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_第1頁
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_第2頁
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_第3頁
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_第4頁
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泰州電大證據學形成性考核冊參考答案證據學作業(yè)1一、問答題1、證據學研究對象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證據學研究對象和具體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證據法及其證明規(guī)則。作為證據學研究對象的證據規(guī)則分為兩大類:訴訟證據規(guī)則和非訴訟證據規(guī)則。證據規(guī)則都要由法律以一定方式明確規(guī)定,我國證據規(guī)則的內容散見于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法規(guī)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檢有關證據的司法解釋中。(2證據及其證據力和證明能力。證據和證據力、證明力是三個密切相關的概念。證據是有關案件有關的一切事實。所謂證據力,是指證據材料進入訴訟,作為定案根據的資格和條件。所謂證明力,是指證據所具有的內在事實對案件事實的證明價值和證

2、明作用。,亦即人們通常說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研究證據學,其核心就是要緊緊抓住證據的證據力和證明力這兩個關鍵內容,學懂弄通后,案件的事實就迎刃而解了。(3證據的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關系。證據的內容是證據本身內在具有的證明能力,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和關聯性;證據的形式是證據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現方式和正當的獲取手段。兩者具有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4證據制度及其傳統(tǒng)文化背景。證據學理論是于證據有關的司法和執(zhí)法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人類司法證明和“準司法證明”的智慧結晶。人類的文化傳統(tǒng)背景對證據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它也是證據學的研究對象。(5證據制度和經濟制度、訴訟制度的關系。證據制

3、度需要建立在一個相應的經濟基礎之上,經濟的發(fā)達程度,決定證據的獲得能力、偵查水平和社會進步程度;訴訟制度和證據制度都是屬于一定歷史范疇的東西,是歷史的產物。它們隨著歷史的演變而進化,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證據制度又是訴訟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與訴訟制度相適應的。(6收集、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經驗及證據理論。古今中外的司法、執(zhí)法人員在證明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證據法學應當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研究這些證明活動的規(guī)律,并用研究成果來指導司法和執(zhí)法等活動中的證明實踐。證據理論對司法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僅是證據學的重要研究對象還是發(fā)展證據學的基本動力。2、如何正確評價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4、?答:要對自由心證證據制度作出正確的公正的評價,就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它進行全面的分析。自由心證制度取代封建時期的法定證據制度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自由心證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訴訟結構的變革,否定了法定證據制度的形而上學的形式主義,拋棄了法定證據制度中的封建特權,廢除了刑訊逼供的證明方法,確定了舉證責任由控訴方擔任的原則,使被告人獲導了辯護權。自由心證制度還實行雙方當事人對等辯護的原則,能使法官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舉證辯論,形成其內心確信,然后對案件作出裁判。這是歷史上構進步,對訴訟制度是一個重大的革新,它推動了訴訟制度的民主化進程。自由心證制度的建立,使法官擺脫了法定證據制度那些繁瑣規(guī)則

5、的束縛,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良心對證據和證據的證明力進行自由判斷,從而為查明案情和正確處理案件提供了可能性。它推動了證據科學的發(fā)展和證據理論的進步,自由心證制度是確認有審判權者即有真理的原則,它為法官利用司法活動靈活地為政治服務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這是自由心證制度能夠產生并長期存在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自由心證證據制度,在評價證據價值上及其價值的選擇上,給法官和陪審團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當今世界各國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理論上,對法官依良心、理性“自由”地判斷證據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8條規(guī)定:“證據的證明力由審判官自由判斷?!钡o接著第319條又規(guī)定,當被告人的自白成

6、為對他不利的唯一證據時,法官不得將其作為有罪的根據。上述這些法律上或理論上對法官自由判斷權的限制,都體現了一些有價值的實際經驗,從而使自由心證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3、物證證明力的特點是什么?答:物證同其他證據種類相比,更直觀,更容易把握;同言詞證據相比,它更客觀、真實性更大。言詞證據的運用一般要靠實物證據來檢驗,言詞證據同實物證據相結合,才能發(fā)揮其證明作用,物證則可以不依賴于言詞證據而存在。物證的證明力按照物證的不同形態(tài),可分為兩種情況說明:一種情況是,凡有一定固定形狀的證物,是以其外部特征,同案件事實產生的關聯性,而發(fā)揮證明作用的。所謂外部特征,是指本證物的外部形態(tài)、規(guī)格、大小、結構。商標

7、、圖案。出廠日期等特殊的標志。另一種情況是,凡沒有一定的固定形狀的證物,是以其所使用的物質材料的特殊屬性同案件事實產生的關聯性而發(fā)揮證明作用,例如:各種毒殺案件中所使用的毒品、毒氣,就是通過技術鑒定所作的鑒定結論,而確定的屬性的同一性,來認定案件事實。4、收集證言的基本程序有哪些?(1對證人的詢問應由指定的辦案人員進行。為了保證證言的客觀性,詢問證人時不能少于兩名辦案人員。(2詢問證人前應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擬訂詢問提綱,認真分析案件,尤其是對詢問的重點要明確,還要對證人與本案和本案當事人的關系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3詢問證人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最好到證人所在的單位或在本人住所進行。詢問

8、時必須出示詢問的證明文件;必要時,可通知證人到指定地點接受詢問。(4詢問證人必須個別進行,不許采用討論會、座談會的形式啟發(fā)誘導進行詢問。(5詢問時,應當告知證人如實提供證據,實事求是作證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如果有意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6詢問時,還要查明證人的身份及基本情況,以及證人與本案的關系,不得啟發(fā)、誘導、指名問證,要讓其全面、客觀地敘述他所了解的案件情況,然后,再根據詢問提綱要解決的問題,向證人提問。(7詢問證人要制作詢問筆錄,并交給證人核對或向他宣讀,允許補充、修正。在承認無誤后,由證人在筆錄上簽名或捺手印。(8詢問未成年證人時,要有他父母或監(jiān)護人在場,要選擇他們習慣的場所。

9、詢問的方式也要適應未成年人的特點,盡量消除他們不必要的顧慮。詢問聾、啞的證人,應當有懂得聾啞手勢的翻譯,并且將這種情況記入筆錄。5、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的概念和運用規(guī)則各是什么?答:直接證據,是指能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間接證據,是指不能單獨直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直接證據的運用規(guī)則:(1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2必須在法庭上經過控辯雙方的詢問、質證,并經過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3孤證不能定案。即只有一個直接證據,而沒有間接證據印證的情況下,不能據以認定案件事實。(4直接證據必須得到間接證據的印證,才能認定

10、案件事實。間接證據的運用規(guī)則:(1必須審查每個間接證據是否真實可靠。(2必須審查間接證據與案件事實有無客觀的內在聯系,防止把那些與案件毫無關系的材料,當作間接證據加以收集和使用。(3必須審查各間接證據之間是否互相銜接,互相協調一致,互相印證,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鎖鏈。(4所有的間接證據結合起來,對案件只能作出一個正確的結論。這種結論必須具有肯定性和真實性,并且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6、如何對證人證言進行審查、判斷?證人證言的證明力反映在真與假的程度上,具有不確定性。辦案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審查、判斷。(1按照證人證言形成的三個階段即感受、記憶、陳述三個階段,判斷證據力的大小與強弱,即使一個如實提供

11、證言的人,其陳述的內容也有不符合客觀真實的可能,這主要是因為,證言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復雜的、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感知、記憶和陳述的過程。(2審查、判斷證人證言同案件事實的關聯性。如果證人證言與案件事實本身無關聯,即使在內容上是符合客觀事實的,也無證據價值。(3審查、判斷證人與案件當事人或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利害關系,以確定其傾向性,判斷其真實程度。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一方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低于其他證人證言。(4審查認定證人的品格、操行對其證言是否產生影響。總體而言,凡是品格、操行一貫優(yōu)良的證人,其證言則具有更大的真實、可靠性;反之,其證言的真實、可靠性較弱,即證明

12、力不強。(5審查、判斷證人的作證能力。證人的作證能力與其民事行為能力基本是相適應的。(6綜合對比,實物驗證。任何一份證言必須要經得起實物驗證,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案件的質量得以保證。二、選擇題15、ABCD、B、ABD、AD、ABC610、ABCD、A、A、BCD、A三、案例分析1、答:1. 本案中全是間接證據,沒有直接證據。因為所有的證據都是間接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間接證據有:死者尸體,相關物品,勘驗記錄,大量證人證詞,電話記錄,聲音辯聽等.2.本案雖無直接證據,但大量間接證據都分別正明了與本案相關聯的某一情節(jié);各間接證據客觀上具有內在的相互依賴,相互關聯,

13、相互一致,相互銜接并具有排它性,完全可以作為定案依據;司法實踐中應善于正確運用間接證據打擊犯罪.孤證不能定案,但如果案件都是間接證據只要滿足一定的條件,符合一定的適用規(guī)則,同樣可以定案。2、答:1,原始證據有:作案工具及器材,存取款帳戶存折及其憑條簽字,租房招貼簽字,指紋,門鎖,贓物等.這些都是來源于本案事實或原始出處.2,傳來證據有:現場勘察筆錄和照片,物證鑒定,物品清單及估價結論,證人證明等.這些證據不是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或原始出處,是復制或轉述等中間環(huán)節(jié)形成的證據.4,實物證據有:作案工具,存取款憑條和存折,贓物贓款,現場堪擦記錄和照片,各種書證.是以實物形態(tài)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5,直

14、接證據有:被告的供認,儲蓄所證明.能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6,間接證據有:報警記錄,作案工具,贓款贓物,現場勘察記錄照片,存取款憑證等,是不能直接單獨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證據學作業(yè)2一、問答題1、簡要論述三大訴訟證明的異同?答:三大訴訟證明的共同特征:證明是溝通實體法和訴訟法的紐帶,是橫跨兩大法域的綜合概念。因為,實體法的抽象規(guī)定和一般原則要落實到具體案件上,就必須對實體法規(guī)范的要件事實進行證明。從實體的規(guī)定上說,證明源自實體法的要求;從形式的規(guī)定上說,證明則是由訴訟法加以調整的。這一點,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法中的證明的共同特征。三大訴訟證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采用邏輯椎理。

15、司法認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訴訟證明的主體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機關或者司法人員。當事人和律師。三大訴訟證明的差異:第一,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原告不承擔證明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責任。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則不以訴訟地位的特定化決定證明責仟承擔的主體,而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第二,證據的種類有所不同。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彬灩P錄、證人證言等,是三大訴訟共同的證據種類。被

16、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據種類。需指出,刑事訴訟法將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分解為“被害人陳述”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兩項。第三,證明標準的法律規(guī)定不盡相同。對證明標準,我國三大訴訟法采取的術語不同。刑事訴訟法第162條規(guī)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只有“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根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才能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民事訴訟法第153條規(guī)定“事實清楚”,與刑事訴訟法相比,少了“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行政訴訟法第54條規(guī)定的是“證據確鑿”

17、,與刑事訴訟法相比,不僅沒有“事實清楚”的要求,而且也沒有“證據充分”的要求。第四,證明對象不同。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jié)的事實;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fā)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第五,證明的程序規(guī)則不同。由于證明程序是訴訟程序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訴訟程序具有一致性,所以,三大訴訟程序的不同決定了相應的證明程序也不同。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是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如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guī)則體現在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之中;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guī)則是被告

18、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調查收集證據等。2、我國關于證明責任問題有哪些立法規(guī)定?我國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均沒有提到證明責任或舉證責任這一詞匯,只有在行政訴訟法第32條明確提到了“舉證責任”的概念,但是該條文并沒有揭示舉證責任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不過,我國三大訴訟法實際上也建立了證明責任制度,表現在立法上,有如下法律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第162條的規(guī)定:“在被告人最后陳述后,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去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19、(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民事訴訟法第64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毙姓V訟法第32條:“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推定與證明責任有什么關系?答:推定與證明責任的關聯表現在:A.在特定情況下,推定決定證明責任的分配,證明責任之所以是這樣分配而不是那樣分配,其原因主要在于推定的客觀存在。B.推定能夠改變證明責任的證明對象。當事人之所以可對此事實而不是彼事實負證明責任,關鍵的原因在于在此事實與彼事實之間有推定關系存在。C.推定決定證明責任的轉移和

20、變化。在訴訟過程中,證明責任之所以能在雙方當事人之間發(fā)生轉移,其原因就在于推定發(fā)揮了作用。4、證據制度與訴訟制度的關系是什么?答:訴訟是司法機關為了維護統(tǒng)治秩序和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生產關系,對各種糾紛和犯罪現象進行揭示、證實、處理(懲罰的一種司法活動。訴訟法就是對這些訴訟活動的制度化、條文化和法律化。那么,什么是訴訟制度呢了法律對于訴訟活動的任務、原則、程序、原告、被告的權利和義務,司法機關的職能和任務,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的總稱就是訴訟制度,也就是訴訟活動的法律規(guī)范總和。證據制度是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之一,它與訴訟制度的關系是從屬關系,即有什么樣的訴訟制度

21、就有什么樣的證據制度。它與訴訟制度的關系是從屬關系,即有什么樣的訴訟制度就有什么樣的證據制度,訴訟制度決定證據制度。當然證據制度并不是完全被動和消極的,它可以影響并反作用于訴訟制度??傊?二者密切聯系,不能截然分開。5、在證明中如何體現訴訟證明的真理性和正當性?答:只有對案件事實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導致對法律規(guī)范的正確適用,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決結果。但是,受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條件等客觀因素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認識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證明的案件事實與實際發(fā)生的事實不可能完全吻合。所以,就證明結果的真理性來說,只能達到一種相對的真實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人的認識具有主觀性和客觀

22、性,主觀的認識結果必須完全符合客觀情況,認識才具有絕對的真理性。但是,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我們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主觀和客觀的兩極對立永遠無法消除。因此,作為主觀的人的認識,與客觀世界或者客觀發(fā)生的事情,只能達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在訴訟證明領域,證明結果也只能達到一種相對性。第二,訴訟證明制度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結果的相對性。在訴訟領域,案件事實必須通過證據來證明,但是,證據本身仍然要通過其他證據來證明,而其他證據的真實性要其他證據證明,因此訴訟證明從邏輯上說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人類的理性會在一個可接受的水平上讓無限推演的證明活動停下來。這是因為人們具有共同的知識框架或背景,是不用證明

23、即可接受的經驗規(guī)則。而經驗規(guī)則并不是絕對的,所以訴訟證明的結論,也只能是相對的。第三,法律價值的沖突和協調也造成了證明的相對性。一種訴訟程序不僅要追求對案件事實的真理性的認識,而且還要在正義、秩序、效率等價值之間做出適當協調,如果以犧牲這些法律價值為代價,則會造成物極必反的效果。第四,司法活動與科學研究不同??茖W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司法活動的證明對象不僅包括客觀存在的事物,還包括當事人的心理活動;科學研究揭示的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因而可以輕易地進行檢驗,司法活動證明的對象具有不可回復性,一旦發(fā)生,根本無法將其復原;科學研究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司法活動在此之外,還要協調各種價值;科學研

24、究可以采取人類所能承受的各種手段,甚至不計成本,而司法活動則必須使用法律允許的手段,而且有嚴格的期間、甚至人員限制。司法活動不僅要靠國家的強制力來維護,還要靠它的理性來維護。這種理性,一方面,存在于訴訟證明的相對性之中,因為相對性蘊含著絕對性,絕對性通過相對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則是靠訴訟證明過程的正當性實現的。所謂正當性,就是在倫理上具有道德性。正當性有時又稱為合法性。具體來說,訴訟證明的正當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證據要合法,也就是說證據要具有證據能力或者可采性。證據合法,包括兩個方面:來源合法與表現形式合法。其二,證明的程序必須正當、合法。由于證明的程序就是訴訟程序,所以,訴訟程序必

25、須體現一定的法律價值,遵守一定的原則,而且,依據這些原則建立的訴訟程序必須在實際的證明過程中被遵守。就嚴格的法律調查和事實認定過程來說,舉證、質證、辯論以及評議等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實際上證明結果僅具有相對性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正當性,才能最終具有合理的可接受性。6、我國證明標準有哪些特點?答:從三大訴訟法對證明標準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我國三大訴訟法的證明標準是統(tǒng)一的,即都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是我國證明標準的最大特點,即實行一元化的證明標準,這與國外實行的不同訴訟有不同證明標準的多元化標準有鮮明區(qū)別。我國實行一元化的證明標準,說明對訴訟中案件事實的證明程度的要求不但是一致的,而且都是

26、很高、很嚴格的。將所有案件的結論都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無疑是好的。但是,盡管設定這種統(tǒng)一化的證明標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設定的是否科學、合理則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實際上,一些從事民事訴訟法學和行政訴訟法學研究的學者,已經開始對這種一元化的標準提出了質疑。我們認為,否定一元化的證明標準,實行多元化的證明標準,是符合司法實踐的實際情況的,也是符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要求的。我們認為,在刑事訴訟中,可以繼續(xù)實行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但是,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則有必要降低證明標準。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可以參考國外通行的“優(yōu)勢證據”標準確定,而行政訴訟證

27、明標準則應介于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之間或者接近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二、選擇題15、C、D、C、D、ABD610、B、C、A、C、A三、案例分析1、答:(1本案的法定證據種類有:a物證(包括查獲的部分走私集成電路、繳獲的全部賄賂物品等贓物它們以物質的存在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屬于犯罪行為侵犯的客體物。b書證(偽造的發(fā)票、審計部門的查證報告,以其所記載的內容反映案件的真實情況,即走私的數額。c 證人證言d 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人承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述,即對走私和受賄事實的供述。(2上述證據中,直接證據主要有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它能夠直接證明主要犯罪事實。間接證據包括物證、書證(偽造的

28、發(fā)票、審計部門的查證報告、證人證言以及鑒定結論。這三類證據都是間接地證明案件的事實,其中物證和書證只能證明案件的結果。2、答:(1本案中的縣工商局應承擔舉證責任。因為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guī)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闭f明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應該由被告承擔。從理論上講,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來說,被告是處在主張者的地位上的:行政機關有舉證能力;由行政機關承擔舉證責任能有效保證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這些也都說明應該由工商局承擔舉證責任。(2本案中應當證明的事實包括:a 縣工商局行政處罰的主體資格和權限的事實,即應當證明它有無對

29、非法變更經營范圍以及不申領特種經營許可證而進行營業(yè)的行為進行處罰的權限,還應當提供所依據的有關的規(guī)范性文件;b 劉某是否實施了被處罰的行為,即劉某是否實施了縣工商局加以處罰的非法變更經營范圍以及不申領特種經營許可證而進行營業(yè)的行為;c 縣工商局的行政處罰符合法定程序;d 縣工商局的處罰目的正當;e 該處罰行為與劉某的違法行為的情節(jié)、性質相適應,無顯失公正的情形。3、答:本案中原始證據是(1證人證言(2法院的民事判決書(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因為它們都是來源于案件的第一手的材料其中(1和(3直接來源于案件事實,(2是來源于原始出處;傳來證據是(4法院調查和庭審筆錄,它是對案件事實的部分證據的固定,

30、不是第一手的材料,因此是傳來證據。本案中言詞證據是(1證人證言,它是以人的陳述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所以是言詞證據;實物證據是(2法院的民事判決書(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4法院的調查和庭審筆錄,(2和(3是書證,其中(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這種證據由于證人證言的主體應該是自然人,所以單位不能作為證人,(3也就不是證人證言而是書證。(4是物證,它們都是以實物形態(tài)為存在和表現形式的證據,所以是實物證據。本案中的直接證據只有(4法院調查和庭審筆錄,是對整個案件證據的固定,它能夠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因此是直接證據;間接證據是(1證人證言(2法院的民事判決書(3石油管理局的證詞,因為它們都是無法單獨直

31、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可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因此屬于間接證據。4、問題一:本案中,公安機關收集的法定證據包括:(1物證(作案工具面包車、聯絡工具手機、贓物珍稀動物的皮革250張,它們以物質的存在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屬于犯罪行為侵犯的客體物、犯罪行為實施的方法和手段。(2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張某和王某的供述,在本案中主要是被告人承認自己犯罪事實的供述,即對販賣珍惜動物皮革事實的供述。(3證人證言(馬某的陳述,馬某因為非本案犯罪嫌疑人,因此其所作的陳述不能作為口供而作為證人證言對待。問題二:直接證據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張某和王某的供述、證人證言(馬某的陳述它們能夠單獨直接證

32、明案件主要事實,即可以直接指向犯罪嫌疑人的,因此為直接證據。間接證據包括:物證(作案工具面包車、聯絡工具手機、贓物珍稀動物的皮革250張因為它們都是無法單獨直接證明,而需要與其他證據結合才可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因此屬于間接證據。作業(yè)3(論文試論證據裁判原則摘要 證據裁判原則,又稱證據裁判主義,其基本含義是指對于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隨著訴訟理論的發(fā)展,證據裁判原則的內容不斷的發(fā)展與充實。在實行自由心證的大陸法系國家里,普遍實行證據裁判原則。它要求裁判的形成必須達到一定要求的證據為依據,沒有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證據裁判原則是抑制肆意形成自由心證的重要

33、裝置。離開證據裁判原則的制約,就很難形成合理的自由心證證據制度。在證據制度的發(fā)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種證據制度應是神示證據制度,也就是透過宣誓、水審、火審、決斗、卜卦、抽簽等“神意”的啟示來獲悉相關案件的真實情況?,F在看來,這一“制度”的理念太過虛無,更妄論那些將人投入河中、讓人從沸水中撈出物品等審判方式的殘忍,完全漠視了人的基本權權,堪稱為另類的“酷刑”。所以,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思想的進行,以往的神式證據制度在合理性和真實性等方面都受到人們的質疑和否定。為了尋求更理性、客觀的審判方式,而推出了證據裁判原則,通過用物證、書證和人證等證據方法來更為準確地認定案件事實。由于法治與理性對刑事裁判的必然

34、要求和對神式證據制度的否定,以及其本身的準確性、合理性、客觀性等一系列的優(yōu)點,使證據裁判原則日益受到肯定,目前已然成為大多數國家所認可的一項刑事訴訟原則。大體說來,證據法的原則是在運用證據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的準則。這些原則的功能在于將證據法的保障認識的真理性和正當性這一基本作用進一步細化,是認識的真理性和正當性在原則層面上的基本要求。簡單地說,演變至今,證據法的基本原則已經較為完整全面,它主要包括有:證據裁判原則、直接言詞原則和自由心證原則。其中證據裁判原則是指對于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有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直接言詞原則是指對于證據的調查必須由裁判者直接進行,而且必須以口頭的方式進行;自由心

35、證原則是指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由裁判者根據自己的內心信念進行合理的判斷,法律對此不預先加以規(guī)定。證據裁判原則和自由心證原則是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時應當遵循的原則,而直接言詞原則是對證據進行調查時應當遵循的原則。在實行自由心證的大陸法系國家里,普遍實行證據裁判原則。它要求裁判的形成必須達到一定要求的證據為依據,沒有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由此可看出,證據裁判原則是抑制肆意形成自由心證的很重要的約束裝置。它不僅要求法官必須依證據而為事實之認定,同時,對于一定之證據限制法官為自由心證,如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調查,明顯與事理有違或認定事實不符之證據,也不得作為自由心證之依據。概言之,離開證據裁判原則的

36、制約,就很難形成合理的自由心證證據制度。一、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含義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對于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同時,隨著訴訟理論的發(fā)展,證據裁判原則的內容也不斷的發(fā)展與充實。對于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含義,可概括為:對事實問題的裁判必須依靠證據,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訴訟證明中的事實問題的裁判應當依據證據,這是證據裁判的基本含義。因此,證據裁判原則更準確的表述應當是:對于要證事實,沒有證據就等于沒有該項事實。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也有規(guī)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

37、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边@就鮮明地體現了證據裁判原則的此項要求。裁判所依據的必須是具有證據能力。一項材料,即使對裁判非常有價值,倘若沒有進入法律的視野,也不具有任何裁判上的實質意義。因此,在訴訟證明中的證據必須永遠是法律規(guī)范下的證據,而不可能是事實意義上的證據。無論對證據的證明能力是依據法律規(guī)則作出判斷,還是任由法官裁量,證據裁判原則所依據的證據都必然是實質上具有證明能力的證據。另外,從證據法的發(fā)展趨勢看,世界各國普遍在追求一種正當性基礎上的真理性,不但要求法庭調查的證據必須具有事實上的關聯性,還必須同時具備法律上的可采性。裁判所依據的必須是

38、經過法庭調查的證據。這是證據裁判原則對裁判者認識方式的要求。證據裁判原則的核心是裁判者對事實的認識必須以證據為根據,而從可能性上看,裁判者對證據的認識可能有很多種方式,因為不同的認識方式直接影響著裁判者著認識的準確程度,所以在現代訴訟制度下,討論證據裁判原則不得不涉及其必然包含的認識方式問題。二、證據裁判原則的規(guī)范意義由于證據直接影響著裁判者的判斷,有必要將裁判者據以形成判斷的證據限定在具有較大可靠性的范圍之內,以便保障認定案件事實的真理性。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人類的實踐經驗表明,對于認定事實,單純靠憑空猜想、推測、靈感等,是無法得出理智的結論的。尤其是涉及到人的生命、自由的訴訟,更應理性地

39、對事實進行認定。然而,在時光不能倒流的前提條件下,認定案件事實,只能依靠事實發(fā)生時作用于外界所產生的或者遺留在外界的痕跡、印象等來認定,而這些痕跡或印象,就是可以用作證據的東西。對于眾所周知的案件事實、法院確定判決所確認的案件事實、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自認的案件事實等,由于其真實性已經得到了確認或者是當事人雙方無爭議的事實,所以許多國家包括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毋庸再以證據來證明,而直接作為判決的根據。但是,當事人提出合理和充分的反證、發(fā)現了新的事實、撤回或撤銷自認等情況除外?;趯θ藱嗟淖鹬?不得不放棄過分強調查明事實真相的一維價值觀而尋求與人權保障觀念的調和。認定案件事實是否正當,主要是看認定案件事

40、實是否是在保障了當事人合法權利的情況下進行的。把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和依據,就為當事人提供了統(tǒng)一的游戲規(guī)則。相反,如果可以在證據之外認定事實,那么,我們就無法約束裁判者的任性和恣意,也就無法保護公民的正當利益。這一個規(guī)范上的要求可以保證認定案件事實的正當性,避免法院做出突襲判決,并且強調作為認定案件事實根據的證據應值得當事人信賴,以此來賦予和增強判決的說服力和正當性。隨著新興經濟分析法學理論的傳播,法庭調查的證據必需凝練、集中,而非漫無邊際,具有證據能力。所謂證據能力,是指作為法院認定事實或判決根據的證據須具備的要件或資格。通常情況下,必須同時具備關聯性、真實性和合法性的證據才具有證據能

41、力或可采性。但是,即使具備了關聯性、真實性和合法性的證據,并非就具有證據能力或可采性,諸如在調解、和解中當事人所作的陳述、自認等在以后的訴訟中不得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證據的提出或使用將造成訴訟顯著不公平或遲延,則排除該證據的使用;對于當事人無正當理由超出舉證時限所提供的證據,也將不被法院采納等等。三、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對案件事實的認定,要依靠證據,但對于程序法事實,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實際上,按照證據裁判原則的要求,對于訴訟中任何事實的認定,都應當有證據作基礎。我國雖然沒有明確規(guī)定對程序法事實進行證明,但形事訴訟法第29條卻明確規(guī)定了有些程序法事實的法律效果,對于這些程序法事實,

42、仍然需要證據證明后才能認定。證據裁判原則要求以證據作為認定事實的基礎,但什么樣的東西才能作為證據,從神示證據制度到法定證據制度,再到自由心證制度,差別是相當大的。從現在的證據法發(fā)展趨勢來看,世界各國普遍在追求一種正當性基礎上的真理性。因此,對于證據條件,現在各國不但要求證明能力或者相關性,同時亦要求證據能力或者可采性。學過法律的人普遍有這樣一個共識,證據是訴訟的中心,是審判機關作出事實認定的基礎,是適用法律的基礎和前提。而對證據的采納與取舍,確認其證明力的大小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訴訟的最后結局。證據的核心作用,決定了法官在庭前準備、庭審、合議、裁判、文書制作等一系列活動中,都必須圍繞證據。

43、證據裁判原則,就明確指出對于訴訟中事實的認定,應依據有關的證據作出;沒有證據不得認定事實。但是,應當引起注意的是,沒有證據固然不能認定案件事實,若僅有一部分證據,或者證據并不充足時,仍然不能對事實進行認定。也就是說,不能僅憑一些證據對全部案件事實作出推測。四、證據裁判原則的發(fā)展認識了規(guī)律,還須掌握原則。認識規(guī)律是確定原則的方向,掌握原則是遵循規(guī)律的保障。證據裁判原則是指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以證據為根據,沒有證據不能認定事實為真。證據裁判是自由心證的前提,不實行證據裁判就不會有自由心證制度,同時,證據裁判和自由心證又是證明責任裁判的前提與基礎,沒有證據裁判原則與自由心證制度,就不存在證明責任裁判

44、。因此,在現代證據制度中,證據裁判原則是所有證據法和訴訟法制度的核心原則。整個訴訟制度就是圍繞如何正當地利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而設置的。而且與其他訴訟法和證據法原則相比,證據裁判原則具有優(yōu)先性。另外,直接言詞原則、裁判中立原則、控辯對等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等都不能削弱證據裁判原則的作用,甚至有些原則對證據裁判原則還有強化作用。但是,證據裁判原則是針對要證事實而言的,因此,該原則在民事訴訟制度和刑事訴訟制度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在刑事訴訟中,基于刑罰適用的慎重性,盡管對于證明對象的枝節(jié)性內容會存在毋庸證明的可能,證明對象的骨干性構成要件一般卻必須由證據予以證明。相比之下,民事訴訟則明顯不同。在民事訴訟

45、中,不僅基于當事人的實體處分權而設置有自認的規(guī)定,而且,基于辯論原則,對于當事人沒有明確爭論的事實還實行擬制自認制度。而且,民事證明中還存在著大量的推定。因此,在民事訴訟中,具體證明對象的多數內容往往因存在其它證明方法而不具有以證據證明的必要性,從而削弱了證據裁判原則對事實認定的決定性作用??偠灾?如果能切實地堅持證據裁判原則,嚴格證據事實審查,對一切非法取得的證據都堅決予以排除,同時還要確保用“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法定定罪標準審理案件,通過合法證據證明案件事實,那么,自然能為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作業(yè)4(論文試論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制度摘要 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制度是行政

46、訴訟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行政訴訟理論和行政訴訟實踐中一個重要而復雜的問題。從行政訴訟法施行近10年來的實踐來看,行政訴訟法所確立的舉證責任制度有其積極的意義,它既有利于保障原告的合法權益,又有利于促使行政機關增強依法行政的責任心,從而更主動、全面地實現司法對行政的監(jiān)督,也即有利于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這一制度在實施中尚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待進一步完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逐步完善和健全,證據在各種訴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成為決定當事人勝訴或者敗訴的關鍵因素。行政訴訟中“被告負舉證責任,兼顧原告、第三人合理分擔舉證責任”的舉證制度與民事、刑事訴訟中的“誰主張誰舉

47、證”舉證制度有很大的區(qū)別,這是由于行政訴訟具有它本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行政訴訟中的被告都是具有某種社會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管理機關與行政管理相對人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法律關系中特殊的地位決定著在行政訴訟當中特殊的舉證責任分擔。行政訴訟法實施十多年來,對于保障公民權利、促進行政管理法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行政案件數量偏低、行政案件撤訴率高、行政判決執(zhí)行難等。一般來說,行政訴訟舉證責任分配是行政執(zhí)法程序證明責任的延續(xù)和再現,其基本的標準為:訴訟的提起,要求原告應首先負推進的責任;在行政程序中主張權利

48、成立的一方在行政訴訟中仍要對權利成立要件負舉證責任,另一方對所主張的權利妨害要件或者權利消滅要件負舉證責任。但是,上述分配規(guī)則如果在特定的情境中會產生不合理、違背行政訴訟目的的結果時,因此,就必須結合行政訴訟屬性和利益衡量來作個別的調整和分配。一、現行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舉證責任,是特定的訴訟當事人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一定的特征事實提出證據、加以證明的責任。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這就是對行政訴訟舉證責任的具體規(guī)定。由此可以看出,現行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分配有如下特點:行政訴訟強調了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

49、,未將法院以職權取證和原告或第三人的舉證責任置于同等地位;行政機關的舉證責任是單方責任,即舉證責任由被訴的行政機關單方承擔,不同于民訴中的“誰主張、誰舉證”;行政機關舉證范圍不僅局限于事實證據,而且還包括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當被告不能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而法院又不主動查明案件的事實真相時,則由被告承擔敗訴后果。二、行政訴訟中的對原告舉證的要求需要明確的是,在行政訴訟中強調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并非排除原告舉證的責任。作為原告,在訴訟中舉證證明自己的主張,是原告的訴訟權利,不僅不應受到限制,而且,應得到法律保障。在行政訴訟法上規(guī)定原告人的舉證責任,不僅是完成行政訴訟任務的客

50、觀需要,而且也與原告人本身的主客觀條件相符。這從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可得到證實:從主觀條件來看,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為了達到勝訴的目的,力圖提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實根據,用以支持自己的訴訟請求和反駁對方的主張,所以,原告人有履行舉證責任的內在要求,也即敗訴的風險的客觀存在促使原告人舉證。原告是行政訴訟程序的發(fā)動者,其目的在于借助于國家審判權來實現自己的行政實體權利免受侵害,同時,在行政訴訟中,原告表面上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所提出的主張是積極性的,但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原告有關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主張,基本上屬于否定的性質,而被告的主張則基本上屬于肯定的性質,對此,原告既不能局限于訴訟主張?zhí)岢龅?/p>

51、時間先后,也不能局限于訴訟主張的表面措辭,而應當根據訴訟主張的實質進行判斷:如果被告提出的證據構成了證明被訴行政行為合法、合理,原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提出任何反證,敗訴的風險無疑會大大地增加。因此,在行政訴訟中,原告能夠積極舉證,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就客觀條件而言,原告作為爭議的行政實體法律關系的主體的一方,不但最為了解有關本案的法律事實,而且常常是訴訟證據,特別是原始證據和直接證據的占有者,有履行舉證責任的客觀可能。在行政訴訟中,由哪一方當事人舉證對查明行政訴訟案件的真實情況有利,就可以確定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承擔舉證責任顯然有利于查明案件

52、事實,但如果由原告舉證更有利于查明案件的特定事實的,原告就應當承擔提出證據的責任。因為原告于起訴時,必然提出具體的訴訴請求和事實根據,事實上有時掌握和控制著行政訴訟的證據。此時的證據實際上為原告掌握和控制,原告應當對由其控制和掌握的本證承擔舉出證據的責任。此外,在行政賠償案件中,雖然行政機關在以職權開始的具體行政行為中事實上處于“主張者”的地位,但在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后,是否造成損害、損害的程度以及是否請求賠償和賠償多少,則首先取決于行政相對人單方的主張和意志。從這個意義上說,在行政賠償之訴中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符合“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為了提高訴訟效率,實現訴訟的目的,應確定由誰承擔舉證責

53、任所造成的困難較小,并且能夠及時查明案件事實,就由誰承擔舉證責任。在訴訟進行過程中,為了提高行政訴訟的效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判斷哪一方當事人舉證的困難最小,能及時提供真實可靠的證據,并據此確定由該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這正符合美國法官弗來徹所說的效率原則,即“正義被耽擱等于正義被剝奪,即低效率的代價是昂貴的。人們訴諸法院是希望獲得援助與救濟,一個向法院尋求救助的人希望援助早日來臨,否則判決就毫無意義。同時,按照司法正義的當然要求,行政機關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不僅要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各項事實,而且還應當證明對原告人有利的情況,但在很多情況下完全由行政機關證明對原告人有利的情況不僅是非常困難,

54、而且實際上行政訴訟無法有效地進行。因為在行政訴訟進行中,往往行政機關只提供行政行為合法的證據,而不提供對原告人有利的證據。因此,由原告人對有利的情況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是必要的,完全由被告人承擔一切舉證責任對司法效率、司法正義都不利。三、行政訴訟中的原告舉證應提出的證據對被告賴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提出相反的證據。行政機關為確保勝訴,絕不可能把不利于自己、對其認定事實起反證的證據提交給法庭,而且行政機關的證據至少從表面上可以證明該行政決定所認定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通俗地講,就是讓人從表面上看覺得該行政決定是正確的。而我國的行政訴訟的根本宗旨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在這一宗

55、旨下,法院只對被告提交的證據進行表面審查,而不對每一件證據重新進行核實,這種表面審查當然無法發(fā)現這些證據背后的事實。因此,原告必須針對行政機關認定的事實舉出相反的證據,以引起審判人員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懷疑,這對法院最終查明事實,對確保自己勝訴具有很大的作用。針對行政機關認定事實的證據提出反證。從表面上看,行政機關提交給法院的證據基本都符合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三項原則。如果原告無法針對行政機關認定的事實提出反證,則可以從行政機關提交的證據入手,舉出證據證明行政機關提交的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方面存在問題,不能作為定案依據。顯然,對證據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方面存在的問題,相

56、對人若無提供反證,法院在進行審查時也是很難發(fā)現。對處罰程序違法進行舉證。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同,即使處罰程序不合法,行政機關在向法院提交證據時,必然想方設法進行掩飾,使法院不能簡單就看出處罰程序存在的問題。因此,原告必須舉出這方面的證據,如行政機關未按規(guī)定時間送達行政決定書、未舉行聽證會等,使法院確信行政處罰程序違法,或至少對其合法性產生懷疑。四、我國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分擔規(guī)則的發(fā)展趨勢但,客觀而言,我國是一個比較落后的欠 發(fā)達國家,行政機關違法行政的比例較大,行政相對人保護自己的意識比較淡薄,因此,完全將舉證 責任推給原告是不可行的,當然由行政主體負主要責任,在目前 看來沒有什么大的不當之處,但

57、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做法必然會被“誰舉證,誰主 張”的規(guī)則所替代,理由有: 由被告負擔主要的舉證責任,原告負擔初步的舉證責任,在行政行為數量及爭議案件不是太多的情 況下,是比較可行的。但隨著行政主 體職能的不斷變化,各種行政爭議案件越來越多,由行政主體承擔大量的證據保存任務,有欠妥當。 畢竟具體行政行為的時效性大,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變動也日趨頻繁,一旦發(fā)生大量的流動,倘因證據保 存之不善,而讓行政主體承擔敗訴的 理論自是違反了公平的原則。 而且,行政相對人提 起訴訟應當具有必要的根據或理由,或者就要有根據或理由。否則,無緣無故的提起訴訟,只會浪費國家的司法資源及行 政資源,這種做法是和現代行政

58、理念不符 的。 最后,關于訴訟風險,原告應當有所預見。即使根據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案件的統(tǒng)計來看,行政主體敗訴 的可能性較大,但也不排除原告敗訴 的可能。有訴訟,就存在風險。因此,原告如果不對行政主體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采取的措施、違法行政的事實以及相關的法 律根據等證據予以妥 善的保存,就可能預見到訴訟對自己不利的結果。 由原告承 擔相應的舉證責任,有利于督促原告對自己合法權益的保護意識。 在很多情況下,行政 主體進行具體行政行為時,行政相對人本來可以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從而以減輕自己的行政責任,但有些行政相對人總 是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待行政主體的行 政處理,指望通過訴訟來獲得勝訴。 甚至有些行政相對人濫用法律賦予的權利,對 一些爭議很小的案件不停的提起訴訟,自以為是“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或者故意隱匿可 能對行政主體有利的證據。因此,賦予原告必要的舉證責任,促使其有 效、積極地舉證。 此外,對于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或者合理性應當根據誰主張、 誰舉證的規(guī)則。行政主體主張行政行為合法、正確,應當負舉證責任;原 告認為被告適用法律不當,應當提出正確的法律供法庭參考,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被告的行為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