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醫(yī)保健方法總結(jié)分析_第1頁
常用中醫(yī)保健方法總結(jié)分析_第2頁
常用中醫(yī)保健方法總結(jié)分析_第3頁
常用中醫(yī)保健方法總結(jié)分析_第4頁
常用中醫(yī)保健方法總結(jié)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常用中醫(yī)保健方法總結(jié)分析 第一節(jié) 灸 法 學 灸法概述: 灸法-中醫(yī)傳統(tǒng)外治法之一 灸法-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柱或艾條,點燃后在穴位或患處熏灸,借助溫熱性和藥物作用,以溫通經(jīng)絡(luò),調(diào)和氣血,燥濕祛寒,回陽救逆,消腫散結(jié),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 常用的有艾條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靈樞官能篇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yī)學入門也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本f明灸法可以彌補針刺之不足。 灸法的起源: 灸法可能是在熱熨法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 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防獸時,會被迸出的火星燒灼燙傷皮膚,這種局部的燒灼也可以減輕某些疾病的癥狀。 人們有意識地選用一些干枯的植物

2、莖葉作燃料,對局部進行溫熱刺激。 由于艾葉具有易于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于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成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一、材料的制作方法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艾絨 選用野生向陽處5月份長成的艾葉,風干后在室內(nèi)放置1年后使用,此稱為陳年熟艾。熟艾取白纖絲再行碾軋成絨。 1艾炷的制作 將適量艾絨置于平底磁盤內(nèi),用食、中、拇指捏成圓柱狀即為艾炷。艾絨捏壓越實越好,根據(jù)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蠶豆大、麥粒大3種,稱為大、中、小艾炷。2. 艾卷的制作 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軟硬要適度,以利炭燃為宜,然后將其置于寬約厘米、長約25厘米的桑皮紙或純棉紙上,再搓卷成圓柱形,制成長約20厘米,直徑

3、約厘米的艾卷。3間隔物的制作 鮮姜、蒜洗凈后切成約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間用毫針或細針刺成篩孔狀 。 蒜泥、蔥泥、蚯蚓泥等均應將其洗凈后搗爛成泥。 藥物則應選出相應藥物搗碎碾軋成粉末后,用黃酒、姜汁或蜂蜜等調(diào)和后塑成薄餅狀,需在中間刺出篩孔后應用。 二、施灸方法 千金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臨床操作一般先灸上部、痛部、后灸下部、腹部; 先灸頭身,后灸四肢。 但在特殊情況下,必須靈活運用,不可拘泥。 1、直接灸 -又稱艾柱灸 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施灸時需將皮膚燒傷化膿,愈后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 不使皮膚燒傷化膿,不留瘢痕者,稱為無瘢痕灸。 (1)

4、瘢痕灸 -又名化膿灸 施灸時先將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點燃艾炷施灸。 每壯艾炷必須燃盡,除去灰燼后,方可繼續(xù)再灸,待規(guī)定壯數(shù)灸完為止。 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圍輕輕拍打,借以緩解疼痛。 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瘡,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愈,結(jié)癡脫落后而留下瘢痕。 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哮喘、肺結(jié)核、瘰疬等慢性疾病。(2)無瘢痕灸 施灸時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點燃施灸。 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易炷再灸。 按規(guī)定壯數(shù)灸完為止。一般應灸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度。灸后不化膿,不留瘢痕。 一

5、般虛寒性疾患,均可此法。施灸步驟(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火柴、鑷子、彎盤。(2)操作方法: 將艾絨根據(jù)病情,制成大小適宜之艾柱。 將艾柱置于應灸穴位上,點燃艾柱頂端。 等艾柱燃至病人感發(fā)燙時,即用鑷子取下放入彎盤,另換一艾柱,繼續(xù)點燃。 一般每次灸35壯(每個艾柱謂一壯)。 2間接灸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1)隔姜灸 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灸完所規(guī)定的壯數(shù),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 用鮮

6、大蒜頭,切成厚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置于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直至灸完規(guī)定的壯數(shù)。此法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結(jié)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癥。 (3)隔鹽灸 用純凈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diào)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癥。施灸步驟(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火柴、鑷子、彎盤,根據(jù)需要準備切成厘米薄,直徑約2cm的鮮姜片或鮮大蒜頭橫切成片數(shù)片(或用大蒜搗泥,取厚的大蒜泥

7、敷于穴位皮膚)。(2)操作方法:暴露應灸部位。取鮮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點燃后待病人感灼熱時即更換艾柱,連灸35壯。 臍部也可敷食鹽后,置艾柱灸之,稱隔鹽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藥物如附子片等,統(tǒng)稱間接灸法。 3艾卷灸(1)艾條灸 是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zhì)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滲入肉桂、干姜、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分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 (2)艾條灸分類 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

8、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y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開,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cè),這樣可以通過醫(y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diào)節(jié)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zhuǎn)施灸。施灸步驟 (1)物品準備: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必要時備艾灸盒。(2)操作方法: A、點燃艾條一端,燃端距應灸穴位或局部24cm處熏灸,使局部有溫熱感,以不

9、感燒灼為度。 B、每次灸1530分鐘,使局部皮膚紅潤、灼熱。 C、中途艾絨燒灰較多時,應將絨灰置于彎盤中,避免脫落在病人身上。 D、腹部、背部較平坦處行艾灸時,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臥或俯臥位,將點燃之艾條放于盒內(nèi),灸盒放在應灸穴位的部位,加蓋后可使其自行燃燒艾條,達到艾灸的目的。 4溫針灸 是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時,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繼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取出針。 5. 溫灸器灸 是用金屬特制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

10、底有尖有平,筒內(nèi)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后,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diào)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四、灸法的作用 本章正指出“艾葉,能通十二經(jīng),善于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因此,艾灸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尤其對慢性虛弱性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為適宜。 1艾灸有溫經(jīng)通絡(luò)、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作用。可用來治療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及氣血虛引起眩暈、盆血、乳少、閉經(jīng)等證。 2艾灸有溫補中氣,回陽固脫的作用??捎弥尉眯?、久痢、遺尿、崩漏、脫肛、陰挺及寒厥等。 3艾灸有消瘀散結(jié)的作用。對于乳癰初起

11、、瘰癘、療腫未化膿者,有一定療效。 4常灸大信、關(guān)元、氣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起防病保健的作用。千金方說:“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毒氣不能著人”。5隔姜灸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證、虛寒性嘔吐、泡瀉、腹痛等。6隔蒜灸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可用于療腫瘡瘍、毒蟲咬傷、對哮喘、臍風、肺癆、瘰癘等也有一定療效。 7隔附子餅灸有溫腎壯陽作用??捎糜诿T火衰而致的遺精、陽痿、早泄等。 8隔鹽灸有溫中散寒、扶陽固脫的作用。可用于虛寒性嘔吐、泄瀉、腹痛、虛脫、產(chǎn)后血暈等。 9溫針灸具有針刺和艾灸的雙重作用,一般針刺和艾灸的共同適應證均

12、可運用。 五、灸法作用機理 1灸法的藥性作用(化學作用)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 現(xiàn)代研究結(jié)果證實,燃艾時可產(chǎn)生具有治療作用的化學物質(zhì)。 2灸法的熱作用(物理作用) 3經(jīng)絡(luò)腧穴與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機結(jié)合,產(chǎn)生了灸法的“綜合效應” 六、灸量與灸效的關(guān)系 實驗證明,灸量與灸效有相當密切的關(guān)系。 用底面積6mm2、高8mm2的艾柱灸,平均壯出現(xiàn)循經(jīng)感傳,隨著壯數(shù)的增加,感傳逐漸由線狀加寬呈帶狀,速度也逐漸加快。 艾灸命門可以糾正陽虛動物的虛損癥狀,但從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來看,采用五壯要比三壯為好。 灸量與灸的關(guān)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療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

13、灸較明顯,第3次以后效果則較差。因此,臨證時必須根據(jù)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灸量。常見病證 (1)脾胃虛寒性胃痛:灸中脘(隔姜灸)、內(nèi)關(guān)、足三里。(2)脾虛型腹瀉:灸天樞(隔姜灸)、神闕(隔鹽灸)、足三里、腎俞、脾俞。(3)虛脫、四肢厥逆:灸百會、神闕(隔鹽灸)、涌泉(4)虛寒型痛經(jīng):灸關(guān)元、中極、三陰交、足三里(5)虛寒性腰痛:腎區(qū)放灸盒(6)風寒濕痹:局部關(guān)節(jié)臨近穴位(7)惡心、嘔吐、急性腹痛:臍部隔鹽灸(8)未潰破之癤腫處隔蒜灸禁忌證以及注意事項(一)禁忌證 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fā)熱、邪熱內(nèi)熾等證,如高熱、高血壓危象、肺結(jié)核晚期、大量咯血、嘔吐、嚴重貧血、急性傳染性疾病、皮膚癰疽療癤并有發(fā)熱者,

14、均不宜使用艾灸療法。 2器質(zhì)性心臟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癥,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顏面部、頸部及大血管走行的體表區(qū)域、粘膜附近,均不宜施瘢痕炎。 (二)注意事項1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灸治的方法及療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與合作。瘢痕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jié)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凈,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 2除瘢痕灸外,在灸治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傷皮膚。尤其幼兒患者。如有起泡時,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針將水泡挑破,再涂上龍膽紫即可。 3、偶有灸后身體不適者,如身熱感、頭昏、煩

15、躁等,可令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或針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癥狀迅速緩解。 4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 第二節(jié) 拔 罐 療 法 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吸著于皮膚,造成郁血現(xiàn)象的一種療法。一、罐的種類()竹筒火罐: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jié)作底,罐口直徑分、公分三種,長短約公分??趶酱蟮?,用于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于四肢關(guān)節(jié)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于干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使竹罐質(zhì)地緊密不漏空氣然后再用。()陶瓷火罐:使

16、用陶土,作成口圓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黃釉,經(jīng)窯里燒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jīng)濟實用,北方農(nóng)村多喜用之。 ()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熱硬質(zhì)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種號型,清晰透明,便于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抽氣罐:用青、鏈霉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于抽氣時應用?,F(xiàn)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氣。 二、拔罐法的作用機理 1. 負壓作用 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皮膚表面有大量氣泡溢出,

17、從而加強局部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chǎn)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xiàn)自家溶血現(xiàn)象。在機體自我調(diào)整中產(chǎn)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luò)、消腫止痛、祛風除濕等功效, 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2. 溫熱作用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局部為主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充血狀態(tài),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nèi)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wǎng)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局部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jīng)散寒、清熱解毒等作

18、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zhuǎn)的目的 3. 調(diào)節(jié)作用 拔罐法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chǔ)之上的。 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末梢感受器,達到大腦皮層; 拔罐法對局部皮膚的溫熱刺激,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從而發(fā)生反射性興奮,借以調(diào)節(jié)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之趨于平衡。 調(diào)節(jié)微循環(huán),提高新陳代謝。4. 不同罐法不同作用三、吸拔方法與運用(一)吸拔的方法 : 1、火罐法 :利用燃燒時的火焰的熱力,排去空氣,使罐內(nèi)形成負壓,將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投火法: 將薄紙卷成紙卷,或裁成薄紙條,燃著到1/

19、3時,投入罐里,將火罐迅速叩在選定的部位上。投火時,不論使用紙卷和紙條,都必須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燒一寸左右后,紙卷和紙條,都能斜立罐里一邊,火焰不會燒著皮膚。初學投火法,還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層濕紙,或涂點水,讓其吸收熱力,可以保護皮膚。 ()閃火法: 用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或線帶,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將酒精棒稍蘸酒精,用酒精燈或蠟燭燃著,將帶有火焰的酒精棒一頭,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馬上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此時罐內(nèi)已成負壓即可吸住。 (3)滴酒法: 向罐子內(nèi)壁中部,少滴滴酒精,將罐子轉(zhuǎn)動一周,使酒精均勻地附著于罐子的內(nèi)壁上(不要沾罐口),然后用火柴將酒精燃著,將罐口朝下,迅速將罐子

20、叩在選定的部位上。 (4)貼棉法: 扯取大約公分見方的脫脂棉一小塊,薄蘸酒精,緊貼在罐壁中段,用火柴燃著,馬上將罐子扣在選定的部位上。 (5)架火法: 準備一個不易燃燒及傳熱的塊狀物,直徑2-3厘米,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將棉球燃著,馬上將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產(chǎn)生較強的吸力。 2、水罐法: 一般應用竹罐。先將罐子放在鍋內(nèi)加水煮沸,使用時將罐子傾倒用鑷子夾出,甩去水液,或用折疊的毛巾緊捫罐口,乘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3、抽氣法: 先將青、鏈霉素等廢瓶磨成的抽氣罐緊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nèi)空氣,使產(chǎn)生負壓,即能吸住?;蛴贸闅馔蔡自谒芰媳藁钊?,將空氣抽出

21、,即能吸著。 (二)、各種拔罐法的運用1、單罐: 用于病變范圍較小或壓痛點??砂床∽兊幕驂和吹姆秶笮?,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2、多罐: 用于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砂床∽儾课坏慕馄市螒B(tài)等情況,酌量吸拔數(shù)個乃至拾數(shù)個。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nèi)臟或器官的淤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并列吸拔幾個罐子。 3、閃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于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4、留罐: 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15分鐘。罐大吸拔

22、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 又稱走罐,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須選口徑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后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shù)次,至皮膚潮紅為止。6 、藥罐: 常用的有二種: (1)煮藥罐: 將配制成的藥物裝入布袋內(nèi),扎緊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適當濃度,再把竹罐投入藥汁內(nèi)煮15分鐘,使用時,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風濕痛等病。 常用藥物處方:麻黃、蘄艾、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木

23、瓜、川椒、生烏頭、曼佗羅花、劉寄奴、乳香、沒藥各二錢。 (2)貯藥罐: 在抽氣罐內(nèi)事先盛貯一定的藥液(約為罐子的2/3-1/2)。常用的為辣椒水、兩面針酊、生姜汁、風濕酒等。然后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吸在皮膚上。也有在玻璃罐內(nèi)盛貯1/3-1/2的藥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膚上。常用于風濕痛、哮喘、咳嗽、感冒、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癬等。 7、針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后,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藥罐結(jié)合,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8、刺血(刺絡(luò))拔罐法: 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

24、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jīng)衰弱、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等。 四、基本操作步驟 ()準備材料:玻璃火罐二個(備用一個),根據(jù)部位,選擇號型,鑷子一把,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火柴一合,新毛巾一條,香皂一塊,臉盆一個。 ()術(shù)前檢查:檢查病情,明確診斷,是否合乎適應癥。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3)操作方法: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鑷緊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著,用門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住在皮膚上。 (4)留罐時間

25、:過去留罐時間較長,有從分鐘留到30分鐘以上的,這種長時間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嚴重,增加吸收困難,因此,現(xiàn)在留罐時間一般較前縮短了,根據(jù)身體強弱的淺層毛細血管滲出血液情況,可以考慮改從3分鐘到6分鐘比較合適。 實踐證明,短時間留罐比長時間留罐好處多。嚴重郁血減為輕微滲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強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過度,造成水泡傷引起感染;時間雖短,療效較高。 (5)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準傾斜對方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火力大?。夯鹆Υ笮。惨莆蘸?。酒精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

26、小。還有罐子叩得快則吸力大;叩得慢則吸力小。這些都可臨時掌握。 ()間隔時間;可根據(jù)病情來決定。一般講來,慢性病或病情緩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發(fā)高燒,急性類風濕,或急性胃腸炎等病,每臥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為過,但留罐時間卻不可過長。 ()療程。一般以次為一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xù)幾個療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窩以及頸椎、足踝、腓腸肌等肌肉豐厚、血管較少的部位,皆可撥罐。另外還可根據(jù)病情,疼痛范圍,可拔個火罐,或個甚至個玻璃火罐。五、注意事項 造成火罐燙傷的原因 -酒精用的過多,滴在罐內(nèi)皮膚,燙起一片血泡 -火焰燒熱罐口,容易叫罐口烙傷圓圈。 -留罐

27、時間過長,容易拔起白水泡。 避免損傷的方法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2)根據(jù)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fā)生彎針,并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4)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徑。出血

28、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chǎn)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7)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8)拔罐后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xiàn)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xiàn)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nèi)液體,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第

29、三節(jié) 刮 痧 療 法 刮痧療法 運用物理方法,即用水牛角為材料做的刮痧板,對人體肌表(皮部、穴位、病灶點)進行瓜、按、推等手法刺激,至皮膚出現(xiàn)紫黑色瘀點為度,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民間療法。一、刮痧療法的起源 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往往會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撫摩、捶擊體表某一部位,有時竟使疾病獲得緩解。通過長期的發(fā)展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 砭石是針刺術(shù)、刮痧法的萌芽階段,刮痧療法可以說是砭石療法的延續(xù)、發(fā)展或另一種存在形式。 二、刮痧療法的作用一、是預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療作用 二、治療作用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調(diào)節(jié)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使組織間壓力得到調(diào)節(jié),以促進刮拭組織

30、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二)調(diào)整陰陽 刮痧對內(nèi)臟功能有明顯的調(diào)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如腸蠕動亢進者,在腹部和背部等處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進者受到抑制而恢復正常。反之,腸蠕動功能減退者,則可促進其蠕動恢復正常。這說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調(diào)整臟腑功能,使臟腑陰陽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絡(luò) 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guān)節(jié)囊等受損傷的軟組織,可發(fā)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jīng)的反射作用,使有關(guān)組織處于警覺狀態(tài),肌肉的收縮、緊張直到痙攣便是這一警覺狀態(tài)的反映,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肢體活動,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反應。此時,若不及時治療,或是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斷地發(fā)出有害的沖動,加重疼痛、壓痛和肌肉收縮緊張,繼而又可在周圍組織引起繼發(fā)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陳代謝障礙,進一步加重“不通則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