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遼金文學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評述_第1頁
論遼金文學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評述_第2頁
論遼金文學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評述_第3頁
論遼金文學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評述_第4頁
論遼金文學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評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遼金文學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述評周惠泉 公兒10世紀初到13世紀前期的三百余年,在祖國的北半部先后建立了契丹貴族統(tǒng)治的遼朝(9161125)和女真貴族統(tǒng)治的金朝(1115-1234),它們與五代、兩宋北南并立,形成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南北朝的局面。遼金文學成長和植根于遼、金兩代,遼、金兩代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如何?這是研究遼金文學首先必然遇到和必須回答的問題。對于兩宋、遼金以后的中國歷史,人們往往習慣于“宋元明清”的說法,它用兩宋包容或代替遼金,把遼金作為兩宋的附庸看待。這樣的表述,其實并不切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就遼代而言,建立大遼的契丹人原本依附于突厥和唐朝,唐末藩鎮(zhèn)割據,唐室衰微,契丹族首領耶律阿

2、保機乘勢而起,在唐朝滅亡的當年一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稱帝,國號大契丹,后又改名大遼。遼朝創(chuàng)建四十五年以后,宋太祖趙匡胤方建立北宋。其時大遼“東朝高麗,西臣夏國,南子石晉而兄弟趙宋、吳越、南唐航海輸貢”1,包括據有中原人文薈萃之地的北宋在內的四周鄰邦,均須視大遼之馬首是瞻。在祖國北半部開創(chuàng)了威震東亞、烜赫一時的興盛局面。由于聲名遠播,影響巨大。世界上有些國家和民族例如俄羅斯,直至現在仍把中國稱作“契丹”。就金代而言,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其先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長期臣附于中原王朝,遼朝創(chuàng)建之后女真人則受制于大遼。大遼與北宋在女真人的軍事打擊之下相繼覆亡以后,金朝便與南宋以江淮為界北南共存,其

3、幅員乃廣于遼,實力則強于宋,雄峙于北半部中國一百二十年之久。在南宋始而以稱臣納貢、繼而以稱侄納貢為條件達成與金朝的和議以后,女真人由長期沿襲下來的納貢主體轉變?yōu)槊皂樀氖茇曋黧w,使北方民族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為蒙古族和作為女真人后裔的滿族這兩個北方民族成為整個國家的統(tǒng)治民族和建立大一統(tǒng)的元、清政權準備了條件,從而使遼金對于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做出了重要貢獻??梢娪脙伤伟莼蛱娲|金、把遼金作為兩宋的附庸,顯然屬于有悖歷史真實的看法和并不科學的表述。雖然就政治層面而言,遼金之于兩宋如上所述具有宗主的性質;不過就文化層面而言,從盛唐文化發(fā)展而來的兩宋文化是頗為先進的,因而唐宋文化對于

4、遼金文化產生過重要影響。恩格斯指出:“每一次由比較野蠻的民族所進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摧毀了大批的生產力。但是在長時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后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yōu)楸徽鞣咚?,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語言?!?不過這種影響遠非如人們理解和想象的那樣單向進行,而是必不可免地雙向進行的。因此恩格斯也曾說過:“德意志人究竟是用了什么靈丹妙藥,給垂死的歐洲注人了新的生命力呢?凡德意志人給羅馬世界注人的一切有生命力的和帶來生命的東西,都是野蠻時代的東西。的確,只有野蠻人才能使一個在垂死的文明中掙扎的世界年輕起來。”3民族之

5、間文化的交流、融合,首先自然是層次較高的一方朝層次較低的一方輻射擴散;同時也無可否認,層次較低一方也對層次較高一方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北方民族游獵文化蘊涵的威武有加、健勇無比的寶貴元素,為中華文化北雄南秀、氣象萬千的多元一體格局注人了新的因子與活力。而遼金文學成長于漢民族農耕文化與北方民族游獵文化的結合部,呈現出漢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優(yōu)勢互補的走勢和軌跡。中國文學堪稱一個多民族多區(qū)域的復合文明體系,正是從遼金時期開始,在漢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補中,傳統(tǒng)文學樣式獨領風騷的格局逐漸改變,戲曲、小說等新興文體一步步走上文壇的中心,通俗化、大眾化成為文學發(fā)展的重要趨向。中國文學在遼金時期出現的這

6、種歷史性的蛻變與演進,使遼金文學成為宋遼金時期文學中十分活躍的因素,對于中國文學的轉型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中國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學有其各自產生、繁衍的歷史,各民族文學之間又不可避免地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相輔相成、競添異彩,為中國各民族文學的相激相融、優(yōu)化組合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在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漢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的關系是一個帶有全局性意義的重大問題。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正統(tǒng)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個問題在學術界一直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因而亟待認真研究。而遼金兩朝恰恰是民族碰撞、民族交往十分活躍的時期,它們?yōu)槎嘣惑w的中國文學史提供了研究和解決這一問

7、題的標本與模型。一遼金文學的探索研究,實際上從遼金時期即已開始,因而遼金文學的學術史可以從遼金兩代算起。不過現代意義上的遼金文學研究,則始于20世紀的30年代。其中遼代文學的研究發(fā)端于蘇雪林、吳梅、陳衍、顧敦鍒等人。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蘇雪林的遼金元文學和吳梅的遼金元文學史。吳梅遼金元文學史分文家、詩家闡述遼代文學的發(fā)展情況,涉及耶律隆緒、耶律宗真、耶律洪基、蕭觀音、蕭瑟瑟、耶律倍等50余人。蘇雪林遼金元文學一書第一章為“遼文學”,其內容與她發(fā)表在1933年珞珈月刊上的遼文學概述內容大體一致,而后者內容稍詳。陳衍是清末同光體的重要詩人,于20世紀30年代不顧年事已高,慨然編纂遼、金、元

8、三朝的詩紀事,為遼、金、元三代文學的研究做了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上個世紀50年代以后,章荑蓀選注的遼金元詩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周惠泉和米治國選注的遼金文學作品選(時代文藝出版社,1986年)、范寧和華巖編選的宋遼金詩選注(北京出版社,1988年)、羅斯寧選注的遼金元詩三百首(岳麓書社,1990年)、蔣祖怡和張滌云編纂的全遼詩話(岳麓書社,1992年)、劉達科選注的遼金元絕句選(中華書局,2004年)、劉達科注評的遼金元詩選評(三秦出版社,2004年)等先后問世,對于遼代文學多有留意。60年代出版的有較大影響的兩部文學史著作,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人民文

9、學出版社,1962年)和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對于遼代文學也有所涉獵,不過篇幅不多,限于點到為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遼代文學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80年代初,李一氓的讀遼史一一兼論<四郎探母>(文藝研究1981年第4期)一文發(fā)表,隨后張嘯虎的試論遼代文學(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米治國的遼代文學初論(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5年第3期)、陳述的遼代的詩歌詞曲與小說戲劇(文史哲1986年第1期)、黃震云的論遼、代詩(文學評論1994年第1期)、張毅的遼代文學思想論略(南開學報1999年第1期)等相繼問世。此外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10、(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設有“遼代文學”、“蕭觀音”等條目釋文,十四卷本中國文學通史宋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設有遼代文學的專章,均由米治國撰寫,是建國以來比較系統(tǒng)論述遼代文學的研究成果。而張晶的遼金詩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遼金元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對于遼代詩歌則進行了深人的研究。此外周惠泉、楊佐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話.遼金元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對于遼代文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黃震云的遼代文史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對于遼代的詩文戲劇做出了多角度的論列;劉達科在李修生、查洪德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

11、;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一書中扼要地歸納梳理了20世紀遼代文學研究和遼代文獻整理的學術進展。作為遼代統(tǒng)治民族的契丹族文學的崛起,是遼代文學發(fā)展中特色鮮明的文學現象,陳述遼代文學中的契丹文作品(陳寅恪先生紀念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祝注先遼代契丹族的詩人和詩作(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張晶論遼代契丹女詩人的創(chuàng)作成就及其民族文化成因(民族文學研究1993年第4期)、別廷鋒遼代契丹族文學概說(民族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周惠泉和孫黎、周暉遼金元文學:民族融合的結晶(社會科學輯刊2000年第2期)在這方面的探討均可謂別開生面。關于遼代契丹族重要作家的研究,

12、則有舒焚東丹王耶律倍(湖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邱立懿德皇后及其<十香詞>冤案鉤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崔海正遼代女詩人蕭觀音論略(宋代文化研究六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李正民蕭觀音與王鼎<焚椒錄>(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劉鳳華和劉澤蕭觀音形象意蘊漫評讀<焚椒錄>(元好問及遼金文學研究,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李正民和宋俊玲蕭觀音冤案及其文學成就(遼金元文學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劉澤和劉鳳華<焚椒錄、:遼代文學的一面寶鏡(同上)、周惠泉遼代契丹族女詩人蕭觀音的詩詞(文史知識2004年第1

13、1期)、周惠泉中國婦女文學之翹楚一一契丹族女詩人蕭瑟瑟及其作品(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1期)等。上述論文和其他研究成果的問世,為實現中國文學史的建構在新的世紀由場域狹小、內涵單一的傳統(tǒng)模式向視野開闊、一體多元的科學體系轉型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遼代文學的總體評價,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周惠泉的遼代文學論(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第2期)一文對此做出了明確的回答。鑒于文獻無征,遼代文學史料的整理成了遼代文學研究的瓶頸,劉達科的遼代文學史料整理的回顧與思考辦(山西師大學報2003年第2期)審視了近900年來遼代文學史料保存、整理的歷史和現狀,為把遼代文學研究建立在更為堅實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14、。二至于現代意義上的金代文學研究,也始于20世紀30年代,蘇雪林的遼金元文學、吳梅的遼金元文學史等對于金代文學進行了探討和介紹。其中蘇雪林遼金元文學全書七章,金代文學設“金之初中葉作家”(第二章)和“金之末葉作家”(第三章)兩章,篇幅比較簡略。書中有關金代文學的內容也有疏誤之處,如該書第三章以李獻能為元好問“三知己”之一,顯然是錯誤的。至于吳梅的遼金元文學史,雖比蘇雪林遼金元文學篇幅有增,內容仍嫌疏略。其金代文學部分對于作家的介紹參照金史·文藝傳等史傳材料,間有個人發(fā)揮之處。作者還以清人的某些論述為基礎,對金代文學提出了概括性的看法。書中對于金代文學分為文家、詩家、詞家、曲家四個部分

15、。談到曲家時,吳梅認為“曲盛于元,實創(chuàng)于金。金時董解元之西廂,奉為北曲之祖,至今無異議。而號為元曲四大家,半皆金末遺民。欲不謂之創(chuàng)始,其可得乎!”對于北曲創(chuàng)始于金朝這樣一個中國戲曲史上的重大問題,初步提出了富于啟示性的看法。當然由于該書過分依賴史傳材料,獨立鉆研作家作品不夠,疏誤失檢之處自難避免。比如以金代中期文學家王寂“登天德二年進士”,乃沿襲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六拙軒集提要之誤。關于王寂的登第時間,中州集卷二王寂小傳系于天德三年(1151),以王寂所著拙軒集復按,卷二有天德辛末,家君守官白霫,仆是歲登上第詩,“天德辛未”即天德三年,以此可證四庫全書總目之誤,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三亦從中州集

16、之說。再如書中在金代文學部分的開篇涉及歷史學和民族學方面的問題時,首句即稱“金與遼同種,所居在白山黑水之間,即肅慎氏之故壤也”?!巴N”的說法實亦大誤。蓋金代的女真族與我國史書中的肅慎、絕婁、勿吉、鞋輻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關系,4遼代的契丹族則與奚同為源出鮮卑宇文部的一支,5二者族源不同自明。除了以上二書外,論文方面,則有許文玉金源的文囿一文6先于二書面世。該文力圖打破“尊華鄙夷”的傳統(tǒng)觀念,對所謂“完顏氏族的文學”和“蔓草荒迷的金源文囿詩國”,加以研究,頗具開拓意義。不過該文將董解元西廂記這一諸宮調作品稱作“金院本”,則是錯誤的。文中疏誤之處還有一些。比如關于元好問的里籍,該文沿襲元人郝經遺

17、山先生墓銘7的說法,稱其為“太原定襄人”,實誤。據元好問鄉(xiāng)郡雜詩五首自注:“余家自五代以后,自汝州遷平定,宋末又自平定遷忻?!?遺山先生文集卷一三)檢金史元德明、元好問本傳,亦稱“太原秀容人”。據金史·地理志河東北路忻州條,秀容、定襄均為太原府忻州屬縣,秀容為州治。雖然金史·地理志亦稱忻州系“舊定襄郡軍”,但不得以忻州與定襄混稱。郝經遺山先生墓銘撰于元好問謝世的當年即1257年,其后元大德(1297一1307)碑本墓銘已改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市韓巖村元好問墓側所立大德碑碑文可證。上述論著以外,郭紹虞元遺山論詩絕句(中國新論二卷3期,1936年3月)、繆鉞<遺山

18、樂府>編年小箋(詞學季刊三卷2、3期,1936年)、王永祥元遺山詩集??庇?東北叢刊18期,1931年6月)等對元好問的詩論和詩詞作品都作了有益的探討。其中繆鉞(遺山樂府)編年小箋對于彊村叢書??拿骱胫稳勺痈啕惪瘫具z山樂府,在考訂箋釋的基礎上加以編年,旁征博引,頗見功力。不過該作亦偶有疏失之處。比如蝶戀花(戊辰歲長安作)箋文引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予年二十許,侍先人官略陽(隴城)”句,以“先人”為“遺山之父”,實誤。元好問南冠錄引稱“予以始生之七月,出繼叔氏隴城府君”,則“先人”當指元好問之叔元格無疑。好問生父元德明蓋終身未仕,“春秋四十有八,終于家”。8又如定風波(楊叔能歸緇川)箋文稱

19、楊宏道(叔能)“金亡仕元”,亦誤。據楊宏道小亨集卷四贈仲經詩序,宏道于金亡前夕避亂人于宋境,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清明后出襄陽攝唐州司戶,是歲十二月北遷,寓家濟源”,蓋宏道仕宋而未仕元。以上便是上個世紀40年代末以前金代文學研究的大略情況。三進人20世紀50年代以后,有關金代文學的研究仍然顯得比較冷落。從50年代到70年代的三十年間,除了個別作家如元好問、王若虛,個別作品如董解元西廂記偶爾有人涉獵以外,其他則成為無人問津的學術空白。一些文學史家的著述,對于金代文學或者基本上置而不論,或者作為宋代文學的附庸一帶而過。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胡忌宋金雜劇考(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

20、59年)以及程千帆對金代作家元好問的一二理解(文史哲1957年第6期)、陳中凡元好問及其喪亂詩(文學研究1958年第1期)、霍松林王若虛反形式主義的文學批評(文學遺產增刊七輯,中華書局,1959年)、吳則虞試談諸宮調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增刊五輯,作家出版社,1957年)、郭紹虞論<戲為六絕句)與<論詩三十首>(學術月刊1964年第7期)、吳庚舜略論元好問的詩論(光明日報1964年7月19日)、錢仲聯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香港藝林叢錄1966年第6期)等。至于文學史著作,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編寫組撰寫的三卷本中國文學史宋代文學共設十二章,遼金文學作為第十二章;游

21、國恩等主編的四卷本中國文學史宋代文學共設十章,遼金文學作為第十章。這兩部中國文學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影響較大、內容也較為完備的文學史著作,它們能夠為遼金文學設置專章,和以往相比體現了對遼金文學在某種程度上的重視;但是與遼金文學、特別是金代文學的實際內容相比仍嫌過于簡略,而且未能概括出金代文學的獨特風貌和發(fā)展規(guī)律,在觀點上也存在一些可商可議之處。而這一時期和其后臺灣以及香港的金代文學研究則比較活躍,學術專著和資料匯編相繼涌現。至于大陸的金代文學研究,直到80年代才有了明顯的改變。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伴隨著鄰近學科如史學、民族學的撥亂反正,封建正統(tǒng)觀念受到猛烈沖擊,金代文學的重新評價勢在必行

22、。80年代初,社會科學戰(zhàn)線、晉陽學刊等學術刊物分別開辟“遼金文學”、“元好問及金元文化”兩個欄目,促進了金代文學研究的開展。90年代和進人新的世紀以后,山西大學學報、江蘇大學學報又先后推出“金元文學研究”、“遼金元文學研究”專欄,連續(xù)發(fā)表了具有一定開創(chuàng)意義、帶有填補空白性質的若干研究成果,使金代文學研究呈現出生氣勃勃的勢頭。與此同時,研究成果的形式也趨于多樣化,相繼涌現了大百科全書條目釋文、文獻整理著作、學術研究著作和文學史、文學思想史一類著作。其中大百科全書條文如周惠泉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所撰“金代文學”等18個條目釋文,吳庚舜所撰“元好

23、問”等11個條目釋文,劉揚忠所撰“王庭筠”等3個條目釋文,孔凡禮所撰“歸潛志”條目釋文;文獻整理著作如唐圭璋編校的全金元詞(中華書局,1979年)、崔文印點校的歸潛志(中華書局,1983年)、姚奠中主編的元好問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劉澤編纂的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集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薛瑞兆和郭明志編纂的全金詩(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張正義和劉達科校注的河汾諸老詩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凌景挺校注的董解元西廂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朱平楚校點的全諸宮調(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凌景誕和謝伯陽校注的諸宮調兩種(齊魯書社,1988年)、藍立莫

24、校注的劉知遠諸宮調(巴蜀書社,1989年)、閻鳳梧和康金聲主編的全遼金詩(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閻鳳梧主編的全遼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等;學術研究著作如孫遜的董西廂和王西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降大任的元遺山新論(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郝樹侯和楊國勇的元好問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胡世厚和鄧紹基主編的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金元部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閻鳳梧和劉達科的河汾諸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周惠泉的金代文學學發(fā)凡(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

25、3、1994年)、朱平楚和朱鴻的諸宮調概說(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景李虎的宋金雜劇概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鐘陵編著的金元詞紀事會評(黃山書社,1995年)、周惠泉的金代文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與金代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劉鋒熹的金代前期詞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朱東潤的元好問傳(東方出版社,1999年)、李正民的亥元好問研究論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劉明浩的元好問傳(東方出版社,1999年)、李哲夫的勾欄之音一遼夏金元著名文學家巡禮(西苑出版社,1999年)、胡傳志的金代文學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26、)、趙維江的金元詞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狄寶心的元好問年譜新編(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陶然的金元詞通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詹石窗的南宋金元道教文學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劉鋒燾的宋金詞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等;文學史、文學思想史著作如詹杭倫的金代文學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0年)與金代文學史辦(臺灣貫雅文化出版社,1993年)、張晶的遼金詩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張晶的遼金元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周惠泉為十四卷本中國文學通史宋代文學史所撰金代文學各章(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周惠泉

27、和楊佐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話·遼金元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羅斯寧和彭玉平的宋遼金元文學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等。上述各類著述和一些重要論文源源不斷地相繼問世,使金代文學研究形成空前喜人的生動局面。四金代文學性質的界定,是關乎研究全局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可以說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以往的論著,由于受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和接觸材料的局限,大多強調金代文學屬于漢族文學的余波遺響。例如郭紹虞即曾指出:“金代文學,不脫北宋之臼?!?夏承燾、張璋則認為:“金代文化,實際上是漢族文化的一種延伸和繼續(xù)?!?0范寧金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則以為:“女真人統(tǒng)治下的北中國(即金朝)文學”,“不僅

28、作者絕大多數是漢人,而且作品的思想和風格也是趙宋王朝文學的延續(xù)?!边€指出:“由于南北政治的分裂.我們統(tǒng)觀金元(源)一代詩歌和南宋詩歌不同,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至于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幾乎并無兩樣。”(文學遺產1982年第4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金代文學植根于漢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的結合部,因而實際上乃是一種同中原固有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并蘊涵某些新質的文化;正是在漢文化與北方民族文化的雙向交流、優(yōu)勢互補中,它以質實貞剛、清新自然的審美風范彪炳于世,為中國文學北雄南秀、異軌同奔的歷史走向增加了驅動力,促進了中華文化從多元發(fā)展為一元的進程。楊義在本世紀伊始曾經鮮明地提出“邊緣活力”的命題,11指出

29、當中原的正統(tǒng)文化在發(fā)展中由于缺乏活力而趨于模式化、凝固化的時候,邊緣文化即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樸野本性和原始活力沖擊、補充和激活中原文化,使中華文化在新的歷史臺階上實現新的整合、更新與創(chuàng)造。特別是我國北方民族在塞外的崛起和草原游牧文化圈的蓬勃發(fā)展,有力地修正了長期以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所謂中華民族及其文化起源于黃河中下游然后向四周擴散的單源中心說。而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直到清朝為止的一千五百年左右的時間里,建立遼金兩朝的契丹、女真族同此前的鮮卑和此后的蒙古、滿族等北方民族一起,在北半部中國和大一統(tǒng)的國家相繼或斷續(xù)建立政權長達八百五十年,占這段歷史進程的近五分之三,為其他邊緣地區(qū)民族所望塵莫及。對

30、于中國歷史上這一絕無僅有的奇特現象,顯然不能僅僅用“塞北雕弓硬”(馬致遠漢宮秋)來加以解釋。那么,北方民族有什么超常潛能和非凡智慧能夠逐鹿中原而捷足先登、獨一無二地成就如此這般的宏圖大業(yè)?北方民族文化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足以對其有效的統(tǒng)治提供智力支撐和精神動力?這是一個令人深長思之的說不盡的話題。從文學的視角研究這一問題,將會對我們重新認識中華多民族文學無比豐富的深刻內涵和相激相融的客觀規(guī)律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周惠泉在元明時期金代文學研究論略一文中認為:“遼、金兩代的契丹、女真族以及繼之統(tǒng)一中國的元代的蒙古族同屬阿爾泰語系民族,又都崛起于我國北方的草原山林地區(qū)。相同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和相近的生產、生活

31、方式造就他們粗獷剽悍、質樸豪爽的民族氣質和民族性格,同時也給他們的文學作品帶來一種雄健磊落、慷慨悲壯的格調。正是由于北方民族文化、包括歌詩音樂的南漸,才為中華文化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多元一體、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形成兼收并蓄多民族文化之長的完整體系?!?晉陽學刊1992年第1期)張晶金代詩歌發(fā)展的獨特軌跡則認為:“以女真民族為統(tǒng)治核心的金朝,無論就社會結構還是就文化一心理結構而言,都不乏迥異于漢民族為主體的歷代王朝的鮮明特征?!?遼寧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他的另一篇文章金詩的北方文化特質及其發(fā)展軌跡進一步指出:“一般研究者論及金詩更多地看到金詩受北宋詩的籠罩,與宋詩相同的一面,而缺少對金詩

32、獨特風貌的揭示。實際上,金詩在很大程度上受宋詩的滋養(yǎng),但它植根于北方的文化土壤,有著較濃郁的北方文化特質,因而也就走著與北宋并不完全相同的道路,形成了它獨特的發(fā)展軌跡?!?江海學刊1991年第2期)此外,金啟孮論金代的女真文學則稱:“迄今為止在中國文學史中,還沒有看到過為金代女真人文學立有專章的著作。不是把遼、金、元三代一起來論述,就是把金代的漢人、女真人一起來論述。這樣論述就把金代女真文學在狹小的章、節(jié)中排擠掉了。”并且指出:“用漢文書寫的文學,不能單純的算是漢族文學。它實際是中華民族各族文化、藝術的結晶與寶庫,內容包括匈奴、鮮卑、敕勒、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甚至西北、西南各族的文學在

33、內。這個龐大的藝術寶庫,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因此它具有像吸鐵石一樣的文化藝術引力,把一切四圍的兄弟民族的藝苑英華都吸引過來,從而也豐富了它的本體?!?內蒙古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文中還就金代女真文學的發(fā)展狀況進行了初步的總結,為金代文學的多民族性質提供了生動有力的實證材料。五關于金代作家的研究,則既反映了突出重點的原則,又呈現出填補空白的趨勢,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元好問是集金代文學大成的杰出文學家,但是長期以來文學史家對其評價明顯偏低。究其深層原因,乃在于元好問作為鮮卑人后裔,先是出仕女真族統(tǒng)治的金朝政權,金亡以后又同蒙古政權高層交往密切,學術界在這一問題上難以擺脫民

34、族和名節(jié)觀念的困擾。針對上述問題、特別是應該如何認識和理解我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的問題,姚奠中在關于元好問研究的兩個問題一文中頗有見地地指出:“歷史家對境內各族所建立的政權,只要繼續(xù)用中夏衣冠文化、典章制度來治理國家,使中夏文化得到繼承,都予以肯定。二十四史中,既有魏書、齊書、周書,又有遼史、金史、元史,都被稱為正史,就是這個道理。一本來北方各族與中原都有著血緣或隸屬關系,一朝建立政權之后,繼承中土的治國安民之術,便和漢族內部的改朝換代相同,民族矛盾也便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消失。這沒有別的,因為他們的愛國主義,遠超于愛某個王朝的范圍,而是考慮如何能把我們民族文化繼承并發(fā)展下去。”(遼金元文學研究,文

35、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此外,降大任的元好問的氣節(jié)問題(光明日報1985年9月18日)和<外家別業(yè)上梁文>釋考兼論元好問的氣節(jié)問題(晉陽學刊1985年第3期)、劉澤的元好問癸巳之變中的思想轉折(忻州師專學報1986年第1期)、李正民的元好問金亡之后活動的評價(山西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等文也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于從新的視角認識元好問社會文化活動的意義均有所助益。而對于元好問文學成就的評價,文學史家多年以來不僅沒有把他放在宋文學與金文學相輔相成的復雜關系上進行分析,而且未能將其置于漢文化同北方民族文化相激相融的發(fā)展趨勢上加以把握,從而很難理解元好問在多民族的中國文學史上的特

36、殊地位。有鑒于此,盧興基等人就這兩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盧興基萬古騷人嘔肺肝,乾坤清氣得來難從金源詩風看元遺山的詩歌藝術從文學演進流變的層面指出:“宋詩的成就,可以說是由蘇軾、黃庭堅來完成的,并且達到了高峰,也充分體現了一代詩人的氣質和詩歌的風格特征。此后的江西詩派,奉黃庭堅為宗主,雖然也在做著繼續(xù)的開拓,做出了成績,但這一派的詩人把宋詩推向了一個艱澀古硬,追求形式技巧的道路,反而擴大了宋詩的弱點。正是在這個時候,北方的元遺山朝著另一個方向,鋪筑由蘇黃所延伸的道路,并且創(chuàng)造了令人嘆服的成績?!?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年第4期)周惠泉元好問研究發(fā)微則從民族文化融合互補的視角提出:“就元好問所隸屬的金代

37、而言,正是伴隨著民族融合的進程,中原地區(qū)漢民族的農業(yè)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才形成了頗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金代文化,與南方的宋代文化并存于世。元好問作為置身于民族文化交叉點上的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將漢文化傳統(tǒng)與北方民族文化傳統(tǒng)融而為一,在宋、金時期不僅提高了金代文學的特殊地位,成為金代文學的重要參照系,而且為北雄南秀、異彩紛呈的中華文化增添了新的因子,注人了新的活力?!?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年第3期)這一時期的元好問研究,可謂成果頗豐。其中比較重要的文章如劉禹昌元好問詩論(武漢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陳書龍評元好問<論詩三十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

38、年第2期)、李正民試論元好問的<續(xù)夷堅志>(晉陽學刊1986年第1期)、李正民元好問詩論的民族特色(文學遺產1986年第2期)、趙興勤和孔繁華元好問詞藝術再探(晉陽學刊1986年第3期)、趙廷鵬和宮應林賦到滄桑句便工元好問的紀亂詩(文學遺產1986年第6期)、陳書龍元好問山水景物詩的藝術特征(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1期)、張博泉時代與元好問(晉陽學刊1990年第3期)、劉澤元好問晚年詩歌創(chuàng)作論略述(文學遺產1990年第4期)、蔡厚示元好問詩風的衍變(文學遺產1990年第4期)、門巋一片傷心畫不成-論元好問的題畫詩(文學遺產1990年第4期)、鐘嬰<夷堅志>散論(文

39、學遺產1990年第4期)、董國炎金代文壇與元好問(文學評論1990年第6期)、劉澤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通論(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3期)、楊文雄元好問與李白(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林明德元好問與蘇軾(同上)、龔鵬程論元遺山與黃山谷(同上)、詹杭倫元好問編選<中州集>的宗旨(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周惠泉論元好問(山西師大學報1992年第2期)、張晶鮮卑詩人元好問的詩歌成就及其北方民族文化基質(民族文學研究1992年第3期)、胡傳志<中州集>文化意義再評價(晉陽學刊1994年第2期)、胡傳志

40、<中州集>的流傳與影響(文學遺產1994年第3期)、狄寶心元遺山作品新證九則(文學遺產1995年第2期)、張晶論遺山詞(文學遺產1996年第3期)、李正民元遺山<論詩三十首>的美學系統(tǒng)(民族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方滿錦元好問上書耶律楚材評議(元好問及遼金文學研究,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門巋論元好問的文學批評體系(同上)、鄧昭棋元遺山論李賀(同上)、李正民元好問研究五十年回眸(同上)、張晶漫說遺山詞(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第1期)、盧興基近古詩歌精神與元好問(文學遺產1999年第3期)、狄寶心論元好問對宋詩的批判繼承辦(遼金元文學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

41、999年)、詹杭倫<元遺山志、敘論(民族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周惠泉元好問的文學成就(文史知識2003年第7期)等,對于元好問方方面面的建樹都分別作了比較深入的論述。六除了元好問以外,近年來有關金代其他作家的研究也革路藍縷、推進拓展,不斷填補學術空白。其中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卷推出二十一位作家的條目釋文,使金代文學受到海內外學人的關注;此外又有不少專題論文以及作家評傳相繼問世,把對于金代作家的研究進一步引向深人。所接觸的既有漢族作家,又有少數民族文士,既有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論,又有對于生平事跡的考訂。涉及的對象包括金代初期、中期、后期

42、文壇上的大部分代表性人物,其中有宇文虛中(周惠泉宇文虛中及其文學成就論略,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7年第3期)、蔡松年(胡傳志論金初作家蔡松年,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年第6期)、完顏亮(史禮心賦詩言志,出語倔強一一金海陵王完顏亮詩詞創(chuàng)作,民族文學研究1991年第l期;畢寶魁一代雄主數篇壯詞金海陵王完顏亮及其詩詞,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1期)、王寂(周惠泉淪落天涯的詩人王寂,文史知識1999年第6期)、黨懷英(馬積高論黨懷英與辛棄疾,求索1996年第1期)、王庭綺(馬赫略論金代遼東詩人王庭筠,社會科學輯刊分1987年第5期;張晶、都興智金代詩人王庭筠詩歌創(chuàng)作論摭,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周昂(吳庚

43、舜金代邊塞詩人周昂,光明日報1986年5月22日)、趙秉文(張晶金代詩人趙秉文詩論芻議,社會科學輯刊1987年第5期)、楊云翼(劉達科楊云翼考論,遼金元文學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王若虛(余藎王若虛寫作理論初探,杭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傅希堯王若虛文學理論初探,河北學刊1990年第4期)、完顏璹(周惠泉金代女真族詩人完顏璐簡論,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5年第2期;王菊艷完顏瑞的詩詞創(chuàng)作與金代的民族文化融合,遼金史論集九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周延良完顏璹的文化翰藻與詞旨歸趣,民族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姜劍云、孫昌武論完璹瑞創(chuàng)作中的佛禪意蘊,河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44、、李純甫(張晶從李純甫的詩學傾向看金代后期詩壇論爭的性質,文學遺產1990年第2期;胡傳志李純甫考論,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0年第2期;周惠泉金代文學家李純甫,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5期)、李汾(董國炎豪氣欲追李,詩成常似杜一論金末詩人李汾,遼金元文學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李俊民(宋石青關于李俊民生平的幾個問題,遼金元文學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房皞(劉達科金元之際詩人房皞探微,江蘇大學學報2004年第l期)、曹之謙(劉達科曹之謙及其詩歌,山西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劉祁(宋德金劉祁與<歸潛志>,史學月刊1982年第3期)等。以漢族作家而論,吳庚舜金代邊塞詩人周昂指出:“周昂長期生活在塞上,親身體驗,細致觀察,特殊感受給他的邊塞詩帶來了自己的特色。這些詩可以看作元好問喪亂詩的前奏曲?!痹谂孀遄骷曳矫妫范Y心賦詩言志,出語倔強一金海陵王完顏亮詩詞創(chuàng)作對完顏亮率真任性的作品也給予了實事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