡,人們便在四月初八這天祭神拜天,祈求神靈保佑,牛王從天而降,來保護人間耕牛。為了紀念牛王的豐功偉績,人們定下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牛王節(jié)。 螞拐節(jié):螞拐就是青蛙,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jié)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傳說有關孝子東林,母親過世了,他悲傷,螞拐卻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沒有青蛙的叫聲,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